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重点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 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春秋》、 《左传》 《国语》、《战国策》

先秦说理散文

《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重点篇目 《湘夫人》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 元年,

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

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 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

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 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

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 重点篇目: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

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

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

崇“左思风力”。

 重点篇目: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陶渊明: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 重点篇目:《西洲曲》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 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

颙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 刘义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南朝宋刘义庆和他的门人所作。《世说新语》大部分篇幅描写士族阶层的“名士风度”,还有一些记载了晋司马氏的暴政、豪门士族的享乐生活,此外还有称颂好人好事的内容。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高适《燕歌行》

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流派,主要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重写实,尚通俗。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主要诗人:杜甫

主要诗人简介:王维、白居易、李贺

主要篇目: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甫《登高》

 古文运动:古文的概念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成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韩愈《进学解》

 杜牧

 苦吟诗人:贾岛、姚合

 李商隐

 《花间集》及温庭筠、韦庄

 李煜

重点词人:苏轼、辛弃疾

主要词人简介:晏殊、秦观、周邦彦 、李清照、江夔

重点篇目:秦观《踏莎行》

周邦彦《苏幕遮》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 中兴四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

 诗歌流派:半山体、山谷体、诚斋体

苏轼 《前赤壁赋》 欧阳修《秋声赋》

 关汉卿的杂剧艺术成就

 王实甫《西厢记》艺术成就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结构篇章等艺术上的成就

 明清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相对于

杂剧,它是一种长篇戏曲剧本,相对于戏文,传奇具有文学体制的规范化和音乐体制的格律化的特征。可以说,传奇是一种文学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

 《牡丹亭》艺术成就《惊梦》

名词解释

 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世说新语,中唐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新乐府运动,江西诗派,桃

花扇,长生殿

简答题

1、试比较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的诗歌。

2、试述元白诗派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特点、成就。

3、试述李白(或者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试分析这句话的理论意蕴,

并谈谈你个人对王国维这一观点的体会。

5、简述江西诗派的主要艺术主张以及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

6、简述关汉卿杂剧《窦娥冤》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

7、试析《西厢记》主要人物性格,以及其典型意义。

8、简述《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之思想主题及艺术成就。 

9、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赏析题

 李商隐《无题》

 李煜《虞美人》

 秦观《踏莎行》

 柳永《八声甘州》

 李清照《声声慢》

 马致远《天净沙》

论述题

1、说说《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并分析其主旨思想变化的原

因。

2、任选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一部,谈谈你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并以小说中的

人物事件为基础,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成就。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

1. 春秋:左丘明—— 《左传》 《国语》 孔子——《论语》

2. 战国:孟子——《孟子》 庄子—— 《庄子》 屈原——《离骚》

3.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司马迁——《史记》

4. 东汉:班固——《汉书》 赵壹——《刺世疾邪赋》 班固《咏史》 辛延年《羽林郎》 5.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6. 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王粲——《七哀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悲愤诗》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 嵇康——《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 《幽愤诗》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7. 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 《文赋》 左思——《咏史》八首 《三都赋》 8.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饮酒》

9. 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0.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维——《观猎》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将进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填空题: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三诗:鲁诗—申培,齐诗—辕固,韩诗—韩婴。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后出现“毛诗”鲁国毛享,赵国毛苌。

2.《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商周时期记言的历史汇编,散文形成的标志。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编年史。主要记录鲁国事件。 4.《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5.《国语》:国别体。

6.孟轲的对儒家思想的贡献:①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性之善)②重民思想。 7.庄子的思想:①气②化,万物皆化。③道,宇宙的最终根源。 自然之限:生与死。社会之限:时与命。自我之限:情与欲。

8.汉初:骚体赋 西汉中后期:汉大赋 东汉:抒情小赋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8书:关于天文,水利,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12本纪:记在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70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10.《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11.《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化的代表是《鸿门宴》 12《汉书》:东汉 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8表,10志,12本纪, 70列传。 其父,班彪著《史记》后续。 13.班固《咏史》: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14.《汉书》对乐府民歌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5.《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 16.建安文学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正始文学代表:阮籍,嵇康 17.王粲是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

18.南朝散文:骈体文——辞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和谐,思想内容贫乏。

北朝三书: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19.曹植诗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

20.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21.阮籍诗的风格:阮旨遥深(一种隐晦曲折的风格) 22.嵇康:嵇志清峻 《幽愤诗》:自述生平遭遇,表达抱负。 2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2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5.西晋文学: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一左:左思。

26.左思:《咏史》独创:借咏史来咏怀。《三都赋》——洛阳纸贵。 三.名词解释:

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 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6.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 7.乐府的演变:两汉——音乐机关

魏晋南北朝——带有音乐性的诗体 唐——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8.建安风骨:①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②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9.近体诗:律诗 律绝 排律 (五言,七言)

10.以乐府为线的现实主义红线: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元复依傍(杜甫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四.简答: 2.《诗经》的主要内容?

①祭祖颂歌②农事诗③燕飨诗④怨刺诗⑤战争徭役诗⑥婚恋诗 3.《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⑴《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释《春秋》而作。 ⑵又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①《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②《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③《左传》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④《左传》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4.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语录体散文。《论语》《墨子》《老子》特点: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孟子》、《庄子》,在体制上向长篇议论发展。特点:辞藻华丽,说理畅达,行文多用寓言和比喻。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完全转变成专题论著。特点: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5.《左传》的叙事艺术? (1)《左传》生动的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2)《左传》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而且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 (3)《左传》不满足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4)《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6.《左传》的语言成就?

(1)行人辞令的技艺非常精彩。 (2)《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深厚。 7.《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演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 (2)《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这种体例叫做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的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3)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也颇有差异。 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出现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5)《战国策》多用比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9.《孟子》的文学价值?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他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只要加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孟子》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3)《孟子》长于论辩,善设机辟,请君入彀。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5)《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10.《庄子》的文学价值?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多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宕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1.《离骚》的艺术特色? (1)《离骚》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上,其次表现在它大量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而《离骚》不止篇幅宏伟,而且具有故事故情节。 (4)《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多用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的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运用十分灵活。《离骚》除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12.如何看待汉代文学?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表现:①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②文学创作的兴盛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④由于词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13.汉赋发展流变? (1)汉初:骚体赋

特点: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尚铺陈但篇幅不长且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兮”字。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

特点:散文化倾向严重,句式参差不齐,规模大,赏铺排叙述,辞藻华丽,“兮”字用的很少。

(3)东汉:抒情小赋

特点: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通篇押韵,不用问答,也不用“兮”字,语言上很少夸饰,思想性增强。

14.《史记》中如何实现人物形象个性化?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3)《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却起着重要作用。 (4)语言个性化。

15.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对积极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1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4)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书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述意味,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随着墨不多,但语短情长,余味无穷。 (4)语言不加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18.曹植诗歌的创作内容?

(1)前期: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2)后期: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后期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9.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五项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也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20.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3)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21.唐诗繁荣的原因?

(1)首先是为雄厚的经济的基础所决定的。

(2)唐诗的繁荣还与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密切相关。

(3)唐诗的繁荣还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诗在唐代具有很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写诗可以进身,写诗可以显荣,博得声誉,广泛的社交作用。 (4)唐诗的繁荣也是诗歌这种文学题材自身发展的结果。 22.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度?

(1)深刻的揭露了唐王朝的社会本质,那就是统治者残酷的压榨广大的人民 (2)对时局的认识非常深刻,这种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对时局的科学预见上

(3)对战争的看法,不盲目的肯定也不盲目的否定,肯定的是正义战争,否定的是非正义战争 23.白居易的“新乐府”“新”在哪里?

(1)自创新题,所用的都是旧乐府没有的题目,不受旧体限制 (2)写的是当前社会的实事,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

(3)他完全摆脱了音乐形式的束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五.论述: 一.《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1.进步之处:(1)《汉书》比《史记》更严整,更为统一

(2)《汉书》记载汉代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

(3)《汉书》多收经世之文

(4)《汉书》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史实

(5)班固驳证了司马迁的某些偏颇之见,突出了他所要表达的某些思想

(6)《汉书》在文字上虽不如《史记》丰富生动,但它简洁,整饬,叙事明晰 2.不足之处:(1)《汉书》的正统气和儒学气大大增加

(2)《史记》有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相对迂腐

(3)对下层百姓的态度不同,《史记》给下层人物列传,而《汉书》对下层人物则一概不写

(4)《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异常突出,而《汉书》则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5)《汉书》比《史记》的生动性大大降低,文字性上大步后退

(6)《汉书》有些地方对《史记》因袭的不合理 《汉书》对《史记》的继承有得有失,二者各有所长,《史记》着重才华的表现,《汉书》着重学问,《史记》观点新颖,批判性强,《汉书》谨遵传统,歌颂皇权,奉行儒教,《史记》讲气势讲感情天马行空,《汉书》将客观讲材料细密周严,《史记》像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而《汉书》更像一部严格的历史,从它开始转轨,更明确更自觉的形成了中国正史的传统。

二.阮籍的风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风格? 风格:阮旨遥深

原因:这主要是有其时代和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长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三.谢灵运的诗歌与陶渊明的诗歌有何不同?

(1)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写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的带有独立性客观性。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重点(最终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神话的特点是什么?

1、神话反映现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式是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非科学的方式

2、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③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④灵活的句式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 《离骚》艺术特色

1、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

2、比兴手法的拓展

3、一虚一实的抒情结构

4、屈原突破四言,加长诗句,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咏叹意味。

5、语言华美有力,情绪徘徊不绝。

《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浪漫主义是《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主人公餐英饮露,披花戴草,光照着黑暗污浊的现实,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2)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如上叩帝门、下索美女等情节表现了屈原为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

(3)《离骚》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诗人笔下,日神、月神任他随意驱遣;咸池、崦嵫任他自由登临。而这一切又是为全诗的抒情主题服务的。

(4)《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描写,使得全诗境界奇伟,气象恢宏,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尚书》的艺术特色: (1)、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佶屈聱牙”(《进学解》)。 (2)、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如“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有惟艰哉!”又如“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以尚一人之庆。”(《秦誓》) (3)、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尚书》的文章正是因此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尚书》真正标志了散文的形成,代表了我国最初阶段散文表达的水平。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传述《春秋》的编年史,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意味最为浓厚的作品。 《左传》的艺术成就

(1)善于叙事。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2)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3)《左传》的外交辞令精炼严密,委曲达意,且有力量。 (4)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它长于对话,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生动、风趣,相当精彩。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的艺术特色 (1)《战国策》的语言较《左传》更为明快流畅,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2)《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3)《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和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 《孟子》文学成就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有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3、善设机巧,请君入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表现出激越的阳刚之美。 《荀子》的思想: (1)、他着重发挥孔子的“礼”,主张“礼”、“法”并重。他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思想家。 (2)、提出“性恶论”,这是荀子主张礼治兼法治的理论依据。 (3)他不信天命,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荀子》的艺术特色:

1、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了专题的议论文。

2、篇幅宏大,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

3、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精彩贴切。

4、多用排偶,句法整齐,节奏感强,适于诵读。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庄子的艺术特色

1、《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骇俗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

2、《庄子》的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因此《庄子》的哲学充满诗意。

3、《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执着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2、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

3、执着于真实的人生。

4、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5、消解人的中心主义。 《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1)、论说切中要害,锋芒锐利,论断明快,具有刚毅直接之美。其文章的美妙,使得秦王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2)、分析透彻,说理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感染力强。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写史,这是司马迁的首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通过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描绘出历史的伟大与平凡。

2、善于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鲜明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鸿门宴》。

3、洞察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善用“互见法”,多角度透视人物。

4、《史记》善于通过语言和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5、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移入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人生的感慨,使人物形象富于感染力。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2、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形式比较自由。

4、语言质朴、简练。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总结

1、 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看到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命状态和心灵历程。其生命状态是“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厚度,却可以用增强生命的密度来弥补”,即及时行乐,在及时行乐的表现中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无奈。这是一群在苦闷彷徨中仍不忘探索生命价值的追求者。

2、《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对于这份孤独,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思乡情来排解,想用及时行乐来排解,想用写诗来排解。正是在排解孤独和痛苦的动机中,吟成了这千古绝唱。 为什么《古诗十九首》描写人生比较低调、比较世俗的心理内容,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真感情、真性情是十九首的灵魂,同时,也是抒情诗的灵魂。诗人向往真挚的爱情,渴望真挚的友情,追求真实的人生,在清新优美的诗句里,在低沉感伤的情调中,回荡着人间真情美的主旋律,闪动着诗人坦诚纯真的心灵。

2、这种真率之情,既是面对一己生命真实的存在,是面对自我灵魂的歌唱;同时也非常具有人生情感的普遍性,容易引发人的共鸣。

3、寓意深长的兴象,可以表达更为广泛的思念与想往。

4、多首之间,有一种和谐奇妙的互补关系。

5、语言自然清新而意味深长。

《古诗十九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总结为:是情真意切的艺术,是文人抒情诗的典范。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

1、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创造了不可重复的境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它在中国诗学史上,上承《诗经》、《楚辞》,下开建安,拓展了诗歌的疆域。 从此,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正式宣布五言诗开始登上中国诗坛,并取代四言,成为中国诗学的新范型。 《七发》在写作上的特点

①《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②《七发》是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文体,夸张靡丽。 ③《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以分事成段的方式构成。 散体大赋的特征

散体大赋在内容上是铺写豪华生活,极力描写各类事物,“劝百而讽一”;

形式上多为长篇巨制,多用主客问答,文辞富丽,铺叙细腻,好用典故和难字,句式参差。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大赋在内容上通过空间的极度排比展现了汉代大一统的繁荣景象,并具有一定的讽谏意味; 在艺术上发展了“赋”这种以铺叙为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词语。

然而,汉大赋在内容上过分歌功颂德,缺乏真情实感;在艺术上有类型化之嫌,且生僻字太多,有如字林。 汉大赋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基础:汉朝国力强盛,物质实力雄厚(根本原因)

2、上层建筑:汉王朝的文艺政策和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外因)

3、文体发展:前代创作经验的积累(内因) 张衡的汉赋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 抒情小赋的特点相对于汉大赋有了哪些变化? 抒情小赋在内容上:回到抒发个人感情的路上; 在风格上:语言清新自然,情景和谐交融; 结构上:突破了主客问答的虚构框架。 抒情小赋是时代生活的必然产物。 陆机的艺术成就:

①写景致力于刻画体物,为后人在山水描写的表现技巧上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②词藻繁缛,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引导诗歌脱离口语。 ③表现手法上,他喜用对偶句式,有利于诗歌技巧的发展。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语言精当,出语自然。虽有对句而不刻意工巧,运用典故而恰当贴切。

四、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③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孙绰:玄言诗代表作家。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①打破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②开创田园诗创作的道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真淳的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③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的诗大都是抒情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象一股泉水渗透于景物描写中,从而使情与景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3、豪迈雄健

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1、打破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2、开创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3、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风格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曹操的诗歌艺术成就

1、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2、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

3、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绝少华美辞藻。

4、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四言而言,他是《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比较完整、成熟的七言诗,体现了曹丕诗歌轻俊流畅的风格。 曹植的诗歌成就

①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②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③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 洛神寓意:

①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②“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

③以此赋托意,寄托自己无奈而悲哀的情怀。因为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故无奈而悲哀。 《洛神赋》最突出的特点: ①丰富的想象。

②词藻华丽而不浮躁,令人神爽。

③讲究排偶,对仗,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成就

1、善于写景:能客观地描绘出山水本来的面目,精雕细刻、鲜丽清新。

2、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登临或出游—写景—阐发玄理。

3、这些山水诗是作者仕途挫折的产物,所以情感孤独苦闷,希望解脱而终难以解脱。 谢朓的诗的艺术成就

1、他的诗也以写景见长。尤其突出的,是使山水诗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令读者觉得亲切。

2、诗中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 谢朓山水诗和谢灵运山水诗有何不同?

1、去掉了谢灵运山水诗常有的玄言尾巴。

2、文辞更加清新自然,没有谢灵运刻意雕琢的痕迹。

3、结构上改变了谢灵运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而变为驻足某处的定点透视,从而开拓了绵远辽阔的审美空间。

4、他对山水景物的描绘渗透着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初步做到了情景交融,而非谢灵运那样主要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

庾信(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的诗歌

1、诗歌面貌达到“情文兼至”的浑成境界。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南朝梁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2、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庾信保留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浩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自己诗歌的审美意境,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知人论世法

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类心灵的历史。古代文学是与古人对话,古人的作品,尤其是诗文作品,往往是他们心灵的某种展露,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生平来解读作品,更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知人论世尤为重要。人诗互证或人文互证,无论对作家还是对作品的理解都将更为深入,会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汪端为例。冠以才女之名,汪端的名字光芒四射,她写有《自然好学斋诗钞》,编有能与男性选家选本媲美的《明三十家诗选》,人们提到汪端时也多赞其诗才,但是,我们在读汪端诗歌之时,却发觉汪端诗中多用影烟,给人的感觉孤冷、缥缈,内心的孤独寂寞呼之欲出。当我们将汪端的生平与创作联系起来,把她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体味她的喜怒哀乐,感受她的内心,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汪端,我们会发现幸运的才女汪端在生活中的种种的不幸,亲情、爱情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从古代才女的角度,汪端是幸运的,蒋寅在《一代才女汪端》中说:许多闺秀诗人、画家由此就被埋没了,只有少数人能幸免。清代中叶的女诗人汪端可以说是一个尤为幸运的才女。[1]然而,外表的光环难掩内在的孤寂,从这个角度说,汪端又何其不幸。汪端得以嫁给颇有才名的陈裴之,论者有金童玉女之目[2]。然汪端诗歌中却不见有闺阁琴瑟和谐方面的诗。汪端诗歌题材多见拟古及咏史之作,最典型者为《张吴纪事诗》25首。汪端往往借咏史表达自己的伦理观念、历史评价,论古代才女也是重道德评价,她盛赞宋代节妇韩希孟而贬抑蔡文姬,称:平生不诵胡笳曲,三复巴陵节妇诗。(《论宫闺诗十三首和高湘筠女史》)[3]又论花蕊夫人云:摩诃池上万花开,百首宫词绝世才。可惜当年艰一死,题诗甘入宋宫来。(《论宫闺诗十三首和高湘筠女史》)这是对花蕊夫人屈节事宋的婉转批评。《自然好学斋诗钞》卷六《读十国春秋吊前蜀昭仪李舜弦》又以花蕊夫人来反衬李舜弦的忠贞。她的诗集中很少涉及自己的个人生活,论者以为脱去脂粉气,难能可贵。然女子写诗毫不涉及自己的生活是否本身就不太正常?同样为才女的李清照,其词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与汪端形成强烈对比。

联系汪端生平细节可知,汪端一生连连遭受失去亲人的打击,亲情的不足是造成她内心孤寂的一方面原因。汪端相关之生平事迹,可参见陈文述《孝慧汪宜人传》,此文八千余字,极为详赡。汪端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其父汪瑜(?1809),性宽厚,自号天潜,母梁应鋗,系出名门。汪端幼年早慧,七岁时即颂《春雪诗》,见者莫不惊赏,得名小韫;又聪颖强记,曾诵读木玄虚《海赋》、庾子山《哀江南赋》两遍,即默念不误一字,其资赋特异,又好学不倦。汪端八岁时,母亲去世,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汪端十六岁时,长兄初卒于四川军营,未几父亲也因伤痛过度而奄逝。汪端由姨母梁德绳教养。她嗜书如痴,父母见背之后,更终日独处一室,握唐人诗默诵,众人称其书痴。她涉猎甚广,尤精史学。姨父许宗彦与之论史,曾因辞屈而笑称其为端老虎。陈文述尝以僻典考之,皆能应答如流。汪端年幼即从高迈庵受学,焚膏继晷,孜孜矻矻,故于此间积累学力,奠基深厚。汪端对少女生活的回忆中,与姨丈读史论评的时光,最令她终生怀念。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汪端年十七,归陈裴之,姨母谆谆教诲,以为虽有才名,仍应谨守妇德,善尽孝道。婚后的汪端果然恪守姨母教诲,孝道、妇德两不缺失。据陈文述言,汪端事亲至孝,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汪端姐姐汪筠殂谢,陈文述病重。时汪端年二十三,虔诚立誓焚香持斋四年,夫妻分房而居,以求佛佑,后陈病果然痊愈。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汪端因选著《明三十家诗选》,用功过度,竟得难寝之疾。汪端所生两子,长男孝如早夭,次男孝先体质羸弱,汪端忧子嗣不广,故遍访贤淑,为夫纳妾。虽为夫所坚拒,但汪端以繁衍嗣续,照顾长辈为由,访得王紫湘。王氏贤惠,端比拟为朝云,陈家香车宝马,载之以归,陈裴之特为她建别院,金屋藏娇,汪端则专心著述。其不妒之妇德,为时人叹赏。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汪端年三十四,陈裴之客死汉皋,年仅三十三,可谓英年早逝。子葆庸闻讯,哀恸逾常而成疾。面对夫亡子疾之痛,她遂师事道师闵小艮(公元1758-1836年),潜心修道。汪端卒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12月18日,相传临终之际语毕,白气蜿蜒作,旃檀香气,自卧家达于大门,经十三层屋而上升,乃瞑目不语,若入大定[4]。

由以上生平可知,享年仅四十六岁的汪端,经受了丧母、丧兄、丧父、丧子、丧姊、丧夫的一连串打击,其内心的伤痛将何以堪。

汪端不仅缺失亲情,爱情也处于缺失状态。翻遍所有有关汪端生平的记载,对汪端的评价都是才女,有关汪端容貌的记载只字未见,这于常情不符。同样是才女的晚明女子叶小鸾,其母沈宛君为其作传,称其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5],极尽夸奖之能事,何以为汪端作传、作序之人皆不提及其容貌?只有一个可能,汪端相貌并不美,至少不是美女类型。所以单从外貌而言,汪端难以得到风流才子陈裴之的心。汪端夫陈裴之字孟楷,又字小云,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即有文名。汪端所津津乐道的夫妻之间的和美生活也只是花落琴床春展卷,香温箫局夜谈诗(《丙子孟陬上旬与小云夜坐以澄怀堂集自然好学斋诗互相商榷偶成二首》),他们是谈诗的伙伴,陈裴之所向往的绝对不是一个整天谈论学问的人,何况汪端的诗学风格与陈家并不合拍。陈裴之之父陈文述为人一向追慕袁枚,风流自赏,又有女弟子三十多人,当时拟为袁枚,陈裴之难免不受父亲影响,从其《香畹楼忆语》中自述余取次花丛,屡为摩登所摄[6]可见其风流生活之一斑。《自然好学斋诗钞》中有一诗题为《小云尝与余合选简斋心余瓯北三先生诗手录存行箧中今冬检理遗书偶见此本感题于后》,可见汪端曾与丈夫一起选性灵派诗,然考之汪端所编《明三十家诗选》,她对袁枚性灵的先行者明代公安三袁无甚好评,三袁诗不入选,且在凡例中称公安诗流于佻俗,批评之意至为明显。汪端论诗重人品、重雅正,以此推知,袁枚诗自不会入她法眼,所以如果她不假意应付,在谈诗方面与丈夫的共同语言也不会很多。读汪端的《自然好学斋诗钞》和《明三十家诗选》,感觉汪端是端庄的有德者,然缺少女子的细腻与柔情。有哪一个男子愿意每天回家闺阁中面对一位女先生?所以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为陈裴之父亲抱恙甚剧,夫妇祷于神前,誓愿持斋,自此夫妇异处者四年[7]。四年的分居生活虽出于孝心,难说这不是一个借口。汪端于是夜选明诗,得不寐之疾,自以体弱不任中馈为由为丈夫娶妾。陈裴之初以孝亲为由推脱,但首次见紫湘即四目融视,不发一言[8],继则通媒妁之言,香车宝马,隆重娶回家。紫姬出身青楼,才貌双全,既满足陈裴之儒雅的需要,又满足他风流之需,于是陈裴之特在碧梧庭院筑香畹楼,金屋藏娇,对紫姬的欢喜之情毫不掩饰,他为紫姬赋国香词,一时领风流之殿。且说:余素不工词,吹花嚼蕊,嗣作遂多。[9]紫姬使他开了作词的先例,并一发不可收。此处透漏出,陈裴之与汪端夫妇几年并未以词唱和,汪端并未激发陈裴之为她写词的冲动,汪端处处以德要求自己,也不屑写词,与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比自可见出汪端爱情生活的贫乏。论者皆赞汪端不妒,试想哪一个女子愿与别人分享丈夫?汪端所剩的只有大妇的空壳和有妇德的美名。汪端极为聪慧,她又怎会看不透这一点,能够维持陈裴之及全家的敬重即为目前最大的成功。陈裴之为紫姬所写首首情深意浓的情词不知汪端看后作何感想,她的诗中竟然未见丝毫透漏,为了生存,她在心中埋葬了一切,她内心的委屈将何以堪。

陈裴之去世后,能够保证她在家庭中地位的唯一的儿子孝先又惊悸失常,于是汪端只好取悦翁姑,由之前的不信教改为笃信道教,并在生活中运用她的聪明才智解决陈文述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陈文述的左膀右臂。

如此解读,我们对汪端的了解就更为全面,对汪端诗歌题材内容的形成原因了解也更为透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可以教给他们知人论世、人诗互证的研究方法。

第五篇: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 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32.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33.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

34.常州词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35.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36.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 37.《水浒传》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为简本和繁本。

38.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论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39.康熙诗坛上的南朱北王指的是朱彝尊和王士禛。 40.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41.吕天成的《曲品》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 42.清初小说续书的两种方法:仿造和假借。

43.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44.《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二、名词解释

1.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太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2.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

3.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从表现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是它的对偶性,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和正德时期。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以李梦阳为核心,他们以复古自命,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实际上是以复古为手段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途径。

5.后七子:主要活动于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他们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前七子差不多,主张复古,但他们的在学古的过程中更讲究诗文创作的法度和格调,提出要“以汉魏盛唐为第一要义”,即并不单纯地学盛唐和秦汉。同时他们强调诗歌的情感因素,鼓吹真情。

6.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8.临川派: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的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多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9.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10.三言二拍: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是《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11.“童心说”: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一种见解。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亦即人的自然性情,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12.公安派: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趣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13.“格调说”: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更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14.“肌理说”: 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变通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15.“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辞贵自然,追求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借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16.竟陵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17.梅村体: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梅村体”词有100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18.晚明小品文: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轻俊灵巧而有情韵。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19.“神韵说”: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20.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21.复社: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治危亡。

22.虞山诗派:清初常熟地区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以冯班为代表人物的诗歌流派,因家乡常熟有虞山而得名。反对前后七子、公安派、严羽(宋)、竟陵派,主要表达故国之情,讽刺南明王朝不能有效抗清,诗风含蓄有味。成员有冯班、钱曾等。

23.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陈思想上尊崇词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唯园、陈维岳等。

24.浙西词派: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朱论词宗法南宋,崇高清空醇雅风格,主张向姜夔、张炎学习,认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注重锻炼字句,讲求独出机杼。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5.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26.常州词派:清代的重要词派。由常州人张惠言开创,周济进一步加以发展而成,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的“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27.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28.红学:《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版本、文本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评论等方面的探讨解析。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

三、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1) 虚与实的结合:“七分实事,三分虚假” 2) 非凡的叙事才能: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

3)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高度的史学修养与高度的叙事技巧相结合 4)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描绘人物的个性差异 5) 历史演义体语言:语言文白夹杂,简练而不失流畅 6) 缺点:道德评判的截然分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2、《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特点、方法

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典型。

1.特征化性格的特点: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因素中占决定性地位。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

2.方法:①出场定型②反复皴染③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④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点、语言特色

1、出色的战争描写,写出军事斗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①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②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③注重在战争中写人④注重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2、历史演义体的语言: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②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③语言开始注重个性化

4、《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成就

娴熟运用白话,为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①口语化②人物语言个性化③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表现力强④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环境气氛融为一体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用这种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文学语言,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5、《水浒传》的写人艺术

①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②同而不同,犯中求避,写出个性。③依据人物的身份经历写出人物的性格及发展 ④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⑤烘托、对比、夸张⑥个性化的语言

6、“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前七子”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文学主张复古:①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的说教②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文章则以西汉以上文为典范,这就是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③主张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创作

7、“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后七子”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文学主张:①偏激的复古理论②格调法度的强化、具体化③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8、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一)积极意义(得):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二)消极影响(失):首先,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实情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其次,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9、沈璟的戏剧创作理论主张:

1. 基本出发点:沈璟创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 2. “本色论”:推崇本色语言,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3. “声律论”:严守格律

10、《西游记》的艺术表现特色:

1) 极幻与极真:①极幻:浪漫主义,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光怪陆离的世界。②极真:幻中有真,有现实的影子。如天宫是朝廷的影子,妖魔也有人情味。

2) 人物形象的塑造:①物性: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妖精是变来的,但具有本来的物性,如鸟精会飞。②神性:成精后均神通广大。③人性:均有人的性情。

3) 多角度、多色调刻画人物形象:写优点,也写缺点,走出类型化的俗套。如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描绘了他的憨厚朴实,也描写了他的人性的缺点,贪小便宜,好吃懒做。

4) 充满喜剧色彩与诙谐气氛:很大程度是通过“戏言”的方式实现的。“戏言”即开玩笑的话,显得亲切和蔼。

11、《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1)

艺术成就:①以一家写及天下国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通过西门庆一家人的兴衰反映整个国家的现实。②暴露社会黑暗具有广度:上至朝廷,下至一个家庭甚至是各色人物,形相毕露,批评性很强。③暴露社会黑暗具有深度:把暴露的矛头指向两个集团,即统治集团和商人集团。主要是官商勾结,欺压百姓,制造腐败。但对商人态度又是复杂的,一方面写商人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写商人是精明能干。④善于暴露人性的弱点:人性扭曲的表现,西门庆贪财好色。压抑人性和纵欲一样,都要走向灭亡。 2) 文学史地位:《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是第一部世情小说,推动了世情小说高潮的到来。《金瓶梅》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创作,形成中心人物,主要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的结构模式。完成了说话体向阅读体转变的模式。

①创作题材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寄意于时俗”,从反映历史神话转变为反映现实。②创作主旨上从歌颂转变到暴露,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③人物形象塑造上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其次人物由帝王将相、英雄、神怪转向平凡人物。最后是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刻画人物走出类型化。④创作结构上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体小说的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⑤创作语言上表现为在口语化、俚俗化、个性化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1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主要作品:

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志,细心刻画,寄予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他的

《先妣事略》、《项脊轩记》、《思子亭记》等篇或记述平常事,或抒写亲人之情,具有描写朴质自然、抒情真切感人的特点。但在归有光的文集中,这类文章数量不多,大量文章还是散发着迂腐的说教气息。

13、李贽与“童心说”: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提出“童心说”,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意思是不受程朱理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干扰,具有明显反理学色彩。

13、《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 “一书而兼二体,”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创作特征。

2) 用传奇法以志怪,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变化。

3) 花妖狐魅,各具人情。是艺术形象的共同属性,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型的自然特征。

4) 描写委曲,序次井然。语言特点,虽写幻境,并不玄虚;凡所藻绘,多用白描;叙事简洁含蓄。

1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通过写不和谐进行讽刺。《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1) 讽刺的最大特点:真实性。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如马二先生原型是冯粹中,他他被科举制弄得昏头昏脑却仍坚信科举天经地义。

2) 讽刺不是对某个人的针砭,而是对整个科举制的揭露。风格含蓄委婉深沉。如对夏总甲和周进的描写将身份、地位、性格等一笔写尽,表现前者粗鲁傲慢,后者苍老寒酸。 3) 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制造讽刺效果。如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

1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结构特征、语言特色 ㈠ 讽刺特征: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 ㈡ 讽刺手法:

①对照手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的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的对照。 ②夸张手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扩大

③白描手法,不动声色中完成讽刺。 ㈢“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特色:“虽云长篇,颇有短制”(鲁迅)。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为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㈣《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16、《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 写实与诗化的完美结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了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蕴蓄着青春的激情和幽深的思考。

2) 采用网状结构: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以贾府为中心舞台,写盛衰、写三角恋情,进一步展示社会盛衰画面,人物众多但又各有结果。

3) 叙事视角善于变换:与传统叙事不同,作者隐藏在幕后,不作评价。叙事者与作品的距离较远。

4) 语言艺术成就高: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场面描写生动活泼,具有立体感。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显示性格。

17、《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㈠ 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

“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㈡ 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 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

㈢ 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面性。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泼辣、酸辣还有毒辣。 ㈣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漓淋尽致。

㈤ 在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人物。 ㈥ 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㈦ 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

18、《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①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神话世界的圆形结构,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宝黛的爱情悲剧。 ②叙事视角的变化,多角度复合叙述 ③写实与诗化的融合

A写实:各色人物均真实可感B使小说带有诗的意境美,既历历在目,又是难以企及。婉约含蓄。C在叙事中创造诗化一体的优美意境:有画面感。

诗化的表现:①悲剧的抒情基调②人物的诗化③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④象征手法的运用

19、《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大师,他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①叙述语言: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他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②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

③人物诗词表现个性:同是咏柳絮,黛玉《唐多令》满纸愁苦,情调低沉;宝钗《临江仙》乐观开朗,一片雄心。

对主要人物的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有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性格因素,如实地写出这种主体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语言色彩。 20、《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A.情节结构的特色: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

B.人物塑造的特色:注重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C.运用语言特色: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文学语言而非生活语言;剧诗而非口语。也有明白如话、通俗晓畅的。

21、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①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常用误会、巧合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离奇,趣味横生。巧妙运用一些“小道具”使情节结构更精巧完整多变。

②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三言”塑造了许多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体式与语言的变化。 a.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切,权且散场”之类的套话。b.语言上,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的运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福州分行下一篇: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