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

2022-04-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文章从安徽省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新态势出发,分析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改革路径;旨在更加精准地为安徽连锁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 篇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研究

[摘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热点。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扩张速度的加快,各层次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高等院校设置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明确专业定位,突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突出物流配送能力为中心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保障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

[关键词]连锁经营;专业特色;物流配送

1精确专业定位,突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1.1典型工作过程及岗位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立足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培养具有与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精操作、会营销、能管理,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职业岗位群及特色岗位、能力定位

通过对以上连锁经营体系典型工作流程和任务的分析发现连锁经营主要的岗位(群)为:商场服务岗位的营业员,理货员,收银员,客服人员;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店店长;连锁企业配送中心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配送总监;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及分店信息管理员;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1.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理念与专业定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我们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于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岗位技能。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国家政策的支持;②配送对于连锁业的重要性;③国内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所需;④广州物流业发展的契机。

1.4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这一专业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根据我们对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毕业生在连锁物流配送企业工作的所占比例为95%。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我校连锁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良好的社会评价和较高的就业率保障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新生报到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三年连锁专业平均按计划报到率达90%。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突出物流配送能力为中心教学体系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方式,根据连锁行业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归纳职业行动能力,凝练出连锁行业人才成长过程所要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规律,归纳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由学科型课程体系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转变。

2.1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的原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使课程内容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即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按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程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坚持够用原则、模块化设计原则、强化技能,工学结合原则、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拓展选修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按“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外语和计算机为两翼,兼顾经、法、文”的原则设置选修课程。一是设置了专业方向选修课,重在特定专业方向技能与素质的拓展;二是开设了本系公选课,设置了外贸运输业务等突出航运特色的课程和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设置了全校公选课,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根据连锁企业管理岗位要求,本专业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定位进行分解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

2.2优化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按“5+1”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点,设置了课程实训项目、专业集中实训课程、课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逐步形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将“双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连锁企业典型工作流程及职业资格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能力,同时在经济管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课程。

(3)在专业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特色注入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我校航运行业优势,强化学生连锁物流配送技能的培养。

经过6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外,特别强调以下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体验法、实物演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进入实践教学的连锁实训室,按连锁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布置,设有三个组:总部、门店、配送中心,每组3个人,每个工作组有三个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配一台电脑,一进入实验室,就如同进入了连锁企业。通过以上方法,学生模拟出了企业工作环境及氛围,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极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4)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均能采用仿真、模拟、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本专业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有一个相应的“项目评价”,由占20%的小组互评和占80%的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共同形成该小组项目的作品成绩。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给出一个综合评价,这就是本门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形成性综合评价体系。这一套教学、评价模式实施效果非常良好,毕业生刚毕业不久,就能成功地进行连锁企业自主创业,在连锁酒店、餐饮、零售企业中担任中高层的管理职务。通过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考试导向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有保障本专业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与实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适中,中青年教师搭配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70%以上。目前整个团队有15人,数量充足,正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本专业建设团队的教师均一直从事该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能够很好满足教学需要。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并开展了教研课题研究,加强资源建设,主编了专业核心课教材和辅导资料,专业基础课教材;参与多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加强学科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在学科研究和教研教改屡获佳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教学研究的14篇,获得学校立项的教研课题11项,校级精品课程3门,优秀网络课程2门,教材8部,其中一门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核心教材已经被多所院校采用,受到一致好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再版全国发行,教师中多人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

5结论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我院探索新兴特色专业的一个很成功的范例,成效之显著为社会、企业和学生所认可。特色专业的创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定位准确,突出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佳绩频传;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突出物流配送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成绩突出。本专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兄弟院校纷纷来校考察交流,得到同行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连锁经营管理特色专业的创建独树一帜,丰富了我校乃至广东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办特色专业的内容,形成广东连锁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打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董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J].发展与对策研究,2007(3).

[2]刘君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李世红

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 篇2:

连锁经营企业转型发展路径

[摘 要] 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文章从安徽省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新态势出发,分析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改革路径;旨在更加精准地为安徽连锁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 供给侧;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

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近年来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更加合理,各类经济实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既具备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了当前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高职院校的具体专业来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对接企业单位要求,相应的设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从“需求侧拉动”转向“供给侧推动”,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一、安徽省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新态势

1.连锁企业进入“大数据”时代

2016年10月份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1]。在新零售的新环境下,现代连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托互联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融入连锁经营企业整体生态圈,对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非常显著的改变就是,大数据对于消费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连锁企业线上线下的共同发展,导致消费者在使用企业app进行购物时候,可能会发现首页推荐正好是他们曾经购买过、曾经浏览过或者是感兴趣的产品。这就是大数据对于消费者统计产生的作用。这种数据统计有利于节约消费者挑选时间,提高购买效率和精准度,增加顾客黏性;连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数据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增强顾客的体验感。

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等,在超市内部都安放了数据收集装置,不仅方便统计、分析、跟踪顾客的各项数据和消费心理,而且为现代化新型无人超市的建设创立了条件。

2.连锁企业进入商业渠道融合发展新模式

2010年以前人们主要在购物中心、商场百货等实体门店进行消费,2010年后以天猫、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成了新的消费平台。但无论是线下实体店,还是线上电子商务渠道,都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就是要满足95后、00后个性化的消费需要。这些消费者更强调自我主张和个性化的存在感,在消费过程中强调线上线下的体验感,并且更强烈地要求参与到商品的生产、制作、销售和购买的全过程中。这就要求现代连锁企业需要更加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发展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商业新模式,将传统连锁企业与现代互联网经济完美融合,激发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兴趣,促进消费体验,提升顾客黏度。

3.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对连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的连锁企业大多是在传统零售业和电子商务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的。现代连锁业更强调顾客体验和感官体验,也就是消费者进入店内之后,可以通过触觉、视觉等获得商品和服务的直观感受,而现代化的新门店可以更好的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除此之外,新型连锁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会体现在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连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将现代化技术全面运用到商品的生产、销售、购买的全过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连锁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件平台技术支撑,提高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流动效率,提升企业各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最终提升现代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连锁企业。

4.顺应数字中国战略,打造一体化供应链体系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而数字化恰恰是连锁业供给侧转型升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安徽省连锁行业供应链已经逐步在向协同一体化方向发展,以苏宁物流为代表的流通行业,正在逐步建立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众多中小企业横向联合的综合性数据分析平台,进一步在省内打造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流通效率。除了大力建设新型供应链体系之外,对于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相应增强。

在未来十年中,安徽省会加大对于专业化供应链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培养出一批连锁行业大数据分析人才、信息化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人才、数字化市场营销分析人才等等,从而从人力方面全面推动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安徽省连锁经营企业转型发展路径

1.大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感

新营销、新零售环境下,对连锁经营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消费者体验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购物场所、购物环境的升级换代。连锁企业需加大对购物场所中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当下最流行的无人零售、智慧门店、无界零售、无人餐厅、无人送货、VR体验馆等等,均是现代化高科技与连锁企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感[2]。

二是产品与服务在内涵、特点等方面与新时代下消费者情感的要高度结合。消费者体验不仅仅指物理、感官上的体验,更多的应当体现在产品如何展现出本身的特点、以及如何激发出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2.主动洞悉新趋势,积极发展新技术

任何行业都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连锁经营企业也不例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企业运营机制、改革企业商业模式,实现连锁企业线上线下全方位多角度融合,提升资源配置和运营效果。

同时,连锁经营企业还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新技术,实现软硬件的全面革新。连锁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统计和分析、一站式服务、智慧零售、智慧物流、虚拟体验、智能支付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上,都应当有整体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3.提升连锁企业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对于现代连锁经营企业来说,要想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全面融合,就要充分实现现代化数据资源共享水平和数据分析决策水平。例如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商企业,早已实现了运用网络优势,对海量的消费者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消费者喜好、特点精准推送其所需产品的功能。在未来的十年内,数据信息将成为连锁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新资源。

因此,对于安徽省内的连锁经营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分析专业团队建设,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置专业的数据分析职能部门,或者将数据分析整体外包给本地相关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全面提升销售和服务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运用水平。企业要加强线上购物体验感,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消费者商品推送功能;建立企业专属网络社交平台,对本企业消费者进行专业化的网络社群营销,对高黏度的顾客进行更加精准的企业产品活动的推送,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互动性,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运用效率。
三、安徽省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供需错位

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开设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仍然偏向于传统连锁经营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与时代接轨,体现出信息时代下的连锁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而且也缺乏特色。新的经营模式的不断涌现,如无人售货、智能小店、VR演示等等,再加上长三角地区对现代化零售业人才需求量是巨大的,非常注重员工的数据分析能力、现代化连锁企业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等。但目前的各高职院校对于这些需求尚不敏感,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综合型高素质连锁人才短缺,不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欠合理,课程教材体系陈旧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与市场需求吻合度不够,导致省内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合理性,课程设置安排上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同一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内容雷同;课程体系设置未能体现出最新的社會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授课内容偏向于传统连锁经营内容;授课方法偏理论,实践操作比例不足;实训场地(尤其是新型零售类)不足,未能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等等。此外,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存在着脱离实际、过于陈旧的问题。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不紧密、未能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需求设计教材、教材内容未能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知识等问题。

3.缺乏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未能体现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省内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普遍力度不足,深度不够。安徽省内大型连锁企业,由于区域发展的原因,本身在信息技术使用、智能门店设置、高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导致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时,行业最新趋势研究不够,深入度不足,岗位设置浮于表面,合作流于形式。

再加上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而高职院校连锁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导致很多校企合作在学生最基本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方面都未能深入开展,更别说训练到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最新趋势和潮流的数据分析、智能技术等全新职业岗位技能。
四、供给侧环境下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改革路径

1.创新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应当加大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调查力度,对周边发达地区连锁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调查企业的用人需求、现代先进技术使用、现代化商业模式运用、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前沿课程设置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等,学校与连锁行业协会、企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出对本专业用人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出符合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连锁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从而培养出适应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顺应长三角经济区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新零售、新营销类连锁经营与管理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省内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学徒制”人才培养。由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育人。通过集中授课、企业现场培训、任务训练、岗位培养等教学形式,实现现代化新形势下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体现出校企双主体、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身份、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等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以及新经济条件下应当具备的新技术新技能。

3.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新型教材建设

专业课程的教学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充分体现双主体育人、双场所教学、校企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特征。采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模拟教学、任务训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法,教学内容与安排遵循学徒认知规律及适合学徒工学交替的学习形式要求,发挥校企导师各自的教学优势,通过课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岗位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数字化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结合岗位工作案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要想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就必须进行新型配套教材的建设。

4.创新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和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改造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技术需求的特点,适当增设如下课程:新零售基础、数字化营销、门店现场管理、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管理、速录与办公自动化、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使课程体系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化人才的目的。

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安徽省高职院校应当在对连锁企业进行调研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教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从而适应“供给侧”环境下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史锦梅.新零售:零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业态[J].当代经济管理,2018.4(4):1-4

[2]张小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动实体零售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2:5-8

[作者单位]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作者简介]

汪飞燕,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研究项目《供给侧视阈下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2017jyxm0787);2020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支持疫情防控期间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zdxsjg040);2019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9B001)。

作者:汪飞燕

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摘 要: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应用对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先介绍七种主要的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然后再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教学 特点 内涵

七种主要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1、大脑风暴教学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 在职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大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映,从而获得大量信息,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2、张贴板教学法

张贴版教学法是在张贴版面上别上由学生或老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填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主要用于制定工作计划、收集解决问题的建议、讨论和做出决定、收集和界定问题、征求意见。

3、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4、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他力图帮助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实例为媒质:一是探索它们的感情;二是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和感知;三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四是用各种方法探讨对教材的理解。

5、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6、引导课文教学法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其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7、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石惠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道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