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经济开发区

2022-07-23

第一篇:连云港经济开发区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理念

以城市总规为引领,以产业布局为指导,

以投入强度作控制,以环境标准为限制。

根据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支撑要素,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自身的产业定位为“一主导四新型两促进”,即,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着力培育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促进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目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以新型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及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主体的新医药产业,以碳纤维、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风电能源设备制造、太阳能转化利用的高纯晶体硅材料生产、清洁能源特别是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大型港口机械与海上重工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新型装备制造业等“四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以港口、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依托,IT产业、出口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正加速向区域集聚。

第二篇:连云港开发区着力建设现代化工贸新城

综合开发 高端开发 集约开发 着力建设现代化工贸新城

在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两周年之际,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江苏经济发展经过了苏南时代、沿江时代,现在正式进入了沿海时代。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之后,2010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把连云港整体纳入长三角经济圈,今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紧接着又把连云港确立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多重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正使得连云港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亮点,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在连云港深入推进沿海开发的进程中,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综合开发、高端开发、集约开发”的要求,一手抓“上规模、增实力”,一手抓“抓创新、促升级”,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型、国际化、高科技的工贸新城。

园当城建 综合开发

注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二产与三产并进,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致力于筑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城市载体,重点建设“一城一带一片一圈”:“一城”,就是打造“东方威尼斯”——50平方公里的连云新城,使之成为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皇冠上的明珠;“一带”,就是构建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轴功能带,使之成为连云港“城市东进、拥抱大海”的山海之轴;“一片”,就是实施80万平方米的猴嘴片区旧城改造,使之成为连云港大市区几何中心的功能复合的风情小镇;“一圈”,就是建设连云港东站大型商贸圈,在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站形成人气、商气、财气密集区。致力于提升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功能,着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围绕连云港市区域性航运、商务、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六大中心”建设,重点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开发区服务外包中心大厦、国家软件园、华大科技软件园、康缘集团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全省知名的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交易市场、购物中心以及高端社区,加快建设华东城、青岛伟业城市综合体、上海绿地社区、广州香江社区、深圳卓越社区、福建金辉社区等一批项目,今年华东城实现新开工面积50万平方米,新竣工面积2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业,突出山海文化、西游文化、陆桥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加快建设国际汽车博览园、动漫产业园、动力谷等一批项目,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自主创新 高端开发

始终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按照“特色园区+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重抓“五园五中心”建设:一是“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这是国家工信部在全国设立的唯一示范园区。国家软件园启动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通信电脑、工业机器人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加快推进,正积极争取设立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二是“新能源产业园”暨“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已投入运行,承担着“863”计划能源领域仅有的两个重大科研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项目。三是“新医药产业园”暨“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建设中药制药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创新药物研究院。做大做强恒瑞、康缘、豪森等全国医药行业“排头兵”企业,加快建设新招引的欧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暨明医药、长慧医药等一批项目。四是“新材料产业园”暨“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省级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投入使用。中复神鹰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T700、T800碳纤维完成中试。聚酰亚胺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项目加快建设。五是“中日生态科技园”暨“低碳开发研究中心”。由连云港市政府与日本政商界合作开发,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应用高新技术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依托“五园五中心”,区内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65家,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20多个,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省“双创”人才27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2%。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连云港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进一步提高 “五园五中心”建设水平,打造层次高、基础好、活力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平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为重要任务,全力建设布局于开发区的产业合作功能区、科技和人才服务功能区。以确保连云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药、IGCC、T800碳纤维、6MW风电主机和叶片等关键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至年底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2%以上。

产业集群 集约开发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端化道路,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一主导四新型两促进”的产业导向,主攻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打造东部沿海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高地。坚持招大引强攀高,强化招商选资、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集约招商,更加注重项目投入强度、科技含量、项目质量和产出效益。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以来着力推进投资总额达700亿元的161个项目建设,其中,新开工总投资5亿美元的台湾龙碁蓝宝石长晶、总投资1.5亿美元的香港达进光电等项目52个;新竣工总投资20.8亿元的韩华新能源三期四期、总投资3亿元的天宏石油装备等项目35个,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法国罗盖特、新加坡益海嘉里、新加坡万邦、德国大陆、韩国韩华等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海集团等一批央企纷纷增资扩股、新上项目。目前,区内“四新”型规模企业近200家,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

第三篇: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区及工业园目录

未来的徐圩新区

1. 板桥工业园

2. 连云经济开发区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1. 新医药产业基地

2. 临港新兴产业园(也叫:燕尾港工业区)

3. 出口加工区

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宋跳)

5. 大浦工业区(宋跳)

连云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浦经济技术开发区

海州经济开发区

1. 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 海洲湾产业区

赣榆县经济开发区

1. 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

2. 金山镇产业集聚区

3. 柘汪临港产业区

东海县经济开发区

1. 东海县三左口工业集中区

2. 东海县桃林镇工业集中区

3. 东海经济东开发区

4. 东海经济西开发区

灌云县经济开发区

1. 灌云县临港产业园(也叫:燕尾港工业区)

灌南县经济开发区

2. 江苏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区(也叫:堆沟化工园区)

第四篇:2017年连云港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真题

2017年连云港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真题

一、多选

1. 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 (多选 )

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 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 D以上都对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abcd)。 (多选 )

A加强学校教育 B开展在职培训 C网络媒体宣传 D组织开展系列公众活动

3.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多选 ) 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abcd)。 (多选 ) A厄尔尼诺 B干旱 C洪涝 D雷暴

5.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以及国内理论界讨论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abcd)。 (多选 ) A更具有科学性 B更具有全面性 C更具有可操作性 D更注重机制的重要作用

6.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abcd)。

(多选 )

A大气环境 B水体环境 C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D城市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7 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 (多选 ) A理论障碍 B观念障碍 C管理障碍 D制度障碍

8.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ABCD)。 (多选 ) 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 D以上都对

9.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多选 ) 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10. 水污染主要来自( abc)。 (多选 ) A工业废水 B生活污水 C农业废水 D人畜粪便

11. 低碳经济是以(abc )为特点的经济形态。 (多选 ) A低能耗 B低污染 C低排放 D低效率

12.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bcd)。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努力减少重大自然灾害 D预测城市化、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改善环境 13. 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ABD)。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C低碳设备技术 D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

14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ABCD)。 (多选 ) A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C限制开发原则 D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15.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多选 )

A被动力 B源动力 C主动力 D协动力 16.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不包括(BD)。 (多选 ) A认知性 B持续性 C可操作性 D强化性

17.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ABCD)。 (多选 ) A经济增长缓慢与低碳经济投入需求大的矛盾 B研发主体不同弱化政府主导作用 C政府减排目标与部分行业利益存在冲突 D以上都对

18.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ABCD)。 (多选 ) A复杂性 B广泛性 C潜在性 D累积性

19.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ABCD)。 (多选 ) A阳光经济 B风能经济 C氢能经济 D生态经济

20. 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确保未来10年内实现碳减排预期目标的有效制度体系,主要包括(ABC)。 (多选 ) A制定碳排放标准 B开放碳交易市场 C设立碳排放税制 D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21.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D)。 (多选 )

A环保本身不是一种产业 B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C环保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D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22. 富营养化是由于(CD )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多选 )

A氢 B氧 C氮 D磷 23.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BC)。A生产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消费的低碳化 D投资的低碳化

24. “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AB)。 (多选 ) A经济系统 B社会系统 C生态系统 D环境系统

25.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包括(abcd)。 (多选 )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26 新兴和可再生能源有(abcd )。 (多选 ) A水电 B生物质能 C太阳能 D风能

2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abc)。 (多选 )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28.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abcd)。 (多选 ) A构建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 B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C构建低碳产品认证体系 D构建碳排放约束机制

29.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bc)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多选 )

A北京 B上海 C保定 D西安

30.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科技政策支持包括(abcd)。 (多选 )

A加大科研投入资金 B制定技术导向目录 C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D完善科技法规 31. 以下有关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正确的是(ABC)。 (多选 )

A要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 B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 C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D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低碳产业可拖后发展

32.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ABCD )。 A有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B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D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

33.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多选 )

A被动力 B源动力 C主动力 D协动力

34. “低碳”概念由(ABC )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多选 ) A低碳经济 B碳生产率 C碳关税 D碳排放

35 低碳经济是以(ABC)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多选 ) A低能耗B低排放 C低污染 D低产出

36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ABCD)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多选 ) A技术创新B制度创新C产业转型D新能源 37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ABCD )。 (多选 ) A厄尔尼诺 B干旱 C洪涝 D雷暴

38.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多选 ) A立法 B引导 C执法 D参与

39. 气候系统有(ABCD )。 (多选 ) A大气圈 B冰雪圈 C生物圈 D水圈

40.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多选 ) A立法 B引导 C执法 D参与

41.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 42.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多选 ) A损害生物 B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C腐蚀建筑材料 D腐蚀金属结构

43..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ABCD )。 (多选 ) A雷雨 B冰雹 C台风 D寒潮

4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BCD )。 (多选 ) 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45.. 众所周知,(AB )产业属于低碳行业。 (多选 ) A知识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产业密集型

4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ABC)。 (多选 )

A政策支持B法律保障C节能减排经验D技术先进

47.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ABCD )。A产生气候异常 B增加二氧化碳排放C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D加剧水土侵蚀

48.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AB )。 (多选 ) A硫酸B硝酸C盐酸D醋酸 49.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 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 D以上都对

50.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ABC)。 (多选 ) A减量化B再利用C资源化D高效化 51.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AB)等方面入手。 (多选 ) A设计 B运行 C经营 D管理 52.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ACD)。 (多选 )

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B注重开发新能源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

53.. 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 (多选 ) A恒温消费B安全消费C可持续消费D经济消费

5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涉及两个重点领域,它们是(AC)。 (多选 ) A生产领域 B转移领域 C消费领域 D出售领域

55.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主体是( ABC)。 (多选 ) 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外资

56..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ABCD)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多选 ) A政府 B企业 C高等院校 D科研院所

57.坚持“三高”原则,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三高”是指(ABC)。 (多选 )

A高起点 B高要求C高效益D高效率 58.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有(ABC )。 (多选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能

59.. 酸雨问题最早出现在( AB)。 (多选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南极洲

60.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系有(BCD )。 (多选 ) A长江 B滇池 C巢湖 D太湖

二、判断

1.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

2.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正确

4.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

5. “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正确

6.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7. 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

8.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正确

9. 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正确

10.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

1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

错误

12.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错误

13.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正确

14.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正确

1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正确

1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 17.2007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18.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

19.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

20.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正确

21.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

22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

23.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看,模式孕育着范式,具有局部性的意义。正确

24.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正确

25.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

26“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正确

27.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错误

28.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正确

29.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正确

30.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正确

31.减量技术能够延长原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产生的技术。

错误

32.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正确

33.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

34.20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正确

35.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错误

36.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错误

37.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确

38.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正确

39.“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正确

40.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正确

41.“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正确

42.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正确 错误

43.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

错误 44. “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 (正确)

45.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正确)

46. 低碳经济的发展仅靠单一市场规则也是可以实现的。 (错误 )

47 .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正确)

48 .低碳经济是消耗化石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 (正确 )

49.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比较容易的。 (错误) 50.二氧化碳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GWP)是最低的。 (正确)

51.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错误)

52.发展低碳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确)

53.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 (正确)

54. 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正确)

55.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 (错误 )

56.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错误 ) 57.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确

)

58.未来的发展观应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并以其作为衡量其它一切方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错误)

59.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正确)

60.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正确)

61.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

62.“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正确 )

6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正确 )

64.“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正确 )

65 .“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 (正确)

66.“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正确)

67.18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错误)

68.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错误)

69..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正确)

70.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正确)

71.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正确 ) 72. 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正确)

73. 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 (正确 ) 74.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 (错误)

75. 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确)

76.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错误)

77. 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损失进行弥补,以恢复和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与方法。 (正确)

78. 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错误

)

79.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根据各国政府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的前提下,对本国企业实行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其进行交易。 (正确

)

80. 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 (正确)

81.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正确) 6.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正确)

82. 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 (正确)

83.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力是指市场机制。 (正确 )

84.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初始环节。 (正确 )

85. 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 (错误)

86.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可持续消费)。 (单选 )

87.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认知性)即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 (单选 )

88.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 错误 )

89. 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错误

)

9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 (错误 )

91.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正确)

92. “共生”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社会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以及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确)

93.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 错误

) 94. 低碳概念是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有利于工业化国家的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错误)

95. 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正确

)

96.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初始环节。 (正确 )

97. 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 (错误 )

98. 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 (错误)

99. 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 (正确)

100.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错误) 10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 (判断 )

102.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 (正确 )

103. 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 (错误 )

104. 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错误 )

105. 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 (错误 )

106.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 )种受控温室气体。 (正确)

107. 空气污染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并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区。 (正确 )

108.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正确 )

109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 (正确)

110.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 (正确)

111.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正确)

112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 (正确)

113. 能源利用指标中,产品单位能耗越小,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错误)

114. 能源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GDP年平均增长率),适合跨国及跨地区间的能源效率比较。但是该指标稳定性较差。 (正确)

115.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错误 )

116.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正确 )

117.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 (正确)

118.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错误)

119. 我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低碳产业的发展。 (正确 )

120.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 (正确)

121.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 (正确)

122.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 (错误 )

123.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确)

124.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确)

125. 低碳能源开发机制是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和前提。 (正确 )

127. 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 (正确) 128. 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正确)

129. 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 (正确)

130.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 (正确)

131.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 (错误 )

132.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可以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 (错)

133. 人类可以采用征服者统治异民族的方法来对待自然界,而应当在改造的同时,积极地加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 (错误)

134. 人类可以采用征服者统治异民族的方法来对待自然界,而应当在改造的同时,积极地加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 (错误 )

135. 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 )

136.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纷纷表明将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 (正确)

137.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正确) 138. 核能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是未来人类最适合、最可靠、最安全、最绿色、最理想、最持久的替代能源。 (错误 )

139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 (正确

)

140. 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尽快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经营的局面,坚持走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正确)

第五篇: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副标题:

来源: 时间:10-03-15 15:34:20 阅读次数:412

作者:孙 明 马清涛 【字体:大 中 小】

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二〇一〇年三月八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宏观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连云港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发建设的起始之年。一年来,面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抢抓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历史机遇,全年经济运行尽管经历了低谷、复苏、回升的困难历程,但最终发展依然呈现出“总量突破、增长提速、质量平稳、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仍是多年以来取得成果较为丰硕和充实的一年。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 94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6%(简称同比增长,下同),增长幅度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7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

图1: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1144元,同比增长13.9 %。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已跨上3000美元台阶达到309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229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2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6.07亿元,增长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6亿元,增长15.2%,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6.3:37.3。

图2: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571.6亿元,占全市比重60.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 %,增速较全市高1.6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全市四县GDP增幅在在苏北24县乃至全省52个县(市)中均位居前列。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2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较上年新增1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到48%。12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污染减排项目16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需求仍较弱、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增大、社会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对外经济环境较严峻、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1万亩,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达334.5万吨,增长4.5%,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吨。全市油料播种面积39.75万亩,总产量11.46万吨,增长6.3%。棉花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3747吨。

图3:

林果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花卉苗木累计总面积达到16.6万亩,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全年营造林面积在全省排第三,造林综合管理在全省排第一,灌云、东海、赣榆等县成片造林面积在全省均进入前10位。

工业重点企业举足轻重。全市20强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年总产值达到541.03亿元,同比增加147.74亿元;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仍然是益海(连云港)粮油和江苏核电。20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8.35亿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6.57亿元,增长3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三新”工业全面突破百亿大关。新医药产业持续向好,全年实现产值118.80亿元,同比增长3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15.08亿元,增长45.3%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0亿元,增长43.6%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稳步前进,实现产值101.86亿元, 同比增长22.9%;实现销售收入97.27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28.22亿元,增长39.6%。新材料产业发展最为迅猛,实现产值105.87亿元, 同比增长46.8%;实现销售收入105.32亿元,增长50.8%;实现利润7.84亿元,增长86.9%。

“临港工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临港食品工业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刚性,企业开工率仍然充足。其中规模最大的益海(连云港)粮油完成产值同比增长仍达1.9%。临港石化行业产出稳步提高,效益有所好转。其中新海石化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5倍,实现销售增长4.3倍,实现利税增长4.4倍。临港船舶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全市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0倍,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倍,实现利税增长3.7倍。临港钢铁工业随着价格逐步回升,企业开工率明显提升,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3倍,已经跃居全市工业第7大行业,其代表企业兴鑫建材增长高达4.6倍,为全市工业生产第6强。

小型工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发展信心较足。调查中,有40%的企业预测发展前景会“好”,其中有2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好”,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环境“较好”,有6%的企业反映“很好”,有18%的被调查企业享受到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55%的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措施,近一半企业反映从银行贷款“较容易”或“一般”。

建筑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家,同比增加32家;签订合同额368.08亿元,增长35.7%;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93.15亿元,增长49.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2.69亿元,增长28.0%;其中在省外承揽工程完成总产值104.88亿元,增长59.1%。全市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211.35亿元,增长20.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55.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57.5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工业投资再超历史。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带动下,全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00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投资890.5亿元,增长均为28.6%。城镇投资745.59亿元,增长31.2%,在全省居第7位。全社会工业投资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27.8亿元,增长25.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8%,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力量。

图5:

基础设施投入加力,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是连云港基础建设实现“强筋健骨”的一年,全年城镇工业投资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完成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部高于工业投资的平均增幅。全年港口完成建设投入26.3亿元,其中58#焦炭泊位通过验收对外开放,30万吨级矿石码头实现局部试投产,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散化肥泊位水工主体建成,中云至墟沟北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至连云港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这些都使得亿吨强港建设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市场前景更趋广阔。

县域投资举足轻重,民间投资增长加快。全市四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2.67亿元,增长33.1%,增幅较全市高4.5个百分点,较市区高12.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66.3%。县域全社会民间投资675.41亿元,增长35.8%,较全社会投资快7.2个百分点, 占全部投资的67.5%;其中规模以上民间投资565.86亿元,增长37.3%,较全社会投资快8.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回暖明显,居住状况显著改观。全年共有房地产开发项目292个,其中市区有房地产开发项目142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0.8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83.75亿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41.4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215.49万平方米。当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07.5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319.07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53.1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93.46万平方米。连云港市再次获得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市称号,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7个地级市之一,也是自2005年以来第4次获得这一荣誉。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生产逆势拼搏,亿吨大港再创历史。在上年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基础上,在整个江苏黄金海岸线掀起沿海大开发热潮的背景下,连云港港提前42天跨越1亿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再次刷新了港口生产历史,同比增长13.1%;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0.66亿吨,增长19.9%,增幅位列大陆沿海港口前三。港口集装箱完成303.2万标箱,增长1.0%;其中完成进口集装箱152万标箱,增长2.0%。在首届中国航运文化节上,连云港港荣获“中国最佳集装箱港”大奖,成为此次一同捧得此奖的国内5家港口之一。同时,连云港港引航站也与上海港、青岛港引航站一起入选本次大奖的“十佳最佳服务引航机构”。目前,连云港港正大步迈向“大港大船”时代,全年进出港超大型船舶达1026艘次,同比增长达71%,其中来港的开普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和巴拿马型散货船等,数量和增长率都创历史新高。

图6:

交通建设再掀高潮,城乡交通呈现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48.89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连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75.3%,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2%、符合通车条件的通达率达100%。赣榆县在全省率先为104辆农公班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装置。全市综合客运量完成1.25亿人,同比增长8%;旅客周转量完成48.32亿人公里,增长9.1%;货运量完成8874万吨,增长4.1%;货物周转量完成201.23亿吨公里,增长9.4%。 民航服务环境逐步提升,平安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共安全飞行548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9.1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完成货物吞吐量944吨,航空运输总量达到31.6万人次。民航国际厅土建主体全面完成,新机场选址稳步推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第25个航空持续安全年顺利实现!

邮政通讯业务全面增长,信息化程度提升明显。全年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邮政完成业务收入2.74亿元,增长34.2%。电信完成业务收入22.1亿元,增长10.4%;其中中国移动完成业务收入12.36亿元,增长1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62.16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依旧红红火火。为抵御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全年累计实现贸易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90.6亿元,增长78%;其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53亿元,增长19.0%,增幅在全省位居第5位。从城乡看,农村增长较快,全市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9.88亿元,增长18.1%,较市区增长快了0.9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历史最好,实现零售额47.94亿元,增长高达45.3%;家用电器、汽车、建材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屡创新高,尤其是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抢购场面。全年汽车零售额实现21.27亿元,增长59.7%。

图7:

大型商贸企业龙头作用明显。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3.97亿元,增长36.7%;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户)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75.56亿元,增长14.0%。全市年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达24个,同比增长9.1%;其中年成交额30亿元以上市场2家,10亿元以上市场2家,5亿元以上的市场2家。实现零售额73.89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1.6%。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2亿元,同比增长26.8%。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苏宁、家乐福、沃尔马已经举行奠基仪式,国际商城、国际商务大厦等正在建设中,时代二店、三店正在建设和改造中,八一市场、海鲜美食城、高公岛水产批发市场正在改造及提升。先后主办“农超对接采购会暨第三届迎新春购物节”、“新欧大陆桥国际汽车贸易博览会”、苍梧广场汽车展等各种展会30多起,实现交易额约15亿元。

城乡消费环境取得显著改观。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新建设、改造日用品农家店296家,农资农家店72家,累计达到1887家。目前全市农村连锁“农家店”已覆盖所有乡镇和70%的中心村和行政自然村。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7万台,销售金额近1.2亿元。继续开展实施“百村万户阳光热水工程”,全年完成100个阳光热水示范村试点,全市太阳能家电下乡产品已经销售1926台。全市“三绿工程”建设、“双百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家电以旧换新工程”等均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消费价格呈现平稳回落。受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共同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大起大落的震荡变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即CPI) 为99.3,同比下降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8.9,下降1.1%。全市CPI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降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指数呈现起伏。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PPI)为92.9,较上月高0.5个百分点,同比低15.6个百分点。从本年12月份情况看,出厂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行业有:煤炭开采业(涨12.5%)、石油加工与炼焦业(涨3.0%)、农副食品加工业(涨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涨1.5%)。跌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仪器仪表制造业(跌4.2%)、造纸及纸制品业(跌2.2%)、纺织业(跌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跌1.0%)。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稳居全市 “半壁江山”,税收呈现稳速回升。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0.92亿元,同比增长14%,较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2.8%;占全市GDP比重为51.1%。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7.92亿元,增长22.1%,占全市全部税收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7.38亿元,增长25.8%。 私营个体企业稳步增加,注册资本增速提升。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累计总数达12.83万户,同比增长11.1%;其中私营企业2.62万户,增长21.8%;个体经营户10.20万户,增长8.7%。全市当年新注册私营个体企业3.86万户,增长20.1%;其中私营企业6606户,增长28.7%;个体经营户3.20万户,增长18.4%。全年新注册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58.11亿元,增长26%;其中新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41.43亿元,增长26.4%;新注册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16.68亿元,增长22.8%。

民营工业效益增速良好,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198户,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1.5%;实现总产值714.69亿元,同比增长40.8%,较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9.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715.5亿元,增长40.4%;利税总额87.77亿元,增长41.6%。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75.41亿元,同比增长35.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7.5%,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口岸经济逆势发展,地方外贸企稳回升。连云港口岸全年进出口货值实现134.7亿美元,同比下降22.6%;其中进口实现85.5亿美元,增长1.7%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口岸进口的大宗散货商品仍呈快速增长势头,铁矿砂、铬矿砂、铅矿砂等矿砂品种进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全国矿砂进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全市地方外贸完成外贸进出口38.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19.5亿美元,下降14.7 %。

外引内联逆势增长,重大招商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幅和总量居全省第5位和10位。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59个,增长8.2%; 合同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2.4%。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总额7.7亿美元,占全部的34.4%。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3.52亿元,增长13.5%。全市160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158.3亿元,其中外资5.22亿美元;在建项目竣工40项,建成率30.3%;在谈项目正式签约和开工建设19项,签约率 67.8%。本新增重大项目104个,其中在建项目49个,在谈项目 55个,总投资887.8亿元。

旅游事业继续突破,旅游产业兴盛繁荣。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全市先后在东海及赣榆举办了中国生态旅游年连云港启动仪式和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全年推出30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及9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全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增至11个,名列全省第

5、江北第一。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灌云潮河湾、伊芦山、东磊景区创建成功2A级景区。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5家。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20.2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 旅游总收入134.58亿元,增长15.4%。

九、园区建设

开发园区主体凸显,产业积聚取得成效。全市主要开发园区共13家,其中综合类园区10家,全部园区实际利用外资9.54亿美元,同比上升12.4%;固定资产投入525.99亿元,增长2.3%;业务总收入1494.71亿元,增长24.2%;财政收入87.53亿元,增长35.2%。当年新成功获批1家省级东海硅材料科技兴贸出口基地、1个省级出口品牌(太阳雨),新批2家南北挂钩产业园(江宁工业园、灌云丹阳工业园)、2家特色产业园(灌南船舶、东海硅材料)、1家农业示范区(东海出口农业示范区)。

连云港开发区激流勇进,综合水平继续提升。2009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快跨越发展步伐,在追求一流中继续进位,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居22位,较上年又前移1位,连续四年跃升10位。全区完成GDP 158.4亿元,同比增长22.4%;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增长35.7%;财政总收入42.1亿元,增长23.1%;出口总额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2.5%;内联到位资金56.8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126.4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项目投入90.0亿元,增长33.8%。全区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5户,较上年净增13户;其中纳税过亿元6户。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地方综合财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32.32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21亿元,增长36.3%,高出全省平均1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双双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26.06亿元,增长18.4%,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

图8:

地方税收贡献明显突出。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69.05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部预算收入的76.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4.7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16.4%,同口径增长7.4%。地税部门完成41.0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5.4%,同口径增长22.5%。 信贷融资实现历史突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2.5亿元,较年初增加213.9亿元,是上一年全年贷款增量的2.2倍,较年初增长了38.3%,贷款增量和增速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贷款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9.4亿元,较年初增加198.2亿元;全市新增贷存比达到108%,居全省第一位;余额贷存比达到7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市可统计融资总量达9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7.8亿元,同比多增95.2亿元。 信贷资金投向继续优化。年末,港口、道路等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4亿元,同比多增20.5亿元;工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0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各类房地产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7亿元,同比多增30.5亿元;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0.4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全年新增民营中小企业贷款103.8亿元,同比多增53.6亿元。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6391万元,扶持3195名下岗职工就业,保持全省领先。全年共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8亿元,共支持2.11万名贫困学生入学。

保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保险主体26家,其中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1家,保险从业人员已近万人。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5.40亿元,增长17.9%。其中财产险保险费入7.78亿元,增长23.3%;人身险保费收入17.62亿元,增长15.8%。保险深度为2.7%,保险密度为515.21元。全年保险业为全市提供了总额9000余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业共支出保险赔款约9亿元,其中产险赔款支出42761万元,寿险赔付支出4706万元,为灾后重建生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连云港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东海、赣榆也同时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全市得分快速逼近苏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9位、苏北第1位,部分指标超过苏南。其中科技产出列全省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列全省第3位。全年新上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2项,获省以上科技拨款首次突破亿元,达1353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新上国家级项目29项,新上省级项目113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30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2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05亿元,增长84.12%,增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利税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特色及创新型科技培育取得新成效。注重强化新医药、硅材料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创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恒瑞医药成为连云港首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康缘药业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14家企业获批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术企业,共有27家企业通过国家重新认定。获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1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209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突破。发挥连云港新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优势,全年有15个项目列入该专项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3类计划,占全省企业承担的重大专项项目数的43%,在全国同类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连云港已成为我国创新药物产业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全覆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市首个进入国家序列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05所,在校学生33.25万人;普通小学503所,在校学生32.64万人;各类幼儿园288所,在园幼儿17.02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4.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99%、95.67%。全年高中段教育招生7.78万人,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1%。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2.1%,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63%、95.95%和89.72%。

城乡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城区实现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全年完成新(改)建村卫生室580个,其中已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5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赣榆县提前一年实现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全覆盖。全市共有331.4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9.45%,同比净增参合农民近20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820个,其中各类医院161所;卫生工作人员179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566人;现有执业医师5748人,注册护士546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664张,其中医院床位7958张。积极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麻疹疫情,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93.83/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注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建成使用或正在建设的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在苏北率先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覆盖率超过50%,市博物馆新增西游记文化基本陈列,民俗博物馆、美术馆正式开放,挂牌成立南大出版社连云港出版中心。“桃花涧遗址”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李汝珍纪念馆等三处文保单位维修工程。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04个,博物馆文物藏品17175件,公共图书馆藏书162.25万册,较上年净增16.53万册,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各类文化艺术空前活跃。连云港女子民乐团受到省领导高度肯定,王咏梅创作的《如意的圣火》被确定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主题歌;现代都市淮海戏《左邻右舍》,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获全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多个奖项。组织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305场次,观众过百万人次,并再次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称号。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放歌港城”等歌咏汇演,组织引导全市各单位、行业举办各类庆祝活动500多场次。大力开展“三送工程”,全市送戏1000多场次、送电影12000多场次、送书10万余册。

广电宣传事业浓墨重彩。全年在省电台用稿428篇,稳居市级台第一位。在中央电视台用稿29条,其中《新闻联播》用稿15篇,在省电视台《江苏新时空》用稿276篇,位居第一方阵,再次荣获江苏广电总台颁发的“繁荣奖”。连云港传媒网举办了沿海及泛亚欧大陆桥互联网站高峰论坛,邀请全国2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走进连云港采风。共有50件作品在省级以上政府奖评比中获奖,其中7件作品获省级政府奖一等奖,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6万户。开发区率先创建为“户户通”县区,完成了40余场次重大活动的广播电视流动直播、现场直播,广播电视全年累计安全播出、发射节目4万余小时。

体育事业继续取得优异成绩。全年相继举办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全国定向分区赛、全国CBA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全国少年羽毛球比赛等10余项省以上比赛,并先后举办全市第六届农民体育节、第五届社区体育节、第四老年人体育节、中老年健身精品展示活动、“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14项,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市体育馆、游泳馆主体竣工,东海县和灌云县体育场已经投入使用,赣榆县体育馆基本封顶。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连云港籍运动员共获得2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奖牌、总分排名全省各市第八位。全市业余训练人数保持在1600人以上,全年共获省以上比赛奖牌105枚,其中金牌40枚。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全市城乡建设突破困境、逆势而上,全年完成投入达260亿元,共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160项,同比增长20%,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460个,完成投入90亿元,连续五年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其中市建设系统直接投资23亿元,所承担的10大类156项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建设规模、投入总量、发展水平再创历史新高。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同比增加5平方公里。

基础建设明显加快,聚集辐射作用凸显。全市新建、续建新建海棠路立交桥、东路跨西盐河桥、郁洲南路跨玉带河桥等10座桥梁,郁洲南路、江化北路、红砂路等23条城市道路,新增城市道路25公里,形成了连网成环、快捷顺畅的道路网络,组团连接、互连东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构筑了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居民的“幸福生活半径”内涵更加丰富,城市的“经济发展商圈”范围迅速扩大。

公用事业强化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城市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在苏北第一家开工建设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东方加压站完成主体工程,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30公里,水质合格率达到99.5%;墟沟污水处理厂通过省环保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新建310国道等污水管网20公里,凌州路、盐河南路等6座污水提升泵站完成主体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79.3%;新建中压燃气管道25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覆盖建成区,城市气化率达98%;扩展新海电厂热源,建设配套供热管线1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50万平方米。 新区建设展露新姿,园林绿化成效显著。全面加快东河新区、孔望山新城、凤凰新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征地3500亩,实施盐河南路、新建东路、学院北路等地块拆迁7万平方米,新建、续建新区道路18条,同步实施管网、绿化配套建设。中央景观大道基本建成、海州区行政中心投入使用,新浦区市民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新区建设初具形象。全年完成七大类54项园林绿化建设任务,新增绿地面积318公顷。重点实施了东盐河景观带、胜利湖公园、海连路城市家具示范街等绿化景观工程,建成了花果山大道、中央景观大道、青年公园、海州行政中心广场、中云火车站广场等一大批亮点工程,完成了宁海立交桥、新建中路等23条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城市绿地面积达3760公顷,绿地率达36.33%,人均公园绿地达10.98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指标。

加大环保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继续改善。环保创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核查,连续三年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积极推进绿色连云港建设,入选国家创新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特色典型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环境得到改善,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公众环境满意率达85.6%;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优良率91.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平稳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38.86万户,其中市区27.29万户;户籍总人口达490.64万人,其中市区88.69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2.58‰,上升0.8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89‰,下降0.31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97%,独生子女率55.59%,同比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总人口444.65万人,同比减少0.91万人;其中市区99.83万人,同口径增加1.2%。城市化水平达43.5%,提高1.5个百分点。政区组织有所变动,年内,灌云县板浦镇、新浦区宁海乡划归海州区管辖。年末城市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83个,其中镇53个;居委会219个,村委会1432个。 居民收入提高显著,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58元,增长11.2%,增幅在全省位居第6位,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111元,增长12.0%,增幅居全省首位,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3.2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明显,市区居民人均消费达到11577元,增长9.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现4291元,增长14.6%。 图9:

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8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近15万名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8.31万人,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3.7万人,组织创业培训9400人。全市离退休人员累计12.15万人,共发放养老金17.38亿元,同比增长18.6%。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亿元,同比增收4.86亿元。实行养老保险全额缴拨结算方式的参保单位1725家,占参保单位总数的93.7%,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76.5%。保险覆盖率达94.3%,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政策频频出台,“平安连云港”创建扎实推进。全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落实,市区和四县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30元/人和2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130元/人。城乡低保实行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全市纳入城乡低保对象15.3万人,同比增加9313人,发放城乡低保金1.59亿元。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参保、参合实现全覆盖,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 70%,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预警、排查调处和应急处置,年末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处各类纠纷11990起,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248 件,办案量再创新高,受援群众满意率达100%。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140个,市级1149个,创建率达到85%以上,有力推进了新农村法治建设步伐。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计调简历模板下一篇:励志感悟短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