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2022-04-2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范围不断的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逐渐从党政企业的范围进入到各类企业之中,成为了一些企业开展审计的一项重点工作。国有企业作为性质特殊的一种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比重中占很大一部分。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1: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对策

近年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但是受国家现行审计体制、审计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展。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就其中的难点问题及相关对策谈几点看法。

1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1.1 审计程序不到位,“先审后离”执行难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委托审计,从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上,已实现了任中审计经常化。但委托的项目也存在大量的离任审计。按规定,应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这样才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对大多数离任领导执行的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即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位或被换岗、或被提拔,才交给审计机关去审计。这种“马后炮”的作法,偏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其次是弱化了审计监督功能,把审计机关推向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审计,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委托;如果审计,被审计人升迁去留已基本敲定,审计结果的好与坏,已经无关紧要。

1.2 相关单位及责任人主动性不强,协调配合难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个人配合也很困难。第一,因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相对较长,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配合不够积极。第二,经济责任审计现在往往是被审计人被调离或被免职后进行的,被审计人虽愿主动配合,但已离开本单位,又使不上劲,很难配合好。第三,现任者存在有避嫌心理,现任领导认为审计无非是挑刺查问题,又事不关己,能避之最好。第四,审计延伸时配合不力。一些单位认为毕竟是老领导,又是以前的同事,还是多栽花好,与审计的配合也就可想而知。

1.3 审计力量不足,素质不高,“审计风险”控制难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审计时段跨度大,审计人员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审计任务与实际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作用特别,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任务能力及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审计项目。但是审计人员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尚有差距,许多项目是临时组班,如果审计抓不好重点,深度广度不够,这不仅加大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1.4 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健全,责任界定难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涉及到对被审计责任人个人的评价,是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认定领导干部功过是非的主要参考依据。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核心组成部分,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明确责任,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缺少一套较为健全、便于操作、规范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在审计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同时,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虽然《审计法》中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者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该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1.5 问题整改落实不利,审计成果转化难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干部任用计划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不同步,委托交办审计不够及时;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滞后于干部任用工作,造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相脱节,形成了审计只是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得不到整改、落实,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2 针对上述难点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坚持“先审后离”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基本条件是认识到位和领导到位,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真正将“先审计后离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首先,离任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和质询,积极配合和协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审计部门应严格依法从审,不搞关系、人情审计,要向组织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结果。第三,离任领导应在审计部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组织部门再确定其离任与否,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2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争取领导重视 审计机关首先要加大《审计法》宣传,同时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可通过不同途径,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宣传,有选择性地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其次,审计机关应多汇报,多沟通,多方面取得重视和支持。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除取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还要取得纪检等部门的支持,提高部门整体协作能力。审计机关要多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请示工作,建议不定期地召开“小组会议”及部门联席会议,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有关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

2.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其专业性政策性很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风险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其覆盖面较广、群众期望值高。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按照审计工作的要求,加强专业化建设,要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健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着力引进人才,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

2.4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的不同,进行的评价也不同。作为县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经济或职能工作业绩情况进行评价。即领导干部任期职责、相关的经济工作目标或职能业务目标完成情况,对被审计人为本单位的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业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其次,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等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三是对投资决策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对单位重点投资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效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四是对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五是对个人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进行评价。

2.5 科学运用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运用。审计机关应会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制度,形成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应当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审计结果利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干部管理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升降和奖惩的参考依据。同时,干部管理部门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资料库,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供入库资料,形成网络,共享成果。

作者:荣静林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2:

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范围不断的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逐渐从党政企业的范围进入到各类企业之中,成为了一些企业开展审计的一项重点工作。国有企业作为性质特殊的一种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比重中占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面对着由其自身特点所引发出来的难点问题,本文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能进一步丰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这项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难点 对策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在我国的党政机关中开展,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开始进入到企事业单位之中。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方式,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其经济情况及其任期内所在单位财务情况是否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固定资产情况、决策投资项目情况等进行审计,最终形成审计报告,来评价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其审计结果可以作为人事等方面的参考。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不仅能够加强国有企业干部的从严管理,强化监督手段,为正确合理地使用和任免干部提供依据。同时,还能深入规范国有企业干部的经营行为,推进企业的廉政和反腐败建设,也能对审计对象任职前后的业绩和责任做到客观评价。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影响了审计的准确性。国有企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这个经济责任必须是明确的,才能推动审计工作的进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对于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划分并不够明确,缺少清晰而具体的经济责任规定,从源头上就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一些国有企业对于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到何种程度没能作出规定,同时又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缺乏标准就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应缺乏目标,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审计情况认定难免出现偏差。审计人员也无法依据标准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即使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评价也不够客观和说服力,影响了审计的准确性。

2.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对于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不理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主要是“在离职后进行审计”和“在任职后进行审计”兩个方面。如果“在离职后进行审计”那么对于离职后的领导经济责任无法进行良好管理和监督,无法发挥监督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作用。如果是“在任职后进行审计”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受到审计对象、单位的重视。由此催生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跨期交叉期间问题,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对于存在的责任审计如何在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中划分。另一方面,如果前任领导确实因为决策失误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那么如何与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分离,由此对单位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遗症如何处理。因此,在这样背景之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力量有待提高,审计所面对的风险较大。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靠外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的,就国有企业内部来看,首先审计部门的建设比较缓慢,一些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规范性审计程序缺乏,审计部门开展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审计人员对于先进的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知识掌握不足,知识结构也表现得比较单一,在开展经济审计工作时,加上程序上的不足,审计人员容易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找侧重点,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较大。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审计工作结果,分析国有企业存在的客观以及主观问题,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整改意见,并进一步跟踪整改项。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前,必须做好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划分,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同时应配以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使得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国资委等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恰当可行的评价标准,构架定量指标与定性要素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相协调、与相关法规相匹配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国资委等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还应当遵循权责对等原则,研究制定可行性标准,明确不同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履行的职责、义务,使领导干部履职有据可依、权责明晰,尽可能将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降低审计风险。

2.理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关系,充分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企业监督体系中的工作之一,是对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其负责人进行督促的一种方式。只有把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好了,国有企业才能进一步发现问题,防止腐败。国有企业在干部职位变动的过程中,大多遵循“在离职后进行审计”和“在任职后进行审计”的流程,这种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导致了审计结果的运用不理想,同时也与审计的目的相悖。因此,需理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关系,进一步推进“任中审计”的审计工作以及“终身追责”相关事项,深入强调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对象的终身影响,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做好企业的廉政建设。“先离后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企业领导层和组织、人事部门的通力配合,企业应当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将其结果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中,做到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应为领导干部建立档案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入被审计人员的档案中,随个人档案一同保管,永久保存。目前,部分国有企业正在逐渐完善这方面的不足,对于企业负责人进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大大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3.强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不可否认,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包含着众多内容,其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开展,不仅需要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从这个方面来看,需要从审计部门和人员两个方面加强。

审计部门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设、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和流程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撰写等等。而审计人员的主要落脚点应该是培训和促进自我学习两手抓,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建设。审计部门首先,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程、评价体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操作规范化程度,对既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定总体工作方案,进行周密部署,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的明确、开展有序,其次,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准和审计专业技能和技巧,最后,借助审计软件工具,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对审计进程和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以此为基础,国有企业能进一步规避由于审计部门工作规范性不足、审计人员知识侧重过于明显、审计结果以报告呈现时存在文书表达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审计风险。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直是国有企业十分关注的,由于国有企业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产生了一些国有企业独有的工作难点。对此,国有企业和其他力量应在统一考核和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推进“任中审计”的审计工作以及“终身追责”相关事项,强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力量等方面做更多工作,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想.由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引发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08:77-78.

[2]刘晶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20:17-18.

[3]徐艳芹.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09:100.

作者:程立雪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3: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在任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由于在实施任中审计时,被审计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此任中审计比离任审计的审计环境更为复杂,审计工作的难度更大。本文拟对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克服困难的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审计协调难。一是审计机关与审计对象矛盾更为直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干部切身利益,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审计机关与审计对象会持不同的意见,审计对象甚至会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提出各种理由不在征求意见书上签字、直接到上级部门“讲客观”、打“小报告”的情况时有出现。因此,审计矛盾变得更为直接。二是当前审计管理体制影响审计独立性。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只有业务工作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实质上,审计机关的实际管理权在地方政府。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本级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地方的利益关系,因此审计机关很难保持超然的第三方地位。

(2)审计取证难。一是来自审计对象的阻力。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一时对审计产生抵触,很容易指使或插手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书面材料、财务资料等,这直接影响审计取证的质量,造成判断错误,影响审计评价的公允性,增加审计风险。二是来自审计机关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如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制定的不科学、审前调查工作不细致到位、审计程序不当、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依赖未经证实的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或解释、被审计单位欺骗审计人员。此外,审计人员过于信赖自身工作,认为任何重大错报都不能逃过他的耳目等等,都不足以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

(3)审计评价难。一是审计内容具有综合性。从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规定》中可以看出,任期经济责任包含了财务、法纪、效率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内容,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相应地,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一个要求鉴别其多方责任履行情况的工作。因此,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融合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绩效审计、社会审计内容的综合审计的特点。二是审计评价还缺乏统一的法定依据。我国目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标准是比较模糊的,对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直接责任界定也不清楚,缺乏党政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优劣的判断依据,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把握。

二、针对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难的对策

(1)改进手段,优化审计环境。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因此需要改进手段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是开好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共同参与的审计进点工作会,讲明任中经济责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求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接受审计,自觉接受监督。凡属人为阻挠、设置障碍、提供虚假情况的,纪检监察机关要毫不手软地及时查处,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进行。二是任中审计严格实行审计组长或主审人员资格制,选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参与审计,同时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规范审计行为等进一步提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努力为党委政府全面考核和正确使用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2)健全成果运用机制,提高审计效果。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一是审计机关要端正态度,明确认识审计认定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只是从审计角度认证的经济责任,而不是全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和配合的观念,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这个核心,不缩小,不扩大,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好这项工作。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议事日程,支持依法审计,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将组织考察与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进行,提高考察效果。

(3)量化评价指标,防范审计风险。在国家还未出台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规范性文件之前,当前可利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一是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业绩是一项重要内容。经济业绩完成好坏,需要参照一些权威性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考核目标、行业颁布的经济业务标准、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前任离任时实现的经济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的最高经济水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要求考核的一些指标等。二是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评价。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经济法规情况、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对照,很多经济事项不用评价一目了然。三是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审计结果判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效益,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情况以及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

(作者单位:进贤县审计局)

作者:吴玉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证券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