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

2022-09-28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

科学发展观学习宣讲教案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中国的国情看,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时间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中央在总结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在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在确立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

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

(一)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有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6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9.4%。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迈克尔.斯宾塞赞誉,中国经济是个奇迹,它以每年平均超过8%,这快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骄人的成绩后面,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五”期间,中国没有摆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2004年,我国GDP占全球的4%,而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如此粗放式增长显然难以为继。另外,我们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教育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就拿医疗来讲,看病难,看病贵已经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中国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当住院而不住院。这说名,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明显的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加剧。比如,有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和行为的非科学性。有的在工作中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于弄虚作假、盲目攀比增长速度。()有的贪大求洋,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搞的城市建设象欧洲,农村发展象非洲。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于民争利,发展以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进行。

湖南嘉禾县在招商中强令群众拆迁,并威胁群众,扬言“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变“亲民”为亲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干部借机以权谋私,把文明生态村变成了文明生债村。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要作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被外界视为胡、温新政策的一大看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超过一成的篇幅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以全面的论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现在以近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圆到300美圆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贤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改善,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胡锦涛同志明确的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都十分紧要,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要这样,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年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追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绝不能片面追求或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如果违背这一点,也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过去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的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

(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1)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现有的社会福利状况,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代价。)

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 农民大量增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会落入“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极分化和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以巴西为例,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城市化率达到了82%,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提到的“拉美陷阱”。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上,即(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时间关系,重点讲1.3.4)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新的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依然严重。“三农“问题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因而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在人们奋勇争先的要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考问一下”三农问题“是怎么来的?考量起来,人们更多是归咎于历史和人口,其实政策的因素不容小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以色列对农业保护力度大,这个问题解决的就好。美国称农场是民族的脊梁,说它养活了整个国家;法国规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要高于其他劳动者。按照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指标体系,AMS(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测度,我们是„负保护‟。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农业是国民工业的基础‟的经典论断,但在制定政策时,却把这个结论束之高阁,走上了一条挤压农业,竭泽而渔的工业化路线。

首先,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从我国工业化的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会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做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还在大量的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通过农民工欠薪之痛、通过征地这两个渠道,使得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制,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确实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十四个不一样。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差距依然悬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7年为2.41: 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计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的多。估计在5倍左右。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式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迎来农村的大发展。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在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问到那些数据令总理忧心、牵挂和关注时,温总理提到了东西差距问题。他说了一个数字,即中国沿海五个省市GDP的总值占到全国的 50%以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由此可以略见一斑。2002年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12.9倍。由于我国东西两地在自然地理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惯性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统筹经济社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经济),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协调。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很少,国民素质偏低,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八年(初二),不仅与美国13.4年、(大学

一、二年级)英国14年差距很大,与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也有明显差距。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力资源还处于劣势地位。高等技工占技工人总数的4%,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30%—40%。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被国内人顶礼膜拜的清华北大在国际上的排名进不了前200名,复旦大学排名则在300名以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经费资源严重不足,卫生弹性指数为0.96%,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发达国家1.4%—2%,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排名第188位,这与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实在不相称。

(二)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 ,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上学难,就医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例如2004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北京部分地段交通中断,莲花桥一带水深可以没过轿车。

(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社会也就难以安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 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政治。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居高不少,每年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问题将成为“十一五”到2020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者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社会动荡。我们要提高认识,充分注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迈向协调之路。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为何如此强调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了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者荒漠地区。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相当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我国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威胁。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面积是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建房热潮中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8%(2007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披露),天然气、铜和铝的人均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资源约束日渐明显,最突出的石油资源。目前,我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今后依赖程度还会继续加大。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若出现剧烈波动,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资源的紧缺无异于力剑悬顶,表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对脆弱。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政治矛盾的压力,节能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节能应成为一种生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国计当为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主张。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政府就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示了亲民为民的执政思想和 理念。总理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吟诵过他喜欢的两句古诗„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借以抒发为民的情怀。„十一五‟规划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十一五‟规划中8个指标,其中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就占了5个,经济指标占了3个。这个信号说明„十一五‟将告别过去以GDP挂帅,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纵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相当比例的社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未来五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失衡„陷阱‟。„十一五‟规划把„扩大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今后政府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农民,而且增长幅度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的科学理念。

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活动总结

假期来了,我们还能像以前一样来挥霍自己的时间吗?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九天,科学发展观政策宣讲团队员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原阳县韩董庄乡草坡村的家家户户;九天,我们深入基层耐心讲解;九天,我们努力做到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烈日炎炎,我们踏着热浪前进;阴雨绵绵,我们志气昂扬,风雨无阻。不为别的,只为让我们的农民兄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国家的政策,深切感受党,国家对广大农民同胞的关爱!路途遥远,阻挡不了我们火热的讲解激情;大家的不解,浇灭不了我们讲解热情;群众众多,磨灭不了我们讲解耐心……当离开的那天,有村民主动和我们探讨科学发展观时,我们知道,我们成功了……

科学发展观政策宣讲团由8名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组成,在我院团总支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响应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愿深入乡村开展科学发展观知识普及工作,在已有宣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取得良好效果。

基础医学院在接到学校关于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及相关工作部署以后,第一时间组织老师召开研讨会,积极出谋划策,商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另外,还

通过查阅资料、集中指导、深入讨论等形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认真系统地学习,并印制大量宣传材料,为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宣传到偏远乡村做好充分准备。

6月28日,在从校领导手中郑重接过队旗之后,伴随着毛兰芝院长宣布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科学发展观政策宣讲队也正式踏上征程。从6月28日至7月7日,科学发展观政策宣讲队先后深入到新乡市中心,各繁华地带,原阳县韩董庄乡草坡村等地,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公众演讲等形式,为新乡市民,村民义务宣传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十天的宣传活动中,酷暑难耐,同学们仍坚持在新乡市中心人流最多的地方宣讲,路途遥远,队员们仍深入农村,让乡亲们更直观的了解科学发展观。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直接受众1000余人;在同学们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的宣讲活动圆满完成既定任务,不仅锻炼了口才还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以自己的力量宣传科学发展观,在活动现场的很多村民多次夸奖宣讲团队的队员们并希望大家明年能继续开展类似活动。

我们深知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发展观,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九天的时间里,我们不仅锻炼了口才还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以自己的力量宣传科学发展观,期待以后可以做的更多!

第三篇:“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巡回大宣讲

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全面开创集团科学发展新局面

宣讲人:陈佳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全面开创集团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1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海南对铁路工作进行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把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贯穿到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我国铁路现代化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对铁路安全、管理、建设等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7.23”甬温线事故后,分别于去年7月27日和12月28日,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铁路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在全路工作会议上,张德江副总理充分肯定了铁路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对铁路科学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坚持服务至上,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管理创新,不断提高铁路科学发展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党中央的这些重要决策,是在铁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对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的深刻阐述,指明了铁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去年以来,新一届铁道部党组按照中央关于发展主题主线的要求,确定了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些核心内容就是):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突出抓好确保运输安全、实施多元化经营、提高服务质量、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重点任务,努力实现铁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在全路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握铁路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安全是“饭碗工程”,服务是本质属性、效益是中心任务、体制机制是重要保证。

近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党委按照铁道部党组的部署要求,制定下发《强化基础,提高质量,推进集团科学发展规划》,确立了到“十二五”末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对推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和战略布局。

集团公司推进科学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是:一是推进集团科学发展方向明确。二是承担市场主体责任机遇难得。今年是铁路新体制新机制全面运行的第一年,集团将承担市场主体地位。铁道部给集团更大的经营自主 1

权,把市场经营所必需的计划、财务、劳资、物资采购、资产管理等相关权力下放给集团,这为集团推进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们转换机制,发挥优势,搞活经营,开拓市场,提高效益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更广阔的经营空间。三是良好的发展态势令人鼓舞,集团科学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广大干部职工心更齐、气更顺、劲更足,形成了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认清面临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认清面临的严峻考验。一是确保安全持续稳定面临考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较多,设备老化、超期服役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作风漂浮、责任不落实和职工“两违”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承担市场主体责任面临考验。随着集团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集团必须承担安全生产、多元化经营、服务质量、职工队伍建设等主体责任,任务非常艰巨。三茂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经营、核算的主体,从今年一季度经营来看,由于益湛线的投入,出现了亏损的局面。铁道部日前批准了上调货运运价1分钱,集团公司把肇庆至郴州这趟车交给了三茂公司运行;将肇庆至吉首,肇庆至岳阳两趟列车由非空车改为空调车;调整原广重车从京广线,沪昆线运行,这些政策的倾斜和举措为公司扭转这一局面奠定了基础,将大大提高公司收入。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保证职工的收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段在狠抓外委收入的同时,也制定了增收降耗的系列措施,在此,请求我们每一名肇工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生活中,自觉地执行段相关措施,做到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彻底消除长明灯、长流水、空调长运转的现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根据部党组关于铁路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集团公司确立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以安全发展为前提,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证,着力在“强化基础、提高质量”上下苦功,全力开创集团科学发展新局面。

1、关于强化基础。重点强化“三个基础”:一是强化管理基础。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着力构建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机控+人控”措施,形成“预防为主、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设备基础。严格设备源头管理,大力推行“预防修”,改进检查监测手段,积极向普速线移植高铁设备管理经验和做法,推进设备修程修制改革,加大设备投入,实现对设备的系统预防整治。三是强化队伍素质基础。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补充数量,优化结构,加强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推进集团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从大中专院校招聘人才,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人才队伍。

2、关于提高质量。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营质量、提高员工生活质量。

集团公司以“强化基础,提高质量”为重点,制定了 “六个持续”的目标:1.安全持续稳定。2.服务质量持续提高。3.经济效益持续增长。4.体制机制持续创新。5.队伍素质持续提升。6.企业持续和谐稳定。将用3至5年时间,把集团公司科学发展提到一个新水平。

为确保实现这“六个持续”,集团公司从安全、经营、服务、建设、民生、政治工作等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19项科学发展的具体指标,其中安全方面主要指标:

1、设备质量指标:正线无缝化率达80%以上;主要干线正线实现“四无”:无超期服役钢轨、无超期服役道岔、无木枕道岔、无II级道床;次要干线和到发线客车径路无木枕道岔和木枕线路;

2、安全管理指标:①杜绝责任一般A类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杜绝责任旅客列车一般B类铁路交通事故;一般C类及以下事故逐年下降。②路外伤亡人数控制在铁道部下达的控制指标内。③自控型班组动态保持90%;标准化班组动态保持30%。在今年上半年,由于班组管理失控等原因,段先后取消了茂东道口工区、佛山道口工区自控型班组称号,这将大大地减少职工的收入。希望大家在班组管理方面多下苦工,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多下真功,争创自控型班组、标准化班组。④职工“两违”逐年下降。

3、人员素质指标:①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100%。②运输站段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5%以上。近日,集团公司又出台了高级技师可享受处级待遇的分房政策。③班组长技师比例达70%以上,100%达到大专及以上文化。今后,提干将从优秀的工班长人员当中选拔,这给我们职工提供了又一个施展才华,展示平台的机会,希望广大职工以此为契机,在岗位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那么,相信你们通过努力一定会考上技师,高级技师。民生方面主要指标:①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②职工住宅总面积由895万平方米增加到14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3.7平方米增加到20.6平方米。集团公司按照这一规划,已先后在怀化、长沙、广州等地区建立了大批经适房、廉租房。三茂公司也已在佛山地区建成了经适房,前段时间也在肇庆地区进行了摸底调查,筹划建立经适方、现价房。在政治工作方面分别从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组织建设、工会组织建设、团组织建设、宣传思想教育及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治安综治及信访工作8个方面明确了具体指标。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铁路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3

已经绘就,广铁集团、肇工段已经进入科学发展新时期。让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巡回大宣讲为契机,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创先争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以史为鉴、研判风险,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

宣讲人:李晓春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以史为鉴、研判风险,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

盛部长强调指出:“安全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提法上的变化,更不是在安全上另外搞一套,而是在深刻总结铁路安全工作规律、准确把握当前铁路安全特征和变化的基础上,对铁路安全管理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做法的坚持、管理的完善和方法的创新。”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既不是与现有安全管理相割裂,更不是脱离现有的安全管理另起炉灶,必须结合集团当前实际情况、必须尊重铁路安全工作规律、必须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必须保持日常安全管理不能乱。说到底,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要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居安思危,提前做好预想、防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做到未亡羊先补牢,而不是要等到出了事故后才来反思,从别人的眼泪中吸取教训、防患未然。

“愚者以自己的事故换取教训,智者以他人的教训制止流血”。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在看似偶然的背后有必然的规律,这规律就是:安全生产就必须尊重科学,必须遵守规章制度,遵守作业纪律,遵守劳动纪律!做到了就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反之,就很可能受到事故给予的“惩罚”。

2012年2月9日,广州工务段乐昌线路车间青石坑线路工区工长接到钢轨重伤通知单后,擅自改变当天作业计划,在未申请天窗点的情况下,带领5名职工携带机工具进行钻孔作业。因未及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导致单机51081次压过钻孔机固定支架,并在K2016+600停车,构成铁路交通一般C13类事故,广州工务段负全部责任。

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广州工务段青石坑线路工区在进行重伤轨焊缝钻孔加固作业时,未申请临时天窗封锁要点,而是利用列车间隔进行钢轨钻孔作业。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工地防护员在与驻站联络员失去联系,无法掌握列车运行情况下,未及时通知工区下道避车,参与作业的人员对这种违章蛮干行为不制止,联防互控流于形式。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是该工区工长接到钢轨重伤通知单后,擅自改变作业计划,而相应的安全预想、现场调查、天窗申请等措施均未进行。

广州工务段分别给予乐昌线路车间主任、党总支书记、主任安全员、青石坑工区工长撤职处分;并对技术科、安调科有关负责人及段分管领导,包括段长、书记分别给予了行政处分。

在广州工务段“2.9”事故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3月1日,长沙工务段岳阳线路车间黄沙街线路工区又发生进行凿锚作业时,因违反天窗修管理规定,点内项目点外干,对运输秩序造成了干扰的问题,在全集团管内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导致该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章不循。在天窗点外利用螺旋道钉拔出器作业,是典型的天窗点内项目点外干,且违反凿锚作业管理规定,盲目扩大作业点的规模;二是施工负责人违章蛮干。在未申报天窗计划、未在车站登记的情况下,盲目组织作业;三是对天窗修管理失控。长沙工务段已将该处作业纳入当日全段作业安全卡控范围,但对未提报天窗计划、违章干点外活的问题失查失管,且干部现场盯控不到位;四是联护互控流于形式。防护员由劳务工兼职且备品不全,从施工负责人到作业人员多层多环节违规。

长沙工务段分别给予岳阳线路车间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有关科长、包保干部、工区工长撤职处分;集团公司给予长沙工务段主管安全副段长(段包保领导)免职处分,给予长沙工务段段长、党委书记行政记过处分。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发生在我段,今年以来的三起道口严苗案例。 2012年3月9日,广茂线大沙道口在K828次通过时,道口栏木没按要求进行锁定,并处于开放状态。由于当班道口工未能严格执行道口栏木定位的规定,擅自改变栏木定位,且未对道口栏木进行监控,导致过往的村民自行将栏木打开,在K828次通过道口时栏木处于开放状态,给道口的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段定肇庆线路车间“严苗”一件,考核车间4000元,同时扣肇庆线路车间综合排名15分;给予当班道口工待岗一个月的考核。

2012年4月21日,列车K842次接近霞洞西道口紧急停车,经现场调查和道口视频回放时发现,主班道口工吴英志、副班陈景松当班期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且未随身携带对讲机,道口安全工作完全失控,在道口自动报警响起45秒后,道口工仍未关闭栏木。K842次值乘司机在呼叫霞洞西道口4次而道口工均未回应的情况下,发现道口仍有机动车辆通行时,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列车停在K337+585处,距离道口仅有28米,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段定茂东线路车间“严苗”一件,考核茂东线路车间4000元;根据劳务人员与本单位签订的《岗位守则》的规定,将主班道口工辞退,副班道口工待岗一个月,调离道口岗位。

2012年4月25日,客车K841次接近横窖道口时紧急制动,由于当班道口工违反道口作业标准化工作要求,未能及时疏导道口交通并关闭栏木, 6

导致两辆五十铃汽车在道口上发生冲突而无法出清道口,险些造成铁路交通事故。段定佛山线路车间“严苗”一件,考核佛山线路车间4000元,同时,扣佛山线路车间综合排名15分;根据肇工段《肇庆工务段道口安全管理日常检查考核标准》I级红线标准第二条,给予主班道口工待岗一个月考核;副班道口工和加强班人员每人各考核500元。

上述的案例清晰地告诉我们,安全就是饭碗,发生了事故就会被免职,就会丢“饭碗”。

事故的发生是不堪回首的,是令人痛惜的。那么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开展的“全员控风险、全力保安全”主题实践活动中,以史为鉴、剖析事故,找出风险点,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筑牢安全风险“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新安全理念,把一系列防范体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好,做到不走过场,不走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要以防于意识、治于细节、控于标准为重点,做到事事规范,人人垂范;这就需要我们不踩段安全管理“红线”,做到“点内”的活不“点外”干,做到不违章、不违纪、不蛮干、不乱干,那么,我们的生产安全就会持续稳定,我们的收入、福利、待遇,也就全都有了保障。

我的宣讲完毕,谢谢大家。

眼睛向内、查风险、改隐患,着力再创全段安全工作新佳绩

宣讲人:李延龙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眼睛向内、查风险、改隐患,着力再创全段安全工作新佳绩”。

我段管内道口64处(其中有人看守道口39处,监护道口25处),是集团的道口大户,也是我们肇庆工务段安全中的重中之中,当前又进入汛期和高温期,从这些实际情况和我段现实安全来看,无论在道口安全方面,还是当前的防洪、防胀工作方面,安全风险都不同程度的存存,如何围绕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党委制定下发《强化基础,提高质量,推进集团科学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在“全员控风险、全力保安全”主题实践活动中,研判出这些风险,加以控制,提前预防,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呢?可以说我们责任重大,来不得丝毫马虎大意,必须高度重视、筑牢“安全生产大如天”、牢固树立“三点共识”、把握好“三个重中之重”新安全理念;眼睛向内,深入找查在道口安全、防洪安全和防撞、防胀、防断等工作方面的风险点,下苦功,下真功,进行整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才能确保我们的“饭碗”不丢。

1、切实抓好道口安全。从肇庆线路车间“3.9”、茂东线路车间“4.21”、佛山线路车间“4.25”严苗事件中,不难看出造成这三件严苗事件的主要原因当班道口工安全思想薄弱,安全责任心不强,严重违反道口适时关闭栏木的规定。为此,我们要在执行道口工标准作业上(适时提前关闭道口栏木)上,在提高道口工和监护人员的应急处臵能力上,在加强道口设备设施和人员作业情况的检查指导等四个方面下苦功,下真功,找出不足并及时加以整政,让标准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口安全万无一失。

2、切实抓好防撞工作。广州工务段“2.9”事故和长沙工务段“3.1”事故是典型的天窗点内项目点外干,严重违章作业所造成的事故。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反思在日常维修保养作业的工作是否存在类似违章蛮干的情况,找出防撞工作风险点,进行控制,在岗位安全生产中,牢固树立“可以要点不能偷点,可以汇报不能蛮干;可以讨论不能歪解;可以错拦不能错放;可以从严不能放松”的安全第一理念,进行标准化作业,为实现岗位目标努工作;坚决不踩段安全管理“红线”,坚决做到“点内”的活不“点外”干,坚决做到不违章、不违纪、不蛮干、不乱干,确保岗位生产安全持续稳定。

3、切实抓好防洪工作。一是是要认真排查设备防洪隐患。⑴全面细致地开展汛前的防洪检查,重点检查高堤深堑边坡、自然山坡、隧道进出 8

口仰坡等崩塌落石、溜坍滑坡等水害频发地段。⑵及时进行雨后设备检查,每一次降雨结束后,组织人员对路基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可能产生安全隐患。二是要认真做好汛前“三清一砍”工作,对排水不畅的站场以及缺少、损坏或泄洪能力不足的排水设施,要集中进行整治,确保排水畅通。三是要严格执行雨量警戒制度。严格落实《防洪作业指导书》制定的措施。实行“五必须、五严禁”的防洪安全卡死制度,杜绝责任水害事故的发生。即:当接到集团降雨调度命令时,必须由主管领导组织分析雨情、险情,详细布臵雨量警戒工作;降雨量达注意警戒值时,必须在20分钟内到车站运转室登记执行注意警戒并立即派人分头出巡,出巡人员未接到工务段调度解除注意警戒的通知时严禁撤离巡查现场;降雨量达限速警戒值时,必须立即到车站运转室登记执行限速警戒,客车趟趟添乘,雨停3至6小时以内严禁随意提速;降雨量达到封锁警戒值时,必须立即到车站运转室登记封锁区间,未经开行单机或轨道车全面检查确认严禁盲目开通区间;当执行注意及以上雨量警戒时,必须落实“责任公里”看守,严禁防洪重点地段失守。

4、切实抓好防胀工作。一是要对管内所有普通线路和冻结线路的轨缝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灭连续三根以上的钢轨瞎缝或大轨缝,消除胀轨隐患。二是加强线路“四紧”工作,提前做好补碴工作,及时更换、补齐坏损的联结扣件和轨道加强设备,保持联结扣件无缺少、无松动,确保轨道的稳定。三是严格执行防爬观测制度,坚持“三测工作”,轨温超过50度或气温超过36度,严禁动道作业,并增派人员加强线路巡查。四是要对钢轨硬弯进行整治、拨正方向不良地段。五是要加强接头(特别是绝缘接头)轨端肥边的检查,及时打磨肥边,预防绝缘接头连电和接头掉块。六是要对道床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对缺碴、下沉、坍碴地段及时上报技术科,安排补碴计划。七是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胀轨跑道的防治和应急处理。

5、切实抓好防断工作。一是检查监控车间要加强探伤管理。⑴、严格执行“接头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道岔引轨正反探”的规定,无法用探伤仪进行探伤的部位,结合手工检查,采用“眼看、手摸、锤敲、镜照”的方式记名检查综合判定;⑵是对线路薄弱处所、鱼鳞伤严重地段、伤损密集地段、带孔焊集中区段、道岔区域要加密探伤,缩短探伤周期;⑶是做好探伤仪的全程记录回放分析工作,认真及时对探伤数据进行回放分析,发现疑问处所及时到现场进行校核,做好对探伤质量的层层把关。二是线路车间要加强线路日常养护和维修。⑴加强轨面修理。车间、工区要对钢轨状态差、伤损轨前后、道岔区的焊缝不平顺等情况,安排打磨计 9

划优先打磨;⑵对伤损轨和接头病害处所要加强线路保养,拆垫捣固,消灭暗坑、吊板和全面复拧扣件。⑶车间要督促工区认真落实设备检查制度,特别是对设备的关键环节、薄弱地段组织车间干部参加检查。巡道工要严格执行百米检查制度,认真细致检查;对轻伤钢轨、岔心、尖轨要求每班必须进行重点观察,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果断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检查情况作好记录,交接班时要同时交清线路设备的情况。

各位领导、同事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牢固树立“三点共识”、把握好“三个重中之重”新安全理念;以“强化基础,提高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段道口安全、防洪安全、防撞、防胀、防断等工作目标,高标准、严要求,下苦功、下真功,为再创全段安全工作新佳绩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必将激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下面,我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有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又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和创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一、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课题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

1.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性,主要解决那个时代的首要任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弊端和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主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2.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清晰的框架体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贯穿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不仅指导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渗透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论断和观点之中。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用联系的观点统筹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等。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主要深入研究解决和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对这一中心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回答,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为其他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先导,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形成了若干创新性的新论断。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1.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主义向人的回归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以人为本”意味着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摒弃,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人本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这在社会主义的认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提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将重新确认社会主义的一条最不容忽视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应是真正的“人的社会”。

2.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目标。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全面的观点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3.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要求,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协调发展,揭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关系。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统筹协调,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理论有一系列重要创新

1.对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内容作了新阐述

科学发展观倡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指出了发展不仅是物的GDP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发展,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要促进“五个统筹”,要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这就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完整的概括和论述。

2.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根本目标有重要创新

为谁发展? 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出发点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正是这一回答,使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目标理论。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强调不但要注重发展的物质因素,更要注重发展的精神人文因素;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实际上矫正了我们过去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偏离和价值缺失,增加了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向度和道德关怀。

3.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友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4.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明确了新的依靠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的新认识,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更加全面和科学,更加符合时代特征。

5.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论有重要创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更全面的社会建设理论,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6.科学发展观关于对外方针理论方面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后,进一步把这一理念推广到国际领域,鲜明地提出中国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论断。中国需要并将坚持走对内和谐、对外和平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将全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富强的需要,也是中国根本利益使然。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维护稳定、推进合作,构建和谐的世界。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

7.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公正性作了进一步强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但一些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如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开始困扰我们。针对这些新情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建立社会发展的公正机制,着眼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着眼于当代人和后来人的承前启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环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保证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创造良好的追求公平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与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

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它的实践价值。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我们经受的磨砺很不平凡,既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又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面临非典疫情、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灾害和风险的严峻考验,又面对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和喜事的能力检验。我们党带领13亿人民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大幅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新风貌和新形象,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恢宏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式提出。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提出来的,是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必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内涵上,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在注重搞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全面进步;在发展路径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统一,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发展方略上,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强调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不断为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在发展依靠力量上,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深入领会它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就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它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指明前进方向。

三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深入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科学发展观在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彰显了真理的光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事实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矛盾问题逐步破解,关键环节渐次打通。着眼解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突出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着眼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突出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

科学发展观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彰显了理论指导的力量。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自身创新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强调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惠民工程,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科学发展观在创造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中彰显了根本指导思想的价值。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把积极因素凝聚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有益资源,不断前进。我们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交出了一份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良好答卷。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平均增速;2008年以来,中国不仅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并保持在世界第二位,“中国奇迹”震撼世界,中华民族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云南基本省情、现实省情、发展省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云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云南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从有利条件来看,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振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了广阔前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给云南开放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云南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创造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对于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云南来说,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云南的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综合实力不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后位。目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充分认识到,云南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把跨越发展作为云南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深刻领会省第九次党代会主题,把握跨越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领会重大成就,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决心;深刻领会奋斗目标,明确跨越发展的重大责任;深刻领会战略任务,找准跨越发展的科学定位;深刻领会党建工作战略部署,强化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全面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好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激流勇进的竞争意识、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扬长避短的创新意识。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关键,推动云南驶入发展快车道。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必须坚持产业强省,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进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必须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发展,巩固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必须坚持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根本在于科学发展。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和谐发展的目标更加现实,跨越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切实把中央精神与云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越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最根本的任务、最具体的目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全面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奋力跨越为关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拓展空间、壮大实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不断推进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建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中班教案下一篇:开学第一课主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