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中医药院校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大医精诚”等思想理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

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论文 篇1: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五项任务,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突出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使命的积极实践,是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后,文化自信成为热词、中心词、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思想自信。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5年11月3日,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國”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之间的紧密关系,用“基础”“最根本”“题中应有之义”“本质”“说到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予以强调,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在“四个自信”中的特殊地位。2016年6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第一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格局,以文化自信建自信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总书记深刻指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也指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我们怎样认识中国特色,又应该怎样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决定内生性演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从本质性看,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文化自信回答的是,深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庄重宣告中华民族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途上,“大号是中华”,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是“中国人的精神身份证”,既体现了历史本质,更体现了现实本质,还以文化使命和文化理想体现了未来本质。从继承性看,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基础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最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从现实性看,我们跨越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历史沟坎,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从世界性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中国故事、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上一层楼,需要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价值与思维。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根本,理论自信是引领,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四个自信”说到底,是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人民自信,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打了一套“四位一体”组合拳,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标志性、主体性,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质、文化使命和文化理想,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又一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的现实呈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具有生成的根源性、相对的稳定性、历史的传承性、存在的泛在性、生活的嵌入性、选择的方向性等质的规定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必须首先有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归宿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总书记从三个层面来阐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内涵源于历史、反映现实、映照未来,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国内与国外的拥护和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比如,红船精神是革命文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阐释其深刻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把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大以后,红船精神进一步大力弘扬。比如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比如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比如延安精神,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于白求恩身上。“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中体现于张思德身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比如西柏坡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續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基础上,突出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构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突出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明确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战略思路,开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道路。党的十七大把文化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文化上升为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以高起点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为动力和保障,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牵引,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和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为着力点,以依托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为增长点,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新的突破口,进一步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强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针对性地对发展提出了速度要求,明确提出了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文化作为“六个紧紧围绕”重大战略目标和举措之一,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等,把文化经济政策提升到法律层面去推进,纳入依法治国范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11个“国字号”目标,重申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目标,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的五个维度

从高度上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这一光辉思想,是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的科学理论,是扎根广袤中国大地上的科学理论,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是观照人类共同命运的科学理论,是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

从广度上看,要把握“三大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以“两个不能否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双百”“二为”“两创”等原则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宽度上看,在文化与经济特别是科技的关系上,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双创”良好环境;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推进文化多样性、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文化与健康的关系上,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从向度上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立场,吸吮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从尺度上看,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文化自信是一个显著标志。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高度,切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抓好风气养成这个关键,抓好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动力,抓好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这个取向,抓好文化产业这个形态,肩负起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文化使命,让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充分、更充实。

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论文 篇2: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中医药院校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大医精诚”等思想理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JZ079);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要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探索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诚笃端方,力戒弄虚作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既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提供了遵循。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 [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中医学主张“医乃仁术”,把“济世救人”作为医者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职责。“医乃仁术”,要求对任何患者都要竭尽全力,给予关怀和救治。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常怀仁爱之心,悬壶济世,普度众生,不论高低贵贱,富贵贫穷,都要一视同仁,尽心尽力为他们治病疗伤,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主题教育和仪式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拜师仪式等特色活动,加强医学生中医药道德文化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开展名医名师大讲堂、名医故事会、“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以悲悯博爱之心平等对待所有病患,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临床,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医德情感,提高学生文明修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道德素质。

总之,中医药院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道路,重视中医医德的教育与实践,努力培养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敏,徐明元.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7):629-630.

[2]田世宏.浅谈中医文化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190-192.

[3]李玫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79-181.

[4]杜常浩.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N].中国中医药报,2013-2-27.

[5]王键,刘新跃.医学与人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15.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5-5.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咸阳

作者:李隽

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论文 篇3:

用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作为理论学习的前沿阵地,理应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 高校; 大学生; 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关键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我们要结合工作,学习并践行習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接班人,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定时期,不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还是社会建设需要,均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高校,应联动学校各个部门,加强学校教育,培育并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一)爱国主义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方面,高校通过一系列的人文教育,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对世界的突出贡献,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

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各类途径,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惊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课堂上进行嵌入相关教育,通过播放专题影片、改革开放专题图片展、校园广播、微信、QQ公众号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大学生只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才能不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才会立志发奋图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二)思想道德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工作中学生受益面最广,教育形式最正规、最系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的德育形式。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让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学校管理要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管理服务于教育,管理也是教育。学校在进行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2]。同时要发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同学们当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行为育人。发挥学校管理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最大作用。

(三)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就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这个核心,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切实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发展规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吸收、创新,积淀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在创造、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文化的强盛必不可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一)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大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最好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其中,将起到极大的教育作用。在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可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人文类学生的必修课,其他理工农医类等学生的选修课。如不专门开设,可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中,亦可在专业课程中,根据需要,嵌入相关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课程教学中,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的陶冶、熏陶、耳濡目染也同样重要。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心理与行为。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染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利用建筑、雕塑、专栏、墙报等,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植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怀。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融入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比如我校为中医药类院校,在文化广场上,设有华表、石书等,上面篆刻着中医药经典语句,校园随处可见李时珍、孙思邈等古代名义雕塑,设有专门的中医药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彰显浓厚的中医药特色,体现天人合一、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思想。

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乐于接受,受众面和影响效果显著,起到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比如我校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书香杏林”读书节,已经成为我校的亮丽文化名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宣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互联网+优秀文化”教育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在人们生活中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优秀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重视网络平台的作用,开展“互联网+优秀文化”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优秀文化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我们近现代的优秀文化,改革发展中创造的新的优秀文化[3]。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我们可开辟优秀文化网络课堂教学。利用图文、声、视频等形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還可利用微信、QQ公众号、手机APP等方式,进行优秀文化的推送,可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大家在重视经济、军事等实力的同时,逐渐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当下提到的高频词汇,我国已进入了万众创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

继承优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继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孕育出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符合民生发展的优秀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化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高校要培养一批有思想、有创新、有情怀、有抱负的优秀人才。文化孕育人才,人才发展文化。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新时代下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繁荣,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是一种低能耗、高知识含量、大创意的产业。政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并帮助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组织及个人去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通过各类方式,挖掘文化价值,转化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可引导并鼓励各类文化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对接文化产业。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政府及高校也要注意积极引导,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符合各产业发展的规律。保持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向文化强国迈进。

四、结语

高校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基地,是文化创造与传播的摇篮,是坚定广大教职员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利用先进文化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运用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当中,武装到高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当中。

基金项目:湖南省株洲市社科研究课题:“动+静”双驱动模式下高职高专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编号:ZZSK19042)

参考文献:

[1]着眼“四个全面”促进文明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2-28 (01)

[2]董一冰,杨昕宇.思想政治课论课中加强大学生民生观教育的思考[J]世纪桥,2010,(9)

[3]加藤佑理.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D]复旦大学,2010

[4]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N]人民日报,2016-03-03

[5]向玉珍,殷文贵,李平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生成、内容和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0):1-5,12

作者:赵杰 曹美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保参保与医疗保险论文下一篇:汽车技术与营销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