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进在反思中提升——和语文课程一起成长

2022-09-14

一、展望课程改革, 硕果累累

(一) 回归了语文的本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 语文课堂上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文本的熏陶, 在读读写写、讨论交流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锻炼, 老师们都欣喜地说:“如今的语文课越来越有语文味了。”这是课改改革举得成功的一个见证。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已成为现代语文的发展方向, 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1、走进教材, 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都承载了一定的内容, 实现了文道统一,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师在教学中, 把学生带进文本, 用欣赏的目光学习文本,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 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 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

2、走出教材, 拓展视野,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随着课改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更加开放了, 让学生走出教材, 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 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课前搜集, 课中交流, 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 让学生对文本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在课外, 为学生积极推荐好的书籍, 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一个新的语文天地里尽情驰骋遨游。

3、重视积累背诵。

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记忆力最强的最佳期, 教师们明白了这一规律, 特别重视“积累、背诵”这一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让学生“背”下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理自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而学生通过熟读背诵, 在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 在需要表达的时候, 就会像涌泉之水, 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 流向笔端, 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可见, 重视积累背诵,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 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倡导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就是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 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常规却被忽略。由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 开放、自主的课堂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想问就问,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再加上谈管学生色变, 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 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 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 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 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教学设备落后, 社会配套设施滞后, 制约了课改的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 但由于学校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教学设备落后, 社会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渠道有限, 部分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学设备的落后, 社会配套设施滞后, 制约了课改改革的顺利实施。

班级人数多,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由于现在学校班额较大, 班级人数多, 很多班级都是70个人左右,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方式单一。许多教师重视了课堂评价, 评价的语言也更趋向于激励, 但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 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 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 评价语言平泛, 语调平直, 缺乏情感。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评价来评价学生。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并且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 也更多的是“挑刺”, 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摘要:课程的改革把教师和学生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进入了一个新的课堂, 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但在实施课改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实践中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教学, 在探索中前进, 在反思中提升, 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陆宝初《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2] 崔峦《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Ang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MP-2表达的影响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热门文章

探索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