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策略评析

2022-07-29

第一篇:书法教学策略评析

谈谈书法教学中激趣的有效策略

21112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邵惠敏

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高涨,效果很好;反之,则无精打采,效果也差。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培养学生书法学习的兴趣。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欣赏法——以书法的文化底蕴激趣

1、

2、

3、 向学生展示书法的发展历史和人文意义 以各种形式经常给学生进行名家作品赏析 介绍书法家的故事,在学生心中形成“榜样效应”

二、情境法——以课堂的和谐气氛激趣

1、

2、

3、 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创造 教室里布置整洁幽雅的环境 习字时用音乐促进感受

三、对比法——以学生的自我认知激趣

1、

2、 进行横向对比,即学生之间的习作对比 进行纵向对比,即学生自我前后的习作比较

四、示范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激趣

1、

2、

3、 以教师对书法的热情感染学生 以教师鼓励的语言激进学生

以教师宽容和等待的教学态度呵护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书法学习活动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谈谈书法教学中激趣的有效策略

21112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邵惠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高涨,效果很好;反之,则无精打采,效果也差。

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让学生从书法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既而陶冶心灵,是我们书法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基础教育中,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丰富多彩的图画,都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少儿书法基础教学大概是最为枯燥的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培养学生书法学习的兴趣。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欣赏法——以书法的文化底蕴激趣

欣赏教学是一种情意的教学,它不同于语言传递和实际训练,在书法教学中,对优秀书法作品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欣赏活动,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同时书法赏析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行、知结合,达到脑手并举。

1、 向学生展示书法的发展历史,使学生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就重视书品和人品,"品格不高,落笔无法",练字同时还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无论是从继承传统文化上,还是修炼个人素养上,书法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明白了书法的重要性,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 老师可通过电教手段、参观展览等各种形式经常给学生进行名家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优秀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以及整幅作品的气韵,让学生不再“看不懂”书法作品,从而树立学习书法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3、通过欣赏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和不同时期的大量作品,可在学生心中形成“榜样效应”,激励学生树立刻苦练字的决心。

二、情境法——以课堂的和谐气氛激趣

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愉快兴奋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孩子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书法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教师都要积极为孩子创造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 学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创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和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们积极向上。不良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们的兴趣半途而废,强制性的教学使学生厌倦,也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不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学习中教师应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给他们自由、欢快、和谐和民主的气氛,使他们对书法学习的兴趣保持较持久性。

2、教室里布置整洁幽雅的环境

教师可在书法教室里展出优秀的书法作品,包括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及学生中的优秀作品,也可布置中国写意山水、花鸟画,笔墨的艺术美可使学生精神愉悦,学习情绪受到正确引导。

3、习字时用音乐促进感受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音乐可促进人的视觉感受。艺术本来就是相互融通的。教师可在学生习字时配上中国古典音乐,如《春江花月夜》《丝雨》等,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发,更好的理解书法的意韵。

三、对比法——以学生的自我认知激趣

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活动,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激起其对学习成功的期望,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

1、进行横向对比,即学生之间的习作对比

即通过横向的对比,产生社会评价,从而强化兴趣。要定期不定期举办学生优秀习作或进步明显的学生的书法习作展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同,从而营造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学习氛围。

3、 进行纵向对比,即学生自我前后的习作比较

即通过学生自我的纵向对比,产生自我评价,从而强化兴趣。兴趣需要透过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来巩固和强化,只有让学生在前后纵向对比中才能体会出进步,产生新的动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前后习作的收集整理,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地自我对比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心,消除认为自己“不是块写字的料”的消极心态。

四、示范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激趣

1、以教师对书法的热情感染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权威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教师对书法的感情也是搞好少儿书法教育的关键。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我加倍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对书法的修养,在每次教学中,我都要求自己充满对书法爱的感情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书写活动。这样,不仅孩子学习有兴趣,而且加深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2、以教师鼓励的语言激进学生

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书法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3、以教师宽容和等待的教学态度呵护学生

书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书法家。作为书法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

书法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由于书法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与其训练方法的枯燥性之间的矛盾,少儿活泼好动与书法训练的寂寞感,严格性之间的矛盾,给广大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我们书法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书法学习活动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第二篇: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有感

龙海萍

作为幼教岗位上的新手,我深知自己幼教理论知识肤浅,所以我利用寒假读了陈晓芳撰写《幼儿教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明确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需要来决定和调整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真正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此书的教育活动是以幼儿活动兴趣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关键;如何促进幼儿获取学习方法、经验、技能。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内容;选择来自儿童文化及儿童精神世界的内容;选择更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经验的活动内容。从中使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在选择内容上要谨慎,切勿拿来主义,要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好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进行设计活动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活动生成的价值,对活动内容的延伸之后,还要进行反思研讨和总结,以便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主题教学时有的放矢,对一些好的主题可以“预设”和“生成”一些活动,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孩子会更有主见,更有机会去体会不同有价值的事物,孩子们在生成活动后会更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会一直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作为教师,可以去组织不同形式的课程,去引导他们如何完成一件件、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天生是活动的,好奇的,他们的想象力绝对比大人们来的更丰富,更天真。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实践篇“活动案例及策略分析”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除了以上感受,我还有一下几点体会:

1.要使幼儿喜欢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调动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设计教案时,应注意如何去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包括教学活动开始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吸引幼儿对即将学习课题的注意,并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如用一些较悬念的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听去想。

2.在设计教案时,应计划好如何在活动结束时,给幼儿一些与课题内容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或尝试自己找出答案,以保持幼儿对课题的兴趣,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让幼儿尝到成功的乐趣,引发下次再玩的兴趣。

1 3.努力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一起活动,让他们去想像,去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一起学习,既学到知识,又不感觉厌倦。

4.让幼儿参与活动,自然角总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或是瞧一瞧而已,并没有激起幼儿的多大兴趣,分析原因:大部分是老师存放进去,告诉幼儿。由于没有可操作性,他们也就不大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大都让幼儿参与讨论要放些什么,如谁给花浇水,给鱼喂食等,每天由谁负责, 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参与、搜集资科、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无论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书籍永远是最好的帮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教水平,我应该多读书,多读幼教方面的书刊,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015.2 2

第三篇:教学评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评析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平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月饼的情境,使分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

二、借助生活平台,引导自主探究。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折纸”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平分月饼、动手折纸,寻找身边分数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真正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智慧是从手指头开始的”。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本质:“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每个环节的操作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我想会比平时在课堂上教学时单纯讲授分数的方法效率要高得多。这样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富有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操作活动,就能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一片自由的天空,会让数学课堂抛弃束缚,充满活动。所以我觉得教学中老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探索领悟的情境,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总之,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究中既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在动态生成中拓宽了知识和应用了知识,使这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可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第四篇:教学案例评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是2013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入分数加、减法学习。这样的选材能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时,注意抓住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手段:

教法选择: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二、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4(1)5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在添上( )个分数单位就是1。

5(2)8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师:“六一”儿童节你们高兴吗?这一天啊,小芳的妈妈给她做了一张饼,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了八块。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

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一如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31.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用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 83根据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这两句话,你能提出用加法或者是减8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现在老师就选择这两个问题,看看怎么解答。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该怎样列出算式?(指名回答)

3 8+1= 8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和妈妈吃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来计算)

这是应用什么的意义来列的算式? 整数加法的意义。 谁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引出: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怎么列式(指名回答)

38-1= 83为什么用减法列式?(是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8和1的差是多少,8用减法来计算。)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分母都相同的),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33那怎样计算8+1呢?(请生在圆片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8和1,并根据图示计算8838+1,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 838和1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 83生(可能):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8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3份,妈4妈吃了1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1份,合起来就吃了8份中的4份就是8。

生(也有可能):分母是一样的,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34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8+1=8 83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到,8里面有几个1,1里面有几个1,合起来是几个1?这888834个1就是8和1的什么呢?(分数单位)板书:3个1加1个1得4个1是8。 8888843个1加上1个1等于4个1,也就是8。 888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相同了才能相加减。

引导: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加就可以了?(生答) 师生小结: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37()211+7表示( )个1加( )个,得( )个,是。 777()34.现在我们看看8-1等于多少?请尝试着做一做。(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23个1减1个1得2个1是8。 888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减就可以了?(生答) 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吗? 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只不过一个是整数,一个是分数而已。

5.练习

37()211-7表示( )个1加( )个,得( )个,是。 777()33426.观察8+1=

8、8-1=8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88化的?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

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便于及时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三)看书,完成书中填空。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列式并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

(五)板书设计:

33342 8+1=1=8=1 8-1=8=1 8828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案例反思:

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了:“什么叫分数单位,再说说具体的分数的分数单位。”等练习,这些知识是这节课的教学基础,也是承前启后,引出新的

知识本课我以圆片代替这张大饼,并把它平均分成八份,并请学生在这张圆片上分别表示出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三。再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看课件上的动画图示,请生说说怎样想的,该怎样计算,充分表述算理,最后再揭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同样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也是一样。在这节课里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多是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第五篇:《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使学生理解单元格的含义,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照应创设的情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单元的含义

2.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份统计表,统计图

六、学具准备

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师:昨天我接到遵义动物园园长的电话,动物园最近准备进这么几种动物(出示课件:大象、孔雀、熊猫和老虎),可是他不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哪些动物,他想请我帮忙想一想,我也不知道大家都喜欢哪种动物?哪种动物多进一些,哪种动物少进一些。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谁愿意帮助老师?”(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哪种动物需要多进,哪种动物需要少进?)

(二)探究解决的方法

生:我喜欢孔雀。

生2:我喜欢老虎。

生3:我喜欢熊猫。

师:你喜欢的动物是孔雀;他喜欢的是老虎;她喜欢的是熊猫,我能告诉公园的园长说,这几种动物都买行吗?

生:不行,因为一个人的爱好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爱好,我们要调查。

师:调查是个好办法,怎样进行调查?

师:调查是跳着调查还是一个一个地调查

生:一个一个地调查。

师:多调查一些人们喜欢的动物,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评析: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里创设了帮助动物园园长出谋划策购进动物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和交流中认识到,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别人的喜好也是尊重自己的喜好,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利用数学的具体表现。]

(1)体验统计过程

师:这个统计任务就交给你们,行吗?(行)那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在场的老师和同学现场统计一下,好不好?(好)

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

2.当你走到每位老师面前,应当怎样?

3.其他组询问过的老师,就不要重复询问了。

4.每个小组统计在场的1―2位老师。

5.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

6.不要忘记调查本组组员和自己。

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评析:一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统计方法。这里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合作调查统计,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亲身经历了分工合作、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2)汇报统计结果,展示统计方法

师:哪个小组谈谈你们组是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并汇报统计结果。

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分两个小组分头调查,每组调查5人。1人询问,1人在记录单上打“○”。

第二组:我们组3个人问,1个人记录,在记录单上画“正”字。……

师:这么多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数起来方便,又不容易统计错?

学生对各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师:只有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行吗?(不行)那怎么办?

生:算出总人数。

分组计算喜欢每种动物的总人数,汇报,教师在统计表中记录结果。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由合作、小组交流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愉悦。同时,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初步体会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加准确、直观。]

(3)感受统计图

师:我们学校2006年11月25日在全校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比赛,这是老师根据我们班参加的各个项目的人数制成的统计表,并制作了统计图,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有涂了颜色的条形图。

生2:我看到统计图比统计表看起来更好。

师:更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统计图可以很快看出参加跳绳的人数最多,参加推球的人数最少。

师:你们想将我们今天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生:想。

[评析:感受统计图,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经历体验生活中的事情,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统计图,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初步感受、认识统计图,为进一步制作统计图埋下伏笔。]

(4)制作统计图,突破教学难点

师:我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统计人数,还可以用什么来统计?(统计图)每个小组桌子上放着2份统计图,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份,4人合作完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小组合作涂色,教师参与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

生1:我们准备选择统计图,可是只有8格,只能把喜欢大象的人数涂完,其他怎么办呢?

生:老师可不可以一个不代表一个人,我们想代表2个人。

师:可以,你们小组商量商量。

生2:我们组是用一格表示一个人,我们发现不行的,因为喜欢孔雀的有20人。

生3:我们组是一格表示2人,但是只有8个单元格,不够。

生4:我们是一格表示5人可以。

生5:我们是一格表示3人也可以。

师:一格表示几人,你可以根据统计的具体情况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常在人数较多时,1个小方格可以表示2个人,如果人数更多时,比如要统计1000个人喜欢的小动物,1个小方格还可以表示10个人,100个人……小方格表示的人数越多,我们涂色的格子就越少,涂色的速度就越快。

[评析:学生在制作统计图时,选择了一格表示一人的统计图,但是学生在制作时发现,用一格表示一个人不行,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学生又经过讨论探究发现一个单元格表示一个人不行,要表示2――3人才可以,学生的这一表现说明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在感悟。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统计图的权利与机会。涂色前要观察选择,涂色后观察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三)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一份统计图)

师:看这份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喜欢孔雀的人数最多。

生2:我发现喜欢大象的人最少。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喜欢孔雀的比喜欢老虎的多多少人?

生2:喜欢熊猫的比大象的多多少人?

生3:喜欢熊猫的和喜欢孔雀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提的真不少,通过今天的调查统计,你想对遵义动物园的园长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动物园的园长应该多买孔雀,因为喜欢孔雀的人最多。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一定会转告园长,同时代他谢谢你们!也代表他邀请你们到遵义动物园参观,是你们给他提出好的建议。

[评析: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多角度地、灵活地观察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建议。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统计知识的生活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反思:本课始终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主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事前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调查。确定动物种类。)

1.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统计的价值。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统计。如何统计?课中学生交流、实践调查,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活动小组合作研究、交流评价,场面热烈、活跃。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学,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学习统计知识。

3.在突破难点(一个单元格代表多个数)时,我采取学生试做一发现一个代表一人不行――小组合作探究――研究一个代表2人――再做一又不行――发现

3、

4、5人可以,同时学生又引起思想冲突,出现不是一个整个的情况,学生最后发现可以使用半格或多一点点来表示。整堂课是大情景首尾呼应,小情景突破难点和重点。

(责任编辑 张华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师德师风专项教育下一篇:十大育人楷模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