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及矫治对策初探

2022-09-11

1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1.1 外因

1.1.1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影响。家庭教育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心切。二是对子女放任自流、过度溺爱。三是家庭不和睦、家庭破裂、家庭暴力。这些都将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1.1.2 学校教育出现偏差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 许多学校教育的重心仍放在应试教育上, 学生被巨大的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心理负担日渐加重。由于素质差异, 个别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 采用的方式不当, 过多的采取责罚、轻视、甚至是辱骂的方式, 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久而久之, 学生便“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从而严重阻碍了学习兴趣的产生, 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1.3 低俗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网络、影视等传媒中的低俗文化, 影响着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客观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他们易接受新事物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又缺乏较高的是非辨别能力。低俗文化中迷信、黄色文化等都在无孔不入地侵蚀中学生的心理。据调查, 许多学校周围都有众多的营利性的租书店、网吧和录像厅, 其中充斥着各种低俗文化, 许多学生整天沉迷于其中而“乐不思蜀”, 这些低俗文化和学校教育水火不相容, 但对中学生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一旦迷恋于此, 其学习心理将会受巨大的损害。

1.2 内因

1.2.1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少内在动力

中学生已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世界观, 但他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因而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常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之下, 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和看法是消极的, 甚至是错误的。现实社会中“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 促使他们厌学而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1.2.2 兴趣发生转移

中学生正处于花季时期, 其兴趣广泛而又缺少稳定性, 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他们眼花缭乱, 各种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他们, 纷繁复杂而又五光十色的生活, 对中学生产生巨大而多样的诱惑, 很容易让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1.2.3 无成就感

由于个体智商差异和其他原因, 厌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付出了艰辛和汗水, 但仍与成功无缘。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击破了他们的进取心, 他们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因而在心理上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 从而消极的对待学习。他们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同学的肯定, 失败的阴影在他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长此以往, 他们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厌学情绪因此油然而生。

1.2.4 中学生的自我心理存在缺陷

厌学学生大多意志力薄弱, 自信心不足, 他们有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 这些心理缺陷是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非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是做不到的。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但加重, 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上产生偏差, 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 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对策

2.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面对厌学学生, 家长和学校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父母应努力营造民主、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 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 将孩子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学校、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 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交流, 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监控。学校和家长应紧密配合,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 学其理”, 通过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关系, 给学生营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2.2 改善文化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要改善厌学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为其创造一片心灵的净土。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网络、书刊及音像制品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清理, 严厉打击暴力、色情、恐怖等视听读物, 彻底清除不健康的文化, 从根源上阻止低俗文化对中学生的心灵腐蚀, 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把积极向上的文化奉献给青少年, 让他们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

2.3 加强目的和动机教育, 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的学生, 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能激发个体的情感, 可以帮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并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而促进个体的学习心理。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的教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推动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4 培养兴趣, 引起注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说明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厌学的学生, 要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努力抓住学生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 使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5 创设成功, 及时奖励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感受到过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可降低学习目标, 有意创设机会, 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尝试成功的体验。这样, 厌学者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取得的成功, 要及时给予奖励,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 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成功与喜悦可以让厌学者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总之,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 只有在学校, 家庭, 社会的相互配合下,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厌学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热情帮助, 才能让他们“学而不厌”。

摘要:在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中, 厌学症是最常见、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学生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功能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下面笔者就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矫治对策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厌学心理,外因,内因,矫治对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句式转换》教学设计探讨下一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