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法学论文

2022-05-0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怎样写法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今天,学习的内涵已不单纯指学习知识,而是扩展学会学习上。《新课标》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此,须把引导“学会学习”作为小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坚持依据教材,合理安排自学,不断为学生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怎样写法学论文 篇1:

关注“言语形式” 拒绝一个“随”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短短的一句话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当然,这要以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前提。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如果以目为纲,纲自不举,目亦难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六上)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言语形式”的选择,不能随“信”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就是发掘文本是“怎样写的”以及弄清“为什么这样写”。选择“文本的言语形式”是确定“教什么”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六上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文本中提供的“言语形式”的信息很多,如总分写法、过渡句的使用、概括介绍、具体描写、详略得当等。面对这些众多的“信息”,我们不可能个个关注、面面俱到、处处“发力”,而是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言语形式”进行教学。

(一)立足基础,准确定位

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言语形式”而教,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即对学生已掌握了什么和需要掌握什么,已具有什么能力和还要达到什么能力,教者应心中有数并要准确判断。选择“言语形式”教学,做到既不错位,也不越位。这篇课文安排在小学六年级上册,属于第三学段,学生已学习或掌握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显然,课文中的总分写法、过渡段的运用等应是中年级段已关注并训练的“言语形式”,不宜作为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及训练重点。

(二)结合文体,发掘特点

一般而言,不同的文体采用的言语形式也是不同的。我们要从文体特征入手去探寻语言奥妙,依“体”而教。《轮椅上的霍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一般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特点。史蒂芬·霍金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同时他又长期疾病缠身,在其非凡的一生中,典型事例举不胜举。一千多字的文章如何能写得既全面又深刻呢?不仅要对人生经历作概括介绍,也要有典型事例的细致描述,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血肉饱满、震撼人心。因此,运用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应该是这篇文章独具匠心的构思。这种写法是符合文体特点的,是值得关注的“言语形式”。

(三)基于学情,突出“需要”

“教应该教学生最需要的、最适合的。”从高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情况来看,作文的内容往往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人物描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选事不典型、叙事不具体、描写不细致等“通病”普遍存在。细读这篇课文,不难发现,描写霍金生活中的典型事迹细致入微,刻画人物淋漓尽致,表现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具体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值得学生模仿借鉴。教学中,我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必须考虑学情“需要”,选准练笔的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训练,学生必有所得。

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其中就有这样一条:“体会概括介绍的表达作用,学习运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初步领会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既关注了文本的整体表达特点,又突出“学会运用”的重点,力求在“最恰当时候”教“最恰当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二、“言语形式”的品悟,不可随意

选定了文本的“言语形式”,确定了教学目标,应该怎么教呢?众所周知,无论多么烦琐的“言语形式”的知识,老师都能毫不费力地灌输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所获的“知识”不牢固,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毫无意义。品悟“言语形式”的教学不能随意而教,一讲了之,而应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深度体验,才能达成目标。教学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品读体会

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的方法学习第3小节,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霍金命运情况的。学生通过学习不难发现,作者先用一句话概括了霍金命运的残酷,再具体描写霍金的病状和身体情况,重点体会作者如何具体描写身体彻底变形的。学生通过比较句子,懂得作者是按一定顺序并抓住特点细致描写的。

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改写句)

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课文原句)

(二)自主探究,组内交流

(1)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4~12小节,这一段文字中哪些是概括介绍,哪些又是具体描写,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小组合作交流。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相同意见相互补充,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三)小组汇报,深化认识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汇报,老师相机总结。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介绍了霍金科学研究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二是具体描写了霍金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把一个木牌、一张照片、一个微笑、一段问答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四)比较写法,体会特点

出示重点内容,概括介绍霍金在科学事业上的情况,文章只用了100多个字,非常简洁精练,可谓是“惜墨如金”。而写生活中的一段问答,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得非常深刻、细致,力求“入木三分”的效果。通过比较,体会概括介绍惜墨如金、具体描写入木三分的表达效果。

以上教学先基于学情,复习“概括与具体”的写法,扣住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加深理解。其次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方式,读读议议,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全班交流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不时点拨、小结。最后再进行比较,总结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体验、建构,避免了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也避免了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累积,从而让品悟“言语形式”在学生自主阅读中落地生根。

三、“言语形式”的练笔,不得随便

学生对课文运用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有了自主感悟,还要学习运用,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学会表达。那么,教学中如何进行写话的设计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运用写法,拓展练笔

出示: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從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概括介绍:惜墨如金)

请你根据横线上的内容想象一个具体的情景,把霍金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致、生动。

(二)交流欣赏,总结提高

相机表扬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具体、细致,特别关注紧扣人物特征描写的细节。

(三)追问促思,体会妙处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这种基于课文内容、结合文章“言语形式”的练笔,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体会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也促进他们对言语形式的领悟和把握,能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意图,感悟作者别具一格的表达特色。可见,关注“言语形式”的写话训练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力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从而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价值。

(责任编辑:符 洁)

作者:葛乃和

怎样写法学论文 篇2:

着眼持续发展 落实根本目标

在今天,学习的内涵已不单纯指学习知识,而是扩展学会学习上。《新课标》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此,须把引导“学会学习”作为小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坚持依据教材,合理安排自学,不断为学生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逐步引导,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自我学习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阅渎教学中,要依据教学进程,设计自学作业,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

1、概览时的起始性自学。新课导入后,可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对课文“一目十行”,初读概览,以使学生形成速读抓内容、跳读抓重点的能力。可以整体性设问引导。如《鸟的天堂》,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浏览课文:①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②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③哪些句子写得好?④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填充性习题引导。如《桂林山水》,可让学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填空:文中写了的山,特点是、、;的水,特点是、、。桂林那独特的美给作者留下的整体感受是、。可以综合练习题引导。如《小抄员》,可这样引导:①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带问题轻声读课文;②看插图,联系课文思考:当叙利奥的父亲明白了一切时会怎样?③画出叙利奥内心活动的语句以及父亲的语言、行动的语句,再读一读。这样读、看、想、画结合,能使学生尽快感知课文的内容。

2、初读时的常规性自学。通过细读课文、运用工具书,以扫除字词障碍,具体把握内容,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重点,提出疑难问题,达到对课文内容感知性理解的要求。为保证效果,须根据学生特点提出要求,中年级以词语自学为主,内容自学为辅,对字词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笔画部件分析字形,结合课文查字典理解词意。对课文内容只须大致了解。高年级要以感知课文内容为主,理解词语为铺。生字词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的要求,对课文内容要能整体把握,理清顺序,把握重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下列问题引导:①读准生字字音,分析并记住字形;②联系课文,结合字典理解生字所在的词;③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内容;④默读课文,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分段;⑤课文写邱少云与一般的写入文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⑥课文哪些地方不理解?可画出内容,提出问题。

3、精读时的尝试性自学。精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疑点的清晰、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一般都在这一过程解决。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须随着教学进程分步提出要求,注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机结合。

首先是整体梳理。初读感知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学整体梳理,把握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如《只有一个地球》:题目“只有”说明了,地球虽然,但容易。因此我们要。

其次是品味词句。在分段阅读中,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探究,品味义蕴,领悟写法。如阅读《荔枝》“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可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母亲第一次见到荔枝的惊讶与喜悦以及对荔枝的怜爱。

再则是探究事理。在分段阅读理解后,可抓住内容和中心的聚集点,引导自我剖析。如《荔枝》的最后一段“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引导学生从表面联系,再到本质联系,由表及里。

4、回读时的深究性自学。“回读总结”是阅读读教学的点睛之笔,须围绕表达方法的探究,读写知识的提炼引导进行深究性自学。如《两小儿辩日》可引导学生围绕:“两小儿为了‘日’的什么而辩?从中可以看出两小儿是个怎样的孩子?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两小儿的问题?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几个问题去把握联系,探究原因,然后再以“如果是你(孔子),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外化感受:最后用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单向归纳。其次是提炼读写起识。可引导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读写知识。

二、分类指导,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要让学生自能读书,须让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习方法要随机指导,自然渗透,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1、主线学法着意渗透。主线学法是学法指导的重点,须着意渗透,保证指导到位。如指导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重点是“要了解人物的心理”,据此可这样渗透:①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所写事情,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段落层次。②细读。区分外表内心。细读课文,画出人物外表描写和心理描写,搞清楚邱少云的外表与事情的发展,邱少云的外表与“我”的心理间的因果联系。③精读,理解人物特点。抓住邱少云的三处外表,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揣摩人物内心,进而理解其“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品质,理解“我”复杂的心理及其对邱少云特点的衬托作用。④回读,强化阅读效果。回读全文,引导讨论:课文写什么事?哪些地方写人物的外表?哪些地方写人物的内心?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本文是如何描写人物外表和内心的?这样可使本文的学法目标明朗化。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运用所总结的读写方法进行相应的读写练习。

2、常规学法点拨渗透。常规学法是指读写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积累·运用,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把握读写文章的基本方法,做到:读文章读之有序、读之有法、读之有效。写文章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为此,须将读写文章的基本方法穿插于学法指导之中。

三、定期梳理,注重学法体系的构建

学生平时获取的学法往往是零碎的。使学生形成驾驭学法的能力,须在平时渗透鳃基穗上上好学法指导课,以引导梳理学法知识,纺织学法网络,构成学法体系。

l、编织重点学法网络。每册课文阅读后,可引导系统整理,以形成重点学法体系。如第11册课文可引导构建如下学法网络:读文章要注意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以提毫阅读的速度;要分辨人物的外表内心,通过人物的势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特点:要把心放剑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编织基本学法知识网络。为使读写文章的基本方法给学生留。卜完整的印象,住詈孵渗透的基础上,每隔一段时间,可上一堂单项学涪总结课。如果每个学法点都能引导女f,就能在.个个学法的纵串横联中使学生形成立体化的粤法体系,形成臼能读书、臼能写作篓能力。

作者:黄素花

怎样写法学论文 篇3:

现代诗歌意象教学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要体会作者情感,把握诗歌主旨,就要充分借助这一载体。在诗歌创作中,我们也需要通过意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张力。下面,笔者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一、勾连互鉴,品析意象

1.联系诗文,解读意象。

文学意象的内涵具有延续性。在讲解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意象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系古诗文中的相关意象,进行比较鉴赏,新旧勾连,以诗解诗。这样既可以解读意象的丰富内涵,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他们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如表1。

表1中所涉及的意象,无论是在现代诗歌还是在古诗文中,都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存在“象同意殊”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筛选,选择那些与课文意象内涵相近或相似的古诗文意象,带领学生进行互鉴解读。

2.紧扣意象,分析情感。

“詩缘情而绮靡。”没有情感,不成诗歌;不解诗情,无法学诗。学生在分析诗歌情感的时候,往往会侧重于那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因而失之浅显和片面。分析诗歌意象,不仅是解读诗歌表达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学习诗歌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的特征,就能很好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如表2。

在诗歌中,恰当的意象蕴藉深长,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和深远的意境,从而帮助作者实现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目的。在分析第一单元的诗歌意象时,教师只要引领学生紧扣意象特点,就能快速且准确地揣摩出作者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用情诵读,体味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对体味意象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在诵读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读好语调。

对于具有思索、追忆、悼念等含义的意象,宜采用平直调诵读,因为平直调一般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的语气。例如,《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表达了作者的追忆和哀思,学生便可用平直调朗读相关诗句。而对于蕴含愤恨、感激等情感的意象所在的文句,宜用降抑调读。例如,《我爱这土地》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风”等意象融入了作者对祖国遭受的灾难的悲愤痛苦之情,学生便可以用降抑调诵读相关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读好重音。

重音不等于重读,它是在朗读中根据语句目的和思想感情的需要,对某个词或短语予以强调,包括拖音、颤音、轻读等。融入了舒缓的情思,具有沉思、呼唤、恳求等含义的意象,学生在朗读其所在文句时,可以用拖音读。如《我爱这土地》中,“黎明”象征着希望,与前几句相比,表意舒缓,在朗读时,就可以采用拖音。对于表达惊喜、激愤、兴奋等情绪的意象,学生在朗读时宜重读。如《我看》中,“绿潮”是让人感到喜悦的意象,就可以重读。另外,在诵读含有深沉、凝重等情感的意象时,可以轻读,如《乡愁》中的“坟墓”“海峡”等意象;在诵读表达特别强烈的情感的意象时宜用颤音读,如《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意象。

3.控制语速。

诗句中的意象如具有庄重、缅怀、沉思、警示、失望、犹豫、苦恼、沉痛、闲适等意味,朗读时,宜采用较慢语速。如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时,整体语速宜慢。诗句中的意象如具有斥责、紧张、急迫、惊奇、欢快等意味,朗读时,语速宜较快。此外,声音的强弱、停连也都可以根据意象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来调整。

三、尝试创作,用好意象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尝试创作诗歌。单元附有“怎样写诗”的指导意见:“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开始的时候,教师可降低难度,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意象先写几句诗。例如,笔者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给题为《雨》的小诗补写诗句,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意象表达情感。

雨滴答在________

雨滴答在________

雨滴答在________

学生如果在横线处填入“瓦上”“树上”“地上”等词语,就只是在客观地描述物象,而不是在创作意象。意象必须融入情感,才能表达诗的意境。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根据遇到不同事情时的不同心境,去补写小诗;而对于意象的选取,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眼见耳闻,就地取象。

比如,小明这次考试考了双百分,还得到了“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根据这个事件,可以这样补写小诗:

雨滴答在一百分的两个湖心里

雨滴答在三好学生的红色印章里

雨滴答在急切回家报喜的心里

在这里,雨就像是跳动的喜悦的音符,不管滴在哪里,都会荡漾起欢喜。

2.跨越局限,依情组象。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眼见耳闻,就地选取意象,但不能局限于此。思维要冲破耳目所及的范围,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的意象。比如,小明正处于离别的伤感中,眼前可能没有枯藤和落叶,但他完全可以借助这些现实中存在的经典意象来创作诗句:

雨滴答在枯瘦的老藤

雨滴答在枯黄的落叶

雨滴答在枯涸的心田

这样一来,意象选择的范围可以扩大,诗歌的情感也会浓郁起来。

3.学以致用,诗文取象。

初学写诗的学生还可以走一下捷径,借助古代诗文中的经典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雨滴答在长亭古道

雨滴答在孤帆远影

雨滴答在离人心上秋

经典古诗文情味深长,诗意盎然。学生从中选择意象来进行诗歌创作,既可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又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总之,意象教学是打开现代诗歌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融入情感的诵读中加深对意象的理解,借助“意象”学会诗意地表达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作者:周满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宪法主权真实规则论文下一篇:德育答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