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要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改革难题及其根源,结合旅游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作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改革思路。本文拟梳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形成改革新思路及实施策略。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分析

[摘 要] 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供给大国,我国旅游市场、旅游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旅游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培育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刻不容缓。高校承担着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如何变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行业输送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深入探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分析发现“学教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对教师、学生、行业产生正向积极影响。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云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委托项目(2021JYJXGGWT-75)

[作者简介] 刘 燕(197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要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改革难题及其根源,结合旅游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作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改革思路[1]。本文拟梳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形成改革新思路及实施策略。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

(一)课程目标与应用能力目标脱节

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专业与课程设置大而全,校与校的特色优势并不明显,精而优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或者即使有的高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高校自身口碑、人才流动、实践基地等多种软硬件条件影响,他们不得不走上靠招生获取生均經费、弱化实用性教育教学的路子。长此以往,对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某些课程进行小修小改作用并不大,实用化、可操作化的课程理念束之高阁,旅游管理专业与市场、企业接轨不紧密,旅游管理专业既不围绕旅游行业做文章,也没有对旅游管理做深入思考,更没有累积足以进入旅游行业的能力与资本。

(二)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应用性、特色化脱节

不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非专业课程与旅游管理行业结合并不十分紧密,基础类课程体系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格格不入,不少专任教师也缺乏课程旅游管理化,时时处处体现专业特色与亮点还不够[2]。所选用的教材虽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化水平,对旅游管理专业也有独到的理解与认知,但这种从实践中高度抽象化了的课程内容并不适合旅游业市场运作,也不利于学生走出书本、教材,将教材的理论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则还有很大的困难。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内化能力脱节

高校不少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甚至行政管理的三重压力,重视科研、管理的高校比比皆是,同时兼顾三者困难重重,即使有丰富科研经验与成果的教师也难以将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很多时候教师开展的科研工作与教学的关联度并不大,长期将时间与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中的教师基本无法充分摄入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无法将这些新的理念运用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然而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十分单调[3]。加上不少高校建校历史较长,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不敏感,“1+X”证书、项目化教学等理念在教学手段与载体极度不充分的情况下难以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不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化严重,不对教材“过筛子”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教育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经验结合不紧密,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差异度不大,人人都能学懂、人人都没学懂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

(四)课程评价体系与市场评价脱节

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综合运用不多,一学期一次性学习结果评价多,跟踪督促评价较少,先期诊断学习能力不够,教育教学评价评估手段单一,通过期末一次性考试成为终结课程教学的工作[4]。另外,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依然明显,对教育行政系统部署的各项工作极为重视,对行业领域的关注转化率不高,市场敏感度不佳,既无法预测到行业发展趋势,也不关注市场动态,有时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育并非高度认可。

二、旅游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旅游业迅猛发展

国民经济不断提升后,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旅游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重要选择。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

迅猛发展后的旅游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受最近疫情防控的影响,局部旅游业出现萎缩状态,旅游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能力较弱。同时,旅游市场的中高端人才比例不足,复合型人才梯队有所欠缺,人员频繁流动,人文精神缺失等,使旅游大国距离旅游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旅游业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

多年来,旅游市场及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队伍,高校也多方探索旅游从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对旅游类专业进行调整,但总体而言,市场及企业需求与高校输出不对等,要么持续终身学习不够,工作事业视野不够,小型旅行社数量占比远高于旅游集团数量,要么直接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上手慢、推进不快,应用性、实践化能力不足。

(三)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发展相适应

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应运而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议》释放了大量旅游利好信息,开启了旅游产业化发展新征程,文化与旅游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一)确定育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总先行于教育教学各环节,目标导向基本决定了结果导向。人才培养目标范围不能太窄,要重视知识、能力、态度與价值的培养,要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还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课程目标、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实施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教育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培养目标的基础,选择何种教材、如何整合内容、怎样组织实施、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工作,都源自以上三种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1.人才培养目标。就国家而言,要培养爱党爱国的旅游人才,为我国旅游经济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拉动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不断努力。就市场和就业而言,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与优势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与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就文化、科技等元素与旅游产业融合及国内外旅游经济的交互发展看,高校要培育懂管理、懂旅游、会外语、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就把控旅游经济发展机遇、防范旅游产业危机等方面看,高校要培育具备旅游视野、擅长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从国家层面的宏伟目标,到市场、行业、岗位的应用目标,到旅游与其他行业交叉的复合目标,再到创新目标,基本遵循了“宏观—微观—宏观”的目标设置闭环,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实用主义人才价值观,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教学目标。高校教育教学既包括课堂内的教学,也包括课堂外的一切经验与认知累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要重点架构学生对旅游产业上下游各环节框架,形成正确的旅游管理认知,基本具备从事旅游管理的准入门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理论实践融合、校内外结合,心理素质、交际能力、领导力、团结力都在不断提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部门与团队的能力、开拓管理客户的能力、组织运行旅游团队的能力、设计旅游产品的能力、销售旅游产品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课程目标。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主导,注重知识编码与逻辑建构,课程之间的学科边界明显。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侧重能力培养。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将知识与能力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但并不将知识与能力作为课程的独立内容,将课程直接指向目的。项目本位的课程体系以活动构建工作任务,在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提升知识、技能与态度。越来越多高校倾向于项目本位的课程体系设置,这种课程体系基于企业调研、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分析、整合能力体系及项目工具课程、核心课程、非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目标设置围绕职业活动展开,更综合、更完整。

(二)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开设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一方面,快速适应旅游业发展,适时增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确保实操性课程占比。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区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及趋势,确保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具有超前性,紧紧抓住政策窗口期及发展红利期。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占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降低必修课占比,加大选修课占比,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再次,厘清所开设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要遵循基础课在专业课前,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高等数学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前,实践内容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原则。最后,要优化、细化课程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较广,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景区管理都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就业方向。因此,要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区别对待应掌握的内容、应熟悉的内容与应了解的内容,在整体学习基础上,分小组细化学生就业方向。

(三)完善配套改革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教学之前与教学之后的配套工作也服务于整个教学,配套完善有利于教师高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固定实习基地,健全模拟旅游专业实验室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缩短学生与市场、行业的距离。要开展交互式启发教学,教师引导参与,把课堂教学当作活动、完成任务的场所,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在讨论互动中完成学习;拆解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活动情境,亲自体验导游、景区管理等工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要扩充双师型师资队伍,派中青年教师到旅游管理企业驻点,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及管理人员到校任教。

(四)构建教学模式

“学教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合作完成,所学、所教与所用几乎同步、无障碍互通。在设计流程上,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包括教师角色设计、学生角色设计与项目运行流程设计三个主要方面。

1.合理设计教师角色。教师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要充当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的角色,更要扮演好这些综合性的角色,把教师打造成项目导师、专业导师、任务制定者及课程讲师。项目的设计、推进与收尾,专业的分析与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教师,教师角色扮演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2.合理设计学生角色。建构主义等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学习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知识、新能力的学习提升也是在与原有知识、能力碰撞磨合中内化叠加为另一种知识与能力。学习不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不断适应社会的综合性学习。学习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与真实环境建构认知、技能体系,并通过自我认知不断做出修正与完善。学生是项目教学模式的主体,学生角色定位与设计显得格外重要。

3.合理設计项目运行流程。如将旅游管理专业看成一个个项目衔接而成的集合,那么每一次小项目的完成,就是一次或若干次课堂教学的任务。项目运行主要包括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项目阶段,提前组织项目课程,细分能力点,明确进度计划,熟悉项目运行步骤,制定课程考核办法;第二阶段,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具体实施推进项目;第三阶段,计划阶段,讲解项目任务,撰写项目计划书,保障项目正常运行;第四阶段,实施阶段,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撰写项目报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第五阶段,总结阶段,完成项目成果,撰写个人学习报告,加强过程监督;第六阶段,项目考核,即形成项目成果,开展课程综合考核与项目过程考核。以上六个阶段环环相扣,从准备到结束,都遵循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的良性交互更具操作性与实战性。

(五)形成改革指向

“学教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整合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一是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即通过改革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与综合职业能力,为后期就业创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二是指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即社会、行业、岗位要求切实转变成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动力,企业一线人员现场指导、中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校与企业的资源相互交融,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三是指向教师教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课堂教学前置到课前进行,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四是指向行业发展新趋势,即旅游行业发展虽如其他行业一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行业总体波动不大,我们可以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与远景发展目标锁定未来发展方向,让高校教育教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全球形势相结合,呈现未来发展的强劲势头。

参考文献

[1]林青.论“1+X”证书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当代旅游,2021,19(3):94-96.

[2]李晶.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2):113-

114.

[3]吴江洲,魏昕.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9):60-61.

[4]刘艳,郭丽辉.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万礼豪程CLE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6):36-38+103.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刘燕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分析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要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改革难题及其根源,结合旅游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作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改革思路。本文拟梳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形成改革新思路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仅有约20年,它是管理学学科体系下的一级学科。课程内容涉及旅游学基本概念、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营与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酒店经营与管理等。高校承担着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如何变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行业输送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1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

1.1政治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贯穿于高校各学科,打造各学科课程思政也是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尤其要注重政治性。从教学内容来说,涵盖我国山川林草、江河湖海,涵盖各地人文历史、风俗风貌、社会发展、生产生活,这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拥护党的政策法规等思想品质;从教学对象来说,培养的学生将直接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内外各类游客,这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好服务工作,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2综合性

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内容涉及旅游学基本概念、政策法规、管理学、地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工程学、安全消防、美学、酒店行业、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交通运输、“三农”、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涉及面广,涉及内容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

2.1课程目标与应用能力目标脱节

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专业与课程设置大而全,校与校的特色优势并不明显,精而优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或者即使有的高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高校自身口碑、人才流动、实践基地等多种软硬件条件影响,他们不得不走上靠招生获取生均经费、弱化实用性教育教学的路子。长此以往,对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某些课程进行小修小改作用并不大,实用化、可操作化的课程理念束之高阁,旅游管理专业与市场、企业接轨不紧密,旅游管理专业既不围绕旅游行业做文章,也没有对旅游管理做深入思考,更没有累积足以进入旅游行业的能力与资本。

2.2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应用性、特色化脱节

不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非专业课程与旅游管理行业结合并不十分紧密,基础类课程体系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格格不入,不少专任教师也缺乏课程旅游管理化,时时处处体现专业特色與亮点还不够。所选用的教材虽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化水平,对旅游管理专业也有独到的理解与认知,但这种从实践中高度抽象化了的课程内容并不适合旅游业市场运作,也不利于学生走出书本、教材,将教材的理论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则还有很大的困难。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3.1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开设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一方面,快速适应旅游业发展,适时增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确保实操性课程占比。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区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及趋势,确保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具有超前性,紧紧抓住政策窗口期及发展红利期。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占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降低必修课占比,加大选修课占比,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再次,厘清所开设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最后,要优化、细化课程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较广,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景区管理都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就业方向。因此,要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区别对待应掌握的内容、应熟悉的内容与应了解的内容,在整体学习基础上,分小组细化学生就业方向。

3.2完善配套改革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教学之前与教学之后的配套工作也服务于整个教学,配套完善有利于教师高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固定实习基地,健全模拟旅游专业实验室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缩短学生与市场、行业的距离。要开展交互式启发教学,教师引导参与,把课堂教学当作活动、完成任务的场所,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在讨论互动中完成学习;拆解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活动情境,亲自体验导游、景区管理等工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制定激励机制加以引导、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专业技能训练中去,达到“双师型”素质要求。其次,积极引进和聘用行业中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兼任实训教学工作,要求所教授之人既是教师也是行业导师,例如,高级礼仪培训师、高级礼仪礼宾师、导游资格考试考官、注册会计师、高级调酒师、酒店管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次,加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顶岗、轮岗培训,聘请业内阅历丰富、业绩优秀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成为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开展讲座和座谈,分析当代旅游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各主要岗位的工作职责、能力要求以及职业愿景等。

结束语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从业者需求量日趋增加,专业性需求日趋增强,这就需要增加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之,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未来趋势将随着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变化而变化,会依据旅游业态新需求而进行旅游教育新供给。

参考文献

[1]林青.论“1+X”证书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当代旅游,2021,19(3):94-96.

[2]李晶.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2):113-114.

[3]吴江洲,魏昕.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9):60-61.

作者:刘斌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3:

基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就业机制研究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人才稳定性差等就业问题的出现。本文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以市场为依据,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观,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建立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寻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机制研究。

关键词:市场 就业指导机制 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由 “政府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1]123-125, 这使高职学生就业压力较之前增大、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强。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大政策就业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人才稳定性差等就业问题的出现。本文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有效就业机制。

一、以市场为依据,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此专业的存亡问题。市场经济以来,以市场为依托,寻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出路,成了此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观念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以“销”定“产”,要求企业的行为基于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很明确的,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为学生提供好的就业方向,学生“畅销”,专业与发展就有出路。如果毕业生没有好的出路,不仅影响学生的报考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未来,更有甚者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乃至学院的发展前途。

以市场为依据,需要对市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研究。旅游管理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須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因为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员工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什么样的员工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用人单位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和进行旅游专业教学时,必须深入社会调查,对于具体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充分听取“市场”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旅游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用人单位发展的课程,把企业人员请进教室,进行具体宣讲。或者把老师和学生送出去,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感受市场对就业人员需求变化,缩短就业适应期,降低转行率。

二、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培训指导中,有必要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机制。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竞聘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小组,配备专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每位导师均应具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经验,将就业指导工作从体系上、流程上进行逐步规范,把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树立市场观念,把就业作为其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来培养。针对入校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具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目标并树立职业目标,尽快制订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更为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再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特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目标分解入旅游管理课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进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就业宣传,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就业流程,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与岗位的特点,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开展社交礼仪培训,并注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

最后,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督促和指导,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切实的帮助;对已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上岗后的状况和思想變化,为下一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三、建立并完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多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由某一位教师、某一门课程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高职院校各管理部门、各教学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便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中接受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培养。

除了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二年级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到三年级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避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脱节。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增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实际价值,其对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出此考虑,有能力的高职院校都筹建了具体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既锻炼了学生,又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要想进行实践活动,需要在毕业后去社会上寻找能提供实践机会的旅游单位。这样不仅机会难寻,同时其也无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有序地指导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沈东华 .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第 11 版.2003.

[3] 凌晓萍,蒋家胜.就业指导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人民网教育频道.http://edu.people.com.cn.李少华.创业就业.

作者简介:

彭惠林(1982.6.5-),汉族,湖南娄底双峰人,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彭惠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电力工程项目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