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35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13.7%,其中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在偏执、精神病征、焦虑等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四年制学生心理问题比例高于三年制的学生。

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降低,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将决定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将来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学生从学校中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校园中布局设施、书画长廊、名人格言、校规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优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树木葱茸,绿草茵茵,曲径廊亭幽缓舒静。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无时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他们在欢乐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是多层次、多途径的,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学校的“一训三风”。学校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全体师生通过多年的共同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学校必须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环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处处是课堂、人人做榜样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优化的育人情境。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心理品质。鉴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表现出极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调解。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咨询、交流、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了心理困惑。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曾说:“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充分的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在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后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听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让学生悦心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发挥全体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还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即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控。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多进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够提高。学生与老师关系亲密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就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质一般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要体现在具体细微中,点滴的进步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杜绝挖苦、讽刺、打击、报复学生的言行,以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个学生,让他们在鼓励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课堂技巧感染和引导学生,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水平,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常规教育中的渗透力

(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鉴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了的优秀品格,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指出:“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忘我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三)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班主任还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搜集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文体活动。学校在搞好国家安排的重大节庆活动时,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以激励和培育学生健康的体质和心理为最终目的,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现学生各自风采,收获成功的喜悦,畅想美好未来。

四、理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外联动机制

(一)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懂得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而且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扫除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给予及时疏导,加强父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以学工、学农、学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把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更要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适应社会,用社会上成功人士的言行引导和感染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脚踏实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

(三)净化校园环境,凝聚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正能量。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周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心协力,凝聚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正能量,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具备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把握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管理中,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白旭平

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方法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35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13.7%,其中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在偏执、精神病征、焦虑等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四年制学生心理问题比例高于三年制的学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四年制学生存在小部分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并制定有效策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稳定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心理与行为活动方面的协调,并保持心理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促使人体与外部社会向适应的状况,以达到人精神层面的愉悦,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支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还会影响学前教育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按比例抽取高等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360名为研究样本。并向其发放360份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剔除基础信息不清晰,作答模糊或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应答率为93%。其中四年制学生225名,三年制学生110名。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美国心理学家德若伽提斯所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选用量表90个项目中的核心6种因子,反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其中包含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精神病症。测试学生可根据自身心理健康情况选择项目的五种条目“没有”到“非常严重”,分别对应1分到5分。测试得分体现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得分越低健康程度越高。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PSS2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按照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检测标准,总分大于等于160分,且平均因子分大于2分的个体,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46名学生的调查分数大于160分,占据总体人数比例的13.7%,其中各项因子分数大于2分的调查情况显示,强迫>人际敏感度>偏执>焦虑>抑郁>精神疾病,见表1。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少部分学生存在较轻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强迫心理与敏感为主要心理问题。本次调查排除天气与环境等影响因素,得出最后结论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强迫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学生还具有睡眠状况较差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点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变化,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问题纠正。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维度的人口变量分析

本文采用人口学变量学年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利用独立检测样本t的结果显示,三年制的学生与四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总分的差异,各项因子中偏执、精神病征、焦虑等因素的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四年制学生在心理健康检测总分和平均分方面均高于三年制的学生,见表2。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四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临近成年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日常交流发现,四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明确的学习规划与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身边同伴的影响,致使四年制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总体结果好于以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随之提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了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去认知和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

三、讨论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为幼儿的教育工作,幼儿时期是身体与心理成长的启蒙阶段,幼儿的学习特征为过于依赖教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觉察能力,与普通专业学生具有本质上的教育差别。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少部分学生还存在较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整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与解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学前教育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就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疏导、环节学习压力、解决情感问题为主,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引导,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情绪的调控效果不高。同时因为学生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咨询等同与精神疾病诊疗,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抗拒心理,进一步降低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转变传统讲授式的教育方法,摆脱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教师可利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引入课堂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人格、纠正心理问题、启迪人生的价值与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为更好地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的教育功能,院校要建设好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更具美感的学习空间。首先,院校要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园内宣传栏和宣传标语来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受,从而以更加放松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其次,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发现学生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变化,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照顾,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学生存在的优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喜悦和被认同的感受,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稳定成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为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与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状况,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照顾,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以保障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愉快的情绪投入学习之中,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李 芳)

作者:王维维

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新时代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 要]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重视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其存在的适应能力差、缺乏自信、人文素养缺失、心理发展不平衡、抗干扰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切实帮助医科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是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医术精湛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一、新时代重视和加强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展现其真正实力。为了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等旨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科学生是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特殊群体。首先,医科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使他们成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科学生的专业技术性强,课程体系设置复杂,这使他们的学习压力比一般大学生都大。医科学生不仅要学习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还必须掌握坚实的实践技能;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要在临床的实操中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课堂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训练的要求使医科学生面临更为繁重的学习压力和课时负担。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科学生成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能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医术精湛,能解决患者的身体问题,而且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好,能够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本身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医科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后备军,医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医科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

新时代,医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变化,能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愈加残酷,医科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压力,有的医科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新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多途径寻求应对策略,切实解决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需要对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这样才能为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策略。

二、新时代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为深入、全面了解与研究医学院校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笔者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本科生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此次调查的学生分布为:2015级25人,2016级46人,2017级98人,2018级131人。通过对问卷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与分析,在收回的265份有效问卷中,受访者中男生105人,占受访学生的40%,女生160人,占受访学生的60%;受访学生是农村户口的共计85人,占受访学生总数的32%,受访学生为城市户口的共计180人,占受访学生总数的68%。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后发现,医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的现象,新时代医学院校的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科学生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新时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科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医科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面对技术含量高的医学专业,很多医科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恐慌、精神紧张焦虑。很多学生是异地求学,变化了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无法适应,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感到恐惧与焦虑,因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感到孤独、无助,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故步自封,最终导致大学生活的失败。加之很多医科学生长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也很少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时间的自我封闭、自我约束,医科学生对身边的人产生了信任危机,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这严重阻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自身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1]。

(二)医科学生学医信念不坚定,缺乏自信心

首先,医科學生从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专业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大学生活的乐趣,这让他们对大学能带给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产生了质疑,部分医科学生还出现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对未来缺乏自信,认为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残酷的现实和迷茫的未来动摇了他们学医的信念,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医科学生对学医的价值和前景产生了担心和忧虑,对未知的将来更是没有自信。心理素质较差的医科学生因此选择自我放弃,逃避现实的大学生活,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

(三)医科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心理发展失衡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会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感到自卑,容易拿自己的条件去与别人比较,这样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虚荣心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减弱。这类学生很容易变得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缺乏克服自身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心理发展严重不平衡,最终走向极端。面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大多数医科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学校在这方面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就会所有失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也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部分医科学生认为,只要学好医术,能治病救人就行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的人文素养不予以重视[3]。实践证明,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导致个人自私自利、不顾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严重影响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远大理想。

(四)医科学生易受社会舆论和媒体导向的影响产生心理焦虑

如今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纠纷,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加之社会舆论和媒体导向的压力,很多立志将来毕业后从医的医科学生产生了心理焦虑和心理恐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的维权意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偶发的医疗事故被媒体放大必然成为社会话题的焦点。很多医科学生还没有毕业就非常担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类似的事件,甚至还有的医科学生认为解决不好医患矛盾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校的医科学生会因不能学好精湛的医术而担心,为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医疗事故常感到恐惧与苦闷。可见,医患矛盾引起的社会舆论对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4]。

三、新时代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高等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不强

高等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不强,主要是缺乏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不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及时发现心理疾病,不能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从而增加心理压力,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医科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环节,医科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因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缺失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满足心理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自我剖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建构医科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的健康心理。就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受访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意识较差,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意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开展自我教育[5]。

(二)高等医学院校对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不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难以满足国家对高校医学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医科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除师资力量薄弱以外,对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也是高校对此不重视的表现之一。当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缺乏对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意识,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务就行了,不愿意花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和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很多医学院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从选取的评价指标、比例划分到评价工作的实施都十分不科学,最大的特点是决策主观、方法单一,专业性和可信度差。

(三)社会及家庭因素对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严峻的就业形势、医患纠纷引起的社会公众舆论等严重制约医科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医科学生而言,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们的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期望、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文化密切相关。要切实解决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考虑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科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较小,一般都是进入医学领域工作,当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医科学生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慌不安等心理健康问题。加之近年来,恶性的医疗纠纷频发加剧了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处理难度大,情况复杂,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很多医科学生面对医患矛盾纠纷会感到害怕,医患纠纷加重了医科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忧虑,其心理压力增大,这成为导致医科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6]。

(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新时代医学院校的医科学生相对其他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具有滞后性,医学学科本身专业性和技术性就强,对医科学生的要求也高,但一味地重视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会对医科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从而压抑自己的主观情感。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门类烦冗,课程任务繁重,学时量大等现状严重影响了医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成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困境的根源。医学专业技术含量高的特殊性要求医科学生在临床的实操中和专业技术的学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疏忽和失误,因为医科学生服务和救治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临床的实践中,医科学生一方面养成了严谨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7]。

四、新时代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帮助医科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医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新时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一一寻求应对策略,确保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一)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主导作用,重视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关心身体健康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科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更加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清楚健康的心理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很多医科学生跟一般的大学生都认为,只有经过医学证明精神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所以很多医科学生只注重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状况。在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很多医科学生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技术,锻炼好身体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完全忽视了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医科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与人分享因学业、恋爱和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8]。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医科学生消除心理健康的误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意识,组织医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学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根本的保证。

(二)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建立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是改变重技术、轻人文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需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课程设置应在夯实医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开设课程,注重人文社科知识学习,形成以医学为主,宽领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9]。其次,正确的方式方法是事情成功的根本保证,要改变医学专业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要把教师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师生互动式学习,把教材上的知识与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科内涵和外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减轻医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医科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一定要根据学校、学院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评价方法也很重要,评价方法要多元化,不同方法相互补充、相互整合,最大程度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可信度,这样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反馈[10]。

(三)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质量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医科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环境良好与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家长应该树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的评价方法,创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是医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父母对子女的评价方法是家长对子女期望的表现。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维护孩子应有的权利,构建平等的家庭关系,这是医科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前提。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组织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切实为医科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院风、班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忙医科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11]。

(四)针对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完善学制与实习制度,加强学生医德修养,让医科学生树立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医学专业学制的改革,推动了整个医学教育的发展。新时期要根据医疗服务的现状及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对医学教育的学制问题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进行调整。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制度是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培养医学人才方面,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通过实习指导环节切实提高实习质量,完成实习目标。由于医学学科专业性很强,因此在培养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医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培养医德的根本前提。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树立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和发展[12]。

综上所述,新时代为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医术精湛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暨医学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各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对我國高等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所提出的解决策略只是基于当下理论层面和以往经验的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和视野,重视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吴花林,孙永胜.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9-131.

[2] 李冬.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9.

[3] 王国宏,王克娜.新阶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1) :48-49.

[4] 王宇.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D].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2.

[5] 余淼,曹建平.509名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4 ):32-33.

[6] 刘海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3(8):289.

[7] 方小年.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长沙:中南大学, 2007.

[8] 隗金成.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评价[D].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9] 王媛,王伟,张微.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数理医学杂志,2007(4):508-511.

[10] 百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3.

[11] 刘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2] 秦雪.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 长春:吉林大学, 201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鲁晓川 王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角色扮演法教学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血液透析风险与护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