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2022-07-13

第一篇: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缔造城市的未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均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而政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为此需要建立新的机制。联合国人居中心针对城市建设提出“赋予能力框架”,鼓励个人、家庭、社区、商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赋予能力”的观念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国家的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大规模房屋改善计划让市民和社区组织参加优先事项的决策过程。当城市面临的问题超越城市行政区的范围时,则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统一协调。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机制,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的9个县政府组成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负责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是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1]

第二篇: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文/李艳

作者简介:李艳(1970.8-),女,天津人,现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国外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起步较早,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启示我们:高校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各门课程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开着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64-03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凝练,是国民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它对国家和社会的维系、发展和繁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外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的开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国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很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根据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凝练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如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个性自由、自力更生、机会平等、竞争意识、追求财富、敬业进取”;欧盟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尊重人的尊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及人权”;英国强调共同的的核心价值观是:言论自由的传统、自由、民主;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日本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爱国、合作、感恩、秩序、法治、尊重、友谊等价值观念。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核心价值观灌输和渗透的主要阵地。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各有其特色,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

政府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西方国家认为,教育不仅要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历史与传统,接受与认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西方国家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主题非常鲜明,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并给予各种形式的大力支持。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核心价值观研究与教育在塑造合格的美国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以“公民教育”作为其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受到政府、社会的普遍重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与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并与高校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新加坡在高校开展国民教育计划,推广“共同价值观”,灌输国家意识形态与责任感,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案。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由国家统一制定价值观教育方案,拟定教育目标。因此,国外很多国家都把价值观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高校进行直接的监督和指导。

(二)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创新助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

在国外推进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美德袋”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多种道德教育模式。各种教育模式各有其特色和优缺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与过程,有的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的关注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有的主张加强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认为个体经验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脉。这些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了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灌输渗透核心价值观。 国外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重视通过课堂教育进行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也辅之以通过校风熏陶、校园活动等渗透的其他隐性教育方法,注重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方面,课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新加坡高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是以“国民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的渗透性教育,“国民教育”包含着若干门理论课程,如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教育等。除国民教育课程外,其他很多社科人文类课程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承担着“共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新加坡高校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项目,例如,社会实践项目、人文素养专题讲座项目、纪念日项目等,这些教育教学项目有的是总体服务于“共同价值观”的教育,有的是侧重于“共同价值观”某一方面的教育,这些实践型的教育教学项目的开展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培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各种隐性教育的渗透、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西方国家认为,校风、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榜样作用、校园活动、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价值观教育目标应渗透和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会体现在高校所制定和实施的规章制度中,也会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仪式性活动等开展价值观教育。例如,美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仪式性活动等开展价值观教育。欧美高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科学、艺术、政治、体育等各方面,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四)道德认知选择能力培养与道德实践能力提高并重。

在价值观教育中,西方国家重视学生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认为只有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判断真伪,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美国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价值灌输、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和价值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他们认为价值观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价值判断选择方法的训练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注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来引导学生认知和认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七十年代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和八九十年代利库纳等所提倡的“品格教育策略”都形成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实践课程的范例,因此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重视实践体验教学,是以实践体验为主导的,而且活动的形式与方式不断变化,例如“民主教室计划”、“服务教育”等实践活动,都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体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价值实践能力。美国学生经常参加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多种社会服务活动。

(五)形成政府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渗透的多渠道教育模式。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从青少年开始,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引导的途径全面展开,是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开展的。托马斯.里克纳认为“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必须共同努力,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①。”品格教育联盟提出,家庭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应开展与家长的积极有效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策略与方法,并尽可能取得家长的认同与合作。学校还应当广泛争取政府、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帮助。为充分发挥家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了解家庭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促进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美国非常注重营造宏观教育环境,国家不惜大量投资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堂等教育场所,这些场所成为美国向国民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美国还建立了社区“服务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中提高其公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西班牙、比利时的很多大学专门开设社工课,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获得学分。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必须把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和责任,认真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各门课程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教育是培养公民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国历来重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确实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外经验来看,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门课程来实施,还应该发挥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人文素质课程的作用,共同开展价值观教育。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重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梳理和重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观取向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角度,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尽可能从理论说教、政策宣讲向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转化。在方法上,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主张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道德认知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个体对各种道德理论和矛盾冲突主动学习、思考、澄清、选择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和体会,最终认同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并最终落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把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重视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任课教师要认真梳理与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报告等多种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这些课内与课外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最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美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很少讲授抽象的、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都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问题,把学习变为一种感悟,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纯理论说教的层面,而是应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努力摆脱那种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或者听而不信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体验中,在生活中感悟理论的真谛,促进价值观的养成。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各类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国外高校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渗透价值观教育。我国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要认真研究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价值追求的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稳定的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实习实训、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理念,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整合社会资源、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国外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都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教育资源丰富。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在行业和社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根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对其的影响和教育是最先产生的,可以说,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是家长,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会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行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这是学校和社会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网上开设家长电子信箱和家长论坛,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建立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的有效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内容,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得以在家庭延伸和渗透。同时,学校要积极挖掘和搜集家风教育中的优秀因素,并积极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素材,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第三篇: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顶峰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 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 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 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 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 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 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 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

[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 (3).

[3]梁 敏. 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 中国农垦, 2006 (4).

[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融时报》2004.08.21

第四篇: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经验及启示

陈 思 许 巍

2007年第2期 ——他山之石

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国家的正常发展,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经验

日本治理商业贿赂被称为“老虎苍蝇一起打”,意指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绝不放过哪怕是微小的商业贿赂事件。日本界定的贿赂范围相当广泛,包含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除金钱、物品、不动产等有形物之外,诸如代为偿还债务、金融利益以及获得确实会涨价的尚未公开的股票而获取的利益等财产性利益等,均在此范畴之内。日本刑法将商业贿赂统一为行贿罪和受贿罪,具有行贿或受贿行为的主体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日本还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规定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并不能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或者以任何理由解雇举报人,否则按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日本构筑的制约机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商业贿赂问题的发生。

韩国的“清廉度调查”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要措施,得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通过对各级政府和公共机关的清廉度调查,根据所得出的清廉指数按照政府机关类别进行排名,实现民众对各机关的资金账户往来及收入的监督。2005年3月,韩国政府、政界和经济界共同签署的《透明社会协约》,对公共部门、政界、经济界和社会公民共建透

明、廉洁机制的措施加以具体规定,公共部门的任务包括由国家清廉委员会、监察院、检察院、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分工协作,建立防止腐败、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和纳税人诉讼等机制,以及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公民的任务是协助建立与反腐有关的居民传唤制、居民投票制等机制,制定《透明社会实践市民参与宪章》,参与社会行动等。这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净化运动在改善韩国商业环境,提高社会清廉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医药销售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取得了显著成效。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为了防范医药公司向医生行贿,德国医学科学专业协会、联邦药物生产商协会、联邦医院药方联合会、德国大学联合会等12个相关协会在2001年制定了《企业同医疗机构及其职工间合作的刑事评估要点》,内容涵盖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法律知识;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形式、合作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对于礼物和宴请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礼物的价值有明确的规定,每次宴请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备案。医生一旦发现收受贿赂,就会被开除。在《要点》的规范下,德国实行“医药分开”,将收受贿赂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健全我国商业贿赂监管体系的措施

从加强立法入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商业贿赂经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武器。我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立法层级不高,而且未能将目前形形色色的商业贿赂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之中,导致在实践中反商业贿赂效果并不显著。应以我国现行的法律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立法经验,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规定,通过对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分析,制定《反商业贿赂法》。将分散在我国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商业贿赂的相关条例加以整合,将实体性法律规范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及程序性法律规范统一在一部法律之中,以整合、统领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同时,反商业贿赂,执法不能手软。一方面需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更

需要提高执法水平,准确理解法律的内涵,区分正常行为和商业贿赂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打击真正的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的商业行为,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商业贿赂,体制改革是根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将商业贿赂容易滋生的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质的行业,以及市场开放度、透明度不高的医药、建筑、教育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治理。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公用企业、特殊行业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功能,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人及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记录制、自动检测制、警示制、公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改革企业会计制度,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监督工作。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管齐下,其中监督工作尤为重要。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公平、公开的程序来监督与制约权力的行使。注重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新闻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相结合,依法依程序、多途径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对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执法监察,是发现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商业贿赂监督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团体监督和公民监督。组织引导社会团体有序、规范地进行监督,定期组织社会团体深入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行业开展调研。要广泛开展舆论和媒体监督,在公开和严格的舆论监督下,使行贿受贿者

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要发动干部职工进行商业贿赂监督,鼓励干部职工对不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揭发。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群众关注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商业贿赂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言,建立和完善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是减少商业贿赂行为的治本之策,因此,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宣传教育要与学习贯彻党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要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积极宣传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进展成效;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法律、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将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廉洁从业意识,推进企业诚信管理;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不单单是某几个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强大的社会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

第五篇: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011年03月17日09:49手机看新闻

“背包旅游者”(Backpackertourist)是澳洲学者Pearce于1990年率先提出的概念。这一词汇特指旅行时间较长(国际上一般为连续旅行3个月以上),喜好选择经济型住宿设施(如青年旅馆),强调与其他旅行者的聚会交流,具有完全自助而又极具弹性的旅游行程,偏爱非正式和高参与性旅行活动的那些旅游者。具有这些行为特征的人,往往背负大包(Backpack)进行长途旅行,因而被称为“背包客”(Backpacker)。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是背包旅游学术上的先行者,也是实践上的开拓者和创富者。因此本文主要以澳洲为例,适当结合英美,概括国外背包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简述其经验对我国背包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背包旅游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

从背包旅游者的规模来看,这一细分市场的人数蔚为壮观。澳大利亚旅游局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旅澳的大于15岁的入境旅游者中,背包旅游者占10.2%(Slaughter,2004)。英国每十个国际旅游者就有一个背包旅游者,背包旅游者在英国一年的旅游消费总额达7500万英镑,是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Churchill,1994)。

2.政府支持给力,政策保障齐全

国外背包旅游的宏观环境有利于背包旅游市场的发展。由于较早认识到这一市场的巨大规模和可观利润,澳大利亚政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对背包旅游者异常重视,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背包旅游的发展。联邦旅游局的出版物《背包旅游战略》为理解和发展澳大利亚的背包旅游市场提供框架。这一出版物敦促政府、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为旅澳的国际背包旅游市场提供足够供给,也正是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些政策使其成为世界背包旅游市场研究的佼佼者(Slaughter,2001)。针对背包旅游者喜好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的特点,西澳旅游局(WesternAustra-lianTourismCommission)、北领地旅游局(NorthernTerritoryTouristCommission)和南澳旅游局(South Australian TourismCommission)三局联合推出专门的背包旅游者读物《真正旅行者的真实旅行》(RealTripsforRealTravellers),设计了三条环游三州的不同线路,通过澳背包旅游杂志TNT分发,鼓励背包客探索这片远离东海岸,但资源奇特的旅游温冷区域(AustraliaTourismEx-change,2004)。

工作着的假期制度(TheWorkingHolidayMaker)在澳洲吸引国际背包旅游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uqbil,2004)。澳大利亚和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15个国家签订了协议,使得这些国家的“假期工作者”一次入境后在澳旅居时间可达12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常常会一边工作一边旅行,最经常从事的工作是住宿业、酒吧和果园采摘。这一方面弥补了澳洲农忙时节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向背包者提供了体验环游澳大利亚最省钱、最深入了解当地的旅行机会。

对于跨国乃至跨洲的长途背包旅游者来说,能否获得便宜的机票成为他们出游选择的重要决策因子。澳洲的交通部门在国家旅游部门的支持下,推出了大量针对背包旅游者的长途旅行优惠项目。澳大利亚的国有航空公司2004年11月起开出Backpacker-sExpress专机。它辗转于澳大利亚国内最受背包客欢迎的五个城市,并有背包国际航线一周两到三班往返于澳洲和澳洲最大的背包客源地——欧洲之间(曼彻斯特-墨尔本,慕尼黑-墨尔本),经停亚洲最热门的背包旅游目的地印度和泰国的交通枢纽(新德里和曼谷)。考虑到背包旅游者具有旅行时间长、预算紧张、喜交流的特点,飞机的头等舱改为咖啡和酒吧作为乘客的聚聊场所。背包者可以向航空公司申请该种飞机上乘务人员的职位,合同为期两年,既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乘坐航空器旅行的权利,又为航空公司节约了人力成本,还便于背包者身份的空乘服务人员为机上其他背包旅游乘客提供最个性化的服务——为乘客的背包旅行设计线路和出谋划策。同时考虑到背包者旅游日程的弹性化,这种机票的返程时间随时可签,不需另加手续费,而且永不过期。为节约成本,大多数的预订在线进行,同时网站上有澳洲其他与背包旅游相关的项目链接,如经济型住宿、探险类旅游项目、工作机会等等。这类班机上的服务最省,只提供简餐(AustralianTourismExchange,2004)。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力引导了背包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3.背包旅游配套设施健全,背包旅游服务专业化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拥有数不胜数的背包客栈和青年旅馆,背包旅游在这些国家被极大地市场化和商业化,给背包旅游者的出行带来巨大便利。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旅馆都加入了世界性或地区性的青年旅馆协会,拥有全球订房网络系统。目前世界上共有59个青年旅馆会员国协会,13个附属会员国组织,19个认可业务代理,广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就读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缴纳较少的费用,办理国际学生等身份证明,在入住不同国家的青年旅馆时享受折扣优惠。在这些青年旅馆中能获得大量的背包旅游信息,不仅因为各种旅游景区和旅行杂志都会把他们的宣传手册和出版物免费定期地赠送给旅舍,使青年旅馆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书面旅行资讯,更因为青年旅馆是背包旅行者集聚的场所,他们在此交流和分享背包心得和旅行资讯,提供了面对面旅行信息交流最活跃的平台。国际上背包旅游者数量的激增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青年旅馆这种廉价住宿形式的迅速扩张密不可分。

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中,最能够吸引背包客的商业产品是探险旅游产品。但经营该类产品的单个旅游经营商的规模往往不大,他们便会联合起来招徕背包旅游者。如“澳大利亚背包旅游经营者联盟”(Australian BackpackerTourOperatorsAlliance)是专营澳核心探险旅游目的地的七大经营者的联合网络,而“澳洲探险”(AussieAdventures)则是自助旅行专家的团队联合,专门服务于追求高性价比的背包散客和小团队游客(Muqbil,2004)。

旅行经营商还越来越多地研究运用旅游促销文字。加拿大的旅游经营商不止是商人,而且已成为文化经纪人:他们把加拿大的形象、价值观和理想糅合起来,去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梦中假期”(Reimer,1990)。旅行经营商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变化的结果,而且成为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新西兰的旅游宣传手册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探险旅游者,使他们成为新西兰被展示风景的一部分(Cloke等,2002),打造新西兰“探险旅游天堂”的品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对探险怀有浓厚兴趣的背包旅游者。

便捷的网络和预订服务也促成了背包旅游的盛行。国际背包旅游者通过网络预订各种旅游服务比例较高,在线的直接预订达39%,间接预订(通过旅行社网上预订)达到19%。网络预订流行的原因除了便捷快速外,价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许多国际航空公司推出“互联网机票”战略,吸引旅行者直接在网上订票以得到更多的折扣。电子机票的配合使用也使网上机票购买轻松易行。一些旅游网站还与航空公司等旅游企业达成协议,保证旅行者能在其网站上拿到低价旅游产品。如美国Orbitz与部分航空公司的协议规定,这些航空公司若未在Orbitz.com网站上提供最廉价的机票,就不得在其他地方销售。Priceline是美国另一个为广大自助旅游者所青睐的网上交易平台,其经营理念是“用户定价”的服务模式:允许消费者自行确定机票和酒店房间等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以订房为例,只需旅行者事先在该网站上输入目的地及酒店大致区位,提交自己的价格,由系统自动搜索满足条件并愿意接受该价格的酒店。作者曾在Priceline上以30美元不可思议的低价拿到美国迈阿密市中心四星级酒店的套房(这一价格相当于当时波士顿郊区青年旅馆一张床的单夜价格),全部网上交易过程从价格发出到订单确认,用时仅3分钟。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旅游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遍布西方国家发达的GDS。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即“全球分销系统”,是应用于民用航空运输及整个旅游业的大型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DS,遍及全球的旅游销售机构可以及时地从航空公司、旅馆、租车公司、旅游公司获取大量的与旅游相关的信息,从而为顾客提供快捷、便利、可靠的服务。另外,国外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如较高的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安全的银行电子交易平台,普及使用的信用卡和广泛的信用卡在线支付手段等等,都促成了背包旅游网络服务的高效和便捷。

4.背包旅游指南类书籍系列化系统化

对国际背包旅游者行前资料准备的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因特网是他们最经常的信息来

源,旅行指南则排在第二位。“在旅途中获得实用信息”是国际背包旅游者使用旅行指南最常见的目的,占83%,完全不使用旅行指南的背包者只占3%,比例相当低(LonelyPlan-et,2005),因而可以把旅行指南类读物作为国外背包客身份的标志和符号。

背包旅行指南之所以会在国际背包旅游者的旅行生涯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与国外旅行指南的成熟开发密切相关。以“孤独星球”(LonelyPlanet)为代表的国外旅行指南独立客观、翔实全面、生动可信,非常注重信息的及时更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亲历的旅行经历编写而成,能发挥实时“向导”的实际作用。这些系列丛书的出版商专营本品牌的旅行指南书籍,拥有专业的旅游资讯采编队伍和专门的公关、营销及销售部门,市场调研机构也遍布全球各地。指南内容覆盖世界各地,拥有洲、国家、地区、州(或省)等许多不同级别和套系,并有专属的网站提供相关资讯。有的旅行指南的网站还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语言可供选择。这些系列丛书各本都独立成册,方便旅行者随身携带。国外旅行指南的品牌化及其品牌业已树立的良好口碑,对推动国际背包旅游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以澳大利亚的“孤独星球”为例,其创刊已有34年,获得权威媒体的好评不断,俨然树立起在背包旅行圈内的“圣经”地位。

二、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搭建背包旅游接待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国背包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旅游服务的基础配套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背包旅游者的需求。背包旅游者是费用节约型旅行者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他们以选择经济型住宿设施为主,而国内很多原有的旅游基础设施都是以团队旅游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缺少背包客所青睐的设施服务,大多已有的青年旅馆在价格和服务上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扩张背包客栈和青年旅馆的数量,保证与国际青年旅馆标准的接轨势在必行。

在背包旅游的流动渠道上,要完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和服务,改变我国目前去往景点景区的交通以旅游包车和私人小交通为主的格局,增量自助旅行公交线路和班次;建立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使旅行者能凭借语音或图示导引系统获得准确的自助交通信息。

2.规范背包旅游的管理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

背包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兴事物,目前业内对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相应政策制度和法律规章来引导和规范背包旅游市场,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安全保障。探险事故逐年上升,旅行者权益保障乏力。

除背包旅游安全外,背包旅游的基础接待设施、资讯信息、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也亟需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规范行业发展,或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行业建设,从

而引导背包旅游市场的有序前进。澳洲旅游局对背包旅游市场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值得中国借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外创意公益广告下一篇:公司招聘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