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2022-05-0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旅游生态构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关于旅游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服务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因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来,国内旅游环境研究渐成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1:

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综述

1、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旅游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服务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因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来,国内旅游环境研究渐成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涉及旅游生态环境类的学术论文1994年还只有2篇,而到2005 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68篇,2015年目前为止以达到1238篇。在学位论文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还没有出现此方面的学位论文。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新闻报道类:这些文章以其敏锐的洞察性和时效性介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体系和相关知识,同时宣传目前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中的旅游生态环境区的建设情况,倡导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

(2)实例分析类:此类文章初步阐述了旅游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成功案例,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提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3)理论研究类:这类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等。

2、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几个方面

2.1旅游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研究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抓住“环境”这一核心,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第二种是旅游者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将各种可能引起破坏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思想中,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第三种是借生态旅游环境来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极力倡导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2.2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旅游生态环境健康界定:当一个旅游生态环境的内在潜力能够实现,它的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有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以最少的外界支持来维持其自身管理时,这个环境可以认为是健康的。旅游生态环境健康不仅包括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素,还包括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的要互。

段浩、苏智先、胥晓、冉琼等人基于“3S”技术及其有关理论,构建了生态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南充市木老乡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木老乡生态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丁陈娟、苏振、杨莲莲从旅游地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构建了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双层分析模型,从方法论上为该理论在旅游功能区域中的研究提供一种探索性模式。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应用分析与评价证实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其评价结论也带给人们新的思考。

庄大春、邓祥征、战金艳构建武陵源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质量做出了评判。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建立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2级,一级因子3个,二级因子14个。

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得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2)对评价体系的细分程度不够;(3)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具体的运用步骤、评价方法、评价模型;(4)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影响是影响旅游环境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关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较多,但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尚未有定论。

吴志才、彭华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组成旅游环境容量的5个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说明了为了扩大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达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经营者应主动采取人工污染治理,从而实现旅游景区在旅游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吴志才在《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主要有两方面因素:①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②靠人的有效管理和污染物的人工处理能力。王家强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收益的角度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生态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经济收入与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如果旅游生态容量超载,旅游环境讲遭到破坏,同时经济收入将呈相应的抛物线状发展,最终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

2.4国内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旅游活动及旅游区周边的一些经济活动给旅游的相关区域造成明显或潜在的生态环境破环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骆培聪针对福建省森林公园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旅游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有:轻视森林风景资源建设,开发力度低、森林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森林旅游资源随意开发,森林公园环境遭到破坏,森林旅游资源与环境保育压力大。

王国生认为造成常见的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欠缺和疏于管理。其一:当地主管人员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演化规律的不熟悉,片面的经济需求渴望让他们只要求索取忘记了永续;其二:对于属地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不了解;其三: 保护措施的欠缺或不完善。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旅游业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因此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说到底是一项经济活动,旅游生态环境的产生无不与旅游经营商和旅游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只重视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而忽视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元化目标的有效协调;只重视经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保护。

赵红和赵敬明从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地生态及环境质量的原因。①区域性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相对滞后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②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三废”的排放、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因素对旅游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③由于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由于气候的异常等自然灾害,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另外防御自然灾害的设施不完善,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更大。

谢朝武、郑向敏从假日旅游高峰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的探讨分析。第一:假日旅游高峰破坏了区内的旅游生态环境。假日旅游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索取式的旅游发展方式与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保持环境、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对立和排斥的。第二:假日高峰旅游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

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引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进行了研究,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不足,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5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研究

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是学者们研究得而重点。国内学者大致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即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

骆培聪提出了八个对策分别是:提高认识、坚持原则、加快法制建设与宣传、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森林公园、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环境质量。

孙艳红在对洛阳市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洛阳市既有一批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分布广泛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既要重视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建设,又要重视市区旅游环境建设,形成一个点面结合、中心环境与周围环境结合的综合建设系统。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就全社会而言,可用较少的投入减少较大的损失,有利于社会和人民。主要途径可通过政策性收税,对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为了实现旅游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科学调节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外部效应内部化、环境资源产业化、景区环境法规化。

3、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研究展望

3.1研究争议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是争议较多的问题:①有关旅游生态环境概念的界定尚不十分明确,还没有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概念,较权威、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很少。②有关旅游环境评价的方法不确定,较为单一,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化,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定性和定量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构造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化和微观化两个范畴研究旅游生态环境。在关注旅游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的具体化和实用化。③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极不统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全面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还较少,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子系统或是某一要素,难以综合形成整体环境效应。⑤从研究手段来看,目前研究的新技术含量较低,可以引进红外航片、3S、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研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广泛吸收全国乃至世界专家的建议,更加重要的是吸取公众的建议,让全民参与旅游生态环保。⑥对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变迁趋势研究较少,这项研究将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意义。

3.2研究热点

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①影响旅游生态环境的要素的确定;②LAC理论在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当中的应用;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④生态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⑤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研究;⑥旅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态势;⑦旅游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⑧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⑩高新技术在旅游环境管理与治理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

作者简介

1.荆雪婷:女(1986-),硕士,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王国梁:男,(1955-),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共党员。

作者:荆雪婷 王国梁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2:

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综述

1、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旅游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服务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因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来,国内旅游环境研究渐成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涉及旅游生态环境类的学术论文1994年还只有2篇,而到2005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68篇,2015年目前为止以达到1238篇。在学位论文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还没有出现此方面的学位论文。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新闻报道类:这些文章以其敏锐的洞察性和时效性介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体系和相关知识,同时宣传目前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中的旅游生态环境区的建设情况,倡导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2)实例分析类:此类文章初步阐述了旅游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成功案例,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提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3)理论研究类:这类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等。

2、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几个方面

2.1旅游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研究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抓住“环境”这一核心,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第二种是旅游者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将各种可能引起破坏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思想中,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第三种是借生态旅游环境来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极力倡导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2.2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旅游生态环境健康界定:当一个旅游生态环境的内在潜力能够实现,它的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有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以最少的外界支持来维持其自身管理时,这个环境可以认为是健康的。旅游生态环境健康不仅包括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素,还包括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的要互。

段浩、苏智先、胥晓、冉琼等人基于“3S”技术及其有关理论,构建了生态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南充市木老乡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木老乡生态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丁陈娟、苏振、杨莲莲从旅游地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构建了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双层分析模型,从方法论上为该理论在旅游功能区域中的研究提供一种探索性模式。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应用分析与评价证实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其评价结论也带给人们新的思考。

庄大春、邓祥征、战金艳构建武陵源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质量做出了评判。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建立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2级,一级因子3个,二级因子14个。

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得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2)对评价体系的细分程度不够;(3)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具体的运用步骤、评价方法、评价模型;(4)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影响是影响旅游环境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关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较多,但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尚未有定论。

吴志才、彭华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组成旅游环境容量的5个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说明了为了扩大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达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经营者应主动采取人工污染治理,从而实现旅游景区在旅游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吴志才在《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主要有两方面因素:①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②靠人的有效管理和污染物的人工处理能力。王家强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收益的角度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生态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经济收入与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如果旅游生态容量超载,旅游环境讲遭到破坏,同时经济收入将呈相应的抛物线状发展,最终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

2.4国内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旅游活动及旅游区周边的一些经济活动给旅游的相关区域造成明显或潜在的生态环境破环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骆培聪针对福建省森林公园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旅游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有:轻视森林风景资源建设,开发力度低、森林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森林旅游资源随意开发,森林公园环境遭到破坏,森林旅游资源与环境保育压力大。

王国生认为造成常见的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欠缺和疏于管理。其一:当地主管人员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演化规律的不熟悉,片面的经济需求渴望让他们只要求索取忘记了永续;其二:对于属地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不了解;其三:保护措施的欠缺或不完善。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旅游业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因此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说到底是一项经济活动,旅游生态环境的产生无不与旅游经营商和旅游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只重视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而忽视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元化目标的有效协调;只重视经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保护。

赵红和赵敬明从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地生态及环境质量的原因。①区域性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相对滞后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②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三废”的排放、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因素对旅游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③由于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由于气候的异常等自然灾害,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另外防御自然灾害的设施不完善,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更大。

谢朝武、郑向敏从假日旅游高峰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的探讨分析。第一:假日旅游高峰破坏了区内的旅游生态环境。假日旅游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索取式的旅游发展方式与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保持环境、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对立和排斥的。第二:假日高峰旅游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引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进行了研究,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不足,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5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研究

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是学者们研究得而重点。国内学者大致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即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

骆培聪提出了八个对策分别是:提高认识、坚持原则、加快法制建设与宣传、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森林公园、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环境质量。

孙艳红在对洛阳市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洛阳市既有一批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分布广泛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既要重视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建设,又要重视市区旅游环境建设,形成一个点面结合、中心环境与周围环境结合的综合建设系统。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就全社会而言,可用较少的投入减少较大的损失,有利于社会和人民。主要途径可通过政策性收税,对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为了实现旅游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科学调节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外部效应内部化、环境资源产业化、景区环境法规化。

3、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研究展望

3.1研究争议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是争议较多的问题:①有关旅游生态环境概念的界定尚不十分明确,还没有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概念,较权威、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很少。②有关旅游环境评价的方法不确定,较为单一,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化,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定性和定量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构造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化和微观化两个范畴研究旅游生态环境。在关注旅游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的具体化和实用化。③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极不统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全面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还较少,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子系统或是某一要素,难以综合形成整体环境效应。⑤从研究手段来看,目前研究的新技术含量较低,可以引进红外航片、3S、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研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广泛吸收全国乃至世界专家的建议,更加重要的是吸取公众的建议,让全民参与旅游生态环保。⑥对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变迁趋势研究较少,这项研究将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意义。

3.2研究热点

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①影响旅游生态环境的要素的确定;② LAC理论在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当中的应用;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④生态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⑤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研究;⑥旅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态势;⑦旅游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⑧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⑩高新技术在旅游环境管理与治理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1.荆雪婷:女(1986-),硕士,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王国梁:男,(1955-),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共党员。

作者:荆雪婷 王国梁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3:

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海南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摘 要:旅游生态补偿是实现旅游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者是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海南游客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是对海南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而海南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方式、支付意愿都处于较低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保和生态补偿知识是提高游客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游客支付意愿;海南;旅游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旅游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性和休闲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消解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疲乏与压力,亦是增长见闻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现代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尽管旅游业一直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但事实上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损害并不鲜见。故旅游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当代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方式,旅游生态补偿是平衡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集中于对概念的辨析和补偿机制的构建,对旅游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损失计量、利益相关者权责、评价体系等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李青,王晶,2015)。相比于当地居民,游客是旅游活动中更大的受益者(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2013)。从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运用条件评价法(CVM),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南旅游者的补偿意愿(WTP)进行研究,以期为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海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1.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研的内容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资料,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6个因素;第二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行为特征,包括年均出游次数、旅游偏好、停留天数、旅游消费、旅游满意度等5个因素;第三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包括对生态保护的态度、对生态保护责任的认知、对生态威胁的认知、对旅游者行为的认知、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对生补偿方式的认知等;第四部分,被调查者的旅游生态补偿意愿,包括补偿意愿与补偿额度意愿两个维度。问卷主体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个选项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有关旅游偏好、生态保护责任、生态威胁因素、生态补偿方式等问题,采用多项选择的设置。

2.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研采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地点选择了海口、三亚、五指山等三个地区的旅游景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问卷回收率94.33%,其中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86.6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为123人,占47.31%,女性受访者为137人,占52.69%,男女比例分布较为平均。此次受访者来自29个省市,年龄以24岁及以下(45.33%)、25岁-35岁(35.38%)、36岁-45岁(10%)为主,受教育程度以本科(68.85%)、专科及高职(12.69%)、硕士及以上(11.92%)为主,职业以学生(40.38%)、企事业单位人员(21.92%)、自由职业者(10%)、其他(10.77%)为主。在收入水平方面,3000元及以下水平的占45.38%,3001元-5000元水平的占23.85%,5001元-7000元水平的占8.46%,7001元-10000元水平的占10%,10000元以上的占12.31%。

2.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平均年出游次数为2.22次,众数为2,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年出游次数为2次(占39.8%)。在海南旅游的停留天数方面,平均停留天数为5.12天,众数为6,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停留天数为6天。在对海南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平均得分为3.46分,表明受访者的总体满意水平较好;众数为4,表明大部分受访者的旅游满意程度较高。

在旅游吸引力因素方面,受访者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由高至低排序为:优质的海水、沙滩(79.62%)、洁净的空气(74.23%)、宜人的氣候(64.23%)、知名旅游风景区(26.92%)、当地特色美食(22.31%)、离岛免税购物(17.69%)、独特的黎苗文化(16.15%)、其他(3.46%)。

在旅游景点类型的偏好方面,受访者最偏爱的景区类型由高至低排序为:海湾(75.38%)、岛屿(60%)、森林景观(45%)、自然与人文景观(40%)、温泉(34.62%)、人文建筑(13.46%)、其他(2.69%)。

在旅游消费方面,61.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3001元以上,11.92%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501元-3000元的水平,6.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001元-2500元的水平,9.23%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1501元-2000元的水平,仅1.92%的受访者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

3.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会对海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平均得分为3.43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海南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46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5,即受访者对于海南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认可程度高度一致;在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方面,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2.47,中位数和众数都为2,即受访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对“海南有必要实施旅游生态补偿”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受访者对实施旅游生态补偿的支持程度较高。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来源”感知这一问题上,78.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77.69%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政府在监管和治理措施方面的欠缺,74.23%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61.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过量接待,58.85%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企业经营中造成的直接污染,43.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各类旅游设施本身的不环保性。

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垃圾污染,58.0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水污染,40.3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土壤植被的破坏,31.54%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空气污染,28.85%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还有2.69%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者”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1.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80.77%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企业应该承担责任,73.64%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59.23%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居民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48.0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团队也不能例外。

在“旅游生态补偿方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2.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拨款是最主要的方式,76.5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从旅游企业的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补偿资金,40.38%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应该交纳一定的费用,32.3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采用社会捐赠的方式。

4.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分析包括是否愿意支付和愿意支付额度与不愿意支付原因。在是否愿意支付这一选项上,55.7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44.23%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支付。

首先来看人均支付意愿即人均WTP的测算,本文采用三种方法来求得人均WTP,即:

(1)按支付意愿权重比例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40元/次;

(2)按WTP>0时的中位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77元/次;

(3)按WTP>0时的平均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30.92元/次。

综合三种计算方法所得的支付意愿平均值可获得游客对海南省旅游生态补偿最终支付意愿约为E(WTP)=47.36元/次。

其次,关于生态补偿费用的使用途径:在愿意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样本中,79.31%的受访者希望该项资金可用作垃圾处理与回收方面,6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水资源的保护,43.45%的受访者希望可用来提高各类旅游设施的环保性,40.69%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40%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土壤植被的恢复,2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

在询问不愿意支付旅游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其原因时,60.87%的受访者表示对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存在疑虑,44.35%的受访者认为该项工作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非让游客买单,40%的受访者认为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过低而不愿意支付该部分费用,5.22%的受访者表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无参与兴趣。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力要素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由海水、沙滩、空气、气候、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最大。在旅游资源类型中,以海湾、岛屿、森林、温泉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最受游客欢迎。这与海南生态立省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亦表明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仰赖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认知意识较差

在询问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时,40%的受访者表示出对此不了解,12.31%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完全不了解。旅游生态补偿是实现旅游目的地公平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旅游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方对此知之甚少,显然不利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游客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恰恰相反,从调查结果来看样本群体所代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愿是比较高的。这证明旅游生态补偿作为调节旅游地生态与利益平衡的方式,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应加大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3.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方式的认知程度较单一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社会团地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政府应该是承擔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角,政府拨款应该是最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实际上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应通过科学的测算后进行确定。但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游客进行的旅游活动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故还应加旅游者对环境保护责任的认知。

4.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群体对海南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比例仅为55.77%,远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杨主泉,2015)。究其原因,与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低认知度有直接关系。其中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方式的确定、补偿资金的使用途径等是游客认知较少的几个方面。

从游客支付意愿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构建科学系统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只是旅游生态补偿的一个方面,游客也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之一。要构建和完善海南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还需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晶.近20年来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5年第32期.

[2]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2月.

[3]杨主泉.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5年5月.

作者简介:李昭,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者行为;彭文静,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

作者:李昭 彭文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感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快乐课堂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