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1

1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

《诊断学基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介于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 是一门桥梁课。在多年的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此课程琐碎、枯燥、趣味性差、系统性差, 即使死记硬背暂时记住, 一旦应付考试后, 马上如过眼云烟。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

在既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注入式为主,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灌注”过程。教学是教师运动 (脑动、嘴动、手动) , 而学生安静 (神静、嘴静、行静) 的过程。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 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 学生被老师“牵着走”, 师生缺乏交流, 学生只听不想, 思维不主动, 对问题理解不透彻, 时间一久便显腻烦疲倦。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回应, 课堂气氛沉闷, 情绪受到影响, 潜在的灵感不易激发, 不利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发挥。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 把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静”转变为学生的“动”,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状况, 真正做到“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 彼此交替, 双向输入, 奏出和谐乐章。

2 互动式教学的优点

(1) 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 发挥双主动作用。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结果学生抱怨课程无新意无趣味, 教师批评学生懒惰不用功。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 教师和学生彼此提问, 教师激活学生, 学生挑战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灵动性,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 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2) 促进双影响水平, 提高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而忽视学生的作用。教学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组编码”, 让学生背熟记会, 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互动式教学更加人性化, 学生是教师的授课对象, 同时也是问题的提出者, 此时的问题有很大的随机性, 更能反映学生心灵深处的疑惑。教师在倾听学生的问题时, 可发现其闪光点, 而在答疑过程中更是与学生形成心灵的撞击, 共同参与, 共同思考, 共同协作, 共同解决问题, 真正产生心理共鸣。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可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他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 谋划好如何既要把所讲知识使学生掌握, 又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 这必然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 充实自我, 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

3 互动式教学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手段和方法

3.1 课堂提问与答疑是《诊断学基础》互动式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方面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设计浅、中、深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提问,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设计得体、精巧, 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以此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点, 同时也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重点指明了方向。

在这种教学手段中, 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教师可将所提问题分门别类, 明确哪些问题是陈述式的, 哪些问题是探究式的, 哪些问题由学生个别回答, 哪些问题安排集体回答等等。课堂提问设计还要设有梯度, 层层递进, 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教师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想方设法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由近及远, 逐步解决大问题。

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自学。在听课中、自学中提出新的问题。张孝骞教授特别重视启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自学能力, 养成全面观点,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他认为课堂讲授虽属必要, 但不应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只应介绍课题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 突出重点, 解难释疑。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 应有能力自行阅读, 要指导学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 要锻炼其“消化吸收”的能力。他主张讲课应少而精, 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自学, 在参加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找问题, 带着问题自学。他认为授课应多采用启发式, 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的东西印象深刻。

例如, 《诊断学基础》之症状诊断—发热, 教师在课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发热时有何种不适?”“如何发现自己发热了?”“什么是发热?”“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发热?”“人为何会发热?”“发热后该怎么办?”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因此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由浅入深的引出教学内容。

3.2 病案讨论是《诊断学基础》互动式教学的手段之二

以病例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理论课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亲自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并对病例所提供的其他各种资料进行分析, 先作出自己的判断, 再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分析, 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作法。

例如, 教师在上课前给出一个典型病例—男性患者, 45岁, 曾有肺气肿病史。今晨在搬重物时突感左上胸短暂刺痛, 继而渐感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心率120次/分, 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 叩诊成鼓音。胸部正位片显示左肺肺纹理消失, 肺组织被压缩至肺门处。通过此病例, 学生掌握了产生气胸的基础疾病、气胸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 真是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双方都发挥创造性, 在和谐的互动氛围中, 使教师在“教”中探学提高, 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 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而达到相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案例讨论, 气氛变得活跃, 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 从而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摘要:所谓互动式教学, 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 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互动式教学, 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满足求学者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互动式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洗涤塔在LNG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下一篇: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