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报纸遭遇生存危机”的现实语境下,读者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纸媒的新闻评论能够倚仗和信赖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特长,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

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1:

浅议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

【内容提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体形式和媒介载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主意识、思想观念也都在发生剧烈变动。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媒的重要传播方式,对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当前媒介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探讨了何为新媒体以及其特征;其次,基于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最后,提出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功能变化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生态 新闻评论 功能 影响变化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以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开端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宛若一列和协号,呼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新媒体创新之快已经让我们来不及定义了。事实上,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是与时俱进的。

一、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笔者研究了大量文章后发现: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不同地研究与判断,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这林林总总之中大家还是有一些共识。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总结。

1.新媒体新技术

新媒体首先新在技术创新上。新媒体都有什么?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播客、手机短信、 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微博、微信、微视频、QQ、论坛、网络杂志等等。这些五花八门其实都有赖四样东西: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和网络。其背后的真正“大佬”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新媒体其实就是人类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在新闻业中的现实表现。

2.新媒体新采编

传统媒体在新闻的采编上形成了采、编、导、播等一整套十分成熟的新闻流水线。流程清晰、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通俗地讲传统媒体的采编队伍就是新闻领域中的正规军。新媒体由于技术创新带来了其采编方式地颠覆。新媒体的诞生掀起了一场新闻界的“人民战争”。全时、全域、全民、全速、全媒体、全渠道、全互动传播,正规军办不到的,通过“全民战争”的形式实现了。例如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在电视广播尚未报道时,已经有很多当事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求助和发布消息,全国人民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昆明那个不眠之夜。2016年10月11日,上海虹桥机场两架飞机在跑道内发生的飞行冲突事件,该事件最快最全面的消息来自微信朋友圈。消息之快不仅跑赢了主流媒体,甚至跑赢了民航内部信息网络。新媒体无数次地将传统媒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3.新媒体新传播

我们的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做什么的,在成名后总是有写本书的诉求,哪怕是由他人执笔。其实表达自我的欲望人皆有之。新媒体使普通人的愿望有了得以实现的机会,谁都可以进行一下大众传播。因为是自我表达,所以其内容就可以去中心化或可称之为:“信息”与“意义”的无关。自我表达的个性化增强了受众感知度。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及传播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4.新媒体适应新需求

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节奏明显加快,每一个人都不断地面临着新挑战、新压力。因此人们对休闲、娱乐以及时間碎片化有了新的需求,新媒体恰逢其时。新媒体的方便与迅捷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我的时代我做主”,这不只是口号,更是新时代人们的诉求。在什么时间,想看什么这要由我说了算。便携、快速、菜单式的新媒体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多为免费的受众享用,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免费需求。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空间,匿名登陆的特性即保护了个人隐私,也使用户自由地表达观点成为了可能。尽管新媒体的失真性遭到公众的质疑,但其隐秘性依旧受到众多用户的追捧。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新特点

在认清了新媒体的特征之后,我们应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工作?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评论进行一番再梳理。

1.从概念上看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新媒体时代发布新闻评论的主体在变,评判的价值标准出现多元化,分析事件的方式多样化,评论的针对、指向性差,甚至出现混乱的状况。

2.从写作要求上看

传统新闻评论在选题时一般要求“三关”,即关心政治、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在纵横驾驭表达方式上一般要根据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来正确选择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必须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要精,描写要鲜活,要有强的现场感和动态感;议论要深刻,论点必须鲜明,论据必须典型,论证必须有力。从现实情况看,最先接触新媒体,最频繁使用新媒体的是所谓的“新人类”。在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知识水准较高,认识多元化。“新人类”在新闻事件中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均出现了较大变化,就连对事件的描述语言也产生了大量新词汇。据说目前高考作文一律要由年轻教师阅卷,因为老同志已经读不懂孩子们的语言了。新媒体新受众,我们的新闻评论也要有新变化。

3.从功能作用上看

经典定义要求新闻评论具备: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和深化作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做出分析;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以正面宣传为主;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表达观点、态度;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知。现实中我们有诸多热点和关注并不是什么“高大上”,但它们却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吸引着众多的眼球。比如眼下时髦的韩剧,大型电视相亲节目,各类“溜光大道”,甚至于名人们的爱情、婚恋,众多的网粉刷爆屏。对于类似事件,我们的新闻评论要不要对事件发声?是不是我们只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上述关于新闻评论经典定义还能不能放置四海而皆用,显然,答案不解自明。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优化策略

经过对新闻评论的一番梳理之后,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开放性、交互性等方面没有像新媒体那么突出的优势。如何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实现突围,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笔者对优化新闻评论的策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1.坚持新闻评论的本真

新媒体宛若是上海滩的魔术师,各类新奇的花样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但在所有的变化之后,魔术师永远是魔术师。新媒体再怎么变还是个媒体,以消息地传播为根本特征。与消息传播相伴生的新闻评论,它的本质也没有变,还是“对新闻事件发表的言论”。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无论是驾车、乘舟,还是插翅蓝天,变得只是到达的方式,而終点始终没有改变。

2.把握好新闻评论特有规律

既然新闻评论的本质没有变,那么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并正确把握新闻评论所特有的一些规律。新闻评论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们在好奇或求知、求解的心理驱动下,不仅需要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还需要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一个好的新闻评论必须要回答并满足阅读者的特定需求。读者在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在本能或是社会属性的作用下,往往还要对新闻进行一番意见表达。人是群体的、是社会的,在自己发声之后期许着他人的反应。人们在发表意见后还需要有一个意见交流。意见表达和交流是我们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3.充分利用新媒体空间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工作者占据着新闻评论的主渠道,处于垄断地位。这个新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什么事儿发表意见,意见的主基调是什么,全由新闻工作者把握。新媒体时代变了,新闻的原貌是个什么样子,这事儿的深层次问题或意见在哪儿,公众对这事儿是个什么态度,失去了垄断地位的职业新闻人又该如何应对?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职业新闻人不能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规律,把评论工作做到极致就不会有人听、有人看。

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向传统媒体吹来了“东风”。新媒体的一系列创新,为新闻传播、评论生产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互联网平台,实现新闻评论最大程度的传播、讨论,最终增强其影响力。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了解掌握新媒体,充分地利用好新手段、新特性,让新媒体成为新闻专业者的新座驾,发挥专业水准,在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弄潮儿。

4.贴近生活贴近“新人类”,坚持正确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不能脱离受众。大家在看韩剧,那我们也要说韩剧,不过我们要说得更深、更透。要说清韩剧与韩国现实社会的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形成韩流。对于出轨的热门,也可以插上几句,不过要提醒大家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聊资。“新人类”有新视角、新语言,要贴近“新人类”就要了解其所思所想,学习他们的沟通语言和方式。在无关大雅方面,不妨海阔天空与网民与群众与生活打成一片。需要提醒的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是茶肆里的“神聊汉”,我们还肩负着社会责任。要心存敬畏,坚持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天职。因此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相关评论员必须避免扭曲新闻事实的情况出现,否则再新的观点也只是谬论。

基于上文对新闻评论功能变化及影响的分析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下,写好新闻评论,不管是对于新闻评论本身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

[2]赵振宇、邓辉林:新闻评论者的独立品格及培养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8(12).

[3]石凤艳、韩海鸥:新闻评论的功能定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9).

[4]叶俊.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评论“对话功能”之建构[J].今传媒,2011(09).

[5]柯根松.网络新闻评论:实现我国公民表达自由的新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7(6).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长 青

作者:王洪越

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2:

纸媒新闻评论如何回应社会关切

[摘要]在“报纸遭遇生存危机”的现实语境下,读者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纸媒的新闻评论能够倚仗和信赖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特长,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专业且具个性,理性而不乏温暖的评论,乃是纸媒新闻评论竞争的一大取胜之道和“王牌”。

[关键词]新闻评论 回应 社会 关切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观点多变,观点易碎,网络让人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言论场,观点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在推进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堪称推动中国的一大“功臣文体”的新闻评论如今受到巨大挑战。可以说,当代新闻评论的发展逐渐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新闻评论更加个性化、人格化,而不是以前的模式化。这不仅是人类信息加工规律及新闻评论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而且是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在不少报纸近年来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者形成了个人的评论风格,作者在自己侧重的领域长期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评论风格。

其次,新闻评论出现更加开放化的特点。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有了相当大的开放,已不再只把目光盯在上层建筑,而是将评论的触角伸向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新闻评论的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目前新闻评论的形式多样,社评、短评、专栏评论、漫谈、杂感等多种,形态各异、小巧灵活的评论体裁也开始见诸报端,且以后随着新兴媒体文风的影响,纸媒新闻评论也会呈现更加开放性的特点。

再次,评论取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对与错,是与非的简单判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一个政策也好,一个社会现象也好,都具有错综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新闻评论需要突破原有的简单的价值判断模式,进行理性的剖析。

在 “报纸遭遇生存危机”的现实语境下,读者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纸媒的新闻评论能够倚仗和信赖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特长,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

一、高度重视选题,回应社会关切

关注百姓人情冷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的核心生命力,也是新闻的终极价值取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需要让新闻媒体来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关注弱势群体和阶层的重大利益关切,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这就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题好一半文”,立意上有了高度,回应了社会的重大关切,再结合自己报纸特色以及优势,方能写出出色的新闻评论文章。

每天面对海量的庞杂的热点或伪热点事件,而报纸的版面有限,究竟该如何选择选题,就哪些事件发声?这需要在评论的编辑以及写作中,果断摒弃那些有可能在消费、煽动公众情绪的陷阱,无视那些鸡零狗碎或者骇人听闻的炒作,用心选取那些触及社会深层、触及公众灵魂、更有典型价值的事件。那些紧跟公众关心、能够折射社会转型的痛点或悸动或欣喜的重大事件,报纸评论更不能失声。报纸的新闻评论要高度重视选题,回应社会关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体现公共关怀意识。

西方学者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传播能产生强大的效果,因为它发出的资讯能协助人们建构社会现实,提供给接受者一种世界观,时间一久,人们便依据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媒体的导向功能可见一斑。而新闻评论是最能传递新闻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的部分。毋庸置疑,今后中国将深化改革,社会将加速转轨,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社会思潮渐呈多元化。回应社会关切的评论文章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新闻事实告诉人们的是发生了什么,新闻评论则传递的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可以说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灵魂。纸媒的新闻评论者要有更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中国社会的变化,引导社会认识,积聚改革创新的正能量。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这样的新闻评论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胜出。

二、专业且具个性,理性而不乏温暖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评论之争往往不在于争夺独家新闻的时效优势,更在于集合优秀的评论力量、发挥独家的评论优势、塑造个性化的品牌评论。对纸媒而言,如何更广泛、更充分地突出本报特色,塑造有力的评论品牌,同时在重大社会问题做到积极发声,且不断提升“发声”质量,乃是纸媒新闻评论竞争的一大取胜之道和“王牌”。

事实上,新闻评论的结构形态,多数容易流于这样的结构:概述事件或现象引发出或直接提出观点——论证并阐发观点——以观点回照实际——提出解决办法,发出号召或升华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评论员一般不参与采访,评论员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即更多地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侧重于价值判断,而不擅长于举例和列举更多细节,对事件或问题进行说明。相较之下,在美国,新闻评论往往会带给受众的丰富的信息“附加值”,且一般是经过采访取得。在他们看来,凭空想象的写作掩饰不了叙事和推理中的基本缺陷。而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纸媒的新闻评论也在尽量撇开较为宏大的叙事角度,摆脱对评论事件、话题的态度的外在化和超脱化,内容向具体化、形式向多元化、分析向专业化转变。

多数纸媒的评论员队伍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作者不仅包括新闻评论部的评论员、同时包括对评论事件的所在领域有深刻观察和长期积累研究的记者、编辑,以及社外专业人士的评论力量,汇集呈现不同的观点。尤其是那些作者曾是相关新闻报道和策划的参与者,对相关事件和话题有着丰富的采访经历和体验,并对所评论的事件有着全局性的把握的评论作品,融入更多详尽的事实论据、细节,成为评论作品中难得的“另类信息”,作品读起来也更加真实、更具信服力,摆脱了以往新闻评论作品较重视思维辩证,但忽略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困局。在新闻人的努力下,一些纸媒逐渐打造出不少具有吸引力、知名度的评论栏目,最终形成不同言论品种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有活力、有张力的话题空间,让不同的言论主体更为自由地交锋,甚至营造一定的观点冲突,让报纸评论生态空间更为多元和包容。

打造专业且具个性的新闻评论不光要在选题上下功夫,还要看具体“怎么说”。这最需要琢磨的是“理性”二字。不刻意标新立异,刻薄地吹毛求疵,而是不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纷繁复杂中抓关键,或者是顺势而为促改革,都需要让辩证思维更多地融入文本之中,让评论呈现独到的观察视角、专业深刻的见解、严谨的逻辑推理、富有建设性和理性的解析。“理性并不意味着四平八稳。好的评论强调要有独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的产生应立足于对社会问题的整体把握之上,包括对其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全面观察。”[1]

一些人对评论需要理性的理解为“批评”“批判”,这是一种肤浅的认知。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不过这种理性并不是冷冰冰地板着面孔,而是要理性而不乏温暖。站在道德高地去评判是非曲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理解需要能力,评论员不能失去这种‘同情的理解’的能力。”[2]建立在一个有人情味的基础上的评论更具有说服力,没有情怀的批判、不了解情况就乱下判断的瞎评乱评只会毁坏人心、激发对抗的冷漠。

评论员应追求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往往是为其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所服务,在说理评论过程中,语言上的运用对说理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不少优秀纸媒的语言风格可谓不拘一格,丰富多样,或清新明快、或尖锐犀利、或风趣幽默、或朴实平易,且某些评论员已经形成了特色化的语言风格,让人记忆犹新。摆脱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和语言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样纸媒评论或许会更好看,评论生态也会更健康,也更容易被读者记住。

三、和新媒体接轨,力求风格和形式的多元化

近年来,“纸媒将死”的“预言”可以说不时敲击着每一个媒体人,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提升报纸传播效果的讨论。

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等新特点。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多数报纸的新闻评论稿件的欠缺应该说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效性上常常力有不逮。新媒体可以随时推送新闻,评论也可以紧随新闻的脚步刊发。不少新媒体还借助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将新闻和评论融合,大力发展新闻“述评”,用主客观混合的形式进行传递,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而报纸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即便从网上看到当天的新闻进行评论,见报最早也是第一天晚报或者第二天日报。对一些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事件,晚一天甚至两天发表观点,其实在竞争上已然输了一阵。其次,是眼球效应上的欠缺。新媒体在客户端的推送,标题往往很活泼、幽默、给人更多直观、时髦甚至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报纸上的评论因为要准确、务求不产生歧义,而牺牲了一些新鲜元素,有的读起来感觉沉闷甚至很土。这同样会折损人们阅读的兴趣。

不过,纸媒的新闻评论也有自己的长处:

首先,是精细、精致,蕴含审慎的思考、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新媒体在时效上抢先一步,有时并非好事。在浮躁的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在“与时间赛跑”逼着人仓促作出判断的压力下,评论常常跑到了新闻的前面。为了夺人眼球,很多新闻标题被制作得耸人听闻,实际上文中所讲与标题并非一回事。这样的陷阱,常常有网络时评人不小心栽了下去。而更常见的是,一个新闻刚刚出来,只见其片段、零碎信息,基本的事实还不清楚,事实只见冰山一角,可在过度追求时效的判断节奏中,各种评论就立刻粉墨登场,竞相表现自己对此事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如前一阵的大学生贩卖珍稀鸟类被判刑,事件甫一曝光,看到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掏自家门前鸟窝,马上舆情汹汹,不少评论指责量刑过重,缺乏人文关怀,但不久后事件反转,此乃有意识地贩卖珍禽,让不少评论者感到颇为打脸。这是典型的新闻事实不足下的过度反思,评论跑在了新闻前面。与新媒体评论不同的是,在核实新闻的细节方面,纸媒的评论显然会更细致一些,少一些情绪、偏见和浮躁,当了一份责任心和等待事实的耐心。

其次,是更具专业性和深度。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短平快。但也正因时间的仓促,往往只是表面看起来幽默和讽刺,鲜见展开和深入,更多快餐式的观点,如一看到某个事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某个论点。而纸媒的评论作者,大多有自己的专业背景,,都融入了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这样的稿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独立的思考,有理有据。用更专业的视角看待大众关注的话题,有时可以弥补时效上的缺憾。

基于以上的分析,面对新媒体评论的兴起,纸媒新闻评论不宜妄自菲薄,不过也要积极应变。新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既有的媒体格局,最近一段时间,“媒介融合”的问题越来越提上日程,付诸实践。纸媒的新闻评论也要和新兴媒体接轨,在风格和形式上追求多元化,以期赢得更多的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接轨,并不是一味的迎合网络。作为纸媒的评论不仅要从海量新闻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还要能够超出网络的层面,从宏观角度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只有这样,纸媒的评论才能从呆板化乃至口水化等多维度的言论中脱颖而出。视角专业而不局限,语言随性而不随意,这样的评论才会广受读者喜欢。

注释:

[1] 刘文宁:《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 新闻与写作》 2013年第2期,第10页

[2]曹林:《十年评论生涯积累的是讲理耐心》,《青年记者》2014年28期,第43页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工人日报)

作者:于忠宁

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3: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新的思考

数字化浪潮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步嵌入人们的生活,微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进入了“公民记者”时代。微博在畅通人们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逐渐成为习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诸多声音中做到观点正确、理性深刻、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现状分析

自2008年起,笔者每年都对全年的中国新闻评论状况进行现状描述和分析,相继发表《民主进程中的公民意见表达——2008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评论权”推动评论新发展——2009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日趋多样化的新闻评论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和《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201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等文章。在长期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介格局中,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权威性强、论证深刻等,但是在微博的冲击之下,也凸显了不足之处,如时效性弱、互动性差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现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从积极方面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有微博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转型为评论提供了诸多选题,这些选题对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路。纸媒评论的理性思维大大强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碎片化表达,在写作上更体现思维的深刻,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合理,在引发读者思维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主流意识的权威陸。特別是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代表报社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和纲领,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是社会改革和政策变化的风向标,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

其次,新闻评论在传统媒体中分量越来越突出。新闻评论一直受到媒体的重视,特別是报纸更把它誉为“灵魂”和“旗帜”。虽然报纸的改版中一度出现过有的报纸取消或减轻新闻评论的现象,但是大多数报纸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强了对评论的重视,2008年《南方都市报》推出每周日8个版的评论周刊,包括讲坛、访谈、国际评论、宏论等板块,随后《新京报》也推出了逢周六出版的评论周刊;2010年《人民日报》首次推出刊登各种言论的“观点”专版,“直面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

再次,新闻评论的声音更加多元化。随着政治改革不断推进,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更多的意见和观点在评论中得到了体现,新闻评论也完成了从一元化的“官方立场”向多元化的“意见表达”转型。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建构时效陸更强、信息量更大和传者与受众更广泛的新媒介格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不足之处由此也表现出来。

首先,时效性较弱。微博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手口评论,而报纸是昨日新闻,新闻评论由于报刊自身的采写程序和出版规律,往往是第二天才能见报,这种观点的公开或意见的表达,明显滞后于新媒体。

其次,议题过于集中。如前所述。微博评论的内容具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包罗万象,既可以是时事政治新闻。也可以家长里短的情绪渲染,而纸质媒体新闻评论由于版面局限和惯性思维等原因,在议题设置和选择的范围上多有局限,突出表现在评论对象的集中化上。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议题较多集中于民生和时事,而对微博中较为流行的国际关系、生活趣味和八卦新闻关注较少。

再次,评论缺少互动。在互联网络中,一条新闻下面往往附有网民的跟帖,在热门话题下面,跟帖量往往数以十万计,在微博中,公布一个信息、转载一条新闻或发布一篇小评论,一般会得到熟悉的、不熟悉的“粉丝”的关注和再评论,这种反馈以最直接的文字形式成为微博新的内容。而在纸质媒体中,一篇新闻评论发表后,很少能得到充足的反馈。除《南方都市报》在评论版设有“批评/回应”栏目外,在其他报纸上虽然有的安排了,但因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还是很不够。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如何发展和创新

微博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传统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意见的表达方式,在新媒介格局中,不能故步自封子传统媒体中,也不能跟风微博失去其本质的思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在多元话语体系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加评论的质量和分量,打造评论品牌。

第一、以评论精品塑造新闻评论的权威性。

微博在手,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员,但是由于微博碎片化的内容和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使微博不可能成为人们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工具,它充其量是一条发现深层问题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简单思路。而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则不一样,它有鲜明的主题、严密的论证和强大的说服力,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往往能为政府机关或公共机构提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思路或方法。

2011年年9月24日,由《新华每日电讯》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时评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在分析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时突出强调了评论的“责任,理性,建设性”。因此,打造新闻评论精品,在多元声音中塑造评论的权威性就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意义。《人民日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探索,2011年2月10日至3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系列文章“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共5篇);3月24日至4月14日,发表系列文章“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共4篇);4月21日至5月26日,又陆续发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共5篇),认为“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6月之日至6月之3日,刊发“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系列评论(共4篇)。文章发表后,不管是官方的反应还是来自民间的回馈,都表明这一系列评论文章真正做到了冷静研究问题,理性看待问题,合理解决问题,做到了深入人心。

第二、以开阔的视野拓宽评论的议题空间。

新闻评论的议题可以是政治层面的制度设计,可以是社会层面的结构框架,也可以是文化层面的思想意识,但是仅仅顾及这些方面还不够,新闻评论要彰显时代价值,必须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得到人民的认可。

在新媒介格局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必须以开拓的视野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有持久的战斗力和不衰的生命力。例如前段时间一篇名叫《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微博,转发量近15万次,评论达2万多条,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2012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就以此为评论对象发表《虚拟的“23号”

温热的心灵鸡汤》的评论文章,作者针对当下社会流行的火爆“成功学”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焦虑与不安,以一篇微博文为切入点,展开了较为深刻的论述。除此之外,微博中被热烈讨论的国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和文化问题等都应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因此传统新闻评论的议题应该突破“从新闻报道中”来的思维惯性,将网络、微博等真实反映人们生活现状的意见领域作为选题的源头,撰写出入们爱好、认可的新闻评论。

第三、以开放的姿态搭建交流平台。

微博作为观点的表达工具,在每一段发言过后往往附有较多跟帖,在不断的反馈和回复中,微博实质上充当了意见交流的平台,并且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台,微博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活跃性。然而在一些报纸中,新闻评论成为评论员的专属权利,很少有新面孔的介入。时评就其本来意义来说,绝不应该是同一个面孔的,而应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作为公众意见表达的一种手段与渠道,时评理所当然要表现出广泛的参与性,而不应成为若干“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新闻评论的发展必须基于群众广泛的参与,报刊应以开放的姿态,秉持“真理因辩论而明,学术因竞争而进”的理念,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对话空间,让评论版真正成为“意见自由交流的市场”。

总之,在微博盛行的新媒介环境下,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表达和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这个观点时代遭遇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反思,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明天依旧灿烂。

编辑 吴长伟

作者:赵振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