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 篇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探索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具有教育性、参与性、健身性和安全性的特征,可以融入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传承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能够给中小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助推学校体育教学的持续有效地发展。但是,由于云南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还有待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以此来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關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云南地方中小学  共生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古朴的风格、浓郁的民族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教育性、参与性、健身性和安全性的特征,可以融入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传承活动。一方面能够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增进课堂教学特色;另一方面是能够宣传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由此,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云南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还待在一些有待在实践中给予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现状分析

(一)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情况

笔者在2021年3—10月期间,对保山市、普洱市、玉溪市和红河州等的地方中小学校开展实地调查活动,云南地方中小学校较为重视区域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活动,已经有一部分中小学校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融入了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石屏县龙武小学开展了舞龙、打陀螺、花鼓舞等,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开展了花鼓舞、打陀螺、跳竹竿、打陀螺、民族健身操等;弥勒市山东镇新寨小学开展竹竿舞、脚斗士等;红塔区北城中学开展了竹竿舞、打陀螺、板鞋竞速等;保山市瓦房中学开展了射弩、武术等。不难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融合教育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和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以当前融入学校开展教育传承的项目来说还显得不够,还有待加强重视。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融入传统体育项目,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实现共生发展的目标。

(二)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得尤其抢眼,民族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和民族氛围。现已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不同的形式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了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学的特色。通过实地调查获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数学中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体育课堂学生结合的教学方式;二是与课间操融合开展的形式;三是融入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开展的形式;四是在学校文艺表演活动中开展;五是通过学校的其他途径进行开展。

(三)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效果

笔者就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效果在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调查走访活动,得知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不少学校已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作为特色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活动,总体上得到学生的欢迎并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从云南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数量来看,其融入学校开展教育传承的项目显得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填补。另外,由于教师不足、场地器材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就此来说,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的意义

(一)进一步丰富地方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竹竿舞、抢花炮等)往往具有教育性、参与性、娱乐性和安全性的特征,在经过筛选加工后可以融入云南地方中小学校开展教育传承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融合,既可增进教学特色,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地方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以此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持续推动云南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可以成为构建特色校园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成员自己创造和选择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可重塑性。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成为构建特色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和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学校体育教育。建立和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学校体育教育在某一范围内与同类学校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办学风格。从自身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并适当地借鉴其他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二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一般来说,人具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人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化,体现出个性化需求。就体育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体育态度、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基本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需要相应的场地器材给予保障。而云南还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受经济发展制约,投入到地方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经费显得不足,加上体育经费的其他来源渠道少,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差悬殊,经费短缺的状况明显。相应的,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显得较为薄弱,传承教育活动开展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总是难以满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的,不利于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统的工作。

(二)现有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体育教育发展基础较弱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地方中小学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场地建设呈现出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校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场地器材的购置较为滞后;二是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仅有的一些教育经费大部分投入到“主科”里,忽视了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投入。

(三)能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数量不多

云南地方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方面还较为匮乏。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有一小部分的授课教师在工作后才开始接触民族传统体育,调查可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师。二是缺乏教学经验。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授课教师缺乏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学校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次数较少,教师没能得到相应的教学实践,无法获取丰富的教学经验。总体来看,当前云南地方小学校能够较好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数量并不多,需要对此项工作加以重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种途径构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的氛围

随着云南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需要进行有效宣传。通过校体育运动会、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学校宣传栏等途径构建中小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的氛围,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表演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情,扩大受众群体,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需要拥有一支能教学、能开展教学研究的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此,各学校应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力所能及地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利用举办观摩课、集中授课培训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从而达到使民族传统体育授课教师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是一项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修改—实践—完善”的过程中获取较好的成绩。相应的,少數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在实践给予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王绍芬,余贞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云南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体育科技,2019(03):76-77.

[2]黄宣吉,李志鹏.民族传统体育在广西中小学的开展现状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3):53-55.

[3]邓明波.云南红河州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困境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1.

★基金项目: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云南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共生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B77。

作者:胡芹娟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 篇2:

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得出:当前云南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呈现出价值意义多元化、开展项目多样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及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传承发展对提升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专门教育场所以及明确教育指导方向等优势,理应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载体。但在教育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吸取国外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成功经验,把握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势,制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与路径,推动其在学校顺利传承的目标。

一、价值意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之于学校

1.形成学校特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以及文化特征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可以满足学校特色教育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云南各级学校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各学校可以结合办学宗旨、学生的需要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融入学校体育教学,打造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2.丰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场地、器材、师资等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不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因此,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经过筛选、整合、改造后形成符合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中选择性的融入如跳竹竿、打陀螺、跳大海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会达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3.落实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拥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心理适应能力等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的根本,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包涵的深厚的道德观、伦理观可以内化学生素养,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思想道德教材。如纳西族的东巴舞,处处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惩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进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学、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在落实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西方现代体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弥补场地器材不足的缺陷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貌主要以山区峡谷为主,特殊的地域特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匮乏,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例如我省拥有(包括400米、300米、200米三种不同规格)田径场的农村学校仅为学校总数的57.3%;有18%的学校仍没有篮球场。怒江州有66.67%的中学没有田径场,33.33%的中学没有排球场,66.67%的中学无足球场, 6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器材数量严重匾乏,学生平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不足2m2,与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生均使用面积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体育教学需要,而要实行体育场地器材的立即补充与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云南学校体育就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的特点,选择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来弥补云南学校现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缺陷,将会缓解因场地器材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毽球、跳绳、跳竹竿、秧歌舞、陀螺等项目, 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而且器械简单,可在室内室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林间草地开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同时,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之于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增进人体生理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傣族的跳竹竿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的协调性;布朗族和佤族的爬竿能增强上肢力量;白族的登山和游泳能提高人的耐力、心肺功能;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均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等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意志打造具有显著作用,也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之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当代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才能有力地回应各种不利因素对其影响及挑战,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筛选整合改造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的、有计划的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将有助于培养各民族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情感,并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同感走向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传承就将从校园文化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拥有一批支持与继承者,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开展项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体育竞技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走上竞技化的发展道路。在高校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强大力量。云南高校中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深深地印上了“竞技化”的烙印,如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抢花炮、跳竹竿、陀螺、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珍珠球;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抢花炮、秋千、陀螺、射弩、高脚竞速、珍珠球、吹枪、毽球;红河学院开设的抢花炮、陀螺、珍珠球、高脚竞速;曲靖师范学院开设的板鞋竞速、陀螺,其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与高校的“重竞技化”不同的是,中小学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明显的“轻竞技、重娱乐”现象。昆明第十中学开展丢包、民族健身操,禄劝县翠华中学开展大课间民族体育舞蹈,勋库中学在体育课中进行竹竿舞教学;玉溪元江第一中学开展布朗球(藤球)、打鸡毛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打跳;保山隆阳区坝湾民族中学开展踢毽子,关爱中学开展珍珠球;大理州祥云县第二中学开展跳竹竿;梁河芒东中学开展象脚鼓舞、荡秋千。小学中有保山市永昌小学在大课间开展跳竹竿舞,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设丢包、老鹰小鸡、跳橡皮筋、斗鸡、扳手劲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游戏项目;宜良清远小学开展打陀螺。可见,中小学校选择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从可行性和娱乐性方面考虑:一是器材制造成本低,规则简单对师资要求不高的项目;二是简单易学、学生学习兴趣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三是在当地有良好群众基础和易普及的项目。

三、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教师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做到了贯彻健康性、经济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要求。首先,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得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的成长。其二,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注重经济性的要求,尽可能用最少经费、就地取材,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三,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体现民族性。着重考虑云南各地州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独具本民族的特色。其四,注重趣味性及安全性的要求。项目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尽量避免那些危险性大的、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四、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因此,“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开展的新思路,亦可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当中得到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及社区体育,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时,通过有意识教授亦或是无意识浸染,将民族体育的活动形式、文化精神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学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校内与校外联合,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体育的传承优势,拓展文化传承的渠道和路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传承的最大效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在站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176。

参考文献:

[1] 覃秀松,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科技.2008(29):2

[2] 黄太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云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综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13

[3] 杨玉荣.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28.

作者:赵艳艳 余贞凯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论文 篇3:

初探布依族蜡染价值及其学校传承

【摘要】布依族蜡染是极具民族特色民间工艺,有着深厚的原始意蕴和民族审美内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让蜡染走进校园,通过学校培养具有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人才,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关键词】布依族;蜡染价值;传承;学校教育

一、布依族蜡染概况

布依族是贵州的一个土著民族,大约有两百多万人。布依族自称“布依”,历史上对布依族的称谓有很多,从文献上看,多称为“仲家”。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蜡染便是古人所说的“蜡缬”。布依族蜡染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它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有着深厚的原始意蕴和民族审美内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蜡染作为装饰和美化生活的重要工艺,如衣、裙、床单、窗帘、背包等都可以用蜡染来美化,有“读典”一称。布依族姑娘自幼就开始学习点蜡花,蜡花点得好,不仅能在村寨中赢得他人的赞美,也是当地男子择偶的一个考虑因素。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由于历史的传承和变迁,使得布依族蜡染在不同地区各有其风格特点,其美的纹样和美的结构变化丰富,形成不同的蜡染艺术风格,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蜡染制作一般有六道工序。第一,将从市场买回来的洋布经过多次浸泡、揉搓、清洗和日晒,去掉天然纤维中所含的蜡质、角质、浆料等,便于点蜡和上染。第二,安排底样,把布料剪成不同大小的幅面在布上安排合适的纹样。第三,点蜡,将蜡液渗透到布里去,要领在于掌握适当的温度。第四,染色,把画好的蜡片放入蓝靛染缸里浸泡,如果想要深蓝色,多浸泡几次即可。第五,脱蜡和清洗,把染好的布清洗干净后,再用沸水将蜡质除去,再用清水漂洗一遍,花纹便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布依族蜡染价值

少数民族美术,无论就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蜡染工艺历史悠久,极具民族特色,更表现出布依妇女精湛的蜡染技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首先,主要是实用价值。每个蜡染工艺都是一个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除了审美性,非审美功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蜡染工艺总是围绕着布依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生、丧、婚、嫁。这种“为生活而艺术”的使用价值,正是布依蜡染工艺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魅力所在。

其次,蜡染具有科学及美学价值。蜡染的原料以蓝靛为主,并添加有常春藤、蔓五加、大血藤、铁线莲等植物,这样以蓝靛配以独特的民间中草药,具有祛风除湿、芳香化湿、利水消肿等功效。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蓝靛“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虫蚊、注鬼、螯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而且“名医曰,其茎叶可以染青”。 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蜡染不仅作为艺术形态存在,这种健康的制作方式还对人有着治病防身的特殊功能,这是布依先民在科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充分体现出布依蜡染的科学及美学价值。

第三,蜡染具有文化价值。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蜡染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文化传承至今,不论是服饰上绘制的花草树木,还是床单、门帘上绘制的飞禽走兽,无一不是凝聚了古今布依族人的智慧,蕴含着布依族的传统文化意识,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最后,蜡染还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从色泽来看,以蓝、白两色为基调,其颜色层次丰富。蓝色的朴雅、沉静,能将人的心灵引向大自然,使人能从中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从图纹来看,图腾崇拜是为了保佑布依人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图腾纹样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抽象化的几何图形,使得图案具有和谐感、节奏感、韵律感,也易于安排、组合、刻画,其丰富的艺术性表现出布依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三、布依族蜡染传承

(一)蜡染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重要性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世世代代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积累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产生活的丰富积淀。优良的传统文化如不加以保存和传承,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其民族特征的淡化和消失,这必然是可悲的,且令人担忧的。蜡染作为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也面临着冲击和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布依族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加之他们对蜡染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蜡染工艺缺少渴望和兴趣,使得蜡染工艺不断地走向衰落。蜡染传承一直以民间村寨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传承方式具有松散、随机、低效等特点,因而无法将蜡染工艺及其文化内涵较好地传承下来,如不能科学地解决蜡染传承问题,则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的布依蜡染,除了要传承蜡染的工艺技能,丰富的蜡染文化内涵也是传承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是一种对文化筛选和传承的活动,是使民族文化得以产生和保存的重要手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更是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蜡染工艺传承是民族教育的使命

前文已表明教育对传承的重要性,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要将蜡染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不得不需要学校来为之努力。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才机构,且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整合能力,能够满足蜡染传承的场所和师资等条件,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全面的蜡染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蜡染工艺的情感和认知,通过学校培养具有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人才,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合理开发,构建教育中传承的科学体系,是布依蜡染得以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校教育传承的功能和方式。

第一,将布依蜡染工艺列入本民族地区课程。教育人类学认为,被列入课程的文化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化,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合理的地方课程,是推进蜡染传承的重要举措。第二,合理开展有效的课外传承活动。通过开放而灵活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自主地去掌握蜡染工艺,可以说课外活动是一种能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的补充方式。

第三,营造具有蜡染文化气氛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具有蜡染文化气氛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其熏陶下,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可以增进学生对蜡染工艺的认同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及板报图片宣传,提高学生参与蜡染工艺的意识和行为,只有在良好的蜡染文化气氛中,学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人才。

布依族蜡染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被布依人民世代使用,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是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之根,让传统蜡染工艺走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理论体系对布依蜡染工艺进行教育传承探索,是对民族传统蜡染工艺有利的传承与保护,只有将蜡染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去,才能保证布依族蜡染工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5):84-88.

[2]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5(6):65-68.

[3]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36-139.

[4]苏和平.少数民族美术起源及发展特征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6.

[5]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J].民族教育研究,2005:87-90.

[6]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124-127.

[7]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8(2):41-44.

[8]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4(3):70-73

[9]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

[10]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3(4):101.

作者:吴婷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数学创设知识历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