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

2023-02-08

第一篇: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实词

1、瘘

(脊背弯曲)

2、伏

(弯腰)

3、固

(确实)

4、故

(旧)

5、虑

(担忧)

二、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

三、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故,所以;乡,乡里)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

(其,那;实,实际上)

4、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

四、一词多义

1、虽

(1)虽窥伺效慕

(即使) (2)虽曰爱之

(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

(旧) (2)故不我若也

(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2)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

(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

(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3)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5、而

(1)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2)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3)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1)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2)理,非吾业也

(职业)

7、然

(1)隆然伏行

(„„的样子) (2)既然已

(这样) (3)然吾居乡

(然而)

8、病

(1)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 1

④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

6、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六、重点虚词

(句末语气词)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以“„„也”式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病梅馆记》

一、 重点实词

1、或 (有人)

2、欹 (倾斜)

3、诏 (宣告)

4、号 (疾呼)

5、斫 (砍削)

二、古今异义

遏其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

三、一词多义

1、明

①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公开)

②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明白地)

2、病

①病梅馆记

(病态的)

②以夭梅病梅为业

(使……呈现病态)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呈现病态)

3、以

①梅以曲为美

(介词

把) ②以绳天下之梅

(连词

来)

- 3

4、被动句:予„„甘受诟厉

《促织》

一、重点实词

1、尚

(崇尚,爱好。)

2、居

(积,储存。)

3、啻

(止)

4、造

(到)

5、固、强

(坚持,一定;迫使)

6、庠

(学校)

7、过

(超过)

8、贴

(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而高其直 (直,通“值”,价值、价格) ..

2、而翁归 (而,通“尔”,你的) .

3、手裁举 (裁,通“才”,刚刚) .

4、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

5、翼日进宰 (翼,通“翌”,次于“今”的) .

6、牛羊蹄躈各千计 (躈,通“噭”,口) .

三、古今异义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两股间脓血流离 .(古义:大腿。 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3、儿涕而去 ..(涕:古义:哭泣,流眼泪。(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 今义:鼻涕。 去: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5、民日贴妇卖儿 .(古义:抵押、典当。

今义:粘贴、贴补。)

四、一词多义

1.责

(1)因责常供/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 (2)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 (3)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 (4)受扑责时 (责罚) 2.靡

- 5

(1)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 (当中) 16.然

(1)成然之 (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 (2)然睹促织 (连词,表转折,然而) (3)俨然类画 (副词词尾,„„的样子)

(4)庞然修伟/相对默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7.逼

①鸡健进,逐逼之 (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副词,极) 18.进

①以一头进 (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 (动词,前进) 19.为

①为人迂讷 (对待)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 20.自

①自昏达曙 (从,介词)

②不如自行搜觅 (自己,代词) ③自与汝复算耳 (自然,副词) 21.尚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 (崇尚、爱好,动词) ②虫宛然尚在 (还,副词) 22.复

①成反复自念 (重复,动词) ②亦不复以儿为念 (再,副词) ③成子精神复旧 (恢复,动词) 23.举

①举家庆贺/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一切异状遍试之 ②手裁举 (抬起、举起,动词) 24.意

①即道人意中事 (心里,名词) ②意似良 (神态、神情,名词) ③惴惴恐不当意 (心意,名词)

④岂意其至此哉? (料想、估计,动词) 25.信

①成述其异,宰不信 (相信,动词)

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的确、确实,副词)26.即

①即道人意中事 (立即、就,副词)

②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即使,连词) 27.顿

①顿非前物 (立刻,副词) ②顿足失色 (跺,动词)

- 7⑨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骑着马) ⑾仙.及鸡犬 (成仙) 3.使动用法 ①昂.其直 (使„昂,抬高) ②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③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④不如拼.博一笑 (使„„拼) 4.意动用法 ①成然.之 (认为„对) ②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③益奇.之 (认为„奇特) 5.其他活用现象 ①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完) ②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③而心目耳力俱穷. (用尽) ④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⑤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⑥审.视 (仔细地) ⑦啼.告母 (哭着) 6.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①里胥猾黠..

(狡猾) ②死何裨益.. (益处) ③填塞.. 门户.. (充满, 门口) ④唇吻..翕辟 (嘴唇) ⑤急逐趁..之 (追赶) ⑥虫跃掷..径出 (跳跃) ⑦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 ⑧自增惭怍.. (惭愧) ⑨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 ⑩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⑾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六、重点虚词

之:代词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物故非.西产 (2)非.字而画

2、被动句

- 9

第二篇: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高一(上) 第一单元生命之美

1.《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第二单元领悟亲情4.《边城》(节选)沈从文 5.《合欢树》史铁生

6.*《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里柯克 第三单元人与人交往

7.《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8.《邂逅霍金》 葛剑雄 9.*《一碗阳春面》 栗良平 第四单元中国新诗 10.《再别康桥》 徐志摩

1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12.《双桅船》 舒婷

13.*《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14.*《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张同道

第五单元寄情于山川草木 15.《诗经 蒹葭》

16.《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7.《病梅馆记》 龚自珍 18. *诗二首:《咏史 郁郁见底松》左思《饮酒 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明清小说 19.《促织》 蒲松龄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21.*《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意识 1.《老王》 杨绛 2.《项链》 莫泊桑 3.*《当炉女》 臧克家 第二单元伟人品格

4.《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5.《小溪巴赫》 肖复兴 6.*《春天的故事》 叶旭全 第三单元为理想而奋斗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8.《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9.*《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现代派小说 10.《哦,香雪》 铁凝 11.《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12.*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 《走出沙漠》沈宏

13.《药》评点原作:鲁迅评点:吴中杰第五单元亭台楼阁之感悟 14.《阿房宫赋》 杜牧 15.《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16.《项脊轩志》 归有光 17.*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快阁》 黄庭坚

第六单元中国古典诗歌 18.《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20.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登楼》杜甫《书愤》陆游 21.*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22.《诗赋论》(节选) 袁行霈高二(上) 第一单元读书生活

1.《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 2.《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3.*《幼学纪事》 于是之 第二单元书评

4.《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

5.《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

7.《爱因斯坦与艺术》 赵鑫珊 8.《说数》 沈致远

9.*《自然笔记》 杨文丰 第四单元散文 10.《想北平》 老舍

11.《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冯友兰 12.*《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13.*《漫谈散文》 季羡林 第五单元山水喻哲理 14.《诸子喻山水》 15.《秋水》(节选) 庄子 16.《前赤壁赋》 苏轼

1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六单元宋词、元曲 18.宋词四首:《雨霖铃》柳永 《踏莎行 郴州旅舍》秦观

《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 19.《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20.元曲二首:《寿阳曲 远浦帆归》马致远《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21.*《长亭送别》 王实甫

22.*《词的起源与特点》 吴熊和

高二(下) 第一单元大自然联想 1.《故都的秋》 郁达夫 2.《晨昏诺日朗》 赵丽宏 3.*《瓦尔登湖》(节选) 梭罗 第二单元金钱和权力 4.《守财奴》 巴尔扎克 5.《关汉卿》(节选) 田汉 6.《别了,哥哥》 殷夫

7.*《告别权力的瞬间》 李辉 第三单元人类文化 8.《拿来主义》 鲁迅 9.《胡同文化》 汪曾祺

10.*《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1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 于沛 第四单元说明文、应用文 12.《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13.《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王磊

14.*《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 解放日报

第五单元历史遗产 15.《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6.《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7.*《新序》二则刘向 18.*《训俭示康》 司马光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 19.《过秦论》 贾谊 20.《师说》 韩愈 21.《石钟山记》 苏轼 22.*《劝学》 荀子

23.*《古代散文学习漫谈》 张中行

高三(上) 第一单元意境 1.《雨巷》 戴望舒 2.《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荷花淀》 孙犁

4.*《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钊 第二单元思想和精神 5.《宽容》序言房龙 6.《激流》总序巴金

7.*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8.*《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第三单元品味与格调

9.《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10.《老人与海》 海明威 11.*《谈白菜》 李锐

12.*《悼念一颗枫树》 牛汉 第四单元议论文

13.《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14.《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15.*《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张汝伦 16.*《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第五单元亲情、家乡情 17.《采薇》

18.《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9.《陈情表》 李密

20.*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第六单元史传作品

21.《秦晋殽之战》 左丘明 22.《鸿门宴》 司马迁 23.*《苏武传》(节选) 班固 24.*《伶官传序》 欧阳修

25.*《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 郭丹

高三(下) 第一单元叙事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1.《阿Q正传》(节选) 鲁迅 2.《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3.*《套中人》 契诃夫 4.*《典型》 傅道彬 第二单元审美 5.《画说》 张大千

6.《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朱光潜 7.*《昆剧的故事》 刘厚生 8.*《音乐短章》 纪伯伦 第三单元青年

9.《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10.《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11.*《傅雷家书》两篇傅雷 第四单元戏剧 12.《雷雨》(节选) 曹禺 13.《曹操与杨修》 陈亚先

14.*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 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 陈刚 第五单元古人品格 15.《论语》七则 16.《孟子》二章 17.*《国殇》 屈原

18.*《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19.*《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第六单元真善美境界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1.《兰亭集序》 王羲之 22.*《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23.*《秋声赋》 欧阳修 24.*文论十则:《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 《板桥题画三则》郑燮

写作 1.调动你的积累 2.写出你独特的感受 3.让思想展翅飞翔 4.理清思路,合理布局

5.“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曲折多变)

6.“画眼睛”——描写的艺术 7.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8.议论的角度

9.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

10.驳斥谬论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 11.让文章鲜活起来 12.文章不厌百回改

口语交际

聆听复述发言演讲讨论与访谈辩论

综合学习 1.优雅的汉语

2.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3.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4.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5.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6.楹联的世界

7.走近杰出的科学家8.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9.我所敬慕的作家

附录 1.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2.文言虚词

3.文言中的固定结构4.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5.修辞 6.复句

第三篇:高中语文劝学沪教版第三册

劝学

教学目标:

1.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2)吾尝跂而望矣( )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用心

爱心

专心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

用心

爱心

专心 “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四册课内文学常识梳理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内文学常识梳理(高一上)

1.《沁园春-长沙》

词 兴于隋唐 盛于宋 抒情诗体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因为配合歌唱,所以最初称 曲 曲子词

又因长短不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又因为曲音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

按照字数分类: 小令 字数<59

中调 [ 59,90]

长调 >90 (不等于慢调) 按照艺术风格分类:婉约 豪放

2.《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当代作家 哲学家

主要散文集 《守望的距离》、《安静》

3.《边城》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特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代表作:《边城》(中篇)《长河(长篇)》《湘行散记》《湘西》

4.《合欢树》

史铁生 当代作家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7.《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莫泊桑 (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羊脂球》 《项链》 (原名《首饰》)、《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代表作:《变色龙》 《套中人》

8.《邂逅霍金》 霍金《时间简史》

10.《再别康桥》

徐志摩 现代诗人 新月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 《翡冷翠的一夜》 《志摩的诗》 《猛虎集》

1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原名蒋海澄 现代诗人

代表作:《大堰河》 《向太阳》 《旷野》 《归来的歌》

12.《双桅船》

舒婷 原名龚佩瑜 朦胧派代表人物 还有北岛、顾城

代表作:《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

13.《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 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 《屈原》

14.《诗经-蒹葭》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其305篇,别名《诗三百》

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诗经》

诗经六义 按内容: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字子厚 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与韩愈)

代表作:《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 《黔之驴》

17.《病梅馆记》

龚自珍 字璱人 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张:人才解放 代表作《己亥杂诗》

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8.诗三首

《咏史》左诗,字太冲 西晋诗人

《吟酒》陶渊明,字元亮 一名潜 字渊明,东晋诗人 后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代表作:《桃花源记》 《读<三海经>》 《归园田居》 《咏荆轲》

19.《促织》

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号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为志异小说

20.《香菱学诗》

选自《红楼梦》 曹雪芹 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清代小说家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王维 字摩诘 又称王右丞 (王右军 王羲之)

杜甫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又称杜少陵 杜工部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21.《群英会蒋干中计》

选自《三国演义》 罗贯中 名本 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选自《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内文学常识梳理(高一下)

高一下 1《老王》 作者:杨绛 剧作家、翻译家、散文家

钱钟书代表作《围城》

2 《项链》 作者:莫泊桑(法国) 主要作品:《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 莫泊桑,俄 契诃夫,美 欧亨利

3 《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萧红 现代小说家 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4 《小溪巴赫》 作者:肖复兴

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恩格斯

6 《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者:鲁迅 选自《南腔北调集》

7 《哦,香雪》 作者:铁凝 当代小说家

8 《变形记》 作者:卡夫卡(奥地利) 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变形记》、《城堡》、《审判》

9 《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 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小李杜” 诗歌代表作:《过华清宫》《赤壁》

10 《黄州快哉亭记》 作者:苏辙 选自《栾城集》

苏辙字子由,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11 《项脊轩志》 作者:归有光 选自《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 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作家 ,明文第一

12 《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八声甘州》作者:柳永 字耆卿 北宋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稼轩长短句》

《登快阁》作者:黄庭坚宋代文学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13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15 《终南山》作者:王维 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字摩诘,世称王右丞

《登楼》作者:杜甫 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诗圣”

《书愤》作者: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16 《塞下曲》 作者:卢纶 唐代诗人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唐代诗人,“七绝圣手”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内文学常识梳理(高二上)

高二上 1.《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 代表作《秦腔》、《高兴》

2.《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德国文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住

4.《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 原名周树人 高中课本中的另外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未有天才之前》

书序 赠序

7.《爱因斯坦与艺术》

康德 德国哲学家

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 德国“狂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叙事诗《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海涅 德国诗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罪与罚》

萧伯纳 爱尔兰作家,代表作《圣女贞德》

梵高 荷兰画家 代表作《向日葵》、《星夜》

肖邦 波兰音乐家

陈子昂 唐代文学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10.《想北平》

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11.《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哲学家

蔡孑民 思想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15.《秋水》

庄子 战国时期 道家代表人 代表作《庄子》 与老子并称“老庄”

老子 字聃,名李耳 代表作《老子》

16.《前赤壁赋》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豪放派代表人

苏洵 字明允 号老泉

苏辙 字子由 号颍滨遗老

赋 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章

1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

记 一种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的文体

18.宋词四首

《雨霖铃》

柳永 原名三变 字耆卿 人称柳七 柳屯田 北宋词人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字太虚 一字少游 号淮海居士 北宋词人

《苏幕遮》

周邦彦 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 婉约派 北宋词人

《声声慢》

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北宋婉约派词人 与辛弃疾(字幼安)合称“二安”

19.《窦娥冤》

关汉卿 号已斋叟 元代戏曲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0.元曲二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 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马致远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字希孟 号云庄

21.《长亭送别》

王实甫 选自《西厢记》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内文学常识梳理(高二下)

高二下 1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沉沦》

课下注释:秋士

2《晨昏诺日朗》 作者:赵丽宏 当代作家

3《守财奴》(选自《欧也妮 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法国)

代表作:《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

4《关汉卿》 作者:田汉 现代戏剧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5《拿来主义》 作者:鲁迅 选自《且介亭杂文》

6《胡同文化》 作者:汪曾祺 现当代作家 代表作:《受戒》

7《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四史”之一,“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 用

以记叙天子、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其他还有本纪、世家、书、表。

8《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疏”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9《新序》作者:刘向 西汉

10《训俭示康》 作者:司马光 字君实,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

11《过秦论》(选自《新书》) 作者:贾谊 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人称贾长沙,代表

作《吊屈原赋》

12《师说》 作者:韩愈 字退之,谥文,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唐

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领袖。

13《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4《劝学》 选自《荀子》荀子名况,战果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

第五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1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2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⑵风雨兴焉。(“于之”) 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 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 ⑺谁得而族灭也?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 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 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 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 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 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

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 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 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 ⑵以趋于亡。(向) ⑶赵尝五战于秦。(跟) 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 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 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 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 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 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 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 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 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 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 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 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 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

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

7 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 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 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 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⑵士大夫之族。(类) 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 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

8 ⑵函谷举。(拔,攻占)

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 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 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 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

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9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 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 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⑷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苏洵)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有一夜好眠。待起床一看四周境况,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还没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经决定了。六国落到灭亡地步,按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

12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灭亡别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优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杜牧)

翻译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

14 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

15 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毕业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