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态瓶实验报告

2022-09-01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变生态瓶实验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改变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 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内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内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 调查地点:自家室内 调查内容:蒜苗的生长情况 调查人:潘放 调查记录: 调查结论:

植物所在的生存环境里,如果水分较多,那么它就会生长得较快,反之,如果土(既养料)较多,那么植物会生长得更为健康。

蒜苗是一种生长的比较快的植物,但很多植物需要3到5年才能长出叶子,如龙血树和银杉。

上表中的土代表土地和沙漠,水则代表沼泽、湖泊及海洋。 植物与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前期工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 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 实验计划:

1、清楚植物的名称;

2、调查植物的生存环境: ①看泥土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 ②植物是否需要阳光; ③植物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还是在燥热的地方; ④要浇灌多少水;(是否需要充足的水分) ⑤浇水时,是要往页上浇水,还是往根部浇; ⑥植物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 具体实施方案:(与上面相对应) ① 抓一把在植物附近的泥土,摸一摸。 如果是干燥的,就应该很硬(有时呈球状),捣碎时有声音;

如果是湿润的,就应该很软和很粘。

②找两棵同样的植物,一个放在背阴处,一个放在向阳处,看哪一个生长得更好! ③(方法同②)

④可以看周围的泥土质量,要是湿润的话,就可以知道要多浇水。

⑤可以咨询园丁师傅,问问他怎样浇;或者,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叶子上有没有水,要是有水的话,就可以知道是往叶子上浇水。

⑥(方法同⑤)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成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

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 实践结果:

一、松树

1、 泥土十分干燥;

2、 基本上需要阳光。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有阳光的话,松树会长得更好、更大。而如果没有阳光的话,松树会长得很矮小,大部分松枝会枯黄;

3、 生长在阴凉、燥热的地方都行;

4、 不需要充足的水分,因为松树抗旱抗寒,不太需要经常浇灌;

5、 浇水时要往根上浇;

6、 温度大概在27~28度左右

二、石榴树

1、 泥土表面干燥,但里面还很湿润;

2、 他们需要充足的阳光;

3、 成年的树不太需要浇灌;

4、 浇水时要往根上浇;

5、 温度大概在28度左右。

6、 小发现:石榴向阳处很红,但背阴处却是青色或黄色的。

总结:在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材料:

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 准 备:

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校园里(或家门口)选择一个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预 测:

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实验过程: 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影子逐渐逐渐变短了,在10 分钟内相差不是很多。 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 4.整理记录:

观察时间:2007年10月12日 5.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单位:厘米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时间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实验结果:

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和预测一致。 注意点: 1.需要找一个平整、空旷的,阳光终日能照射到的地方。 2.利用事先做好的简易日影仪在指定的同一地点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竖着的铅笔不能倾斜。

3.利用指南针辨别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在量影长时尺与影子要平行(笔与橡皮泥连接处开始量)。 5.清晨初升的太阳和傍晚太阳偏西快落山时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但要注意的当地12 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这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是在12点左右影子最短。

研究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篇二:生态瓶 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科目 生态学实验 姓名 *** 系年级 2011级生物基地 学号 日期 同组者

【科学原理】

生态瓶是一个密封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一样。

生态瓶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内有小鱼、藻类、细菌、经过滤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气 (gorgonia 是无生命的树枝状物质)。

生态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约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气,能量来源同样是阳光,当然还有生命:鱼、藻及细菌。gorgonia 及小石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免被小鱼所吃,也为细菌提供生长地方,让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之废物。

生态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

在生态瓶内,小鱼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因此,生态瓶内的食物及气体皆可以不断的循环使用。 【材料用具】 1.矿泉水瓶(玻璃瓶更好):无色透明; 2.水:自然环境中的湖水(或隔夜的自来水); 3.沙子和碎石; 4.水草; 5.水生小动物:鱼虫若干、螺数只(种类未知)、孔雀鱼一只、斑马鱼一只。 【制作方法】 1.瓶子的准备

准备一个无色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可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2.在瓶底装入一层沙子和碎石,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把自来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两天以上,里面便会生长一些微生物。 3.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

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4.放入水生小动物

放入一条孔雀鱼和一条斑马鱼。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 5.封闭生态瓶

将生态瓶的瓶口密封,然后将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

【实验记录】

【注意事项】 1.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要先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 2.制作生态瓶所用的水最好是自然环境下的湖水,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水中含有可供小动物捕食的小的浮游动物,还含有多种细菌,可作为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的废物;也可以用自来水,但是要隔夜,这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 3.切记不可放大型的鱼类,因为会比较消耗氧气,导致生态瓶无法维持较长时间。4.将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单—设计生态瓶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四:生态缸实验报告

生态缸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 金鱼4条,金鱼草,圆柱形玻璃缸(内壁直径:),保鲜袋,牙膏,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一块小石头

方法步骤

在生态缸内注入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水面高__cm,并放入一些金鱼草,一块小石头,放入四条金鱼。生态缸内部布置好后在生态缸口均匀涂上牙膏,再用保鲜袋(无需打开)平罩在玻璃钢上,并确保实验装置不漏气。最后将生态缸放置到阳台(本人家阳台向北,冬季无太阳直射)每天观察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或明显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观察记录

第一天(1月30日)

鱼非常活跃,鱼嘴频繁地开合并缓缓横向移动鱼身,水较

浑浊,水草上浮,水草枝干斜倾。

第二天(1月31日) 图为本人在确保装置密闭 明显的变化:容器中的水明显变清。 第三天(2月1日)

1月31日 2月1日鱼活动更活跃

明显的变化:鱼的活动比1月31日观察时更活跃,有两条鱼从肛门起拖着长长的条状类似粪便的物体,长度分别为:黑鱼约7厘米;红鱼约4厘米。另外一条红鱼时常上游至水面。鱼多停留在水的中层。条状类似粪便物消失。生态缸顶部膜上凸。

第四天(2月2日) 明显的变化:生态缸顶部膜下凹。缸低的粪便变绿。且集中于小石头下。植物稍有生长。

第五天(2月3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六天(2月4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七天(2月5日)

明显的变化:三条鱼在水表呼吸,其中一条呼吸急促,这条鱼鱼身与水面呈几乎直角,鱼肚略微朝上。除此三条外的另一条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鱼头朝下,像在觅食。

第八天(2月6日)

明显的变化:四条鱼均在缸底活动, 2月5日呼吸急促的鱼未见其死亡。

实验结果分析

制作此生态缸时,由于使用的是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因此,在这个密闭的生态系统中出了放入的金鱼、水草以外,水中还有一些微生物和细菌,所以,它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水草在光照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出了供他们自身利用之外,还可以供给金鱼等其他生物呼吸。金鱼可以以水草或水中微生物为食,其排出物被微生物分解,并为水草提供养料。微生物、细菌、金鱼呼吸放出的co2可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在这个密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因此,该生态系统能保持不短的时间内的相对稳定。

讨论

一、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二、生态缸经过三天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升的可乐瓶子用热水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蜡油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一只水牛死了

第六天:另一只(最后一只)水牛也死了。

第七天:内壁上水蜗牛的卵大多瘪了下去,还有一两个仍在坚持

第八天:实验失败。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改变生态瓶》教案教

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第三篇:做一个生态瓶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本节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 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

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 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概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问题提示: ①生态瓶用的水应该是什么水?

②瓶子的大小与放入的生物的数量有关系吗? ③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④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⑤是否可以贴上标签?

(3)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4)分享设计成果: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提意见并修改。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性的三次学生探究学习汇报中,学生进一步清 晰地知道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①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②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③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④再放入小动物。

⑤把本组组别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方案”与“做一个生态瓶”的作品展示及小组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影响制作生态瓶的因素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所探究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生态瓶观察记录表

【教学反思】

第四篇:生态瓶观察日记[范文模版]

生态瓶观察日记

一天即将过去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快来参考日记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瓶观察日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生态瓶观察日记1

瞧!我们家又多了一处美丽的风景线。

一个可爱又漂亮的生态瓶呈现在我眼前,在我眼中他不是一个生态瓶,而是一个缩小版的海底世界,也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宫。

我跑到生态瓶前,细细地观赏起来。生态瓶里有两条小金鱼、一些石头、几根水草和一只小青蛙……水草在水中好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爷,穿着深绿色的上衣,笑呵呵的站在沙滩上。这几条小鱼眼睛鼓鼓的、黑亮亮的,金黄色的身体上夹杂着棕色的条纹。它长的很结实,肚子圆滚滚的,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还不时地吐出一串串的水泡泡。活蹦乱跳的小鱼们佛是一个个真烂漫的小姑娘,在沙滩上蹦蹦跳跳,一会儿又是像水草爷爷撒娇似的。

小鱼们上游过来,围着石头团团转,陌生的盯着石头,投以好奇的目光。而且,时不时还用尾巴去拍,当尾巴碰着石头时,它们好像受了条件反射的影响似的,嗖的一下又收了回来。看到小鱼们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哈哈大笑起来。但是,聪明的小鱼们渐渐的,发现没有什么危险,就又放开胆子蹭着石头玩耍起来。

精神十足的它们摆着尾巴,有时还猛地跃出水面,漏出雪白的肚皮,落下来又溅起了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

看到这,我又陷入了沉思。生态瓶观察日记2

随着时间在不断地流失,再看生态瓶跟以前比就觉得丰富了许多。

今天生态瓶的变化出乎我的意料,水草长大了。前几天还是小水草今天就长到了7厘米高,好神奇。但是小鱼和小青蛙还没长大。

放学回到家后,我立马跑到生态瓶前去观察小鱼,只见调皮的小鱼把两三颗沙子含在嘴里,一下子又吐出来。然后又连续重复做了几次这个举动。过了一会儿,它开始往上游,把嘴靠到瓶子边上,围着瓶子边转了一圈,然后又往下游。

放学回家后,我又像往常一样,蹲在生态瓶前观察小鱼。只见小鱼不是那么生龙活虎了,它们一边悠闲的`吐着泡泡,一边慢腾腾的游着,在水草上面吸来吸去,好像在吃水草,它把水草表面上的一些微小的,白色的微生物吸进嘴里,然后吐了几个泡泡,围着水草转了几圈,把一些细沙含在嘴里,又吐出来。我用手指轻轻的点了一下生态瓶,小鱼们像接到警报一样,马上快速地绕着瓶子游动了两三秒,然后又渐渐慢了下来。

小鱼累了,那只小青蛙却来了劲,那只黄色的小青蛙大模大样的在“散步”,一会儿浮上了水面,一会潜入了水底,它蹬着腿,好像要跳出去似的。这时的它,又好像一位好胜的跳水姑娘,两腿一蹬,跃向空中。

啊!生态瓶,好一个多彩的世界。

第五篇:《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一)准备材料很感兴趣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布置了学生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学生提供了6个网兜。对学生强调了一些安全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布置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学生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学生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学生的安全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布置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差错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布置这些是必须的却又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安逸,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学生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不仅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学生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学生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学生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学生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学生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学生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如果投入了,还要冒学生安全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学生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学生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学生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部安全生产职责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