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论文

2022-04-1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简要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与功能,随后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进行浅析,透视了资产证券化如何在扩大金融收益的同时,使金融风险放大。对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形式进行再思考后,主要针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相关见解,并进一步对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完善建议。

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1:

资产证券化在港口融资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港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大量资金扩大港口规模,而传统融资方式本身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急需新的融资方式。港口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恰合时机,基于此,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在港口融资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港口 资产证券化 融资 可行性

一、我国港口主要融资方式的现状分析

1、政府投资

我国《港口法》规定:“县级以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由此可以看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根据港口未来发展趋势,融资需求急速上升,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的有限性,政府投资融资方式将不再是港口融资的主要方式。不过政府可以通过担保、税收优惠及诸多优惠政策等来促进港口建设的长远发展。

2、银行贷款

在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工作,虽然政策性贷款与商业贷款相比具有很多优惠,但是仍要还本付息,具有还债压力。商业银行融资的最大优点是手续简单,但是贷款期限较短,使港口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3、发行股票和债券

利用股票市场融资具有很大优势,如筹资数额较大且无还本付息的压力,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改革,盘活资产。但是股市门槛较高,我国港口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达到发行股票所需的条件。另外,股价波动性较强,市场投机程度大,再加上融资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制约着港口企业对股票融资方式的利用。债券融资方式具有“税盾”作用,可减少税务支出。不过还本付息的压力使港口企业有所顾忌,且公司债务风险较大也会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4、利用外资

外资融资形式主要包括对外借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商其他投资和接受国外捐赠等。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加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外合资建设港口码头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我国港口大力吸引外资并给予一定优惠。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码头的经营。

5、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由出租人垫付资金,购买承租人所需设备或固定资产等,再以出租方式提供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融资租赁具有投资少、表外融资的特点,比较有利于解决港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虽然融资租赁方式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由于受到国家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环境的限制,业务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对于港口企业来讲,这种方式仅适用于固定设备而不是一切港口项目。另外,融资资成本也较高,这些又都限制了港口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的规模。

6、其他融资方式

港口还可以利用一些其他融资方式,比如BOT融资方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TOT融资方式,即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等。

二、资产证券化在港口融资中可行性的内部成因分析

1、港口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

(1)港口资产具有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符合证券化资产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具有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我国港口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这客观反映出港口行业具有稳定上升的现金流收入。另外,根据港口类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公司年报,可清晰地看出港口类企业财务数据良好,业绩较高。这足以说明我国港口行业经营效益良好,如果发行港口资产支持的证券,港口企业对于还本付息应该具有保障。

区别于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具备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港口基础设施也具有此种特点,所以港口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排他性的存在,“拥挤”现象难免在港口基础设施的消费过程中出现,所以必须征收一定的过往费用。虽然港口的全部成本不一定能够全靠这些费用来弥补,但它至少为港口经营者的收入、盈利提供了保证,也使得港口资产证券化成为了可能。

(2)具有完整的历史记录。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等阶段性的审查。港口建设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也一定要经历这些程序。正是这个规定的存在,港口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研究评估资料都有文件存档,很容易获得。

(3)港口资产信用程度高。港口基础设施一般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密切,很多融资都有政府担保,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港口资产的信用级别,再加上现金流稳定特点,其信用记录相对较好,贷款违约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港口资产的优质性。

2、港口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分析

(1)机构投资者。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是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的主力。在国内,机构投资者主要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基金、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截至201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33382亿元,比2013年同比增长19.8%;包括QDII基金在内的国内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25191.36亿元;国内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同比增长30.44%。从保险投资的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12月底,保险可运用资金余额达50481.61亿元;银行存款余额13909.97亿元,较上月增加了1055.93亿元;用于投资的资金为32136.65亿元,较上月减少了354.97亿元。我国机构投资者急需一种或几种理财手段来应对所承受的资金保值增值压力,此时港口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机构投资者的燃眉之急。

(2)个人投资者。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3302亿元,同比增长16.3%,储蓄金额相当庞大。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储蓄一直是最主要也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越来越繁荣,大家越来越多地选择股票等理财手段,储蓄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保值增值需求。截至2014年底,我国沪深股市交易所有效账户数已达近1.34亿户,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与股票市场相比,资产支持证券收益性好,流动性高,这些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广大个人投资者。

(3)国外投资者。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港口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港口基础设施的垄断性和国家对港口行业的大力扶持,这都使得国外投资者对港口情有独钟。而国外较为成熟的投资者,一般还会对投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具有更高的要求。港口资产支持证券化融资形式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而且港口企业与当地政府关系紧密,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信用较高,风险较低,所以比较符合国外投资者的要求,对国外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资产证券化在港口融资中可行性的外部环境分析

1、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虽然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范,但我国一直不断制定并完善经济法律规范。

从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角度,港口资产证券化在政策方面已经获得了国家许多的支持。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国家发展建设资本市场的立场。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为资产证券化实践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与指导。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和批复文件,对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体、信息批露规则、监督管理和税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再次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决心和信心。

在港口建设上,国家也逐渐将港口经营管理权下放。港口投融资体制也随着港口经营管理权的改变而变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政府就通过各项政策将社会资本逐步引入港口建设领域,如鼓励外商投资的《关于中外合资建设港口码头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鼓励货主、地方建港的《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交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鉴于港口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性质和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难点,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倾斜对港口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2、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港口行业已经逐渐市场化,成为了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公司实体。各港口公司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其中通过利用较有利的融资方式降低成本来提高公司效益是各港口公司积极争取采取的方式。

我国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中心的监管体系,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们成功引进了许多金融创新工具,如中小板市场的设立、指数期货的试点等。这些成绩都说明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力。

3、中介机构不断成熟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证券设计和发行是要以券商的逐渐成熟为保障的。而现在我国券商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由于各券商实力不断增强,同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券商在完善证券承销等技术的同时,加强了对新的融资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开发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总结

我国在港口资产证券化领域还未有实践经验,在国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着法律法规等规定阻碍、资本市场监管的制约、投资者还不够成熟等发展障碍,资产证券化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需要继续改善。因此我国港口推行资产证券化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优质基础资产,并获得当地政府和国际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韦方亮:高速公路建设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 张超英: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0(4).

[3] 郑宏图:我国电力生产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4] 李倩: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安全发债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 邵瑞庆:港口融资期盼新突破[J].中国投资,2002(12).

[6] 赵丽萍:资产证券化资产转移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

[7] 王芳: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8] 黄嵩、魏恩遒: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9] 扈企平: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 古川令治:资产证券化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1] 朱聪:基于实物期权的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定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12] 许金锋: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铁路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彭伟

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2:

基于金融危机的资产证券化再思考

摘要:简要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与功能,随后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进行浅析,透视了资产证券化如何在扩大金融收益的同时,使金融风险放大。对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形式进行再思考后,主要针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相关见解,并进一步对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危机;金融市场

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与功能

资产证券化,即将存在的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非证券化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重组,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出售证券的行为 [1]。资产证券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当时,美国政府为了促进房地产发展,成立了联邦全国抵押协会(FNMA),1970年FNMA发行了抵押担保证券,即MBS,资产证券化产品由此诞生。1995年,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其在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产为抵押发行了4亿美元不可追索的证券。1996年,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延伸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欧洲最初的证券化交易发生在1985年,美洲银行英国金融有限公司在伦敦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了总额为5 00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迅速发展了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市场。

资产证券化的功能主要在于减少融资阻力,促进资产融通。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资产证券化为融资者盘活已经形成的基础资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是沟通融资者基础资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其次,融资者可以接触不同类别的投资者,扩大融资者的资金来源渠道。再次,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融资者的筹资成本。发行人所发行证券的风险与融资者的自身信用风险彻底隔离,不受融资者自身信用的影响。第四,资产证券化改善融资者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者资产的流动性,优化财务状况。第五,融资者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产选择,剔除不受欢迎的资产,调整产业结构等[2]。

二、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浅析

2007年4月初见端倪的美国次贷危机于短短一年之内席卷全球,在全球的金融市场掀起了一场规模可观的金融风暴。对其从贷款发放机构、资信评估机构、最终证券投资者这三个资产证券化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可得资产证券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贷款发放机构剥离到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被设计成一道防火墙:既确保在贷款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时,这批剥离出去的证券化贷款被置于贷款人的破产程序之外,又在其发生违约风险时,确保最终投资者也不得向贷款人追索求偿。于是贷款发放机构的收益与风险被隔离,权责不再对等;同时贷款的信用风险与之隔离,被转移至债券的投资者。

其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评级机构对绝大多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是在BBB(投资级)以上,一直到2007年7月,金融危机已经为世人所瞩目后,评级机构才调低了评级。事实上,在美国对是否应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至今存在争论。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不应当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钳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外界很难判别评级机构是否尽力地去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严格遵照了评估标准。另外,从1970年以后,向受评对象收取评级费用成为资信评级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会影响评级机构最终提供的评级结果的公正性。

第三,整个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处于最末端的证券投资者对每笔贷款掌握的信息最少。贷款发放机构是最先与借款人接触的机构,应由其在尽职调查、充分获取借款人资信信息后再发放贷款。由作为贷款证券化后最终的投资者去调查、获取当初的借款人的信息显然成本过高。而金融危机中存在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将已证券化的债券进一步组合,派生新证券,其原始资产信息很难获取[3]。

三、基于金融危机的资产证券化再思考

作为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本身并非罪孽,但决不能被滥用。前已述及,资产证券化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资产融通从而有效促进收益。本处则将通过其风险分析展开。信贷资产经过证券化后并不能降低或减少风险,事实上,对整个证券化来说,操作链条拉长,风险也就相应增多。所以,原始资产的质量和证券化的结构都构成了证券化风险的来源[4]。

第一,优质的资产质量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和保证。对任何证券化的资产,证券发行方首先必须对资产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质量优良。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除了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对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有所察觉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依然没有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当美国打破了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了[5]。第二,应有效控制资产证券化的操作风险。证券化风险的来源包括两种,其中,结构化失败的后果很可能要比资产质量风险的后果严重得多。一个资产质量问题可能只是导致现金流的减少,而证券化结构的问题却可能导致信用级别的损失或一个支付的完全中断,甚至证券自身失效[4]。在资产证券化复杂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操作风险有:重组风险、欺诈风险等十几种细化风险。第三,应当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信用评级缺乏准确性,导致投资者难以正确判断投资风险,从而对证券化资产的盈利性造成影响。次级债的定价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而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会影响证券化资产在一级市场的销售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这就需要评级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第四,道德风险的存在使资产证券化后的安全性出现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机构为更多吸收可证券化资产,会做出不利于借款人的行为,最终降低安全性[6]。同时,法律自身固有的缺点,如滞后性、不周延性等,也使道德风险进一步增加。应高度重视隐含的道德风险,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化解,从而保护各方利益[7]。第五,资产证券化后流动性过高,可能产生具有负效应的流动性乘数而使风险放大。资产证券化能够将回收期较长、流动性不高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从而扩散到衍生品市场,提高资本收益率。如果发起人连续不断地证券化,其流动性的改善效应将被不断放大。

四、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也开始了资产证券化步伐。自2004年4月推出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个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项目以来,到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资产证券化和美国资产证券化较为不同,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对资产证券化的再思考,至少可以给予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发行前期过程中加强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级机制建设,加大受托机构参与和决策的作用。规范信用评级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监管,改革完善中国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信评估机构,建立组织形式独立、经营上自负盈亏的评估机构,规范评估运作,提高信用评估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正、独立,从而为资产证券化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第二,在发行过程中,加强对投资者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金融文化教育,规范投资资产支持证券的行为。普及金融文化教育已成为规避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应当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引导投资者正确的决策行为,结合中国市场特性和特定的外部环境阶段选择资产证券化的标的。国内资产证券化的方案设计须顾及现有的市场条件与监管环境,不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既有模式,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度开发衍生金融产品,稳步进行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信贷机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贷款的发放,保证贷款人的利益。规范信贷机构行为,要求市场参与者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并有义务向投资者解释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形成的机理,严厉打击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债券投资者欺诈兜售行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对贷款人利益的损害[1]。第四,由于资产证券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涉及到金融、基金担保、法律、会计、税收、评估等多领域,因而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防止资产证券化成为一种新型“困钱”工具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应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并执行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资产证券化有关市场准入、准出、经营范围、市场规模、市场主体及市场监管主体的职责和权力等。培养拥有资产证券化实践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5]。

参考文献:

[1]肖华东,乔雪.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对资产证券化的再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69.

[2]周乐伟.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7:7-8.

[3]李浩.关于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思考[J].经济师,2008,(11):21.

[4]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1.

[5]王琳.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8,(10):10.

[6]吴桂修.资产证券化操作风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12.

[7]宋茜.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11.

Rethinking Asset-securitization Based on Financial Crisis

LIU Zhong-ji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Economic Law School, Chongqing400031, China)

Key words: asset securitization;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market[责任编辑 吴迪]

作者:刘中杰

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3:

新结构金融学理论与应用

摘 要:发展中国家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本国金融结构,最终都已爆发金融危机而告终,西方国家的金融结构没有考虑到要素禀赋结构和内生结构差异,本文对传统结构金融学和新结构金融学进行了简述,深刻分析新结构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新结构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结构金融学;禀赋结构; 金融结构

引言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又分为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两大学科,而金融学的结构理论是在研究金融发展问题时形成的,最为代表的是耶鲁大学教授戈德史密斯形成的对金融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学方面很多理论发展较晚,并不成体系,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结构理论应用到本国的金融结构当中,以西方国家金融理论为参考的国家最后的经济都已经济危机爆发而终结,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发展中国金融结构,并能为指导发展中国家调整金融结构提供依据。

1 结构金融学简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结构金融诞生,证券成为金融中介的核心职能,但目前对于结构金融仍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1],狭义上将其定义为新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广义上又把结构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把具有风险和收益的结构金融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其流程包括三个关键步骤:首先获得资产(债券、股票、商铺契约)的过程;其次在根据投资者需求分割收益和风险,进而创造出金融产品;再将投资者风险屏蔽,并仅与资金池有关,通过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它与传统资产证券化类似,但比其涉及范围更宽更广。

新结构经济学是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是通过采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开展分析研究的[2]。新结构经济学将要素禀赋结构——产生于一个经济体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产业与技术结构,它决定了时间点上可以支配的资本、劳动、资源的总量,因此这个要素禀赋结构动态的变化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基础是企业的自生能力,比较优势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手段,如果发展中国家很好能够利用比较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就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新结构金融学是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子领域之一,是以我国经济特点发展阶段和制度技术为出发点,研究和我国的金融相关问题,保护政策、体制、行为等等。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并不快,所以在研究结构金融理论时,并没有将其很有效的纳入进来,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必须嵌入到结构金融学当中,由于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很快,并且在宏观和微观的金融体系理论中,也都会有所涉及。金融系统具有结构,来进行资本配置问题,通过研究具有禀赋结构的金融系统,对我国经济发展史很有利的。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在向中国转移,中国的经济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开展加入要素禀赋结构的新结构金融学理论研究。

2 新结构金融学的主要观点

西方经济体没能将经济阶段的结构性差异与金融学相结合,所以西方经济体未能够确定最优的金融结构。由于最优的金融结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不同金融结构的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机制和方式不同,与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体禀赋结构,要素结构决定了最优产业结构。新结构经济学也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他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推动的,并在特点的时间,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和结构是特定的,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与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与结构相适应。

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着改变,并且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它的运行和升级完成,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国家而已也需要产业升级和对基础设施改善,需要明了的是其未必就是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在金融发展中,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都伴随产业升级和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内容的结构调整,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引导调整。国家在制定政策和制度也必须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型特征,这些特征受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及市场利率所内生决定,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结构差异,并在新金融经济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左右,有助于政府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3 新结构金融学应用

3.1 中国金融体系现状

(1)金融体系和资源配置低下

社会资金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转化为投资,一是通过信贷资产形式,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来发放;二是财政资金(国债)形式;三是股票、债券等形式。对于我国来说,在财政融资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3-4];在证券融资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我国银行信贷是我国国民大部分选择的投资途径,由于在我国国民乐于储蓄而不是投资,尤其是当大量外资涌进时,就会产生矛盾,而且我国的M2/GDP指标过高,也说明了我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充足,大大超出经济增长的需要,这就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

(2)融资结构扭曲

在我国融资比例严重失衡,间接融资比例高,这样就增加了融资机构的贷款风险,在融资方面原则上一般短期资金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对于长期资金融资应通过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但在我国长期资金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来进行融资的,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

(3)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在我国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不平衡,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国家债券、企业债券、政府性债券等,企业债券发展发展滞后,在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也不平衡,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迅猛,与债券市场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3.2 新结构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

新结构金融学研究金融体系的最优结构,最优结构是指金融体系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这需要分析金融结构的本质问题,如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银行、股票市场的金融制度不同,这些金融机构在资金配置、风险防范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这都进一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规模。

就目前我国金融的规划是把融资放在首位,因此需要及时建立完备的资本市场体系。但中国股市发展动力不足,我国需要对股市和银行的规模进行调整,但就目前我国金融的发展已经过度,许多产业已经位于世界前沿,虽然如此,但仍需要通过股市进行融资,来支持这些产业的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就我国而言,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这都是由于中国过去的体制和政策战略影响导致的,所以我国不仅需要针对国有大型银行转型,更要注重中小银行的发展。

根据新结构金融学理论,不同时期的最优金融结构不同,最优金融结构是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国家政策制度,同时还应该对扭曲的实体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协调进行。对于想要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切记盲目的模仿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这不是实现经济赶超可的最佳途径,因为发达国家的禀赋结构变化不快,变化属性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同,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结构甚至可能损害到本国的金融结构体系,新结构金融学理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所以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度和产业的调整升级。

4 结论

新结构金融学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支领域之一,新结构金融学是把要素禀赋和内在性差异嵌入寻求最优金融结构,它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最优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要想经济得到很好发展,应该结合经济发展时期及发展时期金融结构特点,新的结构金融学是结合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经济特点提出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实用性,由于新结构金融最终还是服务实体经济,这就需要国家经济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并制定符合本国经济的政策机制来实现最优结构金融,并结合本国的比较优势,挖掘国家发展潜力,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剑峰.结构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范式[J].国际金融,2006.10:56-61.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J].經济评论,2017,3:4-17.

[3]王松奇.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J].经济导刊,2014,1:63-65.

[4]张东祥. 金融结构理论的贡献与启示[D].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4:14-17.

作者:杨丹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承包管理论文下一篇:英语翻译能力注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