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交通工程物联网技术论文

2022-04-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城轨交通工程物联网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为智慧城轨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提供了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现状进行了介绍,概括了当前运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监”“检”“修”“管”4个维度,分析了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的需求,并对智能运维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城轨交通工程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1:

进击的成都智慧城轨

當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轨道交通的智慧化建设尤为重要。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正式发布,为智慧城轨建设描绘“1-8-1-1”的蓝图,城市轨道交通向网络化、自动化、智慧化加速发展。2020年10月,成都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提出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务的要求。

基于提高服务水平、管理效率、安全运营水平,降低运维成本的需要,轨道交通企业通过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轨道集团)致力于加快推动智慧城轨建设,通过先行先试,不断探索技术创新,编制发布《成都轨道集团智慧城轨纲要及行动计划》,以智慧为先、规划前置,统筹规划了成都轨道集团智慧城轨建设总体目标,重点聚焦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慧网络管理四个维度,大力推进智慧车站试点、通风空调节能、智慧型全自动列车试验平台建设、多专业智能运维、灾备数据中心建设、基于云技术的轨道交通弱电系统融合等18个智慧城轨示范项目,提出了成都智慧城轨五年实施方案。

目前,成都智慧城轨建设响应时代需求,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轨道交通产业智慧化亮点纷呈,企业智慧化应用场景丰富多彩,未来的发展富有极大想象空间。作为未来智慧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的成都智慧城轨正释放无限可能。

产业“智慧化”捷报频传

在产业发展方面,智慧城轨建设捷报频传。2021年1月7日,由成都轨道集团、中车四方、中车成都公司共建的“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正式揭牌。该平台融合5G、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致力于开展智慧乘客服务、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研究测试和示范应用,创造六项“国内首个”——国内首个开放式多系统多功能综合测试试验基地;国内首个列车信号、网络深度融合技术研发测试平台;国内首个多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研究试验平台;国内首个基于5G车车通信智能列车运行研发测试平台;国内首个列车性能智能试验测试平台;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综合监控系统研究测试平台。一个个“国内首个”充分奠定了成都在全国智慧城轨建设中的基础和地位。

同年10月27日,西部地区首列城轨A型架修电客车——成都地铁7号线在成都轨道集团与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合资建设的轨道装备智慧检修工厂顺利完成验收交付,标志着西部地区城轨A型电客车检修能力正式形成。同在10月,由成都轨道集团、中车四方股份、中车成都公司联合研发的自主化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地铁18号线完成正线试验,该车作为全国速度最快的市域A型列车,车辆运行最高速度达到176公里/小时,首次实现时速160公里以上的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首次在西南地区落地。该车基于“融合”理念,跨界融合动车组高速度、高舒适和城轨车辆载客多、启停快的优点,同时融合5G通讯、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本构安全、轻量化等先进技术,“成都车、成都造、成都修”的梦想照进现实。

同年11月底,成都地铁首个智慧化服务试点站——孵化园站正式亮相。站内通过设置智能导乘屏、多媒体站台屏、智能售票机、智能客服中心等智慧化配套系统,实时感知、获取、传递运营信息,实现运营时间、流线引导、气温天气、站内外导航、列车定位、车厢拥挤度以及天府国际机场航班信息的智能匹配,为乘客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出行服务,智慧城轨已经融入轨道交通运营服务。

智元汇:“AI+大数据”赋能智慧运营

去年9月1日,成都地铁全线网上线开通“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成都地铁乘客戴口罩刷脸乘车成为现实。乘客只需在成都地铁APP上注册开通刷脸功能,出入闸机时无需摘戴口罩,只要面向闸机上方识别设备,就可高效无感通行。如此完全“无接触”的通行方式,极大优化乘客出行效率与体验,在疫情期间降低了具有高密度、半封闭特性的地铁场景里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该系统大幅削减地铁票卡票款清理、回收、消毒等工作,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守护市民乘车安全筑牢“防火墙”。

成都轨道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包括智慧票务(人脸识别)、智慧安检和智慧测温,是成都市政府推进的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该系统是国内迄今为止应用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产品序列最完整的一体化综合性项目。

该项服务平台由AI创新中心企业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元汇)研发建设。智元汇于智慧交通领域深耕十余年,被誉为“智慧城轨先行者”。经过多年沉淀,智元汇全面成长为以城市公共出行为基础,城市治理数字化升级及场景运营的践行者。

作为国内城市公共交通智慧平台建设与场景运营领域代表性“AI+大数据”应用领军企业,智元汇自2015年启动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新基建以来,于2018年1月助力西安地铁实现全球首例地铁全线网扫码过闸;2019年9月助力郑州地铁实现全球首例地铁全线网刷脸过闸;2020年7月助力哈尔滨地铁实现全球首例地铁全线网戴口罩刷脸过闸;2021年9月助力成都地铁实现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此外,承接公安部社会综合治理“9+1”试点工程,研发落地全行业首例智慧安检安防、智慧调度及智慧服务大数据系统、智慧车站、路面联防联控动态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目前相关业务已在成都、西安、郑州、哈尔滨、太原等城市落地,单日服务乘客超过4000万人次,服务地铁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

据智元汇执行总裁宋志国介绍,早在2010年,智元汇即投身轨道交通信息化领域,现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拥有在轨道交通信息化研发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智元汇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应用创新,全速打造以“模式+技术”创新为引擎的“智元汇全息动态感知Al交通乘运生态系统”,不断加速推进“智慧地铁、智能服务”建设,全力以赴助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国家“新基建”建设。现已累计搭建2个省级及以上研发创新平台,沉淀近500项大数据、物联网、AI相关专利等知识产权。

二是在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厚的项目实施经验。近年来,智元汇先后实现地铁全线网扫码过闸、全线网刷脸过闸、全线网戴口罩刷脸过闸、智慧安检、智慧车站等全国首创项目,为推进智慧城轨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拥有在轨道交通数字化场景运营领域的生态运营能力。智元汇构建以数字化“新基建+新媒体+新零售”为三大引擎,赋能公交运营智慧交通“减本增效”、公共出行“节能环保”、乘客通勤“便利实惠”三大目标的“智惠行”3+3生态系统。在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的商业运营价值的同时,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乘车体验。

当前,成都正加快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全力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交通管理是智慧蓉城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智元汇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应用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城市公共出行为基础,融合构建让城市治理更有精度、城市服务更有温度、城市经济更有热度的“更聪明、更智慧”的数字城市生命体,深度参与智慧蓉城、智慧交通建设,全方位助力城市通勤幸福感提升与城市治理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响应成都轨道交通建圈强链要求,积极发挥智元汇自身研发创新能力与生态整合应用能力,助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交控轨道:自主创新助推智慧城轨高质量发展

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于2021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行,其直达新首钢园区,服务冬奥出行。该线路搭载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信号系统,除承担北京冬奥会服务任务外,交控科技还担负着“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的最新工程应用成果落地的重任。

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介绍,当前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呈现出国家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铁路网、城市轨道网“四网融合”的发展态势,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经济、绿色的发展特点。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融合乘客、设施、设备、环境等实体信息的综合系统,智能化是现代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智慧化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作为首批在科创板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交控科技是国内第一家掌握自主CBTC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大脑神经’,2010年以前,我国该领域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控制,关键技术缺失。为解决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卡脖子’问题,交控科技应运而生。最初由大学孵化出来,经过一个个科研项目,稳扎稳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深耕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上市企业。”

关于为什么落地成都,郜春海有感而发。成都营商环境优越,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让他们感受到成都独具特色的创业情怀。一方面成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产业链全面支撑,成都轨道集团为产业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落地提供优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前瞻布局、对应的配套支持政策、细分的产业目录等都为企业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由此,2021年底,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成都交控轨道)应运而生。公司以安全为本,以客户需求为基础驱动力,坚持自主创新,定位为面向全国的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作为支撑其他区域列控系统相关业务发展的重要基地,承担交控科技自主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产品研发、工程实施、项目交付、市场开发等职能。

成都交控轨道将立足成都市,基于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环境、优秀的大学高校资源,采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化、安全、绿色、智能出行等方向,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持续产出行业领先的列控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在未来轨道交通建设、运维、改造项目上的应用,引领市场技术应用潮流,也为服务市场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

日前,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于智慧化方面已有很深的探索和应用。得益于成都轨道交通的政策和快速发展,交控科技自主创新信号系统已在成都3号线、5号线、8号线落地应用。成都交控轨道将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感知系统等新一代创新成果在成都轨道交通的应用,为地铁运营商和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做到产业链的“纵横交错,互通有无”

近日,成都轨道交通智慧维修取得进一步发展。智慧城轨发展的同时,成都轨道交通应如何推进“建圈强链”?郜春海指出,所谓的“圈”,就是前面所说的“四网融合”,成都建圈应围绕全国产业趋势展开。而“链”,则不单指“纵向”的轨道交通产业链自身的上中下游,与其相關的“横向”的供电、能源、互联网等产业链也十分关键。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产业链的“纵横交错,互通有无”。“成都轨道交通的纵向产业链相对成熟;横向方面,可以联动公交、汽车的无人驾驶等,利用二者的通用装备、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安全、稳定、可靠。”

郜春海认为,双链融合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化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人文关怀;绿色化则可以结合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软件定义控制系统,充分挖掘人的价值;灵活的区位布局,是提升绿色化的重要手段。

关于轨道交通智慧化及未来产业趋势,郜春海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车体分离”技术打造移动的博物馆、美妆店等,实现轨道交通的娱乐化。另外,交控科技已于2021年12月8日取得新一代“车车通信+自主感知系统”试运行授权证书,在车车通信+自主感知的基础上,未来还将实现“虚拟编组”,列车可以自主增加车厢,但前后车厢并不物理相连,而是采用通信方式将两组车厢虚拟连接、追跑起来。高峰时,列车可以编队运行,提升运力。郜春海看到平峰时候的价值空间,“平峰时解编,可以节约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附加值,营造多样化场景。成都是休闲娱乐之都,年轻人多,易于接受新事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智慧列车的出现和应用。”

作者:许小燕

城轨交通工程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2:

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运维现状及展望

摘  要: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为智慧城轨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提供了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现状进行了介绍,概括了当前运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监”“检”“修”“管”4个维度,分析了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的需求,并对智能运维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慧城轨  基础设施  智能运维  智能检修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Infrastructur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for Smart Urban Rail Transit

WANG Jun  YUAN Chao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Zhuzhou, Hunan Province, 412000  China)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全国共4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33条,总里程7545.5km。2016—2019年每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535km、880km、728km、975km,年均增长率达到16.8%[1],而在2020年,我国新增运营里程1240.3km,较2019年增长20.1%,运营里程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城轨规模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基础设施运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运维模式在安全、效率、经济等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维护摸索出一条新路,成为行业内研究的热点。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智慧城轨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發展方向,更为智慧城轨规划了“1-8-1-1”[2]的布局结构,如图1所示,成为发展智慧城轨的重要参考。针对传统运维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建设智慧城轨为基本目标,结合新技术,提出智慧城轨框架下的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思路。

1  基础设施运维现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庞大而繁复,涉及多个专业,大量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正常运作对城轨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及时发现排除故障和隐患,是城轨基础设施运维的根本目标[3]。

1.1 基础设施运维现状

传统的运维模式以分专业“检”“修”为主,采用定期巡检和故障维修的模式,根据规章修程,在“天窗期”对基础设施进行周期性检查,检查的方式以人工为主。为弥补人工效率不足,近年来,专门的检测车辆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检测车辆采用城轨车辆或专门的工程车为载体,搭载特定检测装置,以较快的速度进行作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城轨基础设施运维的压力。

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基本由最初的纸质记录变成了电子文档保存。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地铁公司都为各专业的基础设施运维开发了繁简不一的信息化系统。时至今日,信息化仍是城轨智能运维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程度不高,纸质/电子形式的数据记录情况仍然存在。

1.2 基础设施运维存在的问题

城轨基础设施运维虽然较最初的运维形式,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设备设施运维大量依赖人工,运营成本高;同时人工检修效率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营需要。

(2)“计划检/修”导致过度检/修,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周期性检修作业无法及时发现病害,在检修空档期发生故障。而“故障修”又会影响城轨正常运营。

(3)各专业独立运维,造成人员和设备的浪费。各专业独立开发的信息化系统“烟囱”林立,既重复建设,增加投入和维护成本,又形成数据孤岛,难以充分利用数据、无法发挥信息化优势。

(4)应对环境、自然灾害的影响能力不足。

2  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智能运维需求分析

安全、高效、经济是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运维的主要目标。与传统运维中的“检”“修”不同,智能运维从“监”“检”“修”“管”4个维度着手,通过装备升级、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构造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运维解决方案[4]。

2.1 “监”的需求

监测是利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对基础设施状态、地质气候等线路周边自然环境、异物入侵等进行实时感知并上报。在《纲要》中,在线监测更多的属于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实时在线监测的优点有以下3点。

(1)及时性。在线监测可以全天24h感知设施/设备/环境状态,对异常情况实时反馈,并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2)非挤占式运维。在线监测既不影响正常运营,也不占用“天窗期”时间,可以将宝贵的“天窗”时间留给其他检修作业。

(3)可预测性。基于实时感知得到的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对故障/病害进行预测,实现状态修。

尽管实时在线监测的优势明显,但受限于传感器技术发展水平和通过数据进行状态评估的理论基础,在线监测技术还无法广泛应用。

2.2 “检”的需求

《纲要》中,巡检属于智能运维安全体系。在智慧城轨框架下,要逐步降低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减少巡检人员数量,最终完全取消人工巡检;实现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巡检;减少巡检对“天窗期”的依赖。

2.3 “修”的需求

“状态修”是智能运维的理想状态,但偶发导致的故障不可避免。及时的响应、快速的问题定位、智能化的专家指导、高效的维修施工、完善的闭环验收机制是智能运维中“修”的目标。

2.4 “管”的需求

以城轨云和大数据为平台,进行线网级的综合智能运维,实现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可视化。围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即时推送、分级响应,为运维提供决策支持,并辅助现场作业。

3  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的关键技术

3.1 在线监测关键技术

3.1.1 实时在线感知技术

针对不同的基础设施,设计关键参数采集方案,包括采集项点、采集位置、传感器类型、数据传输方案等。利用传感器技术、视频监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实现基础设施状态实时感知。在线监测要做到合理设计,既要考虑施工性,也要避免线路设置大量监测设备后造成过多的额外运维工作[5]。

3.1.2 基础设施状态评价体系

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图片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结合在线感知数据,多专业的数据融合分析,对基础设施状态进行判别。预测设施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提供运维决策支持。

3.2 新型巡检装备

智慧城轨下,不同的地铁公司会根据线网运营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维方式,基础设施的智能运维仍然不会完全摒弃巡检作业。但巡检装备会不断的进步,新型巡检装备包括机器人巡检、自走行检测小车、多功能综合巡检车、电客车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巡检系统等。

3.2.1 机器人巡检

利用机器人平台,搭载检测设备,在“天窗期”自主巡检,实现巡检的智能化、无人化。机器人巡检要重点保证安全可靠,不破坏基础设施、不掉落部件,不在线路上宕机。

3.2.2 自走行检测小车

以小型带动力车体为平台,可灵活地配置不同巡检/作业装置,既可以实现类似机器人的无人作业,也可以载人作业。与机器人相比,自走行小车可以有人全程参加,能够快速进行突发事件处置。小车也可以快速改装成为人员代步或运输工具。

3.2.3 多功能综合巡检车

巡检车向功能集中方向发展。集成线路、供电、信号、通信等多专业巡检设备的综合巡检车,通过一次作业,对多专业基础设施状态数据同时采集,综合分析。新型综合巡检车可以有效压缩“天窗期”占用,合并司乘人员,并通过FAO、自动化作业,进一步减少人员配置。

3.2.4 电客车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巡检

与多功能综合巡检车类似,将多种基础设施检测设备集成到电客车上,在电客车运行过程中完成检测作业,释放“天窗期”,减少作业人员。该方案需要解决检测设备小型化、处理器集成化、通信高速化、作业自动化的问题。

3.3 维修的关键技术

3.3.1 智能化的作业设备

以安全、高效、节能为主要目标,研制智能化工装和机械,实现快速精准的基础设施维修。

3.3.2 专家系统

利用专家系统,根据基础设施状态数据,对故障成因进行分析,对故障影响进行评估,为维修提供技术指导。

3.4 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3.4.1 BIM技术

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的可视化。结合实时监测和巡检数据,在BIM模型上直观呈现基础设施状态,提高运维效率[6]。

3.4.2 智能化作业过程管控

以工作流的机制对现场作业进行管控。管理平台可以自动或手动下发作业任务和数据到智能终端,同步下发的还可以包括智能诊断结果和专家处理意见。作业过程可以拍照或摄像进行存档备案,以保证作业的规范性,结果可以通过终端上传,实现闭环。

3.4.3 精益化的资产和库存管理

在状态检/修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时判断设施健康状态,时刻保持设施状态良好,避免过度检修带来的浪费。同时,根据对设施状态的预测结果,精准调整配件库存,降低成本。

4  结语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轨基础设施的运维将越来越智能。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完全取代或大幅减少人工,降低运维成本,并由此带来安全、效率的大幅提升。信息化、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将是智慧城轨下基础设施运维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崔学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情况总结与展望[J].城市轨道交通,2020(10):24-26.

[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G].2020.

[3] 陈文.城市軌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4] 于鑫.基于智能高铁建设实践的智慧城轨整体设计方案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0(8):1-7.

[5] 何奉禄,陈佳琦,李钦豪,等.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0,48(3):58-69.

[6] 罗文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南昌:南昌大学,2020.

作者:王君 袁超

城轨交通工程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3:

旷谷公司唐朝国:以人才合力,推进智慧城轨建设

“‘蓉贝’软件人才计划(以下简称:‘蓉贝’计划)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起到很好的高级软件人才招引和聚集作用,丰富成都高层次软件人才库。有更多优秀的软件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又可以更好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成都,助力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成为‘世界软件名城’”。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形成聚集效应

作为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技术领衔人之一,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谷公司)总工程师唐朝国坦言,“蓉贝”计划支持的软件人才,在企业内部要么是公司高管要么是技术带头人,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缺口洞察力,更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在所服务的业务领域,人脉关系也相对宽广,通过“蓉贝”这个开放平台的融合和催化,可加速协同创新,产业生态聚集效应潜力巨大。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唐朝国,入职旷谷公司已有十七载的时光。现主要在轨道交通领域从事大型软件项目、新产品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方案设计,重点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价值创造体系、智能建造、物联网技术中台,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领域数字化转型中实际应用。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铁路集团工程建设信息化项目“铁路工程施工日志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已在铁路建设项目中全面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铁路集团与铁路工程建设相关的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主持研发了基于BIM的工程數字化管控平台、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与运维管控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安防集成平台、工程建设结构计算云平台等多个重大新产品,为旷谷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轨道交通向更高质量发展赋能。

通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旷谷公司接下来将围绕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梳理关键“卡脖子”技术。近期将在工程建设仿真领域,融合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技术构建行业仿真平台生态,在3-5年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企业要高质量发展,高端人才是核心。旷谷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发展要求,高质量人才梯队建设有序推进。一是面向高校和社会引进高端人才。充分运用“蓉贝”计划,提前做好高端人才需求规划,通过社会招聘和集团公司统一的高校招聘,遴选所需人才。二是通过内部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师带徒”和组建“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方式,形成了“高端引领,全员主动,以战为练”的内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

攻克“卡脖子”难题,加速协同创新

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顺应行业呼声、适应发展需要,研究编制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此作为城轨交通行业2020年-2035年制订智慧城轨发展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有序推进智慧城轨建设。“一手推动轨道交通数字技术应用,推进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一手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创优能力,持续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通过持续不断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建设,完成轨道交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助推交通强国建设。”

唐朝国表示,成都在轨道交通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应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多家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大型头部央企总部、211高校和上市公司,涵盖了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场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速度位于全国前列。“但从目前来看,成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整体创新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源主要是还没有形成合力,以及完全形成协同生态发展的聚集效应。”

为更好推进软件产业融合应用,面对关键领域技术“卡脖子”问题,唐朝国认为,成都应顺势而为,从政策导向、人才聚集、生态建设等方面发力,建立“卡脖子”动态问题库,逐步形成合理有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成都市“蓉贝”计划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软件人才激活平台,需要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顶尖人才、理顺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持续优化。同时,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让“蓉贝”计划不仅仅是一个人才招引和激励平台,更要成为开放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形成全球协同创新生态。推动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安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