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谈当代日用瓷造型设计的意义

2022-09-13

据中国出土的考古实物证明, 陶器的出现已有八千多年历史, 其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 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并继续扩大到工具的领域。其出现, 促进了人类安居生活的更加稳定, 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真正的瓷器是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 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 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 各地可以因地制宜, 广为烧造。这种新兴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 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直到今天, 陶瓷器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日用陶瓷器皿作为一种工艺美术, 除了其使用功能, 对人还起着一种美育的作用。尚刚先生于《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中如是说:“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属性, 尽管它不是纯艺术, 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者道德说教为宗旨, 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 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 却无法在衣食住行中逃避工艺美术, 即令作品朴素无文, 也必定有线型﹑带颜色, 人不必去专门欣赏它, 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 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 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所以陶瓷的产生和发展,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了重要贡献[1]。

陶瓷从其诞生以来, 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种文化, 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是无法抛弃的也不能抛弃的东西。正因为陶瓷从古至今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重大, 所以我们仍然不断地发展陶瓷事业。古代文物记录了历史和艺术创造发生发展的轨迹, 给后世发展很大的启发。此次想通过分析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的演变来认识当代日用陶瓷坚持造型创新的意义[2]。

如上表所示, 仅从陶瓷的器形角度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窥知它们所反映的相应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品质追求﹑审美偏好和精神素养[3]。

一、造型的实用意义

不同用途的器物造型不一样, 不同造型反映不同时期人类对器物不同的功能需求, 反映出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功能决定器物的造型, 例如新石器时期的炊器三袋足的甗, 作为炊器为了加大受热面积而把架空的足做成袋状, 快速将食物煮熟。再如汲水器皿中的双耳尖底瓶, 小口的设计为了不易溢出水来, 尖底小腹设计避免大腹造成重心偏高以致放入水中后会立刻倾倒, 小腹可使水顺利由瓶口流入。当水流入瓶内时, 瓶子重心便会逐渐降低, 于是瓶子又会直立起来, 当瓶内流入约三分之二满的水以后, 瓶口便会露出水面, 水便不再进入瓶内。尖底的设计有可插于土中之说还有方便沉于水中方便汲水之说。而双耳的设计供系绳之外, 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这种汲水器的设计, 包含着非常科学的力学原理, 即重心和定倾中心的相对位置与浮体稳定性的关系。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原有器物的造型也会随着改变。以壶类器皿为例, 这类器皿原来是置于地上的, 或置于矮型的家具上, 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受居住条件的限制, 他们席地而坐或者蹲踞, 所以彩陶花纹的部分, 大多分布在人们视线最容易接触到的地方, 也因此这类器物的造型, 大多是曲腹小平底碗﹑卷沿曲腹盆﹑双唇尖底盆等。在日常使用方式上, 人们拿壶的动作主要以捧为主。因此, 服务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性。隋唐﹑五代以后, 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由原来的席地而坐演变为垂足而坐, 因此, 生活器皿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 壶类器皿的造型也发生变化。随着壶类器皿放置的位置越来越高, 人们拿壶的动作已经变捧壶为执壶, 壶身逐渐变得修长, 把手也逐渐变大, 更符合人机工程原理, 方便了人们的使用。同个功能的器皿被人类的智慧一步步改造得越来越好用, 越来越符合当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这些都反映了该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文明程度[4]。柳宗悦先生在《工艺文化》中谈论工艺的用途说:“用途是工艺的本质, 用途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的面是多层次的, 适应其需要的器物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其品类的多寡和品质的高下, 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生活方式的历史性演变对于日用陶瓷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原始先民起居方式与陶器器形的设计, 到中国传统生活中茶文化与茶具的造型演变, 再到改革开放后逐渐西化的生活方式和陶瓷器型与功能的巨大改变, 都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杨永善先生在《说陶论艺》一书中, 针对黑龙江原始陶器所论述的“造型是陶器存在的基本形式, 各种造型样式的产生都是基于生活的使用要求,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 进行加工和创造。造型样式的产生不可能脱离当时生活的需要, 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过去已经有过的”。所以说造型的创新不断引导本民族的陶瓷造型, 创造了各种适应生活需求的造型类别。创新让陶瓷器型种类更丰富更细化, 意味着生活变得更丰富更细致。

二、造型的审美意义

爱美不是人之天性。但从上万年前人类就建立起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是积累起来的, 相沿而成为一种素质, 并以此文化积淀来熏陶自己, 使这种意识逐渐升华。反映在工艺美术上, 不仅要求造物致用, 并且要求悦目舒心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认为:“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除了反映了功能需求之外, 陶瓷造型同时还反映了器物所属时期的审美需求, 而且随着造物技术的成熟其各种需求之间占的比重也有所改变。从上表各朝代的造型可看出, 从新石器时代的器形开始, 造型越来越提炼﹑越来越抽象, 从早期的仿生模拟造物法到系统的陶瓷造型方法, 并且不同时期表现的整体风貌也不一样, 这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的审美素质与追求。从中国陶瓷造型的变迁来看, 我们会发现, 虽然中国陶瓷的变化很大,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新石器时期的古朴, 商周时期的粗犷, 秦朝的庄重和汉朝的优美, 魏晋南北朝的清瘦, 唐朝的丰满, 宋朝的高雅, 元朝的豪放, 明朝的世俗化, 清朝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每个历史时代的陶瓷造型都会继承上一个时代某些特征发展, 并且发展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些是继承器具品种做器具神韵的改变, 有的是继承器具的神韵做器具﹑品种﹑器形的改变。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造型, 其器具的品种没有显著变化但是神韵风格由浑圆矮胖转向秀骨清秀。研究中发现, 仅仅由功能决定的器型结构也存在美。也就是说在不以美为目的而创造出了一种结构美。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商代早期陶器——角 (酒具) 。细腰式的造型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把手的功能, 设置把手后, 为了使人握把手时有更大的空间使手指灵活运用, 对该器物收腰是一种理性的设计, 同时把手整体不超出器物主体太大的距离, 有利于存放, 减少占据空间, 同时也减少了把手的易损伤性。但恰恰是由于这个目的性的功能考虑, 使器物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 这种曲线感在审美上有了活跃感, 不至于死板。

三、造型的精神意义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又说人不但“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 而且把本身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人的内在标准就是人的心理结构。中国的陶瓷造型设计意义深远, 往往将人的精神寓于其中。从古至今, 许多优秀陶瓷作品的创造, 不仅基于生活的实际需要, 同时也受追求美感的支配, 注重事物是普遍发展变化的规律, 融合功能与形式, 造型与艺术, 物质与精神于一体。同时造型艺术充分体现文化意韵,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与文化发展一脉相承。

首先, 是天人合一观。中国艺术思想总是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两者统一。中国“天人合一”观源远流长, 其来有自。它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 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崇拜。陶瓷造型的塑造不完全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同时受制于材料自身的性能和当下的制造技术和烧造技术。在不同的技术水平, 人类塑造造型之时是在顺应当下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才创造出了如今辉煌灿烂的陶瓷景象。

其次, 是合情合理。传统陶瓷造型艺术, 注重要合情合理, 即“情”与“理”的相互统一, 艺术表现的情感要既合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 又要杜绝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合人之情, 合礼之理, 合用之理, 合物之理, 合文之理。例如:梅瓶, 口小颈短﹑肩以下逐渐内敛, 线条简洁﹑流畅﹑形象端庄妩媚, 宛若婷婷少女, 很好的表达了宋人的理学审美观念。玉壶春, 口沿微微外展, 颈部修长, 腹部微微鼓, 形成优美的S线形, 使人感到增一分显胖, 减一分显瘦。再者, 是美与善的统一。传统陶瓷造型艺术受文化的影响, 突出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 即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相互统一。汉代“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成为中国文人的最高审美标准, 汉陶瓷的矩形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外观的结合。比如:壶﹑鼓腹﹑长颈﹑盘口, 通常壶肩部有铺首衔环, 非常优美。壶是饮酒器, 腹部呈圆形可使容量增加。博山炉, 呈豆形, 盖高而尖, 雕镂成山形, 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 这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 烟雾飘渺﹑宛如仙境。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表示:“工艺文化由原始造物艺术延续而来,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伊始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与尺度构成的物与物﹑人与物关系的和谐空间, 不断地规范和调整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内中蕴含着关于宇宙﹑自然﹑环境﹑材料﹑技艺﹑造型﹑利用﹑传承等认识和实践的智慧。但却因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伴而显得平凡, 然而恰恰在这些‘平凡的器物’中蕴藏着最朴实最亲切的美。”陶瓷造型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是发展着的, 总是和创新性伴随着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工艺文化, 有人肯定会问:陶瓷作为一种不可重复使用材料, 现代社会也并不是只有陶瓷材质才能做锅碗瓢盆, 为什么不节约资源将有限的陶瓷原料用在有价值的地方却还要继续发展日用陶瓷?显然,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日用陶瓷的继承与发展是意义重大的。陶瓷从诞生以来, 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是无法抛弃的也不能抛弃的东西。当代日用瓷造型要适应当代人新的生活方式, 符合并引领当代人的审美并蕴含时代精神就必须重视创新并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 结合本时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创造更多优秀的陶瓷设计, 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精神追求。在发展陶瓷造型的同时, 陶瓷文化继续发展延续, 人类文明的这一分支继续发展, 则激励人类继续创新技术, 创新生活方式, 优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纵观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的变迁,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汲取传统陶瓷造型理念中的养分, 大胆创新, 让现代陶瓷造型发展持续进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陶瓷造型设计是以生活需要为基础,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陶瓷造型各种各样, 并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地域位置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 形成了多样化。从中国陶瓷造型我们可以窥知它们所反映的相应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纵观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的变迁,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汲取传统陶瓷造型理念中的养分, 大胆创新, 让现代陶瓷造型发展持续进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陶瓷造型,设计,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2] 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100-101.

[3] 柳宗悦.工艺文化.山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职业教学中提高散打动作速度的教学方法下一篇:义乌市小微企业盈利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