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篇1:

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

摘 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金融市场都得到较长足的发展,金融产品、业务通道不断增多,但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拉长了企业融资的链条,引发了更多的监管条例,使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出现脱軌问题,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企业自身的制度完善等手段,来解决货币与资本市场间的对接问题,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健康,降低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金融影响,改善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促进资本与货币市场的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当下我国的货币及资本市场的现状的基础上,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对接问题

我国经济市场随着改革深入,金融行业在体系、结构上发视了加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从规模到具体的业务都有较大的壮大发展,许多金融机构也顺势进行企业改革,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步,与之相对的金融投资者也与日俱增,金融市场的活跃同时也带来更多的金融风险。自我国金融体制实行分业管理、经营的模式之后,金融处于混业状态,原本的资本市场平衡模式不在存在,导致其与货币市场出现许多对接问题,相关体制、法律同样不再适用,拖慢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效率。事实上,二者的对接性问题应从二者内在的市场联系来考虑,做出适当的政策取向,我国因证券等市场起步晚,资本规模尚小、规范性较差,所以采取了分业经营及相对应的监管体制,使得二者处于一种分割的状态,而在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向下,货币与资本市场势必会形成更好的联通性,因此需要做好二者的对接问题,促进资金在两种市场中合理的流动,提升我国市场配置的合理性,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就目前金融市场的结构而言,跨市场行为存在多方面的约束,而在机构监管也在思路下,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主要体现在券商等资本业、银行间、交易所三者之间的参与与约束,具体如下:

1.1银行间的本币市场与券商之间的对接现状

我国证券行与银行间的货币业务发展较早,但当下相关的资本业务依旧有较高的门槛,因此许多券商的发展缓慢。1999年我国颁布了《证券法》,新股的发行、审批方式转变,企业掌握了掌握发行的主动权,同时中银发布了证券与银行间的同业管理规定,使证券公司的融资行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在2013年颁布了同业间的存单管理办法,自此券商能够从事相关的同业投资交易。我国电子票据市场进展较慢,系统性的集中托管交易网络尚未完全形成。

按照银监规定,为了规避相关的贷存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多类通道进行管制,在券商创新大会后,证券业新生了许多资管业务,但超常的增长速度引发了进一步的监管,证券业与银证间的合作通道变窄,资本业务的参与程度低,这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目前的主要对接状况。

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相关业务的准人门檻较高,在资本额、交易量等方面,券商难以与银行抗衡,导致同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债券交易方面,在2014年降低了准入要求,债市也得到市商扩容,因此一些券商才进入此市场,开展相关的资本业务。承销业务上,2005年一些证券公司得到了银行间的债市承销资格,2012年后又陆续加入了一些券商,短期融资等产品能够被承销。

1.2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的对接现状

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证券经营等给出了模糊的规定,虽未明文禁止其参与股权投资等业务,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与其他市场间的交易。当然,由于券商、基金公司等市场的存在,商业银行能够借助这些市场通道进行迂回投资。然而这并不能使商业银行充分的发挥自身的金融中介作用,资本市场在证券等领域的业务仍发展缓慢。而银行与交易所之间的债券回购等操作,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市场交易的主要突破口,上市银行自身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都有资金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应当作为与交易所市场间的主力先锋。

在货币市场相关的业务上,吸取了银行信贷在交易所市场进行违规操作将资金流入股市的教训,交易所禁止银行参与融资、股票等业务,从此我国融资业务与回购市场形成分立,银行的货币市场与交易所中的融资等业务不再有直接对接关系。

资本市场业务方面,自2009年证监会的上市银行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试点通知中,将试点的交易平台定为集中竞价系统,交易所的债市扩容被限制,通道业务等监管套利问题凸显。由于信托、基金、保险等行业拥有交易所市场的参与资格,银行能以通过这些通道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流通,当今即使监管层多次干预,业不能改变该特征趋利,但并没有相关的立法配合,因此无法放宽银行的资本交易通道。而应当按照投资、市场、承销的参与难度顺序,根据金融市场的结构改革进行逐步的改革。

2.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协调的建议

2.1加速货币市场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在发展上较资本市场处于位置,所以为了促进二者的对接、协调发展,需要加速发展货币市场。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该市场的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加快构建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引导货币市场的结构进行转变、完善;②强化服务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范围更广的网络市场,进一步打破地域对交易的限制。

其次,应对金融配套进行深入改革,即对金融相关的法律、清算体系、利率等方面进行体系。法律是政策实施的保障,对金融市场的财政、货币等政策调控都需要法律来赋予其执行力,完善的法律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使我国货币、资本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对市场清算体系进行改革,是对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众多风险进行解除、降低,能促进我国今后的货币市场高质量发展;利率的改革,对完善我国复杂的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十分有帮助。

另外,应适当扩大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范围,利率改革使金融改革的必然过程,今后利率问题更多的有金融市场主导,这能加快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央行不宜频繁调整利率等政策。而公开市场的业务能直接、弹性大的对市场进行调节,因此央行应当着重利用此手段进行利率调节。

2.2完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中存在许多发展问题,因此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首选,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对资本市场发挥更好的资源配置作用,淘汰落后企业,对市场制度进行严格把控,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其次,需要改善财政政策等政府行为,过多干预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采取措施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保证市场主体得到平等公平的待遇,促进市场积极竞争、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最后,上市公司自身应当提高业务质量,股市也应当提高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上市企业的实力、发展前景。

2.3以债券市场为突破点,加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首先,要认识到二者协调对接发展的重要性,在积极完善二者自身市场的同时,建立二者间有效的联通渠道,使资金在两个市场间更为灵活的流动;选择合适的定价工具,以此为参照依据完善市场利率,以提高证券定价的合理性;其次,重点发展债券市场,其是我国联系货币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结点;最后,应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升我国的市场整合能力,适当放松对金融市场的放管制,引导经营方式转型,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以提高货币与资本市场的也协调性。

结束语:

综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大幅提高,货币、资本市场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家当前的一系列政策,多是对金融市场进行较强的管制,导致货币市场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基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特征,应从货币、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上入手,以加速提高二者的协调性,在注重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完善、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泽尔达.货币市场应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5,(09):34-37.

[2]王庆仁,高春涛.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相互影响及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16,(12):98-99.

[3]吴杰云.试论我国客观上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7,(11):134-136.

作者:朱润洁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篇2:

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风险与监管

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

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通常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债回购从银行间国债市场得到资金。二是利用信用拆借从银行获得资金。近年银行间拆借市场对一些券商和基金的开放,改善了券商的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三是利用股票质押从银行贷款。

第二,个人储蓄资金入市。虽然政府部门一再表示要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但由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太少,收益风险结构不匹配,尽管银行利率很低,投资证券市场的意愿不强,大部分居民仍然把储蓄作为第一选择。

第三,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政策仍是空白、尚未解冻。如果开放股票质押贷款,个人与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

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间顺畅流动,我国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资金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资本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存贷差不断加大;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急切地需要进入更有效率的投资渠道;由于缺乏资本性资金,国内不少企业具有非常迫切的上市融资要求,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因缺乏短期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得不致支持,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寻求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违规操作。

发达国家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途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往往只有时间上的意义。资金在金融市场是为了追逐利益,两个市场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货币市场和包括公司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是紧密联系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是利率渠道。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正常情况下,长期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同步的,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金的供求,从而间接影响长期公司债券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工具的定价基础。

二是资金渠道。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场所,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和紧缩,都会传递到资本市场上。

三是金融工具渠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并非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与掉期等,很难说是长期金融工具还是短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两个市场上都起作用,从而使两个市场联系更紧密。

在发达国家,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出现,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自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障碍与风险分析

所谓的对接、创新,很容易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寻租手段,或是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罔顾风险、诚信与商誉的工具。而这些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对其他工商机构更加致命的威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够成熟,并且市场参与各方都缺少渐进、摸索的过程,两个不成熟的市场对接,即使是低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仍会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行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所蕴含、派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个新问题,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机制和经验,政策监管调控的难度更大。

在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有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制约和自律不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有着特殊的风险。

首先,如果对接程度较高,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本市场风险大增。市场对接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更多地传递到银行体系,使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量货币市场资金不加监控地涌入股市,可能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银行还将为此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困扰日本10年之久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经济特别是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1997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挽救香港的银行体系,1999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信用交易导致交易规模极大扩张有关。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我国证券公司等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的套做和循环,“连环贷款,连环投资”,使其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成倍放大,推动股价不断往上攀升。非流通股股票抵押贷款既存在重复抵押的可能,也存在这样一种放大机制。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就会断裂,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应把握好银行资金入市的有效监控,及时防范风险。

其次,市场对接本身对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一个例子: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乃至金融风险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最终可能导致坏账失控的风险。

第四,市场对接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甚至衍生产品,对这些产品设计、销售、运作和监管,也要求从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以往的人民银行,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被看成是消防队、警察,主要是因为这些监管机构忙于查处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在风险查处理念下始终走不出防范风险、查处风险、处置风险的怪圈。现在,转变观念,要转移到风险监管上来。首先要向风险评价转变,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在风险评价的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就不会疲于奔命,局限于仅仅是建台帐、跟踪检查之类的工作。监管当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看整个系统的风险程度有多大。

对策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势在必行的,由此需要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打好基础;证券公司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慎行。推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对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接如果只是为资本市场放水,很可能养出的是一批 “腐败大鱼”,让极少数人从非法的途径先富起来。这样的做法,丝毫无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市场秩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不够谨慎,对微观而言,是加剧投机。对宏观而言,是加剧风险。

银行业、金融业的经营靠的是诚信,诚信是要时间来证明的,这是国际上成功大行都是百年老店的原因。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一些岔子,淘汰一批,以谨慎的态度推动,才能减少不利冲击,而渐渐涌现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渐进。完善市场,监管先行。推进对接不能只考虑个别集团或个别层面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例如,中国股市为国有经济服务造成目前的进退两难;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财政买单,不仅没有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还形成银行的道德风险。没有监管,或者监管松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以后要解决,其成本将大大高于监管成本。

目前阶段,主要是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首先,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其次,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第三,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此外,可以尝试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创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出路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撑和引导。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大关键。央行正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取得一些进展,与之相对应,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动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创新完全实现之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将十分紧密。

积极推动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互动。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所取得的每一进展中,会形成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次机遇。

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管的体制和问题。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以其为中心。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银行业的监管必须高起点,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各国以及国际财团、金融巨头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是必需的。要想取得与外资巨头竞争的相同起跑线,监管、内控的基准应该一致。一体化市场竞争中评价所有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标准,不会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遗留问题而网开一面

作者:陈济军 彭立新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篇3:

试论我国客观上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

[摘 要] 本文主要在简要分析我国客观上“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发展思路的利弊后提出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应保证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得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协调发展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非均衡性。从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发展金融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各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策略上也有不同表现。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客观上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策略。不可否认地,这样的发展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但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种发展思路的缺陷却日益突出。

一、1978年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简述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我国开始发行国库券,这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的起步,而同业拆借市场是在1986年才开始发展的。从总体上看,货币市场的发展在1995年之前几乎是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1995年之后监管部门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货币市场才逐渐发展起来。

现阶段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工具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含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一般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票据(商业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四大类。我国货币市场总体上发展不完善,这不仅仅体现在货币市场每年的交易总量上,还体现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上述四大类子市场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相对完善,但其他三类市场发展却很滞后。以票据市场为例,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规范操作行为增多(滚动签发承兑汇票进行长期融资等);严格的授权管理制约票据市场发展;票据市场工具单一;过高的门槛将众多中小企业挡在票据市场门外;再贴现利率水平偏高,既不利于引导和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再贴现利率准确传导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等等。

1978年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可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不仅仅有经济高速发展急需长期借贷资金的原因,还由于我国客观上采取的“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资本市场优先发展思路。简单地讲,我们可以将1978年至今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国库券是证券市场的主流产品;股票虽然公开发行,但制度尚不规范。1991年~1996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出现了早期的证券投资基金,证券经营机构和其他证券中介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1997年~2005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证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规范性,股权分置改革是这一阶段改革最重要的成果。2005年至今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市场在上一时期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沪深两个股票市场的发展上。

2007年1月~9月A股市场融资约4779亿元,日均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均为市场建立以来新高;截至2007年9月底,上市公司1517家,股票市场市值达到约25万亿元,股票市场市值为GDP的120.39%,资本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显现。此外,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产品不断丰富,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品种不断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投资机会。目前资本市场拥有了股票、债券、基金、权证、资产证券化产品、债券回购、可转债等证券类产品,同时也推出了铜、铝、燃料油、大豆等15种商品期货,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对比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发现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远滞后于资本市场。

二、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选择“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发展思路的理由

纵观欧美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以欧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为例,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欧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均大大快于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在这一时期处于发育阶段,交易工具单一,交易余额较小;而资本市场却得到迅速的建立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企业股票和政府中长期公债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剧增、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及交易量的猛增等。19世纪末至上世纪60年代,欧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均迅速发展,证券法规等制度逐渐完善。上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货币市场的发展略快于资本市场,这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倾斜和货币市场的规模上。

仔细查看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往往在一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资本作为依托时,该国就偏重于发展资本市场,而一国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则与该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政府的政策主张和态度也会对这两个市场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客观上采取“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策略,主要也是基于在当时特定的如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原因,因为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资金的筹集。

从资金筹集的角度看,以下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要优先于货币市场: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成本较资本市场高,这不仅因为存贷款之间的期限结构不同,企业还必须还本付息,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却能够长期占用;资本市场上的大量交易印花税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三、在现阶段政治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需要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诸多弊端显得越来越明显,其中一点就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通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三大货币政策实现,而货币市场就是这些调控措施得以贯彻的一个市场环境。以再贴现率为例,从现阶段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仅44480.9亿元发生额(2005年全年合计数据)的发展水平看,何言通过再贴现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此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猛,以致在管理上几度出现滞后的问题。受利益因素驱动,货币市场资金便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既导致货币市场资金风险,同时也助长了资本市场的不正常波动,不利于两大市场的规范和市场的稳定发展。

事实上,货币市场解决的是简单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短期周转资金,而资本市场解决的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再生产,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也应是建立在货币市场基础上的资金市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选择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这样的发展思路显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了。为保障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我们需要确保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货币市场,确保央行宏观调控的效率。具体来讲,对货币市场的发展要不仅仅体现在对市场总体规模的壮大上,还应注意对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均衡发展上。我国现阶段的货币市场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很有限。货币市场内各子市场得到均衡的发展才能保证货币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度,监管机构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长期分割。但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性却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过于严格的限制反而会导致削弱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等诸多不利影响。

3.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客观地讲,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来,资本市场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尤其是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至今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2007年10月9日中国神华A股上市后,使得上海证券交易所跃居为世界第六大证券交易所,但正如2007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法基金业发展与监管高层论坛”上指出的那样:“总的看来,我国资本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各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N].中国科学技术部网页http://www.most.gov.cn/kjjr/jyjl/200307/t20030717_9603.htm.

[2]马庆泉:中国证券史[M].中信出版社,2003

[3]李雅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何先应 何国华: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J].经济评论,2003(6)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6中国金融年鉴[M],2006:432

作者:吴杰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