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022-08-26

第一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假期读了佐藤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是不同的国家,但书中发生在课堂里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似,真是教育无国界.佐藤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却字字触动着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他说的很多问题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吗?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但是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其实和我们最近提倡的教育改革方向很相似,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我们上的公开课上,我们是否要思考一下”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 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佐藤先生提倡以”学”为中心得课堂,让教室里的学生都能打开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室的角色要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促进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第二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范艳侠

这个周末,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受很多,有时遗憾自己不能是“应对”的老师,有时感受到现实教学中的不足,有时欣喜自己的某些想法居然与作者相同,有时佩服作者敢于写实的勇气,有时担忧学校发展正如书上写的那样„„ 佐藤学先生指出“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学习”理想化。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自主性神话了。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也没有异议。而现在大家过于强调“自学自习”,而过于排除“讲授”,这就是错误做法。

佐藤学先生还指出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真的希望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但是实际情况是有几个孩子总是占领课堂发言权。他们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沉默不语的,我们时常为这些孩子担心,担心他们思维是否能跟上。为此我感到比较烦恼,也想过不少招数,但收效甚微。当我读到“被动的能动性”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其实在课堂交流中,认真倾听远比发言还要重要。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那些在学习上不善言语却能认真倾听思考的同学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孩子,更多的应该告诉他们:“要仔细倾听哟!”

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如今教学改革的软肋: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公开日常的教学,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读到此,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的就教学。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的“风采杯”,都是选几个人来上公开课,而且常常是选到35岁以下教师。像我,几乎每学期都能被选中。我当然知道能被选中是一种幸运,但是

同时,我们年轻人其实也很想听听那些老老师的课,我们渴望学习,我们希望经常有针对一堂课的研讨,我们希望有人能指出自己的不足,我们希望有些具体指导。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其实还有很多困惑,比如,学生主体地位的提法是没错的,但是到底该怎么体现?还有“在润泽的教室里,孩子们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所有的人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多种多样的想法奇迹般的产生出来。”这是不是作者太理想化了?现实的课堂中,如何处理部分学生的肆无忌惮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等等这样的问题。我想可能这些还需要我不断思考和实践。

第三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叶丽娜

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地翻阅了一下后,却惊喜地发现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学叙事,生动浅显的语言折射出作者精辟的观点,这些例子中还常常能看到自己课堂中的影子。我的阅读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对于作者佐藤学教授2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教学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读到了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以示感动。

书中提到了创造一个相互倾听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平时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来认真听老师讲课,以及在课堂上老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有效地评价。没特别提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倾听的习惯,以至于不少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根本顾不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一个学生刚回答完,下一个又出现了重复的答案……”这种不顾同学的发言的现象,真的是随处可见。书中所提到的“相互倾听”不是只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还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听众,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要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起码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在大声呐喊“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无蹲下身来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看自己平时更多的是“引诱学生上当”,钓到“学生的答案”为目的,展开所谓的教学。一旦有了答案随即进入下一环节,也不管其他的学生懂不懂,或者说不管学生是真懂还是碰凑巧碰到了教师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经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进入下一环节,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说。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问设计,当我们还在对着同行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不是吗?针对教材设计的精心提问,能引起多少学生的共鸣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学中的做法了。最起码也要注意一下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间的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了。启程吧,不管结果怎样。

第四篇: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有感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读《静悄悄的革命》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佐藤学教授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

一、打开教室的大门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指出:“作为教育研究者,自己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作为授课人登台演讲。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教育研究者都只会带着一堆纸上谈兵的理论进教室。其最终的结果总是不如人意:让学校白忙一场,因为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师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对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从教以来,听过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演讲、报告,当时听得热血沸腾,但过后真正在工作中实施并不多,更别说会改变一所学校了。 然而在学校里,要想让所有教师一个不漏的公开授课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每当有这样教研活动的时候,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声音:“老师们按部就班的上个课,听什么课呀?净耽误我的时间。”“你们都别来听了,怪丢人的!”

记得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后来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在乎:领导和同事会对我的教学能力如何评价?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教师文化存在问题,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到我们平常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来讨论、准备,事后却只用短短

二、三十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是先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教导我们:要让所有教师打开教室的门,我们首先要明确: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这样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二、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的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记得一次,听《小壁虎借尾巴》,老师可谓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也辛苦地把自己备的课讲完了,但是,我们坐在孩子们中间听课,却倍感不安:整个老师上课过程中,能够听课的孩子不过三分之一,大多数孩子在干着和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自由说话的、折纸的等),而这些,老师视若无睹,在其间学生读生词的时候,一部分孩子都读错的音老师也没听出来。课后,我在想,老师的心目中课是上完了,可是孩子们到底能学到多少呢?可以说:没有相互倾听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在我们以往听的公开课中,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地请他再作思考,这无疑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异向思维的积极性。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在我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往往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是用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学习效果就非常好。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在我们所听的许多公开课往往追求的是热闹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表面看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非常热闹。但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积极性非常高地大声喊着:“老师,我!老师,我!” 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只顾去找自己发言的机会,并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

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老师和别的同学怎么做呢?他们说:“老师和别的同学要认真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同学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讲)好得很好呢?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些地放?”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

新的学期里,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我的孩子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最后我想用佐藤学教授的建议做结束语,当我们站在教室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并牢牢记住——我们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冬季清冰雪应急预案下一篇:带教工作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