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源整合下的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与学的过程。本文浅谈“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如何构建。

资源整合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摘           要]  近些年来,基于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大学语文学科教育而言,高职语文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信息化互联网背景给大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积极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大学语文学科教育,避免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弊端,有效发挥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并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选取,实现学生大学语文学科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    键   词]  互联网技术;大学语文;优势不足;应用措施

如今,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便捷的访问方式为大学阶段高等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应用,以往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弥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换代,国内互联网用户的电子信息设备已从以往传统笨重的电脑转移到移动设备。换句话说,诸如移动互联网之类的高科技技术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可以帮助高校语文教师实现高效的线上教学活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已经完全影响了当前大学语文学科中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我国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毫无疑问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取互联网技术的精华,去除互联网教学过程中的糟粕。

一、互聯网技术背景下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一)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优势

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大学语文教师搜索教育教学信息并掌握线上班级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与记录,使用课堂日志通过微型视频感知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语文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共享平台中进行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分享与讨论,学生可以使用互联网搜索解决大学语文学科学习中的许多疑问,达到解决疑问的目的。在大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思想的渗透,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例如2020年初,很多高校都安排了网课,借助综合性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展开教学。网络信息教学平台的出现,除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外,还使高校的语文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高校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和高校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国内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群体实际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大学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信息化网络来解决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学科的学习,高校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使用互联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相结合,实现了高校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

(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不足之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是高校

教师还是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下学生动手写字次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书写能力的极速下降。高校语文教师在互联网教学中主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很少在黑板上写字,学生也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记录,尽管有些学生下课后会进行教学笔记的整理,而有些学生却不记笔记不书写。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书写水平越来越低。另外,许多师生高度依赖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中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依赖程度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计划。在进行大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时,一些高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导致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的主体,高校语文老师只能被动地进行学科内容的教学,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学习。

除此之外,阅读艺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艺术之一,在传统的高校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文学艺术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诠释。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高校教师在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网络平台中的录音来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当前国内高校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无法通过文学赏析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学的深义,从而导致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被忽略,朗诵艺术的魅力逐渐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高校语文教师在语言知识的研究中更多地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减弱了高校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学质量下降,引起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引起高校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尽管在大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容易获得知识,但是网络平台上的许多专业性的学术问题通常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受到限制,最终导致高校语文教师教学效率以及高校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发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高校语文教学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大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围绕相关学科语言知识的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由高校语文教师通过独立的解释将其连接起来,以创建视频教学内容,并保证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质量,学生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和学科课本教材,在高校语文教师的引

导下一起讨论教学内容。

高校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教学的关键内容,为学生创建大学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并根据他们自己的问题和

其他学生的提问及时补充教学遗漏处。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各种问题,指导学生总结学习

技能。强调和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理解的有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以积极进行大学教育中基于探究性的

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其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后使用网络环境查阅相关材料,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真正的探究和讨论中加深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深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常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师将根据中国大学教材创建的教学体系来构建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合理使用互联网

平台上的相关内容,通过设计、应用知识扩展、补充和替换等方法推广内容,实现与时俱进的高校语文学科教学。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搜索引擎功能来搜索各种类型的语言能力教学主题。通过在网络上应用各种类型的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其他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更深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理性学习和感性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

习知识的能力。除此以外,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汉语知识创建和解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

生能够围绕语言知识从理性和感知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有效地理解,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构建互联网信息化网络,营造和谐课堂秩序

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信息泛滥,学生接收到的学习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理解信息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

浮躁。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和其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声音、图像、风景和其他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中文教室中创建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体验感,可以借助光线、形状、声音和其他元素,创建逼真的混合场景,虚拟与动态、静态与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他们的听、说、读、写技能来进行学科的学习探讨。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及教与学的不平衡等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创建全新的大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适当加强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演练等创新战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实现大学语文学科的高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江英,刘海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利弊及对策[J].汉字文化,2018(1):22-23,30.

[2]成卓华.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8(27):67.

[3]黄甜,贾宁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优化研究[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33):1.

[4]王璇丽.信息化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资源整合和对策研究[J].环球市场,2019(2):157-158.

[5]刘瑞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讨[J].人文之友,2019(14):99.

[6]张维.网络平台下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2018(22):66-67.

[7]凌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6):126-127.

[8]高成丽.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文學旬刊,2018(1):200.

◎编辑 郭起珍

作者:马文斌

资源整合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

摘要: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与学的过程。本文浅谈“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如何构建。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活力课堂;中职数学

“做学教合一”,源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做学教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做学教合一”理念中“做”体现知识的建构性,“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三者既反映了一定的先后顺序又体现了相互交织融合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合乎认知规律和教学逻辑的完美组合与拼接,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优化理念。“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是其精髓。

数学是描述、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研究工具。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大部分教师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方式陈旧,因而中职数学教学渐入困境,成为文化课教学中的短板。为改变这种低质态的教学现状,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新的“教”与“学”的生态,而“做学教合一”的理念为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提供了有益指导。

一、“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内涵特征

活力课堂,“活”指课堂的活动,即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情感、思维等多向交互的活动,“力”指有效力,“活力”就是课堂活动自始至终伴随着师生的情感和思维交互,并且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活力课堂,其本质指向的是一种全方位激发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原始生命活力、全过程优化教育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教学理论体系。

中职数学活力课堂与普通中学活力课堂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建构新知。

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促成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感动力的课堂,是师、生、教材情感的共鸣与怦然心动的课堂,是一种高效的课堂,其主要内涵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是明确而多元的

一节课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对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中职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目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有所得,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都是成功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目标是明确的;对于全班整体而言,目标是多元的。

(二)课程资源是有效整合的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是课程与教學信息的来源。“富有智慧的老师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老师,这必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既有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优化运用;二是对其他相关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优化整合。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学科资源是实现活力课堂的重要途径。对于中职数学课程而言,需要整合生活资源、媒体资源、专业资源和企业资源,让中职数学课堂在“做学教合一”中充满活力。

(三)教学过程是自主建构与合作探究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活动产生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一节课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做学教合一”理念下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就是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四)课堂生成是动态与智慧的

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开展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堂预设目标时留有生成空间,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纳入直接经验,需要在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捕捉更多“节外生枝”带来的精彩和智慧,合理判断、适时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信息资源,智慧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不图省事、不拘形式,只是追求自然、暴露真实,哪怕是可笑的,甚至是错误的,都不要忽视或者回避,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交流展示。相比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随时生成,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获得相应的数学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在“做学教合一”理念下开展数学教学中,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目标,是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五)课堂氛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并立的

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数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缺少科学精神,但在“做学教合一”理念下开展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仅仅拥有科学精神,只会使课堂气氛凝重,让学生在辛苦乏味中探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活力课堂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并立的课堂。

二、“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建构

叶澜教授在其“新基础教育”中提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但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活力并不足,学生的生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在充分理解活力课堂内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实现的策略与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心回数学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心回数学课堂,是“做学教合一”理念下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前提条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学生或者学困生,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足,从而导致他们支配和维持学习数学活动的内驱力不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缺乏活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打破传统课堂仅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局面,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平台,打造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课堂开始可以故事导入,也可以游戏入手引入教学,还可以用学生喜欢的任何一种可行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大礼堂数座位;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从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开始讲起;在学习“角的概念”时,笔者播放了体操运动员空中转体720度的视频;在学习“三角形”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小河边,测算不能到达的河对面两个建筑之间的距离,等等。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精心设计,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学、做中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是“做学教合一”理念下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权威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只有听觉神经在活动,注意力最多只能保持十分钟,接下来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开始不耐烦,甚至如坐针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注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当我们把课堂翻转过来时,学生就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或者教学平台,以资源为中心,以探究为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展开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必要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帮助者。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必然会带给学生无穷的自信,激发学生向更多问题挑战,激励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这样的课堂就是“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活力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课堂。

(三)充分挖掘数学美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成智慧

充分挖掘数学美的魅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生成智慧是“做学教合一”理念下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教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的创造性思维反映了数学美,而对美的追求又会导致新的发现,促进智慧生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比如,下图是函数图象的一部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无法直接求出结果,问题难在哪里?阴影部分图形不规则。怎么改动使之成为规则的?通过审美,将两个最高点连结,便产生一个矩形,在矩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正好相等,于此问题迎刃而解。

再如,学习椭圆时,先根据椭圆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制画椭圆的工具,当学生用自己亲手做成的工具画出美丽的椭圆时,研究椭圆的性质就会成为必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称的形式记忆,运用正、余弦定理,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研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正是这些数学美的客观存在,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直观、有趣。数学课堂变成了美的发现、美的创造、美的享受过程,学生伴随着经历、体验、协作、探索,“强调学习的结果”变为了“追求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主体教学智慧的结果,也是主体教学智慧生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直接推动力”落到实处,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阵地。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是动态形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做学教合一”理念下构建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中职数学教学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王东群.构建中職数学“教学做合一”活力课堂新模式[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5(2).

[7]张健.论“做学教合一”课程模式的整合[J].职教论坛,2014(3).

[8]徐德春.教育通论[M].上海:中华书局,1948.

责任编辑:徐丽华

作者:陈伟方

资源整合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 要 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和仿真技术,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方案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电控制 教学改革 互联网+

Key words mechatronic control;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

0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第一次将“互联网+”写入国家顶层设计,将“互联网+”概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势必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促进产业融合。 “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利用互联网获取的信息远多于从传统的书刊杂志获取的信息。“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①将原来的体系碎片化后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群通过移动终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地点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娱乐,互联网成为主要的学习、娱乐渠道。

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成长,是使用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智能手机成为时下大学生不可离身之物,上课不带书本必带手机,课堂上大学生玩手机刷微信朋友圈成为“低头族”、“手指控”。 近年来特别是高职学生由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只能进行碎片化学习,与“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不谋而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使学习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在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变革。“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方面形成了没有时空限制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新模式;在学习方面形成了碎片化学习、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资源方面形成了微课、慕课等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成为教与学的新场所。“互联网+”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出现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基于智能终端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得到翻转。原课内基本知识的讲解以慕课、微课等形式由学习者利用智能终端自主在课外完成学习;课内教学则由任务布置、课题讨论和实验实训等活动代替。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②引导者、辅导答疑者而不是讲授者,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认知的主体。本文利用慕课、微课形式设计了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新的教學模式,考虑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习惯兼顾个体不同,既根据学习者自身能力进行分层学习又能让学习者在合作中共赢,促进学习者互动,将知识技能内化。

1.1 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构建

慕课是课程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产物,慕课在互联网平台上运行,学习者利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实现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深度互动。③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借助慕课和仿真软件的发展,将慕课、仿真软件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培养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大量的国内外优质慕课教学资源被高校购买,但这些教学资源课程的实际利用效果遭到质疑,特别是作为选修供几百学生课外自学的学习效果更不理想。我们借助慕课构建适应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利用慕课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利用翻转课堂实现成果汇报巩固内化知识和学习成功评价,课后师生及时反馈促进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帮助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者。④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或选择适合本校学习者学习的慕课,制定学习目标、课内活动项目、成果汇报要求和考评标准。在课前学习者利用课内资源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性地观看慕课视频完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内教学是学习者分批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互动,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课后师生通过QQ群、微信群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多种形式讨论学习经验和反思教学,激励学习者采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1.2 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构建

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⑤微课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及学习者反馈等教学资源,见图2微课资源与生态,它们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和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包括微视频和微资源两部分,即重点知识的讲解小视频和对应的课件、教案、训练、评价等教学资源。微视频不是教学资源的压缩版或切割版,而是根据具体的一个知识点或难点录制成小的视频,借助网络共享给学习者。微课既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基础又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微课区别于慕课的主要特征是视频是授课教师根据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专门录制的视频,微课具有教学主题突出、内容精简、视频短小、易于修改、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课前将一个具体的机电控制类课程知识点录制成一个小视频并发布给学习者,同时撰写教案、设计相应的训练、评价等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探究性地应用机电控制类课程知识开发小项目。课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交流,制作开发新的机电控制作品,互相督促、互相进步。

慕课和微课不同在于微课的核心是一段小而精的教学视频,慕课是以一门完整的课程形式组织;而慕课中所使用的视频大多以微课的形式进行组织。机电控制类课程以微课为学习资源通过慕课实现课程翻转教学。

2 “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实施

“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改变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仿真技术提高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效果,接下来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

2.1 “互联网+ ”背景下互动教学平台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以仿真软件为工具,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以机电控制类课程的微课、慕课为形式,将互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有机融合,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教学平台实现机电控制类课程理论学习、软件仿真和实训一体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践”自主学习新模式和“课前自学课上互动课后反馈”的教学情景。

互动教学平台利用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个人客户端和公众平台实现机电控制类学习资料传送、共享和师生的互动交流。该平台以其多维交互性、随时性和移动性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者自主地利用零碎时间实现碎片式学习。课程开始前运用微信的个人客户端将师生组成微信群组后就可以通过微信的视频、图片或文字等传输功能向学生发送微课、网址链接等学习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扫二维码获得教学课件、教案、仿真或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获得多感官刺激的丰富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源;课后师生利用微信交流平台讨论机电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问题点,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时指导,实现师生、学生之间良性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2 “互联网+ ”背景下教学资源的重构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更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的学生进入高职教育,大部分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对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容易接受动手的实践实训和“情境性”的内容知识。传统高职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训分开,教学资源相互独立。在互联网+时代,集理论知识、仿真、实践于一体,涉及到理论知识、软件设计、硬件制作与调试等教学环节的资源根据慕课、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碎片化设计和重构,以便更好地适应“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学。课前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⑥资源整合优化、教学场景的构建、教学组织模式的协商和学习评价的确定。

2.3 “互联网+ ”背景下诊断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考虑评价的复杂性和有效性注重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评价,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促使学习者熟练掌握全部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终结性测试评价。“互联网+”背景下評价要收集考试外的职业倾向、学习动力、实践能力等数据支持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综合性评价。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结果,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学习效果,学习者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式的评价体系。机电控制类课程的教学的评价除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评价外还引入社会的评价,社会企业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毕业学生工作后对课程的评价等。将课程教学评价放置于企业相应岗位上由社会来检验学习者在岗位上的匹配度和适应性,能促进高职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

3 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搬到以智能终端为学习平台的互联网上,学习资料以直观生动的短小视频融入到互动的学习氛围中,适应当代发展趋势和学习者的习惯,学习动力被极大地激发。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掌控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减少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节奏的分歧,使得学习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更有效率,实现了学习者获取学习能力满足自身学习需求。

课题来源:广东机电教指委教改项目,jd20151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注释

①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450:1.

② 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③ 陈冰冰.MOOCS 课程模式: 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39-40.

④ 王丽丽,杨帆.“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59-162.

⑤ 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⑥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作者:万松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凸显公共精神法律教育论文下一篇: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