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热点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历史中考热点范文

中考历史热点

中日关系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6)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7)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8)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日本地震

2011年3月,日本发生8.9级地震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我国东汉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只是可以监测地震发生的方向,但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

(3)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

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4)清朝:文字狱。

近代: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红色旅游、党的生活重要地点: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国、首都)。

考察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响):

南京:1842年《南京条约》;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广州通商口岸;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改编。

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

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

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

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7、“人权”问题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战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请对战争说不!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第二篇:2018中考历史十大热点

今年是2018年,是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的530周年,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43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70周年,是戊戌变法的120周年等等,很多今年是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周年,而这也必定会成为2018年中考历史的一大考点之一吗,我们需要着重的掌握。所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预测整理了2018年中考历史的十大热点考点,万一押中了呢!

重点一: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重点二: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英国 ⑴主要原因:

①经济:工场手工业发达;利用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 ②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③军事: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殖民扩张。 ⑵殖民扩张: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⑶启示:英国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军,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崛起为世界大国。

重点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揭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重点四:1898年戊戌变法。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维新变法——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端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① 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B、梁启超:①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②特点: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

C、谭嗣同:①特点: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

D、严

复:①地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③影响: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 影响:

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重点五:1948年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

1、背景:

⑴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⑵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美苏实力均衡。

⑶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障碍。

2、形成过程——美苏“冷战” 概念:“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经济割据、军事对峙等。 措施:

(1)政治: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同年9月,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之对抗。

(2)经济: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资本主义世界。1949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帮助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对抗集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评价:

(1)实质:两极格局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 (2)影响:

①美苏冷战造成世界的认为分裂,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②但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③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重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存,严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利于人类的互信和合作发展。

重点六: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经济:十年“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状态。 政治:“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障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思想:“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必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政治: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成为新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重点七: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明国初年,列强侵略,北洋军阀独裁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主要阵地与中心:《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活动中心。

3、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4、评价: 意义(功绩):

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④促科学文化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局限: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重点八: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美、德、日实力迅速发展,英、法经济实力下降,打破原来平衡,一些国家谋求改变国际格局。)

(1)三对矛盾:

①英德之间:双方争夺世界霸权,是最主要矛盾(英国是世界殖民地国、海军第一,德国渴望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扩军备战,海军跃居世界第二);另外,双方也围绕着欧洲大陆霸权问题对抗,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不愿德国过于强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②法德矛盾:围绕欧洲大陆霸权(法国视德国为最大敌人,德国怕法国崛起,拼命扩充陆军)和历史积怨(普法战争)展开。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旗号渗透,两国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3)矛盾焦点: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民族解放战争——争抢胜利果实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导火线)。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2、后果和影响

【性质】整个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影响】人类大灾难;催生新世界——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美日等大国崛起,挑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最大资本输出国);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重点九: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193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二)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1937.7)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难点解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历史因素:侵略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继续,是既定国策。

现实因素: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把对外侵略作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出路。

有利时机:中国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环境: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成为民族要求。

建立:①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②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③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发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事实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双方各有政府和军队,中共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重点十: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2、建立过程:

(1)王权来源从神授到议会授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1640-1688年。

②斗争双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斯图亚特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③主要过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④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前提;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确立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的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军事方面对王权做了限制。②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第三篇:中考历史热点解析及答案

热点

一、钓鱼岛之争与中日关系

【中考考场】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经济陷于崩溃。

(1)材料

一、

二、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美国西方列强的入侵;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

(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华盛顿体系的逐渐瓦解,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日本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3、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孔庙题词“温故创新”,对孔子的“温故知新”做一字之改-使人不禁联想到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日关系之温故篇】

材料一:图一 1853年美国舰队抵图二日本1926-1937年出口图图三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日本曾经面临的两次危机,面对危机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图一:面对民族危机,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强大以后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进行戊戌变法。(2分)

图二: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2分)

(2)图三反应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错失良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左倾错误的泛滥,或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1分)

【中日关系之创新篇】

材料二:2012年2月16日,“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幕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

材料三:2012年2月21日,针时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南京市代表团访问名古屋期间关于“不存在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南京市政府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发生在2012年2月份的新闻事件,你认为哪一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什么)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则两利等。(2分)

热点二2012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遇到过哪些重大的问题?举两例。

问题:南北分裂(奴隶制存废)问题。经济危机问题南北战争、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2)“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和50年代,美国分别是如何主导国际格局的建立的?主导建设国际格局:20年代: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50年代:推行“冷战”政策,与苏联争霸世界,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3)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从1840年至2009年,中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请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曲折:a.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 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b.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c.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d.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发展:a.1942年1月,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两国在战争 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b.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c.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4)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①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复杂多变对国际环境下出现的挑战;

②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热点三伦敦奥运会

【中考考场】

1、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全球将再次掀起四年一度的奥运热。开城中心校九年级同学开展了“伦敦奥运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的主题探究活动。 【历史回眸】(1)伦敦奥运会的圣火来自 古希腊 。

【近代霸主】(2)政治上: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文献是 《权利法案》,该文献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经济上:英国最早进行 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论从史出】

1908年的第四届奥运会1948年的第十四届奥运会2012年的第三十届奥运会

(3)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伦敦奥运与欧洲局势”,分别得出“集团争霸导致世界灾难”、“外力扶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欧洲联合”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

(3)“集团争霸导致世界灾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争夺世界霸权,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给人类带来

巨大灾难。“外力扶持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大力援助,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欧洲联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日益密切,先后成立了欧共体和欧盟,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读史明智】 (4)纵观欧洲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你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反对霸权主义;联合促进发展等(言之有理皆可)

热点四当前国际局势

【中考考场】

一、《看世界纷扰 思中国应对》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全面崩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各国或浓或淡,立足国情,纷纷演绎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格局篇】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意惨败,英法实力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两大强国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形成了战后两极的国际格局。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1)二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和结束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2)两极格局期间,尽管美苏矛盾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并未爆发,请分析新的世界大战未曾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世界各国对二战惨痛教训的认识;国际间合作的加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政治篇】

材料二二战后,国际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1959年拉丁美洲有一个国家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所学,指出这个国家的名字及其独立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古巴。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

(4)2011年8月15日,印度即将迎来独立64周年纪念日。根据所学回答,64年前英国是怎样解决印度独立问题的?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5)有人认为,1960和1990这两年在非洲历史上意义非凡。请根据所学简述原因。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材料三2011年7月11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在9月前重启巴以和谈、缓解中东局势,但这次会议未取得具体进展。

(6)请简要分析导致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1、中东战略位置重要,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

3、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的历史原因,

4、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归属问题

5、巴以冲突成为中东地区的关键。

【经济篇】

材料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20年间,日本是怎样“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的?最终结果如何?借助美国的扶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8)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持何态度?本世纪初,最能体现中国这一态度的重大举措(事件)是什么?积极参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材料五眼下,全球经济正在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但全球经济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仍然面临着失业问题、债务问题、资产价格泡沫、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2011年2月18—19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在巴黎召开。会议着眼于后危机时代G20角色的转型,集中力量求解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热点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积极共识。

(9)结合材料五说一说当今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失业问题、债务问题、资产价格泡沫、贸易保护主义等

(10)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特点: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但还存在着许多影响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建议: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管理经验与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融入全球化潮流。(言之有理即可)

2013年中考历史热点五圆梦中国

【中考考场】

一【探索救国救民奋斗的道路】

[探索篇]:

以1861年年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一百年前孙中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摘编自《复兴之路》有关解说词。

(1)“中国近代第一次自主探索”是指什么?有何进步意义?(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分)

(2)孙中山在中华复兴征途上有何历史贡献? (2)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奋斗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列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国人站起来了;而挽救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找到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3)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毛泽东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国强民富的道路?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分)

[感悟篇]:

(5)回首过去的100多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让中国走进了一条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有过许多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去感悟。请你写出一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92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材料一:

图1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图2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1) 请说出与图

一、图二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谈谈其重大历史地位或影响。(4分)

(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党的探索更古未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三大改造;(2分)改革开放。(2分)

(3)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科【党的政策温暖我心】

材料三 :(未来中国)不仅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2010年9月胡锦涛接受CNN记者专访谈

(4)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时政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采取了哪些措施?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学生营养餐等等(言之有理,至少写出两项方可得2分)(2分)

热点六走向海洋

【中考考场】 (1)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不断地侵略中国。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及其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它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3)2009年1月以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始在亚丁湾、索马里等海域执行护航。这说明中国海军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维护世界和平

(4)为什么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屡战屡败,而新中国海军却能保家卫国、邀游四海?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民族忠魂风中立,不教胡马度阴山】

(5)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邓世昌

(6)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面对严峻的海洋主权形势,你认为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些争端?(至少写出两点,2分)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第四篇: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一、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3)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第 1 页 共 21 页 (4)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5)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6)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8)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9)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第 2 页 共 21 页 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3)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4)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5)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6)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7)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第 3 页 共 21 页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

第 4 页 共 21 页 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第 5 页 共 21 页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2)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民生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

第 6 页 共 21 页 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 7 页 共 21 页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10、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 8 页 共 21 页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和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

(1)新文化运动。 (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第 9 页 共 21 页 (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第一个在北京定都的统一王朝:元朝。还有明、清。

(4)红色旅游、党的生活重要地点: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国、首都)。

(5)考察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响):

南京:1842年《南京条约》;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广州通商口岸;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改编。

14、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第 10 页 共 21 页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5、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第 11 页 共 21 页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6、“人权”问题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第 12 页 共 21 页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7、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

第 13 页 共 21 页 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8、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 经济:欧盟(EN)(1993年)。 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

19、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1787年宪法。

第 14 页 共 21 页 《拿破仑法典》。 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20、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第一次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第二次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南方的奴隶制。

(2)完成途径过程相同处:途径:都以战争手段解决,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过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军事上一度受挫,处于不利地位,但经过艰苦斗争扭转局面,最终取得胜利。

(3)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两次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4)看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要采取坚定果断的政治、军事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21、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

第 15 页 共 21 页 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7)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东西受击)。

(8)加速胜利的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苏、美、英三国首脑),加速反法西斯胜利步伐。

(9)二战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亚洲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最终结束)。

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第 16 页 共 21 页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第 17 页 共 21 页 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

第 18 页 共 21 页 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

第 19 页 共 21 页 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

第 20 页 共 21 页 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第 21 页 共 21 页

第五篇:2014年中考历史周年热点问题

一、中国史部分

七年级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589年,隋灭陈朝,隋朝统一全国

3、1004年,辽军攻宋——澶州之战;宋夏议和

4、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5、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6、1624年,荷兰大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7、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八上:

1、1839年,虎门销烟175周年

2、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3、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4、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5、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

⑵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20周年

6、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05周年

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8、⑴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⑵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90周年

9、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0、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

11、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90周年

八下:

1、1949年,北平解放;渡江战役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空军、海军部队先后成立65周年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60周年

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4、1969年,刘少奇含冤病逝

5、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美建交35周年

6、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0周年 ⑵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周年

⑶1984年,我国在23届奥运动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30周年 ⑷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⑸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30周年

7、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

2014-05-27 22:17:07

历史 肖

2014-05-27 22:17:07

冲刺阶段,考生该怎么利用好时间稳中求胜?要注意养成八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考“护航”。

1、记忆习惯。

一定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明确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通过一分钟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优秀生和薄弱生最大的区别往往就是计划性。所以,考生要养成定计划的习惯,每一天、每一节自习课都要有目的、有计划。

3、预习习惯。

很多薄弱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形成了预习、自己钻研的习惯。反之,自己不钻研,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提高。所以,考生每天都要给自己留出预习的时间,让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4、适应老师的习惯。

各学科教师,能力长短不齐,讲课方法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老师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所以,学生也要学会适应老师。

5、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也是非常要紧的。尖子生做尖子生的事,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其盲目攀比,不如立足自身把“小事”做好。

6、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只做到专心听讲还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调动思维,积极参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讨论,才能事半功倍。

7、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整理错题集是很多优秀学生公认的好习惯。每次考试之后,要学会整理错题,把丢掉的分数及时“捡”回来。

8、及时总结复习、用好课本的习惯。

冲刺复习阶段,考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在总结知识体系时,要通览课本目录,不能把各部分割裂开。

2014-05-27 22:20:34

历史 肖

2014-05-27 22:20:3

4随着“中考”临近,家长们的心也随着紧张起来。如何才能让孩子上一所心仪的高中,这大概是每个中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中考不仅仅是孩子努力孩子就能解决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中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提高分数的助推器呢?下面,就分享一些专家的建议,科学迎战中考。

1.营造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日常生活中要寓教于乐。比如每日给孩子讲一个寓言故事,从中考察成语、歇后语以及汉字的写法。切记不要太过功利,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2.开阔孩子视野。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例如在网上找一些成功的案例,分享学习方法。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照搬别人的学习模式。

3.拥有平常心。做个平常的父母,更有助于孩子从容地迎接中考。如果家长过于紧张,势必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不利于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提升。相反,我们家长要少一些絮叨,多些包容,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孩子正处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起伏,为此应避免说“你必须考上重点”“你看看人家学习多好”之类的话。要多些鼓励,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增加孩子自信心。

4.适时放松。找一些合适的释放压力方式,如听轻音乐,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像久石让的音乐,舒缓轻盈。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很容易找到。

5.科学作息,督促孩子不要过分熬夜。专家建议,中考前的学生要十点左右就要睡觉,否则会影响身体排毒,严重伤肝。同时多增加营养,经常给孩子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多吃些肉类、豆类、蔬菜,为中考作身体储备。

2014-05-27 22:24:40

历史 肖

2014-05-27 22:24:40

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考,随着考试时间日益临近,考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专家提醒,决战前,考生是否能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好时间至关重要。而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当好后勤兵,为孩子加油、减压,过度监管反而适得其反。

中考冲刺六大“秘籍”

针对中考冲刺阶段的复习,学大教育的专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是对各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再次复习。把自己在做题中运用不好的知识点做重点标记,着重复习,并做一些相应的习题或试卷来帮助理解、记忆。

二是熟练各单元专题知识。对总结好的历史知识等要熟练运用。特别是综合题,考查得较为全面,也特别练习头脑。将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做题熟练运用,是中考得分的必要保障。

三是整合、强化知识点,弥补漏洞。针对错题,要细化到知识点。如果在综合题中,因为某一知识点而导致解题出错,一定要对导致出错的知识点再次复习,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不良的解题方法和习惯也要及时改正。

四是边做题边检查。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做一定量的题来巩固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边做边检查。如果这个时候还有错别字,忽略正负号,抄错题等就会变为中考的“杀手”让你与高分擦肩而过,让你后悔不已。

五、强化中考考点,压轴总结。历年真题,教师模拟题解析、《说明指导》《时政热点》等资料,有助于把握中考方向。

六是考前浏览。把所有总结过的知识点、错题集,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拿出来看,主要看错题,避免中考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过度“监管”适得其反

中考日益临近,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已经不知不觉地上升为“监管”。殊不知,这种监管式教育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厌学厌考,反而会适得 其反。学大教育专家提醒,在冲刺复习阶段,家长要适当给孩子一些休闲空间,更不要用言语刺激,以下六句话一定不能说。您中招儿了吗?

一、“孩子,要争气啊,你是我们的希望!”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丧失自我,是为人父母的通病,但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二、“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教育孩子不是上课,一个电话、一个眼神都是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会不会教育。总以“没时间”为借口忽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就算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三、“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学习动力的保障,可如果考砸了就惩罚,考好了就奖励,孩子会误以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为奖励而学。这种奖励机制破 坏了孩子对学习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把物质奖励当作目标,他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有效一时,却不能有用 一世,更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带”。

四、“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从而在备考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

五、“你怎么这么笨!成绩怎么总上不去呢?”

抱怨和指责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愿表现得那么差,家长什么都不说,他的心里也会自责。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更不能当着别人面说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气急败坏的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厌弃中考。

六、“你看看人家那谁!”

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孩子们最厌烦的。危害在于:它破坏了孩子的心理平衡,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信心。

中考临近,家长应当好后勤兵,与孩子一起全力冲刺。这时候,应该多说些让孩子减压放松,增加信心的话,如:“孩子,我们相信你!放开手脚去考,不要老是想结果,只要尽力就行了!”须知:言语暴力是考试的大忌,也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廖仲恺何香凝范文下一篇:留言条小升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