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实现路径思考

2022-09-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社会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以往对困境破解的研究, 多从单一主体的角度进行, 本文有所改进, 重在从社会工作视角着手, 探索实现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化所存在的困境

(一) 社会挑战

1. 个体化

21世纪之初, 社会结构开始产生重要变化, 表现在个体化特征突出, 人们正在实现从共同体状态到原子化状态的转变。具体来讲, 这种个体化体现在:第一, 去传统化;第二, 制度化的抽离以及再嵌入;第三, 个体文化呈现为自己而活的趋势;第四, 系统风险日趋内在化[1]。在学校场域中, 这种个体化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 学生群体喜欢追求与众不同, 展现自己的个性, 而非在集体意识的引导下, 结成共性, 面对权威时更容易出现反抗情绪, 而不是服从,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 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 站在天然的对立面。同时, 在个体化社会背景之下, 诸如道德共识瓦解、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社会示范以及拜金主义等问题, 也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思想。

2. 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步入了网络化时代, 处于网络技术构成的网络化社会, 交往互动呈现匿名化特征, 信息资源呈现复杂化特征, 甚至是信息接入渠道也日渐多元, 呈现移动化特征, 多种特征交叉融汇, 给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 从接触程度角度。价值观教育仅仅以德育课堂为载体, 在课上进行, 缺乏对生活的有效渗透于融入;挑战之二, 从接触时间角度, 价值观教育的时间有限, 多依赖德育课程完成, 但是学生群体接触移动网络的时间却很长, 两者在接触时间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渐明显;挑战之三, 从信息内容角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以及纪律教育的内容[2], 较之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 该种教育之中的教育内容显得枯燥而单一, 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学生容易从移动网络中无差别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此时信息的质量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挑战之四, 从介入方式角度。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展开比较传统, 多采用知识传授、班级活动、课外拓展以及心理教育的模式, 说教式、展演式、形式化特征比较突出, 却不是很有成效;而在大量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网络信息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或文字形式、或音频形式、或图片形式, 不同形式有不同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的影响几乎呈几何倍数在增长。

(二) 理念挤压

在教育环节中, 教育机构最为重要的功能便是教育学生, 而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涵盖德育教育以及知识教育两个部分, 核心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不论是知识教育, 还是德育教育, 在开展的时候, 都需互相为依托, 相辅相成。但是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便是教育的总时间有限, 划拨给德育教育的时间增多, 用以知识教育的时间就会少, 反之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 关于两者的时间安排, 就会影响到具体教育工作的开展。加之中国式教育比较看重学业成绩, 一切学习成果“证书化”, 是一种功利的教育观, 这种社会观念使得教育机构只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批量生产”考高分的学生上面, 德育教育的时间被压缩, 教育环境也被挤压, 并没有良好的“土壤”供德育教育有所发展。

(三) 实践现状

面对社会挑战和理念挤压, 当前价值观的社会化进程呈现以下几点发展现状:

第一, 教育与行为分离化。品德养成与价值教育需要经过知行合一的培育过程[3], 所以在价值观教育中比较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规范的践行两项内容, 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该项教育, 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 也即在知识教育中需要践行一定的行为规范, 而在行为规范中要体现理论知识, 但是, 这种状态目前还比较理想化, 在教育实践中, 更多的时间两者是相互分离的, 在知识教育中仅着重于理论基础的培养, 采取的是诸如打分、考试等的考评方式, 至于“学以致用”问题并没有纳入知识教育体系中;而行为规范中却又一味的强调纪律规训, 通过引用已经发生的事例, 在对学生做出规范引导, 灌输式与僵硬式特点比较突出。

第二, 知识与生活矛盾化。当前德育教育的开展比较知识化, 所以行为规范是问题导向而非发展导向, 而道德具备了知识性质, 最终学生接受到的道德知识是被普遍化以及客体化了的内容, 背离了德育教育的本性。因此, 从价值观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角度解析, 价值观教育应当是将其丰富的内涵内化给学生, 让其融会贯通会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基于这点考虑, 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实际生活开展, 要做到以生活为中心。这种知识化与生活化所造成的矛盾, 决定了当前价值观教育社会化仍旧流于形式, 缺少实质性的进展。

二、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社会工作的路径

(一) 借用介入时空以及解释框架

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面临着两个困境:其一是缺乏介入时空。原有的教育框架中, 占据学生时间的主要是知识教育以及德育教育, 留有社会工作穿插的时间较少;其二是缺乏解释框架。对于学生而言, 社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 在教育中的融合, 需要取得学生以及教师的信任, 而这种信任需要建立在有效解释上, 因为多数学生与教师面临社会工作知识匮乏的窘境, 解释工作并不能有效落成。所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化工作时, 不妨从这两个困境着手, 一一解决, 将价值观教育融合在知识教育中, 减少价值观教育会占用的时间, 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从细节处实现对学生观念的塑造, 使其能够在新型教育框架模式中, 重构价值观, 朝着更为现实、先进的方向前进。

(二) 借用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方法

价值观教育随着社会转型面临着诸多困境, 有社会角度的困境, 亦有自身的困境。教育介入方法呈现出的灌输式、规训化、形式化以及无趣化特征, 引起了学生和教师内心的抗拒, 多数人员存在价值观教育作用不大的认知误区, 认为只有高分数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受此影响, 价值观教育在教育队伍方面日益出现了非专业化甚至是兼职化的趋向, 让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困难;而在教育方法方面, 造成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单一化加传统化。所以在对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化时, 可以适时、适当的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 通过将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教育环节, 讲授专业知识, 借用社会方法。例如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等[4], 将价值观教育贯彻落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助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并行发展。

(三) 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工作同步发展

价值观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的有效性困境可以通过介入时空以及解释框架解决, 发展性困境可以通过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方法解决, 所以可以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工作融合在一起, 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但需注意一点, 即在认可两者的互相促进作用时, 也要看到两者所存在的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而是要保留各自的特色与理念, 避免互相成为附属品, 降低融合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 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价值观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教育机构应当有效破解价值观教育社会化中的困境, 在知识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 借用介入时空、解释框架、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方法, 让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工作实现同步发展, 带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

摘要: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此, 要从社会工作的视角,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 以让价值观教育具备可实行性, 破解教育瓶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化所存在的困境后, 分析了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社会工作的路径, 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西旦·吾甫.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 19 (4) :133-137.

[2] 易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7.

[3] 王艳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6.

[4] 葛谢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前提与当代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正元芸生滴丸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92例临床观察下一篇:深层石油储层勘探钻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