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理解教案

2022-07-12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教育理解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国际教育理解教案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4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4 课题:中东、非洲的人与文化 教学目标:

1. 能够明确中东地区及其文化的特点; 2. 能够说明伊斯兰教的人与文化; 3. 能够简述非洲的文化发展; 教学步骤:

1. 观看视频《中东地区》,让学生谈论视频的主要内容

2. 阅读第二十三页内容,回答思考题“伊斯兰教的人是哪些?它的文化是怎么样的?”

3. 阅读第二十四页内容,回答“非洲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4. 小组活动:调查、思考、讨论、发现

调查一下亚洲的人与文化,进行讨论并合作做小组汇报 5. 巩固练习,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单)

课题:全球社会中的多文化理解与多文化的共生 教学目标:

1. 能够明确文化休克的含义; 2. 能够明确多文化理解与共生的含义; 教学步骤:

1. 观看视频《留学热》,让学生谈论视频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对该现象的看法 2. 阅读第二十

五、二十六页内容,找出“文化休克”的概念以及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出现的原因

3. 阅读第二十七页小资料,给出建议“应该如何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 4. 游戏活动:猜猜我“说”了什么?

准备很多张小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表示情感、动作、心情等的词或成语。3人一组,一人用肢体语言把卡片上的内容表达出来,直到被测人猜对。然后互换角色,看看哪一组猜得又快又准。 5. 巩固练习,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单)

第二篇:国际理解教育教案一(xiexiebang推荐)

地方教材《认识世界》 第二课 国际交往礼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礼仪。

2、在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3、通过讨论与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

4、帮助学生开阔国际交往视野,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

仪习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基本国际礼仪。

三、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四、设计思路:

1、以“故事”和“常识”构建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讨论”、“阅读”和“交流”为主要形式,深化课堂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弟子规》中的一段话。边读边想,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多媒体出示《弟子规》选段,学生跟教师诵读。

(1)多媒体出示《弟子规》

(2)师生一起诵读《弟子规》。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3、简单感悟《弟子规》:

(1)教师问:“长”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

①“长”就是长辈的意思。

②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

4、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小结: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之间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交往礼仪已越来越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际之间交往的基本礼

仪。

(2)板书课题:《国际交往礼仪》

(3)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

1、点拨:初识礼仪

(1)教师: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礼仪?(板书:礼仪)

(2)学生: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

(3)教师:我们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体现。简单说,礼仪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正确的礼仪,在国际交往

中尤为重要。

2、教师过渡:礼仪表现的方式有很多,赠送合适的礼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小东和玲玲要参加“国际儿童联欢会”,他们想为外国小朋友准备一些小礼物。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大家自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

的内容。

3、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1)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的内容。

(2)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回答:小朋友初次拜访,送礼物时应注意些什么?

(1)避免中国人送礼时的口头禅;

(2)给英国人不要送百合花;

(3)给美国人要送单数,讲究包装;

(4)给日本人送礼,要用双手;

5、出示课件,教师过渡:除了准备合适的礼物,打招呼也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礼仪形式。生活中,遇到自己熟悉的人,你们都是怎样打招呼的?哪个同学愿意先和我打个招呼呢?注意,我现在可以是你生活中任何一个熟悉的人。

(1)学生同老师打招呼。

①学生同老师打招呼:同学们,先和我打个招呼吧?

②教师:你这样和我打招呼,是把我当成什么人?

A:把自己当成老师同龄人;B:当成长辈;C:当成朋友; (2)教师过度:生活中,遇到自己熟悉的人,我们都会和他们打个招呼,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不同的人,我们和他们打招呼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国际交往中,我们又该怎样同外国人打招呼呢?

(3)了解打招呼的基本方式。

①布置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外国人,你会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呢?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相互演练一下。请注意,你是在和哪个国家人在打招呼。

②同桌相互演练,教师巡视。

③指名学生示范表演:

教师:哪两个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表演一番?

(学生表演)

教师:你们都是哪国人?为什么要这样打招呼呢?

④了解打招呼的基本方式

教师:出示课件 学生:口答。

(三)故事阅读1

1、过渡:互赠礼物、打招呼,是朋友间交往的常见礼节,也是国际交往中的常见礼节。除了这些,国际交往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丢手绢》的故事。

2、学生读《丢手绢》的故事。

(1)教师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阅读故事《丢手绢》;

3、四人小组交流:

(1)美国记者的言行你怎么看?

(2)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

(3)国际交往,需要注意什么?

4、指名代表汇报。

(1)美国记者的言行,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2)周恩来总理这样做,是因为美国记者不礼貌,不尊重。是对美国记

者这种不尊重他人行为的有力回击。

(3)国际交往中,需要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

5、教师小结:尊重,是国际交往的基础。《丢手绢》这个故事,美国记者就是缺乏国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尊重(板书:尊重),才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有力的反击,结果自取其辱。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国际交往我们还遵循哪些基本的基本准则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了解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屏幕出示国际交往准则。

(2)学生齐读。

6、观察漫画交流:

(1)过渡:国际交往中,除了一些基本的准则,与人谈话还应注意一些小技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

(2)课件出示漫画:

①学生观察漫画。

②指名分角色读漫画的对话。

(3)同桌议论:这样的交谈,你怎么看?

(4)指名汇报:

①公共场合不应该大声喧哗

②说话要文明,自然、亲切、得体。

(5)教师归纳,屏幕展示小结。

①教师归纳:国际交往中,高超的谈话技巧,能增强与人交往的效果。与人交谈,我们要注意那些技巧呢?请看大屏幕。

②大屏幕出示谈话小技巧,学生齐读。

(四)故事阅读2

1、过渡:国际交往除了需要基本的尊重,还需要什么?请看发生在清朝

末年的一个外交故事。

2、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轻声阅读“李鸿章和洗手水”的小故事。

(2)思考:洗手水能喝吗?李鸿章和外国人却喝了,为什么?

3、学生自由轻声阅读故事。

4、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5、指名汇报。

(1)洗手水不能喝。

(2)李鸿章喝洗手水,是因为不懂外国的一些礼仪。

(3)外国人喝洗手水,是出于对国外使节的尊重,不让李鸿章难看。也

是对外宾一些有欠妥当行为的包容。

6、教师小结、板书:

(1)教师板书:包容。小结:人际交往礼仪中,除了尊重还需要包容。

在国际交往礼仪中,尤其如此。 (2)拓展补充:国际交往中,适当了解别国的基本礼仪,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和包容。就是吃饭用餐,也是如此。那么,在同外国人用餐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①结合视频和课前的预习,同桌互相交流。

②学生抢答。

(五)总结课堂

各民族的尊重和包容,构成了我们今天这个和谐的世界。我们相信,凭借这种国际尊重、国际包容和国际理解(板书:理解),人类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请同学们课外看看后面的表格,想想这些不良的国际交往

行为,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呢?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国际交往礼仪

“丢”手绢: 尊重

礼仪 理解

第三篇: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和平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直记得一双大眼睛,是孩子的眼睛,但是纯真里带着恐惧与惊慌;一直记得一张小脸,是孩子的稚气未脱的小脸,写着茫然和不知所措;硝烟弥漫的战场,无家可归的孩子,还有那些无辜的生命,这一切谱写的是血与泪的篇章。我无法形容那一幕幕带给我的惊颤,还有汹涌澎湃的正义感,残酷的现实越发显得和平的珍贵,于是便有了我的这一课《国际和平日》,我希望,能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体会到和平的珍贵,进而理解建立国际和平日的重要意义,增强孩子热爱和平的情感,能够从小树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伟大志向。我一直相信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战争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平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奢侈,但是如何让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是我在设计教案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于是图片、故事、场景诠释了一切!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国际和平日”!

[教学情境]

一.引入:

师:小朋友,你从这几幅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课件展示)

生:我看到和平鸽。

生:我还看到了和平鸽的嘴里衔着一枝绿色的树枝。

师:那么那根绿色的树枝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那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师:你真聪明。对啊!和平鸽和橄榄枝都象征着和平,那么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生:我知道有一个叫诺亚方舟的故事,是我妈妈告诉我的。

师:你真了不起!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故事?

生:想!(孩子的声音回答的很响亮)

师:竖起你的小耳朵,我开始讲故事了。

二、师生交流

(一)和平鸽和橄榄枝的由来。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故事)在远古时代,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发现人间道德风气败坏,十分震怒,决定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全都毁掉,众天神中有的提议地球上应当保留一点生命,否则就显得太残酷了,上帝认为非常有道理。经过一番考察,他认为诺亚夫妇是惟一的一对好人,上帝就派使者通知诺亚洪水快来了,挪亚赶紧和他的儿子造了一艘大船,叫做方舟。当洪水漫来的时候,诺亚一家登上了方舟,并在各种动物中挑选一对雌雄,带到船上,以逃避灾难。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飘荡了好些日子。终于雨停了,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情报,鸽子衔着一根青绿色的橄榄枝叶飞回来报喜,挪亚知道洪水已退,和平日子来临,世界生命开始了新的转机。自此以后,人类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也被誉为“和平鸽”了。(老师讲解地绘声绘色,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听着,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二)你认为什么是和平?

师:你认为什么是和平?

生:我和小朋友可以一起在操场玩。

生:我们不用经常搬家。

生:大家可以一起做游戏。

生:就是没有战争。

生:大家都不用打仗。

生:大人们没有武器。

生:我们可以每天上学。

师:每一个小朋友对和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是啊,我和你们一样,认为只要能够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师:我们的地球那么大,是否在地球上生活的所有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过着安定的生活呢? 生:不是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新闻,有的地方在打仗,小朋友就不能上学了。

生:打仗的时候,小朋友就会变成孤儿了。爸爸、妈妈都死了,没有人会来照顾他们。 生:打仗有人会失去生命。

师:你认为什么是战争?

生:战争很恐怖。

生:战争会丢失性命。

生:战争就是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了。

生:战争要离开自己的家,到别人的国家去。

生:战争的时候,小朋友就不能上学了。

生:战争的时候,小朋友没有爸爸了,因为他们都要去打仗了。

师: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播放课件)你从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跟着他的爸爸在逃亡。

师:你怎么知道是逃亡?

生:因为我看到远处有硝烟,还有坦克车,说明这个地方在发生战争。

师:那个骑在爸爸肩膀上的小女孩会想些什么呢?

生:她也许会想,我再也没有家了。

生:她想,我会死吗?

生:她还会想,我的妈妈会在哪里?

师:这个小女孩的童年是灰色的,战争剥夺了她享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权利,或许在逃亡的过程中,等待她的是死亡,她和父亲到底应该去哪里呢?(继续看课件)你从这个小女孩的表情上读懂了什么?

生:她非常害怕,使劲地抓住大人的衣服。

师:远处的硝烟告诉大家,或许只有逃亡才能保住性命。小女孩的眼里盛满了恐惧和无助。(播放课件)这个孩子在赶什么?

生:他住在医院里,鼻子里还插着管子。

师:我想他一定很难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生:因为战争让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可能被子弹打中了。

生:我想他一定很疼。

师:他还只是个小宝宝,没有能够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没有在公园的草地上玩耍,他的命运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播放课件)这个小女孩的处境跟那个小宝宝是一样的,她应该是上学的年龄却躺在病床上。瘦弱的身躯,空洞的眼神,她一定在期待着和平。战争带给了人类的是什么?

生:它带给人们死亡。

生:它让孩子无家可归,变成孤儿。

生:它让小朋友不能上学,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战争让我们失去亲人,背井离乡,带给我们太多的伤痛,战争让一切都蒙上了悲伤的色彩,人类在战争中成了牺牲品,因而全世界的人民都渴望和平不要战争。接着老师请你跟我一起观看一个短片,记录下你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告诉大家你的想法。(观看音乐短片)(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冲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渴望和平的情感被激发了,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我最感动的是那些战士放下了枪,表示战争可以结束了。

生: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小女孩拿了一朵花给士兵,表示它不想要战争。

生:我最难忘的是一开始很多小朋友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表示他们在战争中受伤了。 生: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大家都点燃了蜡烛祈祷,希望和平。

生:我还想说,我看的掉眼泪了。

师:曾经有这样一组电视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悼念联合国在伊拉克遇难者的追悼会上,一面从灾难现场取回的联合国旗帜,尽管已支离破碎,仍然悬挂在会议厅的讲坛之上。我们不会忘记,在巴格达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案,当追悼会结束,旗帜从会场上方缓缓降下时,那几个洞穿了橄榄枝的弹洞,不仅仅是损毁了一面旗帜,也仿若洞穿了人们心头对和平的殷殷期盼。和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期盼,可正是在人类自己不断制造的流血冲突中,我们从未获得过真正持久的和平。在这个新世纪的初期,和平依然离我们很远很远。

(四)许愿

师:小朋友,看了这么多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张许愿卡,好吗?你希望用什么图案做许愿卡?

生:用橄榄枝,因为它象征着和平。

生:用和平鸽吧!

师:好,就用和平鸽。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只和平鸽。你发现它少了什么? 生:大眼睛。

师:那就请你给它画上一对明亮的大眼睛,并且在它的身上写上你的愿望。(在音乐声中,孩子开始动手绘制并写下自己的愿望。)谁愿意与大家交流。(孩子们拿着许愿卡交流) 生:我希望没有战争。

生:我希望地球上所有的孩子象我们一样幸福。

生:人类永远都只有和平,没有战争。

师: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你们一起读一读好吗?(课件展示)

我希望世界上永远都没有战争。

我喜欢和平。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象我们一样过的幸福、快乐。

我希望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不要去参加战争,我们都要和平。

(五)介绍和平日及有关知识

师: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希望远离战争,因此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将举办活动提请所有人民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个日子。国际和平日有自己的会徽和和平旗。(课件展示)在2002年的国际和平日纪念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敲响了和平钟。

师:放置在联合国总部和平花园里的和平钟是用五大洲儿童捐献的辅币制作的,它是全球团

结的象征,钟上刻的文字是“世界绝对和平万岁”。孩子们的心愿多么单纯、多么善良,在国际和平日里还将展开一系列活动。(课件演示)有国际和平日的演奏活动;阿富汗儿童参加反对战争的游行;印度护士手举“热爱和平“的标志;柬埔寨金边人民庆祝世界和平日;我们中国还派出了”维和部队“。和平——无疑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没有人可以否认这种追求的价值,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份愿望的美好,因为---和平与人性共存,这个世界因为还有和平的信仰而充满希望。那我们小朋友可以为维护和平做些什么呢?

(六)我为和平尽心意

生:我们做一只和平鸽吧!

师:真是个好主意。我把和平鸽的身体做好了,你给它插上翅膀,好吗?

生:好!(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生先剪下翅膀再插入和平鸽的身体里) 师:和平鸽,能够传递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你希望它非到哪里去呢?

生:我的和平鸽飞到有战争的地方,把和平带给那些小朋友。

师:让我们一起高举和平鸽,把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对和平的渴望一并带给那些正在受到战争迫害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教学反思]

世界有多大?孩子们说:象大海一样,象天空一样„„“老师,你说呢?”我笑而不答,因为我真的很想让我的孩子们能多学一点本领,能有机会多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真的回答不上来世界有多大,可是我却找到了一条可以通往世界的路,那就是我任教的科目:国际理解教育!当我涉及了一个我从未涉足的领域时,我除了兴奋还有惊喜,它带给我的何止是知识,它为我和孩子们插上了一对翅膀,让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收获,同时也不断地被感动着,就象这一节《世界和平日》。

我的忙碌,是因为不断地修改教学内容和课件;我的理解,是因为它既涵盖了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内容,但又比其更有魅力,因为它敞开的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我的要求,在短短的35分钟里,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渴望和平的情感能够被激发。我和孩子们时而眼神交流;时而手势比划着;我们都尽量去感受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课堂上借助了多媒体的效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意念。然而,我就是那么的喜欢挑剔,因为它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

(一)如何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用电影播放音乐短片的效果很好,但是我也发现孩子们年龄小,并不能完全达到我所要创设的意图。有些画面,孩子们是无法感知的。安定、幸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奢侈品,随心所欲地享受着,索取着,他们又怎能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所以在播放时,应该进行一些裁减,突出主题画面,可以截取孩子们可以感受的画面进行组合,通过视觉的冲突来激发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想要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想法。这样一来,更顺畅,也更自然。课堂教学,追求的并非是华丽的外表,更应该是内在的品质。

(二)活动设计应当别具匠心

在做许愿卡时,我用的是和平鸽,在我为和平尽心意时,我仍然用的是和平鸽。如果只是单独地用作道具,那就完全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其实许愿卡的和平鸽可以两用,发一个没有翅膀的和平鸽写上自己的愿望,再接着追问:这是和平鸽能飞吗?为什么不能飞,孩子自然就会联想到它是没有翅膀的,那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为它做一对翅膀。为什么要做翅膀呢?因为装上了翅膀,才能我们的祝愿带给那些在战争中生存的孩子。至此,就是水到渠成。太关注孩子的活动,太介意活动为课堂的增色,却没有仔细的揣摩活动的真正目的是

什么?如果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只是想让孩子在课堂上动一动手,这样的想法似乎太肤浅了。活动设计,应该把我所想表达的想法传递给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想传递和平的急切心情和愿望。显然,从这一点来说,有所欠缺。

(三)结束是另一个起点

我们的课堂不仅限于学校,它应该延伸到课外,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可以让孩子们回家以后把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周围的人。一堂课只是课堂教学部分的完结,但是它所留给我的将是思考,将是如何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就象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只字片语,还有实践,还有上升到理论,还有研究的报告等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的结果。所以,我又站在了另一个起点上,看着远方的路„„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第四篇:国际理解教育培训总结

20 世纪后半叶,特别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人类活动也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而趋向于全球化。人类活动本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各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世界各国人民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思想、文化上同样如此。为此,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依存成为全球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同时,人类活动的全球化也可能导致一个充满全球问题的危险世界。因为在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范围,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水污染、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森林被毁、战争、文化冲突与摩擦以及恐怖袭击等。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现象曾经引发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但是由于认知结构的欠缺,始终没有找到答案。这次我区组织的国际理解培训,为我的思考打开了窗口,让我看到了曙光。

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指出,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 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无疑,国际理解的理念是全新的,它适应了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国际小公民的教育需要。

我主教的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后,我结合我的学科有了如下思考:

1、不要妄自菲薄,认识到我国光辉的过去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会涉及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这些题材主要是一些我国历史上的成就。经过学习后,我的认识有了提升:客观公正地对待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本国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历史,重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不美化本国历史,同时也不丑化别国历史,客观公正地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们对自文化的认同。同时了解我国当前相对贫穷落后的根源,增强其为祖国努力奋斗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文化差异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应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学习他文化的优秀之处,补充自文化的落后之处,共同发展进步。

2、不要妄自尊大,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的存在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文化题材的教育内容。这些文化题材涉及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风俗等。经过培训,我认识到应该避免学生出现

妄自尊大的错误,应该避免发生我国古代皇帝出过的笑话——不知道世界上有其他国家存在,以为中国就是中间之国、中心之国。我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 分,不可或缺,但是同时又是依赖于其他国家而存在与发展的。“天朝上国”在当今根本不存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为人师所指出的方向是错误的,有怎么能要求学生走正确的路呢?国际理解教育给了教师一个更高的思考起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指引了方向。

第五篇: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以中学英语课程为例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类共通的情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及种族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当下的“中国梦”强调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与国际理解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梦”蕴含着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期待,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人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途径。这正与《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为“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相吻合。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围绕“国际理解”这一教育理念而开展、组织的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自1946年第一次被提出后,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展,国际交往逐渐加深、日益频繁,其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其目的是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每个人在认识、了解“自”与“他”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尊重、理解与合作以及和谐共生”。

(一)认同多元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国际理解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以继承文化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广泛了解各种异国文化,在走向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尊重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秉承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并形成理解和尊重的理念,以一种宽容、开放的民族心态看待并接纳世界历史与文明。

(二)胸怀全球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全球胸怀与国际视野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人类、关心世界的宽广的全球胸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拓宽学生的国际知识,形成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知识视野是其前提,即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态状况,了解世界各国历史、科技、文化以及各种社会制度下政治、经济的不同和联系等。情感态度是其核心,即通过国际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开放、平等、客观、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包容全球文化。行为能力是其升华,即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异域文化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形成跨文化对话交流的能力等。

(三)理清依存关系,共享资源信息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固守封闭的状态下得以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公共”,世界各个地区将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共同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享财富,信息的社会化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国家之间、人类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确立人类及其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相互依存意识。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学英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教育范围内比较重视和关注的一项教育内容,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中学虽然已意识到英语课程教育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且逐渐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际意识淡薄,理解教育重视不够

以中高考为首要目标的中学英语课程长期以来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致中学英语课程对国际理解教育重视不够,长期忽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及国际意识的培养。而会说一门语言并不意味着就懂一种文化,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只有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达到学习该语言的目的。“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学习语言掌握一种文化”“达成国际理解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有了(国际)理解,中国人才能算是走出去了,才会成为国际型的人才,才能真正地领导世界”。

(二)文化理解片面,认知水平整体偏低

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受汉语固有思维方式的局限,对英语国家的独特文化理解较为片面,对国际理解的认知水平整体偏低。虽然多数中学生从心底里很愿意接受他国文化,但由于涉外经历少,不同地域的学生差异较大,大部分中学生容易从静止的、固定的角度看待异域文化,从而导致国际理解教育中文化理解的表象化与静态化。

(三)应试教育限制,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中学英语教学一线而又有能力担任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从现有的或储备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显示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多是片面依赖教材和课堂授课。另外,相应教师培训机制的欠缺,教师出国培训机会少等,都严重影响教师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语言环境缺乏,情感态度常被忽视

我国以应试训练为主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国际理解教育语言环境的构建,忽视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态度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交流交际只限于课堂,导致目前多数学生对国际理解能力不足与态度不明。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个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只有在跨文化实际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形成。

三、改善中学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策略

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针对我国中学国际理解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就英语课程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策略作了进一步探讨,具体如下。

(一)培养国际意识,拓宽视野,明确教育目标

一是要加强国际意识的引导培养。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想顺利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培养掌握国际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关键。中学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应把国际理解教育与提高国际竞争力教育纳入中学英语课程,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时下盛行的慕课教育就是全球化学习的一个很好体现。如人们熟悉的网易、新浪的公开课等,无论形式如何,利用互联网可以很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知识。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易地接触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英语不再是学生眼中繁重的作业,或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与世界友人沟通的工具,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如何用英语去认知世界。 二是要正视素质教育的长足影响。素质教育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无论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都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强调要在各个教育阶段坚持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培养其国际理解精神,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际理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延伸与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有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当前发展需要的单一型从业者,还要培养出今后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理性地分析、判断和思考问题的国际综合性人才。例如,众所周知的马云不仅英语好,他还首先嗅到了互联网购物的商机,奇虎360的总裁周鸿祎率先跨界免费推出电脑杀毒服务等。

三是要明确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国际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授,而是情感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树立,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的能力,就要解决与外国人沟通、交往的语言问题。因此,中学英语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要以英语学科的语言实践交往需要为基础,预见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分歧,营造英语应用的开放性话语空间,提供语言知识、文化特色等必要的学习内容,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全面渗透。

(二)培养英语思维,提高认知,开展文化交融

一是要培养思维方式的英语性。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容易在学习英语时潜意识地运用汉语的思维进行理解与表达,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因此,要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逐步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更好地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提高国际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题材、围绕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对象开展的活动。因此,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为了保证传递信息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应当选取符合特定语言环境的“本土”语言表达法。例如,在见面相互问候时,不能说“Did you have lunch?”或“Where are you going?”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应说“How do you do?”熟人则说“How are you?”“How’s everything with you?”等等。接通电话,如让对方稍候,一句“Hang on a minute”就行了;而在商务等其他正式场合,为显示礼貌与尊重,“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则更为恰当。

二是要培养文化理解的双向性。正确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彼此交流中增进互信并求同存异,才可能达到国际理解的目的。近几年来,汉语语言学习的潮流已风靡世界。在韩国,当地孔子学院兴办的数量不计其数。在美国、英国等传统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大力兴办汉语课堂。同时,中国每年也会举办我们耳熟能详的“汉语桥”国际友人汉语能力大赛。这个现象说明了双向理解文化对语言学习的优势所在。中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理解他人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异域文化”,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平等对话,真正地认识到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存在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世界的影响。

三是要强调文化理解的动态性。文化理解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诉求。每一种文化都处于新陈代谢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之中,文化理解也同样是处于对世界历史吐故纳新的动态理解。国际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开放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时局的变动而变化。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去理解和把握。中学英语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应该在相互渗透与有效交流中完成。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素养,促进国际合作

中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素养,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现有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水平为水准把握知识点,才能够创新思维,用精巧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

第一,教师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思想。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到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积累经验,通过中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传输给学生,使其内化于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对他人理解的能力。

第二,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国际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中学英语课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较好的国际交流技能,更有赖于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素材的有效挖掘和课程模式的有效构建,通过课程教育来提高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育部门要强化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要鼓励学校对教育系统的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甚至出国进修,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要鼓励学校适当引进外籍教师或专家,要加强英语学科建设和海外科研合作。

(四)构建语言环境,加强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一是要加强教育实践,重视文化体验。英语本身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思想文化精髓。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文化学习的双向互动。如学校可根据外教授课、英语角、观看外语片、举办外语文化周及异域知识竞赛增强国际互动。组建师生国际合作小组、与外国学生交笔友、组织夏(冬)令营到国外进行文化考察等活动能让学生亲身参与沟通与交流,深入理解多元文化与价值,促使学生在体验、碰撞中了解异域历史、现状、文化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是要重视英语交流,拓宽交流途径。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能力的提高。在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异域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及对不同民族的习俗、风土人情、价值理念等的体验,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作出思考与价值判断;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出客观和理性的评价,逐步提高学生交流和交往、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要加强学生与异域文化的交流,通过对话等直观感受各国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运用录音、录像资料及各种慕课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拓宽学生进行国际理解与交流的渠道,强化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是要创设语言环境,体现真实生活。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国际理解教育也只有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国际理解教育提供英语学科的是一种包容的思维方式和服务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活生产愿望。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教材积极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于使用英语的环境之中,获得更多直接使用英语的场所和机会,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交际。对于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教师可利用一些相关的图片来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于故事情节,可找出一定图片,利用适当的关键词,让学生在图文线索提示下展开描述;也可利用视频资料原景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引到特定的场景中。

总之,研究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随着世界的国际化,中国在教育、人才、经济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对于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多元文化背景的体验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参与度日益加大。在中学英语课程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势在必行。在英语课程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教师应着重于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文化之间的交互理解,让学生不但加强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学习英语的价值,又掌握了一定的国际理解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明晰“国际理解”的重要价值,从而有利于学生文化理解精神、交流合作能力、国际参与意识和正确的世界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键成功因素分析下一篇:工匠精神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