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

2022-09-13

学校一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各高校也把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然而, 近年来高校在德育方面有些力不从心, 实效性不高。因此, 必须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创新高校德育。

1 当今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道德教育呈边缘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知识教育被日益强化而道德教育逐渐衰弱。这表现在: (1) 评价标准:一所大学的优劣通过师资力量、学生生源、报考研究生人数、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来衡量。大学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而变成了企业;学生不再是具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的个人, 而成为被批量生产出来的“知识机器”。 (2) 在教育目标上各高校毫无例外地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教育的首位, 英语、计算机、专业课获得了真正的重视, 学分成为衡量学生才能的主要标准, 价值体系及道德观念被置之一旁。尽管学校也强调道德教育, 但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附带品, 学生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功利主义很强, 把学校看成为实现自身利益的跳板, 对将来能获得利益的知识加倍训练, 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如道德则敷衍了事。道德教育日益被冷落, 逐渐走向边缘化地带。

1.2 德育方式呈灌输性

高校德育的基本模式以灌输教育为主, 即“我讲你听”的说教式。在德育过程中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满足于学生的记忆和模仿, 而缺乏启发和引导, 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忽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环节的转化, 缺乏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只是接受了一些道德信条而不是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德育“知行脱节”的现象, 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大量的新思想、新观念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 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怀疑性、自我选择性, 对从外灌输的思想道德理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所以僵硬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准,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1.3 德育内容呈虚伪性

目前高校德育理论性、政治性相对较强, 而现实性、针对性明显不足;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较多, 道德规则方面的内容则较少。全球化条件下, 高校德育尤其要弘扬民族精神, 重视公民基本道德建设, 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则从无条件的完全利他的德育理想出发, 以单一性和终极性道德理想取代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 缺乏对人的生命伦理和生命价值的关照, 忽视了道德理想所需要的生活基础。强化的是德育本身, 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在不断地被弱化。这种道德教育实质上是相当虚弱、伪善和无效的。也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脱离社会、学生实际, 教条地灌输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空泛道德理论, 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 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 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创新高校德育

2.1 真正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对整个社会同衷共济、安定团结关系重大。因此, 儒家在执教过程中, 既重视才能的培养, 更致力于道德的教化, 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2], 循循诱导弟子门徒“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3], 使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实践中处于“为先”的地位, 起着统帅的作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聪明强毅之谓才, 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 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谓之愚人;德胜才, 谓之君子;才胜德, 谓之小人。”这段话可谓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然而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方针上虽然一再强调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总是把智育放在了压倒一切的位子上, 因此, 要想德育真正收到实效, 必须正确弘扬和发展儒家置德育于首位的优良传统。

2.2 重视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信念

“情感是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核心与血肉, 没有情感的政治理论就成为空洞的说教, 道德将变得枯燥无味。”[4]道德情感可以合理地引导人的欲望, 从而使个人的心理欲求与道德规范相一致。如果道德认知未能上升到道德情感, 那么这种道德认知一定是不稳固的。难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 儒家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孔子曾说:“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5]“好仁”而“恶不仁”, 便能做到“仁者不忧”。“不忧”, 人便可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 从情感上爱好仁德而成为“志士仁人”了。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知之”只是低层次的情感, “乐之”则是高级情感, 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 孔子重视“诗教”与“乐教”, 他曾表示道德教育是“兴于诗、成于礼”[7], 主张以诗、乐等声美教育去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信念。因此, 高校德育应吸收和借鉴儒家重视道德情感培育的德育理念,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使道德的语言、行为变为其内心感受和动机的一部分。

2.3 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强调知行统一

在儒家德育观念中, 一个人仅仅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并不算是有道德, 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 才算真有道德, 应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孔子曾以学《诗》为例:“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8]即使将诗三百烂熟于胸, 却不能处理政事又有什么用处?他还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9], 都是在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价值。儒家还力倡将道德践履与个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融德育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 主张个体修德要通过觉悟和践履等方式方法以便做到“内得于己”, 朱熹主张“圣贤千言万语, 教人且从近处做去”。因此, 高校德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性思辨的层面上, 而应该深入到感性的现实生活中, 落实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把学来的理论指导行为, 躬行实践, 从小事做起, 日积月累, 方能积善成德,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也才真正收到实效。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儒家道德教育中的许多遗产, 经过改造、过滤、加工后, 可以利用其先进的成分, 促进高校德育创新, 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摘要: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思想,高校,德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战国) 曾参, 子思.大学·中庸[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4, 3 (2) :182.

[2] (战国) 曾参, 子思.大学·中庸[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4, 3 (2) 8.

[3]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62.

[4] 朱永新.滥筋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24.

[5]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31.

[6]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56.

[7]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1, 77.

[8]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130.

[9] (宋) 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4 (1) :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全面预算管理在制造型企业财务内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