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引导质疑管理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阅读引导质疑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博客(BLOG)是英文Weblog的缩写,中文译名为“网络日志”,而“Blogger”则是指写“BLOG”的人,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阅读引导质疑管理论文 篇1: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缺乏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而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现实中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学生、学生畏惧老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等方面。据此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教师转变学生观,教育职能部门构建学生评价教师的有效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质疑能力

最近笔者听了校内外很多教师的公开课,教师全都准备充分,多媒体课件、卡通贴图等都用上了。课堂上教师笑语盈盈,指挥若定,学生们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是融洽,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教师不断发问或者不断提出要求,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既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然有提问的权利。而上述“满堂问”的课堂中凸显的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敢也不愿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能跟着教师走。

但这样的学生总有一天会长大,建设祖国的重担将落在他们肩上。而创新型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试问这些从小到大连课堂提问能力都没有的学生,将来如何承担开拓创新、建設未来的责任呢?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此话正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提出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

因此,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既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何缺失了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忽视学生

大多数教师仍旧认为学生就是一群等着教师“教”的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把要教的东西准备好,至于怎么教,那就是如何精心设问、接连发问,以便把学生的发言引到既定的答案上去。在这样的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上课时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记住了各个问题的答案,则教学任务就胜利完成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如何“学”的,他们有无疑问等都不予考虑。很多教师甚至连礼节性的“你们还有问题吗”都不问。有的教师可能也考虑到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但又害怕学生的提问干扰其预设的教学程序,不管是“忽视”还是“害怕”,两者都把教师的权利置于学生权利之上。“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其实质是交往。”“对话”“沟通”“交往”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双方地位平等,一方提问,另一方只能回答的模式绝不是师生平等的体现。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那么教师自己设置了那么多问题,就一定会给学生同样的机会提出更多问题。

二、学生畏惧老师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教师都是学生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拥有最终的评价权。而学生对老师即使不满,最多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还能怎么办呢?学生没有选择、评价老师的权利。师生双方权利的不平等造成了很多学生畏惧老师的现象。因此,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屈指可数。笔者班上很多学生表示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比较好,但害怕说错了,让老师和同学看笑话。由此可见,消除学生畏惧教师的心理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敢问了,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课堂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对前两条原因,有的教师可能也有不同意见,认为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可他们就是提不出任何问题。其实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发号施令,学生总是俯首听命,提出问题成了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回答问题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在阅读教学前未充分预习,阅读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跟随老师的脚步,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必凡事代劳,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那么他们阅读时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熟读课文、查阅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使其质疑能力得到提升。

针对上述原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和近期学习心得,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转变学生观

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是等待被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必须积极评价、鼓励每位学生,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中。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其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阅读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成与教材的对话。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得出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达成融合。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学生观,认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立一种民主、和谐以及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以提升。

二、教育职能部门构建学生评价教师的有效机制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而与教师接触最多的学生,也是最有资格做出评价的群体却没有评价的途径。笔者建议教育职能部门要构建学生评价教师的有效机制,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如教育局可以出一份调查问卷,就教师上课时的态度、语言等分类加以说明,然后让学生填写该调查问卷。学生拥有了对教师的评价权,便不会十分畏惧教师,教师也不敢看轻学生了。只有这样,师生双方的地位才有望达到真正的平等。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他们就不会仅仅满足于听老师指挥,而必然会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使质疑能力得到发展。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两方面的建议可能过于“虚”,那么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呢?下面笔者将从“实”的角度,与大家一起探索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说上述两点建议解决了学生“不敢问”的问题,下面则要重点解决学生“不会问”的问题。

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不会问”的症结在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课上等着教师引导,课下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缺乏一种主动出击、主动探疑、自我追寻的精神。众所周知,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是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的。如有些学生课前对课文也许只是扫了一眼,很多字词的意思還不理解,此时你若让他提问,他能提出什么好问题来呢?所以,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应当始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预习要求,强化预习效果

很多教师在上新课前都会要求学生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其中较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预习要求不明确。一开始笔者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标好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并把课文读通顺。后来笔者发现学生对“读通顺”的理解很不到位,很多学生课文只读了一遍,就觉得自己读得很通顺了。然而笔者要求学生个别朗读时,读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时有出现。于是笔者对预习做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课前至少将课文读三遍,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读五遍,并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要求是明确了,那么学生实施的效果如何保证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鼓励。笔者常常不定期地将优秀学生的课前预习笔记用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对预习特别认真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一枚小红星。对于那些忘记预习的学生,则要求其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或演唱一首歌,并保证下次做好预习工作。

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他们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进行预习,让他们有疑问先自己查词典或相关资料。

(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正可谓是一节课好的开始。学生如果进行了有效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带着问题参与讨论,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必精心发问、穷追不舍,而是引导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对文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质疑,那么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深入脑海,质疑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做过有益的尝试,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笔者曾经让班长当小老师,同学们反响很好。笔者让学生当小老师的目的绝对不只是锻炼少数学生的能力,而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让广大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并不难,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人人都能当老师。

如果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他们必然可以“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质疑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重视课后复习,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很多课上没有碰到的问题,在课后复习的时候往往会冒出来。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课后敢于提出与众不同见解的学生,教师必须加以肯定,即使其见解有误,也要肯定其不盲从他人的勇气。

如果学生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那么可以说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空间又扩大了许多。

四、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

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使其学会质疑,形成能力。

(一)明确质疑范围

如课文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解决,有疑义的课上讨论)、文中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只要有困惑的地方学生都可以质疑,课上教师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讨论。

(二)熟读方能深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体会文章的独到之处,才有可能提出好问题。

(三)扩大阅读范围

语文学习始于课堂,但绝非终于课堂。要想在课堂上提出好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故意把“励志”写成了“立志”,不少学生纷纷举手指出笔者的错误,但笔者进一步追问有无“立志”一词时,很多学生竟说没有。事实上生活中“立志”比“励志”更常用,意思也更易于理解,各类课外书上常见某某从小立志做画家或医生等,但很多学生竟不知“立志”的意思。如果学生平时加大课外阅读量,必然会知道“立志”一词,再和课文中的“励志”比较,发现两者音同字不同,很容易就会产生疑问,也不用笔者花心思来“激疑”了。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能力,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也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体现的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师生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余雅风.学生权利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王复亮.创新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吉红梅

阅读引导质疑管理论文 篇2:

互联网博客引导方式与管理机制研究

博客(BLOG)是英文Weblog的缩写,中文译名为“网络日志”,而“Blogger”则是指写“BLOG”的人,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预计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8亿,博客作者(Blogger)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

博客作为数字生活的新时尚,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无线等,尽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参与交流。不光是记录自己的心得,还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优势,在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每天24小时运转。内容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到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再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和张贴,无所不包。博客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也不仅是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它是一种网络的文化现象。

博客族不受制于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经常爆出轰动性猛料。由于对博客本质的模糊认识以及自律性的淡薄,大众在通过博客获得了网络话语权的同时,引发的矛盾甚至侵权官司也越来越多。博客侵权,已经成为危害自由博客生存与发展的苦涩之果。一是侵犯他人隐私权,二是侵犯他人名誉权,三是侵犯他人著作权,四是侵犯他人姓名权,五是泄露机密。因此必须对博客进行引导和管理。

随着博客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种传播形式以其具有的随意性、自发性、无序性,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博客引导方式与管理机制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博客实名制

目前博客注册存在三种问题:一是匿名注册;二是重复注册;三是共用ID。基于此,推行博客实名注册很有必要。申请人的个人资料须经网站审核并最终确认后才能正式开设博客。这样各种法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于博客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也都可以有效地建立并实施。

实名注册登录不仅需要严密的技术识别系统对接,还涉及网民隐私保护等问题。而匿名博客对于拉动点击率效果明显,实名制使一些网站担忧影响博主的注册量和访问量。为此,我国正在试行“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有限实名制,以平衡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技术和法律是博客实名制推行过程中的保障,还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和法律保护,做好相关人员的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培训。

二、强化网站服务商的管理责任

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7年8月21日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宣读《文明博客倡议书》。人民网、新浪、搜虎、网易、腾讯、TOM、MSN中国、千龙网、和讯网、博客天下、天极网、中国雅虎、华声在线、博联社等十多家知名博客服务提供商在发布会现场共同签署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通过大家携手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博客服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和建立博客发展与治理的有效机制,推动博客服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博客网站要加强对属下博客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博客图文和跟帖的编辑审查:BSP一旦发现属下博客有不适合发表的内容,应立即转入后台并及时通知博主删除。此外,博客网站还要改善服务,妥善处理投诉,接受公众社会监督。

三、加强博客自律,博客作者文责自负

博客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博客自律。博客主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博客都是“把关人”,是对博客信息真伪进行审查和过滤的第一道关卡。被称为“自媒体”的博客,同样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个体博客的作者、群体博客的博客主必须对网上言论负责,应在文责自负的前提下,保证博客图文内容的真实可信。

但博客作者往往按照自己的好恶和立场来取舍发表与推荐的作品,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这容易导致监督机制的弱化甚至悬置,因此要加强博客作者的责任意识与伦理道德,倡导博客自律。作为博客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博客作者不但要自我把关、传播健康信息、不上传违法或色情的图文,还应配合网站共同做好评论跟帖管理,删除违法或粗俗无聊的跟帖评论。

博客作者应严格履行《博客服务自律公约》第九条之协议内容,落实《文明博客倡议书》之倡议,为建设文明、健康的博客文化,促进博客事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加强政府监管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是按信息形态和内容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责任主体,实行多部门管理。而多部门管理的结果往往是职责权限不清、管理主体不明。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博客网站的管理: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博客管理。

二是制定博客监管法规。明确博客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即由提供博客服务的运营商作为博客的日常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谁开博客谁负责。

三是推行博客资质审核管理。例如网站的规模、与博客用户数相对应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以及既往的经营记录等,由有管理经验和足够监管人员的网站来开设博客服务,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的资质审核管理。

四是建立健全网站综合管理考评体系,并在各网站中形成一个竞争机制,对监管得好的网站进行鼓励,对出现问题较多的网站进行警告直至关闭。

五、鼓励政府网站和公益机构等开设博客

一是鼓励政府网和新闻网开设主题博客服务,并做好议程设置,进行引导。“小丫跑两会”等博客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是鼓励政府管理人员甚至高层官员开设博客。通过“红色博客”、“市长博客”、“区县局长博客”等形式,对党的政策进行权威解读,搭建官方与网民之间的对话平台。

三是鼓励公益博客的开设。例如奥运博客、志愿者服务博客等。在发挥博客信息传播量的最大化的基础上,寻求其综合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六、对名人博客加以引导

从2005年9月起,知名作家、影视明星、媒体记者纷纷入住新浪博客。2006年2月13日,徐静蕾的博客冲破1000万点击量大关。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它们又不是一般的博客,在传播学上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性。一般说来,名人博客的高点击率及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名人们积累起来的无形财富——名望。

首先博客可以使名人掌握话语权,有了直接和公众对话的便利。其次,当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新闻有悖于事实时,拥有话语权的名人就可以借助博客渠道澄清传闻,以维护公众形象。然而,名人博客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传统的“把关人”,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和监管体系,很容易出现类似隐私披露、谩骂、虚假信息发布等问题。名人博客中有些“过气名人”借助博客披露隐私,来获得荣誉提升人气,也有一些名人借助博客标榜自己,内容真诚、真实度受到质疑。

由于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其博客的传播速度迅速。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

一是名人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名声,注意自己的信誉,更要注意自己的修养。这里的修养不仅指学识、专业方面的修养,还指道德方面的修养,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修养,才能在博客的试验田内耕耘出一方新天地。

二是增强名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博客为社会作出贡献。比如,作家柯云路凭借作家的博学多识和对人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体察,在博客中更多地充当了心理医生角色,详细的回复得到了网友的肯定。在新东方学校副校长、知名人生职业规划师徐小平的博客里,徐小平和众多网友探讨了考研相关问题,发表一篇题为《考研无意识是一种青春恐怖主义》的文章,给迷茫的青年人指明前进的道路。

七、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博客管理

目前博客的舆情逐日增多,网上网下极易形成呼应。不良信息既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也反映着民意渠道不畅、主流声音不强的问题,这表明我们有些地区和部门对博客乃至互联网的管理还认识不足。要做好博客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变少数人管理为全体网民管理。

八、加强博客队伍的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博客作者的学历构成:本科所占比例为23%、大专所占比例为26%;博客作者的工作类别:学生所占比例为38%、专业技术类人员所占比例为17%;博客作者常浏览的博客类型:常浏览自己认识的朋友的博客的读者所占比例为68%。

由此可见,大学生是目前和将来博客的主力军,博客的生态环境将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应用网络工具对其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应通过组织自己的博客队伍,对学生进行引导。博客队伍应有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法律教师、优秀学生参加。这些人员应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民主精神,遵纪守法,能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心声,并善于与学生沟通,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开放博客,让学生和老师有个更好的交流平台,对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零距离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展示教学成果,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九、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博客进行跟踪管理

技术控制手段可分为以下几类:信道控制、网络警察、软件监控、IP的分配和管理。其中信道控制指接入互联网的途径是受国家控制的;网络警察是从人工角度对网络犯罪进行控制,利用技术监控信息、整治不良信息;软件监控是从纯技术手段控制网络内容,国家鼓励一些网络监控系统的开发,如黄色信息监控系统等;IP的分配和管理是最详细的网络行为记录,归根到底也由国家管理。

建议运用以下技术手段,做好博客内容的智能化管理:

一是敏感词过滤:加强技术更新,设置时政类、色情类的敏感词库,提高过滤有害信息的技术水平,做好博客搜索的相应管理。

二是开发运用Web 2.0产品,促进形成并完善博客精选机制。博客信息数量的激增恶化了信息检索的困境,信息共享似乎把我们引向另一种信息泛滥。因此要做好海量信息的组织管理,帮助提供优质博客信息:通过RSS阅读器(网摘),自动聚合内容,让用户方便定制信息、阅读信息和登录多个博客;运用DIGG技术,进行内容评级与推荐,帮助决定信息沉浮;使用Tag(标签)博客分类方式,增强博客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

三是丰富黑名单功能,在查看自己的留言板(57%的读者使用此功能)、评论或者是私信时,收到不想看到的内容,比如恶意宣传、辱骂、人身攻击等,可以通过[加入黑名单]将对方添加到自己的黑名单中,不再受到对方的骚扰。大多数的博客软件都可以让你关闭其他人对你的博客日志的评论。

四是针对视频、音频等博客内容,以及移动博客等新方式,要及时关注,做好前瞻研究。

总之,博客中出现的辱骂、情色、安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问题,在互联网的其他应用中同样存在。博客的管理问题并未超越当前的互联网管理范畴和媒体管理制度。博客管理的难题也是互联网管理的症结,因而要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整合,来优化博客传播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互联网博客引导方式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07013)资助。

(作者单位:1、2、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4.秦皇岛高级技校教务处)

作者:李玉香 于洪奎 邹德文 王 瑀

阅读引导质疑管理论文 篇3: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倡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   质疑问难

纵观当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但是,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已是迫在眉睫。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教师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激疑

激疑,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采用的激发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欲望的方法。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质疑问难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激活学生内心质疑的潜在的欲望。

第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无疑为有疑。学生常常是学而无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如在教学《喂——出来》时,教师可以展示出与本文相关的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屏幕上突然呈现一行字幕:故事通俗,想象神奇,内涵深刻。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大增,开始围绕文本提出疑问,并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采用小组竞争评选“最佳小组”,学生争当“最优个人”等方式,激励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在交流环节,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认为,元方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他自己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有的学生认为,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还有的学生认为,友人是元方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元方的行为实在很失礼等。这些不同的观点,是学生积极的思维结果。

二、质疑

质疑,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兴奋点和认知的矛盾冲突,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问什么和怎么问,让学生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

1.求深

求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从泛泛的浅表性问题中抓住重点、难点和矛盾点,并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含蓄(难点)处质疑。

如学生在阅读《故乡》时,提出质疑:“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而中年的闰土却麻木迟钝,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善于发现矛盾,在矛盾处质疑。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又如学生在阅读《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时,学生必然会质疑,这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点(重点、矛盾点),看似矛盾的表达中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有力控诉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另外,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要从学生思维方向上着手,如自我、他人,人情、人性,历史、社会等。学生掌握了思维方向,就能逐步实现“使用方法—发现方法—创造方法”的质的飞跃。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安排是有层级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层级性训练,即“自我—社会”的顺序。如七八年级语文文本的阅读内容,从“自我”的赞美,到“他人”的个性之美,再到历史、社会等内容逐步深化。

2.求异

求异,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说出自己想法。如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有一个学生归纳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赞美了夸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想要战胜大自然的愿望。”而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个故事讥讽了夸父自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大,是个妄自尊大的人。”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没有抓住课文的重点,有失偏颇,但教师要肯定学生勇于发言的精神,再次组织学生展开探讨。

其次,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一些云与天气的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交流。学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与预习时相比较,你们觉得课文内容有哪些不同呢?”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有一个学生评价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曹刿的‘远谋’,爱国、有担当、深谋远虑;鲁庄公则是目光短浅、魯莽草率,是个昏庸无能的‘废人’。”这个学生的观点显然不够全面,于是,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鲁庄公真是那样的人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鲁庄公也有‘不鄙’的一面,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请教,并听取他人正确意见。”

3.求新

求新,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趁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为什么会成这样?”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搭建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想自己小时候与鲁迅类似的经历,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从而发散思维。

三、解疑

解疑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合作交流获得答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答疑解惑。

第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提问:“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是不是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讨论、解疑,并在探究后得出结论:“本篇散文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写作的方式,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运用详略得当的结构布局,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课文叙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二,指导学生解疑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习惯。学生自主答疑解惑,需要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支持。如学生可以从书籍上查阅,也可以求教于师长,还可以到图书室查找参考书籍,或者上网查找资料等。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或者其他一些艰涩的文本时,学生经常需要运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如在阅读《孔乙己》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学生会依靠《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准确解释词义,还可以查阅图书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对超越了语文知识本身的疑难问题,学生需要在课后借助相关资料的支持来解决问题。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尤其是一些科普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旅鼠之谜》一文介绍了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旅鼠,它的身上就有许多难解之谜,像“旅鼠为什么会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而又过一段时间来一次集体大自杀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進行探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因此,教师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激疑、质疑、解疑,让学生拥有质疑问难的能力,有效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乙萍.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5(5).

[2]王柳华.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J].成才之路,2015(8).

[3]马瑞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J].语文天地,2015(5).

[4]黄慧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

作者:虞永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金管理自然科学论文下一篇:艺术哲学现代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