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发展目标

2022-08-07

第一篇:学校教师发展目标

学校教师发展规划

枣园九年制学校学校教师发展规划(2011——2014)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关键。因此,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根据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 教师现状分析

从上表中可看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基本达标,从骨干教师、学术学科带头人的比例上看,基本适中,但从中可以发现,骨干教师的比例年轻化,值得反思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价值体现却越来越弱。从学科教学上看,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名师”或“拳头产品”。

二、 规划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初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营造自主、健康、和谐、互动的教研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造就一支能教学、会科研、善学习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出学校自己的“名师”。

1、 出名牌教师:

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师对于教育的价值判断有一个质的飞跃,使教师能够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理解教育,并努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去实践,探索。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学者型教师,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我们还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造就名学科、名师,力争推出有县、市级影响的名师1—2名。

2、 出品牌学科:

从培养学习型组织的层面看,经过三年的努力,着力打造集科研、师训、课改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发展型备课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型备课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培植在教育界有相当影响的名学科,力争1—2个在县内有影响品牌学科,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能够在市内产生影响,并在县内辐射与推广。

3、 出系列课程

建设一批师训课程模块,形成专家、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学生为师训课程主体的、体现枣园学校文化精神的校本研修系列课程。

4、 出研训文化

坚持“ 教、训、研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体制与机制,结合学校发展特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积极探索旨在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5、 出经验影响

从学校的辐射影响层面上看,经过三年努力,总结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本县相关兄弟学校进行辐射。并且,在辐射的过程中,总结针对不同学校的辐射模式,使枣园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学校开展的活动设计和实践环节都要服务教师这一原则,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教学第一线,发现和收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

3、坚持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依据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分层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段推进,以取得最佳效果。

4、坚持校本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保质保量开展各类校本培训,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培训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四、基本策略

(一)实施“三项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业情意

1、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为人师表的根本,“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⑴ 建立健全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民主监督体制,加强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文明执教的制度建设,使教师通过法定形式和正常途径参与考核评价,实现自我检查自主提高的“内化”境界,进而健全教师专业情意。

⑵ 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和奉献精神。

2、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教师培训工程以全员培训为重点,突出骨干、青年教师培训;以提高学历层次为着眼点,突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以专业技术能力为落脚点,搞好学校基本功培训;以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出发点,使继续教育工作有质量、有效益;加大培训的力度,想办法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⑴ 现代教育理论培训。通过自学、讲座、报告、研讨、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⑵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⑶ 学科教学能力培训。一是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使所有青年教师都能达到规定水平。二是开展“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作用。三是实践练兵,通过举办“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推出优秀教师。⑷ 构建学习型学校。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已成为提升自己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将不断完善学习规划、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学习氛围、确保学习效果,使构建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为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⑸ 高标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安排,大力配合抓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标准完成任务。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打造枣园学校品牌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代表学校技术最高发展水平,在三至五年内,对45周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要建立考核制度,三年内争取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涌现出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有1—2名市级名师。

⑴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必须结对培养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学期必须有一节“研究课”。

⑵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带头作用。

⑶ 每年有课题承担,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⑷ 必须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篇以上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并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

⑸ 实行“名师优先”政策,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二)实施“三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1、以制度促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化

在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等方面逐渐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实行“四走进”:走进教研组、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走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规章制度、计划、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制度不断完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实施分层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化

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学历和现有专业化能力及发展趋势,充分分析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教师专业化达标的各项指标,确立“教育引导,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合理安排、使用,鼓励冒尖”原则,采取“教研组和备课组带教、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措施,实施分层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⑴ “高级职称教师”层;

⑵ 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层;

⑶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层。

“高级教师”层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层的管理参照“名师培训工程”。青年教师层:⑴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业绩档案。

⑵青年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每周听一节辅导教师课(在听课笔记中体现)、每月交一份规范教案(由辅导教师审查签字并批注辅导意见)、每学期独立出一份试卷、每学期完成一个课件、每学期写一份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每学期结束前上交“五个一”总结材料。

⑶ 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考核一次,内容为“七个一”(一次演讲、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份板书设计、一份教学分析、一次课堂教学、一次专业考试)(教务处)。考核结果作为青优参评的重要依据。

⑷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优秀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优质课或发表教育管理方面论文或教育管理方面论文。参加中心校级以上教学优质课、名师等的评选活动。

3、做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常规化

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能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团队。

⑴ 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构建“自主、健康、和谐、互动”的教研团队,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完善教师文化结构。

⑵ 建立相关制度,保证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校本研修”考勤制度:每周

三、四后三节为语文、数学组观课、议(评)课时间(语、数间周);间周三下午放学后一个半小时为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时间,并参加中心校的校际间备课活动。出勤情况由教务处记录于《校本研修出勤表》中。

——“校本研修”研修主题备案制度:每学期各教研组将本组的研修主题上报教务处,及时掌握研修情况,帮助解决研修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实施动态管理。

——“校本研修”考核评价制度:学校每学期对各教研组教师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接受上级部门的考评。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总评、专家评审的校本研修评价方式,考评结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系列,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系列。

——“校本研修”总结交流和奖励制度: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及时总结、提升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进行一次校本研修成果奖励表彰会,对校本研修中有突出表现的教研组和个人实行奖励。

——“校本研修”年检制度:每年年底,各教研组、教师整理好校本研修的相关资料,学校组成校本研修评价小组,对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评价意见,作为考评教研组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汇总资料,接受上级的检查考评。

⑶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以完善校本教学资源为抓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计划三年内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外阅读指导课”等系列教材;完成各学科的学案、案例、教学课件等整理完善工作;加强校内外教育优质资源的互动,让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开发中得到发展。

(三)搭建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1、请进来,每学年至少聘请1名教育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教师作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2、积极承办和举办各级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实现和有关专家、教研员的互动教研,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以保持教师专的长足发展。

3、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沙龙、专题论坛、问题研讨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研修茶座”,学校建立“组群”,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空间

5、开阔教师视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老师们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或名师报告等,并做好回校后的学习心得、教学展示课等工作。既可以提高外出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加在校教师的学习机会。

6、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论文交流活动,定期汇编教师论文、案例分析、反思体会等,鼓励教师敢于向CN刊物投稿,获得成功的快感。

7、提供和创造学习培训机会,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培训,三年内青年教师高学历达到100%,让教师们享受到学习和培训的快乐。

(四)实施课题带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品位

课题引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逐步形成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螺旋上升态势,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建设,提升教师品位。

1、树立三种意识:校长的协调意识、领导的服务意识、名师的精品意识。

2、构建“参与、协作、交流、共享”的研究团队。

3、课题研究的特点是实用性和全员性。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课题必须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为主,从微观入手,进行课题研究,真正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

4、健全课题管理机制,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

(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理念。

2、完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3、完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实施、管理、考评等工作。

2.制度保证

(1)健全档案管理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规划,每个教师个人制定的发展规划,教研工作小结,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校活动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教学随笔,上公开课的教案,教学点评,案例反思,个人课题研究情况,自制教具及教学软件,发表或获奖论文等),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2)健全激励机制

评估和考核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制订相关的评估考核细则,及时记录分析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现象和事件,作出结论性的评价。健全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考绩、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以此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3.资源保证

(1)资金保证

学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在软、硬件上加大投入的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每学年确定专项资金作为教师培训费用以及奖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优秀教师。

(2)师资保证

既要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又要面向校外,聘请专业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力基础。

第二篇:学校内涵发展应先是教师内涵的发展

——上海访学感悟

永善一中校长

蒋毅

这是第三次以内涵发展访学的名义来上海,新鲜感不复存在,只看到满目繁华,一地时尚,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而这一切都与家乡小县城的闲适、宁静、偏僻相去甚远,我隐约感觉到,地域、地形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概念,它还可延伸为很多抽象概念。上海的辽阔无垠不仅促成了它的博大,还造就了上海的开放、便利、四通八达,更形成了上海人的坦荡、包容、接纳和兼收并蓄;而家乡县城的永善,原来称为井底的地方,四面环山,“造就”了它的阻隔,也形成了它的宁静、朴实,但却导致了它的封闭、保守、顽固。平原促成了文明与繁华,山野导致了封闭和落后;当然也有相反相成的地方,城市助长了喧嚣,乡村带来了宁静。

现在,我们从宁静的地方来,也想跟上文明的脚步。我得透过高楼、灯光、焰火、地铁、匆匆的行色,寻找文明的思想、理念。

将近一周的时间,聆听专家讲座、参与案例分析,深入名校观摩、进行互动研讨,长途奔袭,紧张访学,踏足中光高级中学、市东中学、奉贤中学、洋泾中学,耳闻目睹,流露的是欣喜仰慕,发出的却是感喟叹息,留下的是困惑反思。因为我知道可尽享视听大餐,却不能够耳濡目染,很难潜移默化。

A专家说,要优化课堂;B专家说,养成教育要讲策略。其实,所有指向都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方向不明、风气不正、制度不严,教师素质不高、态度不端、意识不明,所有“优化”和“策略”都是天方夜谭。

走访的这几所中学,可能不算上海的顶级中学,没有特别悠久的办学历史,相对于上海本地区域,它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却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厚重的历史底蕴,严明的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原因何在?根源何在?我想,所有的根源在于人,在于学校历届领导下的这个集体,文化积淀,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他们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他们为人师表,躬亲示范;他们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他们襟怀坦白,心底无私。正是这样的教师群体,开一世新风,成时代风尚。

永善一中的壮大、兴盛,离不开创业者、开拓者。原西南师大教授邓子琴曾担任我校第一任校长,题词“勤学有为”,成为一中校训;著名哲学家熊十力曾题词“勿自欺”,勉励一中师生;原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日新曾在一中任教多年,学识渊博,口若悬河;曾是一中校长的高月秋、李光明是我校的泰山北斗,他们推行量化考评制度,开创了昭通市教育管理制度的先河;才子邵光权,儒雅风流,吟诗作赋,出口成章„„名人担任名师,名师培养高徒,高徒成就名校。所以,办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养成教育的策略,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教师队伍、干部队伍。

“普九”之后,一中也顺应趋势“转型”,成为完全高中,学生规模增加了1.5倍,教师规模也相应增加,可能全国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办学规模,致使高中教师相应紧缺,我校也遭遇同样的尴尬,大量招聘年青教师,结构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学校经费捉襟见肘,教师福利不丰厚;加之社会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教育难免不受社会风气影响,使得一些教师不安心工作,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到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用教育行业的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能够德才兼备,有一桶水的教师着实不多。所以我想,学校内涵发展,首先要考虑教师内涵发展,现在,我作为校长来到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发展内涵了,但是,我的240多位教职工,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来到这里发展内涵,而且也没有庞大的物力和财力支撑。

虽然有心无力,但是要发展教师内涵,途径也还是有的,我认为,一是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成长、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不拔苗助长,不搞短平快,这是时间;教师的成长、成熟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平台,这个平台不能局限在校内,更应该是校外,游历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养浩然之气,这是空间。二是内化和外力两结合。教师自我完善,苦练内功,提高素养,以求“内化”;学校搭建舞台,出台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外力”促进。最后将所有的这一切都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培养成一支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你还担忧学校不能发展,学生不能发展,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吗?

2014年11月1日于上海

第三篇:教师进修学校发展构想

一、前言 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体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以及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创建现代化教育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在一流教育体制之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本构想就是立足于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发展思路。

二、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现状:综合素质必须提高。 1.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八五”末期已完成了学历合格培训,至2001年11底全区在职教师共4255人,专任教师3494人,中学1454人,小学2040人,其中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385人,小学教师具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649人,远远超出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任职的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尤其是我区教师中五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70%以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再提高方面,进修学校还任重而道远。 2.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校长,大部分是先上岗后培训,而且缺乏管理学、行政学、公关学等领导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因而长期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状态,进修学校不仅要担负起师训任务,更要担负起干训任务,为区培养一批观念新、管理好的专家型校长。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我区教育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单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 3.我区广开人才之路,从省外引进大批人才,但由内地引进的人才,由于环境和思维定势,思想上更多具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引进和招聘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不能充分体现区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我区必须立足于本土,培养一批具特色的“启明星”。 4.教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区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科研发展的命脉。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进修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教师进修学校现状:人员、架构必须调整。 教师进修学校原来作为学历补充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架构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现有的人员无法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造成基层单位对进修学校的不重视和反感。进修学校的人员配备和师资水平都不足以应付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因此,进修学校不单单是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教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和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三)国内的师资教育现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出路。 1.从我区教育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还为时过早。我区近几年引入大批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划分过细和仅强调理论研究的固有狭隘性,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较单一,缺乏历史的、宏观的、全面的大教育观点,造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教育成果的表面化。并且,学校内部师资不均衡,能够担负起教科研“领头羊”的教师全区都匮乏,更何况一间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大多借助外聘的专家,有时几间学校还开展的同一课题,反复请同一专家,造成了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消耗,也就意味着我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包括目前国内MBA得不到国际认可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进修学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授课方式的变革。作为学校和教科研单位之间最具价值的桥梁,才是进修学校变革的根本出路。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我区绝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区人才选拔----“启明星”工程的后备基地,完善“区本”培训,为教育造就一批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为我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教育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简而言之,要做到一个面向和六个转向。 一个面向:即面向全区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进修需要 六个转向:一是从学历教育转变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将教师从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三是从泛化教育转为区本培训,时机成熟时可转为区本与校本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四是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化为“先培训后上岗”和“边上岗边提高”;五是由行政强制性培训转化为合理为教师制定成长阶梯方案的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六是从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化为教师、行政两个发展方向的培训。

(二)具体目标: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硬件设施争创全省一流。 学校管理目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培养专家型管理干部,形成高效率、有特色的办学管理风格,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培训质量目标:切实抓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80%,满意率达90%。

第四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查报告

中迷城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查报告

教育要发展,创新要领先。教师创新的关键在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县教育局和学区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加强科学管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大手笔、快节奏改变学校面貌。举科研兴校之旗,树开拓求实之风,走改革创新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在教育局的统一倡导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下面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巧女小学位于巧女村北口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我校是一所村级完小,现有教师7人,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人。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生毕业率100%。

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本科3人,大专2人, 中师2人,学历合格率为100%。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任组长,明确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

三、总体规划

学校坚持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树立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岗位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教师“以校为本”继续教育机制,以研训带动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完善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探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条件保障

1、经费保障 学校支持教师的各类培训学习,并且做到专款专用。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级别、形式的业务培训。为了开阔教师的眼界,学校组织多名教师赴保定等地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全额报销所需费用。教师每一次外出培训后,都会及时进行二级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借鉴教学经验方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

2、基本设施

学校有一定的藏书,人文读本、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书籍,能够满足教师学习和教学需要。为了鼓励教师学习,我们特意专门购买了钱理群等教育专家的著作,供教师学习。

3、时间保障。

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分为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有效地保障了校本主题教研和培训的时间。

四、制度建设

1、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适龄教师全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成绩合格率达到了100%。坚决落实教师岗位学历的相关规定。我校年轻教师比较多,他们上进心强,爱学习,善创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此外,我们建立健全了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制度。通过学习笔记、活动培训、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给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个人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校本教研的核心环节是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它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 (1)学校有严格的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提倡随时性教研。每年学校还安排校本主题研训,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帮助。

(2)通过“个备——集备——形成教学预案——开放教学——评课诊断——反思提高”为流程的经常性的“磨课”活动,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明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内涵,使教研活动进行得扎实、有序。

(3)教学大比武,展示教师个人风格。

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技能的优劣能显示教师个人的风采,学校积极为创新型教师成长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每学期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与传统,对新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根据自身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创新的火花闪出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型教师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4)学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让“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习惯;“课前交流、课上学习、课下探讨”成为各教研组专业发展最亮丽的风景线。

(5)此外学校还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各学科组的教师都要上一节研究课,大家共同进行教学诊断,找出差距,努力改进,快速提高。经过大家的摸索、研究,总结提炼出了我校语文教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课堂尝试了“先学后教、练在当堂”的教学模式。

3、评价管理制度。

我们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教学成果、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教师自评,同事互评的形式,对每一位教师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教师的成绩,又为教师指明发展的方向,大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培训

学校每年通过组织公开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等评比活动,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了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学校坚持每周1小时的集中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让教师们尽快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2))建平台 展才华

学校坚持提供各种机会,搭建各式平台锻炼教师。切实达到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锻炼队伍的目的。

(3)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既是学校文化创造、重建的过程,也是教师重建自己文化结构、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的过程。我校许多教师都踊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但是还需要将其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3、骨干教师

如何使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教师群体中起表率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起指导作用,在学校发展中起支撑作用,我们开展了“结队子”,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教育教学合作伙伴关系。青年教师通过与师傅共同备课、互听推门课、交流管理方法等方式较好地学习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

六、特色与创新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坚信“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基本理念,采用理论学习、成长规划、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培训提高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打磨,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推出“阳光课堂教育”的教学模式,自实施以来,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七、取得成绩

三年来,我校在历年的统测考试中均名列前茅,上,又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乡第一。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好评,社会声誉也在不断提高。

八、不足之处

1、对照标准,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还不够全面,还没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等级册。

2、课题研究方面还不够具体,有的内容较少。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任重道远,还需负笈潜行、不断攀登,才能再创新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执着,没有终点。

中迷城小学

2014年10月20日

第五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查报告

立足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查报告

为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实施新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校扎实开展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工作。学校严格按照甘肃省2012年中小学(园)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张掖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园)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校情实际,确立了“培训引领,自主发展,研修提高,实践升华,科研创新”为思路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为核心,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核心,全员全程的开展这项工程。使教师专业化素质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了教育改革进程。现就学校规划文本和教师发展规划文本完成情况自查汇报如下:

一、学校文本所列问题完成情况自查说明 维度一:与专业理念与师德有关的问题自查。

问题1:部分教师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还不能完全跟上教育教学的需要,终身学习的思想还不够牢固。这一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学校层面的培训及教师思想教育的工作已扎实开展,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一体机的使用培训、学案导学实践培训等开展顺利,全体教师按要求都能参训。在做好校本培训的基础,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各类培训,和其他国家及培训,参训率达100%。

问题2:学校均衡分班,城乡学生发展层次不同,部分教师分层教学的意识不强,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一问题已得到充分的解决,学校制定了《学校作业设臵标准》明确要求各科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布臵作业,在作业量,层级作业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并能做到月月督查,实施效果较好。

问题3: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未来引领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效果还不够明显。这一问题的解决已全面展开,“感恩励志报告会”“中华经典诗文朗诵会”等活动按计划开展,问题学生导师制已全面建立,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建设了德育管理队伍、德育骨干队伍、全体教师队伍、德育科研队伍、校外德育队伍五支队伍;构建了养成教育日常化、主题教育系列化、专题教育制度化、实践活动经常化、榜样激励多样化五大德育体系;构建了“确立主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七环节德育教育新模式,使德育主题教育的效果明显增强,学生教育效果良好。

维度二:与专业知识有关的问题自查 问题1:部分教师利用学科知识研发校本课程的方法和策略单一,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不够明显。这一问题已得到充分解决,学校通过学习借鉴、自主研发等多种途径,全力打造学校课程,结合体育艺术“2+1”活动,学校共开设文化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实践课程五大系列44门校本课程,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准时开展活动,至今已编辑校本教材12本。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在2013年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问题2:个别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也已解决。学校坚持在教师例会上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坚持开展“塑造阳光心态,打造阳光团队”系列活动,师德宣誓活动。并要求教师开展心理学补课活动,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现代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一年来,学校已整理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料4本,一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今年七月份结题,已报送参加省级鉴定,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无重大违规违纪事件发生。

问题3:部分教师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欠缺。这一问题正在解决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教研组活动开展正常,能把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当做一项重要活动来抓。学校每学期放假都会集中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开校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展评活动,并对在校阶段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做安排,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各类资料积累丰富。

维度三:与专业能力有关问题的自查

问题1:部分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性不够,设计理念不够超前,教学的高效性体现不是太好。

问题2:学校整体教学上,教师各具特色,但没有形成学校的总体的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

针对这两个问题,学校结合全县课堂教学质量大赛和高效课堂的建设,大力倡导“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开课,并成立校级教学督导小组,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展开督导,对教学后列的教师开展滚动式磨课,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还专门选派几位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大部分教师分两批参加了全市教师学科培训和其各类培训,教师能够按照新思想、新理念开展教学设计并能付诸于课堂,本学期,学校联合教导处、教研组大力开展学案导学法实践研究,开展分层教学,至今各教研组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学案。同时,学校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以省市县课题研究为抓手,落实问题及课题研究策略,认真开展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实体和中心的课例研究,通过常态课调研、互动式研课、同课异构、主题式课例研究等形式,搭建研究平台,发挥集体智慧,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充分应用“远教资源”、“空中课堂”等资源,学习研究解读名师课堂,移植革新创造先进教法。积极组织开展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诊断课、优质课评选等公开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交流,以活动促改革,以改革促提高。2013年学校参加省级鉴定课题4项,参与市级课题评选3项,新申报立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教师参与教研,以研促教的风气正浓厚。

问题3: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问题3,学校学生评价问题研究,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修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研发开设评价系统,开展网上评价,使各类评价活动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已全面展开,在今后的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最终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有一个大幅的全面的提升。

二、实施过程中一些具体的作法和采取的措施

(一)以科学引领激活动因

“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刚启动时,不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反应消极不重视,对文本的制作和文本的实施抱应付的态度。为使教师积极主动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为此,学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召开了“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实施”动员部署大会,向教师全面讲清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意义(三个关系: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与教改发展的关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了。

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对照专业发展文本进行具体实施规划,明确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开展具体的学习和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科学引导,导之正,则人心顺,行有序;导之妙,则心更齐,行更健。思想认识端正便有了动力支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自然就纳入了良性运行轨道。

(二)广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平台

教师要依靠学校来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的组织者和承载者,为真正实现学校这一功能,真正使教师成为发展的主体,学校立足校本,紧扣校本教研主题,创建相应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1.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以机制作保证,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常进行,主要机制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大赛实施方案》、《骨干教师认定评比标准》、《教师职务评聘标准》等,健全了业务学习制度、随堂听课制度、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课方面实行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各教师要提前备好下一周的课程,各教研组每三周要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二是听课方面采取指定听课和随堂听课相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公开课,本教研组的成员参加听课,并课后组织统一评课;平时鼓励教师随堂听课,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听课20节。三是教学检查方面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每周由教研组长对本组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检测等方面进行检查,教导处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

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领,培训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依托,按照规划文本制定的内容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重点突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采取常规培训、专题培训及分层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认真落实各次培训的目标及任务。

一年来所开展的专题校本培训主要有《如何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怎样写教学反思》等。

3.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我校一贯坚持以“研”促“改”,“研、用”并重的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集中抓好共同备课,讲课评课及教学反思三个常规环节,研究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教师不断获取不断提高。自去年起,校本教研又把导学案的研究作为重点内容,学校有方案,教师参与面广,取得明显成效。

4.实施活动推进策略

学校精心组织各种有针对性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有:

(1)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每学期做一节公开课,读一本现代教育理论书,写一篇有价值的教改总结论文,每月在教研组会议上提交一个本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研讨。

(2)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安排他们拜思想与业务素质双双过硬的骨干教师为师,开展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签订帮教合同书,师徒共同备课,经常互相听课。

(3)开展各类教学大赛评比活动

A、学校每学年都开展一次教学新秀杯评比,评出教学新秀若干人。B、开展教学设计展评,课件制作评比,教师说课大赛等评比活动。

5.着力打造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群体

针对我校35岁以下年轻教师较多现状实际,把打造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群体作为重点主攻方向,加强学习引领,通过不懈学习,增强他们理论底蕴和专业底蕴,增加积聚实践智慧。并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

6.与教育科研有机整合

我们在以“科研为龙头,促进全面工作”的引领下,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科研有机整合在一起。我们以实施新课程为方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探索。2013年学校参加省级鉴定课题4项,参与市级课题评选3项,新申报立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通过参予教育科研,教师具有了较先进的教育思想,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教学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加强学习及工作环境建设

学校克服经费紧张困难,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一台,各办室人手一台微机,班级在原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基础上,改造新增一体机8台,购入大量音像图书资料,特别是教育理论及学科专业类书刊,同时,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题栏目,各类市县文件、学校通知、学校文本及教师文本,各项培训内容都在网上共享,便于教师随时查阅,督促教师及时开展学习。这些都极大的改善了教师工作学习环境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方面学校也较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校班子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培养教师,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成效良好

一年来,因策略科学,常抓不懈,不断沉淀积累,量变而致质变,现我校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方面有了大幅上升提高,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我校教师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有省市县骨干教师35人,4名教师在不同层面的教学大赛中获奖,39个课件获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各级奖项,教师在省市各类教学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组织开发校本教材12本,语文教师指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有82名学生分获不同层次奖项,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知识竞赛,共有21人次获奖。

教师专业的发展,由此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不断上升提高,我校在2013中考中成绩名列前茅,一中录取率遥遥领先,取得了良好办学效益。

对照教师专业发展文本和学校文本,经学校评估小组评估,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88人,占全体教师的68.2%,良好等级的教师36人,占全体教师的27.9%,合格等级的教师5人,占全体教师的3.9%。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与时俱进,要求我校教师拒绝新世纪纷繁与诱惑,不失自我,不断超越,以岗位为平台,追求内涵外延同步发展,学校则加强对教师人文关怀,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为教师的进一步专业化发展搭建最广阔的空间平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结核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