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通过鉴赏分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美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建筑美术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建筑与美术之间关系的认识,保护、维修好这些与建筑成为一体的美术作品,使建筑和美术作品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留下珍贵的文物建筑资料。

第一篇: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用课程思政教学优化中外建筑史课堂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进行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用课程思政优化相关学科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端正思政政治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外建筑史是高职院校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涵盖古今中外诸多著名建筑的历史、特点等内容。授课中应注重运用课程思政教学,对相关环节进行优化。

[关    键   词]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课堂;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深受教育部门的重视,尤其强调各类课程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优化中外建筑史教学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同时也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审视以往授课过程、总结相关教学经验、借助课程思政教学,促进中外建筑史课堂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传统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只注重建筑特点、结构、工艺等内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思政方面的引导,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尤其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给其带来思想上的触动。事实上,中外建筑均是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蕴含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工匠精神。考虑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可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其思想认识,给其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帶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1)展示经典古代建筑。授课中认真收集我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从建筑外形、内部结构、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鉴赏,分析古代建筑的特点、功能等,鼓励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使其能够认真领略古代建筑的功能及其精美的结构,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以及蕴含在建筑中的匠人精神。(2)讲述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边为学生展示图片边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与发展,并给予针对性的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而成的,是经过数个朝代的更迭,无数个建筑师精益求精努力的结果,尤其通过展示建筑上某个构件在不同时期时的结构构件,引导学生思考构件结构不断改进的目的与作用,尝试揣测匠人的设计思路、意图,体会古人精益求精的具体过程。(3)引发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尤其在当今社会中这一精神难能可贵。为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精神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该精神的感化与熏陶。课堂上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建造中的意义、在推动我国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中的作用等,给其思想带来良好的教育,给其学习带来良好的启发,使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应认真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寻求进步,如此才能创作出价值更高且深受人们欢迎的作品。

二、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不良思想“蠢蠢欲动”,给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做出一些对国家不利的偏激行为。针对这一情况,中外建筑史课堂应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做好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使其认识到爱国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系我国的繁荣昌盛。

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借助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内容。(1)为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建筑资源。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建筑,现存的古代建筑数以万计。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分布在我国各地区各种著名的建筑,认真介绍一些建筑的建造背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建筑资源,而且部分建筑历史悠久,不仅对研究古代建筑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一些建筑成为著名的景点,是我国重要的宝贵财富。(2)做好中外建筑的对比分析。授课中注重做好与国外建筑的横向对比。课堂上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外建筑,分析中外建筑的特点以及在功能、作用上的差异,尤其重点讲解我国建筑的优势,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建造上精湛的技艺,提高学生的民族优越感以及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激发其爱国热情做好铺垫。(3)积极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认真研究中外建筑教学内容与爱国情怀培育的契合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爱国教育活动,如收集与中外建筑相关的教学视频、纪录片等,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感受我国建筑的威武与庄严以及领先于我国建筑的建造技术,进一步激发其爱国之情。或者围绕中外建筑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鼓励学生引经据典,认识到我国的一些古代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建造工艺上在当时更是领先于世界。至今一些建筑仍魅力不减,每年吸引很多的外国游客,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其爱国情怀。

三、借助课程思政教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更是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著称。不得不说,我国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结果。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将民族观教育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中,为学生介绍各民族著名的建筑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懂得尊重国内外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尤其注重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教学。众所周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以及民族性格,这种不同往往会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因此,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通过展示国内外不同民族的建筑图片、视频资料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民族的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风格,使其能够掌握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特点,能够根据建筑特点分析出所属的民族等,逐渐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进行关注,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做好铺垫。(2)引导学生分析民族特点与优点。讲解中外建筑史知识时,为学生穿插讲解与建筑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如通过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外形、结构、使用材料等,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建筑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在建筑上体现出了哪些民族的元素等。同时,为学生讲解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的形成过程等,加深学生对相关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3)注重给予民族观树立时的引导。对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自觉尊重、团结其他民族,有助于其优良品格的形成。为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中应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认识到认同、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重要性,即,我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民族,但也不能骄傲,尤其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在建筑领域更应以包容的姿态,尤其要看到其他民族的优点,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手法,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四、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我国不同时代下的建筑不仅体现着建设者高超的技艺,而且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开展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注重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要认真研究课程思想教学的要求,充分吃透其内涵,结合中外建筑史课程特点,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

(1)讲解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在古代,建筑具备遮蔽风寒、供人休息的功能,同时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些文化元素。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以及文化给当时建筑的外观、功能带来的影响,课堂上应注重为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内容,通过展示相关的建筑,引导学生寻找当时文化的痕迹,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各种文化元素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我国建筑美轮美奂、庄严威武的特征。(2)分析建筑工艺在历史上的先进性。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上还应注重为学生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建筑所用的工艺以及建筑工艺的演变,使其感受工艺的复杂性。如“一斗三升”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外观精美,是我国古代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同时,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将国内建筑与国外同期建筑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国外建筑与我国建筑在工艺上的区别以及存在的差距,认识到我国当时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3)做好对中国文化的启发与引导。课堂上为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好地关注,应注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某时期我国的建筑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当时的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另外,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我国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从我国的建筑中能够展现出当时我国文化的哪些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五、总结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工作更好地落实,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做一个经得住诱惑、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优秀学生。中外建筑史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外建筑的相关历史、演进,是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课程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积极探讨相关措施,运用课程思政对中外建筑史教学进行优化,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很好地塑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黎汇敏.互联网背景下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学,2020,11(3):78-79.

[2]周杭.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在职业建筑教育中的探索[J].北极光,2019(12):158-159.

[3]王琰,于皓皓.浅析互联网时代高校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9(15):10-11.

[4]王延存.《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4(12):335.

[5]裴根.对比法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86-187.

[6]宁玲.《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1,31(2):53-55.

[7]黄淑娜.藝术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92.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吴敏娇

第二篇:中外建筑美术赏析

摘 要:本文通过鉴赏分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美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建筑美术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建筑与美术之间关系的认识,保护、维修好这些与建筑成为一体的美术作品,使建筑和美术作品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留下珍贵的文物建筑资料。

关键词:建筑美术建筑文化建筑保护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在为寻找、建造能够遮风避雨的生存空间——建筑而辛劳。当人们拥有了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后,合理、舒适、美观的目标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并且围绕该目标的实现而在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也使得建筑学学科本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早已突破了实用性的概念,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它是通过人的智慧将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而成,是对设计构思和设计哲理的深层表达,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除了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外,还满足了人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力是受他的文化修养、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制约,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以及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美术都不同。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美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它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中国古建筑艺术大约在一万年前产生,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艺术在北方、南方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上采用木结构体系。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以柱、梁、檩为主要构件,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怕虫蛀火烧雨淋,为了维护木结构构件,使其免受风雨的剥蚀,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用油漆和彩绘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对木结构构建表面多进行护理,现存的古建筑很多是反复翻修的或者是明清时代的。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在皇宫内部建筑也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景越多越高贵。到了清代建筑构建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突出色彩装饰性功能,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装饰图案多用吉祥图案,它不仅美化了建筑构件,并且给建筑赋予了达祈福求祥的愿望深刻的精神内涵。从佛教的莲花、飞天,到盛唐华丽富贵的牡丹再到明清的岁寒二友,从民间福禄寿喜到皇家的龙凤呈祥,有的还被描绘成金彩,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祈福避祸’

‘的吉祥观念。雕梁画柱也是中国古人独特审美观的体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雕饰的动物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瑞兽等雕塑体现了龙风吉祥、常用来守门的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用这种雕刻形式附加在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民俗。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陵墓是占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埃及的建筑艺术主要是同绕着人死后的生活而展开的,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内有大量珍贵的稀世珍宝和人形彩绘棺木,四壁涂满了以今世来生为题材的精美壁画,反映了法老期望死后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来世,有人称埃及的艺术为黑夜的艺术。金字塔内的壁画,具有一定程式化规则,人物的头部和脚绘成侧面,身体部分多绘成为正面,表情呆板,充满了神秘,壁画以黑、红、黄、褐、白色等颜料进行平涂描绘,色彩鲜艳饱满,富丽堂皇。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以大型石头雕塑为主,在公元11至12世纪以后以宗教发展带动起来的建筑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以教堂和修道院为丰,内部以壁画、雕刻及玻璃窗画装饰为主,艺术形象刻板威严,并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建筑内部的壁画、雕塑发生了重大的變化,人物被赋予灵魂,空间透视感强、造型准确、烘托明暗、动态变化万下,壁画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拉斐尔为梵蒂冈签字大厅绘制的四幅大壁画《哲学》、《法学》、《神学》、《诗学》等,都体现了透视学、解剖学在艺术中的运用,科学与艺术已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艺术除了壁画外,还体现在附在建筑的雕塑上,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作品,如著名的《命运三女神》就是巴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塑、多纳太罗为圣米切尔教堂教堂制作的壁龛雕塑《圣乔治像》、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建筑雕塑等,这些附在建筑上的绘画和雕塑内容多以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为题材,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西方建筑美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电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寓,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

较多,绘画的方式多采用平涂。在西方古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梢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占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占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15世纪以后才开始用油画颜料进行描绘,用油彩进行绘画色彩丰富、体积感强,特别是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所以也就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不同形成的建筑美术也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中世纪崇尚精神的呆板画面到文艺复兴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透视学、光影效果在绘画中的运用,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崇尚内敛,讲究空间与意境的关系,期盼富贵与吉祥的美好愿望。中西方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中反映出来,它们为世人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中重要。在中國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占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没有使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没有突出民族特色,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建筑美术作品尤其受政府的保护重视。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五百年来后人不断对这幅画进行修补,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又开始采用科学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补的颜料,用新的科学方法一点一点地恢复此画的原貌,西方国家也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提高保护和维修的技术含量。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建筑绘画也是依据当年的图案进行描绘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和城市开发应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创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建筑艺术空间。

中西建筑美术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通过赏析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美术,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应尽可能保持古建筑艺术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延续建筑乃至城市的文化艺术与历史,只有技术与艺术能够完美地结合、实用与审美能够形成统一,才能使我们今天的建筑更具魅力。

作者:金雅庆

第三篇:中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摘 要:绿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概念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性能等多个方面,其评价认证与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观念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不同地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都各不相同。本文以美国LEED为代表,对中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LEED;环保节能

绿色建筑的理念是贯穿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它不仅要求建筑设计者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还要求施工单位、业主、管理者、使用者等与建筑有关的所有单位或个人都有绿色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彻与建筑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中。绿色建筑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衡量建筑时衡量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对其内部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衡量的内容不仅有建筑的物理性能,还涵盖着一部分的人文和社会观念。

一、各国不同的评价体系

目前全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美国LEEDTM认证体系、英国BREE-AM 、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和中国的GBES评估系统,另外还有法国的ESCALE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NABERS环境评价体系和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

各国不同类型的评估体系虽都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理念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根据区域内的具体社会、自然、人文等情况,不同的评估体系在实践中各有不同,按主要目的来分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及决策支持工具、分析对比与性能评价工具和综合工具三种。

作为建筑设计及决策支持工具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或者新建筑建立的,它强调的是将绿色理念加筑在建筑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推荐具体的技术、管理方式等手段辅助设计和决策,促使建筑的实施者不断地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终的目标。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就属于此种。

澳大利亚NABERS环境评价体系、瑞典的Ecoeffect评估体系等是在分析对比与性能评价工具的范畴内的,与美国LEEDTM不同的是这种评估体系更注重考察结果,在实践运用中,通常是采用实测、调查等手段对不同的建筑进行对比,鉴定建筑的真实性能。

综合工具类的评估体系是以上两种工具的结合,它通过系统的结构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新建筑以及使用建筑进行辅助设计和性能评价等,英国的BREE-AM即属于综合工具类,美国的LEEDTM也正在进行分册编写,以发展到综合工具的领域内。

由于经济、人文、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不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建设管理和运作模式上与发达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的评估认证体系一般是由承包整个项目设计的综合性的建筑公司对建筑的策划、设计、施工复负责,在建筑过程中设计单位占主导,其评估体系主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控制。而在我国,建筑施工从开发到设计、施工、运营各个环节的职责划分都很明确,评价体系对建筑建设的主要阶段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建筑全过程的控制。这里就以美国LEED认证体系为代表,来对中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

二、美国LEED认证体系

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The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起草并推行的,在国际上通常称为LEEDTM,目前已经拥有了多种版本的认证体系,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善,同时也最有影响力的的评估标准。

(一)LEED认证要素

LEED的认证要素包括可持续场地评价(Sustainable Sites)、建筑节水(Water Efficiency)、能源利用与大气保护(Energy & Atmosphere)、材料与资源(Materials & Resources)、室内环境质量(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和创新设计流程(Innovation & Design Process)。

(二)LEED认证对象

LEED的版本众多,评估面对不同的对象,简单上其对象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面向新建筑和改造建筑的LEED-NC、面向既有建筑的LEED-EB、面向商业建筑租赁空间的LEED-CI、面向租赁商业建筑的LEED-CS、面向别墅以及不超过三层的居民建筑的LEED-H和面向区域规划设计的LEED-ND。

(三)LEED认证等级

LEED通过对认证要素的评价,对每个要素进行打分,以分数来确定等级,共有白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等级。以LEED-NC为例,其总分为100分,认证级别分别为40~49,认证级;50~59,银级;60~79,金级;80分以上为白金级,在这一认证中有时会加创新设计与区域性的附加分10分,认证之后,颁布相对应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四)LEED认证过程

LEED的认证是商业性的行为,在认证的过程中会收取费用,认证为自愿认证,通过在网上注册、提交资料和认证费用之后,经过认证预审、补充资料和资料的审查过程颁发相关的认证证书和标志,须认证方还可以对认证结果进行申诉。

三、中国GBES评估系统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是200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主编的。

(一)评价体系

GBES评价体系主要是对住宅建筑以及包括宾馆、商场等公共类的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涵盖从规划到运营的全程,评价的指标有:①节地与室外环境;②节能与能源利用;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⑤室内环境质量;⑥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二)评价方法与等级

GBES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六个指标的43项一般项和43个优选项对建筑进行评价,并按照评估结果分为1星、2星和3星三个等级。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六个指标相对均衡,从理念上来说,其经过认证的建筑更符合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三)评价管理与过程

GBES的评价标识根据建筑部的通知,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两种。前者既有证书又有标志,后者则只有证书。评价由建筑物业主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申请,由受委托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成立绿标办对其进行评价,并对经过评价的建筑颁发相应的证书和标志。

四、结语

由以上对比可以得知,两大体系都是为了规范绿色建筑评价而建立的,其评价认证也都是自愿的,涵盖的内容也都大致相同,主要针对了环保和节能,但在LEED的认证体系的评价项不如GBES均衡,易造成对绿色建筑概念理解的偏差,而两大体系最大的差别在于GBES是国家标准,有设计标识和评价标识,而LEED是协会标准,仅有认证标识。两大体系虽各有不同,却并无优劣之分,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我国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建筑设计管理,2012(12).

[2]倪铁兰.以德国为例居住区评价体系初探[J].中外建筑,2011(11).

[3]吴俊杰,马秀琴,黄超,等.天津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节能效益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8).

[4]宋凌,林波荣,李宏军.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分析[J].暖通空调,2012(10).

作者简介:王文婷(1986-),女,山东淄博人,建筑学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文化;马艺铭(1987-),女,吉林桦甸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结构设计;林若田(1977-),男,山东沂南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居住区规划。

作者:王文婷 马艺铭 林若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评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