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23-01-03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是: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

1、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在这些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 “教室”变成了“学室”,是同学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场所,是学生施展聪明才智的场所,是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场所。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时间由学生自己主宰,课堂的空间由学生主宰,课堂的学习活动由学生主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发动者、参与者。

2、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所谓“新学法”,是与“新教法”相辅相成的,有了“新教法”,就自然有了“新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3、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一是指导课堂结构、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所呈现的特色。从这个方面说,只有形成新特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新课堂”。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新风格。同样是实施“杜郎口模式”,成功的学校,其教师的教学风格都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风格各异的。的现在文地二中正在开展的“同课异构”的教改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让教师在实施“杜郎口模式”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这个方面来说,只有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新课堂”。

4、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老师运用新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最新的教学境界。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案例

中学语文“以练为主”课堂教学改革

商州区孝义九年制学校:李亚力

摘要:中学语文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以练为主”、“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改革过程】

中学语文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臵,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臵,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改革效果】

“以练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际中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我们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期末考试学生平均成绩有所提高。通过预赛选拔,参加区级“全国语文能力竞赛”学生人数明显增多,获得奖项的学生比往年也多出了不少。 参考文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第三篇: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各大学校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加快推进步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还相对滞后。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现的主要问题从改革教学入手,针对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谈了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在各门学科都开展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之下,语文有效课堂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理念,发展成语文教师对初中学生教学的一种目标,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初中语文课堂大部分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探索一种新的适合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奋斗在一线的教职员工的重要任务,本文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资源的匮乏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条件差异的影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资源方面都还是很贫乏的,学生没有条件购买课外读物,学校图书室捐赠的图书也未必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他们获取资料的来源就只能通过课本,教师对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只能依靠学校订的参考书。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材料滞后,由于缺乏语文知识的理解逐渐丧失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据调查,在落后地区有70%的学生甚至未能完成四大名著的阅读。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采取多教多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厌倦,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让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师感到疲倦不堪。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想要真正改善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非常重要,古语云“名师出高徒”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技术的精湛固然重要,但现代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匠,应该是有追求和理想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对教育事业应当热情并有奉献精神,对工作本身需不断钻研,对于不负责任、不忠于教育事业的人,为防止其误人子弟,应尽早调离教育一线。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倡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传传授知识的方法主要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激活,虽然明确了教学目标,但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的落实,所以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改革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学生摆在课堂主体的地位,要倡导学生自学自悟地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和合作学习,用共同探究的方式相互启发,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配合精神,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成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但要注意的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代表无限开放,教师如果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注意整合优化,会导致学生思维跑偏。所以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度有助于其积极思考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向上、情趣健康的人生观,让他们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3.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上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的指示理解、掌握知识点,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所以教师在课前应该明确地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梳理及复习巩固都有很多益处。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给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要太繁杂笼统,应当清晰简明,确保学生都能看懂。

4.课外知识的延伸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可以充分显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和特质对他们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给学生足够充分的自由空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加起来不过200篇,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内外读物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5.改变衡量成绩的准则

在传统教学中,卷面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对本学期知识掌握的唯一准则,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要打破这种模式的片面性,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用分数的高低判断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上创造发明能力、道德品质好坏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可以不以教师单一的评判为主,结合家长、同学、班干部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自信的闪光点,客观全面地接受评价意见。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相信在大家的长期坚持下一定会克服困难,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行。

参考文献:

[1]王彦明,王秀云.关于初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J].黑河教育,2009(3):14.

[2]严建彪.明晰理念、确定标准、规范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9):114-116.

编辑 孙玲娟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将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强行灌输给学生,并未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可以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未达到标准,这主要在于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忽视了语文独有的人文性特征,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并非有意义,而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价值所在。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切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当前的教学要从生活角度、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将教学范围拓展到课外,并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从多角度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角色发生了改变新课标背景下,我国教育要求教师自觉调整自身角色,与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从而在课堂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掌控课堂节奏、掌握知识结构架构、掌控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

有着一定的距离,日常沟通较少,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情况,久而久之,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生疏。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新课标背景下,其教学重点不再单纯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提升学生成绩上,而是通过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学习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与学习需求,与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始终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教学服务,从而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我们看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将知识局限在课堂上,忽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而长期的理论与思维脱节,不便于学生完整的认知语文学科,逐渐将思想与思维框定在课本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要求语文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形成系统的认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的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是教育活动服务的对象,但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每个服务对象的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进步状态,这就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都需要从整体学生着手,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并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水平以及综合能力水平。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理念改革,精准定位课堂角色为了切实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从思想意识层面展开语文课堂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教师与学生作为参与活动的两大主体,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并不能一人统治课堂,其需要以学生为导向,了解学生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融合在一起;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行为主体,其直观的展现着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应是其发挥作用与价值的主场,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的探究知识,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与学习机会,解决自己认知层面的困难。因此,基于新的理念,教师以优美、丰富的语言描述了春的景象,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春的画卷中,与学生共同开启关于朱自清《春》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与学习小组共同探究问题,最终找到了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干预明显减少,教师始终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及时为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内容,并鼓励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聆听教师的讲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少,从而无法及时向教师反馈信息,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敢打断教师的讲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学习知识。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其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提出科学的引导。教学模式改革意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实践机会、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发展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由于古诗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在课堂教学前,笔者通过微课的方式,将关于曹操生平以及所处历史阶段的信息进行了介绍,视频为动画形式,人物圆润、可爱,长达

8分钟的视频很多学生反复观看了两遍,视频的末尾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对曹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如其家庭、成就等,带着这些信息去读诗,并试着翻译。第二天正式上课前,发现很多学生都雀雀欲试想要分享关于读诗的感悟,与同学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后,向同学提出问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最终汇总答案,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开放性大大提升,有些喜欢历史的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网络上找到了更多史实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深刻体会古诗的情感与内涵;同时,学生掌握着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受教师的控制,以此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产生强烈的语文兴趣,而这就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与契机,可以产生持续性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缺乏生机主要在于学生的思想与思路始终受教师的控制,而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掌握了学习自主权,会根据其学习需要进行判断与分析,因此,教师也要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手段,创造灵活、多变、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与满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主动沟通,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学生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教师也不应严厉的指责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改正与自我批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不再拘泥于身份的界限,这样可以更充分的展现学生个性,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以便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潜能开发策略,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发展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理念、教学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传统教学情况相比有了本质上的突破,破除了其中诸多落后、陈旧的方法体系,使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综合性显著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初中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不断调整,完成与系统的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三个角度,探究了改革的具体实践情况,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五篇: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3、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

4、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亟待改革。要深化改革,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因为这是未来人所应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应改革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要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出“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初级中学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在有效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不断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型教学,强调“爱”的教育。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主张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此外,创新型教学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介于发达的形象思维,加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创新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搞好教学的“开场白”,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愿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创新。 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平台,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四、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摹活动,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改革,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既促使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真正给农村语文还一片蔚蓝的天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卫生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语文标点符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