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2022-04-2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最近几年,关于空间计量的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它主要是对空间的相关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在数据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空间的计量经济学以非常迅速的姿态发展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主流形式,同时还为空间计量的软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将继续出现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身影,本文重点分析了空间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多方面的应用。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1: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合作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下,竞争的负溢出效应与合作的正溢出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意愿大于合作意愿。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对各城市政府及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城市间经济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

关键词:城市群;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外部投资;产业分工;地方政府考核机制;长三角城市群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然而,有研究认为(赵曦 等,2013),目前中国的主要几大城市群内部(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都存在着“积极竞争、消极合作”的现象[1]。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理性经济人”来看待,当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倚靠周边地区时,城市间趋于合作,而当本地区的发展受周边地区阻碍时,城市间趋于竞争。那么,各城市群内部城市在竞争与合作上如何进行选择,如何实现有效分工协作?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1956)发表的论文《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使用“用脚投票”模型阐述了居民选择地方政府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最大化的竞争理论:在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和以自由迁徙为前提的“用脚投票”的共同作用下,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效率和实现帕累托改进,以实现资源禀赋的有效配置[2]。Yeh(2001)分析了香港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合作关系,并提出在华南地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特大型城市群和生产基地来平衡地区间发展[3]。Plotnicov(2010)基于经济复苏和保持城市活力的假设推导出城市之间竞争关系的存在[4]。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竞争和合作行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城市群的形成和整体发展。陈玉光(2009)认为城市群的形成依赖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推动,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依托各类要素的聚集和扩散运动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而政府则要发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5]。郭先登(2017)提倡相邻的城市合作形成城市群并进入协同一体化发展新常态,提出将城市群打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核心支点[6]。二是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效应。庞瑞芝等(2013)实证考察了技术扩散等经濟活动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交互影响[7]。魏守华等(2015)分析了本地经济结构及城市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6个典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认为专业化和多样化均有利于制造业增长,且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城市间高聚集的双向溢出、由高向低的单向扩散和由低向高的单向聚集三种模式[8]。周韬(2015)研究了长三角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长三角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随着经济距离增大而减小[9]。

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不同城市群的制度和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省级行政单位或城市群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以城市为具体的区域单元对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城市群是城市价值链不断重组整合的载体,而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价值链不断重组整合的过程,其溢出效应是城市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的集中体现(周韬,2015)[10]。要探讨城市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需要基于经济地理上的空间视角,而空间计量经济学则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方法。长三角城市群是目前我国体量最大、发展迅猛且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的城市综合体,研究该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争和合作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空间溢出视角来研究城市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构建基于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地方政府间竞争、合作行为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并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促进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及其内部城市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

二、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现象不仅表现出时间上的相关性,而且在空间上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Anselin,1988)[11]。区域(城市)之间既存在着竞争也有合作,张可云(2005)用“囚徒困境”来解释区际经济关系的实质:具有理性的各区域利益主体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却导致了区域与社会整体的无效率[12]。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区域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外部投资、人力资源等可流动型生产要素上的激烈争夺上。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更多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在资源禀赋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自身经济,会利用各种优惠措施招商引资,并很可能以邻为壑、切割市场(陈钊 等,2011;李金龙 等,2010)[1314]。

城市竞争行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竞争力通常会加大对交通、环境、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且竞争的焦点往往集中于产业配套领域,围绕主导产业来实现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分工协作,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二是一个城市创新的诱导性制度往往会引起周边其他城市的“效仿”,同时城市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得民众享有更多的福利,并能够推动整个区域的进步。所以,竞争行为会对城市发展质量,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也有学者认为竞争是不利的,忽视整体利益而一味强调竞争导致缺乏合作,如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浪费,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刘俊杰,2002)[15]。

合作可分为两种:利他主义的合作和利己主义的合作。利己主义的行为动机必然导致合作的持久性,但利他主义的合作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饶常林,2014)[16]。受利己主义驱使的合作行为是经济主体收益博弈的结果,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地方政府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共同利益上的地方利益最大化策略,且共同利益的实现应不以地方利益受损为首要前提。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分工上,推进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王春萌等,2016)[17]。区域专业化水平愈高,产业分工愈明显,则地区合作效应越能得到有效发挥。区域性合作组织扩大了城市间相互交往范围,各城市可以基于区域合作框架实现共赢发展和有效对接,有利于资源在各地的共享和流动性配置。所以,城市间的合作行为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

在对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之前,首先

图12000年和2015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Moran’s I指数图需要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本文使用地区人均年生产总值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学术界常用的Global Moran’s I指数进行统计检验。使用Geoda软件,基于queen相邻关系构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空间权重矩阵限于文章篇幅,基于queen相邻关系的权重矩阵不在此文中列出,如有需要可联系作者索取。;使用Stata120软件,对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所有城市的人均年生产总值进行空间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结果均为强烈拒绝“无空间自相关”的原假设。图1为2000年和2015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Moran’s I指数图。从变化趋势看,2000—2010年Moran’s I指数平稳且显著,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2010年以后Moran’s I指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城市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下降。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必要和合理的。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事物产生一定影响。城市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城市中心通过对城市外围的辐射发挥空间溢出效应,而核心城市也通过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发挥出同样的溢出效应。类似地,城市间无论表现为竞争还是合作,不同的行为选择则会有不同的溢出效应。下文将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分别构建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的SDM模型,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需要选取恰当的变量来反映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并在模型中分别引入所选变量的空间滞后项,进而探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

竞争关系替代变量:外部投资(FDI),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其他地区对本地的投资。但由于部分城市年鉴中未统计国内其他地区对本地的投资额,参照朱平芳等(2011)、文余源(2013)等学者的做法[1819],选取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部分城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统计单位为美元,本文使用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对其进行换算。测度该指标。吸引外商投资,一方面以资本投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对本地进出口贸易具有拉动作用;但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和流动性,吸引外商投资也可能使其他地区(尤其是相邻地区)投资减少,进而不利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外部投资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属性,能够反映地区间的竞争行为,可以衡量城市间竞争关系。

合作關系替代变量:产业分工水平系数(HI),用以反映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是区域合作的结果,同时也会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城市的产业分工水平越高,其与其他城市的合作越多,产业分工水平能够反映城市间的合作关系。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性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周昌林 等,2007)[20]。产业分工水平系数的公式为:HI=∑Ki×(Pi/Li)1/2,(i=1,2,3…n)。其中,n是产业部门数,Ki是i产业所占比重,Pi是i产业的产值,Li是i产业的从业人员数,Pi/Li是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对其曲线变化趋势产生本质影响的前提下,对劳动生产率加以开方化处理,以提高水平变化的敏感性(周荣荣,2012)[21]。

控制变量:(1)劳动力资源(RL),反映城市劳动力状况,用地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衡量。(2)城市化率(UR),反映城镇建设发展水平,用城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3)恩格尔系数(EC),从消费角度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用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额占消费性支出总额的比重衡量。

常见的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SLM)、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SDM)三种。Anselin(2003)从空间滞后变量的类型和空间相关性的作用范围两个维度揭示了空间SLM和空间SEM模型的经济意义[22]。空间杜宾模型由于同时考虑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是对空间SDM模型和SEM模型的扩展(陈强,2014)[23]。本文参照周韬(2015)和刘传江(2016)等学者的做法[9,24],通过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和设定空间变量来探讨竞争和合作关系对本地经济绩效和其他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一般来说,空间计量分析中的区域单元具有整体性,可将其视为固定抽样,所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加合适(Elhorst,2010)[25]。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探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竞争和合作对城市自身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需引入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得到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

竞争关系模型:lnYit=ρWlnYit+β1lnFDIit+δ1WlnFDIit+β2X→it+δ2WX→it+μi+γi+εit

合作关系模型:lnYit=ρWlnYit+β1lnHIit+δ1WlnHIit+β2X→it+δ2WX→it+μi+γi+εit

其中,Yit为城市人均地区年生产总值PGDPit,WlnYit为被解释变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滞后项;FDIit为外部投资,WlnFDIit为解释变量竞争关系(外部投资的空间滞后项),用以反映竞争关系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HIit为城市产业分工水平,WlnHIit为解释变量合作关系(城市产业分工水平的空间滞后项),用以反映合作关系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X→it为控制变量,WX→it为控制变量的空间滞后项;μi为空间固定效应,γi为时间固定效应。其中,对PGDPit、FDIit、RLit等具有指数增长效应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内生性。

五、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地区人均年生产总值、外部投资、产业分工水平系数、劳动力资源、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城市相应年度的统计年鉴,部分指标经作者整理计算得到。因2015年国家取消农业、非农业戶口划分,当年城市化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进行替代,数据来源于相关省份及城市的统计年鉴。因2015年安徽省行政区划有较大调整,涉及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铜陵、安庆,本文沿用2014年以前的统计口径,对其他涉及口径调整的相关城市数据进行了换算和整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2.竞争关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对竞争关系模型进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极大似然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拒绝接受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故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空间面板SDM模型的固定效应分为空间固定效应、时点固定效应和空间—时点双向固定效应,使用Wald检验和似然比检验均接受SDM模型,说明采用空间SDM模型是合适的。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代表城市间竞争关系的外部投资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变量在三种模型中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该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在时点固定效应中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外部投资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系数为-006,说明本城市外部投资的提高会导致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总体上看,代表竞争关系的外部投资有利于城市自身经济发展,但其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即对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外部投资的空间滞后项在三种不同设定的模型中估计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该变量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较大,规模越大的城市吸引外部投资的空间和地理范围也越大。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替代外部投资,重新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各变量的估计结果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与表2基本一致,说明本文选取的变量和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从控制变量来看,劳动力资源的系数为正,且在三种模型中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劳动力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恩格尔系数的系数为负,且在空间固定效应和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发展水平负相关,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率的系数为正,且在三种模型中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市化率的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以上控制变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均与一般的研究结论一致。

3.合作关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合作关系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代表城市间合作关系的产业分工的系数为正,且在三种模型中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产业分工空间滞后项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中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溢出效应为正,即一个城市产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各控制变量来看,估计结果与表2、表3相似,符合理论预期和一般的实证研究结论。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城市间的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抑制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间的合为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正,也有利于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外,劳动力资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如果把地方政府及官员看作一个完全的“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何轩,2011)[26]。,由于竞争行为对本地有利而不利于其他地区,合作行为对本地有利且利于其他地区,在官员的政治晋升博弈中,若仅仅(或主要)用经济绩效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及官员,则会驱使地方政府及官员更愿意选择竞争而非合作。进一步从空间交互影响来分析,随着竞争行为对本地经济绩效的提高,地方政府间竞争趋于激烈;而随着合作行为对其他地区经济绩效的提高,地方政府间合作趋于消极。总之,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在城市群发展中是并行的,完全的自由化和简单的经济绩效考核通常会强化竞争,但过于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城市群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使城市群在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中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城市规模变化及外部投资对本地就业、技术、财政等多方面影响程度的不断扩大,城市之间尤其是相邻城市间的“积极竞争、消极合作”现象日益显现,这不利于当前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实现区域合作和城市间有效的分工协作,需从宏观层面上制定有效合理的应对方案和预防措施。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上级政府要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的发展,并优化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但要对城市群协同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还可将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核,对各城市政府及官员的考核要纳入与其他城市合作的相关内容。第二,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城市经济合作机制。一方面,是要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使得各项区域规划和政策得到更具全局性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采取官方与非官方并行的合作形式更利于有效对接。第三,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城市群要想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需在内部建立起共同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均衡发展。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引导资源要素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及不同圈层间产业带的形成,以强化城市间合作关系和行为。

参考文献:

[1]赵曦,司林杰.城市群内部“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行为分析——基于晋升博弈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3(5):7988.

[2]TIEBOUT C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3]YEH AGO.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Competition or Cooperation?[J]. Built Environment,2001,27(2):129145.

[4]PLOTNICOV 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Urban Development[J].City & Society,2010,5(2):103119.

[5]陳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6]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城市群基本发展样态与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5):136145.

[7]庞瑞芝,李鹏,李爽,等.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绩效评价:基于长三角、环渤海技术创新网络的三层次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1):7078.

[8]魏守华,汤丹宁,孙修远.本地经济结构、外部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增长:以长三角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5(1):7182.

[9]周韬.空间交互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6):97104.

[10]周韬.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及增值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115120.

[11]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Models[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141145.

[12]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687.

[13]陈钊,徐彤.走向“为和谐而竞争”:晋升锦标赛下的中央和地方治理模式变迁[J].世界经济,2011(9):318.

[14]李金龙,王敏.城市群内府际关系协调:理论阐释、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10(1):8589.

[15]刘俊杰.新时期粤港澳区域整合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及调控[J].人文地理,2002,17(4):6366.

[16]饶常林.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博弈分析:困境与消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5964.

[17]王春萌,谷人旭,高士博,等.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及经济合作潜力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5):8493.

[18]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 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19]文余源.人力资本、FDI、空间外部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绩效[J].商业研究,2013(10):2027.

[20]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521.

[21]周荣荣.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7):610.

[22]CHONG W K, Phipps T T,ANSELIN L.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air quality improvement:a spatial hedonic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3,45(1):2439.

[2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93595.

[24]刘传江,胡威.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的碳生产率吗?——基于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1):99109.

[25] ELHORST P. Applied Spatial Econometrics:Raising the Bar[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0,5(1):928.

[26]何轩.寻找理性经济行为的逻辑新起点——试论中国传统伦理下的中庸理性经济人[J].财经研究,2011,37(5):5867.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competition relation; cooperation relati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external investment; division of industry; local governmental examination mechanis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LC number: F0615;F127Document Code:AArticle ID: 16748131(2018)01007608

(編辑:夏冬)

作者:胡艳 唐磊 蔡弘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2:

探究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最近几年,关于空间计量的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它主要是对空间的相关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在数据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空间的计量经济学以非常迅速的姿态发展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主流形式,同时还为空间计量的软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将继续出现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身影,本文重点分析了空间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空间计量学;经济发展;应用

引言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洲的国家就对空间经济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到二十一世纪,由于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其应用的领域也慢慢增大了,计量经济学逐渐变成了经济的主流趋势,而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用领域更是相当广泛,比如,在过去有区域经济、房地产以及经济地理等专业化的领域,现在有经济法,主要包括劳动方面的、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学方面的、还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应用。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对于空间计量学的相关概念最开始是在1979年被提出来的,但是只是进行表面上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定义。等到1974年时,在荷兰的统计协会上,有人对空间计量的经济学概念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不久之后,1988年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概念:在对区域进行模拟分析中,对由于空间的一些因素而导致的特性的变化的相关方法以及技术,对由于空间的一些因素变化而对研究的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回答。由于国内外对空间计量的经济学进行研究,使得空间计量的软件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以及快速发展。

(一)对国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研究被称为是当时最早开始研究这个学科的。在1970年,又有几名地理研究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更加深入地对空间模型在设定以及评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不久之后,在1999年,Rey又对美国的人口在将近七十年的时间内的人均收入的收敛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验证了空间的相关性对统计学的影响非常重大;然后就是到了2003年,又有人开展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欧共体在1980年到1995年这几年间的空间俱乐部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上在数据上显示,南区俱乐部和北区俱乐部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分区俱乐部,而且还发现了由于空间的误差模型对南北俱乐部所产生了空间趋同性。

(二)对国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最近几年,我国在空间计量上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在地理学方面有所研究的吴玉鸣学者,运用空间计量学的知识对我国的省市区域展开了数据分析关于集聚增长的原因方面;不久,陈晓玲等学者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的空间之间进行了相关性的数据分析,在此之后,对于空间计量的经济学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应用性分析

(一)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在国外的研究。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空间计量经济的研究不断加深,在很多的领域度涉及到空间经济计量学,而且成果显著。

1.在公共经济学的领域:通过对空间概念模型的建立来对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环境下的条约参与度的博弈进行分析。

2.在區域和城市的经济学领域: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德国的城市以及美国各大洲的财政的溢出进行了分析并对预算进行了研究。

3.在房地产商经济学的领域: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原理研究了地理位置对房价的影响;对美国的一些海岸,进行住房空气质量的好坏与购买房子的消费者对于边际的支付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4.在劳动经济学的领域:分析和研究了欧盟地区的劳动参与比例的差异性,并提出国家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在国内的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空间计量经济学开始在我国得到发展,并且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多个领域被应用:

1.对经济的增长方面进行分析:(2007)等人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检验,首次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国内的实际研究中;另外,吴玉鸣(2007)等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趋同和空间聚集模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钱晓烨等(2010)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对公共的财政方面进行分析:在2008年,余可在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主要对地域性的财政支出的结构和区域性的经济做了对比研究;2008年,康锋莉也发现了,在地理上相似的省份在税收的竞争中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

3.对产业的组织方面进行分析:柯善咨和姚德龙(2008)通过调查和研究证明了,在相邻的城市之间,工业集聚与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这项研究充分体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产业组织方面的充分应用;张超(2010)主要对中国省域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装备制造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机理;任英华等(2010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在中国大陆的28个省份的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作用。

三、空间计量的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普遍,因此经济体之间的影响的程度也加深了,而与此同时,经济数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也在不断增加,而对于处理一些和空间或者距离有关的经济数据,均离不开空间计量学,因此,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乐观的。

结语

结合上文可知,最近几年来,空间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都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学术界,空间数据的数据更新的理论以及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同时,由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市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大,这将对研究以及分析金融市场带来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姚鹏.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J]. 经济学家. 2014(07).

[2]向永辉.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4(02).

[3]杨开忠,冯等田,沈体雁. 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开发研究. 2011(02).

[4]李子奈. 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 经济学动态. 2010(11).

作者简介:耿韶涓,女(1993-02)。民族:汉族。籍贯:山西晋中。学历:大学。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

作者:耿韶涓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

摘要: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空间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国内外众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文章针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内容,希望能够为区域经济学者、经济地理学者以及其他领域学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内容;发展

一、前言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而出现额一门新兴边缘科学,现阶段,空间计量模型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但是,通过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阶段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研究相对薄弱。随着空间计量工具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许多区域经济学者以及经济地理学者,逐渐开始应用宏观尺度的空间聚集现象进行区域经济分析和研究,通过利用一定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方法,对空间聚集产生的效应以及区域经济的增长进行了科学、合理以及详尽的分析,同时创建了空间线性回归模型,对聚集产生的经济成效以及机制等进行分析,并且在众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文章针对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的概述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分析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空间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其概念是J.Pealinck于1974年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提出,虽然J.Pealinck没有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本身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确定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5个基本原则,即建模空间模型中空间模拟的明确、事后与事前互动的分化、位于其他空间解释性因素的重要性、空间关系具有不对称性以及空间相互依存,上述原则都强调和重视计量模型规范中现实的表达空间直观变量,例如空间安排、距离衰退以及潜在措施等,并且共同指出了空间相互作用对于时间序列的反馈,是时间系列与空间系列两者之间的本質区别。而后,由Anselin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系统,主要对空间统计分析特殊性而引起的空间科学模型进行分析与处理,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不均匀误差、空间滞后、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充分的考虑空间的重要性。同时,Anselin还强调空间、位置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现阶段,国内对于区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在空间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获得了许多实证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众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以及实证检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丰富。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解释时,省级尺度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县级单位的研究成果说服力更强,但是,因为数据规模相对较大,导致出现了现实意义以及参考意义不强的问题。李小建等(2006年)基于县域空间单元,选取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陈晓玲(2006年)研究了我国30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主要对改革开放后各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吴玉鸣(2000年)在进行我国31个省市聚集增长因素分析时应用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2.2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众多学者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Baumont(2003年)在辨识欧共体的空间俱乐部时应用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区域的俱乐部存在很大的差异,然后选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北方与南方俱乐部的俱乐部在空间方面存在的趋同性;Rey(1999年)在美国各州人均收入收敛性研究中采用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然后根据LM检验,在收敛性结果比较以及深入分析中采用了空间误差模型。

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内容

1空间相关。空间自相关是空间相关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空间自相关,指的是若干变量在相同分布区中观测数据间存在的潜在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具有许多计算方法,现阶段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Geary、Getis、Moran’s等,上述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通常状况,按照功能可以将上述计算方法分为两种:

1.1区域模型。区域模型是基于Anselin(1995年)的本地空间关联指标,区域聚集在空间相关计算方面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空间单元相对整体范围进行研究,如果检测值小,则表明空间相关不显著,相反,如果检测值大,则表明空间相关显著,主要应用在空间聚集领域;另一方面,主要对空间单元对研究空间自相关的整体影响进行研究,影响范围通常是大面积特殊情况(聚集点集中的空间现象)。

1.2全域型。全域型计算方法的目的在于是否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并不能够明确空间领域聚集的具体区域,对于按照不同全域型的间距排列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需要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通过该空间自相关系数图能够确定空间是否处于相同空间层次。

2空间差异性。所谓空间差异性,指的是空间相关存在差异或者缺乏均匀性的区域,例如,外围区域与中央区域、落后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等,如我国沿海地区相对于其他区域、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两者之间的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别。空间差异性研究重点考虑空间单元特性,采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能够解决众多问题。但是,对于存在空间相关性、存在交叉的空间差异,不能采用经典计量方法,针对上述两种状况,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模型参数漂移以及空间扩展模型进行研究。空间差异在模型中的具体表现为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辅助变量为空间单元的位置。

3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由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基于Gauss- Markov条件的,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时存在空间依赖,这样会打破计量经济学分析以及古典统计学中向本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导致在地理位置相关性分析中应用古典计量经济学方法时,出现不能获得上述数据空间依赖性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许多问题。针对该种现象,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时,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经济学并不是将所有古典经济计量学方法抛弃,而是对上述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保证其能够满足空间数据分析的实际需求。基于该角度,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框架采用面板数据与横截面数据空间回归模型,通过对通用模型设置不同的限制,能够推导出各种不同的模型,在进行空间相关合并时采用不同的方式。

3.1空间线性通用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空间线性通用模型由Anselin提出,同归设置不同的限制条件,能够获得特定的空间线性模型,通用模型公式表示为:

结束语:现阶段,电子商务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各个领域,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质之间的经济连续越来越紧密,仅仅只从地理距离方面进行分析,显得过于狭隘。同时,经济领域存在额问题,并不是一维的,而是多个维度同时存在的,如何创建一些列的基于空间矩阵的空间模型,已经成为众多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用遥感技术、不断的积累统计资料以及众多学者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创建多样化的空间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进行数据的空间和时间分析。

参考文献

[1]谢霄亭,廖乐焕.基于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云南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7-80.

[2]陈杨燕.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J].青年科学,2013,(8):161-162.

[3]文淑惠,和玉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云南滇西经济圈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2014,(2):71-73.

[4]马骥.知识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_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9.

[5]刘春蓉,匡耀求.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经济学评判[J].广东社会科学,2016,(3):36-40.

作者:朱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品生命周的财务战略论文下一篇:服装设计审美追求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