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范文

2024-05-22

农村地区范文(精选12篇)

农村地区 第1篇

编者按:英语对我国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 自小就缺失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 这对培养与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而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如何提升农村地区的英语阅读教学水平, 这是所有英语教师共同的愿望。为此, 本期《特别关注》以“农村地区英语阅读教学”为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分享部分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以便更好地改进自身的教学。

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第2篇

青岛新闻网2006-03-03 14:15:19 《求是》杂志

【现有新闻评论】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烟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美丽的胶东半岛烟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调研。党的十六大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跨越发展,以生动的实践诠释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命题。烟台的实践深刻昭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实施“三大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烟台市坚持以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跨越。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九五”末增加1206元,增长34.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谱写了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培植优势特色支柱农业。科技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症结。为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烟台市坚持以市场为杠杆,以科技为支点,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认真把握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立农业生产“稳一块、活一块”和渔业生产“耕海牧渔”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田里烟台”三大开发战略,相继推出“林果开发工程”、“畜牧双百工程”、“海上捞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瞄准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打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大做“引洋、养野、串季、仿古”农字文章,规划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示范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开发花卉、食用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全市建成90多个特色镇,4000多个专业村。坚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55万亩,其中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年总产

值超过40亿元。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推动力。烟台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之路。按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合资合作兴办一批,乡镇企业转化一批”的方针,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培植了一大批知名的农字号企业群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1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家,过10亿元的有8家,过20亿元的有4家,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的有43家,带动260多万农户,增加农民收入50多亿元。2004年,烟台市6个县市区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行列,30家企业获“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称号,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实施“产业联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烟台市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圈、特别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战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做大做强城乡工业。以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烟台连通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日韩国际经济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南资北上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和发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葡萄酒、果蔬食用油水产等10大产业集群,精心打造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以此吸纳110多万农民就业,并以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继续吸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做大做强民间经济。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营造氛围、拉长产业链等形式,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间复合型非农经济。依托港口、城市、集镇、交通干线搭建商品流通平台,拉动农村经济。在中心城区建物流集散中心、综合商品交易市场群、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各县市建起了一大批物流园区、专业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目前,烟台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9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5万户,65%以上的业主来自农民。

立足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文明

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广大农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5年10月,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立足改善农民生活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烟台市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把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是抓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和创建“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庄”、“和谐村庄”活动,全面实施治污、治脏、治乱、治差“四治”工程,切实解决长期影响农村环境文明的老大难问题,全市90%以上的村庄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实施“四通四化”工程。即村村通柏油路、通路灯、通自来水、通闭路电视,实现村庄绿化、路面硬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三是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坚持城乡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合理建设乡镇级小城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为两翼、一批重点城镇为纽带,着力抓好绿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使2600多个村庄得到辐射和拉动,占农村总数的40%以上。

立足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烟台市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帮助农民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培育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貌作为着眼点,努力加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围绕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围绕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万农民受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科技系统培训,有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建立3514个村级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科技实践;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信息网”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形成了一支45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和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建诚信农村、做诚信农民”和“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逐步形成。围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和文化模范村、文化模范户活动。全市建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室等不同档次的农村文化大院3650多个,建设农村文化广场1680多个,组建各种民间业余文娱团队1100多支。先后有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单位,8个县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烟台市坚持从增强民主选举意识、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入手,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全市6449个村委会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村务管理制度。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在参与决策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全面行使民主权利。全市80%的农村推行《村“两委”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和《村民权利与义务约定书》“两书制”,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烟台市坚持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努力打造平安农村。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法律知识进万家”和争创“遵纪守法模范户”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工作机制,做到化解一般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不出村民小组,化解一般社会矛盾不出村民委员会,使95%以上的农村矛盾在农村第一线得到解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烟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关键是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工作基础。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烟台市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观念,从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入手,努力构建支农惠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5亿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等。全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50%用于支农及相关产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资金引进和农产品销售机制。连续举办七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500多项,招商引资57亿美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带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家门、国门,先后在国内外30多个大中型城市举行50多次大规模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开辟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拓展欧美、中东、独联体等市场。为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农产品销售走势,分析出口产品安全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防范。目前,烟台市农业外向度已达70%。

三是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困有所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烟台市确立了“群众自愿、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对保费收取、基金运营、保险金发放实行联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运营风险准备金”和“给付风险准备金”制度,确保保险金及时发放。目前,全市98%的农村实行了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90万人,占适龄农民的90%。特别是十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除对所征用土地按照市场标准进行补偿外,还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由政府补助不少于220元的生活费。围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有161.4万农民参加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参保率达76%,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积极探索后进村帮扶工作新机制。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

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突出抓好后进村的帮扶改造工作,使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以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一百个“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一百个重点帮扶村),开展“万名机关干部下农村”活动,从2003年起集中3年时间,对后进村进行全面帮扶,从根本上改变后进村的面貌。全市共确定帮扶后进村1014个,集中市、县、乡三级力量联动帮扶。安排联系村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450人、市县两级干部9481人,直接到村任职的干部305人。将132个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的村列为重点,由市直单位、中央暨省属驻烟台单位和县市区共同包村帮扶,将882个村列为相对后进村,由县、乡两级负责帮扶。制定《全市重点帮扶村验收标准》,由组织部门牵头进行考评和3年总评,凡达不到要求的,市直单位不脱钩,县里不撤人,延长帮扶时间,限期达标,形成了“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效果严考核”的有效帮扶工作机制。迄今,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帮助后进村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544个,为群众提供科技、法律咨询服务31万人次,救助贫困户5453个,资助贫困学生2529名。2005年,132个重点帮扶后进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农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帮扶常常是刮旋风,见人不见事。这次‘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是既见人又见事,包村干部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动的是真感情”。

牢牢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高高飘扬。烟台市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牢牢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以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驾驭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强)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先由群众推荐,再由党员推荐,然后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和公开考试等形式,严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全市共选出村“两委”成员21943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村支部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对305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由市、县、乡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对527个年经济收入5000万元以上、224个过亿元的经济强村,着力抓好新老班子交替,保证发展后劲。

二是夯实农村党员队伍基础。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发展新党员中坚持“两个突出、五个倾斜”:突出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的优秀青年,突出发展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适当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向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倾斜、向没有支部班子后备力量的村倾斜、向后进村倾斜。坚持组织选人与群众选人相结合,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组织程序发展新党员,保证农村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重视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维护稳定的“掌舵人”。

东北农村地区居住习俗探析 第3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居住;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从地域上讲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盟市。该区域内从古文化发源的角度看,属于不同的文化源,但单从居住习俗而言却十分类似。本文将以东北的住房为研究对象,对居住习俗文化进行分析。

一、东北农村地区居住文化的渊源

东北地区历来是满族人生活的地域,后来蒙古族进入到该地区,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继而对抗明朝的过程中,将朝鲜半岛的居民迁入东北地区,清朝末期国家为了增加收入加之黄河中下游受黄河泛滥影响,山东、河南、河北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满、蒙、朝鲜和汉族的民族结构。民族的融合为文化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蒙古族为牧猎民族,历来以牧业和狩猎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为了便利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以蒙古包为主要居住形式。满族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为经济生产方式,居住形式则以茅草屋为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逐步进入定居生活阶段,定居后满族则以四合院为主要居住形式。朝鲜族是进入东北地区最晚的民族,其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也较晚,其居住习俗对该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居住习俗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虽然伴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迁状况。从整体上看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以满族的居住习俗为主,掺杂了部分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在部分地区也存在少量朝鲜族聚居群体仍以朝鲜族居住习俗为主。所以,中国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满族习俗文化为主体,混合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二、东北农村地区居住文化多元分解

中国东北地区除了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存在一定的如狩猎等其他经济生产方式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盟市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存在定居的半农半牧、牧区、农区。所以,从经济生产方式上看,仍呈现多元现状。但是从居住的角度看,虽然部分牧区存在不同季节的牧场,但都以定居为主,尤其国家将草场划归一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单位之后传统的游牧生活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定居生活。同样的自然环境和统一的定居生活为居住形式同质化提供了条件。

目前,东北农村地区的住房格局整体上传承了满族传统的居住习俗,以三间或四间住房结构为主,其内部的设计和其他内容的摆设也有部分蒙古族的文化元素,朝鲜族在整个东北地区有很多小型的聚居点,一般以村级为单位。朝鲜族聚居点的住房格局设计体现了浓厚的朝鲜族文化特色。

满族传统的居住格局为四合院,条件好的住户会选择建造成正房和东西厢房加门楼的形式。正房称为上屋,都是取坐北朝南的取向,东西两侧的厢房一般称为下屋,上屋以住人和做饭为主,而下屋则以放置各种生产工具和粮食为主。受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文化影响,在厢房与正房的两侧拐角处建造牲畜的棚圈,饲养畜牧业或是农用牲畜。正房内部则一般选择三间式格局,中间称为堂屋,以安置厨灶和火炉等厨具和取暖设备为主,而西间为主屋,东间为侧屋。也有部分农村地区取消了东侧厢房,只建设有西侧的厢房,四合院也被正房加西厢房和院墙的建筑格局取代。建筑房屋的材料也从最初的茅草后来被泥土,再后来被砖瓦所取代。当前,建筑房屋以砖瓦为主要材质。

满族以西为大东为小。在整个东北农村地区也受此传统习俗影响,一般尊者以西屋为住所,并将祖宗的牌位贡于西屋西侧的墙壁上。蒙古族传统的信仰为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所以在广大的蒙古地区有供奉狐仙、蛇仙(常仙)、黄仙的习俗,受满族以西为大的习俗影响,在整个东北地区尤其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几个盟市地区供奉的各种仙家牌位也安置在正房西屋的西侧墙壁上,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众较多,在家供奉佛位的家庭也较多,同样将其供奉在正屋西屋的西侧墙壁上。

正房除了堂屋外的西屋和东屋都建有火炕,一般在北侧或西侧的墙壁上建有火墙,火炕和火墙是东北农村地区冬季取暖的主要设备。火墙和火炕也是满族传统住房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农村地区不论是满族、汉族、蒙古族还是朝鲜族在建房的过程中火炕和火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东北地区也聚居着一些朝鲜族群体,他们的房屋建筑独具特色。一般有五道脊梁,而且在整个房屋的东侧要开东窗。本地区的人们称其为“四坡五脊”的建筑架构。其中的设备建构与其他民族的相去无几。

三、东北农村地区居住习俗形成的原因分析

东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俗文化的特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满族习俗文化为主体,混合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的居住习俗,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满族起源并长期居住于东北地区。满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东北地区,是满族人长期与自然互动的结果。所以相对而言满族的习俗文化也是在该地区最适宜的,具有本源优势。

其次,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满族的文化渊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蒙古族以牧猎文化为主,满族以渔猎为主,因此在相互接触中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所以,在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具有较为浓厚的蒙古文化特点。

再次,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朝鲜族和汉族是属于外来民族,汉族群体以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的人口为多。所以,该地区居住习俗中的汉族文化元素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

最后,朝鲜族以点的形式散布在东北地区,其传统的居住习俗也多有体现。甚至对其他民族的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文化场域。居住习俗也体现着本地区文化的诸多特点。房屋建筑结构和内部的设置与传统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都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习俗文化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起变异度和保存度与其实用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居住习俗文化而言,在广大的东北农村地区之所以满族的居住习俗文化在各民族家庭中能够得到普适性的保留和传承,主要是因为其符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无论其外形和内部的结构都适合当地的环境。因此,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自觉的就选择了这种居住形式。

农村地区 第4篇

一、昭通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现状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 属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辖10县1区、144个乡镇 (办事处) 、1241个行政村 (社区) , 其中有1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3个国家级贫困县占。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1.35万人, 其中城镇的人口为109.48万人, 占总人口的21.00%;农村人口411.87万人, 占总人口的79.00%, 全市人口密度226.5人/平方公里。人均受教育年限6.87年。全辖10家金融机构, 共480个网点对外营业, 其中县域及以下的金融网点287个, 截止2015年6月末全市共设立1741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投放了ATM机1056台, 入网商户1.1万户、POS终端2.2万台、实现了全市惠农支付点行政村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2年以来, 人民银行昭通市中心支行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成效显著。

(一) 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丰富“产品库”

一是推出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涉农企业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二十种信贷创新品种。二是积极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扩大农村金融抵押源。林权抵押贷款企业最大单户贷款余额1000万, 农户最大单户贷款余额400万元,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最大单户贷款为200万。三是全力推广“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贷款”, 通过贷款利率优惠、贷款额度优惠、财政贴息等措施, 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和群众创业致富无门路、发展产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的困难。截至2015年6月末, 纳入重点监测的二十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124.45亿元, 累计受益农户28.44万户。

(二) 推进农村支付环境持续改善, 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

一是以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为目标开惠农支付点建设, 并出台业务配套管理制度。截止2015年6月末, 全辖共建成1741个惠农支付点, 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惠及518.44万群众, 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交易笔数和金额均稳居全省前列。这一成果, 得到昭通市委政府的肯定, 2015年首次被写入昭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二是积极推进农特产品非现金收购试点工作。邀请世界银行普惠金融专家和中国银联产品研发人员深入农特产品主产区进行实地调研, 并专门设计出云南省首批农特产品收购非现金支付工具“福农通”支付产品, 丰富了农村地区惠农支付产品。

(三) 全面铺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整合政府、银行、基层组织的力量, 以“一县一策”为抓手, 找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 以政府发文确定《昭通市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方案》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评定出“信用户”57, 327户, 信用村73个, 信用镇13个, 实现了10县1区至少有1个信用乡镇的工作目标。金融机构简化审批程序, 在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 加大了支农力度, 满足了广大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资金需求。

(四) 推出乌蒙片区“面、点、线”精准扶贫模式, 增强内生动力

昭通中支按照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思路, 推出了“以选定产业扶贫区域为面、选出扶贫对象为点、加强金融扶贫为线”的“面、点、线”工作方式助力乌蒙片区脱贫, 通过金融杠杆撬动龙头企业, 涉农贷款发放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被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 作为精准扶贫对象, 发挥“传、帮、带”作用, 具有本地特色的“獭兔养殖”、“鸵鸟养殖”、“花椒种植”、“辣椒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一大批农业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扶贫模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三、推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实施的难点

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出季节性和分散复杂性、低收益和高风险、可抵押品少和交易成本高三大特点。农村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在经营规模、技术水平、抵押担保条件、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其金融需求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主体的特殊性制约了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进必须因地施策。

难点一: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在推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实施的过程中, 财政、税务、扶贫、金融等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 但是这些政策多是从各部门职能范畴出发,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如:人民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在乡村集镇设立物理网点, 但是涉及相应的税费减免需要发改、税务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另外, 由于缺乏牵头部门统一规划部署和高效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 各部门在分歧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如:国家扶贫部门每年下达全市扶贫贴息贷款, 由于扶贫部门与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项目库对接不畅, 导致一方面扶贫项目推进缓慢, 另一方面涉农机构因部分项目风险补偿措施不到位, 涉农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并存。

难点二:涉农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单一,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统计数据显示:在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方面, 2015年6月末, 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及以下网点为205个, 占全市县域及以下网点的71.42%。全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为1, 343, 449万元, 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47.34%。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累计贷款余额占全市创新型金融产品余额的70%以上。加上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各国有银行对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缺乏动力, 在没有更多优惠政策或资金补贴的情况下,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难以进一步壮大。

难点三:统一模式的标准金融产品与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当前, 国有商业银行都将信贷产品创新权限集中在总行, 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开发与实践需求的脱节、开发与营销的脱节。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6月末, 全市67.72%的农户贷款集中在抵押范畴创新的金融产品上, 但是创新的步伐还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已有的部分金融产品也面临着大面积推广难的现实问题, 如:养殖贴息、巾帼创业、党员带头致富等贷款因受到联保条件的制约;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因受到推荐单位名额的限制, 贷款获得率只有46%。真正能够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依旧较为单一。

难点四: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涉农信贷风险防范薄弱。种养收入作为重要的还款来源, 风险保障措施不足也对贷款的质量造成影响。如:云南省试点农业保险起步阶段规定有水稻、玉米、油菜、青稞、甘蔗、橡胶、香料烟、澳洲坚果等八个种植业, 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四个养殖业。昭通市作为农业大市, 只选定水稻、油菜、玉米和能繁母猪等4个险种覆盖传统种养业, 其他比较有优势的农特产品, 如天麻、花椒、魔芋、核桃等以及水果类 (苹果、芒果等) 经济林果无法参保。另外, 作为农户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措施的保险产品只有信用社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一款“安贷保”产品, 该产品主要针对8万以上的农户信用贷款, 根据贷款金额确定保费, 参与农户为少部分, 不能覆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种风险, 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四、几点思考

(一) 建立政府层面的普惠金融工作协调机制

建议搭建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牵头, 税务、保险、林业、扶贫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 统一规划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制度安排, 前瞻性的规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发展中介组织, 出台和完善确权、资产评估、交易流转平台等配套措施。

(二) 构建多形式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满足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需求。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型、小型金融机构, 引入竞争机制。积极筹备建立适合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资金互助机构或资金互助合作社, 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融资困难。

(三) 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风险分散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直接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措施包括:逐步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当政策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带来风险导致发生贷款损失时, 对金融机构直接实施补贴。二是完善间接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应着手构建全面的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收入保险机制, 在农作物总收入低于特定水平时实施赔付, 实施巨灾保险, 当由于气候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面积农作物产量异常低时, 保险公司按照农户受到的损失价值进行赔偿, 提高农户还贷能力。

(四)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是加强金融制度创新。通过建立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三农”激励考核、农村信贷风险补偿等系列激励补偿机制, 鼓励更多资金留在当地使用。二是适当下放农村金融创新业务权限。建议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总行根据各地经济特点、禀赋优势, 赋予各地分支行特定的信贷产品创新权限, 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信贷产品。三是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加大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等新兴服务载体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工作。

(五)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减负 第5篇

稼依小学冯麟雅

继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后,我国各地开始了一次次减负热潮。今年,我省也又一次开始了全省范围内的减负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以前开展的减负工作没有进行到底,.但是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次此的减负工作可谓是打一场硬战,誓必要坚持到底。

以前减负的重点是放在相对较大的城市,但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彻底,减负的浪潮已经向农村地区袭来。作为一名农村地区的教师,我希望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但减负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两者,而是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要在农村地区落实减负工作,其难度不亚于在大城市里实施。要做好减负工作,必须好好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作用,以及相关观念的转变。所以我认为要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无论什么事,政府机关部门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所以政府部门作出的硬性方针政策对人们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早在好几年前,国家教育部对减负工作就高度重视,但为何屡屡实施下来都不成功?当然其原因不是一字一句就能明了的。但如果地方上的相关部门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落实上级的各项指示,还能根据地方实际做出适合的政策方针的话,可能对当地的群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会更深一些层次。就我们农村地区,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边疆偏远的地区,人民群众往往都很实际,更愿相信住眼前的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部的政策和北京一样遥远。所以我想,如果地方政府以及

相关部门如果能在上级指示的基础上,在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硬性政策规定,应该会把减负这件大事更深的扎入当地群众心中。

二、学校明确任务

减负的重要性不是因为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才重要,而是因为当今形势迫切需要减负,所关系的是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不让孩子的童年被繁重的作业的阴影所掩盖。学校是落实这项工作的作直接的部门。也就是说,这项工作是否能落实到位,与学校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学校一定要明确所肩负的责任与任务。及时地向教师教师传达上级指示、作具体要求,向家长宣传相关政策方针。减负工作安排具体到人,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何谓“减负”?如何减负?鼓励教师思索落实减负的办法,监督教师是否落实减负工作等等,学校都应该制定出一份符合本校实际的计划,具体方案,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三、教师稳步落实

学校是落实减负工作的直接部门,而教师则是落实减负的直接责任人。无论上级怎样规定,落实减负的直接权利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减负?减负是什么?要怎么减负等这些问题后才能开始着手减负工作。上课、布臵作业是每个教师每天都在做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减负的浪潮一袭来,部分教师就以为不布臵作业、少布臵作业就是减负了。其实他们连以上问题都没搞清楚,那么他们的作为能算是落实减负工作吗?只有知道了为什么做?该做什么?怎么做?做了要有什么转变之后,教师才能开始落实减负工作。然而要真正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目标的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教学质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现在的形势告诉我们,减负是势在必行,为了教学质量而不实施等类的事想也不用想。那么怎样才能在减负的状况下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呢?这个问题是使所有教师头痛和忧心却又不得

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落实减负工作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思索如何才能减负不减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地锻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更希望能早日有一个结果。所以,每一个一线教师务必持端正的态度及决心来对待本次减负工作。

四、观念的转变

以上所述的问题可能在农村合成时间都没有太大差异,但从观念上看,农村人和城市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人们的观念是是阻止减负工作落实的一个巨大障碍。所以,人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可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考试制度已经根深蒂固,以分数来衡量老师、学生的观念不是说变就变的。尽管需要漫长的时间,但顺其自然绝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

为什么要减负?因为学生作业繁重?作业为什么繁重?因为教师要抓好教学质量?为什么要抓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评价。如果对教师的评价只局限在学生的分数上,那么要让教师安安心心落实减负工作实属难事。当然,上级有关部门已经对教师评价提出了改进,但是如果要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且不反弹的话,教师评价问题可以说占有很重的分量。

2、学校的观念

学生每天来学校,教师每天在学校,家长每天心系着学校。所以说,学校就是开始转变观念的一个核心。以学校为中心,把观念慢慢向他所能直接影响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传达,扩散。当然,在农村地区,一半以上的家长一个学期可能就来学校那么一两次,也可能班主任是谁也不知道,但是,于他们天天见免得孩子会给他们带去信息,而孩子们所带去的信息,正是他们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不要局限于为了得到高分,考个好学校。而应该从小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为孩子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为教育目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因为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研究家、航天员,也同样需要普通的农民、工人、清洁员、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商人等等。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就万事大吉了。总而言之,培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

3、教师的观念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有了转变,那么教师的观念也不难转变。但在具体评价方案出台之前,教师自己也应该先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是在教育?还是只教书?是不是让学生考个好分数就行了,是不是只为了让他们考高分?在我看来,教师既为人师,也为什父母,不仅要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但是,能明确这些,并做到位的教师寥寥无几。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份工作的特殊性,转变观念来搞教育,而不是教死书,死教书。另外,教师必须要知道减负不是减少家庭作业就行了,因为在减负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上好并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该如何评价一个学生,课后该给学生留什么样的作业,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4、学生的观念

在做惯繁多的作业后,突然给他们减少,学生似乎会有点不适应,但无论如何,作业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有些学生不知道不做作业那么去做什么。所以就一味的放松自己,以至最后变得贪玩、懒惰,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观念的转变,必定会让学生有变化。学生要知道,做作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生活。

5、家长的观念

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在好多人看来,只要在学校里成绩优异,那么在社会上也能立足,其实不然。所以家长的支持与否对减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地区,信息等方面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不清楚减负为何物,为何减?为谁减?减了有什么好好处等等。所以如果学生回家做作业做得太快,或者没做。他们就会质疑:使孩子偷懒?还是教师偷懒?如果学生说是老师没布臵,他们就会责怪老师没责任感,担心教师这样做会影响他们孩子的前途,他们随即便给学生布臵更多更为繁重的作业,造成了教师减,家长加的现象,反而让减负越减越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农村地区,很少有家长把孩子送去各类补习班。当然也有家长会反应教师布臵的作业太多,但这毕竟是极少数的。更有甚者,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在乎期末考试试卷上是否得了高分,从而就开始责怪教师,批评孩子。所以说,要让家长们都一致转变观念,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但我认为,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观念的转换还是指日可待的。

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方法;反思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

在通常的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只是一直在听老师讲的内容,而没有去动手做笔记,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让学生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记录,让学生课外可以进行反思与总结,所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重要的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掌握解题的方法,反思解题的过程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获得分数,之后却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反思在解这道题的时候有哪里是想错了方向,导致效率不高,总结还可以用其他多少种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解题的过程,迅速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反思的概念

教师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每个人简要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反思过程,从而可以互相学到更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此外,互相交流讨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形成反思的概念,促进个人的反思以及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和创新能力。

3.反思解题的方法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碰到过好多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有灵活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死板,过程单一,思路杂乱无章。之所以会出現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反思解题的方法,只是为了把题目完成,从来不分析自己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的优劣。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的解题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清晰、灵活、新颖。

4.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设定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反思这一过程。但是这种方式是有弊端的,因为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影响,如果不指导学生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以及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那么就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

5.反思错误,取得进步

犯错不要紧,关键是要学会反思错误,避免再次犯错,很多学生考试和作业中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教师应该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寻找错误的原因中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常作业中学会自我反思,以及在课余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方法,培养反思能力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之余,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总结和提炼这些内容之间的规律,变成自己的解题风格和技巧。在平常的作业中,鼓励学生反思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进步。

为了更好地说明反思的过程与重要性,我举一个例子,如图:△ABC中,已知∠ABC=75°,∠BAC=35°,且∠ABC和∠BA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求∠ADB的度数。这道题目本身并不难,直接用公式可以算出答案。在算出答案之后,我觉得应该再在这个题目之外延伸一下,于是我就问:“如果∠ABC+∠BAC=100°,那么∠ADB的度数是多少?”这就可以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的基础之上,作一条适当的辅助线,再利用所学习的三角形外角定理来最终得到答案。通常老师们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在完成这道题的解答之后,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一下∠ADB的度数与∠C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于是,在解完这道题以及由该题延伸出来的知识和联系之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等于第三个角的一半加上90°”。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总结,学生就可以形成一个很自然的知识架构,只要看到题目中有关于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以及第三个角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想到刚才的那个定理,对于解题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就会有质的飞跃。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时,不要忘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刻性。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深入。要通过题目给出的表面信息和潜在的一些内容,领悟到这个题目的本质特征,组织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知识架构。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六年的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反思并引导学生学会进行有效的反思。因为我认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教师,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那就得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个专家型、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同时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做个对自己有心的人、做个对学生有心的人;学会将爱拿起、将爱释放,以人为本,用爱铸师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

[2]席振伟.数学的思维方式[J].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

(作者单位 贵州省平塘县油岜中学)

探索农村地区小班化教学 第7篇

就 “小班化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通过将班级内的学生相应地减少,缩小班级的相对容量,是与大班额教学相对而论的,通过将大班额缩减名额后变成小班化,更加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主体地位,达到了 “双主体”式的教学活动的实现。就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的特征与优势已经成为一种亮点,通过小班化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更利于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现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充分的领略老师优良的意志品行、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特点明显要比大容量的班级教学要好得多, 具体体现在:

一、小班化教学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被拉进

调查显示,随着班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师生之间的关系纽带就会被越发的削弱,同时由于不断增加的学生名额,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就会相应的增加,影响班级的管理质量。由于班容量过大, 从而使得学生的交往频率出现明显的下降,交往不充分,导致学生合作时就会产生很大的不默契性。但是实施小班额教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班容量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受到的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同时由于班容量的下降,就会使学生与老师的交往频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增加了交往的机会,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关系更加密切。另外,班容量的大小对学生的座位排列具有很大的影响。倘若班容量过大,为了更加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般都是采用秧田式对学生的座位进行排列,这种座位排列的方式,对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情感的建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带来了很大阻碍。但是实施小班化教学,就可以任意变化学生座位, 可以是圆形排列,也可呈V形或T形等,这样一来就会使师生之间更加便于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能够促进孩子自信能力的养成

实施小班化教学以后,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的变现机会就会变得更多。然而大班容量教学时,一方面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通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时间非常紧张,往往选择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发言。又由于班级教学管理只注重两头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及格率与优等率。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往往被忽视,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发言的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学习动力就会下降。如果实施小班化教学,就会有效的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老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就会相应的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纽带,老师也可在教学活动中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行为表现、身心健康等。进行必要的针对措施加以引导,或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更加充分,锻炼的机会就会更多,更方面的提高也会更加突出,自然受到老师的表扬也会相应的多起来,从而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实施小班化教学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倘若知识实施小班化教学,班容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下降,但是老师的教授方法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教学形式,那么实施小班化教学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达不到优质的教学质量,实施小班化教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动态化的教学过程。随着班容量的减小,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是教学,将教学的内容进行灵活设计与组织。可以将传统的 “秧田型”座位排列改为 “小组型”, “圆形”等,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学习。老师也改变了传统的讲台教授的形式,走下讲台,但是这种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使被动式的教学转变为主动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实现了( 个体、小组、班级) 学习的有效融合,在交流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实现了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互动。

四、实施小班化教学更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不同于大班容量的教学,实施小班化教学以后,老师的教学任务相应的得到减少,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这样一来老师就可以抽出时间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空间意义上来说,由于班容量的减少,老师的空间相应的增大,学生与老师的交往频率也会随着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频率也会增加。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得到老师的 “照顾”,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通过实时小班化教学,老师可以全面统筹,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若要大范围的实施小班化教学,家长与老师的育人观念必须进行更新。

我相信,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小班化教学一定会在更多的地方实行,它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陈衍忠.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10

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娶妻难,不良影响,原因,对策

当今中国,男多女少,大量男青年找不到结婚对象,而且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更为严重,大量适龄男青年找不到结婚对象。与此相伴而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地区攀比现象,结婚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结婚成本令农村居民苦不堪言。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得不引起国人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从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三个方面入手,使人们对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农村单身汉过多,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而且对那些大龄未婚男青年和那些有过成婚困难经历的已婚男青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农村单身汉过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根据权威资料统计显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就全国范围来看,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地区不能成婚的男青年比例更高,这样农村地区的单身汉会很多,数量相当庞大。以前,农村地区也有一些单身汉,但是数量较少,且大多是一些智障或者残疾的男人。可是,现在情形大不相同,农村地区的单身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很多单身汉自身条件也不差,这些本不该剩下的正常男青年现在却被剩下,其身心压抑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农村大龄剩男正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长期单身生活,导致性格孤僻,思想偏激,容易因小事产生过激行为。部分未婚男青年精神空虚无聊,易受诱惑参与“黄赌毒”等违法活动,影响社会风气。还有一些大龄未婚男青年,由于长期的身心压抑,正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于“娶妻难”问题,正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1]。

2、对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农村地区崇尚“普婚文化”,如果一个男人成年以后不能结婚成家,容易成为当地嘲笑鄙视的对象,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这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行为失范,成为人们眼中的另类。大龄未婚男青年长期独身生活,生活不规律,容易形成吃饭不及时、暴饮暴食、酗酒、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3、对那些有过成婚困难经历的已婚男性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婚姻挤压现象一直得不到缓解。很多农村男青年找不到结婚对象,这也给那些有过成婚困难经历的已婚男性造成了很大压力。虽然这些人竭尽全力摆脱了单身,但是高昂的配偶替代成本使他们极度担心失去现在的配偶,导致其心理极为脆弱。当夫妻产生矛盾时,他们容易倾向于实施肢体暴力,并引发连锁效应,对女性安全、家庭稳定和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1]。

二、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适龄女孩偏少

1)重男轻女思想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特别是一胎化政策的实施,不少农民为了保证能有一个男孩,不惜通过性别鉴定把未出生的女孩打掉,有的甚至把刚出生的女婴遗弃,这些都导致上世纪末期女孩数量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非法医学手段——性别鉴定的恶劣影响,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处于103—107之间,如果不是非法的性别鉴定,我国的性别比不应该那么高。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也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是那时的性别比并没有那么高,原因在于,那时的性别鉴定还没有流行开来。不幸的是,到了90年代,非法的性别鉴定在广大农村地区泛滥开来,虽然国家也命令禁止性别选择,但是收效甚微,结果90年代及本世纪初男女性别比居高不下。非法性别鉴定人为地导致性别比失衡,其带来的恶劣影响广泛而深远。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性别比失衡。

3)大量农村女孩前往城市地区工作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城市地区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发达,现代气息浓厚,对农村年轻女孩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更是吸引了大批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孩。这些女孩长期在城市生活,已经习惯了城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多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女性资源的匮乏程度[2]。就地区而言,与东部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女孩流失更为严重,这与本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攀比现象严重,结婚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农村地区攀比现象严重,结婚成本居高不下。一是彩礼高。很多地区的彩礼远远超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彩礼反而更高。中原地区的农村流行“万紫千红一片绿”说法,细算起来,约有有十五万之多。二是结婚条件高。现在农村地区的结婚条件要求相当高,不但要求在农村老家建新房,有的还要求在城市买房,装修方面丝毫不比城市差,家具、家电要求“高大上”,有的还要求配备一辆小汽车。在婚礼方面,追求奢华,雇佣豪华迎亲车队,在高档酒店举办婚礼。这既与勤俭节约的淳朴民风相违背,更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

三、农村地区“娶妻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

1)全面执行“二胎”政策,提供优质计划生育服务,我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一胎化”政策,虽然取得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口的急剧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其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农村地区男青年“娶妻难”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为了解决目前的人口问题,政府逐步实施二胎政策。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在放开二胎后,各级政府要提供优质计生服务,为孕期妇女提供提供生育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采取措施改善医疗条件,或者政府出资兴建更多高标准的妇幼保健院,同时为婴幼儿提供更多医疗服务和营养补助。

2)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性别鉴定和遗弃女婴的行为,虽然我国政府明确禁止非法性别鉴定和遗弃女婴的行为,但是行政执法不力,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行为。这既与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功利性心态有关。在制止超生方面,基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有些乡镇政府为了制止超生行为,采取抓人,扒房子,抢财物等极端方式,其手段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地方政府在禁止非法性别鉴定和遗弃女婴等行为上却无有效作为。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性别鉴定,比如,往各大医院派驻计生人员和警察,明察暗访,对那些非法的性别鉴定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涉事医生和医院进行曝光和处罚。

对于遗弃女婴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这就要求警察把遗弃女婴的行为当做刑事案件来对待,发现一起惩处一起,绝不手软。

3)各地政府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倡导正确的生育观,思想乃行动之先导,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遗毒,现代人应当摒弃。政府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倡导正确的生育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地区以举办讲座、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加大对“双女户”的奖励力度,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让农民看到生育女孩的好处,引导他们改变生育观念。

2、倡导婚姻节俭之风,解决农村地区娶妻成本高的难题

目前,农村地区结婚彩礼高,物质条件要求高,婚礼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这些都对农民生活乃至农村社会风气所带来不良影响,各地应主动应对,加强引导。

1)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扭转结婚方面的不良之风,自中央“八项规定”以来,党员同志和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婚丧嫁娶方面大操大办现象已得到明显遏制,全社会要以此为契机,在结婚方面倡导节俭之风。农村地区社会风气的好转,需要党员同志和村两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但自己家在婚丧嫁娶方面简操简办,而且要引导村民不铺张浪费。

2)充分发挥乡贤和家族长的积极作用,引导形成文明节俭的新婚俗,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乡贤们在农村文化建设、新形势下移风易俗、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农村地区的宗法实力强大,家族长在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要想改变社会风气必须发挥家族长的积极作用。基层政府要号召乡贤们和家族长制定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强化农村社会治理,进而形成健康、文明、节俭、和谐的新婚俗。

农村地区的“娶妻难”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成华,靳小华,井文.“娶妻难”对农村男性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3,(3).

四川地区农村电网防汛措施浅析 第9篇

1 农网防汛抢险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1) 地质条件差。由于受“5·12”汶川大地震后续影响, 四川地震灾区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风化程度严重, 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使电力设施受损严重。

(2) 抢修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在主汛期电网一旦发生事故, 一般都是破坏严重、破坏面较大、停电范围较广的事故, 发生灾害的当地供电所不仅本所全员必须投入到抢险中, 甚至还需要从其他相关供电所抽调人员进行抢修作业, 这样一来无形中又削弱了其他供电所的抢修力量。二是雷雨天气过后, 辖区内交通、通信情况很不理想。部分地区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一段时间内车辆、行人均无法正常通行。在有可能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飞石、塌陷等自然灾害的区域内, 也不能进行抢修作业。部分丘陵地区雨后施工条件比较恶劣, 容易发生坠石伤人、高处摔跌等事故。

(3) 汛期各种故障集中暴发。雷雨天气后台区低压用户的故障报修也大幅增加, 部分供电所管辖区域较大, 往返时间较长, 导致各供电所在车辆、人员配置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雷雨天气后农网用户产权线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少维护, 雨后线路设备受潮后容易发生漏电、接地现象, 难以及时处理事故、恢复送电。

(4) 故障多是用户原因造成。在雷雨季节, 农网线路容易发生跳闸、接地等故障, 但是通过对线路跳闸、接地情况分析, 发现大部分线路跳闸、接地, 主要是因为用户侧的设备线路老化及运行维护不当, 防雷水平低下等出现故障并导致主网线路跳闸。这样无形中浪费了相关供电所的人力、物力, 影响其他缺陷的处理进度。

(5) 备用物资不足。由于对防汛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充分, 部分防汛物资的储备量比较小, 而且部分物资规格型号不齐全, 在汛情较严重情况下, 防汛物资不能满足防汛工作的需要。

2 农村电网防汛措施

2.1 电网建设设计时就采用差异化设计

(1) 在可能受洪水或其他地质灾害侵害的区域内, 提高设计和设防标准。如使用水泥电杆的基础加大拉盘埋深, 用混凝土进行浇灌, 拉线和拉线附件应做特殊防腐等措施。

(2) 杆塔位置应尽量处于地势较高处, 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布置塔位。杆塔位于陡坡时, 应采用全方位不等高基础, 注意基础受冲刷情况, 必要时采取护坡、堡坎、修建排水沟等措施。

(3) 转角塔位不宜选在坡度较大的山坡或易被洪水淹没冲刷和低洼积水之处, 同时应考虑有足够的施工紧线场地和便于施工机械的到达。

(4) 线路跨越河流尽量选在河道狭窄、两岸距离较短, 河床平直、河岸稳定, 两岸尽可能不被洪水淹没和冲刷的地段。应注意塔位的地质条件, 有无严重的河岸冲刷现象, 有无软弱地层存在及地下水深度等问题。

2.2 汛期来临前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抢险物资准备

(1) 组织对管辖范围内的农网线路、配电变压器进行汛前特殊巡查, 对地处山地、边坡、河流岸边及存在取土现象的杆塔、拉线基础进行彻底普查, 对线路杆塔及拉线基础附近取沙、取土的行为, 坚决予以制止。

(2) 洪水对杆塔基础形成冲刷的, 应采用重力式基础或素混凝土裹护。

(3) 杆塔位于峭壁、山坡等地质不稳定区域时, 应采取措施, 避免杆塔因落石等原因造成倒塌, 必要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固堡坎。

(4) 要加大农网防雷技术改造。洪灾频发季节也是雷雨多发时期, 增加或加装线路避雷装置, 如在多雷区, 10 k V混凝土电杆线路可架设地线, 或在三角排列线路的中线上装设避雷器。

(5) 建立汛期重点监视线段及杆塔位防汛资料档案, 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线路杆塔进行定期巡视和雷雨天气后的特殊巡视。

(6) 建立防汛组织机构, 健全防汛预警机制, 结合实际进行防汛预案的演练。

(7) 积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 对可能发生长时间强降雨地区的输、变、配电设施, 提前做好相应设备设施巡查工作, 及时修复、加固防汛设施。要密切跟踪天气变化, 及时掌握气温预测和水情预测, 适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提高对局部地区暴雨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救援能力。

(8) 全力做好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的准备工作。配备必要的应急发电机 (车) , 储备充足的塔材、导线、电杆、配电变压器、绝缘子、雨衣、雨靴以及交通、通信、医疗、生活用品等防汛专项设备和物资, 并做好统一保管, 遇险情时进行调用。

(9) 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 应与地方卫生防疫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 落实各项防疫、消毒措施, 确保员工不发生任何疫情。

农村地区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 第10篇

1发病原因

1.1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特别落后点的农村地区, 农民舍不得购买全价饲料, 而用单一的青饲料, 当日粮中钙磷不足时, 易发生该病。

1.2长期圈养, 运动不够, 日照时间少, 机体内钙合成下降, 抵抗力降低而发病。

1.3产仔比较多而且哺乳12头以上仔猪的母猪, 泌乳力强, 骨盐降解速度较快, 则更易引起本病。

1.4由于农村缺乏养猪技术, 为了追求利益, 后备母猪配种过早, 头胎母猪自身四肢骨骼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未达到体成熟, 骨中钙储存不足, 诱导本病的发生。

2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但引起本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钙、镁、磷等。血钙不足, 引起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离子, 从而引起骨钙不足而发生瘫痪。

3临床症状

瘫痪之前, 母猪体温正常, 食欲减退或者不食, 行动迟缓, 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嗜现象;瘫痪发生后, 起立困难, 精神抑郁, 食欲减退, 少吃不喝, 大便干小结块, 排尿较正常, 扶起后呆立, 站立不能持久, 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 皮肤神经敏感度提高, 并有尖叫声, 最后瘫卧不动。

4预防与治疗

4.1预防方法

(1) 改变传统饲喂青饲料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钙粉、骨粉等矿物质较丰富的原料, 可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2)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饲料, 力求日粮中营养均衡, 不能有啥吃啥, 要全价营养。

4.2治疗措施

(1) 在母猪怀孕和哺乳期间, 在日粮添加钙, 例如佳能钙。

(2) 对症状较轻的母猪, 可用新鲜畜禽骨或钙制剂, 加入饲料中饲喂, 可用维丁胶性钙2~3m L肌肉注射, 隔日注射, 连用3~5次, 有利于钙的吸收。

培养农村地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第11篇

一、重视“再创造”,激发探索的欲望

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不太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校实际,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乐于接受、乐于学习,并且符合实际的学习内容。

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几个对称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在学生找到蝴蝶、树叶等物体后,教师可以适时告诉学生:“把这些物体画在纸上就是对称的图形。你们怎样判断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折,可以判断图像是否对称。学生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并且更兴奋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

财主让阿凡提把50只羊赶进一个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羊圈,可是羊圈太小,装不下50只羊。请你替阿凡提想想办法,使篱笆圈成的羊圈能装下50只羊。

生:把长方形羊圈改成正方形,面积就变大了。

生:我认为把长方形羊圈改成圆形,面积最大,羊更舒服些。

师:如果还装不下呢?

生:靠近房屋,借助一堵墙,围成一个不规则图形,面积肯定大。

生:选择陡峭山崖边围羊圈。

二、重视实践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新课标强调“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才能让他们获取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能力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教师可以安排“猜一猜”(小组合作)的游戏,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

(1)一位学生从盘子里抓一大把花生米,数一数有多少粒,其他学生作好记录,填在表格里。

(2)再抓一大把玉米粒,猜一猜大约是多少粒,记录在表格里;数一数抓出来的玉米是多少粒,填在表格里。

观察填好的表格,为什么玉米比花生米多呢?小组讨论后说出理由。

(3)想一想,一大把麦子比一大把玉米多还是少?估计一大把麦子大约是多少粒?(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请你抓一大把麦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记录在表格里。

观察表格,你数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怎样?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在以上的设计中,让学生在自己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自主探索中掌握新知,“靠自己的双手探索未知”,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实践开始。”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它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

三、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抓实探索的实效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要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探索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乘法的结合律”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之后,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数相乘’,而不用‘几个数相乘’?”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如果是几个数相乘,后面的文字不便于叙述;如果是几个数相乘,我们把其中的任两个数相乘,就可能交换了因数的位置,用到了交换律,就不完全是乘法的结合律了……通过促发学生讨论、探索,使学生理清了脉络,明确了结合律中不能调换加数的位置,为后面学习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做了铺垫,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品质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学习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总之,要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未来有所成就,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以“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提高他们“喜欢、学好、用好”数学的态度和品质,使他们在学习的路上不断进步。

广西桂南地区农村住宅改造初探 第12篇

1 生态改造农村住宅

随着我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 老式农家小院的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民的需求。这是因为住户的辈分结构在延续固有的三、四代同堂特色基础上, 二代户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家庭也呈现小型化的趋势;生活的逐渐富裕使得农民对环境卫生有了新的要求, 一大家人共用1个厕所、厨房和起居室不分的格局, 已经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

如何从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贯彻新时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实现科学合理的村镇小康家居功能模式, 为村镇住宅的升级换代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将具有极为重大的社会意义。农村住宅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房, 必须在节地、节能原则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设计推广经济实用、美观舒适的新型住宅, 使之既保留农村传统文化特色, 又适应现代农民生产、生活发展的要求。

2 科学布置院落空间

改造前 (见图1) , 院落空间布局不明确, 生产生活功能混杂, 家居功能未按生活规律分区, 功能空间的专用性不确定。未对生活区和家畜区进行分隔, 生活空气质量较差。因此,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对庭院格局和功能的设计, 使布局紧凑、分区合理、充分利用空间, 符合桂南地区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生活习惯, 创造人性化、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间, 强调院落空间的功能作用。

改造后 (见图2) , 院落中主体的住宅建筑承担起生活功能;辅助用房作为生产性附加功能空间, 粮食、农具一类的贮藏空间以及提供雇佣工人 (保姆) 的住宿和车库等, 优化了院落的功能分区。

3 构造舒适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重组 (见图3) 的重点是将生活与生产功能用房分区, 对同一住户的各功能空间分布做垂直布局优化。垂直布局优化就是将同一住户的各功能空间分布在2层或2层以上的楼层, 尤其适合于户类型中多代同堂或雇佣工人 (保姆) 的多辈份、多人口的大家庭住宅。在第1、2层改扩建部分设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用房, 并加建第3层生活功能用房。各层均配置厨房、卫生间, 且有各自的起居厅。以各层的厅为中心, 以垂直交通枢纽——楼梯间为纽带, 将各层联成一个整体性强的统一体, 可分可合, 十分方便。

(1) 住宅入口设计。门厅作为户内外的过渡空间, 在此换鞋、更衣、脱帽以及存入雨具、大衣等, 同时还起到屏障及缓冲的作用。

(2) 设置双厨房。根据住户的家庭结构, 楼上设年轻人厨房, 楼下设老人厨房, 上下对齐, 共用1个上下水管道系统。

(3) 独立设置的餐厅。餐厅与厨房、起居厅联系紧密, 可供6~10人用餐, 满足三代居的要求。

(4) 增设卫生间。卫生间是衡量文明居住的一个重要尺度。取消传统的室外旱厕, 在住宅室内每层增设1个卫生间, 主卧室有专用卫生间, 使农民居住更加方便舒适。

(5) 贮藏室的分类设置。贮藏物品种类多、需要贮藏数量多、贮藏面积大是村镇住宅的一大特点。贮藏室的设置在原功能基础上进行分类、就近贮藏, 按充分利用空间的原则予以优化。被服细软用品贮藏靠近卧室, 外出用品贮藏靠近门厅, 食品、餐具、燃料贮藏靠近厨房, 杂物、粮食种子、小型农用设备等贮藏可在专门设置的贮藏室, 贮藏位置基本在底层。

(6) 卧室的安排考虑使用者的要求。村镇住宅卧室的优化, 首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卧室的功能, 完善卧室空间, 做到各类型的卧室布置以人为本。 (1) 主卧室有专用卫生间, 专用壁柜贮藏衣物。 (2) 老人卧室设置在第1层, 靠近客厅, 以利老人看到厅堂, 便于来到厅堂和家人或来客聊天, 去除孤独感。

(7) 起居厅、客厅独立布置。起居厅布置在第2层, 为家人起居团聚和看电视而设;客厅布置在第1层, 按当地风俗习惯以接待宾朋、祭祀为主, 此外尚可兼做家人起居之用。在一些民俗传统意识较浓的地方, 堂屋世袭的内涵特征符合当地村镇居民的风俗习惯, 可予以保留。

4 充分利用再生能源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在桂南地区的广大农村, 太阳能资源较丰富, 具备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采用沼气为燃料, 清洁、卫生、生态、节能。这也是村镇住宅中能代表乡村的特色之一。

农村住宅的改造还要考虑节能设计 (见图4) 。主要体现在采用太阳能、沼气池以及立体养殖上。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形成供热水系统;沼气池产生沼气形成供燃气系统, 并能提供肥料种菜和浮游微生物养鸡、养鱼, 形成立体养殖系统。

5 结语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科学规律, 不能盲目建设, 应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 如气候、技术经济条件及各种资源现状等, 因地制宜, 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金虹.东北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J].建设科技, 2007 (9) :60-61.

[2]张秋波.农村住宅改造不是简单地拆旧房建新房[OL].http://news.sohu.com/20060304/n242128338.shtmL, 2006-03-04.

上一篇: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下一篇: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