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修订范文

2024-08-04

方案修订范文(精选10篇)

方案修订 第1篇

摘要:<正>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消息,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考试中心表示,本次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消息,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考试中心表示,本次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此次修订具体到9个科目的考试大纲均有调整,其中语文将增加阅读量,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数学强调考查数学文化的要求;思想政治则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生物引导学生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英语没有变化。语文科目将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具体来说,将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同时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可二选一,修订后两个模块都成为必考内容。此外,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培训型组织方案(修订) 第2篇

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给全体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条件,积极为全体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主动学习、乐于分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开发员工潜能、激发工作热情、加速员工成长,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经验,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培训型组织机构

1、培训型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吴青伟

成员:于 兵 曹允强、焦玉田、季春泰、刘士珍、陈贯金、姚德文、牛 刚、张哲兴

2、培训型组织执行小组 组长:于 兵 副组长:姚德文

成员: 曹允强、焦玉田、季春泰、刘士珍、陈贯金、牛 刚、张哲兴以及其他内训师

3、组建内训师队伍:

二、内部培训活动的组织及要求

1、后勤及生产关键岗位人员每人每年参加公司组织的内部专业培训不少于20课时。线上学习:经理助理以上人员每月平均2小时,后勤人员(含生产后勤、仓储、质管)及生产关键岗位人员每月平均4小时。

2、内训师每年授课课时不少于10课时,低于课时标准,不享受公司给予的授课补助。

3、月前,人力资源培训专员根据各岗位完成培训资料的整理,根据日常工作,每月度组织培训不低于4次,培训学习后一周内实施线上考核。同时,做好培训记录的收集、统计、考核、汇总以及存档工作。学习或考核不达标,不享有评先树优资格。晋级、涨资的,待学习、考核达标后方可执行晋升的岗位薪资。

三、外训内容的收集及参训人员组织安排 内训师成员:主管级以上人员及经认定审核通过的普通员工。人力资源培训专员负责及时收集集团每月外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经理助理以上人员每年参加外训不少于4次,主管级以上人员每年参加外训不少于3次。及时督促落实参加培训情况,组织参训人员汇报交流培训心得。

四、军事、拓展训练的组织开展

每年5月份、10月份淡季期间,提前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后勤各部门及生产系统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岗位军事、拓展训练,以此培养员工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更好的体现金正大人的精神风貌。军训、拓展训练参训人员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参考依据。

五、阅览室的建立及制度规范 1、4月中旬成立阅览室,考虑从网上购买(折扣较大)部分企业管理及各专业类书籍(暂购50本),或由德州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暂借20本)充实阅览室图书内容。以后每2个月更新一次。

2、制定完成阅览室管理制度。

六、培训、学习交流活动

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学习心得交流或学习执行力交流会议,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七、培训活动场地安排

1、公司层级培训:3楼或6楼会议室(根据人员多少安排)。

2、部门内部培训:原则上在本部门培训,10-20人可安排3楼会议室,20人以上安排6楼会议室。

3、阅览室设在二楼。重点从事日常书籍的借阅、学习的考核等工作;

八、培训组织启动仪式:

1、时间:拟于4月15日在六楼会议室召开公司“培训型组织”成立启动仪式。

2、参加人员:全体后勤及生产关键岗位以上人员。

方案修订 第3篇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重要且繁琐工作,每年各学院会将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的Word电子版汇总到教务处,教务处负责将培养方案汇总出版,并将培养方案课程信息提取出来汇总为Excel版上传到教务系统。天津师范大学共有学院20余个,专业近70个,培养方案课程信息提取到Excel中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往年都是靠人工将课程信息从Word中复制粘贴到Excel中。图1是Word版的培养方案,图2是需要汇总上传到教务系统的Excel版的培养方案,由于Word版跟Excel版培养方案布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Word中整个表格复制到Excel中,并且Word版培养方案课程名称中既包含中文课程名又有英文课程名,在复制到Excel表格中后需要将英文课程名提取出去,因此工作量非常大,往往需要3~4人花费近2周时间才能完成。并且汇总到Excel中的课程信息要上传到教务系统中,将来排课、选课等都需要这些信息,因此,必须确保数据准确,但人工方式难免会因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错误。

如此繁重的任务,靠人工的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于是采用了VBA编程的方式用宏命令代替了重复机械的劳动,实现了培养方案的高效汇总。

2 VBA基础

VBA是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的缩写,是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在其应用程序中执行通用自动化任务的脚本语言。主要提供扩展Windows应用程序的功能,特别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通过VBA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Excel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复杂的数据计算,实现Excel自带函数无法完成的功能[1]。

Microsoft Excel办公软件自带了VBA开发环境,用户不需要再安装其他软件就可以进行VBA开发。以Microsoft Excel 2007为例,在Excel打开的情况下只要同时按住Alt和F11键就可以快速调出VBA开发环境,用户也可以通过Excel“开发工具”菜单项下的“宏”命令,调出宏对话框,输入宏名称,然后点击“创建”按钮,也可以调出VBA开发环境。

3 利用VBA实现培养方案信息汇总

3.1 复制课程信息到Excel

学院上交的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一个Word文档并以专业名称命名,同一个学院培养方案放在一个文件夹中,Word版培养方案中的表格如图1所示,要想提取到课程信息需要遍历每一个Word文档,定位到Word中的表格,然后将表格中的数据复制到Excel中去,相关代码如下:

以上代码实现了将Word中的课程信息复制到Excel中,接下来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使之符合教务系统上传的格式要求。

3.2 将中英文课程名分列

Word版培养方案中中英文课程名存放在同一单元格中,复制到Excel中后需要将英文课程名提取出来,通过VBA编程实现了将中英文课程名称分列。

中英文的ASC编码不同,英文的ASC编码介于64~91和96~123,因此,可以从前往后遍历每一个字符,当读取到第一个英文字符后就可以判断此字符前为中文课程名,后边部分为英文课程名,这样就可以将中英文课程名区分开。具体代码如下:

3.3 将各专业培养方案汇总到一张表格

以上已将各专业培养方案提取到Excel表格中,最后需要将各专业培养方案汇总到一张表中,汇总为图2所示的格式,主要代码如下:

代码中copy Colume函数为自定义函数,实现将Worksheets(i)的c列复制到“汇总”表的b列,并从“汇总”表的sn行开始粘贴。

4 结语

通过运行VBA程序,实现了快速将Word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信息提取到Excel中,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使之符合了教务系统上传的格式需求,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 第4篇

通知提及“为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实现2020年高考改革目标做积极准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教育考试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试中心组织专家修订、审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对2017年高考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值得每位备考考生注意。

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主要修订内容

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三、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方案修订 第5篇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素质教育观,确立现代质量观,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时代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树立素质教育观。体现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和综合提高原则,按照专业教育、普通教育、综合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立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素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确立现代质量观。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依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借鉴、吸收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实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构建提高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提升人才社会影响力。四是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改善学生成才意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学生搭建优质成才平台,促进学生多渠道成才,多层次成才,多方向成才。要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建构多元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与社会互动。

二、确定修订方案原则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是落实科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反映,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在修订过程中确定的主要原则要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高校运行和学生要求。第一,全面发展原则。德、智、体等方面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要使基本素质教育相互渗透人才培养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个性人格和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依照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妥善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关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专业拓展原则。根据国际化、全球化、应用化对人才的通识性、复合性、实用性要求,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突破狭隘专业教育思想,由狭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变专业刚性为专业柔性。发挥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互补,淡化学科边际,扩张学科效应,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综合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四,培养能力原则。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水平,加大学生自主实验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管理,形成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实习和具有特色的金工、电子、生产、法商和管理等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不断丰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方法,探索途径,实现实践实验课程设计化和科研化。

三、明确培养规格要求

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总要求,反映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服务面向定位,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国家意志与教育规律、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高校运行与市场选择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目前,我国确定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总体要求是: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师范类专业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处理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备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一定的美育修养,能够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义务。各专业根据基本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4. 总体时间分配为: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4年制总周数为208周左右,其中教育教学164周左右,寒暑假、课堂教学、考试、教育(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公益活动与劳动、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与毕业教育等时间由高校自定。实行学分制高校可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模型和活动步骤,是大学各项教育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活动方式总称,结构模型根据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构,活动步骤反映人才培养的程序性、规范性和自主性。我院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有机融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形成“三结合、一统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统一。在此基础上,搭建培养创新人才平台,按学科大类招生,本科前2年贯通培养,后2年分专业教育;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构4个模块8个系列的课程体系,即:普通教育必修课、普通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主干课、专业教育方向课、专业教育选修课;综合素质教育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其中,师范教育专业还开设了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必修课,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选修课。另外,在确保专业主干课程学时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加大学生教育学习、专业实习、实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实践、实训学时。这些措施确保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工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逐步根除科技理性主义工具观;在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形成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改革课程体系的理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确保专业主干课程;围绕学生素质结构要求,设置系列化、成套化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开课原则,坚决摈除开设零散的人文课程或科学课程就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思想,充分体现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做法是:在整体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大学一年级开设各3个学分的人文和科学课程选修课,此类课程属于通识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按人文和科学类别各修读3个学分;大学二、三年级在专业任选课中,根据专业发展实际,修读本专业需要的2—3个学分的人文或科学课程,如经管系文科专业学生要修读3个学分的理工类课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还须修读2个学分的数学文化史等;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综合素质公选修,设置了4个课程模块100多门课程,其中,包括70多门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各修满4个学分的课程,且学分不能相互替代。另外,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统筹兼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妥善处理这类课程与专业课、公共必修课之间的关系。

五、提出具体要求,规范修订过程

第一,在设置的四个教育层次中,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有具体的学时、学分和总学时、学分规定,原则上不能突破总学时和学分,四个层次的学时和学分不准随意调整。在专业教育层次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计算学分时,单独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育(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学分,此部分学分不占专业必修课学分。

第二,在综合教育层次的素质养成课中,只对教学周数和开设学期提出宏观要求,各系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制定详细并易于规范化操作的学分计算标准。建议对部分教育活动从系、学院以上3个层次制定学分给分标准,并要公布给学生。各系要告知学生至少要修读的学分,且各层次的学分不能相互置换,教育层次内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也不能相互置换。

第三,为了保证修订工作顺利进行,要成立由系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正副主任、资深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小组,认真研究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下大力气解决教学内容存在的“难、繁、偏、旧”和低水平重复现象。

第四,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计划中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总学分一般不能超过,周学时(含实验课)原则上控制在规定学时以内。要保证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选修,专业方向课程要在规定学期开设,要妥善处理课程开设的逻辑顺序,先行课程要在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完毕后开设。(下转226页)(上接223页)

第五,除专业教育层次的课程由各系编码外,其余教育层次的课程统一由教务处编码。学科教学论课程全院统一编码,各师范专业可对课程名称作具体界定,如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教学论可变更为“中学数学教学论”,但课程编码不变,学时学分不占专业教育学时学分。要保证有关学科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应用数学等课程教学时数,不允许擅自减少该类课程的总学时,任课教师由开课单位安排。具体的开课学期、学时,由有关系和开课单位商定。需要外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有关系不得擅自减少这类课程学时,更不得由本系教师承担。

第六,严格规定本科人才培养修订程序。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务处和各系(部)承担具体修订任务。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题讨论。

总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大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国家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原则》等文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需求。

方案修订 第6篇

1 现行的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培养规格模糊

由于医学院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时间很短,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 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专业目录中的描述是概括性的, 并不明确, 这影响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1.2 拼盘式的课程体系, 主导方向模糊

大多数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都意识到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医学类课程以形成特色,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 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科学, 随意性较强, 更像是将医学类课程和体育课程拼凑在一起。缺乏整合的医学类课程的增加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大, 专业主干课学时不足, 形成“四不像”的课程设置。

2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2.1 培养目标应找准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社会体育相关理论和现代社会体育的特点, 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这是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同时, 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使学生既要具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又要体现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后在健康保健方面的的独特能力。

2.2 课程体系突出医学院校特色的原则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医药卫生资源丰富, 因此, 挖掘医学与体育学科的内在联系, 将医药卫生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专业, 开设并突出医学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 注重医体结合, 使学生具备一定特色的知识、能力, 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不断充实医学类课程的同时, 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学的会, 用得上的知识。

2.3 专业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不管是从国家办学指导思想上, 还是从发展大众体育,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角度来看, 或是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 都应定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当前,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 许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动手能力差, 难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 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因此, 专业培养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措施

3.1 培养目标的修订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社会体育相关理论和现代社会体育的特点。从社会需求来看, 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在公益型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其显性的市场和隐性的市场都不大[2],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要求的提高, 体育健身条件的不断我完善, 投资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 商业型体育健康指导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从人的发展来看,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谋求自身发展, 需要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 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

3.2 课程体系的修订

3.2.1 专业课程中设置主修、辅修项目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主、辅修运动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就业方向在健身类 (健身、健美、健美操) 、搏击类 (跆拳道、散打) 、球类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 项目中选择某一类或某项作为主修运动项目进行修读。实习时根据自己修读的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一方面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权力, 个体差异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前期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类集中掌握某一方面的运动项目, 使学生能提前为就业作准备, 增强就业竞争力。

3.2.2 增加休闲健身类, 减少竞技类体育项目的课程内容和时数

增加体育舞蹈、瑜伽、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社会体育中流行的休闲健身类课程内容和时数, 减少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竞技类体育项目课程内容和时数, 这一类课程应当是基础性的、熟悉性的, 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那样成为主干性课程。

3.2.3 突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不能采取“以理论来解释理论、以操作技术来实现应用技能”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医学类课程, 更要求到医院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体育学类课程也要求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及早接触社会, 在实习方面, 明确实习时间、实习形式、实习内容、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和考核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

3.2.4 开设并突出特色课程, 整合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医学课程

在研究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开设并突出特色课程, 并鼓励学生选修医学类课程。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医学课程体系, 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用得上的医学知识。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学, 使学生具备医学保健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开设运动医务监督、体育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原理、推拿学、康复医学、运动创伤学, 使学生具备医学保健的专业知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中医学基础, 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特色课程的开设, 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也提高了医学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总之, 社会体育专业开办以来,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深入, 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以及办学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我们认识到开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始终保持培养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修订的探索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汪爱平, 范洪彬, 李焰, 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84~87.

方案修订 第7篇

一、统筹兼顾,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方案。1975年美国科学技术辞典对系统工程解释为,“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设计的科学,该系统由许多密切联系的元素所组成。设计该复杂系统时,应有明确的预定功能及目标,并协调各元素之间及元素和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使系统能从总体上达到最优目标。”按照这个概念,工科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类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还是一般人才,是学术人才还是实用人才,抑或通才还是专才,然后根据这个目标,结合“本科教学工程”的要求进行系统地设计,在高等学校组织内部进行沟通,统筹课内外和校内外各种育人活动,综合考虑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制定出最优的“人才培养计划”或“综合教育计划”。同时,我们还要立足于教育教学过程,按照学科发展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精心设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起点,以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以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为目的,进行课程整合。

二、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课程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承袭了苏联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模式,专业口径过窄,培养出的人才工作适应面过窄。虽然在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的今天,各高等学校都不断地对本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但是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因此,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家实施“本科教育工程”的新形势下,工科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培养人才的专业口径。在拓宽专业口径这一目标前提下,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保持基础课的适当比例。唯有如此,专业发展才不会陷入“缘木求鱼”的尴尬境地。基础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基础课上,要拓宽其外延,将自然学科基础、人文社会学科基础以及公共基础进行全面考虑,必要的时候可以减少公共课的内容与课时,以便安排能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课程。另外,工科高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加强工程技术基础以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工科高等学校特别要增加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将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缺位不是个别现象,他们通常被社会讽喻为“空心人”或“边缘人”,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工科高等学校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世界离不开人文和科学,人生离不开人文和科学,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人文也包括科学。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的缺失,将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异化教育,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弗莱克斯纳也指出,克服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迫切需要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一样,人文科学本身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能产生实际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素质,高等工科学校的决策者必须要真正理解其重要性,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资源的分配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在增开人文素质课程的同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邀请名人名家开设讲座,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全校教师和各部门的努力,营造学校的文化品位与育人环境。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每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强调整体优化,注重潜移默化,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比翼双飞,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质量三个方面。通过对《意见》的文本解读,我们发现很清楚的一点是“本科教学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所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相应的能力。《意见》中提到要“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我国的工科高等学校一直很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等学校一直在改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高等学校要适应外部的需要,必须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直的步伐,这个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的高等学校不缺乏改革,但缺少对改革全面的系统的反思:高等学校一直在改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却越来越差!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的一点是高等学校的决策者要真正重视实践教育,全校的师生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深刻理解实践的内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实践出创新,而创新始于问题,基于实践。

五、鼓励个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意见》中多次提到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系列“卓越人才计划”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但是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和谐发展,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应将专业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实现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具体在培养方案中该中应如何体现呢?

1.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科技的发展,知识以几何级增加,以致于高等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地增加教学内容。学生的课程越来越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者要对此进行全面的思考:如何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与人的创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一定是个性完善、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

2. 实行完全学分制。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普通工科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但是对实行学分制的利弊之争却一直没有停止。如果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现在情况下实行学分制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学分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学分制形式,我们所说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只有真正的完全学分制,才能像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所说的那样,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自然倾向性与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解除了教师与那些被强制学习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的学生的负担。因此,工科高等学校应该加大建设力度,以实现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修,发展个人特长。

3. 根据生源水平,因材施教。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著名的“因材施教”原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喻,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使困难重重,生源的增多与可供分配资源的有限性似乎是矛盾的交集点。但是我们却清楚地知道,现代大学学生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学生求学目的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依然是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主导模式,同一专业学生的课程几乎是统一的,甚至相近专业学生的课程也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精英化、趋同化的教育与现实的情况完全不符,生源的多样化迫切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与求学目的的多样化也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契机。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因材施教”,应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者考虑的问题之一。

摘要:在国家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新形势下, 工科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 如何兼顾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如何兼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避免矫枉过正,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等, 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工科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增加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工科高校,培养方案,修订,思考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贺国庆, 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杨家本.系统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陈怡.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比翼双飞,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7) .

方案修订 第8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按专业对学生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和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思路,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是一所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1]。这既是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教学基本文件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导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根据学校以前的办学经验,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坚定目标、深化改革,修订不符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新举措。

二、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旧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全部教学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每个模块的课程大部分都是按照母体院校的模式在设定,没有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重新做课程设计。这种做法已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脱节,很难使三本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学子们的需要,也不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全面的应用型人才。以下从课程相关的三方面来说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不是很合理,大部分课程和母体院校一致,缺乏自身特色,无法保障教学质量,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有两个方面不是很合理。第一是公共课程的体系不完善,出现课程缺失,第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设置比例不合理,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做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型大学的靠拢。

2. 实践课程学分比重过低。

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的学分占了80%左右,学生操作能力方面培养不足,很难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3. 课程教学不够规范。

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尽管设置了实践学时,有部分也是独立的实践课,但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应用,老师未结合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本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现所学与所用脱节的情况,如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与就业的方向存在一定的脱节。

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新举措

我校经过七年本科办学实践,探索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定位为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尤其要以“注重实践,提升素质,培养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定位,大胆探索实践教学完整体系的构建。结合本校情况,采用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首先各专业的负责人到同类院校进行调研,再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到校参加人才培养修订会。这样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规范了教学管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1. 把课程体系的优化作为的重点。

在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课程定位、整合优化结构、整合集成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讲究可操作性和运行效率等要求。学校按“公共课通用、专业必修课够用、专业选修课实用”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改造。以“应用型”为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自学能力为目标设定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合理缩减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数的比例。在安排课程开设学期时,应力求做到各学期的周课时数基本均衡。同时,调整相应的必修课的开课学期不合理的地方,增加高年级学生选修课比例,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实践教学。

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了以“4321”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社会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实践教学组成部分;“3”是指“通识课程———社会实践”、“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三次理论结合实践的互动机制;“2”是指校内外实习平台和第二课堂创新平台两个实践平台,“1”是指实验教学内容一大改革。在这体系的构建下,教师要不断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人才和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

3. 以规范教学管理为保障。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做好教学管理的规范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指导全校课程开设和安排的重要工作。在修订的过程中,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反映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体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设置有据、科学合理。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保证课程间良好的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施。教务处做好监督和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的工作,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办法执行,执行过程中一般不予调整,因特殊原因须作调整的,必须充分说明理由并以书面形式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调整。

为了规范教学管理,保障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学校对课程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即每门课程依照其学科属性确定一个相关教学单位统一管理。课程管理单位负责相关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实施。

摘要:文章通过对旧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要求和依据,结合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规范了教学管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3).

[2]王秦辉,赵琳.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5).

刑法修订的取舍之道 第9篇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这是1997年中国大规模修订刑法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改,也是新刑法颁布以来首次提出减少死刑。

本次刑法修正案明确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盗窃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同时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此一修订引起民众广泛关注。此次减少死刑罪名,首要原因也许是适应国际法。中国已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要求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且只适用于最严重的犯罪。而中国现有《刑法》的刑罚条款共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相较之下过多。同时,在现实中,有些死刑罪名较少适用或基本未曾适用过,也完全可以取消,改为更为合理的有期徒刑。

这样的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向着更为人道主义的方向演进。古代中国刑法的传统整体架构是由法家奠定的,当时的法律就是刑律。法家相信人性本恶,每个人随时准备为非作歹,相互伤害。政府必须制定严刑峻法,并且最为严厉地执行,才有可能震慑民众,维持基本社会秩序。这样,法家设计的刑律体系就设定了诸多严酷刑罚,包括肉刑、及众多死刑罪名。

这种刑治观念在现代之初就遭遇严重冲击。清末制定新式法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清理刑律中的各种肉刑,减少死刑适用范围。

不过,网民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这样的修订。其理由主要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因而需要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人们相信,死刑具有威慑力,废除死刑就是纵容犯罪。

这样的信念正是法家的传统信念,但这样的信念其实并不能成立。《盐铁论》中就记载汉代贤良文学反对严刑峻罚的理据:“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

翻译成现代话语,这段话意思就是:法律,尤其是刑法,只不过是实现优良治理的工具之一。而且,它不是主要的工具,主要的工具是社会健全的道德伦理,和合理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制度安排。假如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基本道德意识,假如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设计较为合理,社会贫富差距不大,那么,整个社会的犯罪自然就会较少。相反,如果制度不合理,道德伦理秩序崩溃,则犯罪率必然会比较高。但这个时候,社会基础已经溃烂,动用严刑峻法同样无济于事。按照儒家的构想,要重建优良的社会秩序,需要回到道德建设、制度改进上。

海外有不少经验研究也已经证明,死刑不仅无助于减少犯罪,在特定情况下,反而可能导致犯罪分子更加残忍,并在第一次犯下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罪之后,破罐子破摔,连续犯罪。因此,减少死刑名目,并不会纵容犯罪,不会对社会秩序构成负面影响。不过,《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也提出“法者,缘人情而制”。中国当下的民情并不能接受全面废除死刑,因而,不是废除死刑,而是逐渐减少死刑适用范围,就是一个可取的进路。

但立法者在取舍之间,也应当高度审慎。比如,在审议刑法修正案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委员说,“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罪犯一般都没有死刑”。这一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民众之所以这些年来强烈反对减少死刑罪名,就是因为担心,在众多死刑没有废除的时候,先行废除针对巨额贪污、受贿等官员犯罪行为的死刑,从而事实上把弱势群体置于法律的不公平地位。

立法者应当理解民众的这种担心。如果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目前披露出来的官员之严重贪污受贿行为,已经不属于一般的经济犯罪,而带有滥用权力、严重侵害公共秩序的性质。对这样的行径,不可陡然废除死刑。

方案修订 第10篇

一、地方民族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亮点

(一)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受政府政策和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影响较为显著, 而其自身办学目标定位的自主性建构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则相对较弱。长期以来,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往往受“精英化”教育思想影响, 把培养研究型专家或

综合型人才为教育出发点。实践证明, 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很少有人去做研究型专家, 也难以达到面面俱到的综合型人才, 而是大部分人都是去了农村中小学任教或者到基层各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从目前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 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和其他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多地着眼于行业性、应用性, 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善经营”, 同时应结合市场岗位人才需求的实际,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在中、英文日常语言的使用中, “应用” (apply) 一词经常指“使用” (be used) , “使适合于某种特殊用途” (to put to or adapt for a special use) , “实施” (to put into action) , “投身于某事” (to devote oneself or one’s efforts to something) 等多种含义。“应用” (apply) 作为动词, 它往往特别强调“ (能) 使用于” (apply to) 这一意涵, 而当它从动词转变到形容词“ (被) 应用的” (applied) 时, 它又往往强调这种使用是“适合需要的”。因此, “应用” (apply) 作为一个“素质词”, 既彰显了行为者的“素质” (“适合需要的”) , 又显示了行为者的“能力” (“能使用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在修订200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 特别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出发点, 以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二) 课程体系趋于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 就本科教育而言, 是指“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 构建大学教育课程体系, 不是简单的组合或相加, 也不是被动的融人, 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 它将带来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通常都强调以专业教育目标为主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组合, 忽视了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育课程, 特别教育教育课程。“意见”强调课程开设门数不宜过多, 要控制总学时, 加强课程整合, 目的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自己的志趣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 教学要求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突出课堂教学, 忽视课外实践活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推进分类、分层教学,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基本技能课程中探索尝试以考代修;积极开展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有条件的学院要逐步推进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 以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带动考核方式改革,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意见”指出, 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探索知识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直接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各种科技和社会活动、竞赛等, 提高能力。

(四) 办学特色突出地方民族师范

“意见”特别强调, 专业特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 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认真总结我校本科办学经验, 本着结合省情、州情、校情, 面向社会、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精神, 在发挥原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和各专业实际, 在坚持学科性、突出师范性、挖掘民族性、体现地域性等方面通过挖掘、凝练、发展和创新, 努力塑造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并使之汇聚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地方民族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评价要兼顾综合

当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标准就是学业成绩, 也就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重视学习结果, 忽视学习过程, 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不利于对人才的全方位评价, 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评价要兼顾综合。要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 真正把形成性评价体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之中。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是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 (Scriven) 提出来的。这种评价强调要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的评价活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以测试作为片面的检测手段和工具, 只能起到对学过的知识重现的作用, 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独立思考及批评性思维的能力;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感受、学习心理等非知识型内容, 它评价的是学习结果, 与学习过程毫无关系。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 方法是多样化的, 它注重过程, 注重学生的发展, 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比较准确和客观的。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反馈。更重要的是, 它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就业实力

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各院系在制定特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 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专业特色。专业特色事关毕业生就业出路, 专业生存的问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在修订2009年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就高度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在方案中规定, 英语专业在第五、六学期, 举行“英语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测试”, 计1学分, 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测试内容包括:Phonetics (英语语音能力测试) ;Reading (英语阅读技能) ;Orality (英语口语及课堂教学组织技能) ;Grammar (英语语法) ;Handwriting (英、汉语书法) 五项基本知识与能力, 简称“PROGH水平测试”。对考核合格者, 发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英语专业“PROGH”水平测试合格证书》。“PROGH”考核合格者, 方能参加第七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

(三) 课程结构要简洁明了

1. 避免课程学期序号的混淆。

“意见”表明, 课程学期序号是指同一课程分几个学期开课而设置的开课序号。该课程学期序号从1开始顺延编号。不分学期开设的课程学期序号为0。事实上, 任何课程开设的学期是固定的。即便是选修课程也是有计划, 在既定的学期和时间开设的。“意见”示例 (1)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5门专业基础课, 本系教师任教, 分4学期开设, 其课程编码应为:ZB01011051-ZB01011054。该示例应当说是清楚的。表明该课程是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的。“意见”示例 (2) 数学系“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3门专业拓展选修课, 计科系教师任教, 开课1学期, 其课程编码应为:ZX05082030。

2. 课程结构比例简洁未必明了。

“意见”明确指出, 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然而, 在课程结构比例表中明显不只四大模块, 而是七大模块。课程结构比例表应作适当变动, 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四大模块组成。其中, 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教师教育课, 这四个小模块是属于专业课程模块的。只有这样, 文字描述和表格显示才能一致。

地方民族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兴生力军, 必须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合理的办学定位, 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 同时也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 并办出自己的特色, 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和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 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发展应用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批判性反思[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24.

[2]杨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探讨[J].吉林教育, 2008, (26) :14

[3] (英)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 2005:495.

[4]何秋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科学的教学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7) :342.

上一篇:城市步行街区下一篇:大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