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现金流范文

2024-09-12

经营性现金流范文(精选11篇)

经营性现金流 第1篇

一、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或运动

在正常的经营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除了满足企业正常周转所需的资金外, 还要能够补偿一次性支付受益期较长的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 (如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 , 以及支付企业借款的利息费用, 还有现金股利的支付。

1、补偿固定资产投资。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固定资产一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投资支出, 其投资额大, 受益期较长, 资金在购买时一次支付, 通过每期计提折旧将价值转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 并通过产品的销售, 收回其投资。有人认为固定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补偿或回收其投资的方式, 就是在它被清理处置时收取的现金, 但此时固定资产因寿命到期、技术进步被淘汰或是经营业务变化而出售, 其价值较低、不固定并且也不属于企业的正常和经常性业务,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补偿回收是不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回主要依靠企业在正常经常中的现金积累。企业的现金流入除了满足正常经营所需支出外, 还要能够补偿已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只能满足企业的日常周转支出, 那么企业的固定资产将难以得到更新, 企业也无法进行大的投资, 这都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和规模扩大。

2、支付借款利息。

企业的借款利息支付在现金流量表中是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反映的, 但企业偿还利息的资金还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 如果企业借入资金不能带来高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流出, 那么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资金支付压力和财务风险。

3、支付股利。

企业股利支付的前提是企业有赢利, 有可以支配的未分配利润, 但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能力, 投资人也只能望利兴叹了。企业经营现金的积累是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的保证和基础。

除此之外, 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在有较大积累时, 往往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的资金来源。

二、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1、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现金流量中的比重。

如果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企业采取的是经营性的筹资战略, 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 (如企业对外发股票) 或对外借款, 企业采取的是证券或金融性的筹资战略。

2、比较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1) 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量。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比较强, 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 但是还不能说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很强。因为企业在本期的经营过程中还耗费了一些非付现的成本, 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等, 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还必须能够补偿经营中的非付现成本, 这样企业通过资金积累就可以为未来的设备更新改造和购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在满足了日常周转和补偿了非付现成本后, 如果经营性现金流量还有流入, 那么企业的经营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状态。 (2) 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等于现金流出量。这表明企业的现金能够满足日常经营需要, 但企业经营成本还包括一些非付现成本, 如果经营性现金不能对这些非付现成本时行补偿, 当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或必须进行设备等更新时, 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正常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况, 表明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较差。 (3)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此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支付。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企业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支出, 经营收入很少或没有经营收入, 这种情况是企业经营周期的成长阶段难免的, 但进入正常经营过程后,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 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 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通过经营现金流量, 评价企业销售业务质量

企业经营现金的流入主要由企业的销售业务来提供, 通过将经营现金流入和损益表上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 可以评价企业销售业务的质量。如果收入远远大于现金的流入, 可能是因为货款不能收回, 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坏账损失风险, 这提示企业应重新审视销售策略、客户的信用期限并制定新的应收帐款管理政策等。

四、比较企业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 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实际上就是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方式计算出的净收益, 通过比较现金流量净额可以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占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较高, 则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好, 因为对净利润中包含的收益已被收回, 比例较低则说明净利润中包含的一些收益没有被收回, 利润质量不好。对此部分的分析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的附表资料来分析一下。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就是将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和非付现的经营性损益扣除, 并调整非付现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从表中我们看到甲公司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为2170万元 (非经营性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损益+财务费用+投资损失) , 非付现的损益为4020万元 (非付现的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资产摊销+待摊费用+预提费用) , 非付现流动资产增加了14000万元 (存货和应收账款) , 非付现流动负债增加了3800万元 (经营性应付款项增加)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的比例为52%, 4190万元的净流量将偿还3600万元的借款费用后, 已没有更多现金去支付其他的资金需求。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降抵了企业净利润的质量, 表明公司虽然在损益表中确认了收入, 但却没有及时收回货款。应付账款的增加提高了公司资金支付的压力, 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材料等可能是以赊欠方式购入的, 一旦经营资金不能及时收回, 就会发生财务风险。由此来看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比对利润表的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五、对企业不可控经营现金流量项目的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中有一项是收到的税费返还, 如收到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 这部分现金收入是与国家税收政策有关的, 不具有持续性和可控性, 它的增减变动反应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 不能反映企业正常获得现金的能力。

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第2篇

一、经营现金流量真实性分析

(一)对比中报和年报经营现金流量,考察年度经营现金流量的均衡性,初步认定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

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公司的购销和信用政策比较稳定,销售业务也较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因此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内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否则表明年报经营现金流量存在被粉饰的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结论更为准确合理,还应当同时考虑公司的会计行为(如是否存在年底结账的习惯)、结算方式(如是否采用国际信用证方式结算),以及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如是否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

(二)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有关明细项目,进一步明确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

1.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判断公司有无虚构预收账款交易,粉饰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可能。若公司大额预收账款缺少相关的销售或建造合同,则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入缺乏真实性。

2.分析“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判断公司有无借助下列事项粉饰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①关联方归还欠款。以来,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清查力度,以大股东为代表的关联方纷纷年末突击还款,不少上市公司“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金额由此“迅速上升”,“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也相应“大幅回落”。但实际上,在年报过后,一些上市公司“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便出现了大幅上升与反弹的现象(这里面固然存在关联方年末虚假还款的问题,但也不排除上市公司借机粉饰现金流量的可能)。②占用关联方资金。上市公司经常采取占用关联方往来款项的方式来虚增当期的经营现金流量。为此,应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期末大额款项往来的情况。③现金流量项目类别归属。某些上市公司将一些非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如票据贴现和临时资金拆借)归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从而虚夸了当期经营现金流量,掩盖了公司经营的真实面貌。对此也应给予充分关注。

二、经营现金流量充足性分析

(一)绝对量角度的充足性

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是指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量满足其正常运转和规模扩张的需要。从绝对量方面认识充足性,主要是分析经营现金流量能否延续现有的公司经营,判断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

显然,靠内部积累维持目前的生产经营能力,公司经营现金流人量必须能够抵补下列当期费用:①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日常开支(表现为经营现金流出);②前期支付的需当期和以后各期收回的费用(主要包括资产折旧与摊销额);③已计入当期损益但尚未支付的费用(主要是预提费用)。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下列条件,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才属正常且具有充足性,公司现有规模下的简单再生产才能够得以持续: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折旧额十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额+待摊费用摊销额+预提费用提取额。

(二)相对量角度的充足性

从相对量角度考察充足性,主要是了解经营现金流量能否满足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具体分析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对筹资活动的风险规避水平。主要评价指标有:

1.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额。其中,资本性支出额是指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支出。该指标评价公司运用经营现金流量维持或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公司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水平越高,利用自身盈余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经营现金流量的品质越好。当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公司资本性投资所需现金无法完全由其经营活动提供,部分或大部分资金要靠外部筹资补充,公司财务风险较大,经营及获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较低,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较差;当该比率大于1时,则说明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较好,对公司筹资活动的风险保障水平较高,不仅能满足公司的资本支出需要,而且还可用于公司债务的偿还、利润的分配以及股利的发放。

2.到期债务偿付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到期债务本金十本期债务利息)。该指标反映公司运用经营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实际水平。该比率小于1,说明公司到期债务的自我清偿能力较差,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不高,要树立良好的财务信用,公司必须依靠其他方面资金的及时注入,主要包括对外融资、当期变现投资收益以及出售公司资产的现金所得;该比率大于1,则显示公司具有较好的“造血”功能和财务弹性,经营现金流量比较充沛,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公司不存在支付风险且经营的主动性较强。

经营性现金流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现金流分析

1 现金流的含义和重要性

1.1 含义:现金流是现代理财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记录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对外投资、对外筹资等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收支状况。按照现金流性质不同,分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三个部分构成了企业的现金流。

1.2 重要性: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的每个环节之中,对企业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2.1 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动力。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货币到实物,再由实物到货币,通过现金流入流出实现价值增值。此外,企业经营扩大、增加规模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

1.2.2 现金流制约企业的生存。企业的持续经营有赖于源源不断地现金流,如果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没有实现现金流的回流,将直接影响下一个生产周期的正常运转。企业的账面利润高不足以说明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实力强,企业账面亏损也可能因有足够的现金流而得以生存。

1.2.3 现金流决定企业的风险承受力。企业的发展避不开风险,而决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是企业的现金流而不是利润。现金流充足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承受能力强,投资者、债务人的信心就会增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实际上很难体现企业真正的偿债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包含应收账款、存货等变现能力不很确定的资产,而现金流却是企业实实在在、可以立即用于偿还债务、抵御风险的保证。

2 单纯依据利润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的财务管理观点认为,利润是最核心、最具价值的财务指标之一,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未来的价值。大量资料显示,倒闭破产的企业并不是都缘于亏损,美国Grant公司、安然公司等在连续盈利情况下依然破产的例子,就足以说明盈利的企业并非都经营情况良好。

2.1 利润并非企业真正的“收益”。利润的计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遵循配比原则,即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凡是在本期应当确认的收入和担负的费用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高利润的企业往往因为大量应收账款陷入支付和偿债危机,在整个社会资金链条紧张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2.2 利润存在相当的操控空间。企业基于各种原因以做大收入、降低成本,或以其他业务利润或营业外利润弥补主营业务利润等手段粉饰利润状况,极易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假象,必须借助现金流加以辨别。

3 如何运用现金流判断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情况

3.1 分析净额增减,整体把握现金流。分析企业现金流情况,首先应关注企业的净现金流。一个企业在投资和筹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净现金流增加越大,企业的收现能力越强,活力越强。如果净现金流是负值,虽不足以依此判断企业经营情况,但至少是不良信号,预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欠好。

3.2 分析现金流结构,把握企业盈利点。分析现金流结构可了解企业现金流的来源和去向,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创现能力和资金实力。

3.2.1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这是最能体现企业自创现金能力的指标,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净现金流越大,企业的财力根基越稳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强。

企业正常经营、购销平衡时,可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作比较,差值越大,企业的销售利润越大,回款越正常,创现能力越强。

此外,可以把销售商品和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经营活动的全部现金流入作比较,可以大致了解企业主营业务是否突出,是否依靠非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利润。

3.2.2 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分析投资活动净现金流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不能以“正、负”简单判定优劣。当企业处于扩大规模、对外大量投资阶段,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不能弥补现金流出必然导致投资净现金流大额“逆差”。

3.2.3 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如果筹资性现金流中权益性资本占比较高,则说明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财务风险较低;反之企业的利息负担较重,未来偿债压力较大,财务风险较高。

企业的净现金流为正值时,若主要是依靠经营净现金流的贡献,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向上;若经营净现金流为负,单纯靠投资或筹资净现金流弥补,则至少说明企业经营占用资金较多,状况欠佳。

企业的净现金流为负值时,不能单纯依此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但要关注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如果企业对外扩张增加了有效投资,且经营净现金流弥补不了投资净现金流的缺口,则企业虽然短期资金紧张,但一旦投资产生现金流入就可改善优化现金流情况。

3.3 结合其他财务报表,综合全面分析。现金流是连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纽带,运用现金流信息与上述两表相结合,能挖掘出更多关于企业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对企业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3.3.1 盈利能力分析。可以计算销售净现率、净利润现金率等比率指标,判断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其中销售净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收入,净利润现金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利润。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中资金的回笼情况,该比率越接近1,说明资金回笼越快,资金占用越少;后者反映了企业每实现一元账面利润对应的现金支撑,该比率越高,利润的质量就越高。

3.3.2 偿债能力分析。可以计算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等指标,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流/流动负债,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经营净现金流/负债总额。前者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至少应能保持在1:1左右;后者反映企业使用当年经营现金流偿还所有债务的能力,合理的比率值既能体现企业较强的偿债能力,又可反映出企业管理经营现金流的能力。

3.3.3 综合支付能力。综合支付能力=经营现金流入+投资现金流入-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如果该指标大于零,表明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入能够满足经营支出和支付到期债务,且仍有盈余用于投资和股利分配,反之则表明不能满足经营支出和支付到期债务,如果不能扭转,长此以往,企业将面临支付风险。

4 运用现金流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局限性

由于固有的局限性,现金流分析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随着现金流分析愈来愈受到重视,企业也逐渐关注现金流的“形象”,有的甚至萌生操控动机。

4.1 现金流信息的历史性。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企业在过去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不能体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情况和经营前景,因此在对企业进行预测分析时,仅能作为参考。

4.2 现金流信息的准确性。现金流量表在编制时,各种财务数据、资料在提供和使用过程中很可能由于主客观原因降低准确性,主要受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等因素影响。

4.3 现金流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出于美化现金流的目的,对现金流量表会进行充分粉饰,比如虚构经济业务,粉饰经营性现金流;年末临时增加短期借款增大筹资性现金流入,抵消经营性现金流的亏空;把与经营无关的现金流入计入“收到的与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大经营性现金流入等,加大了通过现金流分析企业经营的难度。

浅议经营性现金流与财务困境的关系 第4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必须具备一定的 “造血”能力和资金储备,以防止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财务困境。 由于现实企业中,财务困境的发生不是一个时点事件,而是企业长期财务状况不良导致的最终结果,因此,忽略财务困境具体发生时的情况, 可从企业财务困境发生前和财务困境发生后两个方面讨论经营性现金流与财务困境的关系。 具体关系如图1 所示。

1财务困境发生前:通过分析经营性现金流预测财务困境

可通过经营性现金流结构分析、 经营性现金流正负分析和经营性现金流相关指标分析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企业财务困境发生前,经营性现金流与财务困境的关系。

1.1 通过经营性现金流结构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

按照以往的经验, 过去一个企业经营环节现金流入及流出的“管道”通常比较稳定而单一,但是如今,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市场供求的紧张, 使得企业经营环节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管道”不断增加。 比如因产品过时而转让生产设备、由于销货质量纠纷而发生诉讼费用或者销货退回,很明显,这些“管道”的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并不稳定,它显然带有偶发性,其对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贡献也并非一定就是好事。 因此,在分析经营性现金流时,首先要分析经营性现金流的结构,是正常性现金流居多还是偶发性现金流居多。 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主要由正常性经营活动现金流提供, 那么该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质量较高且来源稳定, 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而导致财务困境的概率就相对较小; 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主要由偶发性经营活动现金流构成, 那么该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企业发生资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加大,造成财务困境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1.2 通过经营性现金流正负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

按照现实情况,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无疑就是三种情况: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 但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长远角度和财务的健康程度来看,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只有正负之分。 ①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大于零时, 说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在扣除了资本再支出后仍然有剩余,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富余的资金偿还债务、支付股利或者进行再投资,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可能性。 ②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等于或者小于零时,企业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要么收支平衡,要么收小于支,而对于如今供过于求的市场而言,没有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就是自取灭亡,更何况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情况。 当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等于零或者小于零时, 说明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无法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长久下去, 企业的产品必将被市场淘汰, 其资金链也将因此断裂,最终发生财务困境。

1.3 通过经营性现金流相关指标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

通过客观存在的数字比较,得出抽象而更具说服力的比率,从而更客观地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①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 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数量,既可反映公司产品的畅销程度,又可体现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 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产品更畅销,其带来的经营性现金流越多,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 ②流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流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流动负债。 该指标用以衡量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对现实债务的偿还能力。 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越小。 ③主营业务收现率: 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所收到的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不仅反映企业的主营业务为其提供现金流量的程度而且可以评价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提供的现金流量越大,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小。

2财务困境发生后:通过管控经营性现金流缓解财务困境

当企业发生了财务困境时, 在经营环节, 要尽可能地实施“开源”“控源”和 “节流”,以此管控经营性现金流,及时缓解企业的财务困境。

2.1 调整经营性现金流结构,通过 “开源”缓解财务困境

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 一般情况下都是偶然性经营现金流占比较大的企业,为此,这些企业应该加强经营性现金流管控,大力开展企业的主营业务, 增加正常性经营现金流在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总额中的份额,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营性现金流,使企业实现持续经营, 并在经营性现金流的不断回升中走出财务困境。

2.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通过 “控源”缓解财务困境

现实中, 有些企业的利润表中明显显示企业尚存可观的利润,但是实际上企业已经发生了财务困境,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企业的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计算的,它没有考虑企业收入等的回款速度,但是作为企业生存“血液”的经营性现金流,它是严格按照收付实现制测算的,这样核算的目的就是因为运用收付实现制这一基础可以清楚地计算出企业现存的现金状况,避免资金断流,发生财务困境。 鉴于此,对于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信用风险意识,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 建立规范的应收账款收账政策和严格的企业收款责任制等措施来加速应收账款回收,并减少坏账损失,为企业及时“充血”,力求让企业从资金断流的困境中“满血复活”。

2.3 改进存货管理制度,通过 “节流”缓解财务困境

由于企业的库存一般既有原材料又有待售的产品, 所以此处的存货管理具体针对这两个方面。 对于发生了财务困境的企业而言,应该及时运用ERP软件管理企业的材料采购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时测算出合理的安全订货点,在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原材料的资金占用,为企业节省资金,增强自身的“造血”系统;对于待售产品,企业在生产之前要加强市场调查,一定要在明确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再谈“供给”,以保障产品具有畅销的能力;在销售环节,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促销商品,在实现销售的同时减少产品积压,降低资金占用,控制现金流出,缓解财务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预测其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也可以在发生财务困境后通过进一步管控其经营性现金流来缓解其财务困境, 以此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目前经济下行趋势的持续,不少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紧张、现金短缺等现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更加坚信“现金为王”的理念,其对担当企业“造血”角色的经营性现金流分外关注。本文在阐述了经营性现金流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营性现金流与财务困境的关系。

关键词:经营性现金流量,财务困境,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文龙.现金流量视角的企业财务预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王蓉蓉.财务困境、分析师预测与经营现金流量管理[D].南京:南京大学,2013.

经营性现金流 第5篇

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区分方法:可以用排除法,除了投资和筹资,其他都是经营,投资就是跟购买处置长期资产、固定资产、股权投资有关的活动,筹资就是跟负债(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所有者权益(发行股票)有关的活动。

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比通常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范围要广。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以及收回的非现金资产。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反映企业因各种投资所收到的现金股利收入、利息收入。不包括债券投资收回的本金和股票股利。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反映的是净额,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变卖收益以及遭受灾害而收到的保险赔偿收入等。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其他现金流入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不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部分,以及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租金;这些要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反映。另外,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的固定资产,首次支付的现金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以后各期支付的现金,作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反映各种性质的非现金等价物投资所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附加费用。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包括发行股票收到的股款净额、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现金,即,企业实际收到的款项(发行收入-佣金等发行费用)。注意,由企业直接支付的股票发行审计、咨询费用,以及债券的发行费用,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

2.“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接受现金捐赠等。相应地,捐赠现金支出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的本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偿还债券本金等。利息在“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反映。

5.“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股息、利息,包括支付的现金股利、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不包括股票股利。

经营性现金流 第6篇

关键词:股权性质 多元化经营 现金持有

0 引言

现金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得以生存的“血液”,一旦出现现金危机,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是濒临破产的风险。从现金的来源看,外部资本市场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然而,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外部资本市场变得不完美,而且外部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也是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作为发展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元化经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趋势。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并且政策性较强,相比较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存在,使企业必须要考虑现金的内部来源,通过自身积累一定的现金持有量以保证经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成本更低的内部资本市场。本文选取现金持有这一财务行为,并按股权性质将研究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两大类,由于这两类企业在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上有着迥异的差别,为本文研究现金持有动机提供了方便。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1 民营企业与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民营企业经营相对独立,内部治理存在较少的代理问题,那么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也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业绩的提高。即使多元化经营可能会难以避免地给企业带来诸如过度投资等成本,但是笔者认为,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可以抑制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无需考虑民营企业代理动机下的现金持有行为。其次,民营企业面临着天然的融资约束,外部融资困难使得民营企业更加依赖内部融资渠道,而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无疑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帮助之手”,使其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故本文提出假设一:

H1: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因而显著降低现金持有水平。

1.2 国有企业与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国有企业因其国有性质的所有权,有其天然的融资优势,容易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其非市场的融资安排。因此,相比较民营企业而言,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要小很多。然而与民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政府较多的行政干预,因此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也存在其特有的问题。但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背后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国有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表现管理层侵占公司现金来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大肆挥霍企业资源以谋取个人私利提供了捷径。这些都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此外,国有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表现为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方式挪用资金的可能性。故本文提出相对立的假设二:

H2: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内部资本市场会加剧代理问题,因而显著增加现金持有水平。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由于在回归中涉及滞后一期和提前一期的数据,故样本最终定为2009-2011年的上市公司,并剔除下列样本:①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②当年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公司,即ST类公司;③当年IPO的上市公司;④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经上述筛选后,样本量变为3665户年。本文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样本分成两组,其中,将实际控制人隶属于中央、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样本,将实际控制人隶属民营或外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划分为民营。

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采用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

2.2 定义变量与模型选择

2.2.1 多元化经营的测度

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程度采用的是收入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 man Index,简称HHI指数)进行衡量。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HHI=Σpi2,其中pi为某公司营业收入中i行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可见,HHI 指数随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当企业专营单一业务时,该指数为1,相比较已有研究采用的行业数作为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标准,HHI指数的准确性更高。在下文的回归方程中笔者采用哑变量DIVi,t,当HHI指数小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取1;当HHI指数大于或等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则取0。

2.2.2 现金持有量回归模型

现金持有量为Ln(Cashi,t/NAi,t),即Cashi,t与NAi,t之比的对数。其中Cashi,t为公司t期期末的现金持有量,以期末现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2006年及以前为短期投资)之和表示;NAi,t为非现金资产,以t期期末总资产-期末的现金持有量表示。

为检验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本文借鉴OPSW(1999)现金持有量决定因素模型,并结合国内财务报表披露特点及财务指标的可获得性,进行一定的修正后予以估计现金持有量。最终得出以下模型:

ln(■)=β0+β1DIVi,t+β2lnNAi,t+β3■+β4■+β5■+β6■+β7LEVi,t+β8■+β7LEVi,t+β8■+γYear+δindustry+εi,t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屈晶(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屈晶(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经营性现金流 第7篇

(一) 国外文献

会计实务中要求公司按分步法分列净利润的各个具体项目, 即先验性地假定分解盈余能有助于投资者或信息使用者评估公司的收益水平, 基于此, Fairfield、Sweeney和Yohn (1996) 研究了盈余分解对预测未来ROE (权益回报率) 的增量信息含量。他们以美国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进行了会计分类与盈余项目的预测水平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会计实务所规范的盈余分类法增加了披露盈余的预测能力, 分解盈余显著改进了预测能力, 深入细分盈余项目则更有助于改进对下一年ROE的预测水平。Brown和Alam (2001) 参照Fairfield、Sweeney和Yohn (1996) 的研究思路, 分析了银行业下盈余分解对盈利预测水平的改进后发现, 具体盈余项目或分解性盈余比总括盈余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在预测下一年ROE方面, 目前的收益表分类法下的具体盈余项目 (尤其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提供了增量的信息含量;经验证据支持了收益表完全分解法下的较优越预测能力。Dechow等 (1998) 基于存货调整等假定, 推导出了经营性现金流预测模型 (即DKW模型) 。Barth等 (2001) 对DKW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导, 结果得出了两个在理论上相一致的模型。第一个模型是用若干期历史盈余滞后值预测下一年度经营现金流, 第二个模型是用本期现金数据与营运性应计项目的调整数预测下一年度经营性现金流。第一个模型实际上揭示了系列历史盈余数据在现金流预测中的作用, 第二个模型揭示了现金流与应计项目在预测现金中的作用, 并将盈余数据分解为现金流与应计制项目之后能够提高现金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历史现金流与应计项目的预测模型有更强的预测未来现金的预测能力, 并通过对第二个模型的系数约束性检验证明了历史现金流信息在增进预测公司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二) 国内文献

王化成、程小可和刘雪辉 (2003) 基于扩展后的DKW模型, 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 设计出了检验历史现金流的增量预测价值模型,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增加现金流量表以后的现金预测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 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学者们对总括盈余的不同分解方式将形成不同研究思路, 在确认利润表的构成要素中, 会计理论界有两种观点, 即本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本期营业观指本期利润表中所计列的损益仅包括本期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成果, 不包括非本期的、非常项目的收入或损失, 尤其强调收益的“本期”和“营业性”。所以利润表中剔除了与当期营业活动无关的收支业务, 则可以提高利润表的可预测性, 增强利润概念的可比性。损益满计观认为, 本期利润表应包括所有在本期确认的业务活动 (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所引起的损益项目。在此观点下报告的利润指标不易辨别公司盈余的持续性, 比本期营业观具有更弱的业绩信号效应。我国利润表基于修正的损益满计观, 将利润的构成按其持续性水平不同划分为“营业利润”与“营业外收支”等项目,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弱效应, 从而有助于从损益表的结构上挖掘出准确分析盈余预测未来业绩能力的信息。程小可 (2005) 运用深沪市上市公司数据, 对分解盈余的盈余预测模型、总括盈余的盈余预测模型和分解盈余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分别进行了估计和检验, 其中盈利预测检验下估计样本分别涉及1996年至2001年ROE数据 (即被解释变量涉及时间分别为1996年至2001年) , 预测样本涉及对2002年ROE的预测;现金流预测检验下的估计样本分别涉及1998年至2001年间的数据 (样本受中国上市首次披露现金流量信息的起始时间为1998年所限) , 现金流预测的检验样本涉及对2002年经营性现金流的预测, 最终得到的盈利预测估计样本为3221个, 检验样本为957个;经营现金流预测中的估计样本为2636个, 检验样本为964个, 结论表明, 盈余结构项目在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未来现金流方面, 均比总括盈余具有更加显著的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 出于对盈余预测持续性研究的探讨, 本文运用程小可对分解盈余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 收集水电煤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6年年报中由损益表结构分解的净利润项目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检验此行业分解的盈余数据对经营性现金流的预测程度。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不同的行业由于其环境和条件不同, 盈余质量也必然不同。在实际中, 普遍认为,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经营现金增长率, 都是正向指标, 成本、费用及税金则为负向指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代表着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具有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可能性, 高质量的盈余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同时, 应伴随着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同步增长, 而成本费用的增加则意味着现金的流出, 预示了企业业绩的下降。根据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当年末的主营业务收入对于下一年的经营性现金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

假设2:当年末的主营业务成本、费用及总税金对于下一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假设3:当年末的其他业务利润对于下一年的经营性现金流有显著预测能力

(二)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现金流相对比较稳定的水电煤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 现金流预测模型下估计样本分别涉及2003年年至2006年间的ROE数据 (即被解释变量涉及时间分别为2003年至2006年) , 预测样本则分别涉及了2002年至2005年4年的数据。在此检验中, 选用在深沪市上市发行A股的水电煤行业上市公司, 并剔除了ST、PT、*ST、*PT的上市公司, 以及在2002年至2006年间个别年报数据缺失、或在2003年至2006年刚上市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中的水电煤行业上市公司共47家, 估计样本和检验样本均为188个。本文结果均是运用Eviews5.0软件回归所得。

(三) 模型建立

本文着重描述如何使用分解的盈余结构对经营性现金流进行预测。由于公认会计原则与实际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代替传统的营运资金状况变动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现金流量表的诞生也使得现金预测中的后验研究成为可能。在建立现金流预测模型时存在不同的盈余项目分类方法, 一种方法是国外学者Dechow等 (1998) 、Barth等 (2001, 2002) 的研究, 将盈余分解为本期现金流与长短期应计项目;另一种方法是基于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的联系对盈余项目进行分类。本文将基于第二种盈余分类方法, 建立提前一期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本文所称的现金流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根据《企业会计制度 (2001) 》和《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 与经营活动现金净额相关联的损益表数据是息前税后营业利润 (用EBI表示) , 即营业利润-所得税以及返还+财务费用 (含汇兑损失) 。可将EBI分解为五个部分:主营业务收入 (SAL) ;主营业务成本 (COS) ;其它业务利润 (OP) ;费用 (EXP) 包括管理费用与营业费用以及进货费用;总税金 (TTAX) , 包括所得税 (扣除本期返还) 以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如前, 所有抵减项目均以负号列示, 因此有如下关系,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EBIt=SALt+COSt+OPt+EXPt+TTAXt。根据息前税后营业利润的这五个盈余子项目, 按照程小可 (2005) 的描述, 建立如下基于盈余结构的现金流预测模型:CFOt+1/TAt+1=b0+b1SALt/TAt+b2COSt/TAt+b3OPt/TAt+b4EXPt/TAt+b5TTAXt/TAt+μ (模型1)

模型可简写为:Y=b0+b1X1+b2X2+b3X3+b4X4+b5X5+μ。其中:Y=CFOt+1/TAt+1, 表示t+1年经营活动的每股现金流净额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X1=SALt/TAt, 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X2=COSt/TAt, 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X3=OPt/TAt, 表示t年的其它业务利润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X4=EXPt/TAt, 表示t年的费用 (包括管理费用与营业费用以及进货费用) 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X5=TTAXt/TAt, 表示t年的总税金 (包括所得税 (扣除本期返还) 以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与平均每股总资产数的比值;b0, b1, b2, b3, b4, b5分别为X1, X2, X3, X4, X5的系数, μ为随机扰动项。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 (表1) 。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模型1的回归分析在上述估计样本的基础上, 对模型 (1) 进行了拟合, 基于分解盈余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表2) 是基于分解的盈余结构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在Eviews5.0软件中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21.35%, 调整的R2为19.19%, 先验假设1和3都通过了检验, 假设2中的费用项目的预测能力被拒绝。在0.01的显著水平下,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总税收项目对下期经营现金流具有显著的解释贡献, 其他业务利润和费用项目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而在0.10的显著水平下,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利润和总税收项目对下期经营现金流的预测具有显著的解释贡献, 费用项目的估计结果依旧不显著, 主营业务收入对下期经营现金流的预测具有显著的正的解释效应,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利润和总税收有负的解释效应。

(二) 基于分解盈余结构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滞后一期模型的回归分析由上述回归结果可得, DW值为1.255, 根据经验, DW值在2左右才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因此采用一阶差分法调整自相关, 即由d=2* (1-ρ) , 得ρ=1- (2/d) =0.373。因此, 滞后一期模型为:

对分解的盈余结构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滞后一期模型结果如下:

(表3) 是对分解的盈余结构的经营现金流预测滞后一期模型3在Eviews5.0软件中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 DW值调整到1.989, 表明变量之间已基本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调整后的R2为7.83%, 在0.01和0.10的显著水平下, 假设1和2通过检验, 但假设2中的费用项目和假设3被拒绝。由此可见,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总税收项目对现金流的预测能力显著, 说明在水电煤行业收入、成本及税收与现金流息息相关, 而其他业务利润对现金流的贡献不大, 费用的变动虽然与现金流成反向变动, 但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不能预测下一期的经营性现金流, 这与水电煤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 因为此行业属于公共事业行业, 进货费用和营业费用相对于其他行业相对较少, 而且每年变化不大, 对现金流的预测能力不强。

四、结论

上述实证结论说明了盈余结构在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上市公司披露详细的盈余结构项目有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核心价值以及预测公司未来业绩, 尤其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现代资本市场, “现金至尊”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 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时, 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净利润数字, 更应当关注形成净利润数字的各结构性项目, 善于利用各结构项目预测现金流动, 以便更好地把握上市公司的持续性盈利水平以及更准确地分析其盈余质量。本文仅采用水电煤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 没有关注更多的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情况。另外, 由于样本量少, 且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开始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布年报,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各项目构成都有新的规范, 对于运用2007年以后的年报盈余分解数据进行现金流的预测结论如何, 本文所得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

摘要:本文在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 分析了盈余结构对经营性现金流的预测模型, 并以水电煤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盈余结构分解的项目在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方面, 除费用、其他业务利润的变动不能预测下一期的经营性现金流,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总税金对下一期经营性现金流均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且主营业务收入与下一期经营性现金流成正向相关, 主营业务成本、总税金与下一期经营性现金流成负向相关, 表明分解的盈余结构在对经营性现金流预测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结构,经营性现金流,预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程小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结构的业绩预测能力》, 《经济科学》2005年第4期。

[3]王化成、程小可、刘雪辉:《中国资本市场披露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

[4]Barth, M.E., D.P.Cram, and K.K.Nelson.Accru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cash flow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

[5]Barth, M.E., D.P.Cram, and K.K.Nelson.Accru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cash flows.Finance India, 2002.

[6]Brown, C.AandP.A.Alam.Theforecastaccuracyimprovementfromearningsdisaggregation:acaseofthebankingindustry.KentStateUniversity, 2001.

[7]Dechow, P.M., S.P.Kothari, and R.L.Watts.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探析 第8篇

一、现金流内部控制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从20世纪初风险管理的起步研究到现在,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初,主要侧重于对金融、财务风险的研究。威雷特(1901)对风险的系统性进行了研究,奈特(1921)归纳出风险预警的概念。随着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报告的发布,内部控制理论日趋成熟。目前国外学者对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在于对财务评价中的现金流指标、现金流内部控制的优化、 企业价值评估中现金流信息的作用等方面。David·E·Catlin (1998)认为企业应制定财务计划,以便决定企业整体的资本投资方向和途径,达到控制企业现金流量的目的。Bill Mc Guinness(2000)认为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与发展需求来控制现金流量的影响要素,从而实现对现金流量的内部控制和管理。Graham,Harvey(2005)调查了大量企业的财务高管,发现超过五分之一高管将经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作为主要业绩指标。Doyle,Mcvay(2007)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779家公司2002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总结出影响现金流管理的决定因素。

(二)国内研究我国的现金流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之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不同行业与规模的企业在现金流管理的内部控制上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陈晓慧(2009)分析了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现金流投资管理不善、财务控制制度缺位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编制现金流预算等相关建议。刘慧丽(2012)指出了企业忽视现金流管理、现金流转中不良融资,营运资金控制混乱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度性建议。杜汝芳(2012)也认为企业在现金流内部控制中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霍欣等(2013)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研究分析,同样也发现缺乏全程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企业在现金流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目前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不够系统和深入,未能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现金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建议。由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中之重,且相关研究素材较缺乏,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内部控制情况,以期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企业经营现金流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意识薄弱,在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考核时仍然以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为主,而忽视了对企业日常经营性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和状态分析。不少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资金变动情况、投融资决策情况等重要信息关注不够,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内部监控不力,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二)忽视经营现金流的预算管控部分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事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上,而在事前只是依照笼

(三)资金运营低效,内部控制弱化很多企业由于盲目的生产和销售导致占用库存、欠款居高,进而使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增多,严重影响企业日常经营。长期资金拖欠导致应收账款数额增大,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没有制定合理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现金流预警系统尚不健全,因而对经营性现金的日常收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统的预算目标进行经营决策,缺乏对经营现金流预算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有些企业虽有相应预算制度,但经营性资金仍然使用混乱,常被随意挪用进行长期投资,资金收支严重不平衡,致使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的内部控制有章无序。

三、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框架COSO委员会(全美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是《萨班斯法案》明确表示可作为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层及员工实施的,为营造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这些要素源于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其框架结构参见图1。

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是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三项控制目标、五类构成要素、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为内部控制责任的明确、方法的把握指明了方向。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辅相成,从内部控制框架结构出发展开研究,有利于更加系统规范的研究经营现金流的内部控制问题和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二)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

(1)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第一,收支管理。企业对经营活动中每笔资金的流进和流出情况需设立专门的内控部门进行严格监控,对经营现金流金额差额等方面出现的误差进行核实,建立经营现金流收支管理的内部控制程序,及时掌握企业销售往来方的付款和拖欠情况,同时对逾期的应收账款设立完整的应对措施,分析不同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明确加强应收管理的对象。

第二,不相容职务分离。由于资金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企业资金业务中的相关岗位要做到严格的职务分离,旨在不使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部门担任和资金收支有关的多项岗位职务,例如合同签订和合同审批不得由一个岗位负责,采购工作和验收审核也不得由同一方负责等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体系,一方面是为了权限的划分,不让一人多权而存在弄虚作假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能使各岗位间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机制,也就是内部牵制作为要点。在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是频繁的,因此岗位的划分和职责的明确是十分必要的, 做到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分离的严格控制以避免企业内舞弊现象的发生。

第三,建立经营现金流预警系统。企业通常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都会进行风险评估,在对投资融资方面考虑风险报酬,然而在对经营现金流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的不够充分。经营现金流净额的增减不仅仅反映了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经营的好坏,而且直接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也就能够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的活跃程度和前景预测。因此,根据经营现金流数据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建立预警指标, 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现金流上报的数据不符合正常的预测指标,或是进入了预警指标的范围,那么企业就能及时发现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从资金流转的方向发现出现问题的业务部门,从而能够及早避免经营问题的恶化,让企业的经营发展步入正轨。

第四,折旧的扣除与返还。在利润表的相关数据核算中,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准则要求,最终的销售收入是在扣除当期计提的折旧之后的,如果折旧未扣除,最后得出的企业净利润是不符合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同时,企业应缴税额也将被增加。当计算利润时,折旧则与其它费用一同被扣除。企业计算经营现金流时,须在净利润中加上折旧,这样才能够真实反映当年的实际现金流。因而,企业有可能通过虚报折旧费来改变净利润的数值。

(2)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方法。企业经营现金流因其具有的流动性特点,而在企业债务到期时是否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是否能保证足够的资金周转,一方面是现金的持有量是否充足,另一方面是现金等价物的可变现能力。 因此企业需对经营现金流的风险进行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和预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公司内部实行独立核算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级别单位日常经营状况,由企业统一的内控制度进行经营现金流的管理,资金的调用需经过严格的审批。企业内各级公司独立核算财务,所有收支单独记账,每会计期间汇总至企业总部,编制财务合并报表。从各单位汇总的财务数据中分析各单位的经营状况。

第二,在会计政策、财务管理方面设立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如经营现金流支出审批控制程序,经营现金流财务报告编报专有分析、经营现金流预算编制并作为预算指标各会计期间审查。

第三,建立经营考核控制,控制范围涵盖企业由上至下的各级单位和各个项目。规范各单位的资金流动循环过程,减少费用浪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此外,除了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还需同时设立考核制度,对各级单位部门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对下级单位上报的每会计期间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和经营状况分析的全面性作出评价,还需关注是否对重大资金流动事项作出详细说明。考核制度的建立对经营现金流的管控会起到显著的成效。

四、A公司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分析

A公司主要经营旅游景区建设、资产管理、循环经济及环保开发产业、房地产开发等。目前,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50多亿元,属于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等多元投资结构的投资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一)A公司经营现金流内部管控状况2014年底,A公司货币资金余额9.18亿元,比年初减少2.82亿元,减幅23.5%。各大项目正在实施推进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通过对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公司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如下:

(1)经营现金收入的管控。A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景区业务、酒店业务及旅行社业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316.17万元,较2013年减少5781.3万元,减幅174.34%。经营活动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是影响企业经营的命脉。 12家开展经营的二级单位中9家呈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 占比47.37%,其中净流入超过千万的企业有6家;4家净流入超过百万,占比33.33%,由此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大部分子公司由于尚处在发展培育期,其经营造血能力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现金收入流程如图2所示:

公司总部不存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的经营,总公司与二级公司之间签订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确定经营目标收入额和利润额,再根据年总额分解到月,确立每月经营预算指标额。同时,总公司与二级公司之间每月填制集团内部往来确认函,确认总公司与二级公司的内部资金流动,包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内部往来、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的确认,并由财务负责人和资金往来会计的签字盖章确认。

(2)经营现金流出的管控。公司作为成本核算中心,必然会有现金流出。在各个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单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也需要有大量的薪金流出。同时,A公司所属投资行业,存在大量的景区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及地产项目中大量的工程建设,因此,新的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对外投资等重大项目的资金支出,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由公司总经理最终决定。该公司的现金支出流程如图3所示:

A公司总部计划财务部根据每月资金管理委员会的审批结果,向各二级单位拨付经营用款和工程用款。二级公司由拨款金额来安排资金使用计划,分公司的所有支出项目均经由相关人员签字确认。但对重大用款项目,要经过审批程序。会计人员根据发票、合同等各项业务资料进行会计处理,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二)A公司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内部控制缺乏深入认识,公司目前对审计工作的实施不够健全,来源于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公司对内部的审核工作仅存在于年终上报相关管理单位和出资方出具决算审计报告的时候,尤其在对经营现金流的内部控制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方面也未进行相关评价,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公司审计部门的空缺,以及专业审计岗位内部控制人员的缺少而造成的。

第二,公司未建立相应风险预警系统,公司现有的财务分析只包含了对各二级单位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进行评价,未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即使在每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和每个月二级公司上报的财务快报中对企业的经营指标进行了分析,也只是对总公司与所有二级单位签订的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中的预算指标所进行的完成情况的分析,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趋势有预警作用的指标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尤其未进行对企业持续经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现金流量方面指标的分析研究。

第三,缺乏完整的现金流控制过程的监控,如前所述, 由于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理论在实务应用中的效用,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公司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对公司的资金流转以及整体的财务情况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管理和评价;另一方面,公司在对经营业务的定期分析中,并未对经营现金流量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分析,更没用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进行资金的管理,因此企业对经营现金流管理的缺乏,造成了企业资金运转效率较低,资金流动性的价值没有发挥到最大值。

(三)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完善建议本文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管控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完善建议,

(1)计划财务领域的完善。第一,加强计划与预算管理。组织公司系统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及其他预算;落实资金预算管理,分析财务预算的落实情况,每月进行考核评估;各个二级单位也应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子公司内部的有效资金管理;进一步落实公司出资方对公司经营成果的考核。第二,加强会计核算和经营现金流的分析。对总公司和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对经营现金流出具专门分析报告,并按规定上报公司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子公司进行会计核算、年报决算工作;负责收集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对外进行财务信息披露;负责审核报销公司总部各项费用。负责公司总部及按照合并口径进行的年度决算工作,出具公司年度审计报告;配合各类审计机构完成相关检查,提供相关财务资料。第三,加强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制度的落实,监控资金的流动,定期进行银行对账;加强对日常经营的现金流入流出管理,包括账款的回收和成本费用的控制;负责对公司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控,统筹权衡资金的风险和盈利性。第四,内部控制与财务监督。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建设与实施公司内部规范体系以防范重大风险,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的相互协调;负责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会计监督,通过各类财务检查参与各控股子公司及参股公司的财务监督与管理。第五,税务管理。负责税务筹划;负责税务结算及办理税务事宜。第六,会计信息化。负责会计信息化相关工作,做好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升级,及信息化培训等工作;负责指导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管理,机房日常管理及数据备份等相关工作。

(2)资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完善。第一,完善公司资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掌握资产存量、质量、利用和分布情况,并向公司领导提出资产处置建议。第二,执行内部审计。负责子公司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子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对子公司经济效益、基本建设、对外投资、 购售资产的决策过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组织实施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并负责对公司及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提出自我评估报告。

(四)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系统模型构建本文针对A公司在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中遇到的问题,根据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结合现代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理论与方法,从保障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角度,初步构建了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系统模型。模型框架如图4所示。

首先,经营现金流分析作为制定预算和执行决策的重要环节,贯穿于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因此,经营现金流分析系统在企业经营现金流内控体系模型中必不可少。企业管理者通过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缴款能力、 偿债能力,把握现金流发展趋势;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了解资金管理缺陷,从而为企业现金流预算系统的运行提供帮助。其次,企业管理层和经理层通过建立健全预算制度, 测算企业合理的经营现金流;通过偏差预算评价考核,提升编制预算的合理性,使内部管理人员更有效的指导预算环节。最后,经营现金流的控制系统,是整个内控模型的核心。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个维度,强化经营现金流的流程控制和流速管理,以此增强预算的可执行性。根据公司ERP系统收集整理的信息,确定临界值,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现金流风险控制水平。根据上述分析,由经营现金流分析系统、预算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系统整体的模型框架,能够为企业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内部控制与管理提供借鉴。

摘要:经营现金流作为财务报表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反映公司业绩的基本项目。若经营现金流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的价值创造。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稳健发展的保护伞。因此,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状况的预警与防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从关键点和方法入手,以A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该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的具体状况和缺陷,从而构建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系统模型并提出建议与展望。

经营性现金流 第9篇

一、经营现金流量真实性分析

(一) 重点分析半年报和年报经营现金流量

企业财务分析应该对半年报和年报经营现金流量进行重点分析, 考察年度经营现金流量的均衡性, 真正掌握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在正常经营情况下, 企业的购销和信用政策比较稳定, 销售业务也较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 因此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内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 否则表明年报经营现金流量存在被粉饰的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 为了使结论更为准确合理, 还应当同时考虑企业的会计行为、结算方式以及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等。

(二) 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有关明细项目, 进一步明确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

1. 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分析该项目以判断企业有无虚构预收账款交换、粉饰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可能。若企业大额预收账款缺少相关的销售或建造合同, 则表明企业主营业务现金流入缺乏真实性。

2. 分析“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分析该项目以判断企业有无借助有关经济事项粉饰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 (1) 关联方年末突击还款, 不少企业“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金额由此“迅速上升”, “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也相应“大幅回落”。但实际上在年报过后, 一些企业“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便出现了大幅上升与反弹的现象; (2) 有些企业经常采取占用关联方往来款项的方式来虚增当期的经营现金流量, 因此要特别关注企业与关联方进行期末大额款项往来的情况; (3) 有些企业将一些非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归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 从而虚增了当期经营现金流量, 掩盖了企业经营的真实面貌, 对此也应给予充分关注。

二、经营现金流量充足性分析

(一) 绝对量的充足性

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 一般是指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量满足其正常运转和规模扩张的需要。从绝对量方面认识充足性, 主要是分析经营现金流量能否延续现有的企业经营, 判断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显然, 靠内部积累维持目前的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经营现金流入量必须能够抵补当期费用: (1) 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日常开支 (表现为经营现金流出) ; (2) 前期支付的需当期和以后各期收回的费用 (主要包括资产折旧与摊销额) ; (3) 已计入当期损益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主要是预提费用) 。

(二) 相对量的充足性

从相对量角度考察充足性, 主要是了解经营现金流量能否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 具体分析经营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对筹资活动的风险规避水平。主要评价指标有:

1. 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

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额

其中, 资本性支出额是指企业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支出。该指标评价企业运用经营现金流量维持或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该指标越大, 说明企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水平越高, 利用自身盈余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 经营现金流量的品质越好。当该比率小于1时, 表明企业资本性投资所需现金无法完全由其经营活动提供, 部分或大部分资金要靠外部筹资补充, 企业财务风险较大, 经营及获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较低, 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较差;当该比率大于1时, 则说明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较好, 对企业筹资活动的风险保障水平较高, 不仅能满足企业的资本支出需要, 而且还可用于企业债务的偿还、利润的分配以及股利的发放。

2. 到期债务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偿付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到期债务本金+本期债务利息)

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经营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实际水平。该比率小于1, 说明企业到期债务的自我清偿能力较差, 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不高, 要树立良好的财务信用, 企业必须依靠其他方面资金的及时注入, 主要包括对外融资、当期变现投资收益以及出售企业资产的现金所得;该比率大于1, 则反映企业具有较好的“造血”功能和财务弹性, 经营现金流量比较充沛, 足以偿还到期债务, 企业不存在支付风险且经营的主动性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 仅以经营现金流量大小作为衡量企业经营好坏与财务优劣的标准将会引起误导, 因为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经营现金流量充足但公司盈利能力日益下降;经营现金流量不足但公司盈利能力日趋上升。这说明:企业资金充裕但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 其未来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企业现金短缺但实施了有效的负债经营, 其盈利水平反而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在某一时期内, 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水平同样重要。

三、经营现金流量稳定性分析

1.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

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经营现金流入量中主营业务活动所占的比重, 同时也揭示了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和实际构成。该比率高, 说明企业主营业务活动流入的现金明显高于其他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 企业经营现金流入结构比较合理, 财务基础与经营现金流量的稳定程度较高, 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较好;反之, 则说明企业主营业务活动的创现能力不强, 维持企业运营和支撑企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由非核心业务活动提供, 企业缺少稳定可靠的核心现金流量来源, 其财务基础较为薄弱, 经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与品质较差。

2.经营现金流出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流出量结构比率=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考虑该指标是因为, 现在如何使用现金决定企业未来现金的来源状况, 企业经营现金流出同样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该比率主要考察企业经营现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以及企业当期有无大额异常的现金流出, 从而对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识别, 对企业以后各期现金流入的主营业务活动做出合理的估计, 进而对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给予客观的评价。

应当注意的是, 若该比率连续几期下降且都比较低, 则预示着企业经营现金流量质量的稳定性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应该采取捂紧钱袋子、严格控制非生产费用支出与紧缩现金支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性分析

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比率=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基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和具体的增减变动情况。一般来说, 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越高。具体分为三种状态:

1.该比率等于或接近于1

这种情况说明企业内部资金较前期没有明显的增长, 经营现金流量的成长能力不强。这时, 一方面要通过对相关指标 (经营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 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的分析, 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现金流量运营效率的变动趋势 (尤其要注意营运效率整体水平是否出现了异常的下降) 和现时状况, 考察经营现金流量未能实现增长的具体原因, 从而为今后持续改善经营现金流量动态管理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需结合与投资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信息, 关注企业经营规模的未来变化 (缩小、维持还是扩大生产规模) , 对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状况做出合理的预测。此外, 还应进一步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现金预算, 估计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未来成长与企业整体的未来发展是否能够有效、同步、协调, 控制现金流风险。

2.该比率大于1

这种情况表明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呈上升趋势, 这显然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持续成长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预示着企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不同的现金流量增长方式对企业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应的现金流量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见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长有以下三种状态:

(1) 负债主导型, 即经营现金流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当期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虽然企业通过延缓应付款项的支付来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 但恐怕会损害企业信誉, 加大企业以后的偿债压力。事实上, 若剔除这些必须支付的款项, 企业实际经营现金净流量很可能出现负值, 这对企业的发展意义不大。该方式下的经营现金流量质量显然较差。

(2) 资产交换型, 即经营现金流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当期经营性应收项目和存货的减少。降低应收款项和压缩存货规模会减少资金占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质量。但是, 当期存货支出的减少是以前年度相应支出较多的结果, 收回的期初应收账款也并不是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 经营性应收项目和存货的变动导致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长大多并不能反映本期经营业绩的变化。况且,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也很可能是因年末突击还款等大额异常现金流入造成的, 往往不具有持续性。因此, 该方式下的经营现金流量质量仍然不高。

(3) 业绩拉动型, 即经营现金流量的增长主要植根于企业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盈利能力的增强和本期现金销售增加。显然, 这种经营现金流量增长方式完全是企业业绩大幅提高和拉动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 该方式下的经营现金流量质量最为理想。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现金净流量持续增长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3.该比率小于1

这种情况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在逐步萎缩。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若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净流量持续减少, 势必导致信用危机和破坏企业的持续经营, 因此, 这种情况的出现暗示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是经营亏损的影响还是源于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长)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需要说明的是, 单个数据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某些企业由于长期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经营现金流量出现暂时或适度的降低也并非异常。值得一提的是, 在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比率时, 应进行多期比较, 成长率不仅要大于1,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如果上下波动较大, 则企业未来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 若本期或基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则不必计算该比率。

五、经营现金流量的五种形态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补偿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现金流出量。从企业的成长过程分析, 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初期, 由于在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 因此设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材料的消耗量相对较高。同时, 为了开拓市场, 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资金, 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 从而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如果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笔者认为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仍然出现这种状态, 则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不高。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

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时, 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流动资金, 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必须注意的是, 在企业的成本消耗中,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确认的摊销成本 (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 和应计成本 (如:预提费用) 。这两类成本通称为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从长期来看, 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 则根本不可能维持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 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但不足以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此时, 企业虽然在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比前两种状态下的要小, 但是,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 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 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 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 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并恰能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在这种状态下,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已经解除。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 刚好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而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想为企业扩大投资等发展提供货币支持, 只能依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规模继续扩大。

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并在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

应该说, 在这种状态下,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 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仅大于零是不够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要想对企业做出较大贡献, 必须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在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的状态下运行。所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树立“现金为王”、“现金至尊”的经营管理理念。

现金流量表提供了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财务信息, 表明企业在报告期内有经营活动、投资和筹资活动获得现金, 企业获得的这些现金是如何运用的, 并能够说明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变动原因, 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是连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桥梁。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代表企业运用其经济资源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便于分析一定期间内产生的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差异, 笔者建议企业管理者要结合市场变化潜心研究现金流,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六、小结

经营性现金流 第10篇

1 关联方交易现金流相关理论

1.1 相关概念

关联方交易是指公司或是其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

关联方交易现金流, 在当代的财务管理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财务部分, 企业通过现金收付制在会计期间内, 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如:经营活动, 投资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之类的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入或者是流出的总的概括。关联方现金流的治理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完善了上市公司关联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其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1.2 关联方交易现金流操纵分析的角度

现金流量是通过每一个会计的交易核算, 最后汇总被编译成关联方交易的现金流现金流量表。关于现金流操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从会计角度的现金流操纵来看, 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各级领导为了实现各种目的, 对现金流量表中所使用的会计及会计报表及相关信息进行操纵, 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程度。企业融资现金, 影响投资和股利政策, 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2) 从双方交易的现金流操纵来看, 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关联方利用种种财务政策, 通过技巧性的操作对财务控制, 使得现金流量表变得的美观好看。

(3) 从现金流量视角操纵公司治理的角度看, 上市公司关联方将利用应收账款等贸易手段, 通过对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和关联交易等进行现金流的操纵, 达到管理层理想的状态。

2 关联方交易中经营活动现金流操纵问题

2.1 在关联交易中进行低买高卖, 达到现金流虚增

低买高卖是指在关联交易中, 上市公司对关联方的材料、产品、资产等进行低价格购买, 通过其他关联公司高价格出售卖出, 达到增加现金流入, 实现获取投资收益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对关联方现金流进行操纵, 对关联方交易进行低买高卖:首先, 通过购买廉价的原材料从关联方公司, 然后将其他相关产品进行高价出售, 这样大幅提高销售收入, 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 现金流有大幅度提高。其次, 把不良资产或债务高价剥离给上市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在上市公司关联方之间规定, 在关联交易中, 上市公司的不公允关联交易, 其价格部分只能计入资本公积, 不能调整到当期利润, 对于关联方现金流的交易, 仍然可以实现控制, 实现现金流虚增的目的。

2.2 对关联交易现金流时点判断调整, 操控现金流

虚构良好的现金流是由上市公司关联方按照特定的时点进行操控, 许多上市公司使用临时协议方式对支付的现金进行偿还, 年底收到, 在年初开始的时候, 现金开始回调相关方。因此, 在月、季、半年的财报中的应收款项数额呈减少的变化, 而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应付款项的项目却开始直线上升, 经营性现金流出进行冲减, 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都被变得很好, 事实上, 上市公司关联方的现金的持有数量的实际水平确实不改变的。

2.3 构建真实交易, 夸大现金流入

在相关联的关联方的活动, 发现许多操纵经营性现金流是利用股权进行的, 并最终实现控制。应收账款的票据贴现交易, 股票交易, 应收账款, 资本运营成本, 虚构经济业务, 现金流的形成和相关的虚假交易通过债务重组或其他手段, 对于关联方交易资金项目的变动, 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可以虚拟销售的现金交易, 同时也可以虚拟现金收购交易, 把虚增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冲减,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没有增加, 但增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给外界以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

2.4 关联方利用各种资本运营手段, 调整现金流

上市公司高管通过各项资本运营手段进行现金流操纵, 一方面上市公司关联方高管可以减少资产的价格, 通过对账面不佳业绩的放大, 实现对关联方交易现金流操纵, 在另一方面, 可以依靠企业的管理权转让现金, 使企业管理层达到收购资金的需要。上市公司关联方利用种种策略, 造成现金流虚增的表现方式:一是增加对其支付货款的时间界限, 造成在关联方交易在会计期间内, 经营性现金支付的减少, 从而大大改善了经营性现金流量的产生。二是应收账款证券化交易, 应收账款的提前收回, 可以对现金流进行操纵。三是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分权, 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 提高效益的需求。

3 关联方交易中现金流操纵问题的对策

3.1 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的高管使用财务战略, 营销手段和各种资本运作手段, 延长付款周期, 减少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支付, 以增加现金流。由于公司高管具有企业的经营权, 可以利用职务和条件便利进行操纵。为此, 应强化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 使其权力分散, 同时, 大力加强对上市公司中公司监事以及企业独立董事的监控, 对其所有的权力进行化分的处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使得现金流信息更加的公开, 近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和现金流, 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达到抑制现金流操纵的目的。

3.2 关注现金流时点, 规范现金流方向

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侧重于中期财务报告、季度报表的分析, 而大多关注的是年度的会计报表, 对于上市公司关联方现金流的操纵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项目的也往往集中在年度会计报表。对于应收及应付款的项目金额, 大多上市公司关联方会在年度的会计报表中进行交易的现金流分析, 应付款项等项目在月、季、半年度的财务报告中金额偏大, 但在年度会计报表金额的项目大大减少, 但在注释中没有合理解释的会计报表, 这是公司的操纵行为。虚构的良好关联交易现金流, 使用临时还款协议的方法是现金在今年年底的调整, 年初再拨回现金给相关关联方公司, 灵活利用交易时点, 增加现金流。为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 应关注年末现金流量与年初的变动, 尤其的应收款项、应付款项以及经营性现金流出中数额变动的程度大小, 对应收及应付款项的数额流向进行强有力的关注, 并加强对关联方现金流的监控。

3.3 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方出售资产交易的监督

关联方交易, 低买高卖, 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或营业收入, 通过资产置换, 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 增加投资收益。因此, 投资者应该可以看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等基本项目, 是否有变化, 注册会计师是否进行了特别的强调, 在将要出具审计报告和交易事项中, 关联方交易的定价和支付是否与基本的规范相吻合, 并消除其产生的关联交易的不利影响, 以确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审计准则的外部管理和监督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的基础上, 通过安排, 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审计企业的现金流操作的评估报告,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流操纵。同时, 在对上市公司和其他相关方的资产出售指出相关问题的会计处理指出: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关联方交易的价格是合理的, 只能计入资本公积, 不能调整当期利润, 不得用于增加资本或弥补亏损。这一规定, 为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 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的有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 将从某种程度的作用发挥, 起到严格的监督的作用。

虽然, 现金流量的管理得到了上市公司和监督部门的广泛关注, 对于我国而言, 关联方交易现金流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现状不容乐观、起步较晚, 研究方面和领域不够全面, 为此本文对关联方交易活动中现金流问题进行粗浅的研究, 旨在对我国关联交易现金流实务方面做出微薄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 尽管国内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督力度越发的重视, 甚至用种种对策来规范现金流问题, 但关联方交易还是频繁发生。事实证明, 关联方交易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对关联方交易特别是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当今关注焦点与研究的重点。为此, 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现金流操纵存在的问题, 旨在得出对关联交易现金流操纵的对策, 更好的规范证券市场和社会秩序。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经营活动现金流

参考文献

[1]杨莉.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对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影响[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2]于殿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操纵及其分析对策[D].大连: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2012.

经营性现金流 第11篇

Bowen等利用1971—1981年期间每年都以营运资金为基础报告资金流量表的样本公司,检验特殊和非持续经营项目之前的盈余(EBXI),EBXI加上折旧与摊销费用(NIDPR),来自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WCFO),以及估计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4个指标来预测估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相对预测能力[1],研究发现NIDPR和WCFO能够更好地预测估计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周首华[2]等提出对Z值判定模型加以改造建立起F分数模型。许多专家证实,现金流量比率是预测公司破产的有效变量,F分数模型加入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弥补了Z值判定模型的不足;蔡岩松[3]等利用灰色拓扑模型描述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任秀梅[4]等在现金流量净值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灾变理论预测现金流量净值灾变点,进而预测企业财务风险。

本文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活动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模型的精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 灰色模型预测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信息覆盖,构造生成序列的手段等寻求现实现象中存在的规律,其特点就是“少数据建模”。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Verhulst模型适用于非单调的摆动发展序列或者具有饱和状态的S形序列[5],其原理如下。

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序列做一次累加,使累加后的数据呈现一定规律,然后用典型曲线拟合该曲线。设原始数据序列为

对原始数据序列x(0)一次累加(1-AGO)得到新的数据序列x(1)为

其中新的数据序列x(1)的第k项为原始数列x(0)前k项之和

根据新的数据序列x(1)建立灰色Verhulst模型的白化方程为

灰色Verhulst模型中的参数项a、b,其最小二乘估为

其中:

令z(1)为x(1)的均值(MEAN)序列

令x(1)(0)=x(0)(1),求解(4)式可得白化方程的解为

累减得到还原值为

需要注意的是,灰色预测模型长期预测的有效性明显受系统时间序列长短及数据变化影响。随着系统的发展,老数据的信息意义将逐步降低,甚至干扰系统,使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增大,容易降低模型精度,因此应该在不断补充新信息,及时地去掉老信息,建模序列更能反映系统在目前的特征。本文在建立Verhulst模型后,得到k+1时刻的预测值x赞(0)(k+1)。然后去掉x(0)(1),加入最新信息x(0)(k+1),重新构成新的序列,建立新的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k+2时刻的值,如此递补,逐个预测。

2 神经网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其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6],该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信号前向传递,误差反向传播,结构主要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直至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不断逼近期望输出,如图1所示。

图1中,X1,X2,…,Xn是BP神经网络的输入值,Y1,Y2,…,Ym是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wij和wjk为BP神经网络权值。从图1中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可以看成一个非线性函数,网络输入值和预测值分别为该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当输入节点为n,输出节点为m时,BP神经网络就表达了从n个自变量到m个因变量的函数映射关系。

3 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结合

灰色Verhulst模型专门针对“小样本”不确定性问题的特性,通过信息覆盖,构造生成序列的手段等寻求现实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但灰色建模时极少使用确定性信息,计算精度较小,而且是不可控的。而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能并行处理数据又能完成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在处理不准确、不完整的知识在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中的获取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此方法信息利用率高,避免了灰色理论处理数据时产生的信息失真而且因为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函数逼近能力,也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优势。神经网络模型的这些特点恰好能对灰色方法进行补充。这两种方法融合建立灰色神经网络能弥补单一使用这2种模型的不足,达到良好的数据处理和预测效果。

组合方法构建步骤:

(1)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原始数据序列x(0)(k)求解预测值x赞(0)(k)序列。

(2)根据原始数列和预测值序列求解残差值序列ε(0)(k),(k=1,2,…,n),即

(3)残差值序列预处理。因为现实中的数据多半是不完整的、有噪声的和不一致的,数据预处理可以通过聚集、删除冗余特性或聚类等方法来去掉脏数据和压缩数据。本文中将残差值序列x(0)(k)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进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即将数值限定在[0.1,0.9]区间内,归一化公式为

得到归一化的残差值序列ε(0)′(k)。

(4)若预测的阶数为S,用ε(0)′(k-1),ε(0)′(k-2),…,ε(0)′(k-S),(k=2,3,…,n)的信息来预测k时刻的值。即用ε(0)′(k-1),ε(0)′(k-2),…,ε(0)′(k-S)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的输入样本,将ε(0)′(k)作为训练的期望输出值,通过足够多的归一化的残差样本训练网络,调整网络的权系数和阈值,从而使不同的输入样本得到相应的输出值。

(5)残差预测值反归一化,确定新的残差预测值序列。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后得到归一化的残差预测值序列ε赞(0)′(k),对其进行反归一化操作得到新的残差预测值序列ε赞(0)(k)。在此基础上构造新的预测值,也是灰色神经网络相结合模型的预测值x赞(0)(k,k),即

4 组合模型的实例分析

本文的研究样本是在深上市的一个A股公司2001—2009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1)根据Verhulst模型,利用前4个年份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求第5个年份的预测值,即利用2001/06、2001/12、2002/06、2002/12等4个年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来预测2003/06年份的净现金流,以此类推,得到的经营活动预测值序列x赞(0)(k)为{9 990.80,7 796.50,3 877.30,3 303.00,29 417.00,4 017.60,22 087.00,1 643.00,7 143.00,8 303.40,65 453.00,115 720.00,26 501.00,19 531.00,68 493.00}。

(2)求得预测值的残差序列,ε(0)(k){340.5,-1194.88,-901.28,3 082.88,-372.62,3 463.47,-1 025.20,12 551.50,-1 041.90,4 453.30,1 862.30,-1 361.30,-2 317.50,13 133.70,-1 618.80}。

(3)对ε(0)(k)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的残差值序列ε(0)′(k){0.237 62,0.158 12,0.173 33,0.379 61,0.200 70,0.399 32,0.166 91,0.869 86,0.166 05,0.450 56,0.316 41,0.149 51,0.100 00,0.900 00,0.136 18};

(4)以每3个年份的归一化的残差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将第4个年份的归一化的残差值最为输出变量,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本文采用的神经网络结构是3-10-1,网络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为tansig,输出层的神经元传递函数为lensig,网络训练函数为traindx。通过神经网络的仿真模拟之后,得到各个年份的归一化的残差预测值序列ε赞(0)′(k){0.3716,0.201 0,0.488 4,0.166 7,0.817 8,0.166 6,0.451 7,0.316 1,0.114 1,0.102 6,0.901 4,0.135 7}。

(5)对归一化的残差预测值进行反归一化,得到新的残差预测值序列ε赞(0)(k){2 928.1824,-366.786,5 184.0576,-1 029.256 2,11 546.089 2,-1 031.187 6,4 475.233 8,1 856.255 4,-2 045.172 6,-2 267.283 6,13 160.739 6,-1 627.990 2},用ε赞(0)(k)对Venhulst的预测值进行修正,得到灰色神经网络相结合模型的预测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单纯利用灰色Venhuls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模型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率分别为14.84%和7.28%,而灰色神经网络的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率仅为0.87%,预测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5 结语

本文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先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进行了模型估计,然后再用神经网络对残差进行了修正,从而得到了新的预测值,并与单独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预测精度得到了提高。此方法能为企业提供下一年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参考值,使企业能够规避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企业的决策者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但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变化幅度较大,影响其的因素也比较多。在进行模型预测的时,除了要考虑一些定量的指标以外,还应该结合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才能更加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测准确度。

参考文献

[1]BOWEN R,BURGSTAHLER D,DALEY L.Evidence on therelationships between earnings and various measures of cashflow[J.]Accounting Review,1986(61):713-725.

[2]周首华,杨济华.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型[J.]会计研究,1996(8):8-10.

[3]蔡岩松,方淑芬.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的灰色拓扑模型[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6):172-175.

[4]任秀梅,王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风险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12):115-117.

[5]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00-302.

上一篇:检测调试下一篇:债权人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