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考证范文

2024-08-13

英语考证范文(精选12篇)

英语考证 第1篇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落后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一味地依靠教材和老师, 缺乏独立思考, 缺乏实践的机会,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材单一, 只是一般的听说读写的内容, 缺乏专业性、实用性、职业性, 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 许多英语教师都在积极的摸索着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实验, 我们肯定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很多, 学生基础差, 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教学模式落后, 教材单一, 教学内容偏难等等, 要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很难, 而本课题正是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引进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托业桥考证, 着力研究英语教学和托业桥考证相融合, 革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材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TOEIC Bridge (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ridge) 托业桥考证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研发, 专门为初、中级英语学习者设计的职业英语能力测试。它与GRE、托福等考试属于同一考试和测评机构。托业桥考证是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专家推荐的职业英语考试, 考试题目是针对全球语言环境与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境而设计的。它作为职业英语测评标准被众多企业所认可, 许多企业以它作为员工聘用及内部升迁、外派、加薪的标准。

托业桥考证作为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语言测试, 其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日常交际能力, 观察判断能力, 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它测试的内容正是我们英语教学所要发展的方向, 即实用, 职场的方向。所以把托业桥考证融入英语教学中, 即托业桥考证与英语教学相融合, 这样既可以优化英语教学, 革新教学模式, 也可以使学生学到实用英语, 职场英语知识, 突破哑巴英语, 能用英语在日常生活和职场情景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既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精神, 又能使学生获得“双证书”。本课题对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目标

通过对托业桥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 以教引考, 以考促教推动英语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使学生获取托业桥、托业等系列职业资格证书, 为学生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内容

(1) 托业桥考证特点和要求的研究; (2) 托业桥考证和英语课程教学关系的研究; (3) 托业桥考证融入英语课程教学的研究; (4) 教学实验与总结推广。

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对托业桥考试形式的了解和认可度和教师英语教学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合托业桥考证的教学效果, 搜集资料, 了解情况。 (2)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改革与托业桥考证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 针对实践进行反思, 再进行实践和研究, 以形成托业桥考证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和方法。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 不断探索实施与托业桥考证融合的英语教学的模式, 方法和手段,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 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效果, 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

(1) 主要的特色: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中, 结合国际商务活动的流程, 突出“听与读”训练, 强调操练, 强调速度。 (2) 主要的创新点:托业桥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的融合, 尝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大幅提高其“双证书”获取率。 (3) 要解决的问题:整合、融合“托业”系列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 适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5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收集有关信息, 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课题计划;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 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 (2) 研究阶段:通过调查、文献等研究方法, 推进托业桥考证融合于英语教学中, 实验教师集体备课, 分工协作制定新的教学模式, 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实验组每两周开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 根据教学效果, 总结得失;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 及时总结与改进, 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 (3) 总结阶段:细化各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归类分析, 整理材料, 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完成课题。

6 课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

6.1 课题研究在理论上的价值

(1) 对于探索和完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2) 为专业英语 (ESP) 课程需求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提供理论基础。

6.2 课题研究在实践上的价值

(1) 学生更易考取托业桥英语职业资格证书, 为学生增加就业筹码, 拓宽了未来职业选择方向。 (2) 可进一步备考难度和级别更高的托业考试。 (3)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实际应用能力。 (4) 更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教师的自信感。 (6) 为在更高年级学习专业英语 (ESP) 打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论证, 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托业桥考证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课题。

关键词:托业桥,考证,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郑金州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美]艾什莫尔.托业桥考试官方指南[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6]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少儿英语教师考证范文 第2篇

2.通用英语等级证书(1,2,3级)

3.教师资格证(英语类)

4.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考官证(这个有难度,因为不对外培训,只有合法培训机构申请)

5.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教师资格证(同四)

6.朗文伦敦少儿英语考试考官证(唯一全球认证,更难,须接受英国考官面试和笔试)

7.朗文伦敦国际少儿英语考试教师资格证(唯一全球认证,更难,须接受英国考官面试和笔试)

8.国际认证的英语教师资格证(TESOL,TEFL),全球认证的要向剑桥大学官方网站远程申请和培训

9.上海少儿星级考教师资格证(限上海就业,其他地区不认)

10.上海少儿星级考考官证(限上海就业,其他地区不认)

11.英国圣三一考试考官及教师资格证(也比较困难)

《董妃行状》考证 第3篇

[关键词]《董妃行状》;董鄂妃;董小宛;作伪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37-06

顺治十七年(1660),与顺治相伴仅仅4个春秋的董鄂妃与世长辞。顺治心痛不已,亲作4500字的《董妃行状》来纪念董鄂妃。《董妃行状》是我国文学史上悼亡文学的名篇,也是一篇备受关注的具有一定文史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然而,对于这篇作品内容的研究,尤其是文中所述董鄂妃的身世描述惝恍迷离,令研究者莫衷一是。由于董鄂妃的身世,与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之妾董小宛的死因与去向联系在一起,成为谜中之谜,历来文史大家如孟森、陈垣、钱仲联等皆有专文论述,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对《董妃行状》一文以及与其有关之文献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董鄂妃入宫、封妃之事扑朔迷离,疑信参半,在顺治当时便有许多蛛丝马迹,给后人留下了破绽。

一、对《董妃行状》的历史考辩这里有两件事值得深入考辨。

先谈其一。据《清实录》载,顺治先有两位皇后,帝、后感情不合。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系孝庄皇太后之侄女,大婚之后仅两年,顺治便以这位皇后“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伊始,即与朕意志不协,宫阃参商。”为理由,废降为静妃,改居侧宫。第二位皇后为前皇后的从侄女。这两位皇后都是蒙古科尔沁女,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人。如果说册立第一位皇后时,顺治年仅十四岁,是出于政治目的,为多尔衮和皇太后所包办,那么第二次选立皇后,则是顺治亲自选中的。可是大婚不久,便又与皇后发生龃龉,对她加以冷落。甚至命礼部收回册宝,停止对她应行的各种礼仪,不准她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这是什么原因呢?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所写的《回忆录》中有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寻根究源的启示。他说:“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藉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据著名史学家陈垣考证,这位被顺治夺去其妻的“军人”,乃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所谓满籍军人者,究为何人?其夫人能接近皇帝,则非疏逖之臣可知。故有疑此为顺治之弟,名为博穆博果尔,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封襄亲王者,太宗之第十一子也。博穆博果尔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卒,年十六,二十七日服满,即为八月,故董妃以八月册贤妃,其时日适符也。”“其为董妃无疑。”陈垣先生素以治学精湛刻实著称,其考证当是可信的。

又,现代学者邓之诚以“以诗证史”为宗旨,著《清诗纪事初编》,其卷五述李天馥云:“其诗体格清俊,自注时事,足为参考之资。别有古宫词百首,盖为董鄂妃作。自序昭阳殿里,八百无双,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愁地茫茫,情天漠漠,泪珠事业,梦蝶生涯,在昔同伤,于今共悼。语意甚显。词中‘日高睡足犹未起,薄命曾嫌富贵家’,明言董鄂先人庄邸。”李天馥为顺治十五年进士,由检讨历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乃为顺治、董妃当时之人,其所讽咏时事,亦应可信。

复次,汤若望的《回忆录》亦具有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不可与稗乘野史同语。这是因为,汤若望不仅是一位受宠于清朝廷的西洋传教士,而且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于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来华至京,因其通晓天文历法,为徐光启所器重,入清后复受清廷宠眷,在顺治朝先后被加官为钦天监掌印、太常寺卿,又诰封光禄大夫,恩赏祖先三代一品封典。顺治尝以“玛法”(汉语“爷爷”之意)称之,可见恩眷之隆。由于汤若望对清廷的忠诚和顺治对汤若望异常的宠信,故使两者之间相处关系之密切远远超出了所有朝廷大臣。据记载,汤若望奏事可以免循常例,可以随时径入内庭;顺治也经常到汤若望的寓所,不拘君臣礼节,“欢洽有如家人父子。”尤可注意者,汤若望终顺治朝十八年间,一直是处在与顺治这种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之中,他为了感激顺治知遇之恩,每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国家大事有关系安危者,必直言以诤之。”由此可见,汤若望并非那种曲体情伪、无中生有之人。因此,汤若望具有了解顺治生活内幕的特殊条件,他的记载自然是可信的。然而,顺治自撰《董妃行状》所载董妃来历,却与汤若望《回忆录》所记大相径庭。《行状》云:“后董氏,满州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候爵,谥刚毅。后幼颖慧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人掖庭……”在这里,顺治说的和汤若望的记载有两点截然不同之处:一、汤只说是“一位满藉军人之夫人”,顺治则对此一字未提;二、汤说顺治皇帝“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顺治则说“年十八,以德选人掖庭”。那么,这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当作何解释呢?回答应当是:此乃《董妃行状》作伪使然。

二、《董妃行状》疑点

史载所谓顺治自撰《董妃行状》(即《御制孝献皇后行状》,以下简称《行状》),违背事实之破绽甚多,请择要辨析之。

其一,《行状》在述说董妃崩逝后,紧接着言道:“唯后制行纯备,足垂范后世,顾过来壶仪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集其平生懿行,次之为状。”可见,顺治写此《行状》,显然是别有一番用意。顺治自谓是为了“表著”这位董鄂妃的生平行操,不要因为“壶仪邃密”而使人们不能了解或产生误会。这愿望自然是好的,不过人们不禁要问:后宫内廷之事,诸如选妃、大婚、封典之类,朝廷大臣均当知之,何必非为“表著”不可?如欲为表其内阃细行,有此必要吗?终清之世,后妃众多,为什么唯有这名董妃需要特加表著呢?所以,我以为《行状》之撰别有用意。

复二,《行状》开篇,特首书曰:“后董氏,满州人也。”这句话出自清朝皇帝之口,不仅有多余之嫌,且显为著意伪饰之破绽。何以知之?由史实知之也——清朝开国之初,有满汉禁止通婚之令,严禁汉女人宫。生当清季、官至侍读的吴士鉴撰《清宫词》八十四首,“或出于官书之记载,或采自私家之纂述”,诗之内容,为“有清一代宫禁旧事”。其第四首注云:“顺治初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人宫者斩,此旨旧悬于神武门内。”可见,清初禁止汉女人宫原来是一条十分严厉的法令。故终清之世,清史所载,后妃中没有一个汉人。既然如此,假若董妃果真是鄂硕的女儿,顺治的《董妃行状》只需写作“后,董鄂氏”足矣,何必开篇即大书特书“满州人也”呢?所以我认为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伪饰之辞。这种作伪,朝廷内外即有知之者,慑于皇权之威,谁敢啧有烦言?但可怜襄亲王却死得不明不白。若非有汤若望的亲历亲见作证,仅凭正史,这位年轻王子的死因,谁能知之?

董妃其实并不是“以德选人掖廷”的鄂硕的女儿。所谓董妃为鄂硕之女,只不过是顺治的《董妃行状》和依据《行状》由清廷官修的史书中的记载,不能作为信史的依据。因为清廷官修史书如《清世祖实录》,是经过了雍正至乾隆年间特意重修和校订的,而雍正是一个对乃祖顺治的不光采之事极尽包庇的皇帝。举一事为例:董妃死时,顺治将三十多名宫女赐死,为董妃殉葬。而雍正为了掩饰这一不道德的事实,在后来的御旨中却说:“我朝并无以人殉葬之事!”这种明目张胆为尊者讳而篡改历史的做法,便使得多次“修改”后的《清实录》的史料价值越来越低。因而,其真相是不可能载入清史之中的。此乃情理中事。

董妃不仅不是鄂硕的女儿,而且也不是满藉人,而是一名汉女!有何为证?

三、对董妃身份的考证

顺治十年,清王朝曾为顺治举行过一次选妃活动,谕令“在内满州官民女子,在外蒙古王、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都要参加应选。这是清王朝举行的第一次选妃活动,这次选中的却是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而不是董鄂氏。

所以,董鄂妃应是汉女。

清初有严律,汉女不准入宫,何能成为皇后?其实并非尽然。清初虽有严禁满汉通婚、不准缠足女子入宫之令,但凡是被皇帝看中的女人,无论满、汉,照常可以在偷偷摸摸中进入宫内,甚至可以封妃封后。终清之世,这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如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便是汉军之女,姓佟,入宫后改姓满族佟佳氏,一变而为满人了。又据近人考证,姓叶赫那拉氏的慈禧皇后,也是汉女,原藉山西长治县,本名宋龄娥。慈禧的五世侄孙和侄甥联名向当地史志办公室首次披露了这一前所未闻的秘史,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一新说,虽未可定论,却足以发人深思。可见,在“汉女不准人宫”的堂皇的禁令下,并不能禁住颁发禁令的皇帝本人。只要是皇帝(或王子王孙)看中的女人,是完全可以用改变族藉姓氏甚至伪造历史的办法来达到其目的!试想,如果本是汉女的董妃入宫后被皇帝赐姓“董鄂氏”,并落在鄂硕的名下作为一名女儿,朝廷内外臣民有谁敢去查皇妃的族谱?即便有人风闻内幕,又有谁敢在当时写作的文字中留下半句真实消息的记载去招惹杀身灭门之祸?历史的真实被伪造,伪造的历史留了下来,这完全是应当被承认的历史现象。《清实录》中传抄本与所谓“正本”记事就多有不同之处,蒋良骐先生的《东华录》与王先谦先生的《东华录》亦有差异。由于清王朝对国史的不断删改“修定”和伪造——将不光彩的隐讳之事消除之,把显宗耀祖之事光大之,故愈是“修定”后的“正本”,其史料价值便愈低。清朝开国史事和“文字狱”等记载的失实,即是显例。董鄂妃来历之作伪,不过是伪史中的一个小小情节而已!此亦可作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一注脚也。

四、《董妃行状》作伪

如果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汤若望的记载是真实的,董鄂妃的确曾是襄亲王的妻室,而这位女人又是汉女而不是满人,那么,《董妃行状》之不足据,自不待言。可是顺治为什么偏偏要在《行状》中显赫地写上“后董氏,满洲人也”这七个字呢?又为什么文辞写得有声有色,迷惑史坛达三百年之久呢?欲破迷雾,当先从《行状》撰写过程的真相说起。

原来所谓顺治御制《董妃行状》,其实并非顺治自撰,乃是出自内院大学士金之俊之手,为金之俊受顺治嘱意撰写而经顺治寓目托为“御制”者。何以知之?由金之俊《奉敕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传》(下简称《后传》)与《董妃行状》比较可知。细读《后传》和《行状》,即不难发觉,两者不仅文气相同,命意相同,直至大段文字也相同。简直如出一人之手。对于历时三百年的,董鄂妃来历之疑,发覆者有之,考实者有之,然而对于《后传》和《行状》这两篇“奇文”却未有加以考辨者。笔者有憾于此,所以不惮烦琐,在此摘要加以比较,以利辨析:

A 记董妃禅悦事。

《后传》文:

后素不信浮屠氏,上流览经史,博极群书,尝以其余研心内典,契甚深义。因为后解释《心经》,遂信向禅学,参究宗旨,上偶一拈提,辄有省……

《行状》文: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喻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三宝,栖心禅学,参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

B 记董妃卧病状态。

《后传》文:

自婴病后,从未偃卧,但凭椅榻,息心静坐。及病笃,犹忆上拈提之语,时为举似。故大渐时,言动如常,一心不乱,唯持念佛号。端然嘘气而化。崩数日后,颜貌整洁,犹无异生前……

《行状》文:

自婴病后,但凭几倚榻,曾未偃卧。及病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C 记董妃丧葬从俭事。

《后传》文:

后复谓上曰:“妾亡,度诸王等必来致赙,妾思人生世间,身外皆长物,死复何用?陛下诚念妾,与其虚糜无益,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已又嘱左右曰:“慎勿以绮丽束我体,崇上敦崇俭朴,不以玉食万方,稍移奉其身,如用诸华丽物,殊违上意,亦非我素心也。盍以我所遗者广行善事,庶有利益耳。”故殓具悉从俭约,上更以赙金二万余赈施贫乏,盖一一从后语也……

《行状》文:

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糜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甚勿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益耳。”故今殓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赙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D 记宫人殉葬事。

《后传》文:

后天性慈惠,平日宫中人均被赐予,感怀其仁,故哀痛甚笃,愿以身殉者多……

《行状》文:

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故令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身殉者数人。

上引除称谓语气的转换外,其含义毫无二致,甚至语句文字完全雷同。当然我们不排除顺治在爱妃死后痛定思痛,为董妃写一篇《行状》的可能,但值得怀疑的是,二十几岁的少年天子,即便他的汉语文字水平能够写得出这种文绉绉的汉语文章,可是董妃死后,他一直处在一种异常哀痛甚至发狂的极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之中,此时行文命笔,实难设想。所以当此之际,顺治命他所宠信的大学士金之俊,按照圣上旨意,先草撰《行状》,经顺治过目同意后,又命金之俊按照同一个内容再写一篇董妃的传记,才是情理中事。理由很简单,若不是顺治专门特意嘱托,文内那些董妃的言动细节、闱榻密语,作为朝臣的金之俊何能得知?且知之如此细微周详?若非出于一人之手,《后传》和《行状》的文辞情节又为何如此雷同?其实,草《行状》,写《后传》,这个捉刀的任务落在汉臣金之俊的头上,并非偶然。金之俊在历史上是被列入了《贰臣传》的,可见他在政治上是有一套上下其手的本领。他是明朝万历进士,在明为兵部右侍郎,入清后先官原职,后因向清廷献策有功,屡承恩眷,累官至内院大学士要职,“效力于满清凡十有八年,开国方略,咸出其手”。时人曾送他一句大不敬的话,谓“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对于金之俊来说,受命撰写皇帝爱妃的《行状》和《后传》文,实乃莫大之荣幸,理当受宠若惊。至于内容真实与否,何必多劳思虑?只要圣上怎么交代就怎么写得了!于是乎,传世不朽并为正史所本的“御制”《董妃行状》便这样出台了!因为是皇帝的“御制”,谁敢对其产生怀疑?当然是最“信”的“信史”了。殊不知顺治按照自己的意图命金之俊撰写的这篇“奇文”,却是一篇名符其实的“欺世杰作”!其中谎言连篇,不胜枚举。当道者如为尊者讳而奉为“史”,尚有情可原;如治史学者,亦甘心为其蒙蔽,则迂矣。今举数事辨析其内容之荒谬如下:

(一)上引董妃丧葬从俭事

《行状》谓:“故今殓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这是谎言。按世祖《遗诏》谓:“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逾滥不经。”现在所见世祖《遗诏》,据盂森考证,是由孝庄太后改定,并不是世祖临崩前所见的原草。顺治生前,凡对与董妃有关之“逾滥不经”的情事,大多采取隐瞒态度,临死前是不会将隐之唯恐不秘的事情如实说出来的。皇太后改《遗诏》,也可证孝庄对顺治与董妃的这段姻缘是怀有成见,对董妃入宫心怀怨意。皇太后所以要如实明确地指出顺治这种与董妃的“逾滥不经”之过,其意一则是为了表达她在顺治生前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二则作为一种鉴诫,好让下一代的皇帝接受教训。所以遗诏中所言,必是事实。

究竟董妃的丧葬“过从优厚”到什么程度,汤若望《回忆录》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可资参考:“为殡葬事务,曾耗费极巨的国帑,两座装饰得辉煌的宫殿,专供自远地招来的僧徒做馆舍,按照满州习俗,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这种惊人的糜费和场面,正好与吴梅村《清凉山咏佛诗》中的描述“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割割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的内容完全吻合,难道这就是丧葬“概以从俭”吗?《行状》之作伪,以至于此,董妃来历,岂能无疑?

(二)关于殉葬:

《行状》谓:“至欲身殉者数人”,意即是说,由于董妃的德行感人,以至于数名宫女愿意殉死。这种含糊其辞的文字,使人觉得似乎殉葬并未成为事实,只是“欲”殉而已。这又是伪造!其实际情况是;贵妃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尽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太监与宫中女官共三十名,悉行赐死!”殉死者三十名,是强行“赐”死,而不是自愿“欲”死!一字之差,便致黑白颠倒,《行状》的伪造笔法,可以说相当巧妙。清初皇家殉葬之事,本来并不十分忌讳,如顺治年间,肃王豪格、豫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死后均有妃妾殉葬,一至三人不等。只是董鄂妃的殉葬,无论在当时抑或是顺治崩逝以后,似乎都有点敏感,甚而讳莫如深。直至数十年后的雍正胤祯,还在谕旨中不遗余力地为此事辩护:“玉林琇弟子……作《侍香记略》,荒唐诞妄之处不可胜举,如云端敬皇后崩,茆溪森于宫中奉旨开堂,劝朝廷免殉葬多人之死等语,我朝并无以人殉葬之事,不知此语从何而来?”这位在历史上以残忍和玩弄权术著称的皇帝,其所以为乃祖辩护,可能是因为他发觉汤若望、茆溪森等这些曾在顺治身边生活过的教徒们所发表的亲历亲见的记载,有损于大清王朝的尊严,或者说触及了其乃祖顺治的一段甚不光彩的隐秘,所以便以皇帝之尊出来“辟谣”。但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正视听于后世,反而给人留下了怀疑的破绽,正如陈垣先生早就说过的那样,实乃“欲盖弥彰而已!”

(三)虚构董鄂妃来历:

《行状》作伪的大破绽,是隐去了董妃入宫的时间,而又标明“后董氏,满州人也”这句话。这正是少年天子掩人耳目之语。一篇长达四千余言的《行状》,对于董妃的闱闼私语,一言一颦,不惮烦琐,靡不备述,极尽摹绘之能事,唯于入宫之经过,却一语带过。

孟森先生曾著《董小宛考》,认为将董小宛比附董鄂妃是不根之谈,详引《忆语》中冒襄所述小宛生活经历,以证小宛未曾被清兵掠去、小宛死后坟墓葬在影梅庵、顺治与小宛年龄相差甚多不可能被纳为妃等情节,对此一疑案完全予以否定。孟氏考核翔实,多为史学界所服膺。然而既然《忆语》不能做历史看,引《忆语》以证史事,说服力便失其大半。以下就汉女能否入宫为妃问题和因年龄差距问题再加论析:

清室入主中原以后,首禁满汉通婚,著为甲令,实际并未严格实行。顺治选纳汉女石氏入宫便是显例。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谈异五》:“世祖皇帝恪妃石氏,滦州人,户部侍郎申之女也。”《永平府志》也记载:“石申,字仲生,滦州人……先是世祖章皇帝稽古制选汉宫女备六宫,申女及笄,承恩赐居永寿宫,敕召申妻赵淑人乘肩舆人西华门,至右门下舆入宫行家人礼,赐重宴。”又夏云虎《清宫词》云:“通婚满汉始章皇,入选蛾眉许汉妆,金谷园中好春色,弓弯云髻拜昭阳。”注云:“世祖初欲以汉女备六宫,选滦州侍郎石申女人居永寿宫,后为太后所阻。”《永平府志》与《清宫词》所记稍异,前者谓承恩赐居永寿宫已成事实,后者则谓为太后所阻。实际情形当是太后阻而未成,石氏入宫当真。不然何以康熙朝追封为妃?由此推知,董鄂妃是汉女入宫。

孟森先生以为,顺治与小宛年龄相距如此之大,决元缔婚之理。据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董小宛死时二十七岁,时当顺治辛卯八年,顺治为十五岁,确是两者年龄相差甚远。但世间“少夫而娶老妻者”并非“未闻”之事,即万乘之尊而娶老妻,亦非仅见。明宪宗朱见深之娶万贵妃便是明显一例。万氏原是宪宗祖母的侍女,成化二年,万氏被宪宗宠幸而册封贵妃,时宪宗20岁,万氏37岁。万妃比明宪宗大17岁,董妃比顺治大12岁,两者相较,后者犹小巫耳!——后宫嫔妃众多,宫女如云,宪宗却偏偏看中了这位比自己大17岁且出身寒微的万氏,以至于专房异宠,封为贵妃,势胜皇后。无独有偶的是,当万贵妃死时,宪宗也是与顺治那样,伤心得“痛不欲生”,“长叹日:‘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于是悒悒无聊,日以不豫,至于上宾。情之所钟,遂甘弃臣民不复顾。”可见男女感情一事,本极复杂,有不可以常理度之者。请看明宪宗与万妃同清世祖与董妃之所为,不是如出一辙吗?怎能说顺治与董妃,年龄相差,决无缔婚之理呢?臆断之词,不足为据。

或日:《董妃行状》载董鄂妃年十八人宫庭,而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则谓小宛年二十七,以劳瘁病卒。如果说冒襄是将小宛被掠人京的日期作为“长逝”之日,那么两处所载年龄则不符合。这将如何解释?笔者以为张明弼所记二十七岁为真,顺治所说十八岁为假。如前所述,顺治既可把汉女伪改为满女,怎不能把二十七岁虚拟为十八岁呢?只是需明悉的是张明弼的《董小宛传》,它是据冒襄《影梅庵忆语》和《董姬哀辞》写成,大体一如《忆语》,好像是张明弼受辟疆之托而写成。不然传中述小宛言动声貌,有如亲历,如非辟疆口授,怎能逼肖到这种地步?顺治授意金之俊撰《董妃传》,是为了维护“御制”《董妃行状》的“权威性”,以欺世人耳目;冒襄委托张明弼写《董小宛传》,则是为了羽翼《影梅庵忆语》的“可信性”,以消弭社会流言,免遭爱妻被辱之耻。《行状》与《忆语》,《董妃传》与《小宛传》,两相映照,不谋而成趣。

五、结论

通过对《御制董妃行状》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所谓《御制董妃行状》,不是顺治亲笔所撰,而是金之俊受命所为,其所述董鄂妃的来历,多是作伪之言,并非“信史”。

(二)董鄂妃不是满人,而是汉女。汉改满籍,托为满大臣鄂硕的女儿。

英语考证 第4篇

实证方面,研究颇丰:针对词缀习得,有《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刘绍龙,2001);《中国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钱晶晶,2011)等;针对词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大学英语派生词缀教学(刘鑫鑫,2013),高中英语利用词缀法记忆单词(徐浩,姜琴等,2016)均做过相关调查。

理论方面的探讨,明显局限,且研究趋向于词缀的精深化,如《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邬菊艳、王文斌,2009),很少有基于词缀形态本身基本问题的探究,如词缀的定义与形式、词缀与组合语素(combining form)的区分界定问题。

按照《当代词典学》对词典的分类,基于词典编者视角,从词典功能来看,词典可分为“学术词典”与“教学词典”(章宜华,雍和明,2007)。学术词典中的典范莫属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以下简称OED),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以下简称SOED)与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ODE)。三套辞书相关基本情况见下表。本文拟通过上述三套牛津辞书,对词缀形态最本质问题进行考证。

注:ODE并不是OED、SOED系列的延续,而是以当代视角考证英语词汇的全新词典。

一、词缀及相关概念的定义

笼统看来,词缀可以被认为是附着在词根(root)上以构成新词的词素(morpheme)。通过这个相对概括同时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不难发现问题所在:1.词缀既然是相对词根而言,那么什么是词根?2.什么样的词算是“新词”?是否只要词义、词性或该词的语法属性较原词有任何调整或改变就视做新词?3.词缀缀合词根构成新词是否等同于新词的组成部分只有词根和词缀?

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形态学基本理论储备告诉我们,除了词根和词缀,还有词干(stem)、词基(base)等概念。这四者的联系与区别将在后文中讨论。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词根。词根是“有着明确的词汇意义,在单词中起着表达主要意义作用的词素”(汪榕培,王之江,2013)。据ODE 3rd,“a morpheme,not necessarily surviving as a word in itself,from which words have been made by the addition of prefixes or suffixes or by other modification”,不难看出,词根是一个单词的组成中最根源、最实质的部分,它可以自行成词,也可被其他成分附着从而成词。接着来看一下“词干”,“That part of an inflected word that remains unchanged(except for euphonic variations)in the process of inflexion;the theme of a word(or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its cases or tenses),to which the flexional suffixes are attached”(OED 2nd,1989)。通过以上可知,谈词干是有条件的,针对屈折变化后的词而言,除去屈折词素,其剩余部分则属于词干。再看“词基”,ODE 3rd给出了这样的定义:“the root or stem of a word or a derivative.”单词或其派生词的词根或词干都算词基。

最后来看第二个问题。毫无疑问,单词词义或词性的调整都构成新词。《英语词汇学》中提及,“另一类词素则只有语法意义……或者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是在词中只表达次要的意义,称为‘词缀’”(汪榕培,王之江,2013)。这里有必要介绍下OED对于“词缀”的定义,OED 2nd:“Affixes are

additions to roots,stems and words,serving to modify their meaning and use.”通过该定义可知,上引词缀之定义基本准确。

词缀的分类问题历来没有定论。按功能分类,词缀可以分为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和屈折词缀(inflexional affix),这一点没有疑问。按位置分类,词缀又可分成前缀(prefix)、后缀(suffix)及被质疑的中缀(infix)。“The term interfix is hardly necessary for ad in anim-ad-vert,or t inserted as a fulcrum between two vowels as ego-t-ism”(Haldeman,1865)。语言学者霍尔德曼是对“中缀”持否定态度的。再来看SOED6th对词缀的定义:“A grammatical element prefixed,infixed,or suffixed to the root of a word.”SOED给予了中缀以“合法”地位。据笔者观察,现代英语词汇中若出现中缀,大多为调节音节所用,从形式的角度看,中缀的确存在。

二、词缀与组合语素的界定

我们先来看看两大英语学习型词典对同一黏着语素“cyber-”的标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OCE 6th):prefix;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OALD 9th):combining form.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词缀与组合语素的界定做个探讨。

《英语词汇学》中将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根定义为组合语素(汪榕培,王之江,2013)。按其思路,组合语素是一种词根。将之推及到“cyber-”,即LDOCE 6th将之归为词缀,而OALD9th把它归入词根的范畴。汪、王二人还提道:“有些(词缀)原来属于组合语素,有的甚至连组合语素都不是的,现在也变成了词缀。”二人提醒需注意“词缀的时代性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组合语素呢?

“In Latin and other languages,many words have a special combining form which appears only in compounds(or only in compounds and derivatives)”,这是OED 2nd给出的描述。它侧重介绍了组合语素存在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对其概念或者说定义加以说明。令人疑惑的是,在SOED 6th中,(combining form)is“a form of a word used(only)in compounds”,除了与OED一样,没有解释性定义外,SOED甚至直接将组合语素与复合词对应起来,否定了派生词中存在组合语素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组合语素,ODE 3rd标注了一条usage(用法说明):In this dictionary,combining form is used to denote an elemen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particular sense of words,as distinct from a prefix or a suffix that adjusts the sense of or determines the function of words.ODE给出了与汪、王二人相近的看法,认为组合语素对单词意义的贡献较大,而词缀是对词义做出调整、修正。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将某一黏着词素称为组合语素时,旨在强调对单词意义的较大贡献,本质仍属词缀。同时需要注意,组合语素更多地用于复合词中。

摘要:构词理论是英语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缀构词则是主要构词法之一。牛津系列辞书在学界地位无可争议。本文借助牛津权威辞书对目前词缀形态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构词,形态学,词缀,牛津辞书

参考文献

[1]Angus Stevenson.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he 6th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Angus Stevenson.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the 3rd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John Simpson;Edmund 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he 2nd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Samuel Stehman Haldeman.Affixes in Their Origin and Application,Exhibiting the Etymologic Structure of English Words[M].Philadelphia:E.H.Butler,1865:65.

[5]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6;20;22.

考证:商务英语的含金量最高 第5篇

福建师大大学外语部主任林明金认为,现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很多企业本身就在裁员,应届毕业生手中如果没有几张含金量较高的证书,很难脱颖而出。

那么,要考哪些证最能派上用场?

林挺表示,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课程,如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等会加强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尤其是商务英语课程,如果目标岗位经常涉及一些商务场合需要英语沟通,这个课程对应聘者来说帮助较大,拿下这个课程,就等于在职场上拥有英语专业八级的能力,应对一般岗位的英语交际更是游刃有余。

张蕾认为,通过四六级考试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就英语专业水平而言,除了争取通过专业八级的考试,最好再选择参加雅思、托福或者剑桥商务英语考试,使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考试成绩更具权威性,

同时,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于英语水平的能力需求也是不同的,此类考试基本都分为听、说、读、写四项,如果你没把握总体拿高分,可以把精力多放在自己强项的那部分,单项高分也能说明你的英语水平,在同等条件的竞争者中就更具优势。

“当然,也不是盲目去考证。考证还得紧扣市场需求,看用人单位看不看得上你的证书,就福州和厦门而言,商务英语证书含金量最高。”林明金指出,“它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考试,应试者除了要具备商务知识,还要有语言能力。相对于其他证书而言,这种通过率比较低,去考的人层次相对较高,很多都是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再次考的。”

提升英语水平还有很多实惠方式

今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国家也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但大学生自身的准备不可缺。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你英语好,哪里都喜欢用你,在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你有语言优势就意味着,在招聘中你中选的概率比别人高,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职场规则。”林挺建议,“从现在到完成论文、离校,还有一段时间,与其迷茫等待、灰心失望,不如利用最后这一段完整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

张蕾指出,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证明自己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例如参加省内或国内大型的英语比赛、辩论赛,即便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有这样的大赛参赛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你的简历在用人单位的第一次筛选中取得入选资格;另外参加校内英语协会或与英语相关的工作等都是很好的渠道和方式来提高你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可以尽量去结交外国朋友,为自己创造最接近外语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更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在听说方面也可以得到飞快的提高!

林明金说,现在大学里都开设了英语公选课,还有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丰富的活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积极参与,这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最实惠的方式。同时,互联网的在线学习,也可以有效利用起来。

考雅思和托福

出国不再是唯一理由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福州英语培训市场也悄然起了一些变化。目前,对于考雅思、托福的学员来说,出国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理由。他们有了两手准备:要么出国,即便出不去,也能为找工作添点筹码。

纪春盛分析说,目前没有出国也考雅思和托福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有几个因素:1。真正用到英语的企业更加青睐于有雅思和托福成绩的学生;2。雅思和托福的成绩大部分国家大学和企业都承认;3。相对其他英语考试而言,雅思和托福无论从考查技能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4。两年内也会有学生改变国内就业的想法而出国做储备,现在拿到成绩对将来一举多得。

考证,将不再茫然 第6篇

针对此现状,2007年最后一天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成为今年我国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利剑。

考证热潮一路上涨

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至2007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发布了10批共106个新职业,诸如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品酒师等新职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用证书来证明自己能力”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证的大军中。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995.6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9.7%的人曾经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其中手里握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4.5%,握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29.6%,握有三种以上的占27.6%。

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料证书,认为多考一个证,就会为今后的求职增加一个筹码,就相当于找工作的时候多一条路。再加上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技能化、职业化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误将“学校鼓励学生考证书”理解为“唯证书论”,将社会上的资格证书看得比在校的专业课程学习还重要,一味地追求证书。

“大家都朝前跨一步的时候,原地不动的你就落后了。所以我也在想着要考个什么证。”这是一些在职人士的想法,他们也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改变一下现状,或者是用一个证书来证明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证出多门源于利益驱使

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热潮的同时,考证者在证书选择上却越来越困惑。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已多达数百种,名目繁多、重复交叉,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考试认证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为例,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10余类数十种,到底应该去考哪个证书令考证者头疼。

《2007-2008年中国培训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培训业的产值已达2000多亿元,而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行业净利润甚至已经接近1000亿元。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难免有些组织会为之心动。事实上,在社会“认证热”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北京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指出,有些行业协会办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就是为了赚钱。“新设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就意味着产生教材、培训、考试、证书等一系列的需求,所以资格认证越来越多。”

据了解,一些机构甚至规定如不购买他们的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资格参加考试。此外,为了收取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一些获得代理培训资格的机构还随意降低考生报考条件。这对于考证者是迷惑还是优待?

证书能证明什么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从1993年开始实施,当时,国内类似的评价体系只有学历评价与职称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纠正我国教育培训事业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偏向,建立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它是否遵循了国家设立它的初衷。

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41.3%的人认为目前证书只能证明其参加过相关培训,不能证明其技术水平,38.8%的人觉得证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具备了相应的实际技能。”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明确指出,“在IT业,公司招聘时并不特别看重应聘者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主要看重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与其花钱去盲目考取证书,不如用心去提高个人能力。”

国务院重拳出击

针对职业资格认证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务院及时下发通知,明确清理规范的范围,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印制、滥发证书等活动,尤其将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的设置放在首位。

规范资格考试首先要从其源头——资格设置及考试机构抓起,《通知》指出职业资格必须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对重复交叉设置的职业资格,逐步进行归并,

并强调“组织实施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英语考证 第7篇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版次是2004年8月第1版,后每年均印刷供考证者使用。编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较系统地罗列了汉语言知识;强调导游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导游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有很强的使用性、针对性。但是,也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点注解失误、知识概括逻辑错误、标点使用不正确等问题,希望能够修正,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不正确

1.P8“宕(dàng)……本文……”,“本文”应为“本义”。

2.P12“这些刻石中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共86字,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句前两个分句语意杂乱。文中本意应是说“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因此,此句前面的部分可改为“这些刻石中……,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

3.P38“在这些水色中,长江三峡的惊心动魄;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洞庭湖、鄱阳湖水天一色;千岛湖和滇池的碧绿澄清;西湖的幽静秀美。”此句中缺少谓语,可以把加点的“的”字去掉,句子成分就完整了。

4.P55“东青,象征……掌管春天。南红,象征……掌管夏天。 西白,象征……管秋天。北黑,象征……掌管冬天”,书中第三小句缺了个“掌”字,可能是排版错误,遗漏了,应该加上一个“掌” 字,使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P58“书面语由于多用于文字类阅读,最多有图片参照,阅读者大多没有……故……详细”,句中“最”应为“且”。

5.P61内容清楚是……首先要对……;其次要注意……;另外,语句还要准确、精炼”。书中少了加点的“要”字,应加上较妥。

6.P63“中级导游的讲解……不仅能说明、介绍景观;还要描绘、分析景观,让游客在讲解中受到感染,产生形象感”,加点的“不仅能”应改为“不能仅”,句中的分号也可改为逗号,顿号后应接逗号,不需要太长的停顿。因为分号的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7.P74旅游文学的作用,书中主要分为第一、第二两点来说, 第一点中提到了广告作用,却并未写旅游文学的广告作用,反而在第二点旅游文学对旅游的反作用中写得较多。因此,应稍作修改,最便捷的方式是把第一点提到的“广告作用”四个字删掉。

8.P78“御花园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米”,书中少了加点的“长”字,应加进去,以和“南北宽”相应对。

9.P79“圆通‘圜’”,应为“‘圜’通圆”,圆形之意。诗中写的是 “圜”字,可能是排版之误。

10.P81“琼华岛后山的假山,即有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亘岳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加点的“有”应改为“由”。

11.P102“鼋(yuán)”即“鳖”(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02页,)书中的“鼋鼋鱼”不能算是其的意思,可以加进这个解释。

12.P138鲁歌的《长相思》描绘的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书中把这首诗放在了“辽宁省旅游景点诗文”中,这是不妥当的,应移后,放置“黑龙江省旅游景点中”。另外,题解中“镜泊湖”的“镜” 与简析中“境泊湖”的“境”字相矛盾,应均为“镜”。

13.P246《滇海曲》(其一)中,“苹王阁榭”中的“苹”应为“梁” 字,从注释中可以校正。

14.P313《过始皇陵》中“幽宫像紫宫”应为“幽宫像紫台”。见 《全唐诗》P1286,卷一百二十六,王维二。

15.P347《郑成功庙联》中“驱外夷出境”在注释中为“驱异族出境”,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需要考证,不应在书中出现两种说法,如有其它理由应详细说明才是。

二、知识点注解失误

1.P7“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应为 “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

2.P9“燎(liào)”音应为“liáo”。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燎”字有三个音节:(1)放火焚烧草木,(liáo);(2)烘烤, (liǎo);(3)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liào)。本文认为“燎”本义为焚柴祭天,那么“燎”的字音音为“liáo”,而非“liào”。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音、形有误的:

(1)豊(lǐ)应为豐(fē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86页。“豐(fēng)”,即“丰”的繁体字。书中为误写,意思是“古代放酒器的托盘”,属于日常生活用品。

(2)龠(yuè)应为籥(yu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63页。意思是“鼓风吹火用的管子”。

(3)甗(xiàn)应为(yǎn)。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6页。意思是“一种两层的像甑一样的瓦器,上可以蒸,下可以煮”。

(4)嘉量(liáng)应为(lià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量”的意思是“量器”。

(5)徵(zhēng)应为(z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81、377页。“徵”为五音之一,在古代“征”和“徵”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征”(徵)的义项都不写作“征”。现“徵”简化为 “征”。

(6)(yì)应为佾。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46页。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yì)应为佾的误写。

(7)尞(liáo)应为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5页。意思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盛肉的竹器。

(8)豭(jiǎ)应为(ji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 指“公猪”。

(9)雔(chóu)应为犨(chōu)。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6页。指“牛喘息声”。

(10)豕(chùn)应为(s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258页。指“猪”。

(11)(fù)应为阜。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3页。指“土山”。

(12)夔(huí)应为(ku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1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

(13)翟(d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70页。指长尾巴的野鸡;或指古代月舞所执的野鸡毛;或指用野鸡毛装饰的衣服、车子、道具等器物;或通“狄”,指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念(zhái)音指姓。书中“翟”字出现两次,且都在第三类中,可以删去一个,不必重复。

(14)厷(gōng)应为肱。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00页。 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手臂。

(15)瓦刺(lā)族应为(là)。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3页。

(16)罽(jī)应为(jì)。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

(17)阆(láng)中应为(làng)。见《现代汉语辞海》,第394页。

4.P167《游钟山记》注释(14)“虺”的音应为“huǐ”。

5.P183《望岳》注释(7),“凌”应为“登上”的意思,而非“登山”。

6.P302《峨眉山佛光记》注释(10),“逡”音应为“qūn”。

三、知识概括逻辑错误

1.P10“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应为“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石鼓文”。因为前面说篆文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和小篆没有包含关系,小篆有其代表字体如“琅玡刻石,泰山刻石”等,下面紧接着说“狭义大篆的代表字体有籀文和石鼓文”,那么,石鼓文必定也和籀文一样,也属于广义的大篆所包括的范围。

2.P24“《曹全碑》:……每行45字”,此段应放在“《礼器碑》 ……韵味”段的后面,应为曹全碑、礼器碑均属于曲阜碑林,介绍完礼器牌后,应该介绍与其同属一个碑林的曹全碑,而不是介绍西安碑林。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本不属于此分类的书中被归为此类,如:

(1)埙(xūn)指“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乐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5页。在书中既被归为“日常生活用品”类,又被归为“祭祀礼仪”类。我们知道了该字的意思就理所当然地应把该字归为“祭祀礼仪”类。

(2)羼(chàn)意思是“搀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4页。不应归到“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3)攸(yōu),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或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就”;或指“处所”。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52页。不论取哪个意思,都是不能归入 “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4)砅(lì)指“履石渡水”。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4页。也应该不要归入第三类中。

(5)“谶(chèn)”既然在第四类中标了音,在第七类中就可以不必出现了,免得重复,因为它只有一个读音。

(6)“耎(ruǎn)”是“软弱、怯懦”的意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2页。“耎”是个形容词,只是和人的性格有关,不能归为第五类中。“宕”通“荡”,放荡,或指延宕、拖延。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0页;“彳”指慢步行走或徘徊,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1页;“詈(lì)”是“骂、责备”之意。以上这些词还是不要归入第五类中为好。

4.P70“介绍中要换算为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城楼宽九楹,即62米多,进深五楹,27米多”,如果城楼宽九楹,有62米多,那么,一楹大概将近7米,进深五楹就应该有35米,怎么会是27米多,相差如此之远呢?如果“进深五楹,27米多”是对的,那么宽则为49米左右。

5.P125对于“晋祠门联”的简析,书中说这副长联突现了悬瓮山雄伟的壮丽和难老泉涓涓之鲜美。仔细品味此联,并非是突现悬瓮山雄伟的壮丽,而是以悬瓮山的高耸雄峙来衬托晋祠的典雅韵味。

四、标点使用不正确

1.P51“例1的导游词……紧扣佛教观念”,段中的分号可以改为逗号,分号停顿的时间长于逗号短于句号,仔细琢磨,还是把段中的分号改为逗号为是。

2.P86“秭米;数目: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第二个冒号应改为句号,或者是逗号。

3.P89“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意”字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前句话的停顿只是短暂的,后面紧接着一个“是”句也是讲仁寿殿的,要是用句号, 后面一句话就少了主语“仁寿殿”了。同样道理,该页中的“律吕: 泛指乐律和音律。是‘六律’和‘六吕’的合称”,第一个句号也应改为逗号。

4.P92题写长城联注释(2):“戍卒使丞”四字后面的冒号应删掉,戍卒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因为书中只是解释“戍卒”的意思。

5.P104“嵎:同隅”,“隅”字应用引号标起来,书中少了引号。

6.P153《泊秦淮》注释(3)的标号,应标在书名号的外面的右上角,而不是标在书名号的里面。(如:《后庭花》3)

7.P178《冷泉亭记》注释(21)“皋”后句号应为冒号;注释(23)、(24),“刺史”后句号可改为逗号。

8.P191《登泰山记》注释(21),“徂徕”后逗号应为冒号。

9.P193《泰山刻石》注释(11)“睡”字后句号可改为逗号;注释“凸出”后句号可改为顿号。

10.P196《游少林寺》注释(4)“绀”后的冒号应放在“赣”后。

11.P201《游嵩阳记》注释(2)中“轘辕”读音应为(huán yuán)。注释(7)在文中的标点不应标在“游定夫“后右上方,而应标在”立雪于程门“后,因为(7)解释了这两个词。

12.P204《砥柱》注释(11)“(611)”后应加个句号。注释(14) 《孟子·尽心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13.P240《记游庐山》注释(11)“李白唐著名诗人”,“李白”后少了个逗号,应加上。

14.P245《滕王阁序》注释(41)“二难”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注释(66)“兴利除弊”后的句号可改为逗号。简析中的“水到渠成”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以求前后对应。

15.P292《题凌云寺》注释(1)“凌云山”后的逗号应为句号。

16.P311《三峡》注释(1)“趣”字应用引号标记,注释(8)“朔” 也应用引号标记。

结语

好的教材都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故而读者大都对教材深信不疑,而《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旅游考证教材,竟然出现如此之多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势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希望出版社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严加审核、修订。期待早日看到新书问世。

摘要:文章肯定了中国旅游出版社为中级导游员考试编写的教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作用,也分门别类地指出了教材存在的问题,希望确保教材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

《左传》作者考证 第8篇

关键词:《左传》,作者,左丘明

一、聚焦:关于《左传》作者的争议。

关于《左传》的作者是否是左丘明的问题, 史学界众说纷纭, 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下面列举一部分代表性观点。

(一) 历代学者对于《左传》作者问题的观点

(二) 聚焦学者争论的焦点

综合以上观点, 笔者认为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两汉时期的史学家基本都认同《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这一事实;而到了唐宋时期, 以啖助、赵匡为首的史学家开始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和否定, 并以宋代学者郑樵提出的“八明验”之说为典型。虽然之后清代时学者姚鼐提出了中和的观点, 即左氏之书非由一人所成, 但“《左传》为左丘明所著”这一观点从此不再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那么, 《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二、解析:《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一) 对郑樵“八明验”的几点质疑

关于《左传》的作者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宋代郑樵提出的“八明验”之说, 但笔者解读这一段内容却发现其说法存在诸多疑点, 下面且分析之。

首先是“明验一”。“左氏纪韩、魏、智伯之事, 又举赵襄子之谥, 则是书之作, 必在赵襄子既卒之后……明验一也。”《左传》中的史实, 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 都是逐年逐月记载, 但今本《左传》到哀公二十七年以后, 体例突然变了, 一下子跳到“悼之四年”。从这个地方起到最末一句止, 只用一百二十九字, 就概括了自哀公二十七年起到赵襄子死为止的四十年, 因此笔者推测这一部分非原作者所作, 而是后人续上的。郑樵所说的“韩、魏、智伯之事, 赵襄子之谥。”就是在这一百二九字里面。所以, 不能根据这一点证明《左传》是战国的人写的, 充其量只能说明《左传》不全是左丘明一人所作。

其次是“明验二”。“秦至孝公立赏级之爵, 乃有不更、庶长之号, 今左传引之, 是左氏为六国时人, 在秦孝公之后, 明验二也。”从古至今, 人们给某一新生事物命名时, 都会时不时出现凭借的情况。如秦汉的“朔方郡”, 就出自《诗经》的“城彼朔方”。难道商鞅所定的二十个爵位中的“不更”“庶长”, 就不能是借自《左传》吗?怎么可以将《左传》中有“不更”“庶长”二词当成《左传》写成于秦孝公之后的证据?由此可见这一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是“明验三”。“左传云, ‘虞不腊矣’, 秦至惠王十二年始腊……今左传引之, 则左氏为六国时人, 在于秦惠王之后, 明验三也。”的确, “虞不腊矣”是《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一句。但《史记》中有“惠文君十二年始腊” (8) 一语, 而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这一句所作的解释是“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 即“腊”祭早就有了, 并非始自秦惠王。所以郑樵论断的出发点就有错误。另外, 《礼记》中有“仲尼与于蜡宾” (9) 一语, “腊”“蜡”二字, 音同义同, 实际却不是一回事。可见腊祭早在孔子左丘明时代就已经有了。

接下来看“明验六”。“左氏日, ‘左师辰将以公乘马而归, 按三代时有车战无骑兵, 唯苏秦合纵六国, 始有‘车千乘, 骑万匹’之语, 今左传引之, 是左氏为六国人, 在苏秦之后, 明验六也。”的确, 在文献中确切是到战国末年才有“骑万匹”的记载。但我们以常情推断, 难道在“骑万匹”之前, 连“骑一匹”的现象也没有吗?就是因为在春秋时代骑马的人不多, 所以左师辰“乘马而归”, 《左传》的作者才将此事记载下来, 如果人们常常骑马, 就不必记载了。另外, 《诗经》有骑马的记载。《陈冈·株林》第二章的原文是:“驾我乘马, 税于株野。乘我乘驹, 朝食于株。”这里已经讲到“乘马”, 即骑马之意, 这是春秋时代有人骑马的证据。因此, 郑樵以此作为证据, 同样是不够说服力的。

最后看“明验八”。“左氏之书, 叙晋楚之争最详, 则左氏为楚人, 明验八也。”此观点乃笔者最难以理解之观点, 一个时期的在史料中的记载量大, 就能说明其作者是这个时代的人吗?《左传》叙晋楚之事最详, 原因是晋楚两国的史料丰富, 但这不足以证明左氏是晋楚楚人。

(二) 对赵匡观点的几点质疑

在郑樵提出“八验证”之前, 唐代的赵匡就在其师啖助的基础上提出了《左传》非左丘明所作的论断, 因此, 推翻“八验证”还要追溯到唐代, 推翻赵匡的观点。

赵匡认为“左丘明”乃“夫子以前贤人”,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 关于“左丘明”其人的记载就几近于无。至于后人认为其作者是“左丘明”, 是因为《传》及《国语》中多处提到“左氏”一词, 所以后人就认定《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并提出“为什么提左氏就一定是左丘明?”的问题, 以此推翻传统关于《左传》作者是左丘明的说法。

其实, 对于一个特殊的人物, 用姓代替名字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如我们一提《吕氏春秋》、《颜氏家训》就知道其中的“吕氏”、“颜氏”是指吕不韦、颜之推。对于同姓的人, 人们总是想办法将他们区别开来, 如称程颐、程颢为大小程;称郑众、郑玄为先郑后郑。对于左丘明这个人, 假如有另外一个姓左的人写了这本书, 为了避免误会, 人们一定要用“后左”“小左”或写上全名等办法加以区别。如果不是另外一个姓左的而是左丘明写的, 当然只提左氏就可以了。这本是属于常识范围内的事情, 赵匡却在上面大做文章, 似乎不妥。

至于其师啖助, 仅仅是因为《左传》经历一个比较繁杂的传播过程就怀疑《左传》作者非左丘明, 本身就漏洞颇多。难不成一本著作经过一番折腾、一番传播, 就要怀疑这部著作的原始作者?如果这样的观点成立, 那么史学界会霎时出现许多新的争论。

(三) 对司马迁等学者观点的几点补充

前文已经提及司马迁等人对《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这一说法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态度, 笔者之所以认同他们的观点, 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 提出这一观点者都是严谨治学的史学家。司马迁是写作态度十分严谨的史家, 他对所收集的材料都异常审慎, “精择而慎取之”, 不知道的绝不臆造。严彭祖是公羊学派的大师。因为在西汉崇尚公羊学派, 严彭祖成为汉宣帝时的博士, 是一位绝不“委屈从俗”的一代大师, 而他也采用了与前人相似的观点, 可见这一观点是具备一定真实性的。

其次, 这一观点在史学领域还有其他史学家对其进行补充论证。如《汉书》中班固也说:“仲尼思存前圣之业, 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 据行事, 仍人道, 有所褒讳贬损, 不可书见, 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 以失其真, 故论本事而作传。” (10) 这一观点说明了《左传》是左丘明为孔子传《春秋》而作, 补充说明了司马迁的观点。另外, 东汉大儒班彪在《后传》中说:“定衰之间, 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传》三十篇。”由此可见, 班彪完全肯定《左传》是左丘明所撰。

三、拍案:《左传》作者是左丘明。

关于《左传》的作者问题, 史学界存在着长久的争议, 我只能依据已有的史料和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见解。一方面, 尽管唐宋之后“《左传》作者非左丘明”的观点层出不穷, 但我在前文已经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逐一分析, 并指出了这些观点中的诸多漏洞。而另一方面, 鉴于对司马迁等史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认同和后人的补充材料说明, 我对《左传》作者为左丘明一说表示比较大的赞同。综上所述, 我认为《左传》的作者既非他人, 亦非其他左姓之人, 而应当是左丘明。

参考文献

[1]左丘明著.舒胜利, 陈霞村注.左传.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范晔著.李贤注.后汉书.中华书局, 1965.

[5]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商务印书馆, 1986.

[6]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商务印书馆, 1986.

[7]刘佳男, 杨丽丽.《左传》作者管见.科学教育研究, 2007, (2) .

考证唐代茶业经济 第9篇

关键词:唐代,茶业,经济,官茶园,商品化

若上古神话能够算作见证, 那我国的茶历史就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那该是种怎样的荒芜, 栉风沐雨, 衣衫褴褛, 披荆斩棘, 只为找到充饥的食物, 神农氏的脚印踏遍了神州的每处角落, 或许汗水犹如盘古的血液, 形成了多少无名的河流。可这和日遭七十二毒的无奈与凶险相比又能怎样, 然而这一切的苦难又都归结于得茶而解的喜悦。较早的关于茶的记载要数《华阳国志》,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 武王伐纣时, 在巴蜀地区, 茶叶已经是纳贡的珍品了。真正作为商品出现, 就该是西汉时期《僮约》中“烹茶尽具”“, 武阳买茶”的记载。然而, 发展到唐朝时期, 已经是相当的繁荣与成熟了。

一、唐代茶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 可谓是鼎盛时期。这就使唐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质的发展和提高。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尽管已远隔一千多年, 但那时的景象依稀可以重塑。由于国力的强盛, 使得唐朝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兼容并蓄的态度, 加上唐朝大力地推崇宗教, 使得儒释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佛道的精神与茶性高节清风的相通, 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这对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繁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严重破坏了北方的城市, 全国的经济中心就此转移到了南方, 然而, 南方的气候和地形, 十分有利于茶叶的生产, 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由于战乱的影响,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一度出现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这直接导致了酿酒业的发展, 并且国家为了稳固形势, 对酒课以重税, 来保证粮食的储量。据史料记载, 唐肃宗乾元元年, 出现了廪食方屈的情况, 一斗酒的价格涨到了300 文 (在社会稳定的时期, 斗米才几文钱) , 可以买到当时的六斤茶叶[1]。由此, 促使了文人墨客开始由喝酒转为饮茶, 以茶代酒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 从而茶的销售量日渐扩大, 慢慢也就刺激了茶业的生产发展。

王公朝臣, 诗人雅士无不饮茶, 在宫廷之中, 常常会有茶宴, 并且皇上会以茶来赐近臣。“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 茶必市蜀之佳者。”著名诗人王建有曰:“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为了国邦安宁, 把文成公主远嫁到了西藏, 其中在陪嫁的礼品中, 就有茶叶, 时称“灉湖含膏”[2]。自此, 藏民就和茶结下了良缘。茶马古道也就开始了繁荣与苍凉, 弯弯曲曲的小道, 三五成群的客商, 几头健骡驮着干燥的茶砖, 日出而行, 日落而息, 匆忙间打尖住店, 偶遇下雨天, 还要时刻看着茶砖, 小心受潮, 到了高原之上, 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高原反应, 客商们无怨无悔, 只为换回那膘肥个大的骡马, 回来时, 还要经历州县的检查和为难。犹如“丝绸之路”, 如今留下来的或许已没有了往昔的艰苦跋涉, 而是年代变迁后, 商人脚印的痕迹与永不消逝的文化。

二、唐代茶叶的产地和生产状况

唐朝在历史之中有很多奇特之处, 对茶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出现了陆羽及其《茶经》, 在《茶经》中记载, 唐代的茶叶产区多达43 州44 县。共有八大产区, 分别是:江南、淮南、浙东、浙西、山南、剑南、岭南和黔中, 遍及我国南方的大多省份。此外, 根据唐代的诗歌与文献, 还可以发现, 茶叶的产区, 并非只有这四十多处, 还有很多比较有名的产区, 也在历史中被广为提及。如扬州、庐州、永州、岳州等, 根据《茶经》中“六之饮”记载, 茶叶可分四种: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唐时期, 饼茶多为常见, 散茶、粗茶次之, 末茶是最为少见的。刘禹锡在被贬庶到朗州之时, 看见满山的茶树, 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感慨“:斯须炒成满室香。”其所描述的炒青绿茶即是当时的粗茶。采茶的季节, 《茶经》是这样描述的“, 凡采茶, 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文宗本纪》中有对秋茶的记载“, 吴蜀贡新茶, 皆于冬中作法为之。”由于唐代喝茶成为习惯, 所以, 当时有很多的名茶。“风俗贵茶, 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 或小方, 或散牙, 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州小圆、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芯、茱萸;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含膏;常州有宜兴之紫笋”等[3]。其中, 名茶以四川的蒙顶为最, 号称“仙茶”。名列第二的是浙江顾渚的紫笋茶与江苏宜兴的阳羡茶, 这都是当时的贡品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诗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这首诗与陆羽《茶经》齐名, 由于卢仝号玉川子, 因此这首诗被称为“玉川茶歌”。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收到茶时的兴奋, 并且细微地刻画了采茶、制茶的艰辛, 并且通过对吃茶的描写, 表达出自己平易淡泊的心态。通过这首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三、唐代的茶园形式和制茶的作坊

唐代的茶园有三种主要的形式, 就是官茶园、寺庙茶园、个体茶园。前两种茶园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并且制作工序精良, 生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很多是名茶的生产地, 享有很大的声誉。个体茶园主要是一些富足的文人墨客、士大夫、商户等自己经营的茶园。然而当时市场中的茶主要来源是自耕农耕种的, 这些商品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 主要靠种植茶谋生。《全唐文》记载“:李商隐说‘:泸州所管五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 务本不同于秀麦。’”在唐代, 赋税与地租是分开的, 所以很多人可以租种茶园, 只需向租主交租, 向国家纳税即可[4]。若有所余, 就可放到市场进行买卖, 这也促进了茶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制茶的作坊为了取茶方便, 多是在山中、茶园附近, 这样方便取茶, 制茶时就不用怕山路崎岖, 误了炒茶的时间。

“阳崖忱自屋, 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 焙前煎柴蕨。

乃翁研茶后, 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 清香满山月。”

这是皮日休《茶舍》中的诗句, 诗中形象地写出了制茶的过程, 包括采茶、汲水、焙茶、研 (碾) 茶、煎茶、拍茶等工序。

四、唐代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园

在古代, 宫廷对茶的需求量更大, 为了满足朝廷的需要, 并且为了重农抑商, 在天宝年间, 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官茶园———顾渚贡茶院。自此, 我国的贡茶制度开始形成和发展, 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唐代的贡茶制度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官焙制度, 也就是由朝廷设立专门的衙门进行焙茶, 除了专门的人员外, 当地的州官也负有管理的责任。另一种是在众多的采茶区, 选出茶叶质量好的、具有特色的, 作为贡品, 定期送往朝堂。朝廷选择种植面积集中的宜兴和湖州交界处作为官茶园, 也就是有名的顾渚茶院。宜兴产阳羡, 湖州产紫笋, 经陆羽推荐, 被列为贡品茶。

贡茶院规模宏大, 采茶的人数就有三万余人, 制茶人数也有两万人, 这些工人主要是制茶的专业户, 朝廷对其控制, 并给付较少的劳动报酬, 使其为朝廷工作。顾渚茶院的上贡有着相应的规定, 如果出了差池, 会被治罪的。正所谓“岁有定额, 鬻有禁令”, 贡茶院上贡的茶叶是有一定的数量规定的, 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并且上贡日期明确。顾渚紫笋茶品质优良, 被选为贡品, 并且还被选为祭祀庙用茶, 根据当时的规定, 紫笋茶可分为五个等级, 最好的茶要在清明前送到长安, 保证祭祀时使用, 时称“急程茶”。湖州当地官员为了能够及时赶制出“急程茶, 每年在立春前后就要进山, 对茶的制作进行监督, 由于交通不便, 湖州到长安约四千里的距离需要十天的时间才能送到, 当时, 有一个叫裴充的湖州刺史, 由于没能按时把“急程茶”送到, 受到责罚而被罢官。

五、茶在唐代是典型的商品化生产

在自然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但由于茶的特殊性, 形成了商业化生产的雏形, 并且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和专业化。茶叶种植的区域化和经营的商业化, 促进了茶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的茶商有官商和私商, 行商和坐商, 只是按不同的方式划分的结果。行商就是私人从产地采购茶叶, 经过法定的程序, 然后, 把茶从南方送到北方。坐商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店, 就是固定的店铺卖茶。当时, 在城市中出现了固定的市肆, 茶商可以在城市开店卖茶, 同时也出现了中间商人的邸店, 和现在的货栈差不多, 就是经营批发茶叶。当时出现的“飞钱”“、便换”十分流行, 相当于现在的金融机构, 而这很大程度方便了茶业的发展。在农村中还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草市”和“墟市”, 犹如现在的菜市场, 当时, 广州和扬州是茶叶最大的对外贸易集散地。

参考文献

[1]高希.唐代茶酒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2]黄志浩.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4 (1) .

[3]赵国栋.于转利.传统茶书中的茶与禅[J].兰台世界, 2012 (13) .

考证《离骚》的作者 第10篇

首先, 关于屈原的生平的考证

屈原生活的时代后人据《离骚》推测其生年大致在公元前343年—公元前339年, 又据《哀郢》、《怀沙》、《史记·楚世家》推测其卒年大致在公元前289—公元前278年。由此可看他生活的大致时代是明确的, 即战国时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屈原既死之后……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而秦灭楚在公元前223年, 这也与前面屈原投江时间相近。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节士》篇中对屈原生平也有细致的描述。而一些民间传说也对此做了补充:《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 每至次日, 以竹筒贮米, 投水以寄之。”《隋书·地理志》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 土人追其洞庭不见, 湖大船小, 莫得济者。”。古人云“礼失求诸野”。田野采风可以弥补正史之闕, 但必须认真甄别, 如屈原是否卒于五月初五, 就值得商榷。

其次, 关于《离骚》作者的考证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本来早有定论, 即屈原写来怨刺楚王。而部分学者认为《离骚》为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所作。假设《离骚》确为刘安所作, 那其主题便是刘安当面斥责汉武帝。查考当时刘安的处境可知就算刘安有谋反的心思却也没有谋反的实力, 所以他在汉武帝朝还没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能够抒写《离骚》。

《离骚》中有许多不符合汉代礼节的制度。如“眹”字的含义从秦始皇起便被定位皇帝的专有名词, 而《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哀眹时之不当”等都不可能在君主专制的汉代出现。

《离骚》如果为刘安所作, 也不符合古代对君父之名要避讳的制度。刘安之父名刘长, 而《离骚》中用长字也非常多,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殷宗用而不长”, “羌无实而容长”等等, 都可证明作者未避讳。

从《离骚》与《淮南子》的风格来看, 二者应是出于不同的作者之手。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所引神话相似, 可推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但我们认真分析可知, 《离骚》引用这些神话是为了表现屈原“上下求索”, 探求现实“美政”的理想, 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思想反映。而《淮南子》引用的神话, 是为了表现“恬然无思, 澹然无虑”的道家出世思想。《淮南子》一书有浓烈的道家无为思想, 如“无为为之, 而合于道;无为言之, 而通乎德。”这种完全强调遵循自然法则, 否定人的主观因素的方法论, 还表现在作者“全性保真”的处世哲学上。而在《离骚》中, 屈原主张实行尧舜禹汤之道, 要“哀民生之多艰”。为了实现美政理想, 他嫉恶如仇, 强调方圆不能周, 异道不相安, 对恶势力决不妥协。《淮南子》的学术观点由于崇拜道家, 带有浓厚的反对孔墨的观点, 形成了“博学以疑圣, 华诬以胁众, 弦歌鼓舞, 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与天下”的风气, 认为仁义立而道德废矣。屈原则不然, 他陈“尧舜之耿介”, “就重华而陈词”。此外, 《离骚》的主张“外饰”和重礼仪的思想与《淮南子》相差甚远。

第三, 《离骚》是为屈原所作

《离骚》的作者为屈原在许多历史记载中可找到依据, 如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节士》等。在王逸的《楚辞章句》中也可找到资料, 而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更是频繁提及离骚和屈原的问题。如《文心雕龙·时序》中“屈平聊藻於日月, 宋玉交采於风云”, 《辨骚篇》“若能凭拭以倚《雅》《颂》, 悬辔以驭楚篇, 酌奇而不失其贞, 阮华而不坠其实, 则顾盼可以驱辞力, 欬唾可以穷文致”。《才略篇》“战代任武, 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 屈宋以楚辞发采”“相如好书, 师范屈宋, 洞入夸艳, 致名辞宋”等。《明诗》“逮楚国讽怨, 则离骚为刺”。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周室既衰, 风流弥著, 屈平, 宋玉导清源于前, 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 英辞润金石, 高义薄云天, 自兹以将, 情志愈广”等等。可以看出屈原为《离骚》的作者自古有之, 并且被历代学者所认可。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 “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综述, 本文通过对屈原的生平, 离骚的作者, 《离骚》确为屈原的作品三个方面的简单考证。基本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屈原是真实存在的, 《离骚》为屈原的代表作。它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为屈原对楚王的讽怨诗, 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流, 对后世影响巨大。

摘要:众所周知,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 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 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 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 抨击黑暗现实, 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而《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 构成长篇, 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练, 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 造句颇有特色。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 离骚的作者, 《离骚》确为屈原的作品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屈原,离骚,刘安,淮南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

[2]、刘安.淮南子[M]

[3]、刘勰.文心雕龙[M]

[4]、董运庭;离骚称经与刘勰辩骚[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5]、吴万钟;王逸理解的离骚[A];中国楚辞学 (第七辑) ——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第二部——考证 第11篇

Examiner: Good to see you got here nice and early. You must be very eager.

Randall: Yeah. I’m a little nervous, to be honest.

Examiner: That’s to be expected. ①I find it’s better if we just kick things off. ②Are you ready to get underway?

Randall: OK.

Examiner: Now, I’m going to be observing you and making sure you follow the regulations. I may talk to you, but if you prefer not to talk, just let me know. This is your test, and you can go about it however you like. Providing you follow the road rules, you will pass. If at any time you feel uncomfortable, just pull over in a safe and timely manner.

Randall: Can I just get a reminder of the key areas you will

be assessing?

Examiner: Sure. There are about 10 areas, but more generally they are: observation, indication, control and speed. Keep those in mind and ③you will be sitting well ahead of the curve.

Randall: I’m ready.

(Thirty minutes later)

Examiner: Pull into the car park here and stop the car. Great.

Randall: So...did I pass?

Examiner: Whoa, hold up. ④Let’s not jump the gun. First let me give you some feedback, ⑤and then I’ll fill you in on

your results.

Randall: Sorry. I’m just really excited. My parents are going to buy me a car if I pass.

Examiner: Hmm…well, ⑥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OK, first of all, your observation at 1)junctions was really good. Your reversing and control of the car was also outstanding. Your use of indicators was correct and you maintained a good speed throughout the test…

Randall: Awesome!

Examiner: …however, your use of mirrors needs improvement. You need to make sure you are checking your mirrors every few seconds and responding to what you see.

Randall: Oh no! I failed, didn’t I?

Examiner: Your use of mirrors needs improvement…but it wasn’t enough to pull you under the line. Congratulations, Randall. You passed!

考官:很高兴见到你这么早就来了。你一定跃跃欲试了吧。

兰德尔:是啊。说实话,我有点

紧张。

考官:那是预料之中的。我们最好直接开始吧。你准备好开始了吗?

兰德尔:准备好了。

考官:现在,我会观察你,看看你是否遵守了规则。我可能会和你说话,但你如果不喜欢那样,就告诉我。这是你的考试,可以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如果你遵守了路规进行考试,你就能通过。如果任何时候你觉得不自在,就安全并及时地把车停到路边。

兰德尔:能否提示一下你要考察的重点?

考官:当然可以。有十个,大体上包括:观察力、变向、控制和速度。牢记这些你就能够通过的。

兰德尔:我准备好了。

(三十分钟后)

考官:把车停到这边来。好极了。

兰德尔:所以……我通过了吗?

考官:哇,等等。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我给你一些建议,然后我再告诉你结果。

兰德尔:对不起。我只是有点激动。要是我通过了,我爸妈会给我买一辆车。

考官:嗯……别高兴得太早。好了,首先,你在十字路口的观察力很不错。你的倒车和对车的控制也很出色。变向灯的使用也是正确的,在考试的过程中保持了很好的车速……

兰德尔:太棒了!

考官:……然而,你对后视镜的使用需要改进。你需要每隔几秒钟就看看后视镜并且对你所看到的保持警惕。

兰德尔:噢不!我没及格,是吗?

考官:你对后视镜的使用需要改进……但是这不至于让你不及格。恭喜你,兰德尔,你通过考试了!

Smart Sentences

① I find it’s better if we just kick things off. 我们最好直接开始吧。

kick things off: get things started(开始)。例如:

Let’s kick things off. Time is running out.

我们开始吧,时间不多了。

② Are you ready to get underway? 你准备好开始了吗?

get underway: an activity starts(开始)。例如:

The conference got underway this morning with an opening speech by Mr. Tien.

今天上午,田先生的开幕致词为会议拉开了序幕。

③ You will be sitting well ahead of the curve. 你就能够通过的。

ahead of the curve: make more progress or move faster than average(快于或高于平均值)。例如:

Your grades are ahead of the curve in this class.

你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上游。

④ Let’s not jump the gun.我们一步一步来。

jump the gun: to start doing something too soon(急于做某事)。例如:

I jumped the gun without waiting for further instruction and got myself in deep trouble.

我没听完指示就急于行动,结果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⑤ And then I’ll fill you in on your results. 然后我再告诉你结果。

fill sb. in: give sb. more details about sth. (让某人了解某事的详细情况)。例如:

I will fill Terry in about the conference when she comes back from vacation.

特里度假回来后,我会给她介绍会议的内容。

⑥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别高兴得

太早。

count one’s chickens: assume oneself will be successful in sth. when things are not certain(高兴得太早)。例如:

I don’t want to count my chickens before the ballots

are counted.

清代戏曲考证三题 第12篇

《鸳鸯冢》现存康熙刻本, 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与《课蒙余录》合为一册, 国家图书馆藏。剧本署“武康沈玉亮亦村瑶岑填词”, 前有康熙己巳 (1689) 年除夕薇岩德滋序, 另有《汇评》, 后有署“沈玉亮瑶岑一村”的集句诗。沈玉亮, 字瑶岑、瑶琴, 号亦村、一村, 浙江武康人, 诸生。沈氏另有传奇《春富贵》, 还曾与吴陈琰合编《凤池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裒国朝应制之诗, 分体编辑, 无所诠择, 末附杂剧一折, 则自古所无之创例也。”其所附杂剧正是张潮的《凯旋曲》, 为歌颂康熙帝武功之作。

《鸳鸯冢》全剧八折一楔子。标目为:“吴秀才玉楼修文, 戴烈妇金环矢节。蝴蝶梦证果完因, 鸳鸯冢吟风啸月。”演钱塘诸生吴锡与戴氏夫妻恩爱, 但没有子嗣, 尝与金石交等人在湖上会文, 归来时染病不起, 两年来, 妻戴氏殷勤服侍。吴锡死后, 戴氏历经自缢、吞金、绝食数次寻死过程, 都被人救活, 后因身体虚弱而死, 金石交呼吁官府立祠祀之, 得允。清明时节, 友人金石交等祭奠吴氏夫妇, 天晚, 吴锡托梦在祠堂歇宿的金石交, 感谢其谊, 并云已升仙。

关于此剧本事,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云此剧“盖据当时实事而作”, 但未指出本事;郭英德先生在《明清传奇综录》也称“此剧似本当时实事而作, 本事待考”。按, 戴氏为戴名世族人, 戴名世《南山集》卷九有《吴烈妇传》, 全文引录如下:吴烈妇, 姓戴氏, 名贤, 字德芳。钱塘诸生吴锡之妻也。吴与戴皆新安人, 而商于杭州, 因家焉。烈妇生十年, 父卒, 哀毁如成人, 人皆异之。年十七, 归吴锡。锡年少好学, 自幼时, 人皆以“神童”称之。烈妇归一年而锡病, 病寖剧。烈妇日夜拜家庙, 祷于天, 愿减己寿以益夫。久之, 病不可起, 乃请于锡, 愿先死。锡曰:“女先死, 是趣我死也!”烈妇泣而止。及锡卒, 烈妇触柱流血, 拔鬓发几尽。于是里衣悉易粗麻, 密纫其领袵, 凡自经者再, 皆为家人所救, 不死。又吞金指环数枚, 亦不死。母谓之曰:“儿素以孝闻, 今母在, 胡可死也?”烈妇曰:“事母有兄在。”其舅姑复劝慰之曰:“吾为锡立后, 新妇抚之以事两人, 不亦可乎?”烈妇曰:“事翁姑有叔在, 至立后之事, 翁自为之。新妇志决矣!不用生为也。”然家人愈防之, 无稍间, 不得死。时锡死已逾四旬, 烈妇叹曰:“不意此身今日尚在人间!”先是绝食已七日, 气息仅属。至是恐不即死, 密取金簪断为数段, 复碎玻璃镜杂吞之, 肝胆破裂, 吐碧水斗余而死, 年二十有二。是为康熙戊辰三月二十四日也。烈妇且死, 谓侍婢曰:“殓我勿易我衣, 勿图我容, 令画工得见我也。”于是自巡抚都御史以下, 皆祭吊烈妇。其亲党醵金建“吞金祠”于烈妇冢旁, 冢在西湖之葛贤岭下[1]183。

在古代殉死的节烈妇女中, 吴烈妇求死的过程可谓艰难慷慨, 但就是这个艰难慷慨的过程显示了其与众不同。正如戴名世所说:“然不如是之苦, 无以见其烈妇之奇。”影响所及, 名人如毛际可撰《戴烈妇传》[2]623, 毛奇龄撰墓志, 杭州太守李铎亦撰碑记, 《武康县志》、《浙江通志》均有记载。后世吟咏不绝, 如阮元有《吴烈妇吞金纪事》记其事。其“吞金祠”亦成为西湖一个景点。戴氏死于康熙戊辰 (1688) 三月十四日, 而《鸳鸯冢》前有康熙己巳年 (1689) 除夕薇岩德滋序, 说明在戴氏死后不到一年, 沈玉亮就将此事播诸管弦。

二、《中州愍烈记》的本事

周埙《中州愍烈记》, 十七出,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剧演乾隆间河南卫辉府延津县礼乡村卢氏家中穷困, 其丈夫不理生计, 亦不管妻子儿女。卢氏母子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同里闲汉许忠不务正业, 见卢氏貌美, 且其丈夫经常外出, 一天醉酒后言语挑逗卢氏, 卢氏几欲投井, 幸被许忠妻子劝住。三月十三日夜, 许忠凿穴卢氏宅图奸, 卢氏奋力抵抗, 许忠勒死其母子三人后潜逃。事发后延津尹吕渤海捉拿许忠并将其凌迟于市, 许忠妻也被发配山东。官府为褒奖卢氏贞烈, 在村中建愍烈祠, 并立贞节牌坊。《开场》后另有“诏仙妃”将故事的主要人物呈现给读者:“一个靠天苦命惨惨凄凄御凶殉烈的段卢氏;一个背地祸胎昏昏黑黑逞凶害烈的许大蛮;一个忧民佛性急急皇皇擒凶报烈的吕渤海;一个维世婆心勤勤恳恳瘅凶彰烈的吉汝南。”[3]剧中所述故事发生地在延津县。在乾隆《卫辉府志》卷三十七《列女下·延津》记载着此案始末:段伟妻卢氏:邻人许忠窥伟妻他往, 夜穴墙入室, 欲犯之。氏奋起御暴, 忠扼其吭而毙之, 并杀其子女。邑令高蔚宸廉得其实, 磔忠于市。氏蒙旌表[4]。

检该府志卷十三职官志, 知高蔚宸为山东胶州人, 乾隆十年进士, 自乾隆十三年任延津县令。继任者为直隶天津人张文远, 乾隆二十二年任。然则高蔚宸于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二十一年任延津县令。高蔚宸为山东胶州人, 胶州地处渤海边, 且“吕”字乃“高”字一部分。剧中断案知县的名字“吕渤海”当指此人。另外, 剧中第六出《冤冲》写到了淇县令吉汝南为烈妇作传之事: (生扮城隍, 小生引上) 吾乃卫辉府延津县城隍使者是也…… (小旦) 只是这段卢氏一番奇节, 如何表彰?少不得建坊立祠, 膺受一朝旌表, 教他万古流芳。 (小旦) 建坊立祠, 只在延津地方, 未必人人都见, 还须要普天下无论穷乡僻壤都知有个段烈妇才好。 (生) 启上仙妃, 大凡忠孝节义, 非文不传, 文若不佳不切, 虽传不远, 小神访得有个淇门令尹吉汝南擅文词, 性好讲纲常名教。如今若得他替段烈妇作传征诗, 自可表扬名教[3]。

而当时的淇县令正是周埙 (乾隆十六年 (1751) 周埙进士及第, 次年便到淇县当县令, 据《卫辉府志》职官志可知, 周埙在淇县乾隆十七年 (1752) 任。继任者为杨秉鉴,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任。然则周埙在乾隆十七年 (1752) 至乾隆二十一年 (1756) 任淇县令) , 且“吉”字也正是“周”字的一部分。剧中的“一个维世婆心勤勤恳恳瘅凶彰烈的吉汝南”正是作者本人。

关于《中州愍烈记》的创作时间, 当在乾隆十八年 (1753) 冬季和乾隆十九年 (1754) 之间。在该剧第四出《惨杀》中, 故事交待了案件的发生时间为“三月十三癸酉年”。在第十二出《神孝》祭文有“维龙飞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冬月朔日辛巳”。而蒋士铨《中州愍烈记题词》作于乾隆十九年 (1754) 。所以周埙的《中州愍烈记》传奇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时事剧。

三、《旌节记》、《管城梦》的作者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下编据淮山棣华园主人辑《闺秀诗评》收录有周雪莲等为棣华园主人《旌节记》题诗和王仲景夫人陈氏为棣华园主人《管城梦》作的骈体文序, 著录此二剧。对于棣华园主人真实姓名却不得而知, “姓名、字号皆未详, 淮山 (江苏靖江) 人”。

关于棣华园主人的真实姓名, 有着多种说法。杜信孚、蔡鸿源编著《著者别号书录考》认为《闺秀诗评》作者棣华园主人是“阳湖张晋礼之别号”。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著录《闺秀诗评》后云:“棣华园乃汪宗忻斋号”, 认为作者即汪宗忻。蒋寅《清诗话考》据该书咸丰二年刊本前有咸丰元年十二月兄静岚序, 并镌印章“山阳黄氏”。以此否定了张寅彭先生的说法, 认为作者应姓黄, 但“其名待考”。

那么棣华园主人是谁呢, 笔者认为是晚清淮安山阳黄钧宰。除蒋寅先生提供证据外, 另有四条证据:其一, 王锡祺《山阳诗征续编》卷三十一云:“黄钧宰, 字天河, 原名振均, 字宰平, 道光甲辰诸生, 己酉拔贡, 奉贤训导。著有《金壶七墨》、《寰海新闻》、《说环》、《国朝名人可法录》、《比玉楼闲话》、《闺秀诗评》。”直接点明《闺秀诗评》作者为黄钧宰;其二, 淮山是淮安府山阳县的别称, 山阳文士多喜此称呼, 如山阳李秉恭有书名《淮山肄雅录》, 山阳人张新标有《淮山诗选》, 等等;其三, 周雪莲等为《旌节记》题诗又见于《金壶浪墨》卷八;其四, 黄钧宰《比玉楼四种》之一有《梦呼幺》, 本事可见其《金壶浪墨》卷八“梦呼幺”, 剧演安徽宣城书生陆鉴明好赌破家, 其妻焦氏自杀身亡, 官府旌表焦氏, 并断陆生八指以示惩戒的故事。而棣华园主人《旌节记》所演故事正与此合, 《旌节记》当与《梦呼幺》同剧异名。

其实, 叶德均先生早在《戏曲小说丛考》卷上即认为《旌节记》为《梦呼幺》异名, 惜未引起足够重视。如《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在“黄钧宰”条点明其“或署棣华园主人”, 在“棣华园主人”条又云:“姓名、生平等未详”。王森然主编《中国剧目辞典》列两条“旌节记”, 一为棣华园主人著, 一为黄钧宰著, 在该辞典附录剧作家简介中同列黄钧宰和棣华园主人。对黄钧宰介绍甚详, 对棣华园主人只云其为“清人”。可知其未明二者实为一人。今见幺书仪等主编《戏剧通典》“《梦呼幺》”条, 认为“棣华园主人当即是黄钧宰, 《旌节记》即《梦呼幺》”, 可谓幸甚。

摘要:清代戏曲沈玉亮《鸳鸯冢》的本事为钱塘吴锡妻戴贤殉夫事;清代戏曲周埙《中州愍烈记》的本事为河南延津烈妇段卢氏事;《旌节记》、《管城梦》的作者棣华园主人真名为黄钧宰。

关键词:《鸳鸯冢》,《中州愍烈记》,棣华园主人,本事,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名世.南山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19册影印本.

[2]毛际可.安序堂文抄[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9册影印本.

[3]周埙.中州愍烈记[M].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间抄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语考证】相关文章:

培训考证08-10

考证信息总结08-11

问题考证范文05-20

考证时间表05-24

秘书考证理论答案08-24

测量考证培训大纲09-01

白云学院考证指南07-03

大学考证时间年表07-08

培训考证服务协议07-25

员工考证培训协议08-10

上一篇:官员腐败下一篇:体育舞蹈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