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2024-08-08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精选12篇)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第1篇

目前, 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礼仪相关的课程作为学校的公选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配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技巧, 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务礼仪不仅展示个人素质, 还能有效避免人际冲突, 是商海取胜的法宝, 通过本课程对公共礼仪和商务礼仪的介绍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赢得领导的认可, 群众的信任。然而, 经过调查, 本人发现虽然《商务交流与礼仪》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可是, 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该门公选课的课时较少, 而且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展开;其次, 供高职公选课选择的商务礼仪和商务英语相结合的教材匮乏;第三, 该门公选课的教学管理相对松散, 许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拿学分的思想来上课的, 这对于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 本人加深了对此方面问题的研究, 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研究基础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公选课授课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的重要价值

商务礼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务人员在商业交际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有助于塑造商务人员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商务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 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 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 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非常愉快的事情, 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同时, 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的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 为企业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反, 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人认为, 在大学的公选课中对学生进行《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的讲授,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质, 而且有助于学生入职后提升企业的形象。比尔盖茨说“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 商务礼仪是宣扬企业文化, 展示企业风采, 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国际交流与礼仪》的教学实践

首先, 准确的教学目标和精选的授课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前提。《国际交流与礼仪》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供参考, 也没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所以, 在讲授该门课程的时候, 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对学生的兴趣等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 在教师真正的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之后, 再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的教学内容锁定为国际交流中电话预约、谈判、宴会等场景, 通过跟读模仿听力材料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通过讲解掌握国际交流中的沟通技巧,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公共礼仪知识, 通过小组会话等环节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英语交际口语和礼仪知识完成模拟场景会话。

其次,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应该切实的照顾到每一名学生, 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 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的调动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只有重视因材施教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才能够被称之为是成功的, 才能够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 丰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操练, 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采用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之外, 还应该充分的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 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其更加的容易理解、寓教于乐。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多样化的案例和视频教学, , 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 学生跟读模仿、角色扮演、商务场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 严格公选课考核制度。公选课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公选课要严格执行有关课程的考核规定,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为杜绝学生混学分现象的出现, 要求凡选课的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严格按照学校管理的规定执行。对于逃课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公选课的课程类别五花八门, 涉及到各个领域, 对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像其它理论课程那样要求统一用闭卷考试, 而要根据课程自身特点, 采取灵活的形式如出试卷、写论文、做课件等, 但都必须严格考试管理, 提高考试标准, 给学生以足够大的学习压力, 使其真正重视起公选课, 使学生真正从公选课的学习中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让不认真的学生“混”不到学分。

四、小结

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通识教育无疑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然而, 在高职公共选修课的实践过程中, 难免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公选课的重要价值, 并通过上述的各种手段来不断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正视问题, 不断学习、积极思考, 勇于创新是当今高职公选课为每一名教师所提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和管理刍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2]余晶, 张春, 陈欣.理工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探讨与实践[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12) .

[3]王丽芳, 满达虎.对高等院校开设公选课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8) .

职场礼仪:商务交流中的道歉技巧 第2篇

第一,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

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

第二,道歉应当及时。

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第三,道歉应当大方。

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寸进尺,欺软怕硬。

第四,道歉可能借助于“物语”。

有些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写在信上寄去也成。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无过于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物语”,会有极好的反馈。

第五,道歉并非万能。

高职学生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商务礼仪;职业形象;设计;服饰;仪态;语言

1、前言

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如何扩大就业范围,实现对市场和企业的广泛适应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关键,高职院校和学生都要有危机意识和长远目标,要看到素质和能力对市场选择的重要性,要将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都统一到为社会服务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上。从发展和当前社会来看,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商务礼仪的高职院校学生无疑会有独特的竞争力,职业形象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迅速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化,而商务礼仪的掌握无疑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交际和商务活动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形象设计工作作为重点,加速商务礼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竞争力和素质的全面保障。

2、职业形象设计的概念

职业形象是职业人员从事本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特征、气质,这种职业形象可以表现出专业的身份和仪表,在展示人格魅力的同时表现出职业的特点。而职业形象设计就是将职业形象的构成元素、管理理论、养成方法和设计理论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性设计和习惯养成使被设计者能够从职业气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达到职业的需求,进而达到辅助职业发展,展示职业者特质,增长成功潜力的目的。现代的职业形象设计还包括职业思想的渗透、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文化的培养等方面,是从思想、文化、制度等全方位对职业者进行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系统性的设计。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开展职业形象设计的教学,这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不断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形象设计的引导和教育,以不断完善的职业形象设计理念,达到对职业形象设计更进一步地深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之中。

3.1合理定位职业形象设计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形象设计教学时应该主动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对个人特点和优势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弱点,看到社会和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科学确定职业形象设计的出发点。

3.2建立“第一印象”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面临社会和企业实际任然属于“白纸”,想要打开社会的大门,获得企业的认可就必须通过有效地沟通,而沟通和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职业形象设计工作结合如何成功建立“第一印象”作为重点,通过短短一两分钟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交流来传递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表现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为了的发展,总之,以健康、自信的表现来迎接社会和企业对自身“第一次”地考验。

3.3职业终身规划战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观念,要在设计教学中体现出职业终身发展的规划战略。要将职业规划设计与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门类和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实现终身的规划,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长期性、战略性的发展。

4、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商务礼仪的关系

4.1服饰礼仪与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加面试和进入职场之初,应该了解服饰选择和搭配的技巧,学习服饰礼仪,为顺利开展工作做足准备。同时服饰礼仪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形象,起到对企业文化和行业理念的认同感,进而达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2仪态礼仪与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面试时应该更为主动,要采用积极的态度回应企业和面试官员,留给面试主考官一个精神饱满、生机勃勃、充满自信的印象。面试过程中,站立时应挺胸收腹、稳重挺拔,入座时动作轻缓、身体端正、手脚放置规范,行走时平稳从容、步伐均匀,全身姿态灵活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呆滞,给面试官职业成熟和职业发展的良好感觉。

4.3语言礼仪与职业形象

礼仪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礼仪,可以说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语言是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重要载体,恰当地运用语言礼仪可以帮助职场新人在面试求职中占得先机。比如问候语、应答语、道歉语、致谢语、道别语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和准确地运用称呼礼仪能为沟通营造良好的氛围,见面的问候和招呼应照顾到面试过程的每一个人,包括主考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包括一起参加面试的其他面试者。认真倾听是语言礼仪的重要内容,谈话时要尽量避免打断别人,听取关键词和重要信息时要及时回应,对谈话者的观点尽量认同有助建立和谐的关系。高职院校学生还应该掌握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如遵时守约,准时到达,独自前往,不结伴而行,面试全程关闭手机等等,都有助于塑造良好的面试形象和职业形象。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应该通过职业形象设计来实现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同时也应该通过合理的商务礼仪来扩大企业和社会的接受度,当前应该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教学和商务礼仪教学列为重点内容,通过全面学习和重点掌握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应对就业的能力和仔细,时期从容应对各种商务和社交场合,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原.浅析高校开展“职业形象设计”教育的战略优势[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北,2009(06)

[2]张维君.成功背后的哲学:浅谈职业形象的塑造[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5(05)

[3]毕延廷.青年学生:软实力决定就业竞争力[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09)

[4]徐静,吴蕴慧.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秘书礼仪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5]李家智.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1)

基金项目

※此论文为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商务礼仪对职业形象影响的研究》科研成果。

商务礼仪的语用范畴与文化因素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商务礼仪,语用学,文化冲突

1 商务礼仪的内涵与特点

商务礼仪是公司或企业的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 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 由主体、客体、媒体、环境等因素构成。在商务活动中, 言行合情合理, 讲究礼貌、按礼节程序接待客户等, 都属于商务礼仪的范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一个成功的商务人员, 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业务技能,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 才能面对挑战, 商务礼仪就是对这些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此外, 商务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与变迁性等五个方面[1]。商务礼仪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语言为媒介, 与公司外部与内部进行良性的沟通。在商务礼仪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的综合体, 其自身具有特殊性。作为一种社会功能的变体, 虽然它建立在交际基础上, 但是它源于普通英语, 完全具有普通英语的语用学特征。

2 商务礼仪的语用内涵

英国语言学家帕雷特认为语用学体现了语言交际性、主体间性及社会现象。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说话人所传递的和听话人所解释的意义。人们不应该把语用学仅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来探讨, 而是让它致力于语言使用各种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

首先,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分说, 即表达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也就是说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以言指事行为, 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以言行事行为, 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个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以言成事行为, 即听话人在某个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的影响的行为[2]。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他指出一些话语有多种功能意味着一种行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施事, 也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它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针对如何推断间接的“言外之意”,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依据语言使用者长期的语言习惯, 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特定语境。商务礼仪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在语言的使用中, 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 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在商务礼仪中经常运用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句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当事人需要互知的背景信息与语境才能推导出其用意, 比如We are sorry to hear about the difficulties you are having, and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but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accept the payment terms as soon as possible.表面上其施为用意是“陈述”遗憾, 但实际上则是对“拒绝”的非字面施为用意。

其次, 在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中的礼仪, 礼貌原则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商务沟通中一般都不使用祈使句型, 而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愿望, 让对方决定是否采取这种行动。比如:We should be grateful to have your immediate response.表达请求的含义多使用委婉的方式, 如please…, be grateful等。布朗和莱文森则从社会因素角度提出了礼貌理论, 他们指出“面子”是基本需要, 还提出了挽救面子理论及礼貌策略。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双方之间必须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 即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因为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的目的或彼此都接受的方向, 谈话双方所交流的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为了交际的某些需要, 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违反这些准则, 但谈话参与者仍处于合作关系中。因此, 合作原则及准则能够有效地解释话语中有意识地违反准则的语言现象。英国学者利奇对于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 他提出的礼貌语用原则包括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六条准则,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礼仪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沟通中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在礼貌表达语言中, 模糊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还可以适当调节双方紧张的关系;适当的称赞对方不仅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又有利于谈判气氛, 以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 这不仅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 而且也更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更好的诠释了商务礼仪。因此, 在国际商务的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语言交际的策略和技巧, 充分利用语用礼貌策略, 把握好这些起积极作用的语用策略, 从而达成交际的最终目的。

3 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学者皮埃斯认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 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商务礼仪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 也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更可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商务礼仪已经成为建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 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 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 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奈达指出价值是存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共同的观点, 是人们对于真理、权利、美丑等影响文化方式和引导人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反应的共同看法。例如, 在阿拉伯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左手被视为“不洁之手”, 用左手递接物品或行礼被公认为一种蓄意侮辱别人的行为, 此时只可以用右手接递礼品。

文化价值是社会产物, 不能把文化价值仅仅理解为满足个体文化需求的事物属性, 人不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 而且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在商务沟通活动中商务人士通过着装礼仪、馈赠礼仪、应酬礼仪、就餐礼仪、电话礼仪等各个方面与对方保持良性沟通, 通过“礼仪”有意识地“引导”交往对象,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对方的期望, 缩短产生人际吸引的时间, 提升人际交往的效率。为了实现其工作的高效, 商务人员作为交际者, 力争做到明示交际意图, 在取得最佳关联效果的前提下, 确保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文化的产生是以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 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和看法, 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对抗状态自然形成了文化冲突, 它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是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跨文化的商务礼仪中, 这种文化冲突尤为明显。只有在熟知西方国家文化习俗的基础上, 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互动沟通, 才能进行有效的商务活动。

综上所述, 商务礼仪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 起到了社会符号的作用, 双方言者广泛理解了那些非语言的暗示与动机、社会文化角色等元素互相关联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言者与听者在商务交往活动中把商务英语作为交流载体, 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寻求默契与合作, 在实际交际过程寻求最佳关联, 同时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性, 运用得体的礼貌语用策略, 消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 我们必须要了解商务礼仪的特点与语用范式, 才能使我们把握商机以求得最大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第5篇

礼仪是一种资本,宴请是一门学问,在推杯换盏中结交贵人,在觥筹交错中搞定生意。宴请好比开展一项公关活动,需要精心做好准备,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宾客的级别、风俗、喜好等;合理策划,可以令宴请锦上添花。

国际商务宴请礼仪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天,某公司老总准备宴请新员工,让秘书杨小姐去酒店预订包房并点菜。杨小姐到了酒店,面对服务员递上来的菜谱眼花缭乱,不知点什么菜好。点太好的菜,担心老总说太浪费;点一般的菜吧,又怕老总说“小家子气”。最后,只是按服务员的推荐点了一桌菜,结果因搭配不当,许多菜竞无人动筷子,以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饭后,老总对杨小姐十分不满。

案例二、曾经有个国内公司老总到国外宣传推广自己的企业,听众都是国际著名的投资公司管理人员。场面很正式。但听众们发现台上的老总裤脚下露出一道棉毛裤的边,而且老总的黑皮鞋里是一双白色袜子。这样的穿着在商务场合是失态。这样一个公司老总能管好他的企业吗?他们马上对这个公司的品质产生了疑问。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得知,由于对礼仪知识的缺乏,造成商务场合的失礼,并对自己的职场前途造成了阻碍,甚至在国际交往中小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一个大单的丢失。

所以说学习高端国际商务宴请礼仪与西餐礼仪是重要的,它的作用只要体现在:强化商务人士的礼仪形象,通过对与国际商务生活紧密相连的工作、社交、会客、谈话、宴请、着装等方面的商务礼仪知识的解说,从而扩大和提升国际商务宴请礼仪的实用价值,传播国际商务宴请礼仪知识,提高国际商务人士素质,避免礼仪方面的错误。

中外嘉宾纵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第6篇

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各位重量级中外嘉宾聚集一起,纵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各抒己见,谋求破解难题之道,本期特别策划特摘其精辟观点与读者共享。

中澳着重开展应用科学合作致力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

中澳两国人才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多的。澳大利亚拥有很多的出口资源,比如铁矿石、石油资源,而且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小学、大学以及技术学校等教育体系,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包括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大学,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

此外,中澳应该在应用科学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我个人致力于推动中澳在结晶技术领域的合作。澳大利亚出口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中国消费大量的煤炭,现在煤炭资源的使用产生了很多的污染以及二氧化碳,这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中澳需要在这个领域加快合作。这样,一方面我们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使整个全球可持续地发展。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框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

我们现在正面临这样一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专家、学者可以独立解决挑战、独立解决问题。影响中国未来和世界未来的重要因素,都是结构性的、互相联系的,我们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互相联系的体系。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来创造这么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化框架。

过去很多年中,特别是在困难的那些年当中,中国都在不断地出口人才,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有很多卓越的中国学者、中国的人才在国外作出贡献。

现在这些人才开始回流,而且还有很多外国的人才。中国的专家和外国的专家在一起,可以实现双赢,产生更多的成果,这是单独一方不可能取得的。

两岸人才交流需要更开放的政策、结构与制度——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

台湾企业在大陆最成功的产业是哪个?大家认为是台湾的电子产业、半导体,可是真正在大陆发展最成功的是传统产业,是食品工业,如台湾的“旺旺”、“统一”、“康师傅”、“徐福记”等。在台湾食品工业不容易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到了大陆如鱼得水,结果这么多年来台湾企业真正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就是食品工业。

为什么?

因为半导体产业在两岸之间还是有所限制的,而传统产业则没有这些限制,所以企业家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生产模式在大陆就得到了一个发展的环境与机会。

换言之,在未来两岸人才交流上,有关于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软件人才这一类的创业人才,在政策上面、结构上面、制度上面要更开放。

深圳奇迹背后的人才支撑——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李锋

短短30年间,深圳从一个田野纵横、没有机场、没有高速公路的小城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这首先得益于深圳建设了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目前深圳拥有180万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政府每年都组织企业实施“校园招聘”,还先后赴北美、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留学生招聘活动。30年来,深圳吸引3.6万余名留学生、研究生在深圳创办了1500多个企业,许多国际投资选择了深圳。

完备人才体系。30年来,深圳建设起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自主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包括从事一线工作的职业中专生,从事管理工作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深圳还建成了60多个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

搞活人才使用机制。深圳是中国最早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用人模式,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市场的规则实行合同工的城市,也是全中国较早实行社会保险统筹、对劳动者按照国际惯例设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城市。

实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深圳是许多国际上通用的专业证书、技术标准最广泛推广的城市,深圳还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人才。2008年,仅政府设立的产业人才奖,这一项就奖励了2600多人,发放的奖金达到2亿6000多万元。

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的创业条件。深圳拥有比较完备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拥有较多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资金,是全中国最活跃的创业投资城市之一,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家近期批准设立了5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其中4家就在深圳:深圳高新技术园区,深圳华为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深圳信息院。深圳现在还拥有8个专门提供留学生初次创业服务的“留学生创业园区”。

鼓励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美国纽约和洛杉矶都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的代表性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城市“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多元文化氛围。深圳也同样具有这个特质。

中希海运应加强多边合作——希腊经济、竞争和海运部秘书长伊奥尼斯·约翰·约安诺斯

目前海运业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也可以说是改变专业知识、加强合作的良好机遇,包括发展高素质的航运业、把海事风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中希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强合作。

提高海运业的素质包括对人才的培训以及管理素质的提高,所以不仅仅要对实际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对监管部门、监管人员进行跟进的培训。

在技术方面,如何减少海运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各国还存在着争议,但是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更多的监管人员了解相关的领域,将会帮助这个产业健康地发展,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并且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的、过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合作。

还有其他的一些领域我认为应该加强合作,尤其是在中国和希腊之间,我们通过一些行业协会以及造船行业合作,进行了一些双边的合作,但是,在多边合作的方面还存在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在国际海事组织的框架之下。比如《国际海事公约》是在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提倡大家要推广共识,从而加强海事的安全。

在商业方面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海盗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安全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各国海运加强合作的方面,并且需要加强船舰上人员的培训,以减少海盗的威胁。

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疾病等非传统威胁此起彼伏,依靠人类智慧的力量,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破解难题、创新发展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关键。然而,全球范围内高素质人才和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整体不足,分布不均衡,效能发挥受到各种制约,又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尽管竞争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原始动力作用和价值不可否认,但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正在向着各国关系日益密切、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在世界潮流之外独立发展;在共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引进国外智力是一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人才智力水平的提高,更符合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时代要求。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第7篇

1 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形体仪态礼仪、职业形象礼仪、商务社交或称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办公礼仪、商务会务与仪式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六大基本模块,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行为举止规范, 所以对于课程涉及的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和规范, 学生通常能够较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但想把这些礼仪知识和规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乃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言行习惯, 难度却比较大。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 商务礼仪课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易行难。

近年来, 很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并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了很多素质教育类课程, 商务礼仪课程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 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商务礼仪课程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相背离, 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基于此, 本文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以期为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根据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结合其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行为性引导教学

如前所述, 商务礼仪课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 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 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商务礼仪教学过程中, 除了通过必要的讲授进行理念和观念上的引导之外, 教师的行为性引导尤为重要。所谓行为性引导就是指商务礼仪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 重视自身形象和素质的提升, 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 让学生信服的同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一个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个人形象气质佳、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礼仪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礼仪任课教师, 将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直观地实施礼仪教育,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和引导作用,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融合多元教学素材的课堂讲授

不可否认, 无论商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多么强, 课堂讲授仍然是其最基础的教学方法, 不可能被完全废弃。为了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感, 增强其趣味性, 任课教师除了要尽量使自身语言表达生动精彩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 将案例、视频、图像等多元教学素材灵活运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切忌将书本上的大段文字内容打到屏幕上, 而应根据教学内容, 将文字和相关礼仪图片相融合, 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根据各礼仪模块内容合理插入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和礼仪影像视频来导入、讨论和讲解相关商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3 示范演示与行为训练

商务礼仪是一门应用性课程, 包含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礼仪知识, 例如仪态礼仪中站、坐、走、蹲等姿态的基本规范;着装礼仪中的领带和丝巾的打法;商务往来礼仪中介绍、握手、递送名片等的礼仪要求;商务宴请礼仪中西餐餐具的正确使用等。上述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述或者参照图片和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话, 学生则很难真正领会。在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勇于并充满自信地充当礼仪模特,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演示, 同时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和礼仪规范, 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教师的示范演示一定要和学生的行为训练有效结合, 即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后.应让其进行实践训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礼仪知识,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然后轮流演示, 每组演示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 指出操作不当或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最后再由教师点评。

2.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切实提升自己的礼仪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各模块的礼仪知识进行融合, 设计不同的商务场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行为训练的延伸, 使学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将多项礼仪规范和技能相融合, 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和拜访、商务宴请等情景时, 可以涉及到电话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见面礼仪、语言礼仪、仪式礼仪、宴请礼仪等诸多礼仪内容。这种综合性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时, 应提前进行任务分配。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布置情景模拟任务, 各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略有区别;之后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课后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等工作并进行排练。课上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时, 可以先由学生相互点评,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录制下来, 集中进行点评。

在进行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训练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和认真度, 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竞赛与社会实践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 也应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竟赛、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 在普及礼仪常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此外,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礼仪实践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课外教学方法。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积极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 在这些单位举办大型会议、展销会、庆典、开幕式等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参与场地布置、会议接待等礼仪工作, 通过亲身参与将课上所学到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结合, 在不断提高学生礼仪操作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的同时, 将学到的商务礼仪知识变为自觉的习惯性行为。

3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效用的保障性因素

3.1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前, 很多高校承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学习和培训。此外, 由于商务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容易掌握, 所以学校在选择任课教师时相对随意, 疏于对其自身礼仪修养和形象方面进行考查。因此导致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虽能将礼仪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但实际应用和实践指导能力却较弱, 教学方法单一。

任课教师对于自身形象塑造的不重视和礼仪操作能力的欠缺, 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视觉感受相背离, 而单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 难以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高校应该注重商务礼仪任课教师的选择, 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专业礼仪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或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和礼仪教学能力, 从而不断提升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重视程度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大多为素质公选课或专业选修课, 大部分学生认为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 选修该课程的原因并非是觉得学习礼仪知识有多重要, 而是由于其课程内容简单, 期末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由于学习意愿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对于参与礼仪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练习不积极, 应付了事。面对这一情况, 商务礼仪任课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更不能消极应对。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 结合该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情况, 针对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 突出对象性、实用性、适用性。安排教学任务时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 尽量满足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礼仪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教学模块, 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 能认识到礼仪在其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解决具体礼仪操作上的困惑, 学会如何根据行业特点为自己设计得体的职业形象。此外,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 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 以够用为度, 有所取舍, 有所侧重, 使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与此同时, 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 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相契合, 例如案例选择、情景设计、社会实践等都要尽量选择与其未来的从业行业相关联的, 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也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各教学方法的效用。

3.3 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商务礼仪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否充分发挥效用除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礼仪素养和礼仪操作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和重视程度之外, 还受制于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例如商务会议与仪式礼仪中的商务谈判、商务签约、会场布置等礼仪模拟训练, 商务宴请礼仪中的中餐、西餐礼仪模拟训练, 职业形象礼仪中的站、坐、走、蹲等各种仪态练习等等对于场地和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和设备这些硬件条件, 上述模拟训练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 不仅影响情景模拟训练的真实感, 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为了便于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保证商务礼仪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该加强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摘要:商务礼仪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类课程,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商务交往、日常工作中的礼仪规范和交往技巧, 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教学实效, 因此进行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商务礼仪,课程特点,教学方法,保障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2]褚又君.互动教学法在商务礼仪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2, (10) .

[3]许成静.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 (中旬版) , 2012, (11)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交流 第8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 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变得日益重要。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中的特殊形式, 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 从而导致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 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思维、谈判风格和行为, 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 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 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从事商务活动尤其是跨国的商务活动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进行谈判的准备与组织时, 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 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

1.文化与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观念构成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世界各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文化差异与冲突涉及面很广, 几乎随处可见, 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参照。语言文字差异是不同文化最显著的差异, 也是跨文化沟通中最大的障碍之一。跨文化沟通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语言文字的文化因素直接制约着沟通的正常进行。即使是涉及经济信息或商品信息的语言, 在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 都不单单是语意的翻译, 可能还负载着不同文化的表达转换, 弄不好就会出现误解,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2) 思维方式。思维与语言有密切联系, 并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同样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法上出现差异。例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群体取向”, 强调社会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 而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取向”, 强调个人的成绩和价值。 (3)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用以辨别是非善恶的一种综合性的标准, 主要表现在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宗教等各方面的判断与取舍标准, 构成文化与社会的基干, 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跨文化沟通的价值观念差异主要是东西方两大价值观念的不同。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 中国人往往会回答的过于谦虚“哪里, 哪里, 过奖了! ”而英美人则“Thankyou! ”来回答。 (4) 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它通常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机构保证实施。由于不同国家指导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不一样, 从而也导致不同国家的法律规范存在一些彼此不兼容的情况, 有些甚至是尖锐对立的。 (5)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相沿久积、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生活方式, 是一种没有法律规定但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表现在饮食、服饰、节庆、居住、礼节、婚姻、丧葬、经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 这些差异会渗透并影响到国际经贸与商务活动中, 这就为跨文化沟通带来了障碍, 同时也带来了机会。

2.国际商务沟通。

国际商务沟通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 为满足各自需要, 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沟通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 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 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不同的文化自然地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地域的、所属群体上的差别有使不同文化的群体相互疏远的倾向;另一方面, 不同的文化也是人们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因此, 要求谈判者要接纳彼此的文化, 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 无误地揭示、了解对方的目的与行为, 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 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

3.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影响。

在当今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 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跨国商务越来越普遍。在种种文化多元化的跨国商务活动中, 文化冲突问题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屡见不鲜。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 (1) 沟通过程。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各国的公司、个人要进行商务谈判, 首先必须解决沟通语言问题。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 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甚至, 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文化差异还会导致谈判者沟通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 在跨文化谈判中的谈判双方经常属于不同的文化圈, 有各自习惯的沟通方式。 (2) 谈判风格。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 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 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3) 伦理与法制。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 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 “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 于是, 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感到不习惯, 而是习惯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而西方人则与此不同, 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 惯用法律的手段, 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已经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 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 严重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那样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 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由此可见, 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已经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绊脚石。

三、对于克服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的建议

文化差异虽然可能给商务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我们应该采用合理的策略, 经过有效的沟通途径, 克服不利因素, 加强理解与融合,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下面是就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一些建议:要达到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目标, 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真诚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沟通, 能达到有效共识。同时, 要尽可能提高对异国文化和企业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比如在商务活动前要尽可能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 谈判准备工作及谈判方式应该在已知文化差异的指导下进行。另外, 在商务交流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 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 我们要以不同的策略对应。

四、总结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商务沟通中, 出现分歧和争执是难免的, 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 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 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交流的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 学习并汲取其他文化中有助于本企业发展的内容, 了解和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知识和技能, 克服文化障碍, 知己知彼, 入乡随俗, 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这对我们涉外商务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理论月刊, 2007 (1)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第9篇

目前,总站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农机企业和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出国考察、人员培训、企业审查、对外援助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CSAM) 等国际组织相关工作,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人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1.争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

1978年,总站恢复建站,因“文革”时期的破坏,资金、技术和人员缺乏。总站积极争取外援,接受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198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70万美元,在总站建设“中国农机试验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为项目执行单位,法国农业、森林工程和水利中心为项目承包单位。1981年总站组团赴欧洲5国考察,完成了援建仪器设备的选型和订货。1983年7月,法国和德国6名专家先后来中心参加援建设备的安装、授课和验收评审,援建项目于当年10月竣工,并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经济贸易部和法国农业、森林工程和水利中心的联合验收。联合国认为项目很成功,于1985年组织了14个受援国驻华大使来中心考察。

2.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合作

多边合作。1988年,中国作为非成员国加入OECD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组织,总站和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被认可为“OECD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规则检测实验室”。多年来,两个试验室共同致力于拖拉机试验检测业务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按照有关试验规则,总站已完成了100多种型号 拖拉机产 品的OECD拖拉机官方试验,从而为农机生产企业走出国门创造准入条件。同时,总站广泛开展与各国同行间的技术交流,自1988年起连续派员参加OECD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组织年会,自1999年起连续参加两年一次的OECD试验工程师会。总站还成功承办了2005年OECD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第十三届试验工程师会议,得到了来自14个国家52名会议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双边合作。在全球化趋势下,农机鉴定结果的协调、互认逐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2003年、2004年,根据中匈(牙利) 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总站与匈牙利农业工程研究院成功实施了“中匈农业机械检测技术与鉴定结果互认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两年间,双方互派了6名专家开展交流访问。双方最终签署了拖拉机检测结果互认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共同认可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上对拖拉机的单项或全部试验的检测结果实现互认,两个国家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可以从各自国家的检测中心申请互认证书,双方将对拖拉机生产企业的拖拉机试验时间和费用上提供方便,避免了拖拉机产品重复检验,促进了双方拖拉机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匈牙利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后,农机检测结果的互认将有助于我国农机产品向欧盟国家出口打开突破口。

区域合作。总站还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CSAM开展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CSAM是总部设于泰国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的5个下属机构之一,于2003年将总部设于北京,2012年,CSAM划归成为农业部支持的窗口单位。总站作为农业部直属的专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注重发挥农机试验鉴定检测技术的比较优势,积极配合CSAM推动亚太农机检测网的建立进程。2014年9月,总站与CSAM合作召开了“亚太农机检测网络圆桌会议暨首届年会”。

3.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机检测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总站注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与人才交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技术引进工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加快了扭转总站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和人才储备断层局面的步伐,推进了总站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

出国考察培训。从1981年开始,总站陆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培训和参加国际会议,系统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农机检测技术,了解国际农机检测的发展趋势,引进一系列先进的农机检测技术和管理经验。出国培训渠道和层次不断丰富,培训领域涉及农机检测技术、农机化标准化、农机维修等。此外,派员参加国际会议,及时获取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充分展现了总站在国际同行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智力引进。为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总站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引智工作。2002-2011年,分别邀请德国、日本、美国、土耳其、韩国、挪威等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组织实施了“农机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建设”“柴油机废气排放检测分析系统和拖拉机安全强检设施改造”“农业机械产品安全及节能减排标准技术交流研讨”及“农机状态诊断和维修技术引进”项目。

引进先进 技术及设 备。2004-2006年,总站牵头组织《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与关键技术项目》的实施工作,负责对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和试制样机进行性能试验,参加样机的研制,切实地解决我国保护性耕作积聚适应性、可靠性差的问题,促进保护性耕作大面积示范推广。同时,总站还从国外购置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来装备试验室,提升总站试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4.稳步开展“走出去”农机技术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农机化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农机鉴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正在由“扩大对外交流广度”向“拓展对外交流深度”转变,由“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向“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转变。总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培训国外农机人才。2010年,总站实施了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亚非农机检测人员实习班”,对来自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印度等4个国家7位农机化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拖拉机检测等方面的培训。另外,总站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开展援外农机技术培训,包括2012年“尼日利亚农业机械化及加工技术研修班”“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成员国农机培训班”及2013年“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官员研修班”等。

实施援外项目。多年来,总站积极派员参加相关援外项目,包括:1997年赴几内亚非洲农业项目开发任务;2000年农业部“中菲农 业技术中 心”项目 ;2009、2014两年农业部和商务部组织的赴埃及援助任务;2010年,根据欧盟援助食品安全项目组织援助朝鲜项目的要求,赴朝鲜农机委托检测服务;2014年1月,农业部援津巴布韦农业项目综合规划设计项目。

开展“走出去”相关课题研究。2010年,为了促进我国农机企业“走出去”,总站组织承担了《农机“走出去”基础研究项目》,掌握了我国农机“走出去”的基本现状、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支持措施的目标。2010年,为积极拓展援非项目成果,总站根据科技部要求,结合援非专家后续工作实际,编写了中埃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割晒机装配线建立意向调研”的申请,经农业部审核后报送科技部。

加强对外宣传和人员培训。受农业部农机化司委托,总站组织编制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中英文对外宣传画册和农机化国际交流汇编材料,介绍我国农机化取得的成就和发展道路,加强我国农机化工作对外宣传。组织编印了总站对外宣传中英文画册,介绍总站的概况和职能,强化总站对外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外事接待工作,“十一五”以来,分别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的农机代表团共400多人次,为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根据职工英语培训需求,积极开展站内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二、今后的工作打算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第10篇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首要前提是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意识。在新世纪, 高等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扩大对外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互派留学生的简单交流合作上, 更重要的是对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吸收和借鉴, “洋为中用”, 并进一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 在吸收与借鉴他人经验上有着强大的优势, 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教育规律, 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国民办高校的立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法制体系还不十分健全。虽然相继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 但从实际执行效果上看, 还存在立法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 需要各级政府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要与时俱进,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基础是加强师资建设。民办高校要想应对国际化趋势, 就应该在吸引创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工夫。由于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持续发展计划, 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就教师个人而言, 要更新教育理念, 要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知识, 转变自己在传递知识方面的角色和行为方式, 重新锤炼自身的素养。民办高校在把本校教师送出去的同时, 还要把国外一流教师请进来。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条件是拓展经费来源。从对一些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所作的调研来看, 靠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依然是民办高校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学费不能无限制增长, 校际之间的竞争、社会世俗的偏见等原因导致学生报考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渐减少, 政府补贴又微乎其微,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出现运转困难、经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民办高校多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靠银行借贷来缓解;二是为了获得运转经费而设立“公司”, 借以盈利。但这些措施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高校要想突围就需另辟蹊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内外的产学合作, 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目前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较为薄弱, 利用高校的研究能力和资源与企业合作, 可以实现多赢, 既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升级, 又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研究能力获得大量资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境, 而且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 我国政府应加快产学合作的制度建设, 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有力的法律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路径是开发培训项目。以前, 在我国有资格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公办高校, 但是目前国家在民办高校吸引留学生上也逐步放宽了政策, 已有不少民办高校获得了招收留学生的资格。但是如何才能吸引留学生进入我国民办高校呢?必须依靠政府、学校领导层创造条件, 开发一些接受留学生的项目。就我国民办高校而言, 与公办高校相比, 单纯培养语言生竞争力小, 但是它可以在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色专业和课程上下工夫。民办高校具有灵活设置专业的优势, 它可以根据国际化要求, 紧随市场开设一些新兴专业。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办学, 对他们国家稀缺的人才进行专项培训。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辅助手段是开展网络教育。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大学的研究、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决定性影响。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大学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他们借助网络来宣传自己。还有,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通过网络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国外很多高校也抓住了这个机遇, 将学校的课程内容利用网络向全球公开并借此来吸引各国的学生。更有不少大学通过网络与海外的合作伙伴学校开展各种远程教育或者开设共同研讨的课程, 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校国际化进程。对于我国部分因资金短缺而不能开展国际合作的民办高校而言,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育无疑是一个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力、王晓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5) 。

[2].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

[3].杨炜长:《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实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8) 。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及拓展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科技外事项目管理拓展合作

0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资金、科技、人才的世界性流动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来”或“走出去”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考察访问等活动也日益频繁。目前,宁夏与国外的政府部门及民间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给宁夏的科学技术进步注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宁夏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

如何在21世纪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加强科技交流和合作的科技外事工作,进一步做好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外事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机遇,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是当前从事科技外事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及科技外事科研人员除了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应与其他一切可能交流与合作的国内外机构联系,特别是在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渠道和网络的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在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及拓展中,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关键,成果供需对接是基础,寻找项目,拓展项目是核心所在。

1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管理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工作紧密相联。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声誉、形象和地位。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必须透彻认识理解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职能,从宏观上把握科技外事工作的整体功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对每个工作环节做出合理规划,以建立运转效能最佳的科技外事管理效能,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蓬勃发展。

2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职能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通常由主管厅长直接领导,中心全面负责,承担所有的对外交往工作,并按照国家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同各有关业务部门一起完成各项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任务。主要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计划,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组织安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及科技合作、洽谈、考察等,并负责外国专家的接待工作;按有关政策规定审批、组织每年公派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考察、培训、进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出国手续(护照、签证);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及长期或短期的管理工作。

3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

作为宁夏唯一的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如何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大胆进取,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促进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发展,为宁夏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当中一是要靠宁夏科技厅的正确指导,二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三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抓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重点和关键工作环节

进行跟踪管理,实施有效服务,作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责,并对项目文件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使得重点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能够顺利完成,保质保量地完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任务。

5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

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强化科技外事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性技术秘密、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性机密等绝不允许在工作和交往中丧失原则,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必须提高科技人员这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要时刻警觉在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中避免发生此类失误。

6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世界各地高精尖人才向其转移。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管理绝不容忽视。所以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体制工作中,应注意科技人员在科技外事活动中的思想动态,尽心为科技人员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把他们的心留在宁夏,避免人才的流失。多年的实践证明,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成,但最重要的是先有人才的投入,合作后才会有回报。一是帮助科技人员宣传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准合作意向,花费较大精力的努力,实现意向中的合作。可以借用科技论坛、座谈会、发布会等展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让国外同行相信你是一个高明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展示会、洽谈会、恳谈会、招标会等场合和活动展示课题的先进性,招揽外国同行涉足于共同的课题之中。二是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经济状况虽不如发达国家,但有时候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这类情况,要借用外脑,就应在借用条件上予以优惠,以吸引外脑介入。三是感情的投入。即和外国人交朋友,或借助于同学、亲属或其他关系,使他们投身于宁夏的科技研究工作中。

7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项目的拓展

国际商务交流与礼仪 第12篇

商务礼仪是指商务交往中逐渐形成了行为规范和准则, 指导商务人员立身处世、立身社会, 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使人们能够友好相处, 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 遵守礼仪规范, 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 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外企入驻, 不同的企业, 有其特别的企业文化和商务礼仪特色。东方的日资企业和西方的欧美企业由于国家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差异, 在商务礼仪习惯上就有不少异同。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差异, 只有更好的了解其不同特点, 才能让日语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交流技巧和规范, 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和贸易交流。

一、比较日企与欧美企业中一些商务习惯的区别

(一) 名片礼仪

名片礼仪是日企商务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也是给人良好第一印象的重要环节。通常在商务往来时的第一环都是互赠名片。日本人的名片礼仪有许多的规矩, 比如:递送名片的时候不管自己地位多高, 都一定要起身弯腰, 双手拿名片, 还要注意把名片调整方向, 让对方很方便的看到名片内容, 一般是地位低的或者年纪轻的先递送自己的名片, 然后对方再给。接受者也要站起身, 弯腰双手接受名片, 收到名片后要妥善放好, 不能折叠, 甚至不能沾染灰尘, 一定要妥善的保管好。

而欧美企业对名片的重视程度就远远比不上日资企业了, 很多在欧美企业中的人很少用名片, 如果用, 也常常是和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打交道才用。而且欧美商务人士通常不会非常主动、广泛的给予名片, 而是希望对方继续联系之类的时候才会给予名片。除了在特别重要的场合, 一般给予及接受名片的姿势也不会非常讲究。

(二) 电话礼仪

在企业中, 似乎总是可以听到各种电话交谈此起彼伏, 欧美企业中, 打电话比较直接, 如果对方不是身份、地位太高的话, 一般直奔主题, 节约大家的时间。另外, 也经常有员工会打些私人电话, 并且不会顾忌, 把声音放低。

而在日资企业中, 打电话有专门的一套电话用语, 有较为规范的寒暄、敬语说辞。日企中的员工几乎不会用工作时间打私人电话, 如果打, 多半是急事, 而且会尽量降低声音, 以免有不好的影响。多少带有点惭愧感。

(三) 谈判礼仪

在商务谈判时, 日资企业和欧美企业也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日本企业员工在商务谈判时常会非常委婉、含蓄。甚至给人一种言不尽意的感觉。但是他们会通过一些动作、眼神或是到最后的几句话才来表达他们的倾向, 但是在谈判桌上的大部分时间, 他们都尽量做到礼貌, 不发生冲突。另外如果有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他们通常会较为克制, 等到完全合适的机会才发言, 而不会轻易的插话打断对方。

欧美企业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常常很注重效率, 单刀直入, 快言快语。如果有人有不同看法, 也经常会适时打断, 插入自己的简介, 甚至有时候插话的人只是个小员工, 但如果话说的在理, 领导多半不会有任何反感, 这点在日企中就完全不同, 哪怕你说的是对, 作为“越轨者”还是会受到批评的。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日资企业和欧美企业商务礼仪的区别可以看出, 其实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日企中更为谨慎、条条框框更多, 而欧美企业则自由很多。究其原因。这与不同的国家、名族历史、文化等特点都是分不开。

欧美历史文化相对较短, 特别是美国等。且充满了移民文化。各个民族的人移居到一起, 不同的民族信仰、道德观念融合在一起, 使得该地的人崇尚的主要是自由和独立、对他人不会过分依赖。

日本受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加上本身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通过集体活动抵抗自然灾害、野生动物等存活并不断发展起来。他们十分推崇集体的力量, 个人是集体中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 只有凝聚在一起, 才能产生作用。同时在这个集体中尊卑、地位等也是必须十分重视的。虽然在历史发展中日本也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知识, 但是他们不是全盘照搬, 而是在本国文化氛围中融入一些新文化, 是在不与本国文化相冲突的基础上的采纳。

三、如何更好的在日企中工作

要在一个企业环境中更好的工作、生存, 就必须要适应其特点, 掌握各种要领。日企注重礼仪, 如果行为举止不当, 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表现, 甚至会搞糟很多重要的事物。

因此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日语语言知识, 有过硬的口语、听力等能力, 对日本文化、日企礼仪也必须有所了解。

在工作时, 要格外注重各种商务礼仪。除了之前提到的电话、名片、商务谈判礼仪等, 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礼仪文化。

比如:送礼文化。欧美企业送礼的不多, 而日本人看中礼物的沟通, 而且经常会做到长期性。每到节日, 送上一份礼物, 礼物不用贵重, 常常是生活用品等实用又不铺张的小东西, 经常性的保持交流、沟通, 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 商务活动也就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了。

又比如接待礼仪, 欧美人有吻手礼、贴面礼, 这与欧美人豪爽热情的性格、开放的文化传统有关, 而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对肢体接触十分的避讳。日本人采用的接待方式主要是鞠躬, 如果对方地位或者年龄比自己高, 通常要做到90度左右的深鞠躬, 非常礼貌。现代礼仪中虽然也有用握手来替代鞠躬的, 但还是常会看到日本人一边握手, 一边说着“你好”就做出鞠躬的姿势了。

另外在日企中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团队意识浓重的同时上下级的差别非常明显, 下级对上级要使用尊敬语, 不能越位做事或者说话。时讯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在日企有过工作经历的人都对日企的“按资排辈”有所感触。而且不仅是日企中的中方员工, 即使是日方员工也认为“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欧美企业不以年龄和辈份作为能否升迁的标准, 而日本企业比较注重按资排辈。”

四、结论

商业礼仪, 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为商业行为服务, 为了更好的促进商业活动的进行, 取得最大的收益而逐渐形成的, 只有了解不同国家商业礼仪的特点及区别,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取合理的礼仪形式, 才能够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进行的更加顺利。

针对日资企业中商务礼仪的特点, 在日企工作的人员要格外注意类似于等级地位差异、接待、言谈等礼仪重点, 并学好敬语。而和不同国家的人在进行商务贸易往来的时候, 也可以根据该国的特点, 注意国际交流与合作, 采用适合该国、该企业的一些礼仪规范,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在现代企业交流、贸易往来、商务谈判、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人重视礼节是全世界出名的, 因此在日资企业中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商务礼仪和习惯, 而日本人的这些商务礼仪习惯又或多或少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 本文就日企中的商务礼仪为重点, 来谈谈其与欧美企业礼仪中的区别。

关键词:商务礼仪,日企,欧美企业,区别与原因

参考文献

[1]、尚千琳, 日本的商务礼仪, 大经贸2006年11期

[2]、杨纯, 剖析人才离开日企的六个理由, 新华网2006年6月

[3]、安田贺计, 日本商务礼仪, 学林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4]、周堂波, 浅谈日本之名片递受礼仪, 文化研究2009年1月

上一篇:环境资源综合下一篇: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