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式创业教育

2024-08-23

课堂式创业教育(精选9篇)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1篇

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一) 创新与创业的深度融合

创新与创业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其结合具有天然性。一次成功的创业是无法离开创新的,同样的道理,成功的创新大部分是在创业中产生的。 “创新创业教育”在字面上是在“创新”后加上“创业”两字,其实质上是确定了创新的本质属性,即创新是创业的创新,体现了创新的应用色彩,着重于创新的商业性与市场化; 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一词,实质上是为创业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创业并不是普通的创业,而是创新型创业,体现的是创业的层次与水平。由此可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既体现了一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同时也体现了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的意义,换言之,不是等同于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融合后的系统性教育,其基本价值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塑造。

( 二) 广义性与普及性的深层次结合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其普及性与广义性相结合。从教育模式看,其不同于商学院向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 从核心理念上看,其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并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1]。从整体上看,广义性与普及性深层次结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了“全覆盖”的特征,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一种带有通识性的启蒙式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第二,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造、 创业。总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是基于专业教育开展的旨在提高全体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架构体系

( 一) “通识型”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

这一层次的课程体系是针对全体学生,带有一定的启蒙性质,主要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素质与精神,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工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创业精神及创业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是开展成功的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这种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的。课堂教育是启蒙教育的基本方式,课堂教育中有两个教学任务: 一是教学内容选定,即需要教什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当前创新创业的要求,为学生设定一个贴近创新创业现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关注创新创业的过程及方法,关注创业成功后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在方法上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探究式及案例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创业意境中,从而能够自觉地决策创新创业过程及创业计划。除了课堂教学,参与体验亦很重要, 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体验之中,比如,当前大学生的“挑战杯”大赛就是一个较好的参与体验平台。此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各自的创业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在学期间进行小微创业提供机会,最终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

( 二) 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学习而存在,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在创业创业教育中, 应该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适合自己兴趣的创新创业,这就是“嵌入型”教学。我国高校当前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离专业学习,二者之间未能真正融合,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支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无水之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强化“嵌入型”教育的学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在实际中的融合,这样就能够达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及个性化特点[2]。因此,“嵌入”强调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促进与支持,让二者的优势互补到最终的交叉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从结果上看,二者的交融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既能够扩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合法性”,也可以深化专业学科的发展,为专业教学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 三) “专业型”的创业管理教育

这个层次的教育对象不同于前面的两个层次,这部分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在大学就读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课程内容与体系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及专业性。通过 “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其创办企业的具体能力,系统向学生传授中小企业的各种知识,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这个层次的教育是针对部分学生开展的,在国外称之为 “创业先锋班”( Osaka Business Pioneer,OBP) ,强调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我国部分大学已经开始探索这类教育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比如, 中央财经大学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的“中财创新型创业先锋课程班”就是一例,这个班次已经成为中财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的主要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专业型的创业管理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类型,其亦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创业演习,围绕创办企业的全过程而展开。在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及模拟性,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并争取学校及各方力量的协助,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创业过程。

( 四) “职业型”创新创业的继续教育

可以说,前述的三种教育体系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而这类课程体系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实际上,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少针对毕业生的继续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学校认为只要是学生毕业了就与学校无关。但从实践中我们看到, 刚刚毕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尽管其业务知识比较高,但是缺少创业的经验以及对创业风险的预判能力,这部分毕业生在创业初期会遇到各种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母校是最好的依靠, 此时学校应该力所能及地针对毕业生开展创业继续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各类咨询及帮助,将高校的创业教育范围延伸到社会,强化校企联系,这对于保证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在这方面,这些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高校就能解决的,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合力,包括政策体系、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主体, 学校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尽最大努力保证毕业生创业成功。

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 一) 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3]。“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实现了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实现了从“两极”到“中间”的转化,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所谓的“两极”就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极端观念: 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去创办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狭隘化为职业教育,脱离了大学教育的旨趣; 二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泛化的素质教育,只是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而开设的[4]。无疑,这两个极端均是不可取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可以将这两个极端观念向中间思维转变,既不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也不把创新创业教育狭隘为职业教育,而是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即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适当借鉴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专业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一种创新创业的技能、方法、观念与思维,培养复合型的社会人才。在这个“中间”思维的指导下,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去开办企业,也不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而是注重创新创业与大学教育旨趣的结合,努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与目标。

( 二)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与互动

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就业教育是为学生以后就业而开设,创新创业则是创造就业或是创造新岗位,二者之间并不相容。二是认为二者是包含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在就业教育之中,创业本身是就业的一种。从这两种观点的实质看,基本上是在肯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贬低了就业教育。实际上,“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科学地理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包容的,而是衔接互动的。 因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是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技能,既可以为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

( 三) 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前文所述,不能单纯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征是一致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显然符合素质教育这一主旋律。第一,从本质上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不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方式或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更高层次。 第二,从主体上看,二者的覆盖面也是一致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只不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并纳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而素质教育则更加泛化一些,但二者的理念是相通的。第三,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是关注人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二者的共同目标。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力争将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培养成为具有开创精神的创新人才,突出了人才的创新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延伸,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摘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广泛性与普及性交融的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模式,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架构体系,最后论述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架构体系,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2.

[2]王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3(1):112-117.

[3]杨卫东.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32-33.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2篇

暑期偶尔接触到了《使人成为人》这本书,粗翻几下即被它的内容所吸引,尤其是其体验式的课堂教育活动,更是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其中的有些活动与我参加过的拓展训练的活动很相似,那种感觉、那种心里触动至今我不能忘记。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关注与孩子们的交流沟通,也深明其重要性。然而,很多时候处理的方法与技巧较为单一不够专业。读了这本书,起码我明白了,很多情况与方法它的性质与范畴隶属心理健康教育。剥茧抽丝,层层深入。

导言部分用骇人的青少年犯罪实例指出现行教育的缺失:学生基本心理教育缺失。接下来介绍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其要指出我国心里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探索努力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孩子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幸福的概念。坐标的错立,理念的迷失,心灵的迷茫,人生的困惑,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诸多问题源于此。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体验式心里健康教育的理念、特点、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以及大量的可操作的课例。

理念之一: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体验性。体验性是这一课程的基本特征,这是区别于知识性课程的一大特点。以各种可操作的游戏活动完成教育目标,然而又不同于普通游戏,要有适度的难度和挑战性,活动的最终不是老师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与交流。其次,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它在教育过程中常需要的学科的整合、老师的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探讨指引学生体验、感触、领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

它的几个特点:高度开放性、充分主体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只被告诉活动的规则与注意事项,没有任何目的,教师不予任何语言指导和干预,没有最终的对与错,让学生的心完全围绕活动去释放、体会、感受、领悟。这个空间无限。一般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仍然主宰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心理需要出发使学生全程参与、充分参与、尽情表达。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辅助。

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重体验过程,不重认知。

2.重启发,不重说教。

3.重聆听,不重讲授。

4.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

5.重真话,不重对错。

6.重临场应变,不重预设。

从以上六点所得启发,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也应该多听少教,听真话不要过分在意对于错,只要是孩子们的真心话、真实想法,了解了真实的想法,再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信任,在我们面前有安全感,能敞开心扉。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融入式 创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1-01

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展的比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在2002年之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都没有规定的培养模式,都是靠自己的经验,还处于探索的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有关创业教育的文件,各级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也开设了更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不断改善创新高职创业教育培养的模式,不断研究创业教育的内涵、模式构建,并将我国与外国的创业教育进行对比,提取出最适合创业教育的方法与措施。目前有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很多有关“融入式”创业教育的看法,例如,刘春提出了在跨学科角度下的教育培养的研究,还指出了跨学科学习是学科之间知识融合的一个过程;祝洪章介绍了“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在有些高校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还有其他专家研究了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提出了我国教育系统存在的缺陷,还指出让大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国外主要注重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以及对教育的评价系统。目前美国发表了很多有关创业教育的书籍,对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对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例如《创业者》杂志就将美国学校每年的创业教育排名公布出来,这个排名对各个学校的招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大大增加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度。Pretorius M教授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它们的评估内容与实施要求。

2.跨学科“融入式”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与内涵

很多人对创业的理解只是表面上的,认为创业就是开展一个新的事业或公司,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创业其实是在有限制的资源条件下,仍能抓住机会将仅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创造出有效地价值的过程。将素质教育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它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指标。但是从狭义上来讲,创业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是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指导,主要是针对企业所创建的活动。而广义的创业教育指的是有关创业的精神、知识、技术、思想等,这种创业教育对学生来说过是终生的,它包含着各种学科、事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技能,是一种跨专业“融入式”教育。

“融入式”创新教育模式是将创业教育概念与内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是针对所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下,培养他们的实践性,提高他们的实践与创新技能。“融入式”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具有互动性融入性的,并且创业教育的开展也不能离开专业知识。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它具有实践性与实战性。如今,很多高校都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3.跨学科“融入式”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3.1促进教师梳理现代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

在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有现代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要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既会理论又能动手的目标。

3.2提升学生对自主创业价值的认识

实施“融入式”创业教育,让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思想,让他们具备理念、知识、方法、技能等创业必要条件,使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创业,不仅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现在国家大力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这也让很多大学生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自主创业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树立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

4.跨学科“融入式”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操作方案

实施“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理念内容与日常专业教学相融合;还要实现各个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资料收集起来建立创业毕业生的案例库;编写与时代想符合的创业教育教材;对教师进行创业知识培训,改变他们的传统思想;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5.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实施跨学科“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理念,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能灵活的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巧与能力,在他们毕业走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大胆的进行创新与探索,服务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祝洪章,李婷婷,林佳宝.“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发展探析—基于案例分析[J].北方经贸. 2011(12)

[2]管德明,姬玉明.基于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3]陈桂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探索[J]. 职业时空.2015(12)

[4]王莹,徐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6(02)

作者简介: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4篇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依托, 以学生学习体验的生成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1】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07年, 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机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应用价值及应用中的注意点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 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教育间具有良性吻合的特质,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价值研究还处在萌芽状态,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且多集中在理论研究的表层, 仅有的实证研究, 也并未做到深入解释。

自我决定理论作为“研究人类人格和动机的宏观理论, 其研究假设为个体是积极的有机体, 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修善和持续学习的倾向”, 并具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潜能”, 但这种潜能的发挥需依赖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支持才能完成。【2】自我决定论研究者在检验外界环境影响因素时, 鉴定出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有如下三种: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 并认为外部环境可以通过支持或增进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来增幅或激发人类的内部动机或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 以促使个体健康成长并发挥功能。【3】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概念, 不能单一定性, 也不能机械的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 而是按照动机中所蕴含的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 将动机描述成为一个由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转化过程。【4】自我决定论认为, 个体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条件下, 其内部动机最有可能被激励, 即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增强或激发了其内部动机, 并促进其外部动机的内化。

创业动机作为“激发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 并促使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驱动力”。【5】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动机, 或促进大学生创业外部动机的内化, 是高校创业教育施行的首要任务之一。综观已有关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前鲜有研究者关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

因此, 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参加对大学生创业动机产生的影响, 以求探索出一种能够减少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泡沫, 增幅高校创业教育过程效能, 实现培养大学生内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操作化为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创业大赛三种教学形式, 以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部分学生开展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 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和跟踪调研, 探究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三种教学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

(一) 研究假设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本研究认为, 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为满足学生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所需场境, 具体表现为: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自我决定程度较高, 满足了学生自主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参与到教师预设的学习情境中, 亲自参与并解决问题、取得成就, 从而获得胜任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的环境中, 进而感知关联感。据此分析认为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参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分布状况。

在此基本假设的指导下, 提出本研究的三个具体假设:

研究假设1: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

研究假设2: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

研究假设3: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

(二) 变量界定

1.自变量——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按照狭义理解, 是指“创建新的职业或新的就业岗位”的教育。【6】体验式创业教育可以解释为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入事先设计好的特定的活动或情境中, 使学生处于互动的多维人际环境中, 通过学习体验, 掌握创业知识, 领悟创业模式, 提升创业能力。【7】本研究认为, 所谓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 是指大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 通过自我参与, 进而感识创业实质、激发创业热情、掌握创业常识、塑造创业品质、提升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教育教学模式一般体现为课程和学生活动等内容, 故在本研究将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操作化为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创业大赛三个方面。

2.因变量——大学生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 可以解释为“驱动个体创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是个体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 促使自己的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8】本研究在考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分布情况时, 主要依据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借鉴了高日光等 (2009) 提出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 从“追名求富”“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四个维度上来进行测量。【9】

(三) 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5月对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创业动机分布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 涵盖H工商学院法学、编导、电气、旅管、商务、工商、汉语、金融等11个专业。在第一学年中, 实验组班级的学生进行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习, 其他班级学生则接受传统式教学;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期间, 学生可以自由选修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或有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供学生选择参加, 三学年过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创业动机分布情况。

此调查采用纸质形式开展, 共发放问卷2879份, 回收后, 通过整理、筛选并核实, 得有效问卷为2568份, 故有效回收率达89.20%。之后对有效问卷资料进行编码、录入并后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初步统计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采用样本基本情况为:从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比例来看,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占总样本的13.6%, 未参加的学生比例达到86.4%;从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来看, 基本持平,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占到45.1%, 未参加过的学生占到54.9%;从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比例来看, 有过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总体的7.5%, 而没有此经历的学生占到92.6%。

(四) 资料处理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以大学生所参加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自变量, 以其创业动机的分布情况为因变量, 通过逻辑分析模型的建立, 利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 来论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另外, 本研究利用Alpha系数检验功能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 得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592, 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0, 说明本研究中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本研究利用KMO值来检验总量表的结构效度, 得KMO值为0.773, 大于0.7, 据此说明本研究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结果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 来考察对其创业动机分布情况的影响。故以大学生创业动机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见表1。

根据表1分析结果, 模型一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都超过0.05, 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此, 表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创业大赛均不能对其创业动机中“追名求富”维度产生显著影响。

从模型二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会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维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 学生是否参加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维度而言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其相关系数值为0.092;而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业动机“家庭影响”维度的相关系数的值分别为0.046和0.040。

从模型三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 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对创业动机“自我实现”维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 大学生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与其创业动机中“自我实现”维度的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 相关系数为0.061;而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其创业动机“自我实现”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041。

从模型四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会对其创业动机“环境支持”方面有显著性影响。其中,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环境支持”维度而言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关系数为0.090;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其创业动机中“环境支持”维度的相关系数的值分别为0.068和0.042。

(二) t检验结果

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假设, 依据以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利用t检验结果来进一步论证差异显著性, 并通过均值比较, 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从表2可以进一步得出,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与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的“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47和2.34;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8和2.58。据此, 可以得出,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的“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低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参加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后, 其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降低, 在本研究中将家庭影响和环境支持界定为外部动机, 故可以解释为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结果。另一方面, 可能是由于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大学生更能够对自身条件及周围环境给出合理的评估, 对创业给出切实的思考。

2.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从表3可以进一步得出,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与未参加过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67、3.71和2.65;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2、3.60和2.48。据此, 可以得出,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参加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增幅了大学生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维度。其可能是由于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创业知识、创业热情、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3.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从表4可以进一步得出, 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与未参加过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69、3.77和2.70;未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6、3.64和2.54。据此, 可以得出, 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增幅了其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维度。这可能是由于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具备积极利用周围资源的素质, 对周围环境的各种支持条件具有灵敏感, 能敏锐发现并汲取利用。另外, 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可能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胜任感, 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高期望。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不难看出, 对大学生创业动机而言, 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变量中的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某些维度的分布情况有着显著影响。因此, 研究假设1、2、3得到了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其创业动机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 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和“环境支持”维度有显著影响; (2)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 (3)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得出, 在高校育人中, 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施行可以增强大学生创业内部动机, 并可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外部动机的内化, 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竞争压力与商业风险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鉴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培育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 高校对育人模式改革应给与足够重视。哈佛大学史上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 “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 这也就是说, 教育施行方法重于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创业教育中, 相应的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积极寻求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不断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第二, 学生主体性理应得到充分尊重。当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 任何育人活动都应引导学生的热情参与, 使其积极亲历, 最终形成内化的学习体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学生的生长是教育存在的价值,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实际经历、情境感悟和自我反思受到充分重视, 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提升生命质量与生命意义, 实现生命的成长。

第三, 高校应对创业教育活动给予重视。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层面, 与其它动机理论相比, 自我决定理论有力地阐述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果路径, 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与改变具有重要价值。【10】自我决定理论着重强调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有机互动的重要性, 并将此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作为自我决定论对个体行为、体验及成长的预测基础。要想实现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内化必须创设营养充足的外部环境, 相对与社会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而言,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最能滋养潜在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内化的环境要素, 通过创业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创设一种学习环境和诱导过程, 使大学生中的潜在创业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创业活动为自身带来的关于自主性、能力感、关联感三项关键指标的满足感, 从而推动其创业动机的内化, 实现动机的完全自我决定, 进而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的比率。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3.

[2]刘靖东, 钟伯光, 姒刚彦.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13 (10) :1-11.

[3]刘丽虹, 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53-59.

[4]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18-19.

[5]曹珅峰.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动机的关系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11:15.

[6]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8) :1-4.

[7]付立平, 武桂玲.高职院校体验式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2014 (1) :36-42.

[8]段锦云, 王朋, 朱月龙.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5) :698-704.

[9]高日光, 孙健敏, 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9 (1) :68-75.

苏式数学课堂:呼唤精致的适宜教育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70-02

谈及苏式数学教学,在我看来,是对姑苏数学教师群体在教学特征上的高度概括,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并不是可以轻易表达的。但细细思考,这种凝练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苏州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广大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与实践的产物。透过他们几经汗水和智慧打磨的课堂教学,精致、灵动、简约、扎实等特质已然成为当下数学教学亮丽的名片,正逐渐催生苏式教学的风格印记。

1.“序”之精致。

研究苏式数学课堂,不离“精致”二字。苏州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是曲折多变、移步换景之精致;苏州刺绣千丝万缕、飞针走线,是慢工出细活之精致。教师虽然与民间的能工巧匠工作的领域有所不同,但不难体察到在这种相同地域文化影响之下彼此行为方式的共同特征——运筹帷幄,精耕细作。其一致的前提,是对于“序”的精致建立。数学教学尤其讲究“序”,“序”可以理解为顺序、秩序、工序、程序。毋庸置疑,教学与做工一样,特别讲究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数学教师首先倡导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大至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小至握笔书写、尺规作图,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有着共同的约定,这种相对统一、严格有序的氛围为形成积极向上的苏式课堂文化奠定了基础。外部课堂秩序的建立,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静下来”,其实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当这种秩序内化为学生下意识的自我约束从而达成积极学习的心向时,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便有了可能;其次,从内部学习秩序来讲,苏式教学十分强调理清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者之间的关系,立足学科本质和儿童立场的双重视角,特别关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联结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巧打磨教学细节,精准琢磨教学语言,精美设计教学板书,使课堂整体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第三是精简教学程序,简约是数学的特质,围绕核心明晰思路,既不旁逸斜出,也不粉饰堆砌,在清简质朴中帮助学生体会抽象、推理、模型三大核心思想背后丰富的内涵。

2.“度”之适宜。

江南水乡的温润,孕育了相生相宜的文化气象。一如苏州的园林,既讲究布局又讲究配合,更讲究层次,既不让人感到突兀又不让人感到造作,力求实现“人在画中游”的自然意境。经典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度”的准确驾驭和把握。所谓“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程度和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事物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苏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在收与放、深与浅、动与静、虚与实、进与退的连续与流动中把握其分寸吗?首先,苏式数学课堂坚持张弛有度。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关照之下,我们既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又重视教师的引导,积极探索对话与生成的课堂导学艺术,以期实现师生同频共振、教学相长。其次,苏式数学课堂追求进退有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长和进步,这种进步往往是建立在教师能确立合适的教学切入点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温婉地示弱”和“智慧地后退”来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状态,但这丝毫不影响教师在关键之处敏锐捕捉、适时进攻和果断介入。第三,苏式数学课堂讲究深浅有度。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终极追求。我们以“不应求全,但应求联;不应求全,但应求变”的策略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双基”教学,重视深入浅出,倡导举一反三,在联系中促进生长,在变化中催生深刻,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

3.“意”之从容。

数学课应该有数学的味道,但又不能仅仅只有数学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应该循着儿童生命成长的方向进行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意义的追寻。可以说,“从容”已经植入了苏州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自然成为了苏式数学教师特有的一种心境,从容的心境同样也孕育了苏式数学教师特有的育人情怀。“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是数学课的使命,而开启智慧的前提是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只有在师爱的关照下,教学的精致和灵动才有可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营造的美的意境才能被更好地感悟,教室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学堂”。从容的教育更体现在苏式数学教师的智慧和坚守上,“宁朴勿华”是苏式数学教师最大的特点。首先,教师普遍能立足于数学的特点来教数学,以落实“四基”为课程目标,关注以文化的方式亲近儿童的生活,力求优化儿童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重视立足于扎实的训练来教数学。知识的积累、技能与方法的形成离不开扎实的训练,如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李新的四个“起来”——“小黑板挂起来,投影仪亮起来,教学具用起来,作业本收起来”,这个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好的方法必须是简单实用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这样表述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定的进步。”也许,苏式数学教学会让我们向这个理想更靠近一步,我们共同期待,能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闲庭信步,静待花开。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6篇

1988年10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 特别在其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基于此,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都采取措施, 修改教育政策, 提出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 以便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一背景下,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进一步强调: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 而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企业家[1]。为了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的思想, 引领高校进行教育理念改革,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其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和《世界高等教育会议行动框架》里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1999年4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汉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更加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自此, 创业教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 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1]。

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中国传统的产业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 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日益认识到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5月份开始, 中国高校开始正式试行创业教育。自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到今天, 尽管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很大进步, 但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1]。尤其是对本来高等教育就不发达的河南来说, 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 河南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与经济、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 在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要进一步促进河南社会经济发展, 就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 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 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型思维和企业家式的技能也得到了培养。以此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潮, 发展创业型经济, 构建创新型大省。

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改变, 尤其是自上世纪末中国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提出各种各样促进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办法与措施, 尤其是鼓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型思维, 增强创业技能, 促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创业, 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以此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经济增长, 有利于社会稳定。尽管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开展的比较晚, 但如果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开始, 至今在中国高校已开展近20年了, 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河南高校也不例外,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近几年来, 纷纷在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比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尽管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生就业很重要, 但受制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河南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不理想。通过对河南高校 (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 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 一是河南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开展, 河南所有高校多多少少都对大学生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大多数高校缺乏组织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 仅仅是理论层面。大多数学生没参加过创业大赛, 学校缺乏创业的氛围,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三是几乎所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 把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都笼统地归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四是大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创业教育老师, 一般都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 很少有院校的校级领导参与创业教育指导, 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高校仅仅把它当成一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要么通过一次讲座, 要么把它掺杂在某个课程中, 存在应付心理, 同时, 学生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意愿不强, 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被逼无奈”。总的来说, 河南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缺乏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整体性。存在问题如下。

(一) 创业教育没有自成体系, 专业教材缺乏

由于河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晚, 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 比如教育理念、政府的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等, 河南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受师资和学科的限制, 几乎所有高校目前仅仅作为学生就业指导来给学生开设一门课程或一次讲座, 不像其它学科或专业来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 仅仅作为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一个专业课外的一个选课, 属于“业余学习”[2]。在教材方面, 由于河南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本来就缺乏, 对于创业教材的编写更缺乏专业人士, 就造成创业教育方面的教材少之又少。

(二) 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缺乏, 特别是缺乏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

创业管理本身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商管理学科, 加上中国开展工商管理教育的时间晚, 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而对河南来说, 开展工商管理学科教育起步更晚, 教学水平不高。受传统教育理念、计划经济的影响, 学校的办学指向就是为社会各个组织提供毕业生, 就业一直是高校教育的指挥棒, 高校创新教育意识缺乏, 更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 因此, 就不存在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3]。进入21世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高校创业教育日显重要, 中国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由于中国尤其是河南前期高校没有开设创业管理专业的教育, 缺乏创业管理人才, 更缺乏创业教育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和引进, 造成目前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 更缺乏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老师, 以至于给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 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后, 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狭隘, 创业教育投入、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河南在教育方面, 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后。大学教育一直以来围绕就业、考研、出国转, 培养的目标仅仅限于研究型、应用型, 社会和家庭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4]。最近几年, 由于大学扩招,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几乎所有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但是许多学校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大多数高校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创业, 解决生计。实际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体创业, 解决就业问题, 实质上是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业型思维和让学生具备企业家式的技能, 创建创新型国家,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外, 在高校创业教育软硬件方面投入少,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 几乎所有高校把创业教育放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

(四) 缺乏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 河南高等教育落后,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迫于学生就业压力, 高校创业教育近几年才逐渐开展起来, 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还有待进行科学的评价[5]。这对本来高等教育就不发达的河南来说, 创业教育起步晚, 许多高校还处于“应付”阶段, 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还没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大力开展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深化创业管理与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从政府层面创建一所专门培养创业人才的大学, 从高校层面, 可在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设立创业管理与教育学院, 开设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 纳入普通高招招生计划, 实施双导师制进行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师资和专门的创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就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 不论是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是在社会进行创业辅导都离不开教师, 尤其是专门的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师资。促进河南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就需要大量的创业教育师资, 就当前河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来看, 专门的、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匮乏, 这就需要, 一是从长远角度, 可参照美国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 [1], 河南省政府创建一所专门培养创业人才的大学, 进行创业管理与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二是在有条件的河南部分高校设立创业管理与教育学院, 开设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 进行创业人才的专门培养;三是可在河南一些有管理学院, 尤其是具有举办MBA教育的几个高校, 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展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试点工作, 最后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教育培养体系。在培养方式上借鉴南开大学商学院MBA培养方式实施双导师制, 即给每位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的学生除配备一名校内创业管理与教育专业理论导师外再配备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有创业经历的人士。通过以上的培养模式和方式, 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的专业性的创业师资和创业人才, 充实到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大军的队伍中。

(二) 创新教育理念与手段, 调整办学指导思想, 加快创业型大学建设

大学发展的脉络大致是从单科到多科再到研究型, 最终是什么类型呢?可能就是创业型大学。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是大学毕业就是安排就业、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 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性, 社会和家庭从小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产业结构的调整, 就业压力的增加, 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 办学指导思想也应发生改变,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河南高校来说就要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创新, 大力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改革, 逐步由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转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既能就业也能创业, 建设创业性大学。

(三) 加大课程改革和创业专业教材的编写、引进, 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从制度层面加强创业教育, 就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优化创业课程结构, 形成创业管理与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采取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核心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实行闭卷考试, 记入学分, 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增加创业教育的效果[1]。在创业教材方面, 一是组织校内外专家, 尤其是有创业经历的专家进行创业教材的编写;二是引进国内外开展创业教育好的兄弟院校的现有教材, 比如, 美国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 的创业学方面的教材。美国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 作为全球创业管理与教育学科的领导者, 自建校以来, 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创业管理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创业师资的培养, 其在创业管理与教育方面为世界首任[1]。

(四) 加强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要大力引进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

大力、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针对河南高校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状况,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大力引进既有创业教育理论 (如取得创业管理与教育或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 又有创业实践经历或企业管理的人士 (商业精英、企业家等) 充实到创业教育工作中。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 一方面有高深的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的理论, 另一方面又具有创业的经历、经验。通过他们的传授, 一是他们具有引领、标杆作用, 能快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二是他们丰富的企业管理或创业实践, 通过他们向大学生传授, 能够极大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五) 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 加大资金投入

为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是每个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 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组织及实施、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创业资金的争取与管理、创业基地的建设[6]。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 改善创业教育的软硬件环境。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 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可单独设立创业管理与教育学院;二是如果高校设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 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可以在此设立, 由其全权开展全校创业教育工作;三是没有设立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高校, 也没有条件单独设立创业管理与教育学院的, 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 应单独设立创立教育服务机构, 作为全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职能部门, 统筹全校创业教育工作。

(六) 制定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与机制, 促进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中国, 尤其是河南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相比其他发达的地区开展的时间较晚, 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可行的运行机制, 更缺少对创业教育的评价, 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这不利于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提高。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 通过评价发现不足, 有利于下一步改进提高。创业教育评价就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后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做出的判断[1]。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 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机制就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制定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与机制, 并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之中, 以此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5], 促进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结语

当前,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进入新常态, 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全国兴起,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尤为显得更加重要。河南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 发展较快。加上历史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河南高校还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整, 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少,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南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河南高校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在创业教育方面开展较好的高校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 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加强创业教育的交流、研讨和学术研究[1]。在此基础上, 结合河南省省情努力构建有河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型教育体系和理论框架, 进行教育理念创新, 加大专业、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大力培养和引进创业教育专业人才, 加大投入,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摘要: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建立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激情, 培养创新、创业的技能, 引领更多的人创业,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个体创业, 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型思维和企业家式技能。基于上述视角, 通过对河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河南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思维,企业家式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 2006:943-962

[2]王慧.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24-35

[3]许羚菡.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41-48

[4]胡涛.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3) :94-95

[5]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6-161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国内创业教育,启示探析

创业教育是高校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属于生存性、发展性、可持续性教育。高校创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体现, 强调教育的创新和教学对象实际能力的培养, 侧重转变教学主体的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体验式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时间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体验式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 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的学习理论。体验式创业教育改变了传统创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 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创业计划及创业筹备等方面的的体验, 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及创业素质, 促进学生创业水平的综合提高。

一、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从狭义上说是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需求,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升教学主体的创业精神、能力及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精神, 使学生具备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活动的能力和素质。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大多被动选择就业, 勇于创业的学生很少, 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 一方面可有效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此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体系所提出的要求, 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近年来, 我国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十分重视, 在国家政策和创业教育社会意义的指导和激励下, 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 但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下, 高校创业教育通常局限于课外活动或小组形式进行, 以非课程化或培训教学方式进行教育, 处于非计划状态下的低层次和低水平阶段, 难以适应社会形势对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创业教育观、创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创业能力实践平台等几个方面。创业教育并不是一种教会学生经商、指导学生创立企业的某种技能或者技巧的掌握, 设计、创立、经营及管理一个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涵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涵的教育意义。创业教育是在我国高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给予教学主体综合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往往受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 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实践教育往往将固有僵化的观点强加给教学对象, 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学科基础较为薄弱, 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需进一步完善。在创业教育中, 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成功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最关键的基础。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缺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和专业培训, 使高校创业教育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宣讲阶段。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就国内高校总体而言, 许多院校仍偏重第一课堂教学, 缺乏活动课程及实践方面的指导和活动, 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为实现预计学习目标, 赋予教学活动体验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特点及规律, 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 使教学主体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情感, 产生意义,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体验式学习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为库伯提出的, 是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和勒温的体验学习模式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形成的体验学习论。在高校创业教育中, 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介入, 开展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达成师生共同的理性思考和共同进步。体验式教学理论符合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要求, 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单一教学灌输、以理论为中心、静态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局限。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使创业教育成为立体、多元、开放、互动的教学体系。体验式教育是以教学主体的发展为宗旨, 关注教学主体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 注重人在教学活动生命意义的彰显和发展。关于个体和愉悦自己、成长的平台, 学生以自觉、轻松、开放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自身经验、意识、认知都会得到尊重和认可,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和角色的互换,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使创业教育成为个体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理解和影响的互动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国内创业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创业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模式, 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在创业实践的具体环节中, 包括创业策划、筹备、经营管理等方面突出体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对象的主动参与、探索、操作和自主管理为特征, 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对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创业素质及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体验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被动创业转变为自主创业, 将盲目创业转变为理性创业, 将单一创业转变为多元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素质,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需要实践环境作为支撑。国内外大量教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和感悟, 有利于扩展学生创业操作的能力, 是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体验式的创业过程中, 学生自行设计创业方案, 自主组织协调人员、资金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 开阔视野;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在此基础上, 依托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大赛活动, 以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创业平台的建设带动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体验式创业教育作为模拟企业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参照企业招聘和管理模式,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成功几率, 实现了创业教育与社会的接轨, 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建设和管理体验式教学平台, 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和资金保证, 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转变由高校单独投资建设体验式教育平台的局面, 扩宽体验式教学实施的资金来源。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采取科技入股的形式, 由高校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并以此作为加盟企业的原始资本, 企业提供建设体验式创业教育平台, 企业定期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此外, 高校还可通过与政府合作建设创业园的方式, 完善创业实践环境, 为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开展需呀高校在财务制度及管理体制方面给予保证, 在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 建立体验式创业教育专门负责小组, 划拨专项资金, 鼓励教学情境创设和创业实践。体验式创业教育小组应囊括企业人员、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 负责对创业方案和项目的筛选和评估。创业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或教学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多维互动的人际环境之中, 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引出成功创业人士的案例、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开办创业讲座、组织创业大赛、课堂情境模拟等形式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总结:

高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应不断更新创业教育内容, 建立体验式创业教育平台, 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实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形成具有院校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静.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Z1)

[2]王春花, 施敏锋.“美国模式”对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3]王群.预创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4]仇志海.依托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刍议[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8篇

一、理论分析

要推行创业教育, 首先要必须弄清创业教育的内涵。我以为, 所谓创业教育, 是指教育的一种总体指向, 是一种建立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上的、旨在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经验。一些学校感觉在实践中开展创业教育存在困难, 实际上是没有走出对创业教育概念错误理解的想法。如果走出这个误区, 学校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可操作的创业活动或创设创业教育环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思维的目的。

创业教育仅仅向学生做知识性的传授是不够的, 学生能力的养成应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 这个环节尤其薄弱。创业教育实践的瓶颈, 折射出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意识上说, 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一些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 而对创业教育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真正的投入。从能力上说, 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水平、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这对高校的实力提出了挑战。首先,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同时, 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 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其次, 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再次, 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通过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政府要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 从而有力保障高校可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另外, 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创业实体, 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场所。

二、实践体会

(一) 一线教师: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

访谈中, H教授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难、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教育问题, 他认为, 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最深层次因素, 而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一线教师。他说, 企业招聘员工的目的是创造效益, 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好的工作, 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 这并不奇怪。目前, 一方面企业仍然存在技术人才短缺情况;另一方面, 高校又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的问题。H教授还说, 由于教师与企业有技术合作关系, 而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广泛的社会关系, 有责任也有条件推荐学生就业。导师推荐硕士、博士就业已成惯例, 在本、专科培养中也应逐步形成这种关系。设想每位教职工平均推荐4位毕业生就业, 我院毕业生就将会供不应求。而且通过品尝在推荐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由“教到为止”变为“教会为止”。在学生毕业的半年之前, 食品专业的教师就开始为毕业生就业奔忙, 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中, 超过80%是教师亲自联系的。

(二) 行动和制度保障:值得期待的有效方法

首先, 行动起来, 创造一个条件, 从我做起。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可以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在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的今天, 如何“以创业带动就业”, 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事情。在具备了创业基本准备的前提下, 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NY理工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强, 与其他同类高校毕业生相比, 有明显优势。”这是来自企业的评价, 禾田香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来电话表示, 要再招聘几位该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

其次, 鉴于目前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不积极主动, 高校尚没有以考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更谈不上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H教授建议, 一要构建以考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教学质量, 即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多、较新、较实用的知识, 是否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二要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工作的“数量”, 不能作为就业“质量”的评价, 而社会、毕业生关心的恰恰是就业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完美的。

(三) 教学和科研改革: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食品专业的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的教学改革。“回头评学”就是他们在综合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即借鉴高中毕业会考的做法, 在学生毕业之前, 对所学主干课程进行摸底考试。此举在促使学生复习专业知识, 认识到平时努力学习、提高掌握知识的重要性的同时, 也在回头考评教师。因为传统的学校教学, 遵循的是“教到为止”的理念, 而“回头评学”, 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 将“教到为止”变为“教会为止”, 并根据就业需要, 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另外, 与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相比, NY理工学院的食品专业名不见经传, 就业的严峻形势更是让这个冷门专业面临着被砍掉的尴尬局面。“不能看着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开饭馆、推三轮。那样的话, 我对不起他们。”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 H教授及同事通过大量调研论证后, 决定在他负责的食品专业尝试启动一场“创新计划”教学变革。这场变革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 在确保就业率接近100%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H教授说:“我的教改理念经历了三次升级:第一次升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在本行业技术岗位上的就业率;第二次升级是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次升级是围绕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 提高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的就业率。”由于成效显著, 获得了河南省社科联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H教授一直致力于发酵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两部。其中独著的86万字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技术》一书, 2004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销售以来, 受到读者欢迎, 曾3次印刷。从2007年2月13日开始, 该书主要内容被《中国食品报》每周二连载。2008年, H教授在第八届食品添加剂配料展览会上作了题为“食品配料的界定、监管及开发应用”的学术报告, 观点新颖,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出了《食品科研方法》课程, 在《食品安全与食品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一文, 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伦理学”, 并给出了食品伦理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三、反思与启示

NY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应用型

WENJIAOZILIAO

本科院校,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与教育教学实习,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加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 学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始终坚持重质量、聚内涵、创特色, 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生竞争力不断增强, 就业前景良好,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NY理工学院实施的创业教育, 不仅仅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同时为我国国内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只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所能解决的, 更多的是要依靠地方院校的大力合作与支持。NY理工学院正是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以实际行动, 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其独到之处,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学院通过自身的实践, 将创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效果, 改变以往食品类专业类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就业层次低等刻板印象。创业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谋职业, 自谋出路, 使大学生具备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应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同时, 创业教育的实施积极响应了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强烈要求;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使大学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期待,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内涵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能。实施创业教育实现了地方经济同地方大学的完美结合, 促进了大学实现产学研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当然, 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仍然有着种种障碍。我国创业教育的实施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 创业资金的缺乏、创业基地不足等都是阻碍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进行授课, 使得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大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意识缺乏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在构建和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 要有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要有丰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深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NY理工学院正是克服了重重阻碍, 一步一个脚印, 为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其他同类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皆共知的问题, 为了寻求破解途径, 创业教育也许是一条出路。NY理工学院的H教授及其同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创业教育, 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以及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总结他们的经验,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具体措施有:教师应做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以专业改造为突破;科学研究打出一片天地;期望通过制度得以保障。

课堂式创业教育 第9篇

一、高等职院校创业教育意义

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改变原有观念, 掌握一定的先进知识, 培养社会技能, 改变固有行为。根据创业理念, 高职创业教育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并能从事某项突破创新事业的教育过程, 是通过利用现有和根据需要开发各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所培养的学生倾向于岗位一线, 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注重实践、贴近实际, 便于发现市场和行业隐含和显现的机会,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具有相对较大的优势。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商科专业学院, 越来越注意到创业就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模式, 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 不但实现了就业, 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 在未来职业发展中, 在社会各个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革新性能力更突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色在原有的职业教学体系中渗透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 才会适应和符合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国国内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来看,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普遍的相对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 没有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实施效果相对较差, 与国外的创业教育差距较大。

(一) 国外创业教育实践

在国外, 有些国家把培养创业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欧盟国家的德国、瑞士等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对完善的创业课程;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泰国等通过提供真实产业案例分析, 实践创业教育;丹麦创业教育中, 通过建立了模拟公司网络, 成立模拟公司中心为所有创业者的模拟公司提供商业模拟活动支持。特别是建立于1993年的“欧洲模拟公司”网络, 到1998年, 短短的5年时间, 这种形式已经遍布欧、美、非、澳洲的30个国家, 发展成拥有2775家模拟公司庞大创业培训体系。国外的创业教育从时间、规模, 内容、教育模式都有很多值得我们高职从业人员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

1998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在师资家学资源上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专门高职院校的建设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较大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在知能结构上直接指向高就业的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与智能操作技术水平。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目前一线岗位就业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更强的操作性技能。但是创业教育的内容普遍独立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外, 失去了与学科专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设创业课程 (理论与实践课程) , 开展独立商业创业实训。

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工商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在大二的下学期都开设为期两周的创业模拟实训 (把创业实训数据完善, 突出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 ;与百度、阿里巴巴、网易深度合作, 建立创业实训基地;

2. 建立创业中心 (创业园区) , 直接引进社会经验。

济南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非常重视创业教育, 学校在校区建立创业园区, 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 试图实现让学生“边学边用,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工商管理系把实训大楼的一楼作为创业园区, 学生自主实际经营。

3. 依托区域经济与资源, 学校作为创业试验田。

义乌职业技术学院, 依托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和浓厚的电子商务氛围和资源, 义乌职业技术学院的商科专业, 教室就直接作为淘宝的创业场所,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变成了商人和老板。

目前高职院校, 在实现创业教育中, 依托学校资源、区域资源, 不断进行模式创新, 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这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中发现, 创业教育仅仅列为独立的一部分, 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或者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创业园区。但都没有把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脱离了专业和行业, 学生的创业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飞蛾扑火”式创业。这种创业的成功率和可持续性较差。

高职院校实现创业教育, 要与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结合, 通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注重专业行业创意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业优势, 就必须创新高职创业教育模式。

三、高职院校渗透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渗透式教育, 依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的, 借助高职院校的教育载体, 营造特定氛围, 引导高职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发出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

感知院校渗透式创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 不把创业教育仅仅列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而是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学生活动、平台实践、社会资源等载体, 而进行的创业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渗透式的创业教育, 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提供更多的便于学生参与的载体, 使受教育高职学生处于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和文化环境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和意识。为了实现以上要求, 高职院校渗透式创业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一) 学校通过优势资源提供创业平台

1. 校企联动, 提供学生创业实战基地

高职院校利用区域中的企业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 创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利用创业实训实践基地, 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展创业教育, 同时利用实训实践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实践, 让学生掌握企业运用必需的实际技能。

2. 整合区域资源, 建立创业园区

高职院校立足本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为区域提供所需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与区域经济实体的合作, 整合区域内的社会资源, 形成政府主导, 高职院校负责、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创业服务园区模式, 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更为专业的创业机会和实践。

3. 高校联合, 组建模拟公司

可以借鉴欧洲“欧洲模拟公司”网络模式, 联合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 组建模拟公司, 进行经营实践, 学生通过模拟公司网络进行创业实践, 体验真实商业环境, 模拟真实运营。

(二) 教师通过课堂渠道渗透创业技能

1. 根据专业学科特点, 创业教育内容创嵌入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学科特点, 根据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形成一个完整的既能实现高职职业技能要求, 同时又能满足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变化持续更新内容。

2. 专兼结合建设有创业教育执教能力的师资队伍

校内培养和社会招聘兼职相结合组建有创业教育相匹配的专兼师资队伍。学校“请进来送出去”为教师创业教育执教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与资源, 同时老师应当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提升自身创业教育执教能力。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能够具有平时教育培养学生, 在学生实际创业过程中给与指导和帮助。

(三) 通过创业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1. 开展创业竞赛活动

高职院校创业竞赛是培养和展示高职学生创意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良好途径, 创业类竞赛应以学生的专业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目的, 通过引导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专业和行业特色鲜明、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有效的竞赛活动,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自发自主关注专业和行业的发展, 结合实际激发创意, 并将自己的创业思想与所学知识结合形成综合性创业能力。

2. 开展创业指导活动

组建有企业实践的教师、区域经济中的企业家、优秀创业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团队,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对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实践进行指导。

校园创业文化形成通过各种形式创业活动来实现, 学校应组建能组织与指导学生的创业指导团队。通过高水平的创业指导老师, 提高创业指导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 开展创业指导, 聘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实施的路径。

充分发挥学生创业模范先锋的示范作用, 让创业成功的学生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感染学生, 树立创业理想, 启发创业思路、学习借鉴创业方法, 激发内在潜能, 通过与创业者的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真实历程。

高职院校实施渗透式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亲身经历、真实体验和实操经验的积累, 在日常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要利用院校教育资源优势, 整合所在和相关区域资源, 校企联动, 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优质实效的创业实践载体和营造与社会行业更为真实创业环境, 使创业教育渗入高职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最终能够通过培养使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最终取得收益终身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和国内外模式的学习, 发现高职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独立于职业教育之外存在, 不能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 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通过长期的一线教育实践结合企业工作实际, 在高职院校开展“渗透式”创业教育, 在新形势下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渗透式创业

参考文献

[1]赵培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2]许晓宇.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探讨——以常纺院创业教育为例[J].科技信息, 2010 (34) .

[3]云鹏宇.关于创业教育理念的设计和思考[J].知识经济, 2001 (24) .

上一篇:长寿风险论文下一篇: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