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走出去”

2024-05-05

资本“走出去”(精选12篇)

资本“走出去” 第1篇

下面记录的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工作的两个小故事。

中苏友谊林

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 位于苏丹东部。这里属热带沙漠气候, 原始未开化地貌, 项目部生活营区四周一片荒芜。苏丹落后的经济水平, 使得人民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大部分民众直接饮用尼罗河水。上阿特巴拉项目位于尼罗河的重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的上游, 保障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不对下游造成污染, 保障两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是项目肩负的重大责任。

这个项目的规模较大, 2011年初, 参与建设的中方人员就已经达到1200余人, 这个庞大的群体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项目总经理部高度重视水源和环境保护工作, 为此, 2011年5月建成并运行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MBR污水处理工艺, 处理后的水质不仅达到了我国污水处理的最高标准—一级A标准, 还满足了相应的国际标准, 得到咨询工程师的充分认可。

项目部将处理合格的污水用于农田和营地绿化区的灌溉, 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 避免了河水受到污染。但随着现场施工任务的加重, 中方人员的急剧增加, 日均排放量不断上升, 项目部开始思考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好生活污水, 保护驻地生态环境,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方讨论, 最终项目总经理部决定种树建林。

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咨询工程师的同意与业主的支持。项目总经理部经过实地考察, 积极组织人员、调配设备平整土地, 采购树苗, 并出资委托喀土穆大学进行了严格的土壤测试。项目部领导与DIU业主代表、项目部职工、当地员工共同种植了600多棵辣木树苗。辣木树又称鼓槌树、山葵树, 原产于非洲东北部, 其根、皮、叶、花、果、种子、树胶等均可药用, 辣木叶还可作为食材进行烹煮, 营养价值很高, 因此在很多国家将辣木树称为“保健树”。2013年8月27日, 五万平方米的树林建成了, 大家给它命名为“中苏友谊林”。

种下树苗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精心培育, 使它茁壮成长。为此, 项目总经理部精心打造灌溉渠道, 那些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废水成为了这片树林的生命之源。项目总经理部还指定人员定期对树林进行修整、对灌溉管道进行维护,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保证了树苗的成活率。

如今, 这片树林已经成为了荒漠中的绿洲, 为附近居民带来了宝贵的资源, 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也为整个项目部带来了勃勃生机。项目部“造福当地民众, 践行国企社会责任”的举动, 得到了业主、工程师与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

“中苏友谊林”表达了项目部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祝愿, CWE这个品牌也将同这片树林一样, 深深地植根于非洲大陆与非洲人民的心中。

巴迪河上的雄鹰

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项目公路工区巴迪桥梁班组, 担负着进场道路巴迪桥的施工任务, 共有员工17人。一年来, 巴迪桥梁班组始终狠抓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 立足岗位, 严格管理, 务实创新, 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称赞。

巴迪桥全长210米, 是进场道路工程中最长的一座桥梁, 也是进场道路施工的关键。2013年3月开始施工后, 由于地质原因, 设计发生变更, 桥址整体向下游移动了18米, 已经开挖的桥台、桥墩基础必须全部放弃, 一个多月的辛苦付之东流。

对此, 桥梁班组没有任何怨言。经过10多天的紧张准备, 4月18日开始对重新设计的4座桥墩正式施工。4月27日晚9时, 第一个开挖出来的桥墩基础开盘浇筑, 赢得了桥梁浇筑施工的开门红。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关键。在桥墩基础立模时, TEF路桥工程师提出拉杆头必须处理, 否则会影响混凝土质量。怎么办?经过讨论, 班组提出借鉴国内施工工艺, 将8cm×8cm×3cm的木块垫在模板上, 待混凝土凝固后凿除, 再用干砂浆抹平。此方法得到了TEF路桥工程师的认可。班组员工们迅速行动, 不到一个班的时间就在拉杆头上垫好小木块, 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

为了保证桥墩混凝土外观和质量, 员工们不怕麻烦, 用脱模剂均匀涂刷模板, 用砂浆提前堵严模板缝隙。由于墩柱较高,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米, 为防止混凝土离析, 班组提前准备了溜筒, 浇筑时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 防止漏振。浇筑中, 安排专人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 防止漏浆, 并且严格控制浇筑高度和时间, 待下部浇完沉实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此外, 还安排专人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的外观和质量。经过共同的努力, 班组创出了8个桥墩所有单元验收一次合格率100%、质量评定合格率100%的优异成绩。

施工中, 他们各道工序紧密配合, 上道工序不合格就不准进入下道工序。班组成员明确分工, 开挖、清理、钢筋、模板、浇筑以及混凝土养护等岗位各司其职, 责任明确, 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在现场问责。班组坚持“团结、协作、安全、奉献”的工作理念, 从个人做起, 从细节入手, 形成了争优创先的工作氛围。班组还利用空闲时间召开座谈会, 分别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窍门分享给大家。为了加强和当地员工的沟通, 班组成员自觉学习法语。很快, 他们就可以和当地员工进行简单交流了。

6月雨季来到, 桥梁施工受到影响, 巴迪桥梁班组转战到预制空心板的战场上来。不料, 疟疾病袭来, 班组中有人已经患了三次。为了抢工期, 员工们打完针就奔赴施工现场。

走出去作文 第2篇

(一)走出屋子,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走出大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容纳我们的天地毕竟很是狭小,不走出去,无疑是在悄悄筑起了束缚自己的围墙。

走出平静的日子,才能澎湃起激情;走出习惯了的生活,才能捕捉到鲜活的生机。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安稳的时空所麻痹,不走出去,无疑是亲手给自己的手脚勒上了一个套子。

走出令人陶醉的花园,才明白凄凉的地方更需要播撒绿意;走出欣喜万分的成功,才知道更多的陌生原来是令人心动的诱惑。

我们不免被满足所说服而空得懒惰,不走出去,那我们其实是在用曾经来之不易的资本为自己打造了一具只会享受的温柔之床。

走出漫漫长夜,才能拥抱灿烂的阳光;走出险恶的沼泽,才能快步迎接远方的呼唤。

我们有时被磨难和困惑板着面孔阻挡,不走出去,那我们的日子会更苦并且毫无亮色

既然江河东去,时光流逝,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下,也不能原地打转。

所谓走出去,就是告别满意,摒弃满足,向不可知的方向追寻,向不好攀的高度挺进。所谓走出去,就是摆脱已成教条的模式,就是冲破已在萎缩的领地。

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小屋。但我们的目光应该穿透陈腐的隔膜而有见识;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家乡,但我们的心胸应该如头顶的蓝天跨越山河阻隔而有境界;或许我们走不出这片土地的种种局限,但我们的头脑应该自觉地挑战僵化的侵蚀而保持最大限度的超越。

脚步走不出去,放飞了年轻的梦想也美丽;走不出一道风景,跌倒爬起也有不俗的收获;没有走出撼人的传奇,走出感人的小故事也会隽永。

走出去,不让感情沉睡,不让思想灰暗,不让心灵死寂。生命在行走中才有高度。

只是,不要等到没有立足之地时才想着往出走,毫无准备的乱撞其实还是没有走出鲁莽冲动的自戕。

也不要等到走不动之时才想走,丧失了所有的实力其实也就丧失了所有的良机。

如果我们身陷戈壁,走出去,应该寻找绿洲;如果我们身处绿洲,走出去,应该见见大海;如果我们身落大海,走出去,应该到达彼岸;当然,上了彼岸就成了此岸。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走着并且走出去。

走出去作文

(二)窗外的天,阴沉沉的,终于耐不住这寂寞,逃离这死寂的空气。

外面已如雨倾盆,站在屋檐下,却始终不敢接受春雨的滋润,看见路上人们惊慌乱窜的样子,我不禁感到可笑,不知不觉中,我漫步在雨的抚慰里,脑海中浮现着一幅幅下雨天的景„

小时候,我没有淋雨的机会,我也不会让自己淋得浑身是雨。幼儿园时,没下课就会有两三个家长拿着雨伞在窗外观望,而我,却总是等到爸爸妈妈把我“包装”好才敢上路,原本的自己是多么可笑。

三年级的一天,天空阴黑了,而我们则坐在教室里上课,窗外雨打树干,风吹树枝的情形时不时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突然闪电把天照亮,雷鸣把天际打响,我们情不自禁一同发出了尖叫,老师也十分生气,要同学把电灯关上,问我们有什么可怕的。窗外的那一幕幕时不时的发生,()闪电也时不时的把我们的教室照亮,也偶尔间看到,同学们个个把耳朵捂上,趴在课桌上,什么都不敢说,怎么也不敢动,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可笑。

如今的我依旧走在这条熟悉的小道上,抬头望望儿时的母校,也只能用微笑回应,现在的我,不再那么幼稚,那么天真„„

我的确长大了,我不会再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丢手绢„我不会再因为一颗糖果或高兴或沮丧,下雨天,再不会只躲在屋里,而是亲近那雨冰冷却无邪的抚摸。

走出了幼稚,我已慢慢长大。

走出去作文

(三)放假了,忙碌了一学期的我如今却不知要干些什么。过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现在有“一点”消失,我便又过上了“一点一线”的生活,整天呆在家中,无所事事。

早上,没有了时间的约束,日上三竿之时,我昏昏沉沉的从床上爬起,透过窗户,凝视着外面的天空:“天气不错,好久没有过这么好的天气了。”我自言自语。“出去逛逛吧,你好久没出门了。”妈妈走过来帮我收拾床铺。

“出去?为什么要出去呢?”我茫然的摇摇头,“出门太麻烦,我才懒得出去。呆在家里多舒服啊!”妈妈没说什么,走开了。

我习惯的向电脑房走去,边走边想:“我到底多长时间没出门了?好像放假以来就没出去过吧?„„”

我关上房门,关紧了窗户,周围一切喧嚣声都消失了,变的冷冷清清。这个密封的“混凝土块”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我的心中突然感到有些孤独,空无。我慌忙打开电脑,似乎只有上那精彩而又虚无的世界才能填补我心中的空白。聊天、游戏„„忙忙碌碌中,我的心里又变得“充实”。

不知不觉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待了好几个小时。充足的暖气让整个房间变得燥热不堪,昏昏沉沉中,我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胃里难受的似乎要把吃下去的东西都吐出来。

妈妈闻讯而来:“怎么啦?”“恶心难受啊。”我呻吟着。

“出去散散步啊!整天待在家里哪能不难受啊!”

真的要出去吗?我凝望着外面的世界„„

走出家门,我惊叹原来家中的空气竟然那么浑浊,我同时惊叹我竟能在房屋中待上四五天。冬日和煦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帮我驱散了从房子里带出的阴湿的气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享受着来之不易的阳光,大街上人来人往,不时传来几声小孩快乐的叫喊。漫步在街上,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热闹非凡。看着一张张笑脸,我心中的孤独无影无踪。

向东望去,青山依旧。多久没爬山了?我微笑着向青山绿水跑去。一路的绿色,我疲惫的双眼感到无比的舒适。一路欢笑跳跃着,贪婪的呼吸新鲜的空气。来到山顶,劲风袭来,我的头脑忽然变得清醒,再也没有昏沉的感觉。站在山顶,凭栏远眺,隐约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屋宇轩榭,亭台楼阁„„不知何时,我们以被这些钢筋混凝土包裹。我们待在其中,与自然隔离,与社会隔离,与人们隔离,但我们却无知的感叹:“待在家里真舒服啊,待在家里真安全啊„„”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迁徙时代 走出去的中国资本 第3篇

作为金砖国家中的佼佼者,中国经济多年来一路狂奔,增速之快无人能匹敌,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从资本到人力的大规模“出海”。

平民如凤姐、巨贾如李嘉诚,都在彼岸定义人生资产的再配置;越来越小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去镀金;富人将在国内买楼拿地的阔气转战至欧美;企业跨国并购屡现大手笔;交了不菲学费的主权基金中投公司逐渐找到感觉……

还没有人将这诸多不同的侧面联系到一起,当微观与宏观一一印证彼此默契,人在走钱在过海,该如何理解这种自下而上都毫无违和感的大趋势?

最粗泛的解释,是将中国30年黄金增长所引发的“资本大爆炸”视作基本驱动力。它裹挟了身处洪流中的每个人,每个企业,也重塑了自身,和全球的格局。细究这一波移民和海外投资大潮的成因与模式,是希望能给“中国怎么了?”一个更理性客观的解释。

在全球资本圈,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正在上演“丝逆袭”的戏码。一直以来,金砖国家(BRCIS,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以及南非)都是吸引外资流入的主力军,2012年金砖国家吸引的外资占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3%。而外资的涌入为金砖国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基础动力,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速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速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6%和全球经济的4.1%。

不过,资本由发达地区到新兴市场的单向流动正在改变,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资本的快速积累,金砖国家对外投资量也大幅攀升。金融危机后,外资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而金砖国家彼此之间的投资却在加码。2010年中国对巴西投资迅速增长,同比增长50多倍,规模占巴西当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484.6亿美元的1/3强,成为巴西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同样具有矿藏资源的俄罗斯和南非则打得火热,俄罗斯对南非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领队赴南非展开经济外交,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和叶夫拉兹钢铁公司等著名企业已进入南非采矿业和金属行业。南非对俄投资也突破3亿美元。俄罗斯还是南非快速增长的重要游客来源。印度电脑公司Sahara、安赛乐米塔尔和塔塔集团是南非市场上的著名外企。巴西与南非的合作发展很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已进入南非资源和建筑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在对外投资上日益主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资本圈中由美欧日所垄断的话语权。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发布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金砖五国对外投资总量2000年仅为70亿美元,全球份额占比微不足道;2012年对外投资量已经翻了20倍至145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中占据了10%,其中,中国(不含香港地区数据)和俄罗斯已分列第三和第八位(表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4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将贡献全球增长量的62%,而传统七国集团(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仅占世界的13%。

新兴市场造“富”

良好而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为新兴国家创造了大批的中产阶级和亿万富豪,在全球顶尖富豪榜单中,金砖国家也逐渐显露资本大国的风范。根据2012福布斯富豪榜名单,在全球前1000名富豪中,来自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富人占到了158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贡献了94、59、33位。而俄罗斯的寡头现象尤为严重,全球最富有的100名富豪中俄罗斯有12位,印度、巴西、中国各有4位。

在“经济开放”及“快速发展”成为新兴国家的共同特征时,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受益程度并不均衡,也因此金砖国家的财富分配效应呈现出惊人的共性—多数财富集聚到了少数人手中。瑞信的报告显示,俄罗斯贫富悬殊程度为世界之最(剔除富人居住的加勒比小岛),在1.43亿全国总人口中只有110个富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全国35%的财富,与此同时,93.7%的俄罗斯成人仅有不到1万美元的财产。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巴西百万美元级富翁人数达到19万名,占全国总人口的1‰。而他们手中聚集的资产总额达到6750亿美元,相当于巴西GDP的一半。在印度和中国,情况也大同小异。

正是这些顶级富豪成为全球化配置资源的主力军。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最原始的身份是钢铁大亨,但近年来,他先是成为英国阿森纳俱乐部的二老板(持股30%);在美国,通过著名投资公司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控制Facebook 10%的股份,获利颇丰,并持有Zynga、Groupon、苹果等公司各数亿美元的股权;在中国,乌斯马诺夫通过控股公司USM Advisors LLC持有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商城的股份。类似于乌斯马诺夫这样布局海外的新兴市场顶级富豪,并非个例。

移民浪潮席卷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的资本流漫越国界之时,还伴随着汹涌的移民潮,这其中技术精英和高净值人群成为了主力军。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俄罗斯已经迎来了布尔什维克革命至今的第五波移民大潮。“列瓦达”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下俄罗斯人中意欲移民的超过一半,希望子女今后移民的占到63%。在中国,《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显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印度由于特殊的殖民地历史,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普遍认同,他们的移民潮可以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印度政府鼓励移民,面对“人才流失”相对淡定。政府更多是通过法律、税收、资金等政策倾斜,来吸引外籍印度裔移民归国创业。

过去10年,美国成为中国、印度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国,共吸收了金砖国家150万移民(图1)。

俄罗斯移民目的国则有所不同,一方面其富豪阶层多为金融寡头,美国高税率并不适合,再则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更具地缘优势的欧洲国家因此成为俄罗斯移民的首选。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地也是新兴国家移民的热门选择(表2)。

中国既服从于新兴市场这一资本流和移民潮的普适规律,但自身的经济体量及社会特征又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在中国,火爆的海外移民和大规模对外投资也在近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平民如凤姐,成名后冷不丁去了美国,中国梦置换成美国梦。华人首富李嘉诚,东半球出售广州、上海物业,西半球却在英国大举购入电网、水务、天然气公司等垄断性资产,据统计2010年以来和黄系海外收购额达到了1868亿元,“超人李”旗下资产的“西进”战略正有序上演。而在这些夺人眼球的喧嚣事件背后,滤掉娱乐或商业的表象,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移民或海外投资的行列中(附文)。

移民那些事儿

在《新财富》发起的海外移民相关调查中,有高达九成的网友表示身边有已经移民的亲朋好友。这些移民者出国前三成为经商者,两成为知识分子,两成为白领阶层。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留学后定居这三种方式移民的占比最高,依次为44%、30%、18.6%。至于移民的缘由,七成以上受访者将子女教育放在了首位。而只有三成受访者认为移民能让自己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这也可以说明,移民并非主要为了物质追求,环境、心理上的健康安全更具吸引力。在PM2.5高企、污染突出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养老医疗制度沉疴等无不构成外推移民的动力。在网友的选择中,环境、医疗水平等软性服务,体制文化是紧随“子女教育”的另两个重要因素(图2)。

远走他乡,移民者收获的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清洁空气、环境安全、自由空间还是圈子内身份的象征?在如何选择移民目的国家时,有没有熟人成了爱聚群的中国人最大的偏好,尽管不少人也根据申请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去往何国,但仍有三成受访者表示移民中介在帮助选择目的国上有一定的左右力量。

美国梦毫无疑问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显示,2003年有4万中国人移民美国,2012年已有8万余中国人移民美国,10年间共计71.41万原中国居民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地区也是移民的热门。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接收的25.75万新移民中,32990人来自中国,为第一大移民来源国。而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共有17560中国人在该国定居,比2011年增加了11%。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则因为与中国内地在文化上更为相通,再加上语言上的便利,成为不少移民的选择。

因为申请难度较高,福利待遇优渥的欧洲此前并未受到中国移民群体的关注。不过,欧债危机挥之不去,不少国家推出了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移民。如葡萄牙以最快24小时办理、平均每年只需居住7天的几乎无移民监的宽松居留条件攫取了全球投资人的眼球,前提是只要在当地购买50万欧元以上房产即可。希腊、西班牙等国也加入了这一热潮,以提升当地不景气的经济,让南欧成为时下的投资移民热点。

中国移民的涌入,给当地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国际买家在美买房规模达到682亿美元,其中中国买家贡献82亿美元,占比达到12%,成为美国房地产第二大买家。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报告显示,中国买家偏好洛杉矶、底特律、纽约、旧金山、西雅图这五座城市。而在《新财富》的调查中,中国买家在几大目标城市购置房产的偏好如图3所示。

留学后定居以及技术移民是此前移民的两大主旋律。留学海外再成功拿到绿卡看起来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眼下,中国不少中产阶级都设法通过中介将自己的孩子在本科甚至高中时代就送出国镀金,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在外的127万留学人员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选择留学美国的比重占44%,英国其次,占比15%,接着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为7%和6%。通过留学后定居拿到绿卡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国移民政策上的调整和变化。

虽然投资移民在近年来持续升温,但财产的高门槛以及每年1万个名额(EB-5)的限定决定了这只是个“小而美”的类别。相对而言,技术移民的群体更为庞大。以美国为例,在每年接收的百万移民中,配偶类、直系亲属类发放的绿卡为主流。而人们所熟知的EB-5只是非常小众的类别。官方数据也可以看出,2003年,仅有64人通过此方式获得美国绿卡,即使这两年被中国富人充分发扬光大,2012年也只有6628人成功获得投资移民绿卡,占就业类别绿卡的比例仅为4.6%,而在美国当年发放的103万张绿卡中占比还不到1%。

投资移民之所以在近几年倍受追捧,优势在于其对申请人没有太多语言、学历、年龄等之类的要求,只需证明资金为合法所得,且配偶及子女可随迁。不仅如此,金融危机后,国内节节上升的资产价格,和海外低价资产的反差,抄底思维与人民币升值的合力抬高了这一移民途径的吸引力。

坏消息是中国富人太多了。一拥而上的局面不仅抬高了各国的投资移民门槛,大幅延长了等候时间,成功率也有恶化之势。如加拿大2010年将资产要求和投资额分别翻了一番。香港地区也从650万港元升至1000万港元,2013年底还有可能进行新一轮加价调整。新加坡的投资移民门槛也从150万新元上升至250万新元等。

移民潮的一大获利者,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中介机构。但中介功过难辩,在《新财富》的调查中,35%受访者觉得留学中介完全没起到作用。而投资移民中介则成为重灾区,在投资移民项目中,有三成的申请者最终失败。而且失败者中有高达60%遭遇了双杀型项目:既没有成功拿到绿卡,也没有收回投资项目的本金(图4)。在2012年的“芝加哥国际会议中心”丑闻中,美国商人塞思谎称投资者购买其公司股份便可快速获得移民美国的机会,诈骗250余名投资者1.45亿美元投资和1100万美元管理费用,而这些投资者大多来自中国。

眼下,不少私人银行的高端理财业务中附加了移民中介这项服务,不管是出于拉拢客户的目的,还是作为增值业务,私人银行的可靠度相对来说胜过市场基本面。不过由于宣传不到位且服务对象更为小众,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23%的人们知道私人银行也会提供这项服务。

企业出海:破局“世界工厂”定位

到大洋彼岸“扫货”不仅是少数富人的专利,更是内地企业的流行选择。2013年上半年,总部位于上海的复星国际已经完成了三起海外并购,“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复星CEO梁信军曾多次表述其收购逻辑。

全球化布局资源端,不止复星一家。中国企业出海潮这几年风起云涌,呈现出区域、主体、产业上的高集度中,而其核心意义则在于,在中国竭力突破“世界工厂”的制造业身份时,那些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走在了前列,尽管它们所处的行业不一而足,收购模式也一直在推陈出新,但总体呈现出一种集体意识:它们瞄准的或为资源,或为品牌,以弥补中国在“微笑曲线”上所欠缺的、附加值高的两端,以此提升定价权(如铁矿石等资源类),或是话语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世界产业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外商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规模一直居高不下,而“以产品换美元”的政策为GDP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奠定了中国立于外汇储备大国的地位。而现在,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有中国企业、中国钱走出去。连续多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1995-2000年间平均对外投资流量不过20亿美元,2003年为29亿美元,到了2012年已上升至840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8倍(图5)。2012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对外投资经济体。

央企抢资源,民企爱品牌

国有资本是本轮跨海并购的主体力量,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0-2012年间,由中国内地企业主导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注:不含港澳台地区企业)达到了20起,其中9成由国有资本主导,民企中仅有万达收购AMC、吉利控股沃尔沃两家代表(表3)。收购标的既有来自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石油集团,也不乏巴西等新兴市场的矿冶公司。矿产是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为284项,比2010年增长175项。中方协议投资额226亿美元。来自路透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属和矿产业对外投资额达到154亿美元,仅次于2008年,位居历史第二。

尽管大型国企在跨海并购上唱主角,但其标的主要集中于能源及资源型行业,民企则是抢夺品牌的先锋力量。双汇7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大猪肉商史密斯菲尔德是2013年的头号并购新闻。而从最早的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到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及至近几年吉利吞下沃尔沃、万达收购美国最大影院连锁AMC等,民企收购往往具有相当的轰动效应。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收购标的多为行业内高知名度的品牌,二是民企在资金上往往受到约束,从而在收购模式及交易结构上要大费周章,而这些经典案例往往为后来者所借鉴,如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准备了两套融资结构(详见本刊2013年9月号《双汇“非典型”收购》),涉及45亿元的银团贷款,背后亦可见高盛、淡马锡等国外资本大鳄的身影闪烁,类似于这样用少量自有资金追逐世界品牌的“蛇吞象”现象更易引起人们关注。

收购数量及规模成倍增长的背后,战略利益是第一大驱动力。德勤在对2011年大中华区海外并购焦点项目分析后指出,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四大交易原理主要为:保障原料输入(各种能源与资源企业并购,积极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借贷施与援手(如中国工商银行与阿根廷、南非银行的并购,服务于其他交易),逃离拥挤的本地市场(国际化、扩大市场疆域),把世界品牌带到大中华(吉利引入沃尔沃品牌,增强自身在中国区的影响力)。

新区域、新模式涌现

“走出去”是一种共识,“去哪儿,怎么走”则英雄所见略有不同。欧美因市场成熟层次丰富受到制造类企业的追捧,如1994年就开始国际化旅程的万向集团,海外总部设于美国。万科进军海外也首选纽约。

资源富饶、工商业基础薄弱的非洲则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热土。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中国共在非洲设立境外企业2000余家,累计实现各类投资32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0以上,2003-2009年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3.6%;对非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达到2052亿美元。相比市场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非洲市场的优劣势非常明显,既拥有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也普遍拥有较低的税负,但契约精神的缺乏、基础设施的缺失则是投资非洲的主要障碍。相对来说,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制造业、电信服务业、农业项目、劳务承包等成为中国企业集中度较高的领域。

走出去的企业多了,成败的经验都相应更为丰富。不同的经济体有着各自的坏脾气,在美国,对华偏见的存在及政策监管的压力是阻挠并购成功的一大障碍。电信巨头华为并购3COM一事就夭折于美国众议院之手。在欧洲,则可能遭遇强大的工会力量,从而增加并购项目的后续整合难度。TCL兵败汤姆逊彩电,原因之一就是裁员计划难以进行。而在非洲,基础设施的缺乏、商业文化的不成熟也足以让轻率决定进入的企业难以获得称心回报。

与之前流行的自行建厂、百分百控股相比,现在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已不再追求绝对控股、独自经营,具体模式也日新月异。如到非洲开采矿产,不少企业选择合纵连横之术,以分散风险。一个经典案例是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开发项目(预计铁矿石资源量接近50亿吨),中铝公司先通过联合力拓跻身开发者名单,随后引入宝钢、中国铁建、中国港湾和中非基金,联合成立“中方经济体”,既分散风险,同时也获得基础建设、金融支持、销售等方面的保障,长远看对提高中国铁矿资源保障有着重要意义。而并购贷款、“现金+股权”等融资模式的更迭,则显示随着金融实力的日益成熟,国内资本同样积极投身海外投资的热浪中。对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以此为基础的谈判能力与合理的估值水平、与当地文化适宜的商业操作手法,是决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软实力。

历史维度下的启发

身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中国不过是一个更为熟悉、更易解剖的样本而已。精英移民的现象意味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流失,这也引起了各国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据统计,俄罗斯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约125万人移民去了国外。《涅瓦时报》忧心忡忡地报道:“俄罗斯正在向世界出口除自然资源之外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指出,1978年以来学成后未归国的中国留学生,相当于30所清华、30所北大的本科生规模。而投资移民的兴起,也使得资产外流现象颇为严重,仅2012年6000位中国投资者带给美国的投资额就是30.62亿美元,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6万余个。无论是移民,还是海外投资,当金砖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共性之时,不妨从历史维度去剖析其原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丘立本指出,移民是社会、政治、经济跨越国境广泛整合过程的结果,而并非移民个人随意的行为;同时,移民潮不是永无止境,它的生命周期可长可短,经过一个“移民峰”后便会逐渐消失,如二战后韩国的移民潮历经了约40年。据Henrik Olesen等人对战后国际移民的研究,“移民峰”的起点约在人均收入1500美元左右,而终点则约为8000美元。人均收入1500美元以下的穷国,由于太穷,支付不了出国费用,多为难民,甚少自由移民;人均1500-8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条件较好,出现大量自由移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以上的国家,足够富裕,已没有向外移民的必要。金砖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无疑正在跨入中等收入的行列。

此外,移民浪潮的兴起与全球化息息相关。无论是国际贸易的规模、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还是信息交通技术的进步,都远远超越了历史。金砖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佼佼者,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精英阶层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眼界选择理想的国家定居。事实上,作为主要的移民目的地美国,同样呈现出逆向移民趋势,盖洛普公司对135个国家的调查发现,美国人离开美国定居的数字近几年急剧上升。2009年,25-34岁的美国年轻人在国外生活的数量占比1%,2011年提高到5.1%。而美国顶级富豪中为了躲避高税率前往荷兰、新加坡定居的也不在少数。

企业的跨国并购同样是国家及产业寻求高阶定位的必由之路,美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尤以1996-2000年间为甚,这五年内共发生了超过4万起并购案,且其重要特征是跨国并购案例的数量和金额均很高。这种跨国并购浪潮不仅成就了一大批高产值的大型跨国公司,更推动了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繁荣,并奠定了其在全球产业及资本圈的不二实力。

同样的,中国企业在资源、品牌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也正在这种“步步为营”的跨境收购案中,逐渐得到缓解。它们在国际商战中的水平也必将随着真刀实枪的比拼而有所长进。行使中国主权基金角色的中投公司,曾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投资黑石部分股权巨亏而遭人诟病,如今则将更多的资产分配在垄断性基础设施之上,尽管相比老牌的阿联酋主权基金和新加坡淡马锡,在收益率及稳定性上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干中学”的劲头让其过去5年获得了5.02%的年化回报。

但跨国并购亦非坦途,眼下的热潮更容易让人想到的是曾经买下过纽约帝国大厦的日本人,他们在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海外购买力随之剧增,并快速攀升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1985-1990年间,日本企业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达到21起。但据专业人士统计,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成功率不足30%。海外并购的大规模失败也是将日本拖入“迷失的10年”的重要原因。

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么?

中国富人资产海外转移现状

黄立冲/文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过去两年的调研,中国富人群体总计拥有33万亿元资产,其中已成功实现海外转移的部分约达2.8万亿元,相当于中国2011年GDP的3%。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明显加快,预计两三年内转移至海外的资产将翻番。

受调人群中,2012年拥有海外资产者的占比达到28%,比2011年大幅提升了11个百分点(附图)。且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使用海外金融服务(等同于向海外转移部分资产)的比率越高。总可投资资产在600万-5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中,拥有海外资产的比例为24%,而资产3亿元的客户这一比例提高至47%。

此外,中国富人向海外转移资产这一趋势在近两年明显加快。2011年时,资产在300万-600万元的入门级高净值客户拥有海外资产的比例几乎为零,2012年却增长到26%。资产在600万-5000万元群体的这一比例也从11%增长到24%。不仅如此,在尚未向海外转移资产的人士中,有1/4的人群表示在未来三年内肯定或有可能会这么做。

走出去,有多难? 第4篇

“337条款”是《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简称, 现被汇编在《美国法典》第19编1337节。“337条款”的前身是《1922年关税法》的316条款, 后经修改为《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而得名。自此以后, 美国历次贸易立法不断对该条款加以修正与发展。该条款成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

“337条款”的主要内容:“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 (主要指侵犯美国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等知识产权) , 可能对美国产业造成抑制, ITC可以应美国国内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

“337条款”的立法目的在于防止美国产业因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而遭受损害,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

事件背景

2013年初, 欧盟和美国不约而同对中国通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发起责难。

2013年1月31日, 媒体报道, 欧盟贸易专员卡尔·德古特提出要求称, 华为和中兴必须将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上调29%。德古特还提出, 欧洲设备供应商应该获得中国电信市场30%的份额。作为交换, 欧盟会放弃对中国公司接受补贴一事的调查。

同一天,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 对华为、中兴、三星和诺基亚公司的3G和4G无线设备发起“337调查”, 以确定这些产品是否侵犯了美国公司的专利权, 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第四起“337调查”。

解决欧美的贸易调查, 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更高层面的谈判实现。据悉, 商务部已有人赴欧磋商。因为从贸易保护主义的角度来说, 这个事情也不是单纯的企业事件, 而且在中国的很多行业中都有出现, 因此政府的态度与措施也显得尤其必要。

欧盟发起调查

欧委会于2012年5月24日就召开闭门会议向成员国通报情况, 称已掌握可靠证据证明中国无线通信企业自中国政府获得非法补贴, 并将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产品主要为中国输欧基站、天线等无线通信设备。欧委会声称, 为使欧盟企业免于因提起申请而遭受报复, 欧委会将依职权自主对中国无线通讯设备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如果欧盟裁定中国企业获得不当补贴, 中兴和华为将面临被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可能。对于取得非法政府补贴的说法, 华为和中兴多次否认。华为表示, 在海外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创新, 而非价格。中兴通讯表示, 作为深港两地的上市公司, 一直致力于公开透明的运营, 遵守WTO和相关国家贸易规则。同时, 中兴通讯是一家全球化企业, 一直依靠创新的技术、高度定制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

美国发起调查

在欧盟向华为、中兴发难的同时, 美国也打出了“专利牌”, 向华为、中兴、三星和诺基亚公司的3G和4G无线设备发起“337调查”。

2013年1月31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表声明说, 涉案产品主要是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电话、移动电脑卡、移动优盘、个人电脑和其他具有移动功能的网络设备。声明说, 今年1月2日, 美国4家移动设备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 指控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上述涉案产品侵犯了公司专利, 要求启动“337调查”, 并发布排除令和禁止进口令。

根据“337调查”条款,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启动“337调查”后, 必须在45日内确定终裁的目标时间, 并尽快完成调查。通常案件需要在一年内做出裁决。如果涉案企业被裁定违反了“337条款”,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发布相关产品的排除令和禁止令。这意味着涉案产品将彻底丧失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资格。

按常理, 可以通过互相授权和专利购买而达到和解。尽管目前对两家公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但一旦裁决中国公司侵权, 就会比较麻烦。

中兴拥有大量的国际专利, 并将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积极应诉。华为认为Inter Digital的申诉没有依据, 也将会积极应诉的。

欧美同时施压

欧盟和美国共同出手, 使华为和中兴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

对于欧美设备商来说, 华为和中兴对欧洲和美国的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而欧美设备商在中国的市场也被挤得越来越小, 所以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对华为和中兴施加压力。

欧美的调查说明中国的设备企业在全球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 从而使得其他国际设备商日子更加难过, 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削弱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需要中国的企业从各种角度尽可能的进行沟通交流, 避免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一些不良形象。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 需要多方面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拓展市场, 包括专利以及目标市场的进入。

虽然欧美的调查围剿突显了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 但目前的通信设备市场已无法只靠技术走天下, 靠的是技术、产品、服务的综合实力。如果中国企业能保持好这方面的竞争力, 还是会有机会的, 最终双方将在博弈和利益的合作互换中达成新的平衡。

中国企业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针对欧盟调查, 中兴通讯表示, 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一员和国际通信行业中负责任的企业, 中兴通讯愿意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里, 维护中国和欧洲通信产业共同的利益和健康的生态。

企业的应对策略

中国企业应本着“既治标, 又要治本”的原则, 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 中国企业在向美国出口产品前, 要进行有关的知识产权调查。如果发现存在侵权的可能, 应及时对产品进行修改, 或者通过更换非专利的方法来避开侵权。据悉, 美国对专利的保护是非常细化的, 颜色、声音甚至是气味都可以作为保护的客体。另外, 还可以与美国进口商签订协议, 由进口商对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从而转嫁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旦被起诉, 中国企业不仅要考虑到应诉成本, 还要考虑到不应诉带来的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对于“337调查”, 不应诉将会是最大的损失, 可能会失去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应诉时, 中国企业可以辩称自己的产品没有侵犯对方的专利权。这是因为在美国关于专利权的保护具体权利范围已经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可以有一项或多项的技术要素。只有当该权利要求书中的所有技术要素都涉及相关的进口产品时, 才可以判定侵权, 否则就不属于侵权。另外, 在“337调查”中, 一项专利权是否真的有效, 要由ITC来最终判定, 因此中国企业还可诉对手的专利权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

与国外的成熟企业相比, 中国企业对当前国际贸易中通行的“游戏规则”不甚谙熟, 所以在美国的“337调查”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就算最后能达成和解, 也会因为我们没有筹码继而付出高昂的学费。因此, 中国企业必须增强知识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方面的意识, 尤其是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也就是说, 如果产品出口量较大, 最好能在目标市场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这样一旦碰到涉及知识产权的官司, 我们也有与对手进行交换的筹码, 在知识产权中“交叉许可”和解的门槛可以低一些。

走出去战略概述 第5篇

2011年NO.2 研究与探讨 作者:于晓 矫磊“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一、“走出去”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演进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出台,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论述,标志着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 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 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 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其主要特点是:

(一)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大部集中在亚洲。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最快,非洲和拉美是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最大的地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外派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建筑等行业。

(二)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发展较快。

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有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国内企业已逐步在国外站稳了脚跟。同时自2006年始,中国在境外兴建50个经贸合作区,从事国内较为成熟、竞争激烈的产业如家电、机 械五金、制鞋、资源能源、区域市场贸易、边境综合贸易加工等,从事以上产业多为民营企业。

(三)经营主体队伍迅速壮大,大型企业作用明显,民营企业地位提高。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有色建设、中水产、黑龙江森工集团等大型资源类企业已成为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主力。海尔、TCL、春兰等一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已初步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目前,我国已有数千家企业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四)经营方式日趋多样,经营层次逐步提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由最初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入股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境外收购销售网络、许可证、技术专利、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的做法也日益增多。

对外承包工程上,工程总承包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方式,并逐步向BOT方式等更高层次发展。

三、“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框架

(一)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国务院2004年7月作出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了项目审批制度,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 制。这一年,我国对外投资项目也从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中方投 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管理企业投资的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备案,其他企业投资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办理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由商务部核准。2009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 理办法》,进一步下放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权限,简化了核准手续。

在出国人员管理方面,外经贸部、外交部、公安部2002年3月联合发布了《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

(二)简化手续、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发布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还允许境内成员企业利用自有外汇资金以及从其他境内成员公 司拆借的外汇资金,对境外成员企业进行境外放款或者境外委托放款,大大缓解了境外公司运营资金和外汇使用的瓶颈。2006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彻底取消 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购汇额度的限制,有力地推动了“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

(三)财税金融政策扶持。1.政府专项资金支持。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符合 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享受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项 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的支持。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自从1998年以来,与其他国内外机构合资设立了四只产业投资 基金,即中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操作,通过与中资企业 在境外成立合资公司,以此为投资平台共同投资项目。

3.信贷支持。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颁布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每年安排“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8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将融 资性对外担保由原来逐笔报外管局审批,改为余额控制,促进了对外投资便利化,银行为境内机构提供的融资行对外担保不再需要逐笔申请核准。以上信贷政策主要 是面向国有大企业。

此后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在信贷政策上逐渐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4.税收政策。我国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分国限额税收抵免、所得税减免政策、关税优惠、境外投资企业遇有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处理。但是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体系;税收优惠的方式也主要是减免税,间接税收优惠较少乃至没有,形式单一;间 接抵免的规定基本为空白。

5.保险支持。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其资本来源为 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2005年,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出台了《关于试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用等非公 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公共服务。

商务部近年来提供了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一是信息服务。陆续推出了《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 产业导向目录》和首批20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二是人才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委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对我国的跨国经营人才进行培训。三 是维护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商务部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签订了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一些国家正在商签自由贸易 区协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加强互利合作签订了政府间的协定。为了对“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商务部正在构筑境外安全网络、制定了应急预案,完善了 境外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建立了全国外派劳务援助机构。

四、海外华侨华人是助推“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

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重的重要力量。2006年,国务院侨办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人论坛”即以“实施走出战略—海外华商企业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各地侨务部门都将为“走出去”服务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能源资源类、金融类、通信类企业往往担任了“走出去”开拓者和先锋的职责。我国非公有制企业都深处竞争激烈的行业,相对国有 企业更具有进取和竞争精神,开展跨国经营对其可以更好地起到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转移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利用国外资源、突破要素制约、拓展国外 销售网络、借助国外人才治理提升企业管理和技术层次、提高品牌知名度等积极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必将作为国有企业 的补充和替代者,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走出去”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侨务资源和侨务部门的服 务对象。

政府的职责在于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智囊团体提出意见建议,中介机构则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从目前情况看,“走出去”战略的上述角色分 配结构已经比较完备,侨务部门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出实际贡献,必须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期 真正贴近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出版行业“走出去”更待“走进去” 第6篇

“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外向型图书选题仍显匮乏

最近几年,我国的版权贸易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出版思维方面,出版社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市场,图书也是以国人的思维和习惯出版的,适合国际市场发行的外向型图书数量并不多,同时,图书的包装和宣传不够,市场运作无法与国际接轨,输出到国际市场的图书收益尚待提高,部分产品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海外客户资源的流失。外向型选题策划瓶颈亟待突破。

海外渠道尚不通畅

文化产品“走出去”重在渠道建设,即了解海外需求和向海外输出版权的渠道建设。由于目前“走出去”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同时直接与海外出版机构联系合作的周期长,难度大、语言障碍明显等问题突出,大部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和期望尽快获得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与国内的版权代理公司合作,再通过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将书讯传递到海外出版商手中,最终达成版权贸易。出版社由于很难拥有一手国际出版资源,导致无法快速了解海外市场需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对“走出去”产业发展产生较大阻力。

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

从近几年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来看,图书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印刷出口、文化产品服务贸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产品虽然已经先后走到世界近百个国家,但是并没有实现产品在海外的“本土化”,国际市场的收益和反响并不高,一些在国内一度成为超级畅销的图书输出到国外市场后,反响并不大,并没有像在国内一样家喻户晓,文化影响力尚显不足,“走出去”更待“走进去”。

外向型人才体系还需完善

人才是“走出去”发展的根本。出版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历史原因,懂外语、善经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匮乏。通过三年多的发展,各大出版机构版权贸易人员队伍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外向型人才还很匮乏。传统出版企业还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吸纳人才,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参与文化“走出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为“走出去”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走出去”引发的几点思考

利用“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从“金水桥计划”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都表明我国政府对出版业“走出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出版“走出去”业务深入开展,仅以翻译资助形式扶持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出版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还需要适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比如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减免税政策,如版权支付的免税、海关税等优惠政策,这不仅会提高出版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吸引外商大力引进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加快实施图书海外“本土化”战略

我国出版企业要策划、选择具有输出价值的外向型优秀选题,积极利用好“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而对版权贸易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推动版权贸易发展的激励措施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对版权输出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金额还可以再扩大。目前我国版权贸易逆差已经明显下降,版权输出品种日益增多,但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比较畅销、比较有影响的出版物,因此,我们应该在提高输出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出版物输出质量以及到海外后所产生的影响,不单纯地硬性追求输出数量,要更加注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取得实效。

加大海外直接投资力度

带上文化“走出去” 第7篇

事实上, 这些年来, 我国能源企业已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发展, 而且走上了海外发展壮大之路。比如, 进入21世纪, 仅中石化就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执行着40多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 遍布非洲、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美和亚太六大战略油气区, 呈现“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和非常规协调发展、资源接替序列清晰”的良好发展局面。

贯彻“走出去”的战略, 如何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成功呢?实践证明, 加强文化的融合, 是其重要保障。

走出去的企业, 务须融入投资所在国, 而要如此, 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是能源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成功的关键, 也是能源企业成长为全球公司的最高境界。要大力推进跨文化融合, 努力把企业文化“软实力”铸就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文化融合呢?依据成功企业的经验,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架设文化融合的桥梁——着力掌握他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语言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因此, 努力学习所在国语言或通用语言, 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习惯;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 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国际合作不但要掌握语言, 而且也要掌握制约语言的运用、赋予语言特定意义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打好文化融合的基础——切实增强相互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在“走出去”的国际项目合作中, 应当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 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 也不能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评判他文化, 不要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树立动态的、关联的文化观, 这是对参与国际合作人员素质的极大挑战。美国管理学家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 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没有跨文化的理解, 也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 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的成功。比如, 阿拉伯国家都信奉伊斯兰教, 与我们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每天定时进行祈祷, 不论当时正在做什么, 大都会履行这项程序。每年的斋月期间, 白天禁止饮水、进餐、吸烟、喝咖啡, 每天工作结束时间大大提前。“走进”这些国家, 就要对此给予充分理解, 而不能按照我们国家习惯行事。

铺设文化融合的纽带——认真做好交流沟通。“走出去”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 建立适合跨文化合作沟通模式, 消除偏见, 减少盲目性, 双方共同构筑沟通的纽带, 才能确保企业国际合作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为促进合作人员的跨文化理解, 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 必须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坚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企业如何走出资本经营的某些误区 第8篇

1 什么是资本经营

广义的资本经营是指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 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 通过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 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自然也就包括产品经营和商品经营。

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独立于产品经营和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通过对资本交易 (买卖) 和通过对资本价值的利用,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这里我们所涉及的是狭义的资本经营。其特征包括:流动性。资本经营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 一定量的资本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价值;增值性。实现资本增值, 这是资本经营的本质要求, 是资本的内在特征;不确定性。资本经营活动, 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利益并存。任何投资活动都是某种风险的资本投入, 不存在无风险的投资和收益。

2 资本经营有哪些方式

2.1 资本扩张方式

资本扩张是资本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是自身的内在属性。企业资本扩张经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国企业资本扩张中采用的基本方式有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

2.2 资本收缩方式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会出现不适应长期战略发展的子公司、部门或产品线等,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 规避风险, 资本收缩就有了它出现的必要性。资本收缩方式主要有股份回购、资产剥离、企业分立、股权出售、企业清算等。

2.3 资产重组方式

资产重组是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拆、重新整合和优化组合, 是优化资本结构, 合理配置资本资源的重要途径。资产重组的方式主要有股份制改造、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债转股、破产重组等。

2.4 无形资本经营

无形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本进行配置和优化, 用无形资本的价值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无形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无形资本实施资本扩张战略, 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充分利用对方企业的资本潜力。二是无形资本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通过对无形资本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转让, 盘活企业的无形资本, 充分发挥无形资本的作用。三是保护和整合无形资本。

3 目前企业存在哪些资本经营的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 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 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 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 加之其他一些环境因素, 在实践过程中, 很多企业走入了误区。

3.1 过分注重资本经营而忽略了生产经营使资本经营脱离实际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 从而忽略生产经营在企业经营中的基础作用。这种观念极有可能把企业经营引入歧途。从理论上说, 与生产企业有关的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收益, 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 首先,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 只是经营方式不同, 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 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 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其次, 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

3.2 盲目运用资本扩张, 追求多元化经营

很多人认为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扩张形式, 向与自己主业无关的领域拓展就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殊不知隔行如隔山, 如果对某一行业不熟悉而盲目进入, 不但不能规避风险, 却是加大了风险。

3.3 将各种资本经营形式和方式孤立开来

很多企业在进行资本经营时往往考虑我该用哪种经营形式呢?其实在第二点中我们所提到的资本经营的方式是互相有联系, 互相可以配合使用的。例如:一个企业想通过兼并涉及某一个新行业, 但又担心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这时候可以选择资本收缩中的某一个手段, 将落后的、利润很小的生产线或者部门甚至是子公司出售, 然后再兼并新行业的生产线或者是子公司。这样一来, 既达到了扩张的目的, 同时也规避一些风险。

3.4 无形资本经营意识淡薄

当我们一谈到资本经营, 很多企业管理者就马上和股票、证券等物质资本形式相联系起来。却只有很少的企业管理者会想到无形资本。无形资本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专利技术、品牌等, 这些都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往往能涉及企业的经营主干, 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这些一般都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 人力资源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品牌则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从这些就能看出无形资本经营是多么的重要。

4 如何走出资本经营的某些误区

4.1 以生产经营为基础, 发展资本经营

企业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要靠生产经营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符合我们上述所说的资本经营所具备一系列条件。所以, 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而资本经营相当程度上, 需要生产经营作为资本经营的实现形式。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的途径, 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因此, 企业必须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4.2 谨慎扩张, 适时收缩

企业在扩张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 从宏观、微观, 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再决定是否要扩张, 如何扩张。而资本收缩经营并非一定是企业经营失败的标志, 它经常与资本扩张方式相配合, 通过资本扩张方式进入有发展前途的经营领域, 同时从前景不佳的原有经营领域中撤退出来。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能适时的采取资本收缩方式, 在产业衰退初期就把经营不善的经营单位或业务进行战略撤退, 最大限度地收回投资, 不仅能降低企业风险, 还能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4.3 将不同形式的资本经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在进行资本经营时, 科学化、合理化得将各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使它们相互作用, 发挥各自的优势, 规避各自的劣势。将有限的资源通过资本经营方式的整合发挥最大的效益。

4.4 重视无形资本经营

既然无形资本经营如此重要, 我们就应该首先从意识上重视起来, 将企业的无形资本进行盘点。同时关注企业感兴趣行业的无形资本, 积累数据和资料, 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资本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却为此而走入了资本经营的某些误区。所以, 如何走出资本经营的某些误区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企业,资本经营,误区

参考文献

[1]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J].工业企业管理, 1998 (8) .

[2]王东江.资本营运指导全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3]王梦, 徐昕.试论资本经营[J].北方经贸, 2009 (01) .

[4]方大春.生态资本理论与安徽省生态资本经营[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8) .

[5]杨佩.企业的资本经营与财务导向[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4) .

[6]李国栋, 刘瑞文, 戴祖田, 等.企业生产要素创新需要“三管齐下”[J].企业活力, 2009 (2) .

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9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首先, 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目前FDI总量已达2.07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认为, 国际投资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报告对整体复苏趋势是很肯定的, 尽管世界经济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是回升的趋势是确定的。预计2013年之后, FDI总量将恢复到2万亿美元, 是个利好的消息。

第二, 关于结构的调整。最新的FDI总体流向了东亚以及东南亚以及拉美国家, 分别增长30%和14%, 对美国的投资也有显著回升, 这样的格局对中国是有利的。按照梯度转移和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 我们对周边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转轨国家, 有更强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 行业结构问题。目前国际直接投资有一个很重要的迹象, 就是在产业领域里面不再只跟踪资源领域, 而是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产业转移。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产业, 对于正在处于深度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来说, 我们同样拥有产业优势。对外工程承包正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过去几年中以30%的速度在增长, 一方面说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不仅仅可以做承包商, 他们还可以以BOT方式做投资人, 这也是个好消息。

第四, 关于发展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并购投资有了显著的回升, 我国企业可以继续以跨国并购形式等在市场上寻找商机。

第五,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国有跨国公司目前有个很显著的兴起势头, 全球国有跨国公司只占总数量的1%, 但是其国际直接投资占2010年全球投资总额的11%。国有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作用的提升, 说明投资环境在改善。尤其是最近欧盟一些国家, 针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投资, 有进一步放松管制的趋势。尽管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跨国并购遇到了很大的法律和政策障碍, 但是我要表明我的一个观点, 就是我们的国有企业除了美国市场以外可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找到更多的机会。当然我们希望美国政府改变对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限制的态度。

“走出去”有哪些政策支持

我个人从参与商务部的一些政策制定, 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一些相关研究工作角度来谈:

首先,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有个重要的提法, 新时期的对外战略要以出口吸收外资为主, 转向吸收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并举这样一个新的战略支点上, 也可以理解为对外投资合作将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 为了实施这样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去, 重点方面有:

一是, 在管理政策上。企业家都很希望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 过去的6年或者10年当中, 审批政策在逐步放松。一定规模以下的, 特别是从商务部的角度,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最快3天即可获得批准证书。一些重大项目需要到发改委进行审批, 商务部审批较少。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导向, 走出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自主的原则来推动, 所以审批会慢慢的向登记备案制转变。

二是, 在政策支持上。希望企业多关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新出台规定。对于开展对外合作的前期调研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种补贴并不是解决企业几十亿并购资金的问题, 而是给企业走出去提供点便利。离岸业务从无到有, 主要是国务院支持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一个金融产品。政府还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在增加它的产品, 对于在海外投资合作中的政治风险、国有征收, 战乱和汇兑风险也是承保的, 但目前这个保费还比较高, 因此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以来将保费降低40%。

三是, 政府也希望向企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十二五”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三大重要支点。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 大家可以在商务部网站上免费的点击和下载到覆盖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报告, 那里会告诉大家这个国别的投资环境有什么风险。另外, 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 实行属地化管理,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互利共赢的总体框架下和东道国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第一, 企业应该设立专门负责并购投资的部门。特别是中型民营企业, 之前没有做过并购活动, 往往决策者是董事长、总经理作出一个比较宏观上的判断, 但实际上没有人帮他做分析, 我们到底要买哪些企业, 到底是要买什么?买技术、买市场、买人才, 还是买资源?在做并购之前应该认真分析。大部分海外的并购活动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预期效益会提高10%、20%、30%, 但实际情况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对企业的效益是有压力的, 这个压力还是蛮大的, 如果你有一块钱的资产去买另外一块钱的资产, 我们经常听到说1+1=3, 但实际上, 1+1一开始大部分的时间是, 等于1.8%。

第二, 在考虑并购的时候, 要筹划好在并购成功后, 怎样将这个企业整合起来。特别是并购了一个控股权的企业, 而且是非资源性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考虑清楚, 哪些企业适合并购。企业内是否成立一个小组将并购的效益挖掘出来。因此并购一定要有方案, 将两个企业整合起来, 将协同效应反映出来, 这是最关键的。

政府还应在哪些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

政府现在已经在做非常多的事情, 市场方面我觉得倒是有一点政府可以考虑, 虽然说现在的支持非常多, 但是实际上看, 走出去的速度是越来越快, 大型国企的支持度还是高一点。但是在民营企业方面,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他们走出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跟海外的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等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关系, 包括他们的一些供应商或者生意伙伴老板要退休了, 想卖给中国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扶持这些企业, 使他们在流程审批过程中快一点, 这是政府可以考虑的。往往做到最后了, 整个并购过程就算快的话也要两三个月, 最后在审批的时候大家往往把握不住, 不知道这个交易到底是否可以获批。如果不批, 也可以尽早说明理由, 便于以后将这些因素考虑在里面。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点

实际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们一直没有截然分开, 我国提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同时进行。所以我国企业走出去时, 首先我们自己要强身健体, 把国内市场建好, 跟国际市场接轨, 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加入世贸组织、走出去干什么?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最终还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从衣、食、住、行、用5个最基本方面考虑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有这5个方面做优做强, 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提高国际化水平。

“走出去”将面临哪些政治风险

首先, 货币的不可兑换风险。我国企业到当地投资收益是当地货币, 由于该国外汇储备下降, 支付能力减弱, 可能临时采取一些措施, 不允许把当地货币兑换成美元汇回国内。1998年俄罗斯曾发生过, 2002年阿根廷也发生过, 都不允许企业将收益汇回来, 这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其次, 征收风险。比如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 当地政府觉得不错, 对厂子进行征收;或者投资开矿, 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这些情况我们在全球的客户中也遇到很多。

再者, 违约风险。建议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般会跟当地政府签一个协议。在海外面对政府的时候企业往往是弱势的, 肯定会形成风险、造成损失。这就是我们谈的政治风险, 我们就通过担保的形式、保险的形式, 为企业保障。

“走出去”的金融难题

我国企业到海外, 除了水土不服, 对当地的法律、经济情况不太了解, 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跟随式的金融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会走的顺畅。企业得不到跟随服务有两个原因: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比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步伐快的多,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资产超过了1.5亿。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步伐非常缓慢, 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在中国企业投资的所有地方都成立银行的分支机构, 这就决定了企业走出去得不到跟随式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企业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

国外的外资银行不可能深刻的了解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背景, 中国企业的信用延伸不到国外去, 所以建立海外公司信用体系是非常难的。国内的银行机构是在金融中心地方有分行, 但是企业走出去是在非洲、亚洲, 是在一些金融不太发达的地方, 有地域差别。我们NR账户是2009年外管局批准的, 这个账户是有限的银行服务, 只能做支付和存款业务。离岸银行业务, 离岸银行业务部受经营地的限制, 比如我们到160个国家的企业, 经营的是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 离岸银行可以给这些企业提供银行的金融服务。

我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控制风险?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10篇

“走出去”的重庆路径汽摩企业最早

相比而言, 在“走出去”的企业中, 汽车、摩托车是最早、态度最坚决也是最积极的。短短数年间, 包括建设、嘉陵、隆鑫、力帆、宗申在内的本地摩托车企业相继在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设立工厂, 并逐渐将销售机构开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也正是这种“逼上梁山”式的开始, 使重庆企业尝到了甜头、开阔了眼界, “走出去”也走得更加坚决, 领域也越走越宽。

于是, 长安在欧洲、日本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 开始借助国外丰富的汽车人才资源开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力帆将轿车工厂开到了伊朗、俄罗斯、埃及, 以独资建厂和与当地企业联姻的方式, 拓展海外市场;宗申则通过并购方式, 从加拿大获得了世界一流的氢燃料电池技术。

博赛集团“走出去”发现一片天

2006年底, 博赛集团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南美洲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欧迈矿业公司。这也是重庆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博赛由此获得了约3亿吨价值超过300亿元的优质铝矾土资源, 占领了国际市场铝矾土熟料40%的份额, 让中国人在该市场上有了发言权、定价权。

博赛集团董事长袁志伦说, 博赛此次投资成功, 采用的是收购兼并当地同行业企业的方式, 这一“走出去”的方式可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人才, 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可利用原有企业的市场和销售网络, 节约新建企业所需要的巨额市场开拓费用等。

目前, 通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博赛集团的经济效益也得到较好体现——自从收购圭亚那工厂后, 博赛已连续两次调增了铝矾土熟料全球价格。博赛圭亚那工厂通过一年多来的精心经营, 基本扭转了10年来的亏损局面, 预计今年将实现2000万美元利润, 2009年实现5000万美元利润。

博赛计划在未来3-5年内, 投资150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100万千瓦的水电站等重大项目。目前, 建设周期为2年的10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前期可行性报告正在进行中, 有望明年开工建设。

建筑企业要大胆承接有分量的工程

建工集团是重庆本土建筑企业的龙头和中国建筑企业20强。2006年, 建工集团与城建集团合并时提出, 2010年将争取年营业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 打造中国西部的“建筑航母”。为此, 他们提出了“721”战略 (市内70%、市外20%、国外10%) , 积极稳健地进行国内国际的市场开发。

从国际市场看, 今年以来建工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仅一季度承接的海外任务量就达到去年一年国外市场的产值;上半年, 市外市场所占份额达到25%。

建工集团的计划是, 市外市场方面, 将重点着眼于中西部, 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发展大潮, 伴随着中西部的经济腾飞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国外建筑市场开拓方面, 将立足于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打下的良好基础, 争取在风险和收益可控的条件下, 大胆承接有分量的工程, 在当地闯出“重庆建工”的良好名声。

餐饮企业在商贸流通领域最具“走出去”优势

“在整个商贸流通系统中, 餐饮企业最具走出国门的优势。”市火锅协会秘书长李乾惠说。

其理由有三:一是成本较低。开设一家中小型的餐饮店一般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下, 易于建立国际连锁网络。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以火锅为例, 光种类就达十余种, 完全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三是利润较高。目前重庆餐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50%以上, 若将这一比例以美元折算, 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将更多, 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将更加充足。

但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 我市走出国门的餐饮企业还不到10家, 在国外开店的总数也不到30家。是什么拖住了他们的步伐?

欧美发达国家对餐饮从业人员有相当高的学历和素质要求, 一般情况下重庆的餐饮从业人员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 重庆餐饮企业在国外发展多数以授权使用自己的商标为主, 收取少量的加盟费, 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参与菜品的制作和经营, 更谈不上在国外树立自己的品牌了。”

据悉, 重庆市商委正计划对重庆知名餐饮企业负责人和厨师进行培训, 培训的重点就是如何进军国际市场。年底前, 市火锅协会也将组织超过20家重庆知名火锅企业到国外考察对接, 预计到明年, 重庆餐饮企业在国外开店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

背景介绍

现状与差距

数据:截至去年底, 我市已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合同金额超过16.17亿美元, 实现营业额11.66亿美元;累计设立境外投资企业 (贸易机构) 共137家;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近4.02万人次, 实现劳务收入近45亿元。

类型:从传统的缝纫、建筑劳务外派, 逐渐延伸到道路工程及房屋建设、设计咨询、境外投资办厂, 以及并购海外企业和品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兴办产业园区等等。

区域: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以及非洲、南美是我市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市场。在去年我市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中, 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加蓬、巴西、马来西亚, 合同总额占全市同期总量的76.6%;对外投资方面, 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韩国、圭亚那、开曼, 投资总额占全市同期总量的97.1%;对外劳务输出方面, 新派人数列前三位的是新加坡、约旦、日本, 新派总人数占全市同期总量的36.4%。

“走出去”议价团 第11篇

冯军面对台下800多个企业家大喊:“大家都和周围的人多交换名片,我们抱团,一起‘走出去’”。

台下的人纷纷响应,喊着口号。有的人情绪激动地站起来振臂高呼。

这略显狂热的一幕,出现在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的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大会上。这次大会旨在吸引企业家们参加3月24日以比利时为首站的欧洲市场开拓行动,并充分运用了冯军擅长的“精神激励法”。有人形容,现场氛围酷似多年前流行的传销大会。

冯军说,爱国者国际化联盟每家会员年营业额平均为5亿元人民币,约100家会员加起来,总规模就会与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交易总金额不相上下。

这使得欧洲人对这个团体满怀期待,几个月间,联盟已经成功地说服了比利时和丹麦的政府投资机构,比利时公司Europe Market City(欧洲市场城)拿出店面楼盘,以免租一年的优惠条件供联盟的企业家落地。

这个以冯军为召集人的国际化联盟,目前会员约有100家,大多数是中等规模的消费品企业。联盟旨在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基地,开辟当地消费市场。这既和当下中资企业投资收购欧洲资产的路径有异,也和20年前义乌小商品进军南欧市场建“中国商品城”的情况不同。

在中资海外并购消息频传的当今,冯军试图以中国企业抱团议价、争取优惠条件建海外办事处的做法,不被部分舆论所看好。

“这真的有点土。”和冯军建立联系多年的某外国投资机构的中方成员对记者评价说,和其他产业合作平台不同的是,冯军所带领的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代表团,他们要吸引欧洲消费者、打开市场,颇有难度。

“对于中国有品牌的细分行业前三名B2C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太少。”冯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回应说,“我们也想要投资,但没有办事处而直接投资,或者盲目并购,风险太大,我们吃过这方面的亏。凡事得‘先恋爱,再结婚’,不可操之过急。”“零成本”首战比利时

3月24目,是“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定下的出发去比利时的日子。

冯军此前告诉记者,他将在此次联盟大会现场向联盟的100个会员以及俱乐部的几百个成员宣布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政府的谈判结果,并现场招募去当地落户的企业。

“零成本”或许是考察团招募参团企业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比利时方面承诺负担先期前往当地的300名中国企业家考察的往返机票、住宿,以及减免在当地设立办事处第一年的房租。

由于比利时给出的政策最优惠,考察团因此选定比利时为欧洲之行的首站。“和其他国家也在同时谈。”冯军说,由于联盟和丹麦政府谈妥了办公楼免半年房租,因此之后会去丹麦。

2011年12月,联盟中的十几家企业跟着冯军辗转欧洲,荷兰、丹麦、比利时和英国四个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部门接触,比较各国的招商优惠政策。

整个行程中没有安排一个旅游景点,以致企业老总们揣着兜里的钱向冯军开玩笑地抱怨:“下次再不和你出来了,累死了!”

“走出去”议价团

“考察团受到的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是无法想象的。”考察团成员、上海兆祥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总裁庄兆祥说。他在考察期间向丹麦政府表示希望与当地最好的建筑企业对接,刚回到国内,丹麦政府就介绍一家建筑公司过来和他当面洽谈。

四国之行后,企业家们经过投票,确定比利时的优惠政策最丰富:除了办公楼免租一年外,还提供40个政府部门专家免费咨询落地后的法律细节,而当地公司Europe Market City(简称EMC)将提供免费店而,以及前去考察的机票和酒店。

EMC集团总裁Guido Bernaerts(盖铎·博纳尔特斯)表示,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建设一个中国产品贸易展示中心,而爱国者联盟可能成为第一批入驻商户。

欧洲之行才刚刚起步,今年10月份的美国计划也在酝酿中。目前,冯军已经和纽约、旧金山、芝加哥和洛杉磯等四个城市接触过,打算挑其中两个城市建立联盟的平台。

抱团议价

2003年,冯军首次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在新加坡建立了办事处。当时科技部组织一批企业出去,但企业家们都是单独和外国政府谈合作,结果困难重重,“没人理睬,也没人给优惠政策”,最终只有冯军这一家在那里留了下来。

“中国人出去不抱团,就是条虫。一个人单飞太危险。如果500家企业抱成团统一出去谈,对方政府就不敢不重视。”冯军说,“我们建办事处,这样才有机会挑选当地合适的资源,而不是让他们来挑我们。”

2011年12月的欧洲四国之行,让冯军找到了“挑选者”的快感。比利时政府极力游说,其他三国也是各尽招数。

至今,冯军已经在丹麦和比利时大使馆召开过有关联盟的新闻发布会。比利时国务大臣艾尔曼·德·戴克到场帮助游说,称联盟选择欧盟总部所在地投资,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丹麦一共来了十几个官员,丹麦贸易与投资部长皮娅·奥尔森远道赶来,表示希望联盟今后在丹麦的进军步伐加快。

几个月前因为意图购买冰岛土地而备受媒体关注的黄怒波也是联盟的理事之一。冯军表示,当初被冰岛拒绝后,黄也开始试图通过联盟找到其它的投资方向。“当时他们一家单独跑到冰岛去,结果没谈成,现在他们也加入我们的队伍。与丹麦投资机构的谈判,还是我牵线搭桥的。”

据冯军说,黄怒波已通过联盟和丹麦投资局搭上了线,双方在前两天见了面。

但抱团的做法也受到一些质疑。一次论坛上,经济学家张维迎针对冯军的发言指出:“不要老是中国人外国人的,这样谈没希望,做企业就是做企业,要考虑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冯军也承认,哪些行业适合哪些市场,哪些市场有潜力接受中国传统品牌,联盟的会员反馈如何,“这些我都管不了”。他说自己接受一家企业一年20万元的联盟会费后,主要做的就是搭平台,对他来说,这才是真正“零风险”的生意。

冯军宣称,联盟的成员都是行业前三名,并且每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入选。但在2月25日和26日的联盟大会现场,本报记者发现,除去数位联盟发起人兼演讲嘉宾,现场真正称得上“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并不多。

对此,联盟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天除了会员之外,他们还召集了“爱国者学习俱乐部”的几百名成员,后者在业内的资历、规模虽然逊色一筹,但他们也同样有资格报名参与此次比利时的计划。

冯军的另一些做法也引来争议。比如联盟高调宣称“国际化”。但在展会现场,冯军做的更多的是联盟成员内部的抱团;他号召联盟的成员签订协议,彼此之间相互支持对方的产品。连争取到EMC的免费机票、酒店,他都要求必须统一购买海航的服务,因为海航是联盟的主要合作伙伴。

“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往往闷头做实业,不经常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也不了解外面的情况,因此需要有人带出去。”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国南区区域经理成知鱼说,冯军想要搭建平台的思路是有意义的,但欧洲市场毕竟不是谁都能来的,传统行业如何扩大知名度,和当地的品牌竞争,或者帮助当地品牌开拓中国市场,这些都是冯军他们未来需要考虑的。

在26日大会的现场,一位浙江中型服装企业董事长表示她对考察投资项目持观望态度。“这些年也参加过一些由政府组织的海外投资考察平台,虽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在欧美市场的低迷在短期难以扭转的,即使第一年房租全免,高额人力成本和低迷市场也让企业家很难行动起来。”她说。

对于这些,精明的欧洲人自然看在眼里。他们一方面对中国企业表示欢迎,另一方面也审视着他们的成功概率。皮娅·奥尔森私下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丹麦一方面在和联盟谈合作,另一方而也在挑选单个企业个别谈。丹麦方面约了包括爱国者、格力空调、汇源和全聚德等企业进行闭门午餐,商谈具体合作事宜。

企业文化要“走出去” 第12篇

事实上, 这些年来, 我国能源企业已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发展, 而是同时走上了海外发展壮大之路。比如, 进入21世纪, 仅中石化就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执行着40多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 遍布非洲、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美和亚太六大战略油气区, 呈现“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和非常规协调发展、资源接替序列清晰”的良好发展局面。

那么, 贯彻“走出去”的战略, 如何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成功呢?实践证明, 加强文化的融合, 是其重要保障。

走出去的企业, 要务必融入投资所在国, 而要如此, 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是能源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是成功的关键, 也是能源企业成长为全球公司的最高境界。要大力推进跨文化融合, 努力把企业文化“软实力”铸就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文化融合呢?依据成功企业的经验,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架设文化融合的桥梁——着力掌握他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语言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因此, 努力学习所在国语言或通用语言, 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 即了解他们的文化。国际合作不但要掌握语言, 而且也要掌握制约语言的运用、赋予语言特定意义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打好文化融合的基础——切实增强相互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在“走出去”的国际项目合作中, 应当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 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 也不能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评判他文化, 不要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 要树立动态的、关联的文化观, 这是对参与国际合作人员素质的极大挑战。美国管理学家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 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和体会所招致的结果。”没有跨文化的理解, 也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 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的成功。比如, 阿拉伯国家, 都信奉伊斯兰教, 与我们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每天定时进行祈祷, 不论当时正在做什么, 大都会履行这项程序。每年的斋月期间, 白天禁止饮水、进餐、吸烟、喝咖啡, 每天工作结束时间大大提前。“走进”这些国家, 就要对此给予充分理解, 而不能按照我们国家的习惯行事。

铺设文化融合的纽带——认真做好交流沟通。“走出去”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 建立适合跨文化合作沟通模式, 消除偏见, 减少盲目性, 双方共同构筑沟通的纽带, 才能确保企业国际合作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为促进合作人员的跨文化理解, 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 必须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坚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上一篇:国际商务合同翻译技巧下一篇:合作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