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清新范文

2024-06-11

自然清新范文(精选7篇)

自然清新 第1篇

一、从教学的需要来讲, “自然”就是要突破课时、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肯定了教师对教材的主动权。那么教师如何使用好这个主动权, 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评估教材内容的学习价值, 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 从而更好地使用教材。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为了达成某种教学效果, 常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 (当然有时也有课时盈余的时候) , 所以, 教师必须突破课时的束缚, 自主地安排时间, 以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 实现教学最优化。

例如,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水浒传》一知半解。因其是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 如果总想着让学生课后自己了解而简单地将有关《水浒传》常识口述给学生, 对于学生来讲, 只能是让他们热热耳朵, 不可能达到新课标要求。于是我就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把大体内容给学生作了一番简介, 使学生掌握了其中的来龙去脉。虽说多用了两节课, 但学生学得全面, 感得深刻, 当然是值得的。教参提供的仅是建议教时数, 因此, 教师应突破它的限制, 根据实际需要, 以人为本, 让课堂变得更具人文性、创造性。这才是自然的体现。

二、从教学的内容来讲, “自然”就是要开放课堂、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强调了它在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方面的媒介作用, 人文性则强调了它蕴含了人类的情感态度、智慧文明之后的文化价值。从这两个特点来看, 一方面, 语文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另一方面, 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创造着语文。所以我们要开放课堂, 让学生回归自然, 走进有声有色的生活, 在设身处地的生活中感悟教材的内涵, 从而学会思考, 学会判断, 学会审美, 学会表达, 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前, 我就要求学生采访学校的老师, 并注意观察他们一天的活动, 从而了解老师的想法和工作情况, 然后回忆一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 最后把自己的采访记录和对老师的感想整理出来。这样一来, 课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师生之情的感受特别真切, 所以学起来很容易产生共鸣。

生活处处皆学问,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到视有所见, 听有所闻。我们的课堂并非要一味地教教材,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教材, 照样可以搬进课堂。因此, 关注学生所关注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这才是民主开放的、自然的教学。

三、从教学的手段来讲, “自然”就是要摆脱做秀注重实用。

教学的具体实施要依据教材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而选择教学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设备,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使教学得心应手, 而且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 弄巧成拙。

目前, 有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盲目脱离教学实际需要赶时髦的现象。比如,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能充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有些教师就课课用、节节用, 可以说是滥用。明明非常简单的问题, 也要让学生讨论一番。久而久之, 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反而使学生形成了依赖意识, 削弱了独立思考能力。又如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 营造所谓的生动课堂, 就煞费苦心设法让学生表演。表演固然可调动课堂气氛, 但能否提高课堂效率才是上课好坏的标准。在使用教学设备的问题上, 有些教师把使用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的标准。

四、从教学的过程来讲, “自然”就是要因势利导、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被视为教学最高境界, 当然也应成为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功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 使他们获得真知。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他走, 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层次性、启发性,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而不是领路人。

五、从教学的目的和评价来讲, “自然”就是要尊重差异、各有所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气质、智能和特长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而这种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这不仅是教育的基础, 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差异, 而且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断耐心教育引导,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发展。

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等理科一样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像对同样一幅画不同的教师会给出不同的分数。对于同一个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生一定也会有多种看法, 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会有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其作出是非判断, 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 而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学会自圆其说。正如现在的语文试卷, 主观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正是基于这方面考虑。

描写自然景物的清新古诗句 第2篇

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

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清新活泼 自然幽默 第3篇

文章一开始描写了一些春日的特征。蚯蚓翻出一小堆一小堆的泥土,蚜虫爬上了枝头,“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摹就了一幅“城春草木深”的景色。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园中的人和物又是怎样的呢?作者微笑地观察着这里的一切,就像上帝看着他的孩子们一样,充满了慈爱和关怀。恼人的春色,也就是所谓的“春疟”使厨夫的小菜越做越坏,最终连杯盘也不洗了,佣人破例请假出游,连邮局的小孩也禁不住春的诱惑,就着送信前来“踏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烦人的“春疟”。至于全家主仆上下骑在牛背上去踏春便更令人神往了。

园中的动物也在发春疟。小狗阿杂骨头再多也不满足,向来独身主义的它“只要一个她,不管是环肥燕瘦,只要一个她就好了”。对于动物的发情,作者并未加以嘲弄和鄙薄,反而增加了春天的躁动和可爱,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仿佛看到了作者会心的微笑。而栖居在屋檐下的一对鸽子也正在上演着一幕离异的悲剧。“公鸽子”因春疟抛弃妻子,离家出走,母鸽子正在孵卵而不能外出觅食致使幼鸽饿死。作者对园中的一切关怀备至,一本正经的盘问起鸽子近来的饮食起居来,并煞有介事地以侦探的口吻作出判断,这是一起离弃案件,不无同情地慨叹:“薄倖郎!”整个过程虽属臆断,却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关爱。

让语文课堂飘进自然清新的风 第4篇

首先, 好课应有“自然”的风。

好课需要设计, 但设计不等于作秀。一堂好课, 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 更不在于额外附加些什么。恰似厨师做菜, 重要的不是“全席”, 不是“珍馐”, 而是能对人胃口, 让人吃得轻松, 吃得满意, 这就够了。好课也应该是因“材”设教, 因“材”施教。平时的课堂教学不需大动干戈、另起炉灶, 也不用竭尽全力做秀给别人看。这样的课, 教师上得轻松自然, 学生也会鼓掌欢迎的。教学是生活, 上课如过日子, 顺其自然才是真。

其次, 好课应有“清新”的风。

上课不是打仗, 不是师生憋气较劲。上课是学习共同体“对话”着、“协商”着, 智慧地穿越知识的原野。因而, 好课在激发学生求知、奋进的同时, 应当给人“如沐春风”的愉悦。很难想象, 当我们的教师抱着“例行公事”的漠然步入教室, 当我们的学生怀着“又是一课”的烦躁打开书本时, 课堂里会有怎样的“生气”!同样很难想象, 一个只把教艺展示作为好课追求的教师, 会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和诗意的涟漪?正像好教师要有气质, 好课也应有向上的气息, 应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充满自然、清新、健康、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气息!如此, 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长期以来, 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中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往往很少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呢?“生本”课堂, 研究分析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备学生”程度如何、态度如何, 体现着教师的“生本”观, 左右着课堂教学效率。只备课而不备学生, 是眼中有物、有知识而无人的体现, 是视学生为容器或学习工具的表现。

最后, 好课应该高效。

怎样才能做到“高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靠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当然也要靠学生自评、互评。在已经知晓学生对本堂课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伴、自己与教材、自己与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 启迪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主评价的有效引导在“好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在教学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三段时, 我问:“高尔基的儿子到了岛上之后没有去玩耍, 而是做了什么事情?”学生说:“来到爸爸身边以后, 他顾不上休息, 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学生很投入地读完了, 我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学生说:“还好吧。”“‘还好’是什么意思?”“就是有的地方读得好, 有些地方读得还不够好。”我又紧追着问:“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她说:“我在读的时候把‘顾不上’强调了, 但是还有几个词也需要强调的, 我没读出来。”“你说的非常好, 你觉得还有哪几个词也需要加重语气?”学生接着说:“还有‘一直’。”其他同学也补充道:“‘忙着’、‘各种各样’也应该加重语气, 这样更能体现儿子爱自己的爸爸。”在充分对话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如在处理“‘给’, 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时, 我先后提了两个问题:高尔基的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高尔基又给了儿子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入手, 在听取同学发言时认真思考, 听完后评一评, 并适时加进自己的意见, 进行补充。比如针对我问的“高尔基给了儿子什么?”有学生说:“是一封信。”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觉得他讲得不太完整, 还有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我认为高尔基还给了儿子一个做人的道理, 让他知道了‘给’比‘拿’愉快。”这样在互听互评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难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清新自然恬静质朴 第5篇

在《露西组诗》中,“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多年来一直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中国也已有诸多翻译学者对此诗作了精妙的翻译,在各大家译作中,吕志鲁教授的译本受到众多人士的推崇,笔者在此撷取吕志鲁教授的译本对之加以简略评析与鉴赏:

原文: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nd very few to love;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i'om the eye!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When Lucy ceases to be;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The difference to me!

吕志鲁译本: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圣洁的小溪在身边流淌;

没有谁把这少女赞颂,

少有人为她挂肚牵肠。

她是紫罗兰身影半露,

生苔的墓碑将她遮挡;

美丽如一颗孤星,

在夜空里闪闪发亮。

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

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

躺在墓中的露西啊,

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

这首诗是现代诗坛公认的杰作,韵律优美,文字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本诗写于1799年,抒发了诗人对一位幽居少女的深切怀念之情。她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美丽孤弱却幼年早逝,给诗人带来了绵绵的怀念。诗以朴素的语言平平写来,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浓的情意,真切感人。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诗中的Lucy究竟是何许人也,因为如若缺乏对Lucy身份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对此诗的阅读与欣赏。关于Lucy的身份问题,批评家们做了各种推测,却终无定论。传统观点认为,Lucy即其妹妹多萝西。柯勒律治就认为Lucy是多萝西,他于1799年4月6日写道:“几个月以前,华兹华斯转给我一首最崇高神圣的挽诗。有没有真实性我不敢说。很可能在某个更忧郁的时刻,他幻想到妹妹会死的情景。”当然,这纯属柯勒律治的猜测,多萝西并非年纪轻轻时逝去。还有人推断认为Lucy是安耐特·瓦隆—华兹华斯的女儿卡罗琳的母亲(诗人并未与之成婚)。亨利·托马斯在其《著名诗人传》中说到:“对他(指诗人)来说,安耐特已不复存在了。她不再唤醒他的私情,不再具有个人的魅力,不再留下辛酸的记忆;她‘融进了随着地球的运动,与山峦、岩石和树木一起出现的天地万物。”显而易见,他认为Lucy就是安耐特。也有人认为诗人幼时的伙伴也是后来的合法妻子玛丽·哈琴森是组诗中Lucy的生活原型。我们知道,生活中许多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常常会在作家的头脑中留有相应的表象;随着作家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原有的表象也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并以一种稳定的形状储存在作家记忆中。因此,笔者认为,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即他自己真实的爱恋和失去此爱的悲痛的经历是组诗的基础。Lucy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她实为一个理想的人物,是一个由多萝西、安耐特及哈琴森等生活原型合成的想象的理想美的典型。

至于Lucy到底是什么,又或代表了什么,正如其出场:“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half hidden from the eye!”可谓半隐半现,扑簌迷离。Lucy隐居的地方是“Beside the springs”。Springs(泉水)在西方文化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意向。《圣经·创世纪》第十九节中写道:“约瑟是泉边多结果的枝子”。这里的“泉”经常被阐释为基督或者是上帝的福音。与“泉”相关的地方也同样出现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如泉水仙子和其他仙女共同守护着大自然。诗人让Lucy隐居在泉边,自然彰显了Lucy的神性。笔者认为,这也就是为何吕志鲁将此诗第二句中的“the springs of Dove”译为“圣洁的小溪”,而比很多译本的“鸽子溪”(飞白等)或“鸽子泉”(吴伟仁等)更为贴切的原因。诗人在此实际上是想借“the springs of Dove”彰显Lucy的圣洁,而非简单直白地表明其居住地。若直接按字面意思译为“鸽子泉”或“鸽子溪”,其包涵的意蕴明显要比译为“圣洁的小溪”少。

诗人以苔鲜石旁的紫罗兰和夜空的孤星作比,使Lucy的形象立刻鲜明起来,暗示出她那含蓄不露而又不同凡俗的美丽以及她那孤独和不幸的命运。纯朴的描绘中,蕴藏着深沉的感情。在华兹华斯的眼里,Lucy是身影半露的幽然自放的紫罗兰,同时“美丽如一颗孤星,在夜空里闪闪发亮。”在《圣经》

中,星星为东方的三位智者指引方向,智者可以找到耶稣。所以笔者认为诗中这样的描述就赋予了Lucy神性,从而显得Lucy的圣洁。诗歌中的Lucy就如闪闪发亮的星星,独自闪耀在夜空也会给人指引迷津。“Lucy”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名字Lucia和Lucio,有“光明”之意。在拉丁神话里,有位名叫Lucine的罗马女神负责在孩子出生时给予第一道光芒,所以“Lucy”又含有“启蒙”,“照亮”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Lucy可能只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文学人物,并非现实中人。

从韵律上看,此诗采用英诗中古已有之的谣曲格律(四音步抑扬格与三音步抑扬格相间押交韵),这些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与诗中乡村少女Lucy的形象贴合得当,和谐统一。很多古时传下的著名谣曲(如《派屈克·司本斯爵士》)以及一些名家的作品(如罗伯特-彭斯的《啊,我情人像红红的玫瑰》)都以此格律写成。华兹华斯正是大量运用了这种诗体,使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诗歌中脱颖而出,并同英国诗坛上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双韵体划清了界线。从上面的原作看,诗行排列似乎参差不齐,但事实上格律相当严整:单行都为四音步,每个音步多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双行都为三音步,每个音步同样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除开第二节中第二行和第四行不押韵外,每个诗节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与第四行另押一韵。应该说,吕的译文在韵律方面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做得较为令人称道,因其译文中基本上保留了与原作相似的韵律格式,原作是abab,abcb。abab型的押韵方式,而吕译本的韵律格式为aaba,abcb,aaba型。虽然并未做到与原作的韵律格式保持一致,完全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地结合,但也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歌的韵味。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此诗似无技巧,实则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即可看出此诗处处暗含对比,例如:第一小节是总叙,一方面是美丽的少女,另一方面是她所生的环境:“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是对比;第二小节则通过连用两个比喻来进行对比:一是将Lucy喻为美丽的紫罗兰,可她却被长满苔藓的石头遮挡,不为人见(此节中吕将“stone”译为“墓碑”,笔者认为有欠妥当,因为诗中未曾暗示此处的“stone”即为“墓碑”,此处应该是译者个人的臆测);二是将Lucy喻为闪闪发亮的星星,但她却是一颗“孤星”,无人相伴,孑然闪耀在夜空;第三小节则是生与死的对比,生时“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死时也“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这说明Lucy的命运是何其惨淡。

假如我们以诗人之心去体会这首诗,并且假设确实存在这样一位少女,不难想象诗人当年见到这么一位美丽可爱却又孤弱无助的少女处于那样的环境而最终离开人世,该是多么惋惜和痛心!所以,自然而然我们也就能体会诗歌最后一句所承载的浓郁、沉重的情感。尤其“oh”一词,虽然看似简单,它却将诗人悲哀感伤的情愫表现得一览无余并且极其自然,胜过千万华丽词藻。此处也正印证了诗人崇尚自然,反对矫饰的主张。再说到译文,在仔细品读译文“躺在墓中的露西啊,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之后,笔者认为,此处译者在最后一句的翻译处理上并未充分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深沉情感,欠缺一定韵味。最后一句本应具有动人心弦之力,表达诗人悲痛欲绝的心情,并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悲剧性的反论:像露西这样一位纯洁的自然精神的体现者也会年纪轻轻就逝去。但是吕志鲁仅仅将末句简单译为:“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传达的感情不够浓郁。

从总体上来看,吕教授的译文在内容的把握方面及韵律节奏方面可以说很成功,在充分表达原诗歌的意境和意思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韵律的翻译;另外,该译文中并未出现生僻的词汇或典雅的词句,读之顺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几乎感受不到这是译文,很好地贴合了华兹华斯诗歌文字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特点。但是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如将“stone”直接译为“墓碑”,末句的译文传达的感情不如原诗深沉等,吕教授在这些方面把握得还有欠妥当。不过,从总体上讲,吕的译文还是较为成功的。

华兹华斯不愧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其诗歌虽历经数百年却仍脍炙人口,广为学者所推崇。他的诗歌在题材上多选择田园生话,在语言上主张使用生动、质朴、清新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华兹华斯正是坚持了自己的这一主张,创作出象“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这样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读来简洁朴实、感人肺腑,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愧为英国抒情诗的珍品。

参考文献:

[1]许书利纯朴中寓奇美平淡中见深情——读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杨树林露茜是谁[J].科技信息,2006.

自然清新 第6篇

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知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 八月, 欧阳修因为替范仲淹等人辩解, 被守旧派给他强加罪名, 贬为滁州知州, 第二年便写下了著名散文 《醉翁亭记》, 虽身处逆境, 却胸襟豁达, 自寻其乐, 与民同乐。庆历八年, 改任扬州知州, 这首诗是他离别滁州时所作。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开头两句写景叙事, 首句写景, 点明离别滁州是在花色光鲜浓密灿烂、嫩柳轻盈明丽的春日, 次句叙事, 写滁州的官吏百姓置酒设宴送别知州的欢快热烈场面。欧阳修由滁州转徙扬州, 朝廷的公文是庆历八年闰正月乙卯下达的, 抵达扬州为二月庚寅, 这就为我们明确了这首诗具体的写作时间。和“二月山城未见花”的夷陵不同, 滁州二月已是花色光鲜艳丽, 柳丝轻盈飘拂, 在这春光明媚, 春风和煦的美好时光, 斟满酒, 高举杯, 深情厚谊酬知己, 珍重前程话语浓。“酌酒花前”是吏民宴送知州, 与《醉翁亭记》 中太守宴众宾不同。

“我亦且知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诗的后两句抒情。诗人将自己兴奋激动又不忍作别的心情袒露无遗。欧阳修任职滁州, 颇有政声, 惠民利民, 深受爱戴, 今日饯行, 滁州父老情深意浓, 使他百感交集, 回忆起与众宾客游宴情景。“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明明知道“常日醉”, 还是要酣饮尽兴, 在弦管丝竹助兴中依依不舍, 执手话别。一个“且”字, 透露出与宾客开怀畅饮的神情仪态和悲喜杂糅的复杂心态。“莫教弦管作离声”, 发人思索, 使诗意余韵不尽。钱钟书先生在 《宋诗选注》 中说:“欧阳修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 《送卢举使河源》 里‘长路关山何日尽, 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 《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 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 《及第后归觐》 ‘轩车动行色, 弦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稍后, 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我自只如常日醉, 满川风月替人愁。”正从这首诗来。

诗歌朴素自然, 平易流畅, 好懂易记, 亲切感人。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庆历七年 (1047) 欧阳修贬官滁州期间, 诗的题目一作 《郡斋闻百舌》。歌咏的是画眉鸟, 抒写的是爱慕自由、向往自由、言论自由的心声。画眉鸟, 鸟名, 体长四五寸, 背黄褐色, 腹淡黄色, 以眼圈有白纹一线如眉, 故名。范成大 《山径》 诗:“行到竹深啼鸟闹, 鵓鸠老怨画眉娇。”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这两句写画眉鸟的声音和形迹。啭, 鸟婉转地啼叫。北周庾信 《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 二月杨花满路飞。”百啭千声, 是说群鸟齐鸣, 声音清脆悦耳, 欢快热烈。随意移, “随”, 一作“任”。移, 有变化的意思。这句是说群鸟各自顺遂其心意任意移动变化, 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 忽远忽近, 忽高忽低, 东西南北随意飞翔, 四面八方喧闹撒欢, 无拘无束, 尽情尽兴。“树高低, 在树林中时高时低地飞舞。“山花红紫树高低”表面上是说树之色与形, 其实主要是说鸟的形迹。山花烂漫, 姹紫嫣红, 苍松翠柏, 错落成荫, 吸引群鸟放开歌喉, 婉转吟唱, 在花间树丛跳跃腾挪, 声随形移,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这是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美景, 天籁之音, 令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陶醉其中。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的后两句抒发感慨。始, 方, 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 便当多令才。”向, 到, 在。金笼, 用金属制作的鸟笼, 也可以理解为镶金綴银的制作精美的鸟笼。不及, 不如, 比不上。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林间自在啼, 诗人在滁州写的 《啼鸟》 一诗中写到, “花深夜暗耀朝日, 日暖众鸟皆嘤鸣。”“黄鹂颜色已可爱, 舌端哑咤如娇婴”。比较而言, 画眉林间自由自在地鸣啭比锁在金笼中的鸣啭要优美动听得多。这虽然说的是画眉, 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自由自在地歌吟比被束缚限制的应命题咏要好的多, 自由自在地生存要比被禁锢呵斥的苟活要舒服多了, 而能用得起“金笼”的, 不是达官显宦, 就是王公贵族, 甚而是皇家御苑, 这正是将山野田园的自由与宫苑豪门的不自由作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一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或许就是这两句诗所本。

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 , 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时, 在资政殿听鸟啼, 又写了一首 《啼鸟》, 详细地描摹了林苑中的鸟啼:“苑树千重绿暗春, 珍禽彩羽自成群。花间只惯迎黄屋 (皇帝坐辇) , 鸟语初惊见外人。千声百啭忽飞去, 枝上自落红纷纷。画帘阴阴隔宫烛, 禁漏杳杳深千门。可怜枕上五更听, 不似滁州山里闻。”这些宫廷御苑中的群鸟, 虽千声百啭, 却因“只惯迎黄屋”, 听起来就不如滁州山野间鸟鸣那么清脆悦耳了。

全诗以鸟的自由鸣啭作比, 寄托了诗人酷爱自由, 向往自由的情怀, 也表述了渴望言论自由的心声。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 (1047) 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欧阳修 《丰乐亭记》 说:“修旣治滁之明年, 夏, 首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 顾而乐之。于是疏泉鑿石, 辟地以为亭, 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欧阳修年谱云, “庆历五年乙酉知滁州”, 《丰乐亭记》 作于庆历六年六月, 此诗则作于庆历七年三月。 《舆地纪胜》 曰:“淮南东路滁州, 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太守欧阳修建。” 《清统志》曰:“安徽滁州, 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 《丰乐亭记》 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景观和建亭经过, 由苏轼书后刻石, 美景美文美书, 三美兼具, 自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开头两句写景。交加, 相集, 错杂。宋玉 《高唐赋.》:“交加累积, 重叠增益。”晴, 雨止无云, 天气清朗。荡漾, 飘荡起伏的样子。不同诗句中用法不同。阮籍, 《咏怀诗》:“人情有感慨, 荡漾焉能排。”指思潮起伏。李白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谢公宿处今尚在, 绿水荡漾清猿啼。”指水波微动。欧阳修 《初春》:“风丝风荡漾, 林鸟啼交加。”指随风摆动。此句中指随风飘荡飞舞。树影婆娑, 枝叶错杂, 重重叠叠, 青翠欲滴。群鸟翔集, 在山间林中婉转歌唱。阳光下, 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绿树茂密错杂的枝条, 不少落花随风飘舞。“荡漾”旣说春风拂荡, 也说落花飘扬, 更透露出游人在撩人的明媚春光中赏心悦目, 陶醉于大自然赏赐的美景中。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后两句抒情。欧阳修年谱云:“庆历六年丙戌, 公年四十, 自号醉翁。” 《醉翁亭记》 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醉翁也。”丰乐亭四周, 群鸟啁啾, 婉转高歌, 百花竞妍, 花瓣随风飘舞, 良辰美景, 令人心醉。而此时太守已酩酊大醉, 进入醉乡, 醒酒可能要等到明天了。表面看, 这是说醉了一天, 明日才能酒醒, 实际上是说天天醉酒, 醉了一个春天, 因此等到酒醒, 春天已悄然归去了。很显然, 这是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天景致迷人, 令人陶醉, 可惜春天过于短暂, 一晃就过去了, 表达了浓厚强烈的惜春之情。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 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 篮舆酩酊插花归。

前一首写惜春之情, 这一首写醉春之态。

“春云淡淡日辉辉, 草惹行襟絮拂衣。”开头两句写春景。淡淡, 隐隐约约的样子。 《列子·汤问》:“淡淡焉若有物存, 莫识其状。”惹, 招引, 牵扯。白居易 《晚岁》 诗:“惹愁谙世网, 治苦赖空门。”罗隐 《春思.》 诗:“荡荡春风渌似波, 惹情摇恨去傞傞。”襟, 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因襟在前, 故以襟代指前面。陆机 《赠从兄车骑》 诗:“安得忘归草, 言树背与襟。”絮, 易飏而似棉絮的柔花, 如柳絮, 芦絮等。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 (安)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 (朗)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 (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春天里天上云淡风轻, 阳光灿烂, 烨烨生辉。地上春草繁茂, 茁壮生长, 牵扯游人的衣襟。而飞扬的杨花柳絮, 不经意地拂拭着游人的衣服。“惹”与“拂”两个动词的使用, 把草和絮拟人化, 生动传神地写出春草欣欣向荣茂密生长。柳絮随风飘舞, 拂拭人衣。表现了春意盎然勃勃生机, 撩人心弦。这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相比, 功力悉敌, 把春天的美景刻画得细致入微。

“行到亭西逢太守, 篮舆酩酊插花归。”写太守与民同乐。太守, 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 唐称刺史, 也一度用太守之称, 宋朝称权知某军州事, 简称为知州。诗里称为太守乃借用汉唐称谓。篮舆, 竹轿。 《宋书·陶潜传》:“潜有脚疾, 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 既至, 便欣然共饮酌。”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范蠡有扁舟, 陶潜有篮舆。”酩酊, 大醉。 《水经注·沔水》:“山季伦 (简) 之镇襄阳, 每临此池, 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 往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 酩酊无所知。’”游人兴之所至, “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游人游到丰乐亭西, 碰上了地方长官欧阳太守, 这时的欧阳太守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鲜花, 正坐在竹轿上酩酊大醉而归。放着舒适华丽的官轿不坐, 偏要坐晃悠悠吱吱响的竹轿, 彰显了太守洒脱不羁的性格, 不摆官架子, 与平民百姓亲密接触, 游人也可以一睹这位太守的风采。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一首写恋春之意。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开头两句写春景。红树, 指山野中鲜花盛开的果树。青山, 指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的山野。杜牧 《寄扬州韩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朱熹 《水口行舟》:“郁郁层峦夹岸青, 青山绿水去无声。”青山红树, 日将西斜, 长长郊野, 连天碧草, 苍翠葱绿, 一望无际。仰望层林尽染, 俯瞰芳草连天, 夕阳西下, 彩锦铺满云天, 令人流连忘返。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写滁人恋春之意。“老”, 有的本子写作“尽”。天已暮, 春将归, 应是游人返程时, 但是, 游兴未尽的滁州民众乐而忘返, 根本不管什么天晚春尽, 依然踏着落花, 来往于丰乐亭前, 欣赏这暮春美景。诗人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的酣畅淋漓, 情意绵绵。

纵观这三首诗, 都是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写景, 多姿多彩, 美不胜收;抒情, 明快热烈, 蕴含深邃。如能将其与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结合起来阅读欣赏, 更能加深理解, 领会其丰富内涵, 相得益彰。

摘要: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在变革文风的同时, 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他的诗主要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 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题材的吟咏, 诗歌语言清新流畅, 平易自然, 开北宋一代诗风。

关键词:别滁,画眉鸟,丰乐亭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3]林庚, 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自然元素壁纸 打造清新家居 第7篇

壁纸看点:用小块斑马纹来衬托房间的清甜柔美,更好地突出了干净整洁的格调。

点睛小物:红色吊灯缩短了整个空间的距离感,毛茸茸的皮草地毯则为清透的环境增添了几许暖意。

2呼吸壁纸上咖啡杯的剪影和轮廓罗列布置,木质桌椅的明暗色调很简洁,其实,咖啡是一种生活态度,悠然却又保持清醒,随性却又香浓迷人。

壁纸看点:看似非自然的咖啡主题壁纸,实际最能体现日常生活作息张弛有度的自然之道。

点睛小物:不需要太多墙面装饰,用几幅造型朴拙的墙面挂画就可以轻松协调咖啡壁纸的疏密感觉。

3实木铺地和褐色床盖的组合深浅有致,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明晰的对比。淳厚大气的木纹壁纸将对自然木质的喜好延续下来,为原本平直的卧室搭配带来了不少有趣变化。

壁纸看点:选取天然木纹中最具变化的一种,以小面积条带状出现在空间中,既为前景做铺垫,同时也起到了壁挂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铺设方法。

点睛小物:床边小桌,金银两色的渐变十分抢眼。浮雕感的暗花使得原本敦厚朴实的木色格调也有了精致细腻的一面。

4最具灵动气质的水以多重灰色调的水泡形式装点居室,两张造型轻巧舒适的座椅在这个清澈又内敛的环境中显得温馨而惬意。

壁纸看点:用统一的圆形作为图案元素,不同的组合丰富了空间,仿佛水泡一样令环境充满了氧气。

点睛小物:靠垫、地毯、花器和灯具都延续了环境的黑白基调,灵活的搭配很好地塑造出环境的经典感。

5热衷于经典简洁造型的桌椅家具,恰到好处地渲染出追求品质的生活情趣,鳞次栉比的植物花纹与细条纹相搭配,生活淡雅而恬静。

壁纸看点:这款壁纸层次感和秩序感谐调而突出,细节处又极富清新自然的青草味道,用条纹来引导空间区域的过渡十分巧妙。

点睛小物:看似浓艳热烈的玫瑰花用在这样清淡温馨的环境中别有韵味,多了几分知性的花朵使得整个环境更容易让人亲近。

6不要过于随意开放,喜欢自然与理性兼具,将花草图腾与龟背纹韵律相调和,利落简洁的家居线条同样生机盎然、舒缓自如。

壁纸看点:清雅的色彩与充溢着理性魅力的花草龟背纹图案相搭配,令整个空间齐整了不少。而淡米色和紫色的穿插则一扫刻板,整个环境立刻灵动起来。

上一篇:语文表达下一篇:全寿命经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