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长因子范文

2024-07-14

血管生长因子范文(精选11篇)

血管生长因子 第1篇

1 冠心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血互根、脉为血之府”,“脉”可理解成解剖学中较大的血管,脉络则与中小血管、微循环基本相同。冠心病的发生为心之络脉瘀阻亦或心之络脉绌急所致[2],心气虚乏,络脉瘀阻可致心络瘀塞引起真心痛发作,即急性心肌梗死(AMI)。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贯穿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3],因此,益气活血、去瘀生新是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生新”代表新的血液,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血管的再生[4]。血管新生是指在缺血心肌已有的血管床上,促进内皮细胞发芽长出新支,形成血管网[5]。血管新生与中医学“生脉”理论相关联,中医“生脉”理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血管管腔增粗,血流量增加;二是处于关闭状态的血管出现再通现象;三是生成新的血管[6]。医学文献中关于“生脉”、“生血”、“生肌”等方面的论述,为中药促进血管新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中药与血管新生

目前在中药促血管新生作用研究中,中药及中药单体包括丹参、白藜芦醇、人参皂苷、西洋参茎叶总皂苷、葛根素、川芎嗪等,方剂与中成药包括当归补血汤、保心汤、温养益心方、芪参益气浸膏、芪丹通脉片等。血管新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程序化的级联事件[7],包括活化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释放蛋白酶,蛋白酶溶解血管基底膜,从而使内皮细胞侵入周围组织,形成血管萌芽,萌芽增殖与内皮细胞分化形成管腔,而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证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等20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新生的调控。

3 细胞因子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有实验证实中药能够通过调控VEGF、b FGF水平而影响血管新生,另有学者发现PDGF-B能通过诱导血管周细胞聚集,促进血管成熟,对维持有功能的血管有重要的意义[8]。在体外研究中发现TGF-β1具有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同时还可调节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增加纤维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形成,是体内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9]。目前研究认为VEGF和b FGF是体内发现的最为有效的促血管因子[10]。

4 中药治疗与VEGF

4.1 VEGF

VEGF又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一组功能强大且能产生多种效应的细胞因子[11]。VEGF活性为组胺的5 000倍[7],能够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诱导新血管的形成。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以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等,具有调解大量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存活、分化和细胞间通讯等作用。有文献报道,缺氧是刺激VEGF过度表达的作用因素之一[7]。

4.2 中药对VEGF的影响

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Rg1)作为人参提取物中的一种重要皂苷成分,在体内能够诱导血管新生[12]。尹慧秋等[12]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及模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低氧状态方法,证实人参皂苷Rg1诱导血管新生与较高的VEGF表达水平有关,并且是通过激活PI3K/AKT和抑制p38MAP途径发挥作用的。

丹酚酸B(Bsalvianolic acid B)为丹参有效成分之一,He等[13]证实丹酚酸B能够增加梗死周边区以及左心室非梗死区VEGF相对高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实现心肌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提示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注射液可提高大鼠梗死心肌VEGF、PDGF-β等细胞因子水平,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数(MVC)及毛细血管密度(MVD)较对照组出现明显增加趋势,推测其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可能通过促进VEGF等相关细胞因子而发挥效用[14]。

巴戟天糖链(MOO)是巴戟天醇的主要有效成分,杨景柯等[15]研究发现MOO具有促进AMI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梗死周边区VEGF表达实现的。

葛根素(puerarin)为传统中药葛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张淑娟等[16]证实其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且血管的新生程度与VEGF m RNA表达水平大体上保持一致,提示其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与增加VEGF m RNA表达相关。

舒脉汤含由黄芪、三七、水蛭、丹参等七种组成成分,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传统中药之一,已证实该药能使AMI大鼠梗死周边区MVD增加,心肌VEGF蛋白表达量增高,并证实该药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产生作用的[17]。

5 中药治疗与b FGF

5.1 b FGF

b FGF是目前研究最多、生物效应最强、作用最广泛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之一[18],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明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19]。b FGF与FGF受体(FGFR)结合发挥效应,激活信号转导途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Ras/Raf/MEK/ERK、蛋白酪氨酸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等通路[19]。b FGF能够趋化血管内膜的各类细胞[19],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20],促进外溶酶原激活物和胶原酶分泌,加速损伤部位的细胞外基质部分溶解,使毛细血管长入细胞外基质,拮抗心肌损伤,并且可促进一氧化氮(NO)产生。NO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抑制凋亡,为血管新生早期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介质[13]。

5.2 中药对b FGF的影响

芪丹液由黄芪、丹参等六味益气活血药物组成,已证实丹参能促进一些器官黏膜的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同时可以消除陈旧性的瘢痕疙瘩,对缺氧所致的心肌损伤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1]。殷惠军等[22]发现芪丹液能够上调心肌梗死大鼠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 F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14 d MVD较7 d时显著增高,表明芪丹液可以将VEGF、b FGF水平维持较长时间,有易于侧支循环形成。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由西洋参茎叶中提取,王承龙等[23]通过观察不同PQS剂量组VEGF和b FGF表达的情况得出结论:PQS可促进大鼠AMI后缺血心肌内源性VEGF和b FGF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心肌血管新生,血管密度增加,改善心肌微循环。

双龙丸为蜈蚣和全蝎等虫类按比例组成的中药配方,具有破瘀散结的作用。杨祖福等[24]观察到大剂量和小剂量组较同时期心肌梗死组新生血管数显著增加,表明双龙丸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并推测大剂量双龙丸对VEGF、b FGF的分泌及其基因转录水平都有一定的上调作用。

侯仙明等[25]通过给予AMI大鼠和血生络方3周治疗,发现该药物能够使血清及心肌组织中b FGF和b FGF m R-NA表达增加,有利于大鼠心肌缺血区血管新生。

6 展望

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损伤的心肌细胞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随时间推移导致心室重塑,加重心肌纤维化,促血管新生治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心功能。细胞因子在中药促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中药对VEGF、b FGF表达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知某些中药能够激活PI3K/AKT通路,但中药对VEGF、b FGF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下游转导途径机制的影响研究仍在进行中,已有学者证实可能存在其他信号通路和下游介质参与纤维化损伤[13]。

中药方剂与中成药的成分较为复杂,主要为大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促进细胞因子表达的确切成分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将有效成分进行提纯并深入研究中药单体作用及其机制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摘要:中药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又一途径。血管新生为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其机制的探讨,发现在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因子的研究 第2篇

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因子的研究

通过应用杏鲍菇菌丝对温度、pH值、碳源及生长调节剂浓度等不同条件处理下生长速度的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为7,合适碳源为葡萄糖,其用量为20g/L.添加激素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 者:朱建华 张晨 ZHU Jian-hua ZHANG Chen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 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 年,卷(期): 13(2) 分类号:Q945 关键词:杏鲍菇   菌丝   生长速度  

血管生长因子 第3篇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机体内促进血管生长最主要的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因此,以VEGF为基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备受关注。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类号】R31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32-02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1BMSC的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为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器官间质中,其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微环境中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特别是能够横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其具有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可自体移植等特点。BMSC没有特异性的表面标志,在其表面存在一些与造血干细胞不同的表面抗原,目前一致认为BMSC对于CD29,CD44,CD90,CD105,CD71,SH-2,SH-3等呈阳性反应,同时对于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11b、CD45、CD34等呈阴性反应[1,2]。形态上多呈扁平梭形或星形细胞,因此BMSC可通过细胞的表面标志和细胞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目前常用的BMSC分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贴壁筛选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1.2BMSC作为种子细胞治疗疾病的优越性BMSC具有很多其他干细胞没有的特性,使其成为很多治疗疾病的种子细胞:①可来源于自体,取材方便,分离获取容易,没有伦理学争议。②在体外培养能快速扩增,且能永久分化,可诱导分化为各种细胞。免疫原性弱,安全性好。④能在组织中成活、迁移和分化。⑤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生长因子、多种黏附分子等 ,在组织发育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有以上优越性,表明BMSC是疾病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之一。

1.3BMSC作为外源性基因细胞载体的优越性①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可以保持其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②外源性基因的产物可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缺血损伤区,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善组织修复的微环境。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转染外源性营养因子促进自身和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同时亦可转染凋亡基因如 bcl-2等抑制脑细胞凋亡,减轻神经组织的进一步缺血损伤。因此,通过导入目的基因,将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相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将具有更广泛的前景。

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2.1VEGF的生物学特性VEGF特异性促使血管内皮增殖的有丝分裂原,是机体内促使血管生成的最主要生长因子,其功能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启动血管形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并能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强烈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创伤修复、侧枝循环建立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165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含量最丰富,而且它是一种分泌性生长因子,广泛地在多种组织细胞中表达,不仅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活性,而且其表达产物是可溶性的。从细胞中分泌出来,扩散性强,易到达靶细胞,能很好的发挥生物学活性。

2.2VEGF基因转染BMSC移植治疗疾病的优势对于移植的BMSC进行VEGF基因修饰后,就会从几个方面加强疾病的治疗作用。㈠大量的血管新生可以改善梗死边缘区休眠细胞的血供,改善和恢复其功能;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血管新生的同时,还可以直接刺激血管扩张,血供的改善可以提高移植细胞的成活率并为其以后的长期增殖分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㈢移植细胞存活数量可能增多,因为通过对移植细胞的基因修饰可提高其移植后的存活率。因此,将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结合起来将是一种新的较好的方法。

3VEGF基因转染入BMSC的方法

3.1重组载体导入真核细胞的方法将重组载体导入真核细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磷酸钙共沉淀法,电穿孔法,DEAE-葡聚糖法,脂质体介导法,原生质融合法;病毒载体转染法,细胞核直接注射法。其中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是近年来外源性基因导入宿主细胞的常用方法之一。

脂质体是由生物可降解成分组成,以其靶细胞范围宽、转化效率高、应用简便、毒性小、对包裹的基因没有限制,又没有病毒做载体引发生物变异和癌变的可能性等优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在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基因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转染基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脂质体与细胞膜相结合,由于其与细胞膜有相似的结构产生了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或者通过内吞的形式使得外源基因进入胞内,但是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外源基因主要是通过内吞的形式进入胞内,在胞内释放外源基因或者进一步与核摸结合使得外源基因直接进入细胞核,减少了外源基因被溶酶体降解,同时由于阳离子脂质体带有正电荷而核酸分子及细胞膜的电荷都是负电荷,所以阳离子脂质体与核酸和细胞膜的结合力都大大增加,从而增强了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效率。

3.2影响脂质体介导VEGF基因转染入BMSC的因素①阳离子脂质体的组成;②脂质体与DNA的比率;③脂质体的总量;④细胞密度以及脂质体/DNA复合物与细胞作用的时间;⑤转染时所用的培养液是否含有血清等。由于脂质体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是影响基因转染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适时终止其胞毒作用是很关键的。

4BMSC修复组织损伤的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BMSC能有效修复组织损伤, 使其功能和结构缺损得到恢复, BMSC的组织修复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BMSC能直接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②分泌营养因子促进修复;③促进内源性干细胞迁移与分化;④促进新生血管形成;⑤BMSC对损伤部位靶点的归巢;⑥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5影响BMSC移植治疗效果的因素

5.1移植BMSC的时机移植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缺血的早期,毒性物质、促炎递质和氧自由基的释放等微环境的改变对移植细胞的影响。同时,组织损伤亦释放趋化因子等使干细胞迁移至损伤部位参与修复,即缺血后组织的自身修复过程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分化。二是在缺血的慢性期,纤维组织的形成阻碍了移植细胞的迁移、生长、整合。

5.2移植BMSC的途径脑局部立体定向注射细胞移植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有可能会损伤正常脑组织,不易为患者接受,而经静脉或动脉注射较脑局部注射优越,因移植细胞分布更广,每次可移植的细胞数更多,操作更为方便,不需特殊装置,将来临床应用中患者更容易接受。

5.3移植BMSC的浓度BMSC的浓度影响着移植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MAPCs浓度为3~6×106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均有恢复,而MAPCs浓度为1×106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MAPCs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浓度太高又易致静脉栓塞。

6VEGF基因转染BMSC的治疗应用

6.1缺血性心肌病周文武等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移植后4周用Buxco系统于Wistar大鼠心尖置测压管进行有创动态心功能测定。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结扎后各组的大鼠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受损,导致了心功能不全;在治疗后,联合组、细胞组及基因组动物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善,以联合组最明显,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组、基因组,同时,细胞组、基因组动物又明显小于对照组。这说明联合治疗在抑制心室扩张、限制心室重构及促进心肌细胞修复,缓解心功能进行性下降等方面要优于单纯的细胞治疗或基因治疗;即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BMSC移植于心肌缺血区,其疗效可能优于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的单独应用。因此采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将VEGF导入 MSC中就有可能使BMSC在发挥心肌修复作用的同时表达分泌 VEGF,从而促进血管的生成,有利于血管化心肌组织的新生,提高组织工程心肌组织修复缺血心肌的效果。

6.2骨缺损对骨发生,骨修复的研究证实,血管入侵是骨形成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其中的关键生长因子,不仅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募集,迁移,增殖,协调着血管生成,并且介导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及功能。骨内血管生成是骨形成早期的关键环节,骨生发中心即位于血管化的环境中,无论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都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禹志宏等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点的研究中证实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病毒基因转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验证了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疾病的可行性。 Zelzar等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通过增加格根包尔氏细胞在骨膜内和软骨内的活性来促使骨的形成。J.Wang 等表明Ad-VEGF165组诱导骨形成的时间比阳性对照组早2周,这说明Ad-VEGF165能缩短骨形成的时间。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发现它能缩短治疗周期和降低细胞污染的危险性。

7小结与展望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机体内促进血管生长最主要的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因此,以VEGF为基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备受关注。VEGF在很多正常及病理的人或动物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低无法形成有效浓度,并且VEGF蛋白的生物半衰期非常短,仅为6分钟,即使直接将VEGF应用于损伤处也会被周围组织中的酶类很快降解,不能持续发挥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采取了基因治疗的手段通过许多实验也都证实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VEGF蛋白在机体局部持续、高效表达,为治疗各种缺血性疾病、骨折、骨缺损、骨坏死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取材方便安全、来源丰富、损伤小,易于体外培养扩增,在体外可长时间保持未分化状态,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多种治疗性外源基因,而且自体获取的BMSC回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BMSC已经成为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因此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和基因工程学的兴起,若与其多向分化潜能相结合,通过导入目的基因,将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结合在一起,这在临床应用中将会有广阔的前景。如将二者结合起来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这将为神经临床科医生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对BMSC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是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目前BMSC的鉴定、分离纯化等还未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BMSC在体外诱导和体内移植的生物学机制还未阐明,以及通过病毒载体如腺病毒将VEGF转染到BMSC中,虽然效率高,但存在着免疫反应的危险,何适时调控VEGF表达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血管生长因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6 月~2013 年6 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 例为观察组, 在本院健康查体的人群34 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6 例, 女34 例, 年龄50~80 岁, 中位年龄73.8 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者急性期、恢复期时各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以3000 r/min离心15 min, 分离出血清。VEGF和Ang-2均采用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 所有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对照组检测方法同观察组。

1. 3 评价标准[2]以梗死面积为标准进行划分:①梗死面积>5 cm2或有两个以上梗死灶定义为大面积梗死;②梗死面积在3~5 cm2定义为中梗死灶;③梗死面积<3 cm2定义为小梗死灶。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VEGF、Ang-2 比较观察组血清VEGF和Ang-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观察组恢复期血清VEGF (271.1±45.4) ng/L、Ang-2 (30.3±1.19) ng/L较急性期VEGF (312.2±34.6) ng/L、Ang-2 (34.2±1.75) ng/L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比较, P<0.05

2. 2 VEGF、Ang-2 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关系Ang-2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P<0.05) ;VEG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明显相关 (P>0.05) 。

2. 3 观察组不同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清VEGF、Ang-2 对比大、中、小面积患者血清VEGF分别为 (461.4±65.1) 、 (354.3±66.4) 、 (292.1±51.3) ng/L;Ang-2 分别为 (36.2±1.71) 、 (32.6±1.31) 、 (28.7±2.6) ng/L, 大、 中、 小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清VEGF、Ang-2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VEGF是最早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纯化出来的一种具有肝素结合活性的生长因子, 参与血管形成, 有保护中枢神经功能作用[3]。血管生成素 (Ang) 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 Ang-1 有保持血管内皮稳定性作用, 使血管成熟;Ang-2 能拮抗Ang-1, 对血管的稳态有破坏力, 与内皮细胞增殖有关联[4]。

VEGF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生长的因子, 其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明显升高, 直到恢复期时水平逐渐下降。研究发现, 患者病情的严重性与脑梗死面积有着显著关联, 梗死的面积越大, 表达水平就越高[5]。Ang-2 是一种分泌型细胞因子, 作用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2 (Tie-2) , 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当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存在时, Ang-2 竞争抑制Ang-1 效应, 对于血管结构起松解作用, 从而消除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对血管形成的限制, 增加内皮细胞对VEGF等的敏感性, 促使新毛细血管形成。而VEGF可显著上调Ang-2 在宿主基质细胞的表达, Ang-2 在VEGF协同下, 起到促进血管增生作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二者均有动态变化, 急性期显著上升至恢复期后明显下降, 且二者均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Ang-2 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恢复期血清VEGF、Ang-2 较急性期显著降低 (P<0.05) 。大、中、小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清VEGF、Ang-2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与VEGF、Ang-2 均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动态监测二者血清水平的变化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评价患者预后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会开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与预防的新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血管生长素-2 (Ang-2) 水平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为观察组, 健康查体者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VEGF、Ang-2进行测定, 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Ang-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恢复期血清VEGF、Ang-2较急性期显著降低 (P<0.05) 。大、中、小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清VEGF、Ang-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VEGF、Ang-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面积和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动态监测二者水平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急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陈景红, 李娜, 王建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临床荟萃, 2011, 26 (23) :2033-2034.

[2]沈瑞乐, 康康.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24) :25-26.

[3]何建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2 (7) :767-768.

[4]何建明, 李玉蓉, 韦英秀.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9) :762-763.

血管生长因子 第5篇

体外培养小鼠卵母细胞及其生长分化因子-9基因表达

体外培养小鼠的窦前卵泡以得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卵母细胞, 比较体外发育卵母细胞与体内生长的卵母细胞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基因表达量, 探讨GDF-9的表达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成熟的.影响. 选择体外培养第2天(D2)、D4、D6、D8、D10、D12卵母细胞作为体外发育组; 同窝雌性小鼠出生后D12、D14、D16、D18、D20、D22卵母细胞作为体内发育组; 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两组MⅠ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 结果体外培养小鼠窦前卵泡可以得到MⅡ期卵母细胞, 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达到89.5%、51.8%和56.6%. 小鼠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随发育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而体外发育D8-12卵母细胞GDF-9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期体内发育卵母细胞(P<0.05). 体外发育D8-12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低于同期体内发育的卵母细胞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其发育潜能较低.

作 者:彭宇洪 庄广伦 周灿权 谢守珍 程冀平PENG Yu-hong ZHUANG Guang-lun ZHOU Can-quan XIE Shou-zhen CHENG Ji-ping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妇产科,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动物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ZOOLOGICAL RESEARCH年,卷(期):27(5)分类号:Q95关键词:小鼠 培养 卵母细胞 生长分化因子9 Mice Culture Oocyte Growth differention factor-9

血管生长因子 第6篇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作为TGF-β的下游效应介质,在高糖血症 —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CTGF —肾间质纤维化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阻断CTGF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将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晚近的研究表明[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目前,多数研究均着重于HGF阻断TGF-β所致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但对于CTGF在阻断上述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确。本实验先前的研究表明HGF对CT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能证明其对CTGF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过程亦有阻断作用将进一步为HGF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有效证据。

本试验将通过观测rhHGF对CTGF刺激下肾小管上皮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HGF在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培养试剂 HKC细胞株,重组人HGF(rhHGF,Peprotech公司,美国)和重组人CTGF(rhCTGF,Peprotech公司,美国)。

1.1.2 RT-PCR试剂 Trizol (Gibco,美国),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美国),PCR 试剂盒(Promega,美国),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英骏生物技术,中国)。

1.1.3 Western印迹法试剂 分光光度仪(Pharmacia Biotech,美国),垂直电泳仪(BioLabs,美国),PVDF印迹膜(Millipore,美国),ECL发光反应系统(Cell Signaling,美国),鼠抗人α-SMA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美国),鼠抗人GAPDH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美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鼠IgG抗体(Santa Cruz,美国)。

1.2 方法

1.2.1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C)培养:HKC用含10%FCS的DMEM/F12培养液传代培养,培养条件为37℃,5%CO2。 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后,以1×106/瓶的密度接种于25ml培养瓶。用10%FCS- DMEM/F12培养细胞6小时后,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2h,使细胞同步于静止期。

HKC孵育18h后,吸弃培养液,分三组:① 换以新鲜DMEM/F12营养液(葡萄糖终浓度为5.5mmol/L),继续培养78小时;② 换以含CTGF营养液,终浓度为5.0ng/ml,继续培养78小时。③ 换以含CTGF营养液,终浓度为5.0ng/ml,同时加入rhHGF终浓度浓度分别为50ng/ml、100ng/ml和200ng/ml,继续培养78小时。

1.2.2 COLA41、FN、α-SMA、CTGF 及TGF-β mRNA检测RT-PCR 按Trizol说明书在培养瓶提取细胞RNA,定量后取总RNA2ug作逆转录,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取1ul逆转录产物为模板,以50ul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取PCR产物5ul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并照相,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处理,以吸光度代表表达量,计算上述产物的相对表达量(即各基因条带吸光度/β-actin基因条带吸光度)。至少重复6次独立的RT-PCR全过程。

Western印迹 ① SDS-PAGE:分离胶浓度为12%,浓缩胶浓度为5%的垂直电泳。样品中加入上样缓冲液,加热变性,恒压120V,电泳7~8小时。② 转膜:采用电转移装置,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血清成分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恒流100A,8小时。③ 蛋白印迹反应:杂交反应液置4℃,反应12小时。去离子水漂洗膜后,反贴法覆于混合液滴上孵育5分钟,在暗室内胶片感光60秒,显影1.5分钟,定影2分钟,清水冲净晾干,结果用数码成像系统扫描,测定光密度值并计算α-SMA与GAPDH光密度比值。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由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rhHGF对CTGF刺激下HKC FN和α-SMA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法)

如图1所示:rhHGF浓度分别为25 ng/ml、50 ng/ml、100 ng/ml、200 ng/ml,与单纯CTGF组比较,FN和α-SMA表达均明显减少,且其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P < 0.01)

表1:rhHGF对rhCTGF刺激下HKC FN和α-SMA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rhCTGF组,* < 0.01;与rhCTGF+小剂量 rhHGF组比较,**P < 0.05

2.2 rhHGF对rhCTGF刺激下HKC α-SMA 蛋白表达的影响 如图2所示:rhHGF浓度分别为25 ng/ml、50 ng/ml、100 ng/ml、200 ng/ml,与单纯CTGF组比较,α-SMA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且其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

图2:rhHGF对rhCTGF刺激下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 < 0.01

3 讨论

CTGF属于CCN(包括Cyr61/Cef10, NOV和ELM-1)家族,富含半胱氨酸,为36-38kDa的单体分泌蛋白,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q23。血清生长因子、TGF-β1、骨形成蛋白、糖皮质激素、纤维蛋白酶等均可激活其表达[2]。目前,对CTGF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清楚[3],晚近的研究提示[4],CTGF作为TGF-β的下游效应介质,可以介导TGF-β的负面效应,被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因子。

本研究发现,加入rhHGF后,CTGF刺激下FN、α-SMA表达均明显下调,提示HGF可抑制CTGF所致HKC纤维化;同时,不同剂量HGF对纤维化因子表达量的影响,反映了HGF抑制HKC纤维化过程是剂量依赖性的;而rhHGF可在不影响CTGF表达的情况下,抑制后者所致纤维化,表明HGF亦可能通过阻断CTGF的致纤维化途径而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对比本实验第二部分结果,在高糖刺激下,rhHGF下调非CTGF所致的COL4A1表达,提示HGF抑制HKC纤维化可能还通过CTGF以外的其它途径。有研究表明[5],HGF可通过激活细胞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42/44MAPK)通路,削弱TGF-β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Smad2/3核转位,来阻断纤维化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HGF可抑制CTGF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表明其可通过阻断CTGF的下游途径发挥其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本研究先前实验提示,HGF的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还可能通过CTGF以外的其它途径。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了解HGF阻断DN发展的具体机制,从而充分认识HGF在DN治疗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Junwei Y, Chunsun 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uppresses renal interstitial myofibroblast actovation and intercepts smad signal transduction [J]. Am J Pathol 2003; 163(2): 621-632.

[2]Inoue T, Okada H, Kobayashi T, et al. TGF-beta1 and HGF coordinately facilitate collagen turnover in subepithelial mesenchym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2; 297(2): 155-160.

[3]Junwei Y, Youhua L. Blockage of tubular epithelial to myofibroblast transition b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prevent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J]. J Am Soc Nephrol, 2002; 13: 96-107.

血管生长因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 0只由军事 医学科学 院动物中 心提供的 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体重240~270g, 平均体重 (251.81±10.92) g, 于温度 (18±4) 0C、湿度50c60%、存在正常昼夜光照变化及自由进水条件下喂养20周。按照抽签方式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 (每组20只) , 四组大鼠性别、体重、数量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对80只大鼠给予常规麻醉 (腹腔内注射5%水合氯醛, 剂量5~8ml/kg) , 将下腹部皮毛及背部皮毛 (范围2cm×2cm) 刮除后常规碘伏消毒, 铺巾并固定处理。于腹部大网膜取出约2.0g脂肪, 将其迅速移入存放生理盐水的无菌玻璃皿中, 对腹部给予常规缝合。利用显微剪将取出的脂肪块剪碎使之成为细小颗粒状 (大小约1~2mm) 并洗净, 将大鼠翻转后对背部除毛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给予纵行小切口并钝性分离皮下, 获得圆形皮下腔隙 (直径约2.5cm) , 在已分离的腔隙内将脂肪颗粒注射完成后缝合背部切口。术后常规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 (剂量10×104U) , 连续注射7d为宜。

1.2.2实验方法对四组大鼠术中皮下腔隙内注入脂肪颗粒后给予不同处理方法, 其中A组仅注射50μg/L生理盐水、B组注射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组注射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组注射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记录四组大鼠术后15d、30d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 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1.2.3观察指标于手术后15d、30d每组分别抽取10只大鼠, 将移植体外周包膜去除后对其残余质量进行精密测量, 记录数据。之后固定 (10%甲醛) 、包埋 (石蜡) 、切片, 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CD34) 后观察移植脂肪块周边血管密度值。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7.0) 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 其中以t检验计量资料 (由表示) , χ2检验计数资料[由X (%) 表示], 当结果为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组大鼠术中经不同处理后, A组术后15d、30d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均最低, 而D组则最高,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C两组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自身脂肪抽吸后获得纯化颗粒并于待修复的人体软组织缺损部位完成注射的治疗方法称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 由于此法取材方便、成本较低, 利于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但有研究显示[1], 自体脂肪移植后成活率仅为30%~60%, 其原因为脂肪组织较为脆弱, 经大量移植后对缺血状态具有较差耐受性, 而局部区域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需要长时间方可完成血运重建, 无法满足自体脂肪对血液供应要求。提示加速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尽快建立血运是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及患者疗效的关键因素。

注:*表示与A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C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D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 FGF) 是近年来于临床广泛使用的血管生成因子, 其作用为加速颗粒脂肪移植成功所需血管生长, 利于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迅速建立血运, 最终达到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目的[2]。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 有学者提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对脂肪移植成活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对血管进行直接诱导, 提供促进因子以满足血管生成初期所需能量, 加快局部血管形成速度, 使血管正常状态得到有效维护, 血管内皮通透性随之增加, 获得满意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效果。

本文研究可知, 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最低, 提示自体脂肪移植效果并不理想, 脂肪颗粒存活率较差;B、C两组分别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注射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虽较A组有所提高, 但并未获得满意改善效果, 脂肪颗粒存活率略高于A组;D组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注射给药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显著高于A、B、C组大鼠, 提示两种药物联合注射可显著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 有利于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在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注射可显著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 有利于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及预后, 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杰, 银桂彬.血管生成素协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自体脂肪移植血运重建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16 (7) :891-894.

[2]李卫华, 孙志成, 王文, 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3, 13 (45) :8817-8820.

血管生长因子 第8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外伤和骨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细胞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VEGF,PDGF在脑外伤与骨折的愈合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合并脑外伤的骨折患者较单纯骨折患者这些特定生长因子的表达理论上要增强,而这可能是造成合并脑外伤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加速的原因。本研究将合并脑外伤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和单纯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PDGF的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促进骨折愈合的细胞因子疗法寻找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a)来源:就诊于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患者。b)病例数:共40例,其中单纯骨折患者20例,合并脑外伤骨折患者20例。c)入选标准:男性,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相关基础疾病。骨折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方式为伤后第2~3天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脑外伤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有昏迷史,头痛、呕吐症状持续3 d以上,头部CT检查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及出血,均无手术指证,采取保守治疗。d)样本采集:每例患者于受伤后第3天、第10天,清晨空腹,取肘正中静脉血约5 mL,以促凝试管留取,自动离心机3 500转/分离心,编号,-70℃冰箱冷藏,同批待测。

1.2 主要试剂

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本试验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1.3 结果计算与判断

a)所有OD值均减除空白值后再行计算。b)依据标准品2 000 pg/mL,1 000 pg/mL,500pg/mL,250 pg/mL,125 pg/mL,62.5 pg/mL,31.2 pg/mL,0 pg/mL的OD值在半对数纸上作出图形,并画出相应标准曲线。c)根据样品OD值在该曲线上查出相应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a)结果处理: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b)结果表示:均数±标准差表示。c)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t检验。d)检验水准:α=0.05(双侧)P<0.05(双尾)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第3天、第10天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比较

第3天,单纯骨折组、合并脑外伤骨折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77.96±20.05)pg/mL和(134.79±20.39)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0天,单纯骨折组、合并脑外伤骨折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分别(155.11±25.42)pg/mL和(210.63±24.63)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第3天、第10天患者血清中PDGF含量比较第3天,单纯骨折组、合并脑外伤骨折组患者血清中PDGF含量分别为(193.37±51.56)pg/mL和(248.01±94.14)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0天,单纯骨折组、合并脑外伤骨折组患者血清中PDGF含量分别为(346.99±92.91)pg/mL和(486.20±88.09)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血清中VEGF、PDGF含量相关性分析

VEGF与PDGF含量呈正相关,r=0.885。

3 讨论

目前,合并脑外伤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加快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外皆有报道,同时亦有不少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复制出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骨的愈合生长受多种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的调控。正常状态下各因子在体内一般为低表达,在特殊环境刺激下,各因子产生增多,发挥作用。VEGF、PDGF便是其中之一。

骨折愈合必须充分保证养份和氧能到达骨折局部,血管形成和恢复骨折端供血是骨折修复的前提。其中国外学者Trueta等[3]在研究骨髓血管形成与软骨内骨化时就证实了骨形成需要充足的氧,Aronson制造了兔胫骨骨折模型,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非骨折端血流量仅为骨折端血流量的1/9[4]。VEG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刺激物,能迅速的发挥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它在体内的表达情况密切关系着体内血管形成的质与量,说明了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重要作用。它广泛分布,可在人和动物多个器官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正常状态下一般呈低表达。当骨折、脑外伤发生后,由于局部组织缺氧,刺激VEGF大量产生。VEGF在骨折局部的量开始增加,已知VEGF相对应的受体有两种,分别是FLT1和KDR,存在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与之结合后形成二聚体从多个环节全方面的介导血管再生[5]。同时VEGF与成骨细胞上有FLT1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成骨细胞发生趋化作用[6,7,8,9],并能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增加其移行和分化功能。国外研究中观察到骨折后成骨细胞聚集在骨折部位,在VEGF的作用下不断分化,软骨细胞和骨原细胞增殖,胶原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局部钙盐沉积,骨折愈合加快。此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调控骨生成平衡的体液因子相互作用。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间充质干细胞移动到骨形成和骨愈合区域促进骨折愈合。VEGF作为一种血管及神经营养因子,在大脑组织中广泛分布,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的维护起着营养和保护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颅脑损伤后VEGF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VEGF在创伤性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10]。与此同时黄书岚等在实验中又发现[11],脑外伤较轻微时VEGF表达率低,随着脑组织损伤程度的加重,VEGF表达也随之增强,VEGF的表达率与变性坏死神经元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PDGF来源广泛,血小板、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骨肉瘤细胞等均可以产生[12],作用源于中胚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是一种强力促有丝分裂原。同时,PDGF有超强的趋化作用,对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等都能产生强大的趋化效应,堪称趋化作用最强的骨生长因子之一[12,13]。此外,PDGF还能协调IGF,VEGF等生物因子发挥作用,共同促进骨折愈合[14]。PDGF是骨折愈合早期即出现的生长因子,是骨折愈合的全过程的关键因子之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机制发挥作用:首先,PDGF作用于间充质细胞使其趋化到特定部位再利用其丝裂原活性促使间充质细胞分裂增殖;其次,PDGF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由不成熟向成熟分化,并合成Ⅰ型胶原加快骨折愈合[15,16]。另外,骨折周边组织分泌PDGF可作用于骨折周围的软骨细胞[17]和成骨细胞,使其增生,诱导膜内骨化和骨痂中软骨形成。在骨折后早期骨痂中PDGFmRNA即出现较高表达。PDGF-BB通过与细胞表面的PDGF-B特异性受体结合,对成骨细胞进行多方面的调节:包括促进成骨细胞的DNA合成,刺激成骨细胞复制和降解胶原蛋白,从而加速骨折愈合进程[18,19]。在大鼠颅顶骨器官培养中,PDGF可促进细胞分裂和胶原、非胶原蛋白的合成[20]。在兔胫骨截骨模型中一次性注射PDGF到骨折附近,跟踪观察发现骨痂的体积与密度有明显增加。还有报道发现PDGF在骨折中后期可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促进骨吸收,调节骨形成和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参与骨改建[21]。在脑损伤发生后脑组织发生强烈炎症反应血液中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会分泌PDGF促进脑组织修复,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ihara等[22]用易卒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研究了PDGF-B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βreceptor,PDGFR-β)在梗死区神经元和脑巨噬细胞先后表达的顺序,发现PDGFR-β在梗死区周围毛细血管腔侧的表达明显增强。Ohno等[23]研究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PDGF-B及其受体的表达规律,发现PDGF-B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持续较长时间。这些现象均证实了PDGF-B在脑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伤后血清中的VEGF和PDGF含量逐渐上升,而正常状态下人体内该因子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生理水平,反应了骨折强烈的刺激机体使之启动自我保护和修复。此时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聚集、骨折端血肿的形成等,一些骨折部位周边的特定细胞会合成分泌大量的VEGF和PDGF,同时机体对骨折不断产生反馈,上调VEGF和PDGF水平,通过上述机制参与骨折的愈合。另外,合并脑外伤骨折组在第3天、第10天血清中VEGF和PDGF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第3天、第10天,取VEGF和PDGF作相关性分析,得出两因子呈正相关。提示脑外伤本身亦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及体液等多种途径额外增加了VEGF和PDGF含量,两者相互协同在脑外伤使骨折愈合加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导致这种升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脑外伤后颅内受损伤组织生成大量VEGF和PDGF,透过已遭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血循环,到达骨折局部而起作用;二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对外周组织产生神经刺激,导致骨折附近组织以旁分泌方式释放VEGF和PDGF,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血管生长因子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各科室收治且经病理学及细胞学确诊,临床能明确分期的肺癌患者78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63.7±13.8)岁,所有入选者均经CT、M R I、超声影像学检查确定无远处转移,近一个月无肺部感染,无其他严重心、肺、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同期收集来我院体检中心经常规检查体检正常者80例血清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4.8±15.2)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入选者年龄、性别、平均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值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标本采集

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外周静脉采血5m L,置一次性使用ED TA真空生化采血管内,血清析出后于3000r/m in离心机分离血清,于-20℃冰箱内冻存待检,一次性使用ED TA真空生化采血管由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3 血清V EG F检测

采用美国G B公司提供人V EG F检测试剂盒,可识别可溶性V EG F121及V EFG 16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D)按说明书操作,结果用M R 580酶标仪测量波长450m m读光密度值,取双对数求得直线回归方程,绘测标准曲线,求血清V EG F相对含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数据包,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血清V EG F水平

肺癌组患者血清V EG F水平为(357.7±97.3)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3±30.2)ng/L(P<0.01)。

注:与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比较P>0.05

2.2 血清V EG F含量与肺癌患者病理特征关系

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V EG F含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V EG F又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 PF),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V EG F通过m R N A的差异性剪接并表达,形成多种异构体,氨基酸长度分别为121、145、148、165、189和206,其中V EG F 165是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3]。由于V EG F121和V EG F 165以可溶性方式分泌[3],从而可存在于血液中而被检测到,肺癌患者血清V EG F含量增加的机制可能和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血小板数密切相关,并受氧分压及凝血系统的影响[4]。本研究检测78例肺癌患者血清V EG F含量平均为(357.9±97.3)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1.3±30.2)ng/L,提示癌细胞可分泌产生大量的V EG F以促进其持续增长,这与其他许多实体瘤表达高水平V EG F的现象相符,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组织中的乏氧、各种细胞因子及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变异等均可诱导肿瘤细胞产生V EG F有关;本研究还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肺癌患者血清V EG F的含量。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其V EG 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V EG F在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上分泌多少无关。但本研究入选病例时以排除转移因素,所以V EG F含量是否与肺癌的转移是否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以上表明,血清V EG F水平能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V EG F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不仅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而且对临床治疗亦有重要意义,如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策略,就是通过抑制V EG F表达或激活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方式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达到抗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治疗目的[5],相信随着临床对V EG F不断的深入研究,会给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带来新的希望。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12月间我院各科室收治经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确诊肺癌患者135例,及我院体检中心经常规检查体检正常者的血清标本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并加以临床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357.9±97.3)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91.3±30.2)ng/L(P<0.01),且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生长、发展,对肺癌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Nicosia RF.W hatis the role 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relatedm olecules in tum orangiogenesis?[J].Am J Pathol,1998,153(1):11~13.

[2]Ohta Y,Tom ita Y,Oda M,et a1.Tum orangiogenesis and recurrence instage Inon-sm allcelllung cancer[J].Ann Thorac Surg,1999,68(3):1034~1036.

[3]W hittle C,Gillespie K,H arrison R,et a1.H eterogeneous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soform m RNA and receptor m RNAexpression in hum an glom eruli,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VEGF148m RNA,a noveltruncated splice variant[J].Clin Sci(1ond),1999,97(3):303~301.

[4]M atsuyam a W,H ashiguchi T,M izoguchi A,et a1.Serum levels o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ependent on the stage progression oflung cancer[J].Chest,2000,118(4):948~95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抗肿瘤研究进展 第10篇

1 VEGF家族成员及其受体

1983年Senger等[2]在豚鼠肿瘤性腹腔渗液中以及多种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可使豚鼠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因子,最初称之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1989年Gospodarwia、Ferrara等[2]从垂体滤泡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一种可特异性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取名为VEGF。其家族成员包括VEGF、VEGF2B、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VEGF2C及VEGF2D和它们的受体VEGFR21、22与23[3]。VEGF是血管发育、成熟的病理生理中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是一种主要由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因子,已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PIGF 通过已经存在的细小动脉介导新的血管生成,在诸如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2C和VEGF2D是主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在人体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中诱导淋巴管生成;二者的信号转导抑制剂在抑制癌症的淋巴转移中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VEGF通过与自身受体结合,诱发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VEGFR均为酪氨酸激酶受体,有7个免疫球蛋白样胞外结构域,一个单一短链跨膜序列和一个含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其信号转导与酪氨酸激酶的级联反应有关。目前发现的主要受体有VEGFR-1(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Flt-1)、VEGFR-2(Kinase insert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和VEGFR-3(Flt-4)3种。Flt-1和KDR均能与VEGF高亲和力的结合。其中KDR有趋化和促分裂的作用。缺乏此类受体的小鼠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成熟障碍,造血干细胞严重减少,VEGF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通透性增加可能是通过KDR介导的[4]。Flt-1受体缺乏的小鼠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但其分化正常,Flt-1的表达主要与小鼠胚胎早期血管形成和伤口愈合有关[5]。Flt-4在胚胎发育早期血管中有广泛的表达,但在胚胎发育后期和出生后仅局限于发育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有表达[6]。有学者[7]认为Flt-4阳性淋巴管数量与VEGFmRNA表达水平、淋巴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2 VEGF在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

2.1 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Matrix metalloprateinase,MMP)的关系[8]

美国加州大学Bissell教授近年来报告MMP在肿瘤发生早期起促进作用[9]。蒋扬富等[8]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39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的VEGF及MMP-9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VEGF与肝癌生长关系密切;MMP-9基因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肝癌复发、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2.2 VEGF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关系[10]

DC是体内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初次免疫应答,并以表达CD83为特征。近年来,国际上在认识了VEGF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又发现其显著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效应。江晓丰等[9]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研究表明:VEGF表达强度与CD83阳性细胞密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并发现随着肿瘤临床期次的提高,NSCLC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而DC密度显著降低,DC含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DC含量较高者预后较好。

2.3 通过使肿瘤内部血液凝固治疗肿瘤[11]

将肿瘤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的抗体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组织因子的细胞外结构相交联,采用这种交联抗体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大鼠模型,可以在肿瘤血管中出现血凝栓,使肿瘤组织坏死并缩小

2.4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HIAF-1的抗肿瘤作用[9]

郭文忠等[10]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儿肝脏组织中克隆到一种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HIAF-1,体外实验表明,它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该重组蛋白能显著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 以VEGF及VEGFR为靶向的研究进展

从理论上讲,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有许多优于传统治疗的优点。抗新生血管治疗的靶点是新生的肿瘤血管,其内皮细胞基因相对稳定[12],不易突变,因而不像基因极不稳定的癌细胞那样容易诱导出耐药株[13]。正因为这些原因,以VEGF及VEGFR为靶向的血管新生抑制药物的研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通常包括VEGF的单克隆抗体如Bevacizumab[14]、HuMV833[15]。可溶性的VEGF 受体如VEGFTRAP[16],VEGFR抗体如IMC-IC11[17];(2)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后相应的信号转导机制,如干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胞内活性区如SU11248[18]、PTK-787[19]、ZD6474[20];(3)直接杀伤血管内皮细胞,如将细胞毒素与VEGF结合,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性药物;(4)基因疗法,如构建由VEGFR基因启动子驱动的自杀基因序列,转导可溶性的VEGFR基因,以及运用反义核酸抑制VEGF过度表达。其中,Bevacizumab是第一个获FDA批准上市。以VEGF为靶向的单克隆抗体,在一项Hurwitz等[14]主持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三期临床试验中证实,Bevacizumab联合化疗药物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药物,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位生存时问从15.6个月延长到20.3个月,病情稳定中位时间从6.2个月延长到14.6个月,针对药物产生有效反应的中位时间从7.1个月延长到10.4个月,两者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近些年来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有学者应用了转基因治疗,通过转导可溶性的VEGFR 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稳定表达而发挥长期、稳定及靶向性的治疗作用。Mahendra等[21]采用编码人可溶性VEGFR-1(silt-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证实转基因的存在和可溶性因子稳定的表达,发现腺相关病毒转导的silt-1基因,不仅在试管中能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而且在体内可以抑制移植的新生血管依赖性的卵巢癌SKOV3.ipl细胞系的生长。糜军等[22]用含反义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MM45T.Li细胞后,能明显减少VEGF的分泌(P<0.01);经可溶性VEGF受体基因(silt-1)、反义VEGF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1),肿瘤体积明显变小(P<0.01),肿瘤转移率减少(P<0.05),13周生存率明显延长(P<0.01);而且反义VEGF与sfh-1联合具有正叠加效应。这提示通过转导可溶性的VEGFR基因对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除此之外,人工合成VEGF突变体,一方面运用受体竞争抑制的原理,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在VEGF突变体上连接细胞毒素,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性药物。白向阳等[23]从白喉杆菌中提取DNA,扩增出白喉杆菌的穿膜区和催化反应区,并应用点突变技术,制成可以和VEGFR-1特异性结合的VEGF突变体。利用这个可以和肿瘤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VEGF的突变体,代替白喉毒素上的受体结合区,制成针对VEGFR-1的靶向融合毒素,竞争性的结合VEGFR-1,试验表明融合毒素对VEGFR-1阳性的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总之,VEGF家族以及VEGFR在肿瘤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后期的生命中,这些分子参与相关的组织修复,如创伤愈合及女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在病理生理学中,异常的脉管新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及肿瘤的生长;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都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因而,用靶分子治疗控制这些过程的发生是研究疾病治疗的核心。随着对VEGF家族及其受体分子生物学功能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实体瘤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恶性肿瘤细胞亦高水平表达VEGF,且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VEGF还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阻止肿瘤细胞凋亡,也是恶性肿瘤独立的预后指标。抗新生血管治疗的靶点是新生的肿瘤血管,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向的血管新生抑制药物的研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会达到更成熟的阶段。

血管生长因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55~76岁,平均(61.11±3.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均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的肺部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万托林治疗组)和B组(普米克治疗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包括合理搭配营养、低流量给氧、祛痰、局部雾化、舒适护理等。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万托林吸入治疗(200μg,2次/d);B组患者给予普米克吸入治疗(200μg,2次/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因子的水平。

1.3 观察指标

抽取患者的2 m L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后于-70℃的冰箱内保存。采用EL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VEGF、bFGF、NGF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均得到有效的控制,且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5.14、4.92、4.51,P<0.05)。B组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29,P<0.05),B组患者的N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12,P<0.05),B组患者的b-F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3.84,P<0.05)。见表1。

3 讨论

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所致,且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万托林(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是一种选择性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能够快速扩张支气管(5 min内),有效治疗可逆性的气道阻塞疾病,但持续时间较短(4~6 h)。普米克(布地奈德的气雾剂)是一种非卤代化糖皮质激素,具有高效的局部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作用。缪胜菊[4]采用不同剂量的普米克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125例,研究显示200μg/d的普米克即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叶军盼[5]应用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研究显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及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饶理强等[6]应用普米克、万托林联合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5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

VEGF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的再生及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上皮细胞的增殖、存活与VEGF及其受体、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激活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中度COPD患者较肺功能正常者的颈动脉VEGF水平明显增高,而且其平滑肌细胞中的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血管壁的增厚程度密切相关[7,8,9]。NGF是一种由支气管肺泡巨噬细胞、炎症气道黏膜中单核细胞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加快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分化、生长与趋化。NGF可参与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调节。b-FGF是一种细胞有丝分裂原,能够调控细胞的分化与增殖。COPD患者的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均可在b-FGF的作用下得到分化增殖,从而参与气道重塑作用[1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P<0.05

本研究对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经万托林与普米克治疗,研究显示,所有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P<0.05)。且普米克治疗组治疗后的VEGF、NGF、b-FGF水平明显低于万托林治疗组(P<0.05)。综上所述,万托林、普米克均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调节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普米克的临床疗效较万托林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万托林与普米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重塑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随机分为A组(万托林治疗组)和B组(普米克治疗组),每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包括合理搭配营养、低流量给氧、祛痰、局部雾化、舒适护理等。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万托林吸入治疗(200μg,2次/d);B组患者给予普米克吸入治疗(200μg,2次/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结果 经治疗,所有患者VEGF、NGF、b-FGF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t=5.14、4.92、4.51,P<0.05)。B组VEGF、NGF、b-F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29、4.12、3.84,P<0.05)。结论 万托林、普米克均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调节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普米克的临床疗效较万托林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万托林,普米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124-125.

[2]汪元浚.噻托溴铵,普米克令及万托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69-70.

[3]赵玉文.普米克令舒和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效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3):321-322.

[4]缪胜菊.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9):94-95.

[5]叶军盼.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0,21(40):3804-3806.

[6]饶理强,王文峰,欧晓生.普米克联合万托林、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320-2321.

[7]王勍.多靶点抗炎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60-1762.

[8]江程澄.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0,39(11):1353-1354.

[9]赵灵芝,卢美萍.哮喘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17、IL-8和VEGF水平测定及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3):577-580.

上一篇:健身群体下一篇:新疆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