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计算机范文

2024-07-25

X计算机范文(精选12篇)

X计算机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危重新生儿床边胸片1000张, CR胸片500张:男286例、女214例;常规胸片500张:男323例、女177例。年龄:1d 180例, 2~7d 158例, 8~14d 64例, 15~21d 58例, 22~28d 40例, 最小者仅出生后1h, 最大者出生后28d。

1.2 摄影方法:设备:CR摄片应用美国GE AMX-4+ 300mA充电带红外遥控移动式X线机, Orex CR系统、影像板 (IP) 、图像管理软件和基于PC的阅读工作站; AGFA Drystar 5500干式相机及医用干式胶片。常规胸片摄影也同样使用美国GE AMX-4+ 300mA充电带红外遥控移动式X线机, 富仕医用X线感蓝片配中速增感屏, 柯达3000RA洗片机医用柯达显定影套液。摄影方法:全部检查均采用双上臂固定仰卧位, 滤线器 (—) , 焦片距为80cm。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下缘或第4胸椎上缘 (即胸锁关节下方约三横指处) 或向足侧倾斜5~8°角 (减少膈肌与肺野重叠) 。

1.3 分析方法:全部胸片均经集体阅片:由一名主任医师, 三名副主任医师, 二名主管技师, 三名技师, 按照《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 应用主观目测法评级, 将新生儿胸片分四级, Ⅰ级片 (优质片) , Ⅱ级片 (良好片) , Ⅲ级片 (差片) , Ⅳ级片 (废片) 。Ⅰ级 (优质片) 的标准: (1) 摆位正确:要求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胸廓两侧骨性结构均包入片内。 (2) 适当的密度与良好的对比度:肺、纵隔软组织等不同密度的组织层次分明。 (3) 良好清晰度:要求心缘及膈面轮廓锐利, 肺细微结构显示清楚, 无任何污影、划痕及人工伪影。 (4) 心影内胸椎间隙可以辨清, 左心后或横膈下肺纹理隐约可辨。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 (V11.0) 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χ2, 计量资料以t检验。

1.5 重点分析: (1) CR进行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的优势和价值; (2) 新生儿床边胸部摄影优质率不高及出现废片原因。

2结果

2.1 新生儿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影像质量分级情况:

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两组影像质量有明显差异, CR组胸片质量优于常规组, 卡方检验χ2=77.45, P<0.01, 见表1。

X2=77.45, p<0.01

2.2 废片统计:

两组摄影方法均出现了废片, 共计38张, 其中, CR摄片废片4张, 常规摄影废片34张, 废片原因见表2。所有废片均重照后满意。

3讨论

3.1 CR系统与传统X线成像方式的异同点

CR系统和传统X线摄影都是间接成像方式, 但载体不同。CR系统的信息载体是成像板 (imaging plate, IP) , 其感光涂层内为辉尽性荧光物质, 主要的成分为含有微量铕离子氟卤化钡结晶 (BaFXEu2+, X=Cl, Br, I) , 该结晶在已知的光辉尽性物质中光辉尽发光现象最强。而传统X线摄影中的载体则是胶片, 胶片中的感光物质主要为卤化银颗粒 (AgX, X=Fu, Cl, Br, I) , 卤化银光吸收程度与发射光谱密切相关, 其固有吸收光谱在蓝、紫光范围。

3.2 CR在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3.2.1 CR提高了优质片比例及摄片成功率:

根据表1显示, 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两组影像质量相比有明显差异, CR组胸片质量优于常规组胸片, 卡方检验X2=77.45, p<0.01, 而且CR胸片优质片明显高于常规摄影胸片优质片, 明显提高了优质片比例。我们知道, 常规床边摄影有不足之处, 常规床边摄影使用屏胶系统, 受干扰因素太多, 如摄影条件、洗片机、药水新旧程度等, 使其质量较难达到诊断要求, 故胸片质量不高。而CR胸片摄影是以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 它有较高的宽容度, 动态范围广, 灵敏度高, 即使原始图像质量不高, 经后处理可使图像改善, 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

3.2.2 CR显著降低了X线曝光剂量:

基于X线具有放射性损伤及电离辐射等缺点, 所以只要涉及到X线工作就应尽量减少X线的照射量。有文献报道CR照射剂量为常规X线照射剂量的1/2~1/20。但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 为保证图像质量, 我们的CR摄影曝光剂量约比常规摄影剂量减少一半, 虽不能完全达到文献报道的结果, 但这对患儿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值。CR系统的曝光宽容度大, 对比分辨率提高以及各种后处理功能的实施, 缩短了曝光时间, 可显著降低照射量, 减少患儿和医护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 提高了安全性, 同时使该项检查更易于令患儿及家长们接受。另外, 我们不主张采用“三大一小”法 (即大照射野、高 kV、高mA、缩短曝光时间) , 我们主张应用尽可能高的kV、低mA、短时间、小照射野, 并选用相对较远距离的摄影距离进行投照, 同时保护性腺和防止射线对新生儿皮肤及敏感器官的损害。

CR组的一级片率明显高于常规屏/片组, 而废片率小于常规屏/片组。在新生儿胸部投照过程中,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 (如呼吸频率难掌握、体位易动等) , 一般难以达到一级片的标准。CR系统因降低了曝光剂量而缩短了曝光时间, 加之IP中辉尽性荧光物质对X线的投照可得到高质量的影像, 经过丰富的后处理后, 即可获得一张影像清晰的照片。由于动态范围扩大一次曝光可以在同一图像中清晰显示肺与纵隔, 对于心前、后肺野及纵隔肺野的显示也较常规照片有利, 明显提高了影像质量。CR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床边胸部摄影中可提供稳定的最佳密度的高质量影像, 大大降低了重复检查 (重拍) 率, 科室内胸部X线摄影领域内以荧光存储为基础的影像对于纵隔、心后区及膈下隆突区的显示优于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结节及阴影时相当或优于传统胶片。White报道:应用CR技术做实验兔模型评估正常新生儿胸腔功能性余气量, 结果表明CR能准确的估计新生儿功能性余气量等。因此, CR系统提高了信息的显示量和照片的质量, 减少了重检率和废片率, 这些都是传统X线摄影所不能比拟的。

3.3 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出现废片原因分:

两组摄影方法均出现了废片, 常规摄影废片34张, CR摄影废片4张, 而运动伪影造成的废片就有9张, 占所有废片23.67% (9/38) 。究其原因:急症新生儿CR胸片废片主要原因是运动伪影和异物, 而常规摄影胸片废片主要是由于暗室技术运动等造成。详细原因见表2分析。常规X线床边摄影由于技术原因 (如暗室、曝光条件控制) 使照片质量难以保证而出现废片, 而CR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大的宽容度, 并有高于常规屏片系统摄影的密度分辨率, 加之丰富的后处理功能, 弥补了常规摄影的不足, 但仍有由于运动 (主要是呼吸运动) 造成的废片。而对于运动伪影造成废片,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没有屏气控制的能力, 加上患儿易哭闹、躁动等原因。

3.4 提高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片的体会和建议

3.4.1 正确的摄片摆位, 减少位置不正影响照片质量:

一般是摄取仰卧前后位胸片, 摆位时要两臂自然展开、沙袋固定, 据我们观察, 造成位置不正的原因往往由于头颅扭屈造成的, 另新生儿头颅相对较大, 去掉垫枕可减少与肺野重叠, 所以摄影时除固定四肢外, 应撤去枕头, 摆正头颅。

3.4.2 胸部摄影条件:

尽可能以短的曝光时间和适当的毫安值以及相应的高仟伏提高优质片率。我们的体会是应根据新生儿的胖瘦以及不同年龄组的生理特点和病种的特殊情况等选择恰当的摄影条件, 如:根据不同年龄组的生理特点选择摄影条件, 出生后3~4d内新生儿可出现暂时性生理性体重下降, 约于生后3~4d达最低, 7~10d恢复到出生体重, 而且在急症新生儿尤为明显, 故出生2~7d的新生儿摄影条件要比出生1d的新生儿低。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选择摄影条件主要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3.4.3 选择最佳的曝光时间, 减少运动伪影:

急诊新生儿多为腹式呼吸, 一般认为在深吸气末至呼气前有0.05~0.15s的短暂间歇期, 是曝光的最佳时间, 特别是肺炎患者, 吸气末照像可使横膈下降、肺泡充气膨胀, 增加胸片对比度, 我们建议要根据新生儿腹部运动情况进行曝光, 即在患儿腹部鼓起当时马上曝光。

总之, 提高急诊新生儿的优质片率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CR系统在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价值。CR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并直接进入PACS系统, 降低了X线照射剂量, 获得了质量良好的影像, 大大的提高了床边片拍摄成功率和优质片率, 是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影像检查方法。但是, 要获取高质量的优质胸片, 除重视上述提到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 我们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风医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这样, 我们才能使摄片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27 (2) :134.

[2]林世龙.婴幼儿X线胸片摄影的几个问题[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1998, 5:31.

[3]祁吉, 高野正雄.计算机X线摄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7.

[4]袁聿德.X线摄影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53.

[5]孙自玲, 朱淑梅, 咎志生.床边小儿胸部CR摄影中S数与L值的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 2004, 14 (1) :77.

[6]祁吉, 高野下雄 (日本) .计算机X线摄影[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

[7]王骏, 陈君坤.计算机放射摄影和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8]White KS, Muelenaer AA, Beam CA, et al.Determinationof functionalresidual capacity from digital radiographs of thenormal neonatal chest:studies in a rabbit model.AJR, 1991, 156 (6) :1209-1214, 33:857-858.

X计算机 第2篇

GBZ 165-200

5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9日 点击数:

362 职业病网 字体:小 大前言导读:GBZ 165-2005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前 言

本标准第4~6 章是强制性的。

本标准旨在加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受检者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促进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合理应用。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泽宝、刘铁民、苏克、刘为、戴铁成、贾明轩。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X射线计算机断(体)层摄影装置(简称X射线CT)的防护性能、机房防护设施和安全操作的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X射线CT的生产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9706.11 医用电气设备 第二部分:医用诊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12 医用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三.并列标准 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GB/T 17589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

YY 0309 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

沿着垂直于断层平面方向(Z轴)上的吸收剂量分布D(z),除以X射线管在360o 的单次旋转时产生的断层切片数N 与标称层厚T 之积的积分称之为CDTI。积分区间有取-7T 到+7T,还有-50 mm到+50 mm。凡取从-50 mm到+50 mm积分的CT剂量指数表示为CTDI100,即:

CTDI100 = +50mm∫-50mm= D(Z)/NT•dZ

3.2 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

在实际检测中分别测量CTDI100(中心)和CTDI100(周边)值,其中CTDI100(中心)值是测量体模中心的CTDI100值;CTDI100(周边)值应是至少以90ow为间隔的体模表面下10 mm处四个测量值的平均。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定义为:

CTDIW = 1/3CTDI100(中心)+2/3CTDI100(周边)

4.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防护性能

4.1 技术要求

4.1.1X射线CT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应符合GB 9706.11和GB 9706.12的要求。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应当有足够铅当量的防护层,使距焦点1 m远处球面上漏射线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1.0 mGy/h。

4.1.2X射线CT在给定条件下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不应超过下列值:头部50 mGy、腰部35 mGy、腹部25 mGy。4.1.3 X射线CT应符合YY 0309 和GB/T 17589 要求。

4.2 检测条件

4.2.1检测仪器

所用防护检测仪应性能合适,经法定计量机构刻度和定期校准,并正确使用。

4.2.2测试用体模

测试用体模选用X射线线性衰减系数与人体组织相近的物质(一般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制成均质圆柱形模体。头部体模的直径为160 mm,体部体模的直径为320 mm,体模高度应不小于140 mm。体模应有能够容纳辐射探测器的孔(孔的直径一般为13 mm),这些孔应平行于体模的对称轴,并且孔的中心位于其中心和以90o 为间隔的体模表面下方10 mm处。对于在测量时不使用的孔,应用与体模材料相同的插入件完全插入孔中。

4.3 检测方法

4.3.1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漏射线的测试:在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窗口处用不小于10个半值层的铅遮蔽,在最高管电压和该电压对应的最大连续工作电流条件下,用X射线防护检测仪在距离焦点1 m处的球面上测量。X射线CT的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漏射线不便于直接测试时,也可以由X射线CT生产单位提交符合法定资质的有效证明资料判定合格与否。

4.3.2CT剂量指数的测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X射线CT检查,分别选用合乎4.2.2条规定的相应测试体模,并放置在受检者支架上,位于扫描旋转轴中心。在无任何附加衰减物质的情况下,X射线CT的运行状态调为生产单位推荐的相应的典型值。

4.4 验收要求

4.4.1X射线CT生产单位对产品应严格按规定通过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包括放射防护性能检验及配齐随机文件等),合格后方可出厂。

4.4.2X射线CT安装完毕或重大维修之后,特别是更换或调整X射线管组件和X射线源组件之后,需要进行包括放射防护性能在内的主要性能检验,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应由通过相应资质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5.机房的防护要求

5.1 X射线CT的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空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0 m2。机房内不应堆放无关杂物。

5.2 X射线CT机房的墙壁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机房的高度以及门、窗应符合放射防护要求。

5.3 X射线CT机房门外应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并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

5.4 X射线CT机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安全操作要求

6.1 X射线CT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年剂量限值,机房与周围环境的防护要求,以及X射线CT受检者与患者所受医疗照射的防护均应符合GB 18871的规定。

6.2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接受严格的上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防护知识。

6.3 X射线CT工作人员和有关临床医师应加强X射线CT检查的正当性判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注意查阅有关各种检查资料,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合理应用X射线CT诊断。

6.4 X射线CT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6.5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针对临床实际需要,正确选取并优化设备工作参数,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合理减少受检者与患者所受照射。

6.6 X射线CT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则,定期检查和监测设备的防护性能。

6.7 在X射线CT检查过程中应对受检者与患者进行全程监控,有效防止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6.8 X射线CT 工作人员应遵照GB 18871要求,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受检者与患者的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

6.9 对孕妇和儿童的X射线CT检查应慎重进行;儿童受检者要采取固定措施。对受检者与患者均应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

6.10 施行X射线CT检查时,其他人员不得滞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或患者须携扶时,应对携扶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X计算机 第3篇

关键词:X射线; 多层膜Laue透镜; 衍射动力学; 衍射效率; 高级次

中图分类号: O 43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5.06.014

Abstract:The dynamical diffraction theory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resolution ratio of hard Xray waves inside the multilayer Laue lenses. The multilayer Laue lenses are made from NbC/Si with a zone thickness of 40 μm. There are two ways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ratio. The first way is to reduce the outmost zone thickness and use wedge structure, but it is hard to form the structure. The second way is to use the high order. This way can improve the resolution ratio without changing the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focused beam size of 6.72 nm and a mean efficiency of 49.31% can be obtained by the -3rd order of multilayer Laue lens with 10 keV Xray.

Keywords: Xray; multilayer Laue lens; dynamical diffraction theory; diffraction efficiency; high order

引 言

X射线显微术具有极限分辨率高,穿透性强等优势。伴随着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分辨率硬X射线聚焦元件[1]。目前研究比较多的X射线聚焦元件有折射式复合折射透镜[2],掠入射式KB镜[34]和衍射式波带片[5]。

多层膜Laue透镜是一种新型的硬X射线聚焦元件,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纳米级硬X射线聚焦。现阶段用一维波带片能够形成聚焦效率为30%,分辨率为11.2 nm的聚焦光斑[6]。通过两个多层膜Laue透镜正交放置能够形成聚焦效率为17%,大小为25 nm×27 nm的二维聚焦光斑[7]。在实际应用中,二维聚焦更加具有价值,但是光通过两个正交放置的多层膜Laue透镜后,消光严重,以至到达焦平面的光通量小,而且分辨率也变差,严重影响了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和采集时间,所以在提高多层膜Laue透镜的聚焦效率时也迫切希望提高分辨率。

为了获得更高的衍射效率,在选择材料前,计算了14种常用的高原子序数材料与Si 组合构成的多层膜Laue透镜对10 keV硬X射线的衍射效率。通过衍射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入射光在Laue透镜内的衍射特性,在分析过程中考虑了Laue透镜内5个级次衍射光的相互作用。对比发现NbC/Si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效率最高,于是本文设计多层膜Laue透镜的材料组合为NbC/Si。在设计多层膜Laue透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聚焦分辨率,依据瑞利判据可以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但是这种方法会增加实际制备的难度,于是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方法来提高聚焦分辨率。

1 多层膜Laue透镜的结构模型

多层膜Laue透镜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波带片,图1给出了楔型Laue透镜的结构以及3个级次的聚焦光路。从图中可以看到Laue透镜具有多个衍射级次。

2 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动力学模型

在硬X射线波段工作的波带片要想取得高效率的聚焦光斑,需要有较大的高宽比。传统的电子束光刻技术最多能使波带片的高宽比达到20。为了进一步提高波带片的高宽比,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提出了先在平面基地上镀制多层膜,然后切片、减薄和抛光制备线性波带片,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使波带片获得任意高宽比。此时适用于“薄”波带片的衍射运动学理论已不再适用,而需要考虑硬X射线与物质内原子的多重散射以及硬X射线和各级次衍射光的相互作用。Yan等[9]在研究硬X射线在厚波带片中的传播路径时发现硬X射线在畸变晶体中的衍射与多层膜Laue透镜中相似,于是借鉴了硬X射线在畸变晶体内传播的TakagiTaupin方程,发展了适用于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动力学理论。

在研究硬X射线在多层膜Laue透镜中的衍射过程时,通过把多层膜Laue透镜结构和一个严格周期结构映射,如图2所示,图中1st表示多层膜劳厄透镜距离光轴的第一个周期结构,nth表示沿膜层生长方向多层膜Laue透镜的第n个周期。将多层膜Laue透镜结构中极化率的表达式展为准傅里叶级数形式。

3 10 keV处NbC/Si多层膜Laue透镜衍射性能

3.1 一级次衍射性能

设定工作能量E=10 keV(λ=0.124 nm),考虑到现阶段实际制备的多层膜Laue透镜的最大厚度为43.4 μm[6],于是本文设计了整体膜厚为40 μm的多层膜Laue透镜。多层膜Laue透镜的膜层周期厚度渐变,周期厚度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对入射光线的衍射效率截然不同[11]。图3对比了最外层宽度分别为10 nm和2 nm,水平型和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1级次的衍射效率。研究时,Laue透镜的材料组合是NbC/Si。图中四种结构的截面深度为平均衍射效率最高所对应的截面深度。

最外层宽度为10 nm时,在膜厚Rn小于16.45 μm处,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与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效率均低于35%,并且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对应的衍射效率略高于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为了满足Bragg条件,使每层膜都倾斜一个角度使接收入射光的面积减小。所以在近光轴区,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局部衍射效率低于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当Rn为16.45 μm时,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和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局部衍射效率开始分离。随着膜层远离光轴,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局部衍射效率开始缓慢降低,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衍射效率缓慢增大,此时的Laue透镜由RamanNath区向Bragg衍射区域过渡[12]。Rn大于30 μm以后,衍射效率均大于70%。

对于最外层宽度为2 nm的结构,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与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效率在Rn为3.3 μm时开始分离。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对应的局部衍射效率迅速降低,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衍射效率迅速增大,当Rn≥5 μm时,衍射效率趋于平稳并且大于70%。入射光波长和膜层厚度不发生改变时,当最外层宽度减小,在相同的区域内,Bragg角的变化范围增大,所以衍射效率增长的过渡区变小。

整片多层膜Laue透镜的分辨率数值近似等于最外层宽度。单片多层膜Laue透镜数值孔径减小了一半,依据瑞利判据,光学元件的空间分辨率θ=0.61λ/NA(λ是入射光波长,NA是数值孔径)随着数值孔径的减小,聚焦光斑的分辨率值应该扩大两倍。图4中的曲线为四种结构的分辨率。最外层宽度取10 nm时,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半高全宽为18.78 nm,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半高全宽为21 nm。最外层宽度取2 nm时,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半高全宽为3.54 nm,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的半高全宽为33.6 nm。最外层宽度为2 nm时,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很弱,主要是由于膜层厚度薄,导致Laue透镜有较大的区域高宽比达到了衍射动力学条件。膜层在满足Bragg条件时才能实现光线会聚,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内的光线进行无规则的相互干涉,以致在出射面上产生大的相位偏差,使分辨率变差[1]。通过计算可知:当最外层宽度较小时,水平型多层膜Laue透镜无法实现硬X射线的有效聚焦,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能够会聚高强度,高分辨率的聚焦光斑。

3.2 高级次的衍射效率

多层膜Laue透镜的入射光波长以及焦距确定后,要想取得较高的分辨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减小膜系的最外层宽度,本文在3.1已经进行了讨论;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多层膜Laue透镜的高级次,高级次在理论上相当于把多层膜Laue透镜的数值孔径增大了k倍(NAk≈k×NA1 ,k是衍射级次)[13],数值孔径增加了,空间分辨率也会得到提高。

基于高级次对于Laue透镜聚焦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了NbC/Si的高级次的衍射效率。理论上,三级次的衍射效率只有一级次衍射效率的10%左右[14]。但是依据衍射动力学理论可以推断出:通过优化截面深度和膜层的γ值,可以提高高级次的衍射效率。

表1为楔型多层膜Laue透镜-2级次和-3级次的衍射效率。占宽比γ取值范围为0.2~0.9。对于-2级衍射,当γ值大于0.3时,随着γ值的增大,衍射效率不断增大。当γ值取0.8时,平均衍射效率达到了最大值η-2 =50.23%。对于-3级次,当γ值取0.9时,平均衍射效率达到了最大值η-3=49.31%。在高级次衍射中,衍射效率会随着γ值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在多层膜Laue透镜中,随着γ值的增大NbC膜层的厚度逐渐减小。吸收层厚度减小了,使更多的能量可以穿过多层膜Laue透镜,分配到目标级次上。

图5中的3条曲线分别表示:γ值为0.5,-1级次多层膜Laue透镜局部衍射效率;γ值为0.8,-2级次多层膜Laue透镜局部衍射效率;γ值为0.9,-3级次多层膜Laue透镜局部衍射效率,其中drouto为沿膜生长方向多层膜劳厄透镜最后一个周期的厚度。观察曲线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对于-1级次的衍射光,在距离近光轴15 μm以内,局部衍射效率较低。这是因为在这段区域内,高宽比较小。较小的高宽比使能量分散到了更多的级次上,以至于分配到目标级次上的能量减少 [12]。对于-2级次,当距离近光轴区大于10 μm时,局部衍射效率迅速增大。对于-3级次的衍射光,当距离近光轴区8 μm时,局部衍射效率开始增大。可以发现衍射级次越高,衍射效率开始增大时,对应的膜厚距离近光轴区的距离就越小。因为衍射级次越高,对Bragg条件就越敏感,满足Bragg衍射条件的区域也越大。

3.3 会聚光斑的半高全宽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探讨 第4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这也是“1+X”(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或选修课程)课程设置的必然。

1 大学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研究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7~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3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实训室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讨几个方面。第二个阶段,2003~2006年,这是“1+X”课程体系的初期阶段。伴随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更加规范化,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外,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开设了多门与专业结合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第三个阶段,2006~2010年,这个阶段是“1+X”课程体系正式提出、蓬勃发展到规范化的阶段。高教部教指委2006年推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同年还有文科教指委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以及理工类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在这些文件中明确提出“1+X”的课程设置,并根据计算机能力要求,指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包含的教学内容,以及其它多门课程的基本框架——“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

2006年从提出“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后,2007~2009年则对该知识结构进行了修改、充实、规范、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2009年10月正式出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增加了“理工、农林、医药”三个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2011年9月根据该要求,完善和充实了课程的基本体系,提出了完整的实训体系,精确地描述了6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基本要求,且允许将其整合,构造新课程。

2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现状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参考教指委主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并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这样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课程设置的研究相对于普通高校显得师出无名、先天不足,也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更显迫切。

目前普通四年制高等院校,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有2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通过二个学期的学习来完成。高职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只有1门,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程序设计基础》,其它课程的学习基本没有要求,主要由学生通过选修课来完成。但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移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随之提高,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需求也随之增加,面对课时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利情况,如何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和实施高职计算机基础的“1+X”课程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先后完成了近20项相关的教学研究课题,其中有国家级、广东省、深圳市、校级的研究课题,比如:《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圳市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国内外高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研究》、《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索、研究与实践》。为更全面考察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2010年9月我们申请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元化研究》,分析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并专门针对我校开设的课程情况,对目前我校已开设课程通过课表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高职类计算机基础1+X课题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借鉴,共同探索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之路。

3 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分析

所谓“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是指在机房上课的课程。根据全校课表系统对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准确的反映一个学校实际开设课程情况。“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么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到底深入到什么程度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课表中的上课程地点进行分类统计,将上课地点分为“教室、文体、实训室、通用机房、专用机房”——其中,“教室”指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文体”指文艺体育的训练场地,“机房”是指有25台以上计算机的课室,“实训室”指非机房的实训地点,“专用机房”是各二级学院的机房,“通用机房”是学校统一管理的机房。

我们的分析样本为2010-2011学年课表系统,所有包含必修、选修、临时上课、重修等课程共57422条记录,以下分析主要基于必修课(37914条记录)和选修课程(801条记录),每条记录代表一个班的一次课。对全校课表从“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和“与计算机能力相关的课程”二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X体系设立提供依据。

1)按上课地点分类统计

通过对我校2010-2011所有课程上课地点的分析,按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进行统计分析,以分别了解不同级别的具体情况。

表1是在全校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其所对应的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可以看到全校在机房上课的课程比例为20%,实训课所占比例为54%,充分体现了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和实际操作特点,同时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离不开计算机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比较各学院专业学习与计算机结合的紧密程度,按学院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为节省篇幅具体统计数据在此略去)。动画与艺术设计专业对计算机的依存度最高,达到64.4%,课程则以多媒体为主。在文科类中经管系的依存度最高,开设的课程以数据库方面为主。

为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在2010-2011学年课表系统中,有78个专业,图3为按专业统计的前10名的情况。在图3中说明有的学院虽然整体在机房上课的比例不高,但是某些专业与计算机的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

4 与“计算机能力有关”的课程分析

为了了解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关的情况,对2010-2011课表中1608门必修课(37914条记录)和384门选修课(801条记录)进行了分类分析。与计算机基础能力有关的必修课程共有36门,选修课有20门,这说明学生希望通过选修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的动力是比较足的。图4和图5分别为按计算机能力分类后必修课、选修课情况。

在图4中,可以看出图形图像、多媒体、网页制作相关的内容我校开设得比较多,这符合现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后的现实需求。在图5中,学生选修课程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对比“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类的课程选择得比较少。这说明在高职学校,X课程的设置更偏重于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三方面。

5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得到保证,约40~60课时。“1+X”课程体系中的其它若干门课程的设置和运作则处于“百花齐放”的状况,实则没有比较好的落实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对比,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职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高职教育已经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庸质疑,可惜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定位略显不足,在“非零起点”、学时限制、以及就业压力等问题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是一门必修的入门公共课,面对不得不一再压缩的课时,要完成“1+X”课程体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校各方加强沟通,在教学目标、课时保证、课程实施等方面统一认识。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高指委白皮书中“1+X课程设置方案”的提出,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为高职类学校设置各自的“1+X”课程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教学基本要求”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那么,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如何合理设置“1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所有学生都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设置和运作“X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不同应用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高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解决,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希望在借鉴普通高校白皮书的基础上,能推出高职院校版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

3)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高职课程的基本思路是“理论够用、注重实操”,课程的设置与区域就业、实用程度联系更紧密,各校不同。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内容和难度与学生能力相适应,让学生学得懂、学得会。以我校为例,我校“X课程”的学习情况,从图5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学生对程序设计、数据库等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选修得比较少,虽然这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人士看来,对学生以后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更加有利,但应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高职“1+X”课程设置为多层次,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是非常必要的。

4)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实施:有了好的课程体系之后,如何落实实施则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各学校在学分选择、成绩认定方面有相关配套政策。如果选择摄影、篮球和选择一门计算机的“X课程”的条件相同,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这样就不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6 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根据我们对全校课程的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对“1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Photoshop部分,另一方面对“X课程”进行了调整,主要课程是有关多媒体与网页制作方面的内容,增加了不需要太强编程能力的基于CMS的网站设计课程,兼顾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内容,具体包含以下课程:多媒体课程(Photoshop、Flash、Premiere、多媒体项目制作)、程序设计(VB、C)、网页设计(Dreamweaver静态网页设计、ASP动态网站设计、基于CMS的网站设计)、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维护、Excel高级应用、常用办公软件)、数据库基础(Access、SQL Server)。

为了保证该课程体系能正常运作,我们建议我校教务处对学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的选修课中必须选择一门“X课程”。通过学校的选修课平台,学生可以较为完整的了解我校计算机基础有关的课程体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此来保证整体课程体系得以有效的实施。

7 结论

该文通过对全校真实的课表系统进行分析,一方面使得一线教学老师能清晰的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校所有课程中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有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同时也可以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助于本校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和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从宏观上看,需要整个高职院校的指导性教学基本要求,从实际教学看,除了一线教学老师的辛勤努力之外,高职院校领导以及教务处的重视是课程体系得以实际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0.

[2]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Z].2002.

[3]高教部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2006.

[4]高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C].2009.

[5]姜灵敏.面向应用的多层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95-98.

X系X部门X年X月份工作总结 第5篇

(上学期)工作总结(计划)

注意: 标题和落款中的数字,除“零”可写成“0”外,其他数字

必须大写。标题字体为黑体二号加粗,落款字体为宋体小四加粗。

正文

正文要求:1,每段开头空两格。

2,一个大的要点要用大写,大写下面的小点用小写。

3,每份材料中的错别字不可以多于五处,语病不可以多于两处,超

过将按考核要求予以相应扣分。

4,计划和总结内容不可以混淆,且需注意语言的正确应用,总结中

需有总结性语言,计划需有计划性语言,力求语言见解明了。5,材料规定是在每个月的24号中午12:30到1:30交到学生会办公

室(5#506)。

6,从本学期开始,所有需要交到学生会办公室的材料除上交打印版

外,还需交电子版,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到cjxxshbgs@163.com.7,正文字体为宋体小四,行距为1.5,月份材料字数不低于500字,期度和活动总结材料不低于800字。

X系X部门

富士另辟X系列之蹊径X—T1 第6篇

自2012年富士公司推出复古外形的X-Prol之后,便揭开了X系列相机可更换镜头的篇章,同时也让X卡口加入了如火如荼的无反相机大战当中。

在创造了诸多业内第一之后,X系列给世人打造了一个固定形象,那就是“复古旁轴相机”外形,以及优雅的慢拍摄影体验。

复古的变革

自2013年中开始,坊间就流传着富士公司即将推出单反相机的说法。诚然,这是当年Fuiica系列单反相机和s系列数码单反相机的回响。毕竟当年的产品太过经典,代表着一代摄影人的回忆,至今许多人像摄影爱好者还在寻找富士的数码单反相机。

在2013年岁末,业内许多厂商开始推出了外形类似胶片单反的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器材发烧友热捧。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到了以“复古外形”为代表的富士相机上。

另辟蹊径的X-T1

X-T1是富士公司在自家x系列中的另辟蹊径之作,有别于之前的“旁轴造型”,X-T1以类似单反的外形出现,开拓了富士x阵营的又一个子系列。而子系列中的“T”,则代表着值得信赖。

与之前X系列所带来的那种优雅的慢拍感受不同,X-T1追求的是畅快淋漓的速度体验,使得这款新品能满足更广泛摄影爱好者的需求。与此同时,X-T1作为一款高品质可换镜头相机,它的产品特点包括将转盘升级成单反式机械转盘并将机身设计成全天候防护。X-T1也继承了X系列相机的所有优点,如紧凑型机身、出色的移动性和高速响应等。

作为一款高端无反相机产品,X-T1并没有配备富士的“金字招牌”——光电混合取景器,取而代之的是一款拥有超大倍率的电子取景器。在使用中,几乎很难说出它与高端单反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的优劣,这就是236万高清晰O LEO显示屏带来的好处——令电子取景器获得媲美光学取景器的体验感受。另外,这款取景器采用了更多的人性化设计,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有更多与众不同的体验,包括:

“全屏”模式可充分利用X-T1取景器的高放大率,获得无与伦比的现场效果;

“普通”模式可提供最佳的视角效果,包括拍摄设置;

“双屏”模式专为手动对焦设计,可进行智能化的分割显示。同步检查常规视图和手动对焦区域;

“普通”和“全屏”模式下,改变持机方向界面可自动旋转。

将无反相机市场做大

有不少喜欢户外摄影的朋友抱怨出门携带沉重的单反相机很不方便,而现有的无反相机又缺乏高端镜头及功能配件支持。这些,正是阻碍无反相机市场做大的关键点。

随着X-T1的推出,富士公司摆出一副要将无反相机市场做大的态度。

首先,在设计上采用了以往高端机才采用的设计,几乎不用进入菜单就能进行各项参数设置,大幅增加自定义键数量,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进行定制。

其次,EXR处理器II和X-Trans CMOS II传感器的组合让X-T1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响应速度,加上对UHS-ii规格存储卡的支持,即使是挑剔的摄影爱好者也会大呼过瘾。而内置的间隔拍摄以及无线遥控功能,也让许多特殊题材的拍摄成为了可能。

第三,镁合金材质坚固耐用的机身达到了全天候使用规格,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风沙天气,X-T1都能够从容应对,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拍摄场景。

最后,富士公司为了配合X-T1的全天候特性,还推出了全系列对应配件。其中破天荒地在无反相机中配备了能增加续航能力的电池手柄,可以提供约2倍的续航能力。

综上所述,X-T1俨然定位成了富士APS画幅的旗舰机型。至截稿时,富士伴随着X-T1的上市,还公布了X系列新镜头路线图。以此来看,这款旗舰级的产品必将吸引更多的用户选择。

X计算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体检者行钼靶X线检查有乳腺肿块并经手术病理证实50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女性49例,男性1例;病程2个月至3年。3例曾做过乳腺手术,1例乳腺区皮肤瘢痕收缩。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为单侧发病,单一肿块。左侧26例,右侧24例;内上、内下象限22例,外上象限25例,乳房中心部位3例。均可触及到肿块。呈现皮肤酒窝征、橘皮征8例,腋窝触及增大淋巴结12例,乳头凹陷2例,乳头病理性溢液5例,皮肤发红1例。肿块最大13.5 cm×9.5 cm,最小1.1 cm×1.3 cm。

1.3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CR钼靶X线检查,常规采用头尾位(CC位)、内外斜位(MLO位),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采用自动曝光,其曝光条件依每位患者乳腺发育期的特点而定:(1)青春期乳腺一般用35~40 k V、80~90 m As。(2)发育期(包括妊娠期)一般用35 k V、120~150 m As。(3)哺乳期选用较大曝光条件。(4)有哺乳史,处于静止稳定状态的一般用28~32 k V、40~50 m As。(5)老年妇女一般适用25~30 k V、30~40 m As[1]。选用18 cm×24 cm大小的乳腺机配套专用IP板。经CR扫描仪获取图像后传入具有PACS的医生工作站,行图像处理。由放射科专门从事乳腺病诊断的2位医师共同阅片,作出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标本均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的诊断结果:

乳腺癌44例,乳腺增生5例,纤维腺瘤1例。

2.2 术后病理结果:

浸润导管癌28例,浸润小叶癌6例,导管内癌6例,髓样癌1例,黏液样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纤维腺瘤1例。把乳腺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共45例归入乳癌组,4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和1例纤维腺瘤归入良性病组。本组50例乳腺肿瘤患者钼靶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6,P>0.05)。

3 讨论

目前,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于CR钼靶X线摄影的出现及处理技术的改进,使乳腺X线摄影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临床乳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大宗乳腺普查案例显示,胶片屏幕式乳腺X线摄影能够使50岁以上妇女的病死率降低30%,对40~50岁妇女大约降低18%[2]。尽管乳腺X线摄影被认为是目前乳腺癌早期检测的最好工具,但传统的胶片屏幕式成像仍然很不完善,仍有10%的乳腺癌自检或医师触诊检查出有乳腺肿块,而乳腺X线摄影却显示不出征象[3]。这种情况在致密腺体中更为突出,发生率为15%~50%[4,5]。

3.1 CR钼靶X线摄影优点:

CR钼靶X线摄影技术是将透过乳房的X线影像信息记录在乳腺专用的IP板上,经CR解读后发送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对比度,对局部感兴趣区进行放大观察,减少因技术不当、图像不满意或需局部放大而导致的重复X线摄片,有助于减少乳腺的X线辐射量[6]。临床上可根据诊断要求改变影像的显示侧重点,可以显示出未经处理影像中所不能观察到的特征信息,使组织、病灶形态更容易被发现。

3.2 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的优势:

随着数字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PACS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可达68%~88%,特异性可从82%~93%,甚至高达98.5%[7]。因此当乳腺发生病变时,尤其是乳腺癌(特别是早期乳腺癌)的各种X线表现明显可见,如肿块及其周围的改变、特异性钙化、大血管增粗、病灶局部乳腺结构扭曲、腋下淋巴结等,都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影像表现。CR和PACS的后处理功能可让医生在工作站上选择性地运用图像后处理系统调整窗宽和窗位来弥补投照条件不当造成的不足,使图像清晰度、分辨率、对比度明显增高,与传统非数字化模拟钼靶乳腺机相比,在精确诊断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使乳腺X线摄影成为乳腺良恶性肿瘤最主要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CR)钼靶X线摄影联合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PACS)系统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头尾位(CC位)、内外侧斜位(LMO位),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根据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影像表现特点,50例乳腺肿瘤中,44例诊断为乳腺癌,5例为乳腺增生,1例为纤维腺瘤。②病理证实50例乳腺肿瘤患者43例为乳腺癌,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为乳腺纤维腺瘤。结论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是乳腺恶性肿瘤的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乳腺肿瘤,放射摄影术,放射学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云亭,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39.

[2]Kerlikowske K,Grady D,Rubin SM,et al.Efficacy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a meta-analysis.JAMA,1995,273(2):149-154.

[3]Burrell HC,Pinder SE,Wilson AR,et al.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mammography signs:a review of425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Clin Radiol,1996,51(4):277-281.

[4]Tabar L,Dean PB.Mammographic parenchymal pattern:risk in-dicator for breast cancer.JAMA,1982,247(2):185-189.

[5]Gram IT,Funkhounser E,Tabar L.The Tabar classification of mammographic parenchymal patterns.Eur J Radiol,1997,24(2):131-136.

[6]刘佩芳.乳腺影像诊断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2.

X计算机 第8篇

1 性能检测

1.1 荧光板背景噪声

所有成像板首先必须经过整个擦除周期,以确保无背景辐射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残留信号;擦除装置的子系统由高压钠或荧光灯组成,擦除后,应该用自动定标算法扫描几块荧光板,把系统的增益驱动至最大值。每张成像板的结果照片(或软拷贝影像)应该是清洁,一致,无伪影。自动处理的曝光指示器应该指示为无一次曝光,任何输出影像中出现的明显伪影,相对密度阴影或不一致性,都应该进一步评估。如果测试设定中超过两块成像板出现问题,则所有的成像板都应该测试。一定数量照片中重复出现伪影(如一致阴影响应)表示激光子系统,光导管,存储器板,擦除单元或胶片灰雾等存在着潜在的问题。

1.2 空间分辨率

测试包括每种尺寸和类型成像板(标准和高分辨)的每幅影像中央和周边的极限分辨率。在每种尺寸暗盒的中央和周边区域,近乎平行和近乎垂直于X和Y方向放置分辨率测试模体(铅条方波测试卡)。用相对低能量(约60 kVp)的线束对暗盒曝光,180cmSID和大约5mR的曝光量(量子斑点较低),使用阅读处理算法来增强摄影照片对比度。对于CRT,将数字影像放大至固有分辨率极限,调节窗宽——窗位,使被照体最优化显示;中央和周边分辨率都应该与阅读采样率和荧光体类型组合所特定的最大分辨率接近。阅读仪扫描和打印时都是每毫米10个像素,最大分辨率为5lp/mm,不论在水平还是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比厂家的规格低10%以上时,都要进行校正。

1.3 成像板可重复性,相对密度一致性和伪影分析

探测器自身的一致性以及探测器之间的一致性要稳定。可重复输出(允许2%变动)的X射线球管校准后就可执行此测试。将每一暗盒的荧光板放置在X射线束的中心,并使用80 kVp大SID(约180 cm)对整个荧光板均匀曝光,大约5—10 mR的入射曝光量,可重复的几何特性和荧光板摆放必须保持前后一致。

软拷贝影像工作站上光学相对密度的测量可以通过使用平均数字化值来实现,此数字值是利用分析工具和有效影像区域兴趣区定位来得到的。标准同以上所述,如果影像工具不能使用,对比度和亮度增强声像的主观分析应该也能确定相对一致的响应,将窗宽调窄(高对比),窗位调至近于平均值的水平。

1.4系统线性,自动动态范围控制和曝光响应

系统线性的测试可以确定超过20倍曝光变化时,探测器和读出系统的响应;对摄影X射线球管进行校准,使输出的可重复性(管电压精度优于±5%,曝光输出精度±2%)和采集几何接受器的摆放始终保持一致,建议的技术参数为80 kVp,180 cm SID和铜1 mm和铝1 mm滤过,线束准直在整个接受器区域。确定正确的曝光值校准,设定摄影技术参数,提供大约0.05 mR,1.0 mR,10 mR的入射曝光量。

自动动态范围控制是用校准的在空气中游离的电离室测量真实的一次曝光量,并计算PSP探测器的表面剂量;每种一次剂量,可采集三种独立的影像,在曝光和处理之间使用10 min的固定延迟时间;曝光值的校准使用指定的读出算法,并确定每个接受器适当的一次曝光量,对整个过程重复3次(总共9幅影像),特定值的入射曝光量的测量注意使用相同的PSP探测器。

曝光响应是指任何单一探测器校准后的曝光量值都在真实入射量的20%偏差范围内,结果照片影像中定性的影像噪声特性应该与入射曝光量呈反比,每张照片的光学相对密度应该在设定值的±0.1范围内。

1.5 荧光板—暗盒流通量

具有自动装载的系统可以尽快地处理5—10块每种特定尺寸的暗盒,记录最初阅读开始到最后照片影像(或数字影像)出现的时间间隔,以推算出每小时处理的成像板数量。对于具有内部堆栈和需要手动供给的系统,应该将10块暗盒无间隔地送入阅读仪,记录时间方法同上。

流通量的偏差不应超出规格的10%,阅读时间主要依赖于成像板尺寸,完整的评估应该测试每一尺寸的暗盒,流水线处理过程提高了堆栈中成像板的流通量,因此一幅影像的处理时间(显示或照片输出)将会超过一系列成像板的平均时间。

1.6 距离精度测量和高宽比测试

距离精度很容易由已知尺寸物体,影像缩小因子和胶片上测得的而确定。对于一个影像显示工作站,应该首先对每一个IP—影像矩阵执行像素校准;分辨率测试模体影像可以用于测量水平,垂直或任意倾斜方向的距离精度;对于减小尺寸的照片影像,实际距离是测得的距离和影像减小因子的乘积;真实距离和实测距离的比较,在两个方向上应该在测量误差的1%~3%范围内。

高宽比的检测是圆柱状和平面扫描镜面在扫描线起始和结束时的“倾斜”,可导致影像畸变。在一块IP的周边放置几块高对比的已知的方形物体(如铝或铜滤过片),使用标准摄影技术,用1 mR对其曝光,用标准对比感度算法读出。在照片和(或)显示工作站上,用数字测径器测量被成像物体的高宽比;下一步,就要确保像素尺寸按照特定影像接受器的尺寸校准,验证X和Y方向的距离在绝对距离的1%~3%偏差内,高宽比在影像的周边和中央区域一致,不随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1.7 激光束功能

此测试可以评估激光束扫描线的完整性,线束振动,信号消退,聚焦等。选择大约80 kVp,180 cm SID,大约5 mR的一次曝光量,将一把钢尺放置在35 cm×43 cm暗盒的中心,大致垂直于激光束扫描线;以检查影像中钢尺的边缘来评估激光束的振动,钢尺边缘应该在照片整个长度内保持笔直且连续;扫描线沿钢尺边缘由亮到暗过渡时出现过度辐射或辐射不足,都说明存在计时错误或激光束调制问题;用10倍(或更大放大率)的放大镜观察照片各个区域的影像扫描线,检查空间一致性,直边的“阶梯”特性是正常的;在大多数区域,扫描线信号消失探测为透明直线,但个别地方有可能在荧光管表现为常见的微粒状伪影。此伪影的出现表明系统处于非最优化性能,需要维修人员进行校正。

1.8 低对比感光度—探测能力

在一个设计优良的系统中,对比度分辨率应该受量子统计(成像板中吸收的X射线)的限制。此测试可以验证X射线光子统计对常规X射线成像曝光范围的限制,其他噪声源(如电子眼噪声,数字化噪声,亮度噪声或固有模体噪声等等)都应该在曝光范围内不限制低对比信号的探测,专门为CR设计的Leeds模体或UAB低对比模体都是校准低对比测试体。

模体应该使用线束能量和典型临床范围内的多种一次曝光量成像。对于Leeds模体,使用70 kVp或75 kVp的校准能量;而对于UAB模体,可以使用一个峰值范围内的电压,校准表的绝对对比度依赖于所选kVp和附加铜滤过,在对荧光板约0.1 mR,1.0 mR,10 mR三种一次曝光量下采集三幅影像,使用对比度特定算法来处理成像板。随着曝光量升高及量子噪声的减少,对比度应该改善;如果没有改善,可考虑其他的噪声源和因素,如降低探测效率,固定点噪声(伪影),过高的亮度或放大噪声以及X射线或可见光散射对物体对比度的影响等。在相同的采集技术下(几何特性,X射线因子,滤线栅等),PSP系统应该传递与屏—片探测器相当的对比感度,一旦测试完成,对比感度等级可以作为定期QC测试的基准和性能标准。

1.9 擦除周期的精度和完全性

如果PSP荧光板不正确擦除或擦除不完全,可能在以后的影像采集中产生类似处理故障的影像伪影。在特殊情况下,极度过度曝光的接受器可能需要几次“擦除”才能完全消除残余潜影,为了测试擦除能力,在PSP屏的中心放置高对比测试体(如分辨率铅条模体),用大约50 mR(80 kVp,25 mAs,180 cm无滤过)入射曝光量对其曝光。如果曝光量超出200 mR,有些系统的荧光板将会被识别为“过度曝光”而禁止使用,或显示警告信息。用标准算法处理此屏,并请求将此屏从这些系统的内部堆栈中退出,用较小的准直野,大约1 mR的入射曝光量对屏再曝光,使用相同的阅读算法进行处理,通过观察分辨率测试模体的残影,来验证先前的高曝光量有无残余信号。

2 质量控制与定期维护

2.1 每天的维护

(1) 视察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阅读器,ID终端和影像观察监视器。

(2) 检查照片洗片机或干式激光相机的运行状况。

(3) 制作激光成像感光测量胶片条,并测量照片相对密度。

(4) 检查胶片供给。

2.2 每周的维护

(1) 清洁系统和洗片机的过滤器和通风孔。

(2) 擦除所有很少使用或没有流通的成像板。

(3) 为洗片机制作曝光仪感光测量胶片条,并测量照片相对密度。

(4) 验证软拷贝,观察工作站的监视器校准。

(5) 检查暗盒和成像板。

(6) 采集测试模体影像,并在数据库中编入目录。当超出预定的界限时,检查系统性能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3 每月的维护

(1) 照片洗片机的维护

(2) 执行量化QC模体分析,如低对比,空间对比度,信噪比等的抽查。

(3) 检查照片重拍率,曝光指数,确定不可接受影像的产生原因。

(4) 检查QC数据库,确定问题的原因并执行校正措施。

2.4 每半年至一年的维护

(1) 对所有成像板执行线性或感度测试。

(2) 视察与评估影像质量;抽查影像处理算法的适用。

(3) 执行性能检测步骤,以确定和(或)重新建立基准值。

(4) 检查重拍现象,患者曝光量趋向,QC记录和设备维修记录。

参考文献

[1]曹新山CR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335-36

[2]李永辉等CR医学图像的小波阈值去噪声法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111—14

[3]汤乐明等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分辨率的约束最小二乘方复原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91424-1426

[4]王瑞玉等医用数字胃肠X射线机原理构造和维修[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5]邓朝晖等医用数字化X射线设备原理构造和维修[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6]赵凯等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伪影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241-42

[7]余厚军X线数字摄影(成像)技术原理与应用之一—间接数字化摄影[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7620-622

X计算机 第9篇

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与胶片照相法一样具有直观、准确、可靠和有档可查的特点, 配合适当的检测工艺即可达到与胶片照相法具有同等的缺陷检出能力, 但因为其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在焊管行业中替代X片照相法,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 系统设备组成和技术指标

焊管X射线实时成象系统主要由:系统检测工装及控制设备、恒压式X射线机、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将X射线管安装在可自由调节的悬臂上, 检测小车沿轨道将被检焊管运送至检测区, 将X射线焦点、被检焊缝区和图像增强器中心调整在同一条直线上。

X射线穿透焊缝后, 置于焊缝后面的图像增强器接受穿透射线, 经图像增强后转化为可见光图像, 通过电视摄象机摄取该可见光图像, 传递到计算机图像处理单元, 转化为数字图像, 存贮在系统内或在屏幕上显示。检测人员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先进的图像处理手段和图像测量工具对缺陷的性质、大小、位置等信息做定性、定量判定, 并按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对焊缝质量进行评定, 并自动生成可打印输出的检测报告。

1.1 检测工装及控制设备

检测工装主要包括X射线机工装、图像增强器工装、台车和滚轮架等四部分。X射线机管头悬臂和图像增强器安装调节支架在检测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 检测过程中主要由台车带动焊管作水平移动和滚轮架带动焊管旋转运动合成螺旋线实现螺旋焊管焊缝的检测。

1.1.1 X射线管悬臂

为了适应不同管径的检测要求, X射线管悬臂至少应具有三个自由度。设计的XX射线管悬臂长度为13 000 mm, 支架上下移动范围为1 500 mm, 横向移动距离范围为1 500 mm, 可以检测直径从219~1 500 mm, 长度1 000~12 000 mm的焊管焊缝。各个方向的移动均采用电动方式驱动。

1.1.2 图像增强器工装

图像增强器的工装设计同样具有三个自由度, 配合X射线管头的运动。上下移动距离范围为1 500 mm, 纵向移动范围为1 000 mm, 横向移动距离范围为1 500 mm, 除纵向移动是在轨道上手动外, 其余均采用电动驱动。

1.1.3 带滚轮架的电动台车

由计算机控制的变频调速电动台车可沿轨道移动, 滚轮架和台车的移动速度、位移量可通过计算机设置。台车移动可自动完成纵焊缝检测, 滚轮架转动自动完成环焊缝检测。台车水平移动配合滚轮架旋转可完成螺旋焊缝的检测, 焊缝定位误差≤3 mm。采用成象的同一台计算机来完成滚轮和台车的控制, 由于在工装运动过程中, 计算机处于相对空闲状态, 配置一定的控制接口, 利用计算机的该空闲时间来完成工装的控制任务。不仅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而且还可实现全自动的检测。

1.2 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

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主要由图像增强器、电视摄象机、计算机图像处理单元、大容量图像数据存储器、缺陷尺寸标定和测量单元、现场电视监视和图像评定单元组成。

1.2.1 主要技术指标:

(1) 图像采集分辨率768×576;

(2) 图像灰度等级256;

(3) 检测灵敏度≤2% (Fe) ;

(4) 图像分辨力≥2.4 Lp/mm;

(5) 缺陷定位误差≤2 mm;

(6) 缺陷几何尺寸测量精度≤0.3 mm。

1.2.2 主要功能:

(1) 图像对比度增强、边界锐化、局部放大;

(2) 高精度缺陷定位、尺寸测量;

(3) 光盘图像数据存储和检索;

(4) 图像质量自动测定;

(5) 检测人员培训和考核;

(6) 计算机辅助焊缝质量等级评定和检测报告自动打印。

1.2.3 X射线机

为了保证检测图像的质量要求, 并满足在线连续检测的需要, 选择了能连续稳定工作、焦点尺寸为0.4×0.4mm2 的小焦点直流恒电压X射线机, 实时成象可检测的最大厚度为35mm的钢制材料。

2 应用

根据焊管生产工艺要求, 国内六大焊管厂均在“西气东输”项目焊管生产中使用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检测代替管端胶片照相检测法。根据“西气东输”项目管道的具体情况, 采用单壁单影法进行透照。焊管直径为Φ=1 016 mm, 管壁厚度为26 mm (含焊缝余高) , 长度为L=12 000 mm。使用6"图像增强器, 焦距700 mm, 几何放大倍数1.2时, 管端各拍4幅图像, 整个焊缝100%动态电视检测, 总长12 m的焊管实时成象的全部检测时间约15 min, 完全满足焊管生产的需要。

经过大量的对比试验, 将拍摄的胶片与图像分别进行背靠背缺陷性质, 大小和数量评定, 二者吻合性达到98%以上。

系统能够较好地检出焊管的各种焊接缺陷, 检测灵敏度达到了API-5L标准的要求, 图像分辨力达到检测要求, 并具有检测效率高, 信息反馈快的特点, 特别适合于需要在线快速检测的场合。

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成象质量高, 采用大容量光盘存贮图像数据, 图像数据保存期长, 避免了X射线拍片法的消耗材料多、工艺复杂、废片率高等缺点, 从而实现了焊管焊缝的低成本X射线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的检测费用不足拍片法的1%。同时, 由于检验速度高, 还可随时用来监控焊接工艺并做及时调整, 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和质量水平, 减少返修工作量, 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避免潜在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论

综合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象系统的实际应用结果, 可以做出如下论:

1) 在焊管生产中, X射线实时成象检测法与常规的X射线胶片照相法同样具有直观、准确、可靠和有档可查的特点。

2) 系统对焊缝缺陷的检出率与胶片照相法相当, 图像灵敏度达到了API-5L标准的要求, 图像质量满足焊管焊缝质量检测的要求。

3) 系统设备工作稳定、可靠、工艺合理。系统设备检测速度快, 大幅度降低了检测成本, 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针对焊管管径变化大的特点, 研制了一套适应管径Φ=2191500 mm, 长度L=80013000 mm焊管焊缝检测X射线实时成象系统。实践证明:由于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焊管定位和移动、数字图象处理、光盘存贮图象数据等先进技术, 与X射线拍片法相比, 系统检测效率可提高数十倍以上, 检测灵敏度约1.5%, 与拍片法相当, 检测成本仅为拍片法的1%, 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焊管,焊缝,X射线,实时成象检测

参考文献

[1]张鸿博.我国大口径油气输送焊管生产中的无损检测[J].石油机械, 2005, 33 (12) :55-57.

[2]郑世才.射线实时成象检验技术[J].无损检测, 2000, 22 (7) :328-336.

关于P(x)函数的积分计算 第10篇

在解析数论中,函数

Ρ(x)=x-[x]-12

是一个重要函数,国内外许多专家主要通过zeta函数来研究P(x)的积分计算问题.本文主要就P(x)的几类积分计算给出精确公式.

定理11Ρ(x)xdx=12ln(2π)-1

定理21Ρ(x)x2dx=12-γ

定理31Ρ(x)2x+1dx=-34+14ln2+12ln3

2 定理的证明

为了完成定理的证明,我们先引入几个引理

引理1[1]k=2(-1)kk+1(ζ(k)-1)=32+γ2-12ln(8π)

引理2[1]k=2(-1)kζ(k)-1k=γ-1+ln2

引理3[1]n=2(-1)nn-1ζ(n)=-γ

引理4[2]n=2(-1)n(ζ(n)-1)2nn=2γ-2+ln6

引理5[2]n=2(-1)nζ(n)n+1=1+γ2-12ln(2π)

引理6[2]n=2(-1)n(ζ(n)-1)2n+1n+1=3+2γ+ln(6π)

定理1的证明

1Ρ(x)xdx=12Ρ(x)xdx+2Ρ(x)xdx(1)

因为

12Ρ(x)xdx=1-32ln2(2)2Ρ(x)xdx=k=2[1-(k+12)ln(1+1k)]=

k=2n=2(-1)n+1(n+1)kn+n=2(-1)n2nkn

=n=2(-1)n+1n+1k=21kn+n=2(-1)n2nk=21kn=n=2(-1)n+1n+1[ζ(n)-1]+12×n=2(-1)nn[ζ(n)-1]

将引理1与引理2代入上式,得

2Ρ(x)xdx=12lnπ+2ln2-2(3)

结合式(1)、式(2)、式(3)得

1Ρ(x)xdx=12ln(2π)-1

于是完成了定理1的证明。

定理2的证明

1Ρ(x)x2dx=k=1kk+1x-k-12x2dx=k=1[n=2(-1)n-1nkn+12(1k-1k+1)]=n=2(-1)n-1nk=11kn+12=n=2(-1)n-1nζ(n)+12(4)

将引理3代入式(4),得

1Ρ(x)x2dx=12-γ

于是完成了定理2的证明。

定理3的证明

1Ρ(x)2x+1dx=121Ρ(x)x+12dx=12k=1[n=2(-1)n+1n+11(k+12)n+12n=2(-1)nn1(k+12)n]=12n=2(-1)n+1n+1[ζ(n,12)-2n]+14n=2(-1)nn[ζ(n,12)-2n]=12n=2(-1)n+1n+1[ζ(n)-1]2n+12n=2(-1)nn+1ζ(n)+14n=2(-1)nn[ζ(n)-1]2n+14n=2(-1)n+1nζ(n)

将引理3、引理4、引理5、引理6代入上式,得

1Ρ(x)2x+1dx=-34+14ln2+12ln3

于是完成了定理3的证明。

摘要:主要讨论P(x)函数的积分计算问题,采用解析数论的zeta函数计算方法,给出了牵连P(x)函数三个积分计算的精确公式.

关键词:P(x)函数,积分计算,zeta函数

参考文献

[1]Shigeru Kanemitsu.Vistas of special functions.World Sciertific Pub-lishing,2007

X计算机 第11篇

关键字:“X的X” 对举构式 象似性 舞台模型

一、引言

(一)研究现状

“X的X”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它往往构成“X1的X1,X2的X2”的对举结构,例如“吃的吃,喝的喝”。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观察和分析,主要包括“X的X”对举结构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修辞作用等。

一般认为,充当“X”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少数方位词、数量词、区别词和极少数名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副词、代词、大部分名词等不能进入该结构。“X的X”对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定语、谓语、状语、话题以及独立成句(王力,1943;陈建民,1984;李芳杰,1997;奚博先,1984;迟永长,2002;郭华,2006;刘志富,2008;孙浩,2010;甘莅豪,2012;王春杰,2012)。“X的X”结构不能单说。语序可以分为固定式和可变式两种,但都具有相对性。(刘志富,2008)

在语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认为“X的X”的语义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王力,1943),有的认为它具有典型归纳义和消极倾向(甘莅豪,2012),有的则认为该结构或者表示偏离,带有“不满”义;或者表示性状或情状多样;或者表示事物的某些性质符合人们的需求,带有积极意义。有的认为该小句连用式的语义特征是“共时情状各异”,适合描述纷繁无序的混乱场景。(郭华,2006;罗茵,2005;刘志富,2008)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X的X”对举结构作为一个完形(Gestalt),不能从“X”的成分或者前后两个小句推知该结构的语义,而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构式。也有学者从构式和认知的角度做过一些分析,我们认为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X的X”作为主谓结构与一般性的主谓结构有什么区别?

b.该结构的构式义到底是什么,其内部有何差异?

c.进入该构式的成分在语义上有何限制?

d.“X的X”对举构式的认知机制怎样?

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做深入分析。

二、“X的X”的构成及特点

(一)“X的”的构成

首先,“X的”是比较典型的“的”字结构。朱德熙(1978)将“DJ的+M”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M”跟前边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有潜在的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一类是“M”跟前边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没有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分别如:开车的人,开车的技术。此外,朱德熙(1982)指出,“的”既有转指的功能,又有自指的功能。

“X的X”是一个由“的”字结构组成的结构,它的句法层次是“X的∣X”,是“DJ的+M”结构中的前者,具有转指意义而不具有自指意义。在此结构中,转指义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A+的”。例如:

(1)禾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

另一类是“VP+的”,它表示施事、受事等语义,但不能表示与事。例如:

(2)一大早,女萝一家人就洗头的洗头、剃头的剃头。(施事)

(3)请那些阔佬来观礼,当堂提铃喝号,不分洋人华人抓的抓、囚的囚、打的打、杀的杀,一堂没过完,“观礼”的已经吓昏了两个,余下的也都个个面如土色。(受事)

“X的X”不能表示与事,跟“X的X”结构本身凝固性的限制有关。与事的语义中必须有两个相关的人或事,这种句法关系已经比较复杂,再加上后面的反复成分“X”,会造成语义混乱。例如:

(4)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个人)。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跟他打招呼。

由此形成的“X的X”结构非常繁琐,并且没有意义。如果须强行变换,只能变成: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

a″.跟他打招呼的跟他打招呼

此时,句首的主语必须省略,这样,“X的”就变成施事,而非与事,且语义也已发生巨大变化。

此外,储泽祥(2010)认为“X的”具有认知上的次范畴功能,“X的X”小句的语义功能与“X的”次范畴功能有关。“X的X”小句具有“认证”功能,是对次范畴的命名和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进行认证。这也是该结构语义多为施事、受事,而不能为与事的旁证。

(二)“X的X”的结构特点及特殊性

很明显,“X的X”是主谓结构。所谓主谓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它的主要特点有:1.主语和谓语是主题与解释或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名词及主谓短语等各种成分及结构充当;3.可以自由做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丁声树等,1960;赵元任,1980;张斌,2010);4.可以较自由地进行扩展,还可以加入动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相比之下,“X的X”有着许多的限制。(1′)该结构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结构充当,其他成分和结构非常受限;(2′)语义关系上,主语不能为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搭配;(3′)必须构成对举结构才能使用,主要作谓语,作其他句法成分的非常少;单独不能成句,即使构成对举结构也很难独立使用;(4′)不能自由扩展,少数结构能前加少数能愿助词,构成“该/能+X的X”;很难加入动态助词;两个“X”前后很难自由扩展。

三、“X的X”对举结构的构式义及内部差异

综合各家对“X的X”对举构式的语义分析,我们认为它的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

(一)“X的X”对举结构的主客观性

客观方面主要是列举动作行为、场景,具有语义归类性,不带有感情色彩;多用于叙述性书面文体。例如:

(5)车间里锯的锯,焊的焊,弧光闪闪,机声隆隆。

(6)夜里,他们每家燃了火,煮菜的煮菜,谈天的谈天。

主观方面,该结构有消极和积极意义两种。表消极义的一般需要反义对举;表积极义的列举,需要几个方面都符合说话人的要求,或者有一个中心对比点,需要更多的背景才能凸显积极意义。例如:

(7)再看队伍里的其他鼓手,天啊,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参差不齐,像一支临时召集起来的军队,不限年龄长相,只要鼓打得好就成。(消极意义)

(8)(他可是村里的能人啊,)你看这群猪,养得是肥的肥,壮的壮啊。(Z)

积极意义,需其他背景“他可是村里的能人啊” 凸显

(9)(按照班长要求,)他们得把木料截得长的长,短的短。(Z)

反义对举如果要呈现积极意义,需要增加对比中心点,本例中需要增加的对比中心点是“班长的要求:木料有的要长,有的要短”。

另外,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结构中有递进或者补充说明的成分,也会带来主观感情色彩。例如:

(10)柳叶眉摘下一个个白的玉白,黄的金黄,均溜个儿,滴流圆的香瓜。

(11)为什么社会那么不公平,穷的穷死,富的富死啊。

“X的X”对举结构除具有客观归类义之外,更多地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倾向性。经统计分析发现,带客观归类义的有50例,占18.80%,而带主观倾向性的有216例,占81.20%。带有主观性的例句中,在句子或语篇层面带有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标记(刘志富,2008),如例(12),而客观列举的例句在更大的语篇范围内也经常表现出主观倾向。例如:

(12)一听到要改造社会,我们就吃饭的吃饭,喝汤的喝汤,没有兴趣。

(13)两个人守住一棵大树,锯的锯,砍的砍。(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

单看例(13)仅表示两个人的动作列举。但放在更大的语篇环境例(14)中来考察时,便可以发现两个人锯木、砍树是为了更好地和敌人斗争,该结构带有明显的积极感情色彩,凸显了人们干劲十足。

(14)人们清楚地知道,日本鬼子打不走,林子再好,也不能够幸福地享受啊!没有一个人犹豫,划分了地界,五百多砍山群众,分开几伙,散到每一个角落,象太平年打围场似的,挥斧搭锯,开始了工作。两个人守住一棵大树,锯的锯,砍的砍。这边“碰通!碰通!”那边“嘶哗!嘶哗!”这边有人高兴地唱起了“牛枪小调”,那边有人在乱喊大叫。斧声、锯声、人声,霎时响遍山林,那声音真好似六月天发山洪一般。

总之,“X的X”对举构式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但是主观性明显高于客观性。

(二)“X的X”对举构式的静态与动态

静态地看,事物在某种状态或者场景下,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而不具有时间的先后发生,显示的是状态的分项呈现。而动态地看是事件在某一场景内的运动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例如:

(15)特别是课桌,宽的宽,窄的窄,长的长,短的短,高的高,真是“宽窄高低各不同”。

(16)一阵人声鼎沸,兵荒马乱之后,只见各家媒体使出十八般武艺,争的争,夺的夺,抢的抢,真是个天地昏暗、星月无光。

(17)老的老,走的走,团里能够担当主演重任的不足10人。

例(15)只是呈现出静态中课桌的状态,没有运动的变化过程,而例(16)则展现的是战争中的动态画面。例(17)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前面一个小句是形容词成分,表示状态;后面一个是动词性成分,表示动作事件。

四、构式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及限制

1.构式义的句法要求

“X的X”对举构式是对某些事物或场景的列举,这决定了形式上至少是两项,即构成“X1的X1,X2的X2”。因其语义上是描绘事物呈现的状态或者阐述某种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这种状态或过程可以主动发生,也可以被动形成。因此,充当“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及形容词。而其他成分进入该结构前也都完成了状态化或事件化的过程。例如:

(18)一些会讲经的,前的前、后的后,死了几多。

这里的方位词进入构式后,就呈现出“前后死去”的动态事件。

2.构式中的语义关联

该构式中,X1、X2的语义要有一定的关联,要在一定的语义框架中实现,而不是任意状态或动作的简单叠加。例如:

(19)就呼集一党蛟精,约有千百之众,人多口多,骂着真君:“骚道野道,你不合这等上门欺负人!”于是呼风的呼风,唤雨的唤雨,作雾的作雾,兴云的兴云,攫烟的攫烟,弄火的弄火,一起奔向前来。

例(19)中“呼风、唤雨、作雾、兴云、攫烟、弄火”这些动作都是在“蛟精”作恶的语义框架内完成,而不能跑出这些限制。

3.构式义的时间限制

储泽祥(2010)认为该结构的连用是一种“共时情状各异”的体现。我们认同这种“共时性”。这种“共时”主要是认知上的时间概念。一方面,状态或事件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同时发生,如例(20);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状态或动作已经结束,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继续延续,形成一种心理时间概念,如例(21)。

(20)人把彩虹挡住,请安的请安,问候的问候,这才看清……

(21)……团里大举清党,把那些跟蒋先云接近的官兵,杀的杀,抓的抓,遣散的遣散。

另外,根据戴浩一(1988)的时间顺序原则(PTS),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的状态的时间顺序,我们认为该结构内部时间顺序也取决于认知心理上的先后次序,但是在此结构提供的场景中可以出现一定的背离情况。

四、“X的X”对举构式的认知解释

刘志富(2008)利用认知的转喻模式指出,“X的X”对举构式是通过转喻的方式来实现对事物、情状整体的描述,还谈及该结构的句法象似性,但未详细论证。我们认为句法象似性和认知模型对该构式有一定的合理解释。

(一)句法象似性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对应的现象”(王寅,2005)。Haiman(1985)提出“句法象似性”,此后许多学者对句法象似性做了深入研究,其中Givón(1994)进一步完善了Haiman的句法象似性系统,提出了句法象似的三原则: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

1.数量象似性是指意义越多,越不易预测;越重要,形式就越多。其中一种是句法结构中的重叠(重复)现象。吴为善(2011)提到,“X的X”格式的重复,是通过代表性的列举来概括事物多和状态多。我们认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只是该结构的部分语义。该构式有三种情况。一是两项或三项的部分重叠结构,表达总括性的部分列举,如例(22);二是正反两项对举,表达主观上的不满意,如例(23);三是尽量列出特征或事件,极力渲染情状或氛围,如例(24)。例如:

(22)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烧火做饭去了,……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23)这几个小伙子胖的胖,瘦的瘦,不适合参加仪仗队,你给他们另找份儿事做吧。

(24)看啊,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都闹腾起来了,全都欢势起来了,全都用一样的词。哭的哭,笑的笑,打的打,叫的叫,死的死,跑的跑,傻的傻,跳的跳,升天的升天,入地的入地,你趴下,我起跳,他趴下,你起跳,真混了个热火朝天!……

2.距离象似性,即相邻原则,是指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越近,形式上的距离也越近。该原则主要体现在X1、X2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总的场景中,发生的事件或者存在的状态必然在认知上存在象似性,即心理上几个动作或状态距离越近,越容易进入该结构,反之,则不能进入。例如:

(25)大家推的推,拉的拉,一气儿把车子整上了山坡。

(26)这条路高的高,低的低,走起来真费劲!

例(25)中“推的推”和“拉的拉”语义相近,都是与“把车弄上山坡”的工作中最接近的,而诸如“卸、装”就不能用在这里。例(26)中的“高、低”是反义词,这与认知心理中的“平整的路”的语义概念最接近,而不是“宽、窄”等。

3.顺序象似性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顺序象似性突出地体现在时间顺序和范畴顺序两方面。

一方面体现了时间顺序原则。上文提到该结构对时间有一定要求,必须遵照时间顺序原则(PTS)。例(27)中的“锯、劈、编”等动作的安排符合现实中编竹筐的时间顺序。

(27)走进儋州市中和镇的五里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堆放着大堆的竹子,村民们锯的锯、劈的劈、编的编,忙着的都是一件事:编竹筐。

另一方面,有时我们很难在绝对时间上分出先后,只能以心理感知顺序的先后来安排先后,这就是范畴顺序。例如形容词反义对举时,总是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这体现了认知上人们总是先体验积极的部分再体验消极的部分,而动作的范畴往往是认知上更具原型的行为排在前面(刘志富,2008)。口语语流节奏快、随意性强,有时并不严格遵守以上两个原则,我们尝试用认知模型进一步解释这种背离现象。

(二)“X的X”对举构式的认知模型

Langacker(2000)认为,句法结构来自人类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而典型事件模型又是来自人们对许多场合下身体体验的概括。主要包括两种模型:台球模型和舞台模型(Stage Model)。舞台模型可以为“X的X”对举构式提供一定的认知基础。

所谓舞台模型,是指观察者(Viewer,简称V)如同观众在台下观看演员表演,目光前视时就形成了一个视觉注意区,称为“舞台表演区”(Onstage Region),舞台道具和背景都在这一区域中,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身上。具体到“X的X”对举构式,主要包括反义对举和总括列举两种情况。我们来看它们的认知模型。

1.反义对举。反义对举是两种极端情况的对举,这两种情况在总的事件中更为凸显,因此,只需要注意两种相反的情况就可以把握总事件的基本情况,得出对两者不满意的主观意见(如图1所示)。在图1中,观察者经过总括扫描方式,对整个事件或者状态做总体把握,在E1、E2、E3……等众多情况(Events)中,只关注语义相反的E1和E3(加深凸显),而像E2(细线表示)等则不被凸显甚至不被关注。例如:

(28)只剩下他们大杂院这几户,老的老,小的小,不是等外劳力,就是歪瓜裂枣儿。

例(28)中,扫描“劳力”,只关注“老、小”两个相反情况,就可以凸显整个情况的不尽如人意。

图1

2.总括列举。这种情况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列举项中存在顺序问题。

a.观察者在认知上一般只是看到整个场景,而很少关注具体的先后顺序。但是事实上,在场景中发生的总事件中,内部存在时间或范畴上的先后顺序,而且这样的顺序不能随便颠倒。整个过程是一个总括扫描,但是整个事件内部又有次第扫描的发生(如图2所示)。例如:

(29)大家纷纷动手,剪的剪,裁的裁,缝的缝,一张天蓝色的大纸被剪出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还有金色的亮片做装饰。

例(29)我们首先观察到的是大家在动手做裙子的场景,其次才会逐一确认具体动作“剪、裁、缝”的发生顺序,再次关注由谁完成该动作等。

图2

b.与上一种不同,由于受到认知的限制,整个事件中的发生顺序在观察者看来没有顺序上的差别,只是从总体上把握整个事件,因此,观察者凸显的是整个事件(箭头黑色加粗)。这是一个总括扫描的过程(如图3所示)。例如:

(30)大难临头各自飞,山林间的小动物炸开了窝,跑的跑,跳的跳,藏的藏,躲的躲,乱了、全乱套了!

例(30)中,我们的关注点只在局面混乱,而至于谁先谁后,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因此,“跑、跳、藏、躲”原则上可以互换顺序,只是有时这些还受到语义相近或音节韵律的限制。

图3

五、结语

“X的X”对举构式,由主谓结构组合而成,“X的X”本身有较多形式和语义上的限制;其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X的X”对举构式的构式义表现出主客观、动态和静态等内部差异,该构式常含有主观倾向。该结构不能独立使用,语义内部有着关联性,而且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从认知上看,该构式在数量、距离以及顺序方面都存在象似性;舞台模式对该结构有较好的解释,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该结构的认知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迟永长.“A的A”重叠式的表义类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储泽祥.主谓同素互动的“X的X”及次范畴化所造成的影响[J].语文研究,2010,(4).

[4]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5]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6]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郭华.“V的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刘志富.现代汉语中“X的X”结构的对举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李芳杰.“V的+V”及其相关格式[J].汉语学习,1997,(2).

[10]罗茵.“A的A,B的B”结构的构成特点及其功能解释[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11]孙浩.“A的A,B的B ”格式的形式特征及各项间的关系[J].科学教育创新,2010,(4).

[12]王春杰.“A的A,B的B”格式的特征探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6]奚博先.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2).

[17]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

[19]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的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2.

[20]Haiman,J.(ed) Iconicity in Syntax.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21]Givón,Talmy.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Raffaele Simone(ed.),

Iconicity in Language[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22]Ronald W.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理论前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X计算机 第12篇

关键词:CR,床旁胸片,废片率

在影像界经历了数十年的增感屏-胶片系统成像方式后, 终于在1982年研制成功了计算机X线摄影 (CR) , CR与CT、MR、DSA、SPECT、数字胃肠以及数字乳腺等大量数字化影像设备一起走进21世纪。CR与传统增感屏-胶片系统相比其优势在于: (1) 密度分辨率高; (2) 动态范围大, 线性好; (3) DQE高, 提高X线的利用率; (4) 立即显像; (5) 多种软件处理功能; (6) 网络功能。CR具有强大的软件后处理功能, 是传统摄影不能比拟的, 如灰阶处理、窗位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时间剪影处理等。本文通过CR系统与床旁胸片二者的配合应用来探讨CR系统的优越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A组:于2002年2~7月在我科行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的患者407例, 其中男233例, 女174例;年龄19~101岁, 平均年龄63.91岁。B组:于2006年5~12月在我科行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的患者832例, 其中男502例, 女330例;年龄17~99岁, 平均年龄65.35岁。

1.2 设备

Kodak CR 800, Kodakdo 8200干式激光相机及Kodak DV医用红外激光胶片PVB+, 岛津R-20CA型床旁机。摄影条件:3.2 mAs, 80~90 KV。

1.3 检查方法

A组患者采用14×17inch Kodak感绿胶片、岛津R-20CA型床旁机摄影。B组患者采用14×17inch IP板、岛津R-20CA型床旁机摄影, 使用Kodak CR 800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Kodakdo 8200型干式激光相机及Kodak DV医用红外激光胶片进行打印。

1.4 评价方法

对以上两组得到的图像进行客观分析, 比较二者的废片率。评价标准内容如下: (1) 上下布局; (2) 左右对称性; (3) 照片应包括所摄部位; (4) 兴趣部位显示情况; (5) 运动模糊情况; (6) 号码的布放; (7) 异物、污染阴影; (8) 总体印象[1]。采用双盲法, 由两位长期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技师对上述两组胸片图像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对A组和B组病例的优良率比较使用χ2检验, P值比较。

2 结果

对行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 (407例) 和行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 (832例) 两组病例的床旁胸片废片率评价结果及所占总数百分比见表1。表格显示使用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方法废片率 (8%) 高于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检查方法时废片率 (2%) , 经统计学计算后得出χ2值为24.59, P<0.01,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床旁摄影的主要对象是急危重症患者, 患者既不能搬动又不能主动配合, 而在摄影工作中因受设备、环境影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并且投照条件也难于准确控制, 因而导致床旁照片质量普遍较低, 重照率和废片率较高, 我院是市级综合性医院, 每日床旁摄影工作量大, 要面对10~20名患者, 而其中多数患者以照胸片为主, 因为胸片是很多科室住院患者的例行检查, 反复多次投照不仅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同时也大大加重了技师每日的工作量, 给我们的放射防护带来难度。

3.1传统X线摄影原理传统X线摄影以胶片为介质, 用溴化银作为感光物质, 记录影像。即经X线照射, 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 在显、定影处理后, 影像才能在照片上显示, 通过X线片上各部位黑白对比来反映人体正常和异常的信息。显示的是固定的二维图像, 一经形成照片, 就不可调节;图像分辨率取决于溴化银颗粒, 照片质量易受曝光条件、药水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且灰雾度大, 对比度低, 宽容度小;在传统X线片上无法同时兼顾肺组织和肋骨, 有些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显示欠佳, 漏诊率较高。

3.2 CR的成像原理CR, 科学的讲应该是光激励存储荧光体成像或叫做数字化发光X线摄影。由于替代X线暗盒的IP板为含微量二价铕离子的氟卤化钡晶体, 该晶体层内的化合物经X线照射后可将接受的能量以潜影方式储存在晶体内, 为模拟影像。当用激光束来扫描有潜影的成相板时, 可激发储存在晶体内的能量使之转化为荧光, 继而被读出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则可馈入计算机和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最终形成数字影像, 然后被送到潜影消除部分, 经强光照射, 消除IP上的潜影[2]。

3.3 CR成像的优点X线曝光量比常规X线摄影有一定程度的降低;IP替代原有的胶片可重复使用;可与原有的X线摄影设备匹配使用;具有多种图像处理技术, 显示的信息更易被影像医生阅读, 且质量更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可数字化存储, 可进入网络系统, 可节约部分胶片, 减少废片率;通过运用后处理功能可以发现一些传统X线片不能发现的异常征象, 对于床旁胸片, 如果增加影像的锐利度, 可见肋骨边缘更加清晰, 可疑骨折时, 可通过局部放大功能, 使骨折线更显而易见, 避免漏诊, 而对于血性胸腔积液高密度阴影对肋骨骨折的遮挡, 可通过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使骨折线得以显示。

3.4对行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 (407例) 和行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 (832例) 两组病例的床旁胸片废片率评价结果显示:行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时废片率 (8%) 明显高于行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 (2%) 。由于曝光因素和暗室技术不良, 传统床旁胸片检查时的废片率大幅度上升, 而CR的宽容度大, 曝光条件易于掌握, 扫描后对图像的窗宽窗位适当调节, 感兴趣区域可达到最佳显示状态。细微结构显示差异比较:CR的肺纹理、骨纹理及软组织层次等方面的显示率均优于传统屏片。由于IP板中的辉尽性荧光物质对X线高度敏感, 量子检出率高达60%以上, 技师在投照过程中即便不能给予较好的投照条件, 也能得到较为清晰的图像, 从而弥补了投照条件的不足。

通过对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二者废片率的比较, 我们了解到CR系统在床旁胸片应用中的优越性, 现今多数医院中的放射科已经越来越依赖CR系统, 它在我们的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敏, 牛俊荣。探讨床边计算机X线摄影的优越性[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 (12) :38-39。

上一篇:全球化传播下一篇:深基坑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