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2024-05-22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精选5篇)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第1篇

山西省的生态条件决定了该省旱地小麦育种具备抗旱和优质两大优势。山西干旱少雨、旱地面积大, 其旱情危害比周边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更为突出。山西南部麦区属黄淮冬麦区优质小麦生产带, 开展优质抗旱丰产小麦育种, 成为全省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

国审旱地中筋小麦品种临旱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选育。其父本为晋麦60号, 母本为晋麦47号。临旱6号于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6021) , 于2010年3月获国家品种权证书, 品种权号为CNA20060516.X。

1 临旱6号的选育

1.1 选育目标

山西省地形复杂, 降雨分布不均, 生态条件差异较大, 生产上迫切需要能适应各种地域、各种气候条件的广适型抗旱品种, 即干旱年份确保稳产, 丰水年份又能高产的突出品种。因此, 选育目标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潜力大、商品性好的小麦品种, 以及抗旱、耐旱为主要抗逆, 并保证高产稳产且广适型优质中早熟小麦新品种。

1.2 技术路线

组配亲本以父母本综合农艺性状突出且能互补共增为原则;产量结构选育以提高千粒质量、穗粒数, 稳定有效穗数为根本;后代选择采取系谱优选鉴定法, 将生态育种和穿梭育种相结合, 在不同生态条件下, 对优良组合进行抗逆性、适应性选择鉴定, 同时对高代综合农艺性状好的优良品系进行产量对比;注重品种的商品性, 包括粒色、粒质、粒大小、粒饱满程度, 育成具有抗旱高产稳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

1.3 选育经过

临旱6号的母本为晋麦47号, 父本为晋麦60号。1996年—2000年, 以选株为主系统选育, 2001年F5株系出圃, 2002年品系鉴定, 2003年、2004年进行了品系比较试验, 2004年—2006年参加了国家黄淮旱地预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和山西省南部区域试验。

2 临旱6号的主要特征

2.1 遗传特性

2.1.1 水旱聚合杂交, 遗传基础丰富

临旱6号的母本为晋麦47号, 作为国家和山西省旱作地区试验、对照品种, 在黄淮区域大面积推广, 其抗旱、稳产、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父本晋麦60号曾是晋南麦区水地小麦骨干品种, 其高产、抗病性好、矮秆、大穗, 具有9 000 kg/hm2的增产潜力。临旱6号聚合了上述主导品种的优势基因, 使高产基因与抗逆性基因得到了重组, 实现了性状互补共增的选育目的, 从而使其抗旱性与丰产性有机结合,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稳产性。

2.1.2 穿梭育种的使用, 选择力度增强

根据生态育种原理, 按照干旱胁迫条件下选择品种的抗旱性和结实性, 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筛选品种的抗病性和丰产潜力, 从而使选育目标与选择的基因型保持一致。同时, 采用模拟干旱鉴定与自然干旱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了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的有机结合。

2.2 农艺性状特性

2.2.1 主要特征

临旱6号为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其水旱兼用、抗逆广适、抗冻耐旱能力强。该品种全生育期239d, 根系发达, 幼苗匍匐生长, 分蘖力强, 叶片细长, 拔节迟, 两极分化慢。成熟后的株高适中 (约76 cm左右) , 株型较松散, 茎秆蜡质、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 红叶耳、叶片宽大、功能期长, 籽粒灌浆快。成穗率较高, 且穗层整齐较厚、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 长芒、白壳。籽粒较大, 呈白色、半角质, 饱满度好, 商品性好。

2.2.2 增产潜力大

该品种平均穗数582.1万穗/hm2, 穗粒数31.2粒, 千粒质量41.5 g。2005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肥水地区试, 平均产量5 789.9 kg/hm2, 比对照增产14.8%;2005年度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区试, 平均产量5 025.0 kg/hm2, 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3%, 比洛旱2号增产4.7%;2005年—2006年度12个试点汇总, 有11个试点增产, 平均产量6 061.5 kg/hm2, 比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6.0%。

2.2.3 达中筋小麦标准

2004年—2005年度国家旱地区试的品质分析, 临旱6号容质量766~790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4.1%~14.4%, 湿面筋含量30.2%~30.9%, 沉降值31.6~35.0 m L, 吸水率58.0%~59.0%, 稳定时间2.6~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148~I91E.U, 拉伸面积33~50 cm2。2006年, 经农业部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测试, 其粗蛋白含量14.0%, 沉降值40.2m L, 形成时间3.6 min, 稳定时间4.0 min, 馒头评分83.4。各项指标均达到或略高于中筋小麦标准。加工后的面粉白皙、出粉率高、商品性好, 适宜做面条、馒头和挂面等。

3 临旱6号主要栽培技术

3.1 施足底肥, 平衡施肥

播种前底肥一次施足, 并注意平衡施肥, 采用“增氮、足磷、补钾配微”、“耕前与耙前施肥相结合”的方法,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施肥量为碳铵1 050.0 kg/hm2, 过磷酸钙1 050.0 kg/hm2, 钾肥150.0 kg/hm2。

3.2 适时播种, 防治病虫害

临旱6号适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 播量为150.0 kg/hm2。播前应精选种子, 去除烂籽、病籽, 用大而饱满的籽粒作种子。下种前要进行晒种, 增强种子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 提高出苗率。最好使用包衣种子, 或者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 以防治地下害虫, 如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选用质量分数20%甲基异硫磷乳剂100 g, 兑水2.5~3.0 kg, 拌种50 kg;或用质量分数50%的辛硫磷乳剂, 每100 m L药剂兑水8~10 kg, 拌麦种60~120 kg, 闷堆3~4 h后播种。防治土传病害 (如根腐病、纹枯病等) , 用质量分数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g (或20%粉锈宁乳剂50 m L) , 兑水2~3 kg, 拌种50 kg。拌种后应注意增加10%左右的播种量, 在药剂拌种后4~8 h播种。本品种轻感白粉病, 后期需结合防虫治病进行“三喷”, 配施粉锈宁, 以增粒增质量。为了改善品质, 可使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15.0 kg/hm2, 兑水600~750 kg均匀喷洒, 进行叶面施肥。

3.3 适时收获, 保纯去杂

小麦的最佳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 此时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多, 千粒质量最高。为了保证种子纯度, 在麦收前应注意田间去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必须做到单收、单脱粒、单独晾晒、单贮、单运。收获过晚会降低产量, 影响品质。收获后应及时晾晒, 防止麦子因潮湿而霉烂, 并在入库前做好精选, 保证麦子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

4 临旱6号的推广应用

临旱6号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旱地和陕西渭北的旱肥地种植。该品种在示范推广区域表现出抗冻、耐旱、节水、高产、稳产, 以及耐高温、叶片功能期长、产量协调等特点。与其他推广品种相比, 该品种在生产上以良好的抗旱高产、节水稳产性能, 以及优异的加工、适口品质而深受广大麦农的喜爱, 2007年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尤其是2008年—2012年, 连续5年作为国家和山西省良种补贴项目的主导品种, 在小麦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2007年至今, 课题组与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农业科技开发中心一起, 以良种补贴项目为平台, 以科技入户工程为支撑, 与临汾市晋沃种业, 运城市金鼎种业、圣谷种业, 以及陕西大唐种业、河南惠农种业等种子企业联合, 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多点试验和示范推广。通过建立高产示范田, 以点带面, 将品种良种良法直接与农户面对面, 有效地扩大了临旱6号在生产上的影响, 得到大面积种植, 目前已累计种植面积达70×104hm2。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 在大多数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07年—2010年, 连续在山西省翼城县吉壁村扩浇水地大面积高产示范种植临旱6号150 hm2左右, 仅冬浇1水, 平均产量达到6 816.0 kg/hm2, 比对照平均增产14.9%;2012年在临汾市尧都区郭行、云金柱家约1 hm2肥旱地种植, 达到了旱年高产, 平均产量高达8 053.5 kg/hm2。在陕西铜川市小麦高产示范中, 临旱6号2012丰雨年型的平均产量达到6 450.0 kg/hm2, 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6.6%;2013年干旱年型的平均产量达到2 050.5 kg/hm2, 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9.9%, 表现出品种良好的高产稳产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

摘要:临旱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选育, 在生产试验示范中表现为抗旱、抗倒、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以及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各项指标稳定, 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该品种在旱地小麦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尤其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的旱肥地, 以及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的旱地种植。2007年, 该品种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08年—2012年连续5年成为国家和山西省良种补贴项目的主导品种, 在小麦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第2篇

天水市农科所(邮编:741000,电话: 0938-8363967)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天选47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冬性。籽粒椭圆形,红色,硬质,千粒重42~43克。籽粒粗蛋白含量12.2%,赖氨酸含量0.4%,湿面筋含量23.0%,沉降值21.3毫升,容重760~802克/升。抗寒、抗旱、抗青干,高抗条锈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358.5公斤。 (甘肃 刘立群)

番茄砧木“桂茄砧2号”在广西问世

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邮编: 530007,电话: 0771-3277688)选育的番茄砧木“桂茄砧2号”,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该品种植株为无限生长类型,分枝性较强,中早熟。坐果率达90%。果短卵圆形,单果重68.5克,熟果鲜红有光泽,着色均匀。品质中等,果实硬度差。高抗青枯病,耐热性强,耐寒性中等,适合春、夏、秋露地栽培。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3500~4000公斤。 (广西 杨劲松)

苦瓜新品种“如玉11号”通过认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邮编: 350013,电话: 0591- 87862984)选育的苦瓜新品种“如玉11号”,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从开花到商品瓜成熟15~18天。瓜墨绿色,棒状,尾部稍尖,短纵条间尖瘤,单瓜重350~450克,肉质脆嫩,苦味中等,回味甘甜。维生素C含量99.6毫克/100克鲜重,粗蛋白含量1.12%,水分含量93%。青枯病、病毒病等发病较轻。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3000公斤。 (福建 陈光文)

棉花新品种“锦科棉9号”通过审定

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邮编:453000,电话:0373-5682806)选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常规棉花新品种“锦科棉9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24天,植株塔形,较松散。铃卵圆形,结铃性强。吐絮畅而集中,纤维色泽洁白。单铃重5.7克,衣分41.5%,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4.0%。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纺纱均匀性指数151.4。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43.9公斤、102.7公斤和96.2公斤。 (河南 李新华)

大蒜新品种“金蒜4号”

在山东问世

山东润丰种业有限公司(邮编: 272200,电话: 0537-88852888)选育的大蒜新品种“金蒜4号”,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232天,蒜头外皮微紫红色,高4.8~5.6厘米,单头直径5.5~6.0厘米,单头重70~75克;单头瓣数外缘9~10个,内层3~5个。蒜薹直径约0.6厘米,长度约75厘米;抽薹率96.0%。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蒜头、蒜薹分别为2078.1公斤、459.0公斤。 (山东 黄慧芬)

江苏选育成功水稻新品种

“常糯1号”

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 215500,电话: 0512-52856921)选育的早熟晚糯稻新品种“常糯1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第3篇

1 煤生0308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其依据

1.1 育种目标的确定

成功的育种工作开始于明确的育种目标, 而育种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 粮食危机一直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小麦作为世界和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几十年来, 我国小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单产增加了近3倍。小麦单产的提高除了栽培技术的作用外, 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利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吴兆苏等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贡献约占籽粒产量总增益的50%, 遗传改良对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年贡献率为0.8%~1.0%。由此看出, 遗传改良对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产量育种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任务, 必须坚持下去, 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小麦生产的需要。过硬的品种必须以产量为基础。

煤生0308小麦品种选育的产量水平目标是大面积达到7 500kg/hm2, 小面积达到9 000kg/hm2。育种目标的具体性状指标要求是:产量因素构成模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600~675万穗/hm2、35~40粒和40~45g;抗逆性好, 包括抗寒性、抗病性好;株高为78~85cm且抗倒伏能力强;品质较好。

1.2 育种目标制定的依据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提倡小麦超高产育种, 当时的超高产育种产量目标是大面积达到7 500kg/hm2, 小面积达到9 000kg/hm2。这是社会发展和小麦科技发展的要求。制定本育种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小麦虽属C3植物, 由于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和人工选择培育,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遗传基因型, 积累了丰富的产量性状基因, 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据英国人Austin报道, 英国东部小麦产量潜力为12~14t/hm2;前苏联人XeЛopob认为, 小麦产量可以从现已达到的10t/hm2再提高到15t/hm2;印度的Sinla和Aggrva估计小麦的产量上限为17t/hm2;美国人Hanson推测, 在理想的生长条件下, 小麦产量可达20t/hm2;而梁金城等则认为小麦产量可达22.5t/hm2;苏联植物生理学家赫洛娃卡娅在人工气候室中得出的试验产量为23.28t/hm2。

小麦不仅从理论分析上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在过去的20多年里, 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高产实例。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10.048t/hm2的高产记录;英国已获得15t/hm2的籽粒产量;德国和荷兰都也有产量超11.25t/hm2的实例;智利有19个品系产量超过15t/hm2;在美国的平原地区华盛顿州1965年曾有14t/hm2的高产报道, 国际公认的美国品种Gaines产量为14.055t;最近,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育成了产量为18t/hm2的“奇迹麦”。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小麦育种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涌现出许多超高产典型:在青海, 1974年诺木洪农场首创0.16hm2春小麦产量11.888t/hm2, 1976年有3.333hm2产量超7 500kg/hm2的记录, 1978年青海香日德农场有1.07hm2春小麦平均产量达13.684t/hm2, 其中0.26hm2平均产量为15.195t/hm2;1975年西藏江孜农业试验场1.84m2冬小麦产量达12.084t/hm2, 我国黄淮及华北冬麦区近年来超高产育种成绩裴然, 据不完全统计, 已有数十计的品种产量达到或超过9 000kg/hm2。这为制定煤生0308超高产育种目标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 煤生0308育种技术路线

2.1 简要系谱

煤生0308育种的系谱见图1。

2.2 亲本选择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产量因素构成模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600~675万穗/hm2、35~40粒和40~45g;抗逆性好, 包括抗寒性、抗病性好;高为78~85cm, 且抗倒伏能力强;品质较好。选择了滨州93-1和鲁麦14号2个亲本进行单交处理, 前者为母本, 后者为父本。滨州93-1主要农艺性状特点是继承了鲁麦1号的落黄性好、活秆成熟和大穗、多粒丰产性好、中秆、抗逆性好;鲁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特点是中等穗子、中多穗型、中矮秆、品质较好、抗逆性好、高产稳产。按照遗传学性状互补原理, 这2个亲本进行杂交有可能出现二者优异性状互补的更优异的超高产稳产品种, 煤生0308的成功选育也证明了这一点。

2.3 选育过程

杂交组配于1996年5月完成, 包括滨州91-3×鲁麦14号在内共做150个杂交组合, 有效组合138个, 于当年秋种播种;该组合F1代表现优异, 1997年F1代选留42个组合, 秋播按1 500个个体稀播;1998年该组合F2代田间整体表现优异, 且农艺性状分离较重, 根据育种目标田间选择35个单株, 经室内考种选留24株, 秋播F3代株系。1999年该组合24个F3株系中有3个株系表现突出, 编号分别为98020308、98020311和98020319。1999年秋播, 这3个株系与其他组合的优异株系进入株系鉴定, 2000年麦收时株系鉴定中6个株系产量优异, 98020308表现尤为突出, 且整体农艺性状较稳定, 2000年秋进入品系比较试验, 在品系鉴定试验中平均产量8 170.5kg/hm2, 居所有参试品系首位, 较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11.2%, 增产极显著。随后进入安徽淮北地区2001~2003年品系比较试验和多点联合试验, 品比试验平均产量8 050.5kg/hm2, 较对照皖麦19增产7.8%, 增产极显著, 多点联合试验, 平均产量7 234.5kg/hm2, 较皖麦19增产10.1%, 增产极显著。在参加试验过程中不断剔除分离株, 使群体保持性状稳定。在此基础上, 该品系于2003年参加安徽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预备试验, 参试名称为煤生0308。

3 品种特性

3.1 丰产性

3.1.1 品系鉴定与品比试验结果。

2000~2001年在品系鉴定试验中平均产量8 170.5kg/hm2, 较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11.2%, 增产极显著;2001~2002年品系试验平均产量8 050.5kg/hm2, 较对照皖麦19增产7.8%, 增产极显著;2002~2003年进行多点联合试验, 平均产量7 234.5kg/hm2, 较皖麦19增产10.1%, 增产极显著。

3.1.2 安徽省区域试验结果。

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 产量居30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比对照皖麦19增产9.3%, 增产极显著, 进入2004~2005年度正式区域试验。2004~200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180.5kg/hm2, 比对照皖麦19增产4.82%, 增产显著;2005~200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794kg/hm2, 比对照增产4.84%, 居第2位 (明天0402居第1位, 第1年参加试验) ;因第1年区域试验产量优异, 提前参加2005~2006年生产试验, 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 828kg/hm2, 较对照皖麦19增产6.83%。

3.1.3 大田示范试验情况。

截至到2007年麦收, 该品系在安徽省濉溪县农科所试验农场、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夹沟农场、龙亢农场等地进行大田试验约66.67hm2, 均取得了较好的丰产、稳产性效果。2007年麦收龙亢农场20hm2示范田实收测产平均产量8 359.5kg/hm2, 濉溪县农科所13.33hm2示范田平均产量8 700kg/hm2。

3.2 适应性

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2004~2005年度区域试验、2005~2006年度区域试验和2005~2006年生产试验, 产量均居第1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参加汇总的24个点次中有22点次增产, 增产点次占92%, 且在6个生产试验中全部增产, 表明该品种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尤其生产适应性更强, 增产潜力大。

3.3 抗逆性

该品系大田长相好, 田间综合抗病性、抗干热风和抗寒能力强。据多年田间观察, 该品种蜡质层较厚, 避病性好, 田间表现为综合抗病性较好;抗干旱能力较强, 在淮北地区抗干热风能力强, 熟相好;该品系为弱冬性品种,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在多灾年份稳产性好。

3.4 品质

据国家农业部谷类作物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结果, 煤生0308的粗蛋白质含量13.4%, 面团形成时间3.7min, 稳定时间3.3min, 评价值50, 最大抗延展阻力为280E.U (135min) , 面积61cm2 (135min) , 优于对照品种皖麦19号。

3.5 生物学特性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2.1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83-02

稻麦两熟是江苏省主要的种植制度,茬口衔接偏紧是目前制约稻麦两熟高产特别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周年高产角度出发,茬口衔接要做到水稻、小麦兼顾,过度推迟后茬播栽期,极易造成“迟茬接迟茬”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现稻麦两熟周年高产和效益最大化[1]。明麦2号为弱春性迟播早熟品种,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7 250.4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3.3%,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86.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5.3%,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105。该品种利用淮麦17的大穗、早熟、高产、稳产、优质与鲁麦14的优质、抗寒、抗倒伏等多抗性结合,达到了丰产优质早熟的目标。现对明麦2号的选育经过、综合性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品种在适宜区域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

1 选育经过

为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早熟的小麦新品种,2002年以淮麦17和鲁麦14进行杂交,其中母本淮麦17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为克服其抗倒伏能力一般的不足,用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抗倒伏、抗旱、适应性广的鲁麦1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进行连续选择,选育及试验过程如图1所示。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一般,成穗数中等;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层较厚,熟相好,纺锤形穗,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全生育期224.1 d,比对照郑麦9023迟熟1 d;株高 88.5 cm,

有效穗數561万个/hm2,每穗粒数35.1粒,千粒质量39.2 g。接种鉴定结果显示,该品种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白粉病,中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可知2008—2010年2年度的平均结果为:容重818 g/L,粗蛋白含量12.5%,湿面筋含量25.8%,稳定时间2.0 min。

3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341.3 kg/hm2,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2.6%,达极显著水平。2009—2010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159.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3.9%,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86.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5.3%,达极显著水平。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的区域

明麦2号适于黄淮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江苏北部、安徽和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田块中晚茬种植。

4.2 栽培技术要点

4.2.1 播期与密度 10月初至10月底播种均可,最适播期10月15—25日[3-4]。基本苗180 万~270万/hm2,播量计算公式为:播种量(kg/hm2)=基本苗数(万/hm2)/[1 kg种子粒数×发芽率(%)×出苗率(%)]。

4.2.2 施肥量 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纯氮、K2O、P2O5 225、300、450 kg/hm2。磷肥、钾肥作为基肥全部施入,氮肥45%~50%作基肥,40%~45%作拔节孕穗肥,5%~15%作后期追肥。

4.2.3 田间管理与病、虫、草害防治 (1)冬前苗期病虫草害防治。小麦冬前期病虫相对较轻,但有些年份因气温偏高,蚜虫、红蜘蛛、纹枯病等也有发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治。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防治麦田杂草的关键时期。防治阔叶杂草,可用快灭灵、苄嘧磺隆、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等除草剂单一或混合兑水喷雾;防治野燕麦、雀麦、节节麦和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用炔草酸、精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对水喷雾,宜早施药防除更好。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发麦田,可用2类除草剂按照各自的用量混合使用。(2)返青至孕穗期病虫草害防治。小麦返青后,杂草和小麦均开始快速增长,杂草逐渐难以防治,常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对于前期未能及时防治杂草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同时,该时期还是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和红蜘蛛、地下害虫的盛发期,是春季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第1个关键时期。此时发生的病虫害可选用杀菌剂混用杀虫剂喷雾,可采用20%三唑酮乳油750~900 mL/hm2和1.8%阿维菌素乳油600~750 mL/hm2,兑水喷雾防治。纹枯病发生田块差异很大,重点以早播田、高密度田为主,冬季气温偏高、春季雨水偏多的典型年份可以进行普遍防治。吸浆虫虽然是穗期危害的害虫,但应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2 250~3 000 mL/hm2 拌细沙土450~600 kg/hm2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40%氧乐果乳油1 125~1 500 mL/hm2叶面喷雾防治。(3)抽穗期至成熟期病虫害防治。小麦抽穗后,各种病虫害发生达到了高峰期,也是防治病虫危害、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该时期是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重要发生时期,应注意及时防治。灌浆初期应将蚜虫作为虫害防治重点,做到全面监测与适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地块有很大差异。白粉病、锈病发生较重时,可用20%三唑酮乳油 600~750 mL/hm2或25%戊唑醇乳油450~600 mL/hm2兑水均匀喷雾。预防赤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兑水均匀喷雾。蚜虫发生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或2.5%氯氰菊酯450~750 mL/hm2兑水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等. 江苏省小麦育种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2(4):11-12.

[2]王世杰. 耐晚播早熟高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171.

[3]吴传万,杜小凤,文廷刚,等. 喷施抗倒调理剂劲丰对小麦增产抗倒的生物学效应[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46-952.

[4]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 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83-84.

小麦选育理论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小麦品种;产量;抗病;品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177-01

收稿日期:2015-04-26

基金项目: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0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3439);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2002]。

作者简介:姚金保(1962—),男,江苏常熟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ojb@jaas.ac.cn。宁麦24(原名宁09-1251)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小麦新品种,一般产量6 750 kg/hm2左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达到 9 000 kg/hm2,增產潜力大,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2015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5009)。该品种由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实施许可,2015年3月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1选育经过

宁麦24是从宁麦9号自然群体中通过单穗选择,形成穗行,再经过单株选择、株行(系)比较,经7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小麦新品种。宁麦9号是1个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但籽粒小、抗倒性差等缺陷限制了其在大面积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为了克服宁麦9号抗倒性差这一缺点,培育优质、高产、抗倒、适于机械化收割的小麦新品种,2002年春从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选择茎秆较粗、植株较矮、穗型较大的单穗200个,分穗脱粒,室内考种,淘汰籽粒小、饱满度差的单穗。同年秋播中选的55个单穗种子,田间形成穗行,经丰产性、抗病性鉴定,2003年夏收,选择其中穗型较大、植株较矮、茎秆较粗的1个穗行单株,共计40个单株,经室内考种,中选18个单株,于2003年秋种成株行,进行株行比较;2004年夏收,中选8个株行,当年秋种植8个株系。2005—2008年对这8份株系经过连续3年的产量、抗性和品质等性状鉴定,于2008年筛选出3份产量高而稳定、综合抗病性较强、粒质量和抗倒性明显超过宁麦9号的株系;2009年推荐3份品系进入产量鉴定圃,其中编号为宁09-1251表现增产潜力大、综合抗病性好。宁09-1251于2010—2012年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小麦预备试验,2011—2013年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小麦区域试验,2013—2014年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小麦生产试验。

2产量表现

2011—2013年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小麦区域试验,2011—2012年度平均产量6 727.3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4.67%;2012—2013年度平均产量6 951.4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50%,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 6 839.4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59%。2013—2014年度参加安徽省春性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6 439.9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36%。

3特征特性

3.1植物学特征

宁麦24属春性中熟品种。幼苗直立,叶色淡绿,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较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纺锤形穗,白壳,长芒,红粒,籽粒卵形、饱满、粉质。全生育期215 d,较对照扬麦158早熟1 d,株高 80.0 cm,有效穗532.5万/hm2,每穗40.1粒,千粒质量 39.9 g。

3.2抗病性

在宁麦24参加2011—2013年安徽省春性组小麦区域试验中,经主持单位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委托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2012年中抗白粉病(4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10)、感纹枯病(病情指数51);2013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70)、感纹枯病(病情指数45)。多年试验结果表明,宁麦24对小麦黄花叶病表现高抗。

3.3籽粒品质

在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由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统一抽样送检,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2年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容重792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2.69%,湿面筋含量26.7%,面团稳定时间 5.4 min, 100 g面粉吸水量59.1 mL, 硬度指数63.3;2013年

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容重790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249%,湿面筋含量26.6%,面团稳定时间4.6 min,100 g面粉吸水量63.0 mL,硬度指数67.1。

4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安徽省的淮河以南及沿淮地区种植。

5栽培技术要点

5.1适期播种,争壮苗

由于近几年多为暖冬年,且倒春寒现象较频繁,不提倡早播。淮南地区以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为宜。

5.2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宁麦24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因此应适当控制基本苗。土壤肥沃的高产田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以180万/hm2 为宜;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基本苗以225万~240万/hm2为宜。

5.3科学施肥

高产栽培策略应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稳定和提高千粒质量。要获得7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需纯氮240~270 kg/hm2,并搭配一定量的磷钾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 ∶0.5 ∶0.5。基苗肥应占总肥量的70%,拔节孕穗肥占30%。

5.4加强管理

上一篇:必然性推理下一篇:“美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