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

2024-07-23

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精选12篇)

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 第1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强调教师讲、学生练, 忽视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智能的和谐统一,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创新;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强调以体验为核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它既是一种互动的交往活动过程, 也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 遵循体育教学身体练习特有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所谓的体验性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 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 产生情感。整个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亲切, 温暖的情感,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主动克服困难, 愉快地学习。把单纯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学习过程, 拓展为以体验促发展的愉快情感体验过程。本文通过教学行动研究, 探索体验性学习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策略, 构建我校以“健康第一”和愉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 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注:上表中N表示学生数, S表示标准差, 表示平均数;当P>0.05时, 平均数无显著差异;P≤0.05时, 平均数的差异显著 (﹡) ;P≤0.01时, 平均数的差异非常显著 (﹡﹡) , 下同。

2 研究对象、时间、方法与实施途径

2.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0级8个教学班共410人 (其中男214人, 女1 9 6人) 为教学实验对象。学生身体发育正常, 文化学习、思想品德均处于良好状态。

2.2 研究时间

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

2.3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有关课程、体育教学方法的论著数据, 研究摘录相关理论依据。

(2) 实验法: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对照实验法, 实验的重点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学生和其它常规环境条件均不变, 教学目标不变。

(3) 归纳分析法:对体验性学习的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合理建议, 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依据。

(4) 统计法:数据处理运用SPSS 12.0进行, 并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4 实施途径

2.4.1 教与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 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学习活动中, 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过程、领悟知识技能和掌握动作技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 灵活采用“模拟式”、“开放式”、“研讨式”、“拓展式”、“合作式”等多种相应的教与学方法安排课堂教学。

2.4.2 教与学流程

实验班在整个实验阶段的体验性学习教学中, 贯穿以下的教与学流程, 并对同一种学习方式进行多次的实践检验。

2.4.3 教与学程序处理

第一阶段采用常规教学法 (2010年9月~2011年6月) :实验前测试 (前测) →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实验后测试 (后测Ⅰ) 。第二阶段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法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后测Ⅰ→采用体验性学习法教学→实验后测试 (后测Ⅱ) 。在实验中, 只有教学方法一个自变量, 因变量为教学效果, 其它均为变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规教学法实验前、后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与比较分析

从表1结果可知, 采用常规教学实验后学生的身体形态虽有变化, 但变化不大。可见, 采用常规体育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体形态效果不明显。

从表2结果可知, 采用常规教学实验后学生的肺活量和脉搏都改变不大。可见, 采用常规体育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效果不大。

从表3结果可知, 采用常规教学实验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虽有提高, 但差异不大。可见, 采用常规体育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效果不明显。

3.2 体验性学习教学实验前、后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与比较分析

从表4结果可知,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虽短时间内学生身高增长不大, 但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 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高涨, 体育兴趣增强, 运动时间明显增多, 强度也增大, 可使学生体内多余脂肪燃烧, 致使学生体重下降较为明显。可见, 体验性学习教学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明显优越于传统的常规教学。

从表5结果可知,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运动负荷及强度也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增大,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机能。可见, 体验性学习教学对改善学生的肺活量和心血管机能等身体机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表6结果可知,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的学生, 身体素质提高幅度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教学的学生。可见, 体验性学习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 体验性学习教学明显优越于传统的常规教学。

3.3 在选项学习球类项目方面的运动能力比较与分析

从表7结果可知, 对篮球选修班、足球选修班、排球选修班、乒乓球选修班、羽毛球选修班的学生进行测试, 采用验性学习教学的学生, 优、良等级人数均远远高于采用常规教学的学生;在合格和不合格等级上, 采用验性学习教学的学生所占人数明显少于采用常规教学的学生。以上项目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练习认真, 对所学的项目比较感兴趣,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都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成绩。而体验性学习教学方法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积极性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可见, 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有利于促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采用体验性学习体育教学,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和蔼、欢快,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主动、积极体验,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情投入, 形成自觉的学习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更具优势;教学中将“体验”贯穿教学全过程,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 既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体育的过程, 感受学习体育的乐趣,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实践研究证明:采用体验性学习体育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高涨, 体育兴趣增强, 运动时间明显增多, 强度增大, 对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 促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作用非常显著。

4.2 建议

(1)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学, 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 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在教学中, 注重不断地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参与体验, 才能避免留于形式, 真正让学生做到“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收到体验性学习教学的预期效果。

(2) 在体育教学开展体验性学习研究, 从实际出发是基本出发点, 要符合学生的情况、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 创设教与学方案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便于操作, 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

(3) 在体验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 灵活采用“模拟式”、“开放式”、“研讨式”、“拓展式”、“合作式”等多种相应的教与学方法安排课堂教学, 鼓励、激发学生踊跃参与。同时, 还必须确保学生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练习时间和运动频率, 教师可通过测试心率与观察学生的表情来控制练习的强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葛宏斌.体验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27 (4) :481~482.

[2]邱伯聪.体验法教学技术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 (12) :40~42.

体验性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第2篇

一、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寓教于乐,是一个科学且现代化的教学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习活动像娱乐活动一样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更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动者,自主获得语文学科学习方面的乐趣。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更能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分析

加强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需要学校的重视、支持和教师的努力。教学创新的实现需要得到体验性学习方法落实的支持,下面我们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1.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光看课本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谓是一种折磨。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会出现走神与思维停滞的情况,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进入语文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加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施,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真实化与情境化,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枯燥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营造灵活生动的氛围,调动小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小学生积极融入。比如在讲解《蜜蜂》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为图片信息,通过图文的配合和蜜蜂声音音频的播放,让小学生置身于蜜蜂的世界中,在蜂语花香中体验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魅力。一个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课本内容,与文字进行有效互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愉悦之感。加强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感及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给小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中的喂食者,小学生则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幼崽,教师强制性地进行灌输,学生完全服从式地接受,让小学语文教学死气沉沉。只有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才具有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今天,教师应当让学生加入到知识的开发与学习中去,给小学生机会在课堂中表达见解。教师要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感受课堂氛围的开放性与轻松性,从而促进和谐人文学习氛围的形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新课文的学习。比如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让学生自主安排台词,给学生时间背诵台词,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在讨论与思考中进行语文学习。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会从体验活动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科学合理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实施体验性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小学生感性认知学习内容,自然消化课堂教学重难点。

3.加强体验式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小学生对于写作学习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写作,也不了解写作目的,更不知道写作的正确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认识写作,通过写作学习,爱上写作,乐于通过文字表达观点。小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一筹莫展,是因为他们的写作素材不足,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支持情感表达。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的体验活动开展,增加小学生的个人体验经历,促进小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以表达。如在教学了有关母爱的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家务,可以帮妈妈洗脚,可以陪妈妈聊天。当学生完成了作业,教师让学生利用文字将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通过真实体验而得到的写作素材更具有真实性,也饱含小学生的真情实感,不仅降低写作练习的难度,更让小学生体会写作的意义。将体验活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促进体验教学手段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结语

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 第3篇

“小学体育体验学习教学程序”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入情激趣

就是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体验学习的起始阶段。恰当的导入,不但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而且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理上、心理上为参与本课学习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入情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启发谈话、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讲故事、学格言、猜谜语、唱儿歌、看图片、做小游戏……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紧扣学习目标,同时做到有趣。

第二步:自主体验

就是主体体验,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主体亲身经历的阶段,这是体验学习的第一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身体练习活动的过程,初步感知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主体通过尝试身体练习的体验活动,感知运动的技术技能,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体验学习活动的氛围,出示学生自主体验学习活动的提纲或思考题。自主练习提纲(问题)设计的如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学习重点的落实、学习难点的突破。

2.组织学生主体参与尝试练习体验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种各种学习活动的材料(如游戏、图片、模型、影像等),使学生在自主尝试练习的体验学习活动过程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获得新知。同时教师可以简明地介绍体验学习的方式,以便学生预先知道自己应当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去参与学习。

第三步:反思观察

就是反思观察,探究练习。

这一步是亲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同伴或小组主体体验学习行为的观察,反思知识技能形成的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积极参与探究知识技能身体练习活动,并表露自己的情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一步教师一般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师可以把自己看见的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作为一个信息反馈,请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小组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反思自己與同伴的差异,寻求获取知识技能的策略。

2.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发现者。

第四步:释疑明理

第五步:应用实践

就是应用实践,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巩固发展体验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的技术技能指导身体练习活动实践的阶段。通过应用实践,验证了获得运动知识技能的正确性,加深了对运动技术技能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实践体验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这一步教师要做到:

1.精心选择与主教材有密切联系的游戏或素质练习实践活动,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

2.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实践活动。

第六步:恢复总结

就是恢复身心,总结分享。

这一步是整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使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得到强化。教学中不能省掉这部分的内容而仓促下课,否则不仅会影响课的效果,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进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环节是提升学习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这一步教师要:

1.根据上一环节的教材内容、活动情况,合理地安排恢复身心的放松运动。

2.组织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再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归纳学习心得,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提倡学生鼓励式的讨论,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共同分享体验学习的成果,提出今后的行动方向。

小学体育体验教学初探 第4篇

一、小学生的特点

1. 容易塑造

小学生正值成长期, 求知欲强, 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个孤立、缺乏关爱和快乐的集体会造成学生冷漠怪僻的性格, 但如果是一个阳光、充满活力的班级和老师团队以及丰富智慧的课程体系, 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形成他们坚强独立、乐观向上的品质。

2. 争强好胜

小学生生命力旺盛, 争强好胜的心理占主导。在比赛和考试中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成为最好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也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 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3. 活泼好动

爱玩爱闹活泼好动, 是学生的天性, 所以体育课应该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期待的课程,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自然优势, 增添体育课的乐趣, 在学生最有兴趣的课上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用好这一“黄金时间”。

4. 喜新易变

小孩子都喜欢新奇的事物, 体育课体验教育要增添课程的新鲜感, 吸引学生, 寓教于乐。

二、体验教学的意义

1.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性格

体育课的体验教学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参与, 把握自己的活动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从而培养在生活中独立思考和独立抉择的习惯。比如老鹰抓小鸡, 在扮演鸡妈妈的时候,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担当起保护“小鸡”和战胜“老鹰”的责任, 独立判断危险的发生, 采取保护措施, 除了增强体质, 还有助于责任感的培养, 而且对今后成长都会有积极的“养成教育”效果。

2. 产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运用快乐的氛围和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学生融入集体, 产生兴趣, 强化乐观心态。比如在跳绳过程中, 集体跳绳就是一种相互配合, 促进凝聚力, 体会集体幸福感的一种方式。游戏过程,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还在眼观和耳闻, 凭借着相互默契完成每一次跳跃, 在信心和意志中坚持下一次起跳和落地, 整个过程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情。这种类型的集体游戏会使孩子产生爱与信念, 为今后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我们必须从智力、心理、体育、德育、美育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其中品质教育是重中之重。体育课中许多游戏都可以创造机会, 比如, “叫号”游戏在推测和衡量中体验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再比如“三个字”逮人的游戏, 在锻炼学生基本的反应和移动速度的同时, 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快乐意识, 增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锻炼灵活性。

三、体验教学的具体方式

1. 创新化

我们可以摒弃旧有的游戏形式, 让学生自己编织游戏规则和情境。比如创设一个森林探险的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可能遇到的危险和解决方式。再比如借鉴国外的节能环保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模式。在一片沙地上, 利用轮胎, 创造垒设各种障碍和地图, 构造场景, 然后在其中加入躲藏和目击, 其实就是结合了逻辑思维的一些课程。还有一些废旧的大气球, 作为弹跳工具, 甚至今后的体育课发展方向, 可以深入涉及发明创造和户外探索。

2. 生活化

可以选择角色扮演, 我们选择小鸭子、小青蛙、小鳄鱼、小虾米等相关环境的小动物, 让学生模仿和对话, 想象动物之间的交流沟通, 体验生活过程的另一种思维, 比如关爱, 比如创造快乐的生活方式。

3. 自主化

自主游戏少了许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从带领的角色转变到引导的角色。可能许多孩子都在体育课上等待老师组织, 分组轮流进行, 实际上我们可以改为同时进行, 提高效率, 由孩子自己带头组织和进行, 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决断力、领导能力。

4. 科学化

首先, 要有科学的形式。体育课运动项目依然不能只有游戏, 太过娱乐化, 结合传统项目如小乒乓球、小足球、踢毽子、跳花绳等等, 在其中加入新的花样和形式, 也为体育发展挖掘好苗子, 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其次, 要有科学规律的指导。将科学理论付诸实践, 新体验教学只有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 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开始, 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随着时代的发展, 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日益成为小学生的教育重点。体验教学应新课改要求, 旨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健康的性格, 提升优秀品质, 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袁云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体验教学路径探析.

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 第5篇

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315300)任爱萍

【摘要】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引导

开放

体验

创新

发展

体验性 学习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将数学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参与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自我体验,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与主体能力性的统一。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主体参与,体验中学。

一、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体验性学习首先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体验的,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抱有热情和期望,并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他们的体验精神得以发挥,体验能力得到培养,实现体验的学习。

体验学习的目的是追求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做好准备。

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着重要解决教是为学的问题,采用引导的方法;在学法上要研究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意义的问题,用体验的方法;同时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实行引导学生体验,让孩子会体验,会思考,会创造。

体验学习思想的概括表述是: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各个规定性的理论综合就是开放、体验、创造、发展

二、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依据1:开放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果教师不开放观念,按教师设计的程序去学习,学习还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解开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转变教师角色,使 自己成为学生体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在教学中修改程序,去协调学生体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体验。

依据2:体验建构论原理

体验建构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逐步积累,逐渐构建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疑难,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引导他们通过验证与反思,悟出一些 自己的体会。

依据3:双主体互动论原理。

这种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客体不断变换的过程。教师只有用心去体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设身处地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染学生,又以学生的体验来激发自己的引导。

依据4:再创造原理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

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最能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迸发,教师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激发学生再创造。

三、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体验的学习,其基本过程的关键词是:

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过程1:开放情境

师: 同学们,任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 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过程2:主体参与

师:老师想在客厅铺上高档的地砖,你能想办法算算客厅需要多少地砖? 猜一猜:长方形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1:我想,求多少地砖就必须求出客厅的面积。

生2:长和宽

生3:是长乘宽

生4:我认为是长加宽。

生5: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

„„

师:咱们来做个实验

拿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想好它的面积、长、宽各是多少,然后把数据填在表里。

这个过程中通过猜想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再通过摆、填、想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去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从体验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这是一个通过行为活动进行感性体验 的过程。

过程3:合作交往

拼好后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在操作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亲身活动的体验,互相启发,开展辩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认识新问题,为个体表现打下基础,是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

过程4:激发表现

汇报交流情况

生1:我用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

生2:我用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8平方厘米。

„„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是长乘宽。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同学们算出客厅的面积

其它几间房间的面积你能算吗?

生1;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我能算出厨房和卧室的面积,厨房;3×2=6(平方米)

卧室:4×3=12(平方米)

生2:我算出卫生间的面积是:2×2=4(平方米)

生3:书房的面积是:3×3=9(平方米)

生4:卫生间和书房不能这样计算,因为它们是正方形。

生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当作长方形的长和宽,所以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生6: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个过程提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又要尊重事实;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问题,创造出一个发挥个性,发扬体验精神的过程。

过程5:科学评价

师:我们已经把所有房间的面积算出来了,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猜一猜、摆一摆得出结论的。

„„

此过程是系统前面过程中的学习体会,生生间、师生间交叉评价体验的认识,完整深化问题的认识,从学中体验使个体体验升为理性认识,这是交叉评价中体验问题认识的过程。另外,在结束本课前,还可以适当放开知识面,开放视野,或提出开拓性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

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特点1:主体参与,活动中体验

作为主体参与,体验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科学的活动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活动是人的天性,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活动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活动教学空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把教室变成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如改变学生矩阵式的听课方式,变成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组团式,全班交流团圆式,辩论对垒式,表演圆弧式等。

2、要创建适合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依据大纲调整或改编教学内容,以适合活动体验教学的开发。

特点2: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在互助的信息交流中,有着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验;在个体与群体交流中得到理解和沟通的感受;在与别人协作中,体验着一种互助与竞争的精神;在协作成败中,分享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些体验只有在亲身合作过程感受中才会发展。因此教师要 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使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自身体验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特点3:差异发展,适应中体验

学生的发展必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立性,寻求每个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与中,要多提供几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方案,让他们都充分动起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在这种适应他们自己组合和变换中感受、体会、发展自己。

特点4: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学习体验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当然在平常教学中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宽容的、激励的,甚至要挖掘失败中的合理一面,要给予微笑和信任、鼓励的目光,引导他们去继续探索、感受、体验。

特点5: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条件

条件1: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体验氛围

为使学生有宽松的心理来进行“体验”活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体验。当标新立异的思维出现时,鼓励他们进一步去体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迫使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条条框框,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 活动。

条件2:注意个别差异,使体验活动发挥个性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不相同,表现在学习数学上,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尤其是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体验和发展机制。

条件3: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能力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实践

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使得数学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结果,新课改实施以后,则更加重视过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希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获得丰富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体验性学习是比较符合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的。因此,进行有关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本文将从介绍体验性学习入手,介绍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方法,分析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一、体验性学习的界定

体验性学习的界定方法有很多,马斯洛认为所谓的体验性学习就是指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具有一定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是主体心灵和外界进行的一次沟通。本文认为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复的实践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并形成一种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体验性学习比较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对学习者的意义和价值。

将体验性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小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正是锻炼其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体验性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探索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应掌握一定的策略。

1.要将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其次,鉴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例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到超市、商店购买物品,让学生在实际买卖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使用方法。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买卖交易演练,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要以实践操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思考数学问题,并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也应多以实践性任务为主,引导学生体验。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实践体验,这主要以安排实践调查作业的方式实现。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长度单位,并分析这些物品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合理使用长度单位。

3.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的目的不是借此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是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有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话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这一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并利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图形,小组讨论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和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

1.要构建体验性学习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给学生提供体验性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提供教学情景—开展体验教学活动—评价学生体验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2.要将体验性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学活动中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体验性学习方法的要求的,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将体验性学习方法应用其中,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活动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但总体而言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分别为数学小实验、数学竞赛、数学社会实践等。

3.要将体验性学习融入校园文化中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让体验性学习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中,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利用学校的走廊、展板等展示和数学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数学体验。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组建虚拟班级,专门讨论数学问题。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的,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将体验性学习方法融入小学数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体验式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7篇

1. 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 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体验式学习方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真正的体验, 是学习者将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自己身上活化, 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成分, 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体验式学习意味着学生亲历体育学习和活动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技能和情感。亲历性包括亲身经历和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只有触及心灵深处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产生情感, 才能生成意义和发展素质。

(2)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

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体验的情境愈独特、愈真实就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杜威在他创立的“五步教学法”中认为“创建使人感到疑惑、困难的教育情境”是体验生成的重要环节, 而体验是与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分不开的。因此, 体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设各种体验, 使学生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 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 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3) 体验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实践对成长中的学生个体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的过程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意味着在实践中、通过实践而学习, 对学生来讲, 是通过体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片段和细节而获得生长。“在游泳中才会学习游泳”, 只有下了水, 在游泳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才能学会游泳。否则即便将游泳的技术要点背得滚瓜乱熟, 不下水去体验还是不会游泳。

2. 体验式学习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理想选择

体验式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学习态度,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而且体验式学习的特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质, 如主体性、实践性、独特性等又非常契合, 因此, 体验式学习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理想选择。

(1) 体验式学习切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相比, 其重要的特征是进行身体练习, 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此, 它有别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启智类课程, 属于技艺类课程。一般而言, 启智类课程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 这种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 而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艺类课程的思维特征是以主体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例如:前滚翻, 当身体处于翻滚中时, 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平时正常情况下就不一样了, 怎么掌握教师教给的动作要领, 达到团伸紧、滚动快、流畅连贯不侧倒等要求, 就要通过身体练习, 在体验中建立动作感知。

(2)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体认知。

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 这个通道就是体验。顾渊彦教授指出:“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而获得的身体认知即使技术, 而技术通过不断实践被掌握, 则是技能。”他还强调:“从本质上看, 技术是属于认知范畴, 它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身体认知。”这种身体认知和其他文化课的认知不同, 主要是通过体验获得的。20世纪50年代, 西方学者提出了“默会知识”这一概念, 它是指必须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后才最终掌握了知识。默会知识是无法用传媒手段来传递, 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就是最为典型的默知识。“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是通过体验习得运动技术的真实写照。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进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学习这一道门, 往后就要通过自己不断地体验并对照教师及友伴的动作, 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感知, 以获得新的感觉。

(3)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 和其他学科相比相对开放。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及身体练习的特定学科性质, 是最有利于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 因此,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使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活动”。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照搬室内文化课的发展模式, 以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为载体的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而应充分利用体育课特有的情境和条件, 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感受更直接、更新鲜、更强烈的刺激, 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例如:在体育课上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身体练习中的乐与苦, 运动训练时的强与弱, 遭遇挫折的勇与怯, 对待困难的进与退, 成绩面前的喜与悲, 等等。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温床。

3. 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1) 亲历、模仿。

亲历往往从模仿开始, 模仿教师的示范, 模仿同学的展示, 通过模仿在亲身实践中, 感知最直接、最新鲜、最强烈的刺激, 并由此形成对完成身体动作的鲜活、具体、深刻而丰富的印象。

(2) 感受、理解。

在亲历的基础上, 学生一旦进入对身体练习的认识过程, 就会产生真切实在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就会产生一系列情感起伏和波动, 如果这种身体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 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积极的情感能驱动学生全心全意投入身体练习中去, 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认。

(3) 反思、领悟。

通过感受、理解, 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 学生的心理被激活而处于兴奋、激动状态, 从而促使学生将脑中相关的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 通过反思产生想象和联想。当理解和联想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 .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第8篇

一、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分析

从广义角度分析, 体验性学习指的是教师作为引导者, 让学生主体与语文语言材料充分接触, 并尝试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理解, 进而掌握语言的应用, 最终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从狭义角度分析, 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体验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在不断尝试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 进而使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生理及心理都还不够成熟, 为此有必要开展体验性学习。一方面, 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不足,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二、小学语文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措施探讨

为了使体验性学习的价值作用有效体现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体验性学习还需要落实相关措施。

1.在朗读中开展体验性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 语文朗读教学环节显得较为薄弱, 一贯地让学生盲目地进行朗读往往难以加深学生理解。为此, 有必要在语文朗读教学环节开展体验性学习。例如:在儿童诗《大海睡了》教学过程中, 由于这是一首简短的诗歌, 为此有必要进行朗读学习。在朗读之前, 教师便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想象大海的样子, 经过几分钟的想象之后, 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地区朗读课文———“风儿不闹了, 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 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 是她睡熟的鼾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 这样既避免了传统盲目朗读的不足, 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优美, 并感受到大海夜景, 最终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完成。

2.在疑问中开展体验性学习

“设疑”“疑问”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策略, 在开展体验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借助疑问, 激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寓言两则中的《鹬蚌相争》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鹬和蚌吗?”学生们纷纷积极回答。之后, 教师再进行提问:“那它们相争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体验性学习时, 便能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当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 带着疑问及思考, 便能够明白鹬蚌相争的结果是渔翁得利。

3.在合作中开展体验性学习

在合作中开展体验性学习,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增强体验感。例如:在《哪吒闹海》一课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开展体验性学习过程中, 设置几个问题, 比如:“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闹海哪个情节感动了你?”“通过闹海说明哪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 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这样小组的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进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显然, 这样不但增强了体验学习的感受,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精神, 进一步为体验性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 第9篇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

(一)认识身体练习体验的基本涵义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形成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存在方式。“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身体动作,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有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2]身体练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断的身体刺激与反应所组成的“身体的体验”过程,“通过身体这个认知工具,感知身体动作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的性质,思维与其他事物间存在的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胜负、平等、互助的关系。”131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现象上,依据具身认知“身体、心智和认知一体化理论。”[4]形成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认知活动、心理感受的关系链,并以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的体验”[5]哲学思想作为认识基础,将身体练习的关系链与身体性的行为、身体性的知觉、身体性的“看”与“触”的过程进行联结,形成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以身体动作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形成相应的身体练习,在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行为表现、认知活动和心理感受,进而高效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理解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

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准则。从体育学习存在的现象来看,身体动作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应用,都是以身体练习的方式来体现。通过身体练习,让学生获得体育的基本技能、知识和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培养相应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这一切都是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左右着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方法的形成,是什么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生成,这是身体练习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身体练习体验,是由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共同所组成的体验。依笔者多年的研究,体育学习的基本属性都归属于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本质属性。当用哲学的方式来把握体育教学时,把形成一切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根源集中在身体练习体验,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因。用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释原则,可以自圆其说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各种现象,解释发展学生身体,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身体练习体验就成了一种解释原则,一种学校体育课程的解释原则。

把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标准这一系统的基本原理(解释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如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相关理论,再将之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之中。身体练习体验可分为“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体验”、“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体验”、“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体验”三个不同层次。

(三)作为解释原则的思维过程分析

1.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概念框架

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解释原则,就会站在人的身体发展的教育立场,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视角,来审视强化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进而构建相应的体育概念框架,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思维。在此,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以学生的身体为根本、为载体、为工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对身体动作的反复练习而形成动作技能,并发展到运动技能,再以相应的健身、竞赛、娱乐等知识为基础,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锻炼身体、运动竞赛、身体娱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如,发展跑、跳、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等,是以学生身体为根本,指向发展身体的教育活动。又如,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团队合作和规则意识,是以学生身体为载体,指向培养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教育。再如,运动竞赛、体育中考、体育高考、身体娱乐活动,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工具,指向“比赛名次”、“考试分数”的教育。

2.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教学不同的学习层次

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面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递进过程,学生从学习身体动作开始,经过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循环递进过程,完成体育学习活动。由此,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符号学习层次,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逻辑学习层次,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意义学习层次。”[6]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是一种体育学习认知的符号表达形式,是用身体动作符号来表达体育学习过程的身体练习存在状态,将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作为符号系统来规范身体练习过程。身体动作在一定动作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按动作的身体姿势、完成动作的练习轨迹、形成动作技能所需要的练习负荷,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获得相应的身体练习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按一定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在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联结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身体练习的多个身体动作组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而形成运动技能,同时获得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体验。在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以相应的健身、竞赛、娱乐等实用知识为基础,再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某种运动技能对自身体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由此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

3. 从身体练习体验把握体育学习过程的行为表征

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其外显表征是学生听讲解、看示范,模仿动作、纠错反思、自主练习、实践运用、练习评价等存在的现象。这种身体练习行为是以教学的场地器材与周围情境等学习环境为背景,学生的身体练习过程,是在自己、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等所形成的环境下,在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存在。这种以身体练习所表现出来的体育学习行为现象,是学生、教师和他人所能感知到的,是能用于“教”与“学”效果评价的行为状态,既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学习的一种行为表现。

学生身体练习的行为是体育学习认知的基础和表现,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认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的本体感觉形成运动性认知,对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的体育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加工。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把当前所认知的动作技术表现出来,需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认知工具,通过人的本体感觉,对多次重复的动作练习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结进行加工处理,以完成对身体动作的认知。

形成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和方法的身体练习体验,是伴随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的身体练习过程。每一次身体练习的完成,不管是简单的练习还是复杂的练习,都有相应的身体体验产生,多次不同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心理感受,形成了制约体育学习进一步发展的原始动力。

二、解释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一)以课程性质把握总体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7]并提出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等4大特性。如何通过认知和理解课程的性质来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目标,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性原理,有一种解释原则,进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理论,按照一定教学研究范式,才能科学地把握课程学习目标。在此,我们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解释原则,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课程学习目标的根本和核心,就可较好地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1. 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隐喻

在思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时,“需要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8]因此,要科学地把握课程学习目标的思维问题,要有一种适宜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一种思维隐喻,将身体练习体验的概念框架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系统映射,去思维课程学习目标的事。

2. 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的核心

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所形成的学校体育概念框架基础上,以学生的身体为根本、为载体、为工具的教育来思维课程学习目标。无论是发展身体的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都需要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无论身体练习如何丰富,都无法有效地获得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课程目标很难达到。因此,形成以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的核心,来分析和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3. 以身体行为、认知和心理感受为学习目标表征

由于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在具体的学习目标设置时,从学生的身体练习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等方面来归纳课程学习的状态,以体现的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特征。

(二)依课程基本理念拆分学习目标

在《课标》中,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基本理念。如何将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拆分到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之中,这就需要在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之上,审视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如何在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相应的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所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基础之上,有了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会乐学、会学,才会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1. 依课程基本理念规定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

当以身体练习体验为解释原则,就会站在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的教育立场上,以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再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可将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定为:促进身体的发展,培养人格品质,强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2. 依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拆分学习目标

在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框架之下,如何设置水平、学年、学期、模块、单元目标,需用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主线,结合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并针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进行学习目标设置。

3. 依学习行为、认知、心理感受设置具体的目标

操作性强是学习目标的重要属性。层次不同、大小不一、程度各异的学习目标,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操作之中。这就需要将各种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具体化到每个课时中。要做到这一点,要以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为基础,适宜的运动认知为取向,积极的心理感受为导向,综合多种因素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三)按课程设计思路设置学习目标

如何理解《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将“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化到学习目标之中,可按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从学生体育学习中所获得身体练习体验的程度,以体育学习的身体活动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为基本内容,用身体练习活动的行为表征来陈述课程学习目标。

1. 按课程设计思路考量课程学习目标的基本主旨

用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就可以对课程学习目标的基本主旨进行认知。其一,课程学习目标要体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而身体与心智和认知不可分离,发展学生的身体有其阶段性。其次,设置的课程学习目标必须有实操性。第三,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便于课程管理。

2. 按身体练习体验程度排列学习目标的先后主次

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来说,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为主的手段完成的,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体练习体验有不同的程度之分。如,身体动作练习的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的体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资源背景所形成的体验各异。但在体育学习目标排列时,最先考虑的是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然后才是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

3. 按身体活动行为表征陈述学习目标的内容主体

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置,最后都需要表述成文,需要按身体活动行为表征为依据进陈述。如,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表征为:主动进行练习;乐于重复练习;善于完成练习。积极情绪感受的认知表征为:集中注意练习;练习情绪稳定;获得成功体验。体育学习社会适应能力表征为:合作完成任务;活动组织合理;愿意服务于人。又如,技术动作学习的规范表征为:按照规范练习;积极应对困难;完成规定动作。运动技能形成的规范表征为:遵循技能规范;渗透相关知识;合理应用技能。运动技能应用的规范表征为:选择活动方式;自主控制负荷;合理评价效果。

三、认识课程学习目标的思路

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隐喻,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学习目标核心,以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为学习目标表征,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能科学而有效地把握课程总体学习目标,拆分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并设置具体操作的学习目标。为使读者便于理解,现将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原则,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识不同层面学习目标的思维过程,以思维路线示意图进行表述(见下图),以利认清课程学习目标不同层次的表征,区别不同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关系,设置具体的体育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971.

[2]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学习方式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3(10):23-26.

[3]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6):65-69.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53-160.

[5]莫里斯·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12{5):106-133.

[6]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12(7):23-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初探 第10篇

一、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生活的经历, 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起来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到数学的用途。这样, 学生就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减少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而且, 这样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以及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中认识分米这一环节时, 我们可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化”。 (1) 创设生活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比如,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六, 淘气提着一个装着蛋糕的蛋糕盒来到了笑笑的家。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蛋糕盒提出若干个数学问题。 (2) 估一估:这个蛋糕盒的长边是多长? (3) 量一量:小组合作, 动手量蛋糕盒的长。 (4) 汇报, 小结:在数学上, 10厘米也叫1分米。 (5) 比一比, 找一找: (1) 拿出尺子找一找, 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2) 用手指对照尺子上的1分米比划一下, 让同桌瞧瞧1分米有多长。 (3) 找一找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学习用具中哪些地方大约有1分米? (4) 估计一下这本书的长边有几分米?桌子的长边呢?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在知道1分米的长度之后, 能在桌子上、在周围、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相应长度的事物, 从而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对知识能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实践操作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们可先借助媒体演示削铅笔、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哪个立体图形之间有联系?你认为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后, 大多知道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 但有什么样的关系, 却众口不一。教师在此时不应急于宣布答案, 而应转入下一个预计环节, 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体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1) 提供实验材料,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包括:每组圆锥一个, 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各一个, 沙子, 一盆红水。实验记录单见附表。 (2) 组织组际交流, 形成共识。教师应让每个组选出代表, 把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然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汇总,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汇总表质疑、讨论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 启发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应根据上述结论提问:你能试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 并最终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这样, 学生都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 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圆锥体积的求法。实践证明, 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 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等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提供“说”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新教材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 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时, 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看、去想, 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 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此外,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通过口头语言,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 在教学“长短”一课时, 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 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物体长短。然后, 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 学生亲自体验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 教师也参与到了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 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语言影响了学生, 使学生的语言更有条理和逻辑性, 而且表达更充分。

四、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 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 使学生体验“用数学”。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之后, 我就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 (1) 找一张福建省地图, 从中选出两个城市, 回答以下问题:比例尺 () , 两城市名称 () 。图上两地间的距离 () , 实际距离为 () 千米。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 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是 () 小时。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 () 和 () , 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千米。你曾经到过本省的哪些地方?选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测算本地到那个地方的实际距离。 (2) 从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到:我想到某地去玩, 我市距该市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坐汽车几小时可以到达?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都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可以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学而致用的道理, 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情感。

总之, 我们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体验学习”, 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 才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知识,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第11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用用活教材,去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下面就小学生如何进行体验学习,谈一下本人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也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践证明,学习者如果不实行“发现问题”,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8÷2. 7”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8÷2.7=3.5……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3≠9 .48,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应站在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提示,要让学生去自己探索、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学习知识。这样他学会后,记忆 也深刻。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练习数学”

“练习数学”是指让学生实践操作。教与学都要以“做”也就是练为中心,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练”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获得大量新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的模型供学生上课用,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每名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制作的?(2)你们发现了圆柱的什么特征?然后让学生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题做过了,理解才能深 ,才能透。教师要多用实践教学,放手让学生体验“练习数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用数学”

联系生活即“运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用数学。

如购物过程用到计算,做家具的几何问题,行程问题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一元硬币有多厚,学校操场一周长多少,绕操场100圏相当于学校到县城的距离,学校到县城有多远,用什么样的单位描述最合适?学生通过亲手测量硬币知道了毫米是多大的单位。接着我指导学生测出自己步子的长度,然后用步测法测得操场一周长约为500米,学生开始计算:500×100=50000米。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把50000米化成50千米,数一下子小了许多,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千米这个单位到底有多大。最后我让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校园里树有多高。

这样通过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策略的思考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乐于体验。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句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文中患艾滋病却不断抗争的男孩)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字典的解释直接告诉学生,该词语的意思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是短暂一现,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否则我们班家长肯定会有意见的,我可承担不起啊!”有的学生说:“是啊是啊,我也这么想,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

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呢?你会说些什么?我接着与学生对话。有的学生说:“那不行,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可怎么办呀!”还有学生说:“这可不行,恩科西的确值得同情,我可以捐助一些,但到学校来了,万一让我们的孩子感染了怎么办?学校可要负责的。”……

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呢?我继续发问。(学生哗然,看得出他们已身处情境之中了)有的学生说:“那就不要和我做同桌,我爸妈肯定不同意的。”有的学生说:“最好他能坐得稍远一些,让我们可以和他说话,但不要碰到他,我怕感染。”还有学生说:“恩科西很可怜了,我会为他做一点事,帮他买一些文具用品,但我还是会害怕。”……

通过对话,课堂上涌现许多不同的声音,我顺水推舟:“恩科西的到来犹如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当地的一场———”“轩然大波。”(学生接上)这样让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个体的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新词“轩然大波”,课堂气氛也显示出一种理解后的情绪上的“轩然大波”,引发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学生对“轩然大波”这一词语的感悟理解水到渠成。

体验是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产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当学生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倾心投入,“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二、激活思维,生成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使得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策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当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就会主动,这样的课堂就会生动。

1. 优化朗读,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宜于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学生通过诵读,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描绘的人、事、景、物有真实的感受,从而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种切实的体验。

2. 重视想象,提升体验。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可以化文为境,化文为画,化文为形,化文为话,让文字动态化、形象化、立体化,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充分领略和体验文章的意境。如教学《天火之谜》一文中:“对于富兰克林提出的雷电之谜就是天空放电现象的大胆推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仅通过朗读是很难到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会怎样想呢?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向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在对比感悟中提升对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的体验。

3. 强化写作,释放体验。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结合一些课文进行有效的练笔不仅是对文本再次进行体验内化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一个释放表达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开放时空,拓展体验

《语文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开辟“绿色阅读”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空,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发现,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的个性体验注入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最佳剂量下一篇: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