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评价范文

2024-08-04

工程地质评价范文(精选12篇)

工程地质评价 第1篇

淮北地区粘性土和粉土分布广泛, 但由于地质和土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地基承载力的评价存在许多问题。若按规范查表来确定地基土承载力, 会导致误差的存在。采用载荷试验来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是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 但载荷试验周期长, 资金投入大, 对于公路建设的高峰期, 在施工工期要求急迫、专业性强的情况下, 难以大量采用载荷试验, 并且在大量的中小型构筑物地基测试中广泛采用也是不经济的。研究安徽泗县货运码头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 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对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 岩土工程研究所占工程投资比例甚低, 但却可以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和指导, 得以正确处理工程建筑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使建设的工程能更好的实现多快好省的要求。该课题的研究意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既作理论探讨, 又为该区建设、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基本资料、参考数据和建议。因此, 在冠丰货运码头工程建设过程中, 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收集资料、野外踏勘、钻探、原位测试、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区域地形地貌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 西北、东南地势略高, 中部分布有零星岛状残丘。平原是本区地貌中的主体, 占全区地貌纵面积的90.9%, 以1:5000~1:10000的比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缓倾斜状。海拔高度一般多在20m左右。本区的地貌单元有河间平原, 分布于县南古汴河堤以南的广大地域, 属剥蚀古堆积型地形。其坡降比以1:10000左右向东南倾斜, 高差2m左右。该地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状况不同, 近河高地、河间洼地以及两者过渡处的缓坡地上分别发育着不同土层。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拟建码头位于宿州市泗县山头镇找沟村境内, 苏皖交界的徐洪河右岸。现河道为人工开挖形成, 拟建码头处河宽约100m, 河底高程8.25m, 河床高程8.25~13.41m, 右岸高程14.2~19.3m, 河堤高程20.3~21.6m。本次勘察采用黄海高程系统。地貌单元为淮北冲积平原, 微地貌单元属于黄泛平原。

3.2 岩土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收集的资料、现场调查、野外编录、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 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1) 1层耕土 (Q4ml) :褐灰色, 松散, 含大量植物根, 主要成分为粘性土。 (1) 2层素填土 (Q4ml) :黄、黄褐色, 松散, 主要成分为粘性土。 (2) 层粘土 (Q4al) :褐黄、灰褐黄色, 可塑, 含铁锰氧化物。 (3) 层淤泥 (Q4al) :灰、青灰色, 流塑, 夹薄层软塑状态粘土, 局部夹粉质粘土、粉土薄层, 有腥臭味。 (4) 层粘土 (Q3al) :深灰、青灰色, 可塑, 含铁锰结核, 局部夹粉质粘土。 (5) 层粘土 (Q3al) :黄、灰黄色, 硬塑~坚硬, 含铁锰结核和砂姜, 局部砂姜密集。

3.3 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拟建场地无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 (3) 层淤泥, 流塑状态, 含腐植质和贝壳残体, 局部夹粉质粘土、粉土薄层, 有腥臭味, 层厚2.70~5.70m, 层底高程9.60~11.10m, 位于河底深度以上。

4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 岸坡稳定性评价

拟建码头所在河段河道顺直, 河面较宽;深泓在河中心, 河势基本稳定。拟建码头区域岸坡较缓, 接近1:2.5, 与毗邻的河岸线交角较小, 一般情况下不受河水水流的直接冲刷, 现有岸坡较稳定, 但应注意洪水期上游分叉处河水的冲刷作用。

4.2 岩土工程特性评价

如表1所示, (1) 2层素填土, 位于近河场地上部, 厚度较小, 分布范围不大, 新近堆积, 地基承载力小, 压缩性大, 工程特性差, 拟建码头施工时将予以挖除; (2) 层粘土, 可塑, 分布于整个场地上部, 为“硬壳层”, 地基承载力一般, 压缩性一般, 工程特性一般; (3) 层淤泥, 流塑状态, 含腐植质和贝壳残体, 局部夹粉质粘土、粉土薄层, 有腥臭味, 地基承载力小, 压缩性大, 工程特性差; (4) 层粘土, 可塑, 地基承载力一般, 压缩性一般, 工程特性一般; (5) 层粘土, 硬塑~坚硬, 含铁锰结核和砂姜, 局部砂姜密集, 地基承载力大, 压缩性小, 工程特性好。

4.3 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位于郯庐断裂带附近, 地震活动较频繁, 区域稳定性较差。场地无不良地质, 场地稳定。岸坡较平缓, 现有岸坡较稳定;地基中发育较厚层软土, 地基稳定性较差。经综合评价, 场地和地基稳定性较差。但本地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小, 软土分布深度不大, 采取适当的抗震设计和软土处理工程措施后, 可以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4.4 地基承载力和基础方案建议

4.4.1 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是在不扰动或基本不扰动土层的情况下对土层进行测试, 从而获得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它在工程勘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 静力触探试验。

它是用静压力将带有探头的触探器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 通过压力传感器及电阻应变仪测出土层对探头的贯入阻力ps探头贯入阻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土的强度的大小, 因而通常把贯入阻力ps与荷载试验所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立相关关系, 从而即可按照实测贯入阻力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规定: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其承载力基本表达式为

其中R为地基承载力, γh为土层有效自重应力, Nq为承载力因素。

(2)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是动力触探的一种, 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 将一定规格的对开管式的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的土中, 根据打入土中的贯入阻力, 判断土层的变化和土的工程性质。工作时在钻机的钻杆下端联结标准贯入器, 将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自由下落, 将贯入器垂直打入土层中15cm (此时不计锤击数) , 随后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 即为实测的锤击数N, 称标贯击数N。

4.4.2 基础方案建议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及场地地基条件, 建议拟建码头平台基础采用桩基础型式, 可以 (5) 层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考虑到 (5) 层粘土中含有大量砂浆, 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

根据《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 (JTS 133-1-2013)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 (JTS 147-1-2010) 及《港口工程桩基规范》 (JTS 167-4-2012) 提供有关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 见表2。

护岸工程和临时货场, 应充分利用 (2) 层粘土, 当验算岸坡不稳定或沉降过大时, 应对 (3) 层淤泥进行地基处理, 处理的方法可以采用短桩, 如砂桩、碎石桩、石灰桩等, 亦可考虑采用基础加深或换填处理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安徽泗县货运码头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码头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特性。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拟建场地各种类型土层的容许承载力建议值, 为该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作用。

(1) 拟建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物 (Q4al) 和第四纪上更新世冲积物 (Q3al) 。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地基稳定性也相对较差, 但采取适当的抗震设计和软土处理工程措施后, 可以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 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3)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及场地地基条件, 建议码头平台采用钻孔灌注桩方案, 护岸工程和临时货场根据验算结果, 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建议在设计方案确定后、施工图设计前对拟建场地进行详细勘察, 重点查明软土的分布和工程特性, 为施工图设计提供更为准确和翔实的工程地质资料。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安徽泗县地区的岩土工程问题。通过查明货运码头场地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实际情况, 以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中的地层分布及特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法, 评价场地地基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地基基础承载力与稳定性作出正确的评价。以此, 为泗县地区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2篇

边坡稳定分析应收集下列资料:①地形和地貌特征;②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结构特征:③断层、裂隙和软弱层的分布、产状、充填物质以及结构面的组合与连通率;④边坡岩体风化、卸荷深度;⑤各类岩土和潜在滑动面的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岩体应力;⑥岩土体变形监测和地下水观测资料;⑦坡脚淹没、地表水位变幅和坡体透水与排水资料;⑧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冻融资料;⑨地震基本烈度和动参数;⑩边坡施工开挖方式、开挖程序、爆破方法、边坡外荷载、坡脚采空和开挖坡的高度和坡度等。

1、现场调研,收集上述资料

2、往年边坡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发生、发育

情况

3、项目区所在地区志、乡志

4、项目区图纸(看情况)

试论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岩土;危害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重视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但目前我国在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到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水文地质调查的投入的资金和力度不足而造成施工灾难。事实证明水文地质的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又易于忽略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准确的了解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要重视基础地质调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并认识忽略水文地质工作会对工程勘察造成哪些影响,又会对建设工程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水文地质工作是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作出水量与水质评价,所以水文地质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常常被忽视给施工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工程灾难。本文从以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被忽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2 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一是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巖、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二是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三是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四是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3.1.1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一是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二是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三是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四是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五是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1.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3.2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雁.水文地质之路[J].中煤地质报,2009.

南头车辆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第4篇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南头车辆段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前海湾东侧的填海区,平南铁路西侧。用地面积约72万m2,原始地貌为海域或滩涂,后经填海造田而成,现改造为鱼塘,另有多条河涌横穿场地。拟建工程主要包括出入线段、停车列检库、洗刷库、信号楼、设备车间、检修办公楼、厂架修库、卸料场地及焊轨基地、轨道及其他工程等。对场地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其中工后差异沉降要求不大于1.5/1 000,列检库及厂架修库内整体道床、检查坑的沉降要求不大于2 cm。

2 勘察要求及方法

2.1 勘察要求

重点查明场区内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别是硬壳层、填土层、软土层和下卧层)、地貌特征和填土、软土分布范围、成因类型、沉积年代、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地下水的特征。

2.2 勘察方法

本工程综合利用地质调绘、钻探、静力触探、挖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

以横向纵向网格式布置勘探点,间距为50 m~70 m。采用回转或冲击钻进,采用鉴别孔及取样孔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软土区全孔取样,取土器宜采用薄壁长口活塞式取土器,取样间距1 m~2 m。同时,辅以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试验。

3 勘察结果

3.1 土体性质

车辆段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海积层、海冲积层及第四系残积层。下伏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主要地层概述如下[1,2,3]: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素填土、杂填土;海积淤泥,中砂;海冲积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下为混合花岗岩和花岗岩残积层。

2)燕山期花岗岩:肉红、褐红、褐黄、灰绿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微风化岩。

3)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青灰色,中细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微风化岩。混合花岗岩体中可见片麻岩、混合岩等残留体。

3.2 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过程中微地貌特征分析,场地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如图1所示)。

1)填石区。

该区位于场地的北侧,原地貌为鱼塘,现在主要为堆填的开山石,块径较大。主要为块石和碎石,浅灰色、肉红色、灰白色,松散,很湿~饱和,成分为花岗岩,一般粒径为30 mm~300 mm,最大粒径在2 000 mm左右,充填砂和土,厚2.9 m~12.5 m土质不均。其下为第四系海积淤泥、海冲击粘性土及砂层。

2)淤泥隆起区。

该区系由于北侧填石区的填筑挤压引起,北侧与目前的填石区相衔接,南侧被场地内已有的塘埂所阻,形成东西向条带状的淤泥隆起带。深灰色,流塑,含少量贝壳,有嗅味,具高压性,厚0.4 m~11.3 m。其下为第四系海冲击粘性土、砂层及花岗岩残积层,局部表覆填土。

3)鱼塘河涌区。

该区位于场地的中部及南部,塘底较平坦。该区表层多为淤泥,局部少量塘埂填土。淤泥为深灰色、灰黑色,流塑,含少量贝壳,有嗅味,厚0.5 m~11 m;具有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等特点。下伏第四系海冲击粘性土、砂层及花岗岩残积层,在22 m左右见花岗岩全风化层。

4)杂填土区。

该区的北侧和南侧被鱼塘河涌区所包围,东侧与场地外侧的土路连为一体,场地平坦。填土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建筑垃圾、块石、碎石及生活垃圾,浅灰色、灰黑色、褐黄色,松散,很湿~饱和,厚0.6 m~11.0 m,土质不均。其下为第四系海积淤泥、海冲击粘性土及砂层,在12 m左右见花岗岩残积层。

3.3 场地分析

3.3.1 填土区地基稳定性

本场地分布大量填土,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及粘土,砂夹少量碎石、块石、淤泥等,土质不均,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应考虑对临近淤泥层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考虑大块石对加固地基施工的影响。

3.3.2 软土稳定性

本场地普遍分布淤泥、淤泥质粘土等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等特点,还具有触变性、流变性和不均匀性,施工中易产生侧向滑动、地面沉降及基底面两侧挤出,导致场地变形和失稳。在遭受7度地震作用时,可能发生软土震陷现象。

3.3.3饱和土稳定性

本场地存在饱和砂层,富水性大,结构松散,属较不稳定土体,透水性中等~强,施工中易发生坍塌、涌水、涌砂、管涌、基底涌水等现象;饱和状态下残积土,全风化岩土质不均,属较不稳定土体,受施工扰动,强度骤降,渗透性增大,围护桩施工易发生桩底涌泥、涌砂等危害,也极易造成基坑侧壁失稳,基坑底板隆起变形,翻浆冒泥,涌水等危害。

4结语

文中对深圳地铁南头车辆段的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填土、软土的结构松散,不均匀,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侧向滑动、地面沉降、开挖容易坍塌等现象,需对其进行处理后方可满足地铁工程对场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TB 10012-200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某水电站导流洞工程地质评价 第5篇

某水电站导流洞工程地质评价

某水电站导流洞围岩以层状结构为主.对该导流洞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

作 者:胡华 作者单位:中水顾问集团西北院工程勘察研究分院,甘肃,兰州,73005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0)分类号:关键词:导流洞 围岩 工程地质 地下水 围岩分类 水电站

航道工程经济评价探讨 第6篇

摘 要 航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本文从航道工程这一领域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性分析,论述和探讨了航道工程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 航道工程 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

航道工程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投资,它的后期收益没法通过收费进行统计收回,相关的财务经济评价问题需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考核解决。在进行航道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避免盲目地进行工程建设,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于航道工程经济的评价必须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同时着眼于国民经济,全面正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航道工程经济评价中的相关问题

1.关于航道工程项目的计算期限问题。在航道的工程建设中,一般工业项目以及码头工程在20-25年之间,但是我们知道航道工程的经济寿命一般比较长,所以可以适当延长,最高可到达30年。

2.航道工程项目效益的计算。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建设的新航道的效益以其总量为准,而也存在一大部门的航道工程项目是按增量进行计算。航道工程建设需要遵循这些效益计量原则,但同时并不能一概而论,无限制的套用。通过对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航道工程经济评价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对其经济效益的考核时发现,通常包含这样的一些要素:航道工程的发展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物的中转费用和货值利息方面的损失;大型的船舶可以使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减少了船舶和运载货物因侯潮所带来的损失;减少了货物转移时运量的损失。

在这里以连云港港为例加以说明。连云港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和航道工程,在全国的港口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在这些年经过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港口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连云港港口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应的随着它内陆经济腹地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它港口吞吐量的只增加,通过我们的预计在2010年全港吞吐量将突破一亿吨,集装箱的吞吐量则可以到达300万TEU,并计划在2010年之前建成庙三顺岸、庙三突堤等一些集装箱码头。东港区25万吨级矿石接卸泊位及5万吨级氧化铝接卸泊位,这一批大宗化、专业化深水泊位也将陆续建成。连云港港口航道的自然水深一般仅为五米,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了内外进出港航道,逐步浚深到九米,2002年底开通了七万吨级航道,设计通航水深11米,计划中的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设计通航水深为16米。通过这一系列的航道工程建设,给港口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改变。

港口作为集散地,对于运输有着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和影响表现在运输成本上。通过对连云港的航道建设,航道的容纳量大大的增加,这样它的吞吐量就相应的增加,这对于沿边企业及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原料加工业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经过航道工程建设,航道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的运载量增加,运输成本则相应的降低,從而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连云港的航道工程建设带来了吞吐量的增加,这为集装箱的运输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改变了以往运量小、方式单一的情况,集装箱枢纽的远洋中转能力大大的得以提高,其带来的中转费用自然也相应的增加和大幅度提升。

二、航道工程效益份额及其他问题

1.通过调查统计,我们研究得出航道工程效益份额由各方面组成,包括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船舶、运输、集装箱、集散)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对航道工程的建设,比如建设可以接纳第六代集装箱的船舶,对它的投资建设大概需要13亿元,与此同时建设可以接纳15万吨级散货船舶每年接卸1690万吨铁矿石码头设施需投资17.9亿元,一个5万吨级氧化铝泊位大约需投资5.3亿元,加上航道的投资共约12亿元,本项目航道的投资占以上投资的24%,按这个比计算,航道工程效益一般为2.63亿元/年。

2.航道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从国民经济的效益上得以体现,国民经济效益与航道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相关联,包括航道的扩建、后期的维护等一些列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影子价格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对航道工程经济进行核算统计。

3.航道工程效益值是否按比例提取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效益与费用相对应的原则,可以按投资比例获取航道工程的经济利益。但在同一项目评价中,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即航道工程投资越大,而在码头等其他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效益比例越大,内部收益率越高,这又不符合开源节流原则。对外轮效益的估算按照行业的论证分析,各种船舶的运输,不论其区域得到不同,其运输成本节约均100%计入项目效益,即使外轮也由于其本身受益会对承运方给予价格优惠降低租金,而部分专家(如日本协力基金部分经济专家)却认为,外轮最多只能有50%效益份额流回中国。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航道效益的计价就发生了较大偏差。对投资费用、维护费用的调整及影子价格的确定。国家计委于1993 年发布的影子价格系数至今已有十余年,早已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但目前尚未完全市场化。在这特殊时期,一些产品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但能源、电力、铁路等价格尚由国家掌控。如何对投资及营运费用进行调整,各设计单位无统一标准。

总之,航道工程的经济评价问题需要着眼于航道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效益评估。与此同时加强航道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做好航道工程建设必须各方面努力,全面协调和统筹,只有如此,航道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提升,航道工程建设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王宏达.长江沿线钢铁厂进口铁矿石运输船型研究.水运工程.2003.

[3]王岚,周翔.2004 年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某泵站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第7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基坑稳定

1 工程概况

拟建泵站设计抽排灌量150m3/s, 总装机9600k W, 工程等别为Ⅱ等, 为大 (2) 型工程。拟建泵站由进水闸、前池、泵房、压力水箱、穿堤箱涵和防洪闸等组成, 主要建筑物为2级, 次要建筑物为3级。工程区主要为河湖相冲积平原地貌以及低山丘陵地貌。

拟建泵站南侧, 堤顶高程26.3~27.9m。南侧二级平台高程20.0~20.5m, 南侧湖底高程15.7~16.5m;北侧二级平台高程22.1~23.5m, 北侧河底高程15.8~16.8m。 (本文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勘察工作概况

该项目2008~2009年实施了可研阶段勘探, 2014年在可研阶段勘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了初设阶段勘察工作, 在泵房轴线、进水闸、出水管道、出水池、防洪闸及上下游引渠处分别布置勘探孔。泵站基坑在开挖过程中, 进水闸基坑外侧原有塘底淤泥质土不断向基坑侧蠕变滑动;另外由于翼墙及进水闸部位设计拟用钻孔灌注桩进行加固处理, 需补充查明前池翼墙及进水闸基础范围内软土深度及下伏基岩的分布情况, 为此2016年1月和3月份先后进行了补充勘察工作。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本区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区内, 从构造体系看, 处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并受淮阳山字型构造影响。区内分布有东西走向刘府深断裂和洞山逆掩断层, 淮河地震构造变形带 (Il) 沿淮河走向穿过本区, 在淮河下游省界附近与郯—庐构造变形带 (Ⅲl) 和郯一庐西支构造变形带 (Ⅲ2) 交会。

近代地震多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内或断层构造带交会处附近, 工程区内部分地段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4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河流冲积平面向低山过渡地段, 地层变化较大, 共分为5层, 各岩土层特征叙述如下:

人工填土 (Q4ml) :以素填土为主, 其成分主要为重粉质壤土, 局部夹粉土, 软塑~可塑状, 湿, 土体结构较松散;杂填土, 含大量块石, 重粉质壤土局部夹风化岩团块, 杂色、黄色等, 软塑~可塑, 稍湿~湿。

(1) 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夹淤泥 (Q4al) :灰~灰黑色, 流塑~软塑, 饱和, 局部夹薄层重粉质壤土及贝壳。该层土在南侧水中以流塑状为主, 在岸上以软塑状为主。

(2) 1层重粉质壤土 (Q3al) :灰、棕黄色, 软塑~可塑, 湿。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2) 2层重粉质壤土 (Q3al) :棕黄、灰黑色, 可塑~硬塑, 湿, 含铁锰质结核。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3) 层粉质壤土夹砾石 (Q2pl) :以粉质壤土夹砂砾石为主、局部以砂砾石为主, 灰黄、棕黄色, 可塑~稍密, 湿。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4) 1层全风化砂岩 (K2z) :棕红、紫红色, 呈砂壤土及粘土状, 可塑, 湿。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4) 2层强风化砂岩 (K2z) :棕红、紫红色, 芯样破碎, 呈块状及短柱状, 极软岩。该层未完全揭穿, 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4) 3层中等风化砂岩 (K2z) :棕红、紫红色, 芯样较破碎, 呈柱状, 极软岩。该层未完全揭穿, 该层未揭穿, 局部分布。

(5) 1层全风化砂岩、泥岩 (P1X) :砂岩, 棕黄、棕红色, 芯样呈砂土状及少量块状。泥岩, 灰、棕黄色、棕黄夹棕红色, 呈坚硬土状, 失水易干裂, 遇水易崩解。

(5) 2层强风化砂岩、泥岩 (P1X) :砂岩, 棕黄、棕红色, 芯样破碎, 呈块状及短柱状。泥岩, 灰黄、灰白、棕红色, 芯样破碎, 呈块状及少量短柱状, 失水易干裂, 遇水易崩解。

(5) 3层中等风化砂岩、泥岩 (P1X) :砂岩, 棕黄、棕红色, 芯样较破碎, 呈短柱状, 局部破碎, 呈块状。泥岩, 棕黄、灰白色, 芯样较破碎, 呈短柱状, 局部块状, 失水易干裂, 遇水易崩解。

(5) 4层微风化砂岩、泥岩 (P1X) :砂岩, 棕黄、棕红、灰白色, 芯样较完整, 呈柱状, 局部较破碎, 呈短柱状及块状。泥岩, 棕黄、棕红色, 芯样较完整, 呈柱状, 局部破碎为块状, 失水易干裂, 遇水易崩解。该层未揭穿。

各土层分布详见“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1) 。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推荐值见表1。

5 水文地质条件

场址浅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下部为白垩系及二叠系基岩,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浅部土层中,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 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下部白垩系全风化砂岩和二叠系全风化砂岩中,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孔隙潜水越流补给。

注:泥岩具失水干裂, 遇水崩解的特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部强风化~微风化砂岩 (泥岩) 中, 地下水富水程度受节理裂隙发育规模、连通性制约, 其存储空间有限, 活动相对较缓。

根据试验成果分析, 人工填土局部较为松散, 风化砂岩中局部为裂隙, 这两层岩土透水性为中等~微透水性, 其余各层岩土均为微~极微透水性。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SO42-型强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湖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6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6.1 进水闸

进水闸底板位于 (1) 层软土中, 建议采用换土垫层法、粉喷桩或钻孔灌注桩进行地基处理, 但需注意根据下伏基岩起伏及风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桩长。

6.2 前池

前池前半段底板位于淤泥质重粉壤土、粉质壤土夹砾石、全~强风化泥岩 (砂岩) 中, 对于淤泥质重粉质壤土、粉质壤土夹砾石, 可挖除换填;对于全~强风化泥岩 (砂岩) , 其强度高, 可作为底板持力层;前池后半段底板位于中等风化砂岩 (泥质) 中, 其强度高, 可作为底板持力层。

左侧、右侧翼墙建基面部分位于 (1) 层软土中, 需进行地基处理;部分位于砂岩 (泥质) 风化层中, 其强度高, 可作为底板持力层。

6.4 泵房

泵房进口段及流道基础大部分位于 (5) 3~4中等~微风化砂岩 (泥岩) 中, 仅左侧泵房局部基础位于强风化层中, 泵房出口侧底板位于 (5) 1~2全~强风化砂岩 (泥岩) 中, 上述地层强度较高, 承载力满足要求, 可采用天然地基。

6.5 防洪闸

防洪闸建基面高程14.6m, 闸底板位于人工填土及 (1) 层软土中, 需进行地基处理, 由于建基面下人工填土及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厚度均较薄, 约1.5~3.0m, 可采取换填处理。

7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7.1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由于站址不存在粉砂性土, 不必进行地震液化处理。

站址附近饱和软土广泛分布, 其触变性较为明显, 存在震陷的可能。

7.2 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

本工程浅部普遍分布 (1) 层软弱土层, 如建筑物建基面位于该层土中, 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若采用钻孔灌注桩或粉喷桩, 推荐设计参数如表2。

7.3 翼墙稳定问题

本工程左侧翼墙及右侧翼墙进水闸段分布深厚 (1) 层软弱土, 需进行地基处理。前池翼墙最高处达14.60m, 加上墙后填土产生的主动土压力较大, 翼墙存在抗滑、抗倾覆稳定问题, 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支护, 但需根据下伏基岩起伏及风化情况选择经济合适的桩长。

7.4 基坑稳定问题

本工程基坑深浅不一, 最深处达10m左右, 基坑边坡土层存在软弱土层, 存在边坡稳定问题。基坑放坡开挖时, 需采取合适的坡比, 不宜陡于1:3.0。

某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8篇

1.1 工程概况

拟建华润雪花啤酒 (宁夏) 有限公司新建20万千升/年啤酒工程位于银川市望远工业开发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64955.2m2、总建筑面积131289.5m2。主要建筑物为1F-4F原料处理、糖化间、原料筒仓、发酵罐区、动力车间、发酵辅助间、办公楼、倒班宿舍等建 (构) 筑物。

1.2 勘察概况

根据勘察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以及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三级, 拟建建筑物特点及场地条件, 本工程布孔方法:按网格布设勘探孔。采用方格网布设钻孔, 在原料筒仓、糖化间等重荷载区勘探孔适当进行加密, 共布置勘探点122个:控制性钻孔41个, 孔深20.45~25.45m;一般性钻孔81个, 孔深15.45~20.45m, 钻孔间距小于30.0m。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揭示, 在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 除填土外, 其下均为第四系黄河冲积相堆积地层。整个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六层, 现分层描述如下:

(1) 1杂填土层:杂色, 勘探孔施工时, 建设方正在土方回填, 属新近填土, 松散~稍密, 干燥—稍湿, 以黏性素土及建筑垃圾为主要成份, 含煤屑及植物根茎, 成份杂乱。为周边工地施工取土及拆除旧物的建筑垃圾丢弃在该场区。该层土土质均匀性较差, 整个场区内分布不连续。

(1) 2素填土层Q4ml:黄褐色~灰褐色, 松散~稍密, 稍湿~湿, 含植物根系及虫洞。成份以粉质黏土为主、次为粉土、粉砂。该层土土质均匀性较差, 整个场区内普遍分布, 为堆填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填土。该层局部夹5-30cm灰褐色粉质黏土, 软塑状, 稍有臭味。

(2) 粉质黏土层Q4al:黄褐色~灰褐色~灰黑色, 软塑~可塑状态, 无摇震反应, 稍有光泽, 干强度中等~高, 韧性中等~高, 局部夹薄层粉砂、粉土。场区内普遍分布。该层局部夹5-30cm灰褐色粉质黏土, 软塑状, 稍有臭味。

(2) 1粉土层Q4al:灰褐色, 稍密~中密, 摇震反应中等, 无光泽, 干强度低, 韧性低。饱和, 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粉砂, 该层在场区分布不连续。

(2) 2粉细砂层Q4al:黄褐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饱和, 松散~稍密。该层在场区分布不连续。

(3) 粉土层Q4al:灰褐色, 稍密~中密, 摇震反应中等, 无光泽, 干强度低, 韧性低。饱和, 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 该层在场区分布不连续。

(4) 粉细砂层Q4al:黄褐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饱和, 稍密。该层在场区分布不连续,

(5) 细砂层Q4al:黄褐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饱和, 中密, 该层在场区较分布广泛。

(6) 细砂层Q4al:黄褐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饱和, 密实。密实度随深度增加, 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 最大揭露厚度25.45m。

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 主要含水层为 (3) 层的粉细砂层及其以下地层, 地下水补给以农田灌溉及沟渠侧向径流渗透补给为主, 大气降水、生活用水等次之, 其动态类型属侧补蒸发~径流型, 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和农田灌溉等主要因素影响并呈季节性变化。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埋深1.5~4.1m, 地下水位高程在1073.5m左右, 年变化幅度在0.5m~1.0m之间。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 场地土承载力评价

根据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及适用性要求, 综合分析本次工程的取样及原位测试结果: (1) 本工程以采取不扰动土样作为评价指标, 用以评定岩土的性状, 作为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主要依据; (2) 以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作为计算指标, 用以确定地基承载力, 预测岩土体在荷载和自然条件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变化趋势。

3.2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根椐场区地层和地下水埋藏条件,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 用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 对20m深度内饱和粉土、粉细砂及细砂作进一步判定, 结果场地 (2) 1、 (3) 层饱和粉土粉土、 (2) 2、 (4) 、 (5) 层饱和粉细砂、细砂具地震液化特征。本次勘察共完成122个钻孔, 液化孔数为96个 (占总孔数78.7%) , 其中, 轻微液化孔为71个 (占总孔数58.2%) , 中等液化孔为25个 (占总孔数20.5%) 。液化深度1.8~10.8m, 液化指数0.23~16.34。

4 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由于场区软弱粉质黏土较厚, 综合考虑周边环境、沉桩可行性, 本工程拟建筑物推荐采用桩基础较为适宜。

4.1 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方案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的有关规定、综合分析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相关成果, 并结合本地区已有建筑经验, 提供各土层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详见表2。

推荐设计参数:建议桩长L=11.0m, 桩顶高程:1075m, 桩底高程:1064m。建议桩径Φ=800mm, 桩端持力层为第 (6) 层密实状细砂层。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由公式Quk=uΣqsik+qpkAp

计算如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1684.8k N。安全系数取2, 则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1684.8/2=842.4k N。

4.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方案

初步设计时, 各土层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可参考混凝土预制桩参数, 详见表2。

推荐设计参数:建议桩长L=9.7m, 桩顶高程:1075m, 桩底高程:1065.3m。建议桩径Φ=500mm, 桩端入土深度以贯入度 (贯入度小于3cm/10击) 和标高双重控制, 桩端持力层为第 (6) 层密实状细砂层顶面。当桩身穿过 (2) 2、 (4) 、 (5) 层饱和粉细砂时, 沉桩时可能会产生较大阻力, 需采用大配重静压设备施工工艺。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由公式Quk=uΣqsik+qpk Ap

计算如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1073.3KN。安全系数取2, 则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1073.3/2=536.6KN。

注意事项:设计或工程桩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桩, 通过试桩情况及检测资料确定其适用性及设计使用承载力等各项参数。

摘要:本文通过对华润雪花啤酒 (宁夏) 有限公司新建20万千升/年啤酒工程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 对场区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提出来地基基础选型的建议和有关岩土参数。

张家界某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第9篇

该隧道位于张家界市东南侧约8km处的轿顶山中, 进洞口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西溪坪镇汪家山村下自生桥, 出口位于原三岔乡境内。隧道设计长度1.545km, 主接线长0.6645km, 进洞口主接线桩号K8+400~K8+570 (含短链20.151m) , 出洞口主接线桩号K10+115~K10+630 (含短链0.360) ;主接线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 设计速度为30km/h, 路基宽7.5m。收费站长度60m, 路基宽23.0m, 路面宽度17.82m。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隧道区海拔高度在339.8~848.9m之间, 地形切割深度大, 两侧谷底高程在337.7~453.2m之间, 相对高差达395.7~511.2m, 属中低山地貌。两侧山坡坡度多在22°~61°之间, 进口段和洞身段白云岩及灰岩形成高40~63.3m不等的陡崖, 地势险要。洞口段隧道轴线均与地形等高线成大角度相交。

2.2 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调查以及钻孔揭露, 隧道区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

2.2.1 第四系全新统 (Qh)

(1) 种植土:褐灰色, 稍湿, 松散, 以粘粒为主, 含有植物根系。 (2) 角砾土:褐灰、褐黄色, 稍湿, 松散~稍密, 以角砾为主, 含量30%~35%, 碎石次之, 含量15%~20%, 余为亚粘土。碎砾石母岩均系黑色板状含炭砂质页岩或含硅炭质页岩。该层主要分布于SZK4及附近山坡上, 分布不连续, 厚约1.4m。 (3) 亚粘土:褐黄色, 稍湿, 硬塑, 以粉、粘粒为主, 碎石和角砾共占10%~15%, 砾石粒径一般3~15mm, 碎石粒径一般20~40mm, 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及板状含炭砂质页岩。

2.2.2 寒武系下统 (∈1)

(5) 清虚洞组 (∈1q)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白色, 薄~厚层状灰岩。属隧道顶板最上层岩层, 主要分布于K9+340~+650段山顶, 边缘多形成高度36.3~63.3m的陡崖。出露高程约为710.0~846.0m。 (6) 杷榔组 (∈1p) :岩性为深灰、灰黄色, 板状页岩夹黑色页岩。根据调查资料推算该层也在3倍洞径范围之外, 隧道中不会揭露到该组地层。 (7) 牛蹄塘组 (∈1n) :岩性主要为黑灰、灰黑色, 板状含炭砂质页岩及黑色炭质页岩等, 底部夹有镍钼矿。泥质结构, 板状或页片状构造, 该层厚28~52m, 钻孔揭露厚度分别为0.6m (SZK5) 和21.2m (SZK4) 。其全风化带呈土状, 尚能识别出层理, 手可捏碎, 厚2.9m;强风化带岩芯呈碎石或中粗砂状, 碎石锤击声哑, 岩芯采取率16%, 厚0.6~4.5m;弱风化带岩石坚硬, 性脆, 锤击声脆, 岩芯一般呈短~中柱状, 局部呈饼状, 柱状岩芯长一般11~25cm, 少数达25~33cm, 采取率约25%, RQD=53%, 钻孔中揭露厚度13.8m。该层也在3倍洞径范围之外, 若向斜轴部无大型断裂或揉皱发育, 隧道也不会揭露到该组地层。

2.2.3 震旦系上统 (Zb)

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夹硅质岩, 局部有砂质页岩夹层。 (8) 硅质岩:黑灰色, 弱风化, 中~薄层状, 隐晶质结构, 岩石坚硬, 锤击声脆, 但节理裂隙发育, 见有方解石脉, 岩芯呈短~中柱状, 芯长一般5~13mm, 采取率达90%, RQD=53%。该层在SZK4中单层厚度可达0.75~4.9 m。 (9) 白云岩夹鲕状白云岩及硅质白云岩:灰白、浅灰~深灰色, 隐~细晶质结构, 或鲕粒状结构, 薄~中层状构造。鲕粒一般1~3mm, 个别达3~5mm。钻孔揭露岩层以微风化为主, 弱风化次之, 强风化仅在SZK6孔上部有揭露。由于岩溶作用, 局部出现微风化夹弱风化或弱风化夹微风化的现象。

2.2.4 震旦系上统南沱组 (Zann)

冰碛砾岩:灰绿、紫灰色, 风化色多呈灰黄色, 中~粗粒结构, 岩屑上细下粗, 粒径一般5~15mm, 局部夹有漂石, 粒径可达35mm左右, 漂石多呈棱角状, 岩质相对较软, 差异风化明显, 多已风化剥落形成空洞。该套地层主要分布于三岔连接线和三岔改线段, 地层出露较好, 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

3 不良地质

区内存在的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和崩塌。

3.1 岩溶

各岩溶点虽散点状分布, 但其发育方向总体受区内主控裂隙控制, 且主要发育于进洞口一侧。根据隧道物探成果, 隧道进口区域存在一条岩溶发育带, 详见工程物探纵断面图 (WT-2) 。该条带沿白云岩层面或裂隙面发育, 条带发育高度约5~7m, 宽度不详。条带区域内岩溶较发育, 这与钻探资料相吻合。岩溶发育下限高程约为411.1m, 位于设计标高以下, 且区内侵蚀基准面已下降至225~230m, 岩溶仍有向下发育的趋势。隧道区岩溶发育, 不排除隧道中还有未查明的隐伏岩溶, 施工中需高度重视。

3.2 崩塌

隧道区陡崖广泛分布, 且节理裂隙较发育, 易发生崩塌。如进口附近山坡上零星分布的大小孤石即为历史崩塌遗留下来的痕迹。隧道施工期间仍有崩塌的可能, 建议施工前清除危岩。

3.3 滑坡与坍塌

目前, 区内未发现滑坡及边坡坍塌等不良地质, 隧道区土层总体较薄, 岩层产状平缓且内倾, 洞口段岩石相对较完整, 故不会出现滑坡及边坡坍塌等不良地质。

4 工程地质评价

4.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隧道横穿轿顶山平缓向斜北东扬起端, 碳酸盐岩区岩溶较为发育, 区内无新构造运动迹象, 总体地质条件较为稳定, 适宜构筑隧道。

4.2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进出洞口稳定性评价:张家界端进洞口桩号为K8+570, 位于冲沟山坡上, 地面坡度为32°~45°, 表层有0~1.0m的亚粘土层, 山坡上零星分布有孤石, 下伏基岩为震旦系薄~中层状白云岩, 岩体破碎, 洞口岩体体积节理数Jv=24条/m3, 建议洞口边坡、仰坡均按1:0.75~1:1.0放坡, 洞门墙基底均应嵌入完整基岩0.5~1.0m, 奠基高程为417.9~418.4m。进口端陡崖稳定性较差, 建议清除危岩并延伸洞口或设置支挡构筑物。沅陵端出洞口桩号为K10+115, 位于冲沟山坡上, 表层有0~4.2m厚的亚粘土层, 下伏基岩为震旦系薄~中层状白云岩, 岩体破碎, 建议洞口边坡、仰坡均按1:0.75~1:1.0放坡。

4.3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岩性的差异, Ⅳ级围岩洞室内渗水较严重, 建议采取措施设防。Ⅲ级围岩隐伏岩溶亦为此段主要的不良地质, 洞室开挖后有渗漏水甚至突水现象, 建议采取措施设防。Ⅱ级围岩修正的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530, 属Ⅱ级围岩, 岩石质量好 (推测) 。洞室有渗漏水现象, 建议采取措施设防。

5 结论及建议

隧道围岩分级定为Ⅱ~Ⅳ级, Ⅱ、Ⅲ级围岩成洞条件较好~一般, Ⅳ级围岩成洞条件较差, 建议采取辅助工程措施。开挖后若围岩实际稳定性与原定级别不符时, 应及时调整围岩级别并重新制定施工和衬砌方案。开挖中围岩应力平衡遭到破坏, 洞壁易发生掉块、局部坍塌、岩爆或底板出现底鼓等现象, 需注意防范和治理。隧道施工建议采用新奥法, 并在施工期间有效开展施工地质调查及必要的超前预报手段以指导施工, 并做到动态设计与施工, 最终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隧道动态设计与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马惠民, 吴红刚.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践[J].铁道工程学报, 2011 (7) .

工程地质评价 第10篇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伴随大量的工程地质问题, 如果处理解决不当, 对煤炭开采工程带来人员经济损失, 影响煤炭正常经济效益。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提供煤炭资源保障的同时, 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开展工程地质评价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意义的。

1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评价方法现状

1.1 勘查评价方法手段与设备有较大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质填图, 就是将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基本记录在纸质媒体上, 地质勘查人员工作强度大, 工作效率低, 费时费力费钱。

而如今, 地质填图在传统的“老三件 (锤子、罗盘、放大镜) ”之上增添了“新三大宝” (GPS、计算机、数码相机) , 实现了地质勘查信息采集数字化、多源信息数据可视化、图件绘制自动化, 有效丰富了地质信息, 活化了图面表达方式, 实现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填图过程和填图质量的飞跃。

1.2 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能力的提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科学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运用, 充分采集各种地质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 全面综合研究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开采条件。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体系。

1.3 一体化资源综合地质勘查的有效规范

国务院及煤炭资源开发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要求并鼓励煤炭资源开采企业先采气, 后采煤, 走采气采煤一体化、地面与井下抽气采煤相结合的道路。现有的地面垂直井、多分支水平井抽采技术日益成熟, 有效保障了煤炭资源开采的稳定和安全生产。

1.4 煤炭资源区生态评价机制发展

通过运用相应技术并结合地面实际地质调查, 研究分析矿区土地环境问题, 探究煤矿区沙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自然环境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的变化规律, 为煤矿区生态保护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李希霍芬和王竹泉等中外煤炭资源地质学家共同对我国煤炭资源的考察算起, 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已经发展了一个半世纪。在我国几代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下, 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形成了具有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特色的勘查技术体系, 尤其在最近几十年, 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思路越趋明确, 技术日渐完善, 设备也是越来越先进, 科学的综合勘查理论和方法愈加成熟, 探测能力和精度大幅度上升, 这一切煤炭资工业成就对于指导煤炭资源开采安全高效发挥了重大作用。

2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及方向

2.1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 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然而, 当下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相较滞后, 煤炭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 各地地质水文各有不同, 这给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东部地区煤矿区资源接替和深部开采的无法顺利进行;中西部地区复杂地形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开发难度大且容易引起其他环境问题;聚煤盆地区地质研究手段及煤炭资源勘查技术存在较大局限性。 (2) 煤炭开采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3) 煤炭地质勘查记录信息化程度不足, 煤炭现代化开采和安全生产地质问题有效探明程度不足。

2.2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评价方向

(1) 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 依靠科技, 整体提升煤炭地质勘查能力创新能力, 扩大地质服务领域。 (2) 持续有效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 加大新资源勘查力度, 加大中国东部地区煤炭勘查和深部煤炭开采地质问题研究, 西部地区聚煤盆地地质勘查研究评价力度。 (3) 以高产高效煤炭工业建设原则, 加大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创新力度, 力争提高勘查精度、质量和效率, 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煤炭能源需求。改善煤炭开采安全状况, 促进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 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煤炭资源评价。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加强煤炭资源现代化工业和安全开采地质问题研究。 (4) 煤炭地质科技体制改革, 确立新型人才机制, 创建煤炭地质勘查科技创新平台, 努力培育高素质化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煤炭地质勘查队伍。

3 结束语

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煤炭资源的工业发展要求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工程评价起到煤炭资源开采保障者的角色, 这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煤炭工业发展变化, 依靠煤炭地质勘查科技进步, 早日建立新型煤炭地质勘查体系, 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怀安, 黄芳友.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下水, 2009, 31 (5) :139-142.

[2]华解明, 傅耀军, 白喜庆.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03) .

小议工程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第11篇

从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财务评价又可分为企业财务评价(即商业评价)和国家财务评价(即财政评价)。前者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在具有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给企业(或私人投资者)带来的用货币表示的财务效益(如净收入或利润),它适用于私人或企业投资的建设项目;后者是从政府的财政预算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它适用于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贷款的建设项目。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通常是指企业财务评价,同时也采用投资利税率和资金报酬率等评价指标来衡量国家的财政收入效益。

项目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市场价格体系,从项目的财务角度,分析预测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考察建设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的盈利能力是指项目投资的盈利水平。应从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第一是评价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正常生产年份可能获得的盈利水平,即计算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企业利润及其占总投资的比率大小,用以考察项目年度投资盈利能力;第二是評价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总盈利水平。运用动态方法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计算项目整个寿命期内企业的财务收益和总收益率,衡量项目寿命期内所能达到的实际财务总收益。2,项目的偿债能力是指项目按期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借款偿还期,它是银行进行项目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偿还借款期限的长短。取决于项目投产后每年所能获得的利润、折旧基金和摊销费,以及其他可偿还借款本息的资金来源,按协议规定偿清建设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利息所需的时间(年),该指标值应能满足借款机构的期限要求。对于已约定借款偿还期限的建设项目。还应采用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指标分析项目的偿债能力。3,项目投资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如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预测分析客观因素变动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检验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对项目收益、收益率和投资借款偿还期等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考察建设项目投资承受各种投资风险的能力,提高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盈利性。

项目财务评价是在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产品方案和建设条件等进行详尽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优选确定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研究分析评价工作。

财务效益和费用的识别:应从项目的角度正确识别项目的财争效益和费用。这是指项目直接获得的收入和直接支出的费用,并不包括由于项目建设和运营所引起的外部效益和外部费用。因此,项目的财务效益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的产品销售(营,业)收入、项目计算期未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回收的流动资金和其他现金流入(如项目各种补贴);项目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经营成本和税金,以及其他现金流出等各项支出。

财务效益和费用的计算:遵循要客观、准确和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计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首先要有充分的依据,选用和测算项目的产出物和投人物

的财务价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财务评价使用的财务价格是以现行市场价格体系为基础的预测价格,并应根据不同情况考虑价格的变动因素。除了主要投入物和产出物的财务价格以外,还需选用和测算各种税率、利率、汇率、项目计算期,固定资产折旧率。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年限、生产负荷及基准收益率等财务评价基础数据和参数。然后依据此数据,。估算出建设项目总投资、销售情业)收入和生产成本费用等财务费用和效益。

财务评价报表的编制:在项目财务效益和费用识别与计算的基础上,着手编制项目的财务评价报表。主要报表有:财务现金流量表。损益和利润分配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和借款偿还计划表等。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根据上述财务评价报表,可直接计算出各项财务评价指标,并通过与国家。部门(地区)规定的评价指标基准值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对建设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对于项目盈利能力分析评价要计算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主要评价指标,必要时还需计算投资利润率和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和资金报酬率等指标;对于项目偿债能力分析评价则要计算借款偿还期(或者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评价指标。

项目财务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通过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一、盈亏平衡分析和概率分析的指标计算,考察与评价项目投资的抗风险能力和程度,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判别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可靠性命和盈利性。此外,根据项的特点及实际需要,亦可计算其他价值指标或实物指标,进行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例如对于非盈利性项目(包括公益事业项目、行政事业项目和某些基础设施项引,可采用单位功能(使用效益)投资,单位功能运营成本、运营和服务收费价格和借款偿还期等财务评价指标。

工程地质评价 第12篇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1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根据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实施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的特点,在对包括工程决策、组织领导、项目规划、施工过程、运行管理、实际完成、规划执行等在内的所有环节以及实施效果[4,5]进行单项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值按式(1)计算[6]。

ri=(ai1,ai2,,ain)(ri1ri2rin)Τ(1)

式中:ri为第i个指标的取值;a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下层指标(或因子)的权重,j=1,2,…,n;r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下层指标(或因子)的取值,j=1,2,…,n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系统性、一致性、实用性、完备性等原则,对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的目标构成及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一些对工程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并在初步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了调整,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综合评价指标组成,将总评价目标按项目实施过程分解为7个子目标,在子目标下按满足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具体实施产生的效果分解为19个效果指标,根据效果指标与项目建设过程的关联性设计了28个评价因子。

1.2权重的确定

结合雨水利用旱地农业灌溉工程在发展旱地农业补充灌溉中的作用及效果,通过对各阶段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影响程度的分析,并征询相关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根据每层次中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效果层指标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见表1。

1.3评价因子分值计算

评价因子分值的计算主要根据甘肃省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对比分析来确定,对于有计划目标且有明确量化指标的评价因子采用前后对比法,即采用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对比,采用式(2)进行计算;对于有计划目标但无明确量化指标的评价因子采用满足计划需求时的理论值,仍按式(2)进行计算;对于无量化目标的因子,采用程度对比法,即根据目标中定性描述的程度与实际完成程度进行对比,并通过专家、管理人员打分等环节进行定量化评价[6,7]。

rij=min(1,rcro)(2)

式中:rc为因子实际完成量;ro为因子计划目标或满足计划需求的理论目标;rij同前。

2实例分析

2.1评价指标的计算

以甘肃省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为例,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对该工程实施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计算过程中,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相应的计算原则,结合工程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等分别进行计算,其中有关量化指标依据调查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2.2评价结论

从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项目总评价指标为0.767,说明项目总体执行情况一般。其中,决策环节评价指标均为1,决策依据充分,执行情况很好;组织领导环节评价指标为0.95,执行情况良好;项目规划环节评价指标为0.595,说明没有按照雨水利用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与要求完成规划;施工环节评价指标为0.934,可见施工准备、施工力量、技术指导、验收环节均准备充分,执行效果良好;运行管理环节评价指标为0.925,说明组织实施过程有效,运行效果良好;工程实际完成情况评价指标为0.585,可见完成情况较差。其中,工程水量保障即集流面完成情况很差,设施匹配较差,效益发挥完成情况一般。

3结语

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在甘肃中东部干旱缺水地区旱地农业补充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利用雨水进行旱地农业补充灌溉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大量推广和应用,为干旱缺水地区发展农业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笔者提出的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评价方法,可以科学地定量评价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结合甘肃省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实践过程,客观地进行了具体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实施的总体效果评价指标仅为0.767,总体执行情况一般,其主要原因除受投资限制导致的水量保障不足、设施匹配较差外,还有灌溉作物种类选择等环节不够理想。科学地评价工程实施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对进一步完善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实施过程各环节,丰富和发展雨水利用技术的内涵,完善雨水利用技术理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雨水利用农业灌溉工程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普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C]//金彦兆,郑惠艳.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80-288.

[2]高占义.中国的灌溉发展及其作用[J].水利经济,2006,24(1):36-39.

[3]王晓娟.浅议灌区管理制度改革[J].水利经济,2005,23(3):42-44.

[4]朱强,康跃,张祖新,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1.

[5]朱强,武福学,金彦兆,等.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标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金彦兆,李元红,王以兵,等.甘肃中东部地区雨水利用工程后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R].兰州: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62-65.

上一篇: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下一篇: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