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文本范文

2024-05-13

拓宽文本范文(精选3篇)

拓宽文本 第1篇

教育相对于其他工作最大的特殊性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有自己思想的个体, 如何使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进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学都在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文本空白, 拓宽文本的宽度, 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绽放学生精彩智慧呢?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情, 寻找切入点, 即关键是在哪些地方建立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生成的课堂。那么具体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从学生的需求生成

新课改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于新时期学生角色的重视, 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事实上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看还是最终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提高, 所以说我们教师的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来看, 那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组织和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

举例来说, 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 课堂上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 作为教师来说就理所应当地认为学生掌握了, 所以就忽略了知识应用方面对于学生的考查, 但结果却是学生问题很多, 例如“夜晚的大海风平浪静, 白天的大海是怎样的呢?”“大海妈妈很温柔, 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 背着星星?”在儿童眼中, 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 尤其对于北方孩子, 更是对大海充满了神秘、向往之情。这些问题对于我之前的备课来看, 是自认为没问题的地方, 但学生恰恰有问题, 说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学是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于是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带领学生来到“海边”, 观看大海白天的景色, 随着视野的扩大, 音乐的起伏, 学生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我让学生模仿所学诗文, 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 联系文中语言, 创造性地把他们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 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

二、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

教师教学本身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师生间的对话可以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而且在课堂“对话”中,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做什么事是不是都应该全神贯注?”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畅所欲言, 学生说:“玩电脑的时候不应该全神贯注。”“看电视也不能全神贯注, 这样对眼睛不好。”“写作文时要全神贯注, 把精力都用在写作上。”“学习时要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真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顺势而导, 说:“所以, 全神贯注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学习、写作需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到不吃饭、不睡觉, 也不好, 要劳逸结合, 不能让身体垮了。像罗丹把客人请来, 因修改自己的作品, 结果把客人忘了, 冷淡了客人。精神是好的, 但不值得提倡。”

正是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 做到以生为本, 以训练为主线, 以鼓励为主, 特别在培养学生阅读评价上事半功倍。

三、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现代教学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据此, 语文课堂就要大胆地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依赖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作出适当的扩展, 开拓学生视野, 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每堂课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

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教师必须敢于放开学生思维,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 有教师问:“学了课文, 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于是全班学生都一边倒:“陶罐。”如果让学生辩证地去看待事物, 一分为二地去想问题, 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会给学生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温度与宽度。

四、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

例如, 在学习《画风》一课, 学生深受文中三个小朋友所画的飘扬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细雨、转动的风车的启发, 充分发挥想象力, 想到生活中风的样子:飘逸的秀发、飞舞的落叶、破裂的蜘蛛网、揉眼睛的小女孩、张开的裙子、飘动的白云、摇摆的柳枝、晃动的窗户、纷飞的蒲公英、翻滚的波浪、流浪的独木舟、波光粼粼的湖面、高飞的风筝、沙沙作响的树叶等。

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创造, 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五、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一次语文课上, 我正和学生感受《山里的孩子》那种充满幻想的意境, 突然听“啊”的一声尖叫, 循声望去, 只见一女生从座位上跳起来, 不停地甩手顿足, 一副惊恐的样子。顿时, 安静的课堂混乱起来。我走近, 发现该女生的袖子里竟甩出一只小蜜蜂。这只受惊的小蜜蜂在桌面上慢慢地爬着, 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该死的小蜜蜂, 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教棒朝小蜜蜂打去……

第二天一早, 我照例打开了学生的日记本, 不禁惊呆了:“多可怜的小蜜蜂啊!老师发现了它, 举起手中的教棒一棒打下去结束了小蜜蜂幼小的生命, 它的妈妈一定伤心极了!”……

我数了数, 一共有十七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记下了我在课堂上这一瞬间的举动。在学生的眼中, 我竟成了一个扼杀小生命的刽子手!感谢这十七则沉甸甸的日记, 它们分明表达了十七颗童心对生命的热爱, 对爱心的渴望……我小心地打开那十七本日记, 怀着歉意而又感激的心情, 在每则日记的结尾慎重地写上:“对不起, 小蜜蜂!”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拓宽文本 第2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文本中的练笔资源进行“写”的训练,这很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抓住句、段、篇经典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句、精彩语段、精巧篇章、寓意方式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表达形式的“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仿写是小学生练习作文的重要途径,由仿到创是习作的基本规律。

1.仿句式练笔。《泉城》(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第一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济南泉水的形态特点,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读读,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飞翔的小鸟,有的犹如活泼的小猫,有的仿佛奔驰的骏马,有的宛如威武的狮子……学习和掌握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句式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笔。

2.仿段练笔。《观潮》(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的八月十八潮,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写潮来前,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为气势非凡的大潮的到来营造了气氛;潮来时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由远而近,从点及线,再到面,写出白浪翻滚、波澜壮阔的场面;潮去后,余波仍“漫天卷地”。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天下奇观图。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一些景物观察日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3.仿章练笔。课文《童年的发现》(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有一段“梦中飞行”写得形象生动:“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充分引用这一教材内容,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引导学生以《我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为题进行小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学生在梦中把自己想象成拯救人类的地球卫士;也有学生写到月宫游玩,嫦娥姐姐送我一朵能治百病的七色花;还有学生写下了出现在眼前的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孩子们正处在多梦的金色岁月,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学生不仅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作者的表现手法,去再现他们自己的快乐之梦。

4.仿立意练笔。《落花生》(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如“仙人掌”、“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师。”《扫帚赞》则说扫帚更像清洁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献,从而说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应像粉笔、扫帚那样无私奉献。

二、抓住文章情节空白处续写

很多课文,在某些地方“留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抓住文中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拓展性续写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从事件叙述的空白处入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续写,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例如,《女娲补天》(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想象: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呢?有的学生写道:“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道:“女娲走了很多地方,一块五彩石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了。”有的学生写:“女娲走了很多地方,她翻越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找呀找,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她喝水时,一块蓝石头出现在清清的溪水里。女娲宝贝似的把它捡了起来,放进怀里……”

2.从景色描写的补白入手。补白即填补文章空白的短文。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课文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补写,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上《可爱的草塘》(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用配乐朗诵把听课的师生带入一碧千里、风光奇特的北大荒,而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听了这段精彩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写下来吗?”有的写道:“我仿佛来到茫茫的草海边,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把我迷住了。一阵风吹来,草浪像一群快乐的孩子在奔跑,在欢笑。”有的写道:“我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清凌凌的,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天上的飞鸟、岸边的芦苇……”在景色描写的补白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又如《黄山奇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最后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以及《看冰灯》中冰雕动物园里的一些冰雕都只是一笔带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补白把这些景物写具体。

三、抓住思维发散的关键处拓展练笔

1.抓画面想象,让学生信笔写来。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舒展个性。如《万里长城》(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这么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一位老师在这里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成千上万”都有哪些人登上了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怎样的参观者?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有学生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妈妈登上了长城……还有学生写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坐着缆车,登上了长城……正是在这种带有个性的想象练笔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不管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会由衷地、真诚地赞叹长城的雄伟。

2.抓角色变换,让学生想象练笔。在《新型玻璃》(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有学生写道:“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我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可见,学生在角色变换的练笔中,绝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3.抓多元解读,让学生放飞想象。学了《滥竽充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他还吹竽吗?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于是拜请高师,刻苦学习吹竽,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吹竽手。另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下岗后,转岗,学习烹饪技术,成为一名高级厨师,在一家大宾馆就业。还有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后,整天无所事事,沿街乞讨,好不凄凉……学生争相发言,个个都想一吐为快,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何时能种瓜,此时正相宜”,老师当即命题《南郭先生后传》,让学生即兴练笔,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拓宽文本 第3篇

一、相同题材对比读

任何一套教材在编排时, 内容上都会注意上下的连贯。如苏教版教材中, 同样表达了深厚的亲情,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选文呈现。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两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下册《月光启蒙》《爱如茉莉》;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学习这类课文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进一步感悟亲人间深入骨髓的是不能割舍的爱。

仅对教材中的情感有所体会, 毕竟是不够的。课外读物中, 以家人之间血肉亲情为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 推荐学生阅读上个世纪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新生代作家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通过对比, 可以体会出同样是父母之爱, 因为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目光, 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经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学生的感情像蓄势待发的活火山。课堂教学中, 将这些情感有机融合展开, 点燃学生的激情,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还可以使学生的同一情感领域更加丰富。

二、同一文体联系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种典型文体包括:诗歌、科普小品文、文包诗、童话等。其中诗歌中的儿童诗内容新颖, 富有童心童趣, 节奏鲜明, 在一、二年级教材中约占30%的篇幅。学生掌握了儿童诗的学习方法, 再阅读教材中、课外读物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了。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鲜花和星星》为例, 谈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儿童诗。

重视读。初读时, 引导学生渐渐地读出整首诗的节奏、音调、韵律;读通诗句后, 想一想诗歌告诉了你什么, 读诗中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初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阶段, 也是个性化生成的起步阶段。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再给予朗读方法的指导, 结合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移情美读。

重视理解。全诗熟读后, 体会诗中两个句子:第一节末句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又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辨析讨论: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通过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 提升理解力。同时, 反复朗读中自觉地发现本课独特的句式特点, 让儿童诗的最大特点——反复, 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视写。读写迁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也是儿童诗教学常见的策略, 因为儿童仿写儿童诗具有先天的优势。本课课末可以先仿写诗人的诗句, 再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结构的新诗。课后将自己创作的小诗写下来, 并配上合适的插图。

课堂上领略了儿童诗的魅力, 获得了一些阅读方法, 在课外提供一些儿童诗的篇目或书目, 将课堂教学的效益指向课外, 相互联系进行阅读, 便有机地促成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会阅读和大量阅读”的达成。

三、名家作品深入读

名家的作品也是教材编排时较为青睐的。为了领略名家的艺术特色和迷人风采, 在学了他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后, 就可在课外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如:学了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夹竹桃》后, 不妨再看看《听雨》《清华梦忆》《母与子》《三个小女孩》等等, 体会季羡林作品清淡隽永的风格, 感受季先生文章的平白如水。先生平白朴素之中, 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 博爱慈悲一往情深。虽不可能要求小学生的理解直达如此渗透的境界, 但这样一种阅读的过程必定是一种积淀、一种涵养的过程, 是不断地了解作者, 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 并终将提高语文的素养。

当然, 阅读名家作品时, 也不必提出同一要求。有的文章必须细细研读, 好的段落甚至可以背诵积累;有的文章教学时可以不求甚解, 留出大量的空间待学生们今后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学习经历使之越发丰满起来。

四、节选文本串起读

四大经典中的《西游记》最适合小学生阅读。《西游记》曾被拍成电影, 改编成电视剧, 书中的人物、情节家喻户晓。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课《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就选自《西游记》。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名著,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精彩片段时, 适时提供原著的相应片段, 让学生体会经典的妙处。例如:“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是课文中的描写, 简单、直白。呈现原著:“好妖精, 按落阴云, 在那前山坡下, 摇身一变……那怪物:假变一婆婆, 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 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 脸如枯菜叶。颧骨往上翘, 嘴唇往下撇。老年不比少年时, 满脸都是荷叶摺。”两段文字先后呈现, 学生很容易便悟出了原著的细致、生动。学习完课文后, 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三变、三责、三打之后, 孙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认为白骨精与其他妖精有什么不同?三打白骨精之后, 师徒四人各有什么遭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原著的阅读期待。

上一篇:身份安全认证论文下一篇:传统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