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2024-07-31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精选12篇)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1篇

如今, 我国的高职化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开展也有一段时间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 却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如, 高职院校内生源层次区别较大, 类型比较复杂且文化水平也相差较大, 并主要表现在文化课的基础薄弱, 特别是数学与化学等这些应用性与逻辑性较强的课程, 学生的薄弱现象更为突出, 时常出现学习缺乏内动力、自卑心较强, 缺乏必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从而导致整个学习水平的低下[1].以化学为例, 高职生就经常出现“上课听不懂, 下课不会做题”的情况, 大大的降低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比较多见的解题思路困难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第一, 对化学知识死记硬背, 形成了思维定势. 在实际的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死记硬背的现象, 对一些化学概念总是一味的硬背, 而不去真正了解其概念下所包含的内涵, 缺乏学以致用的精神, 只能将那些知识点相对应的化学题目正确的解决出来, 而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指出运用哪一个化学概念的题目则无法快速、正确的解答出来, 明显缺乏相应的应用技巧. 同时, 高职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习中, 化学思维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中, 无法进行必要的开拓与创新. 而这类学习在化学解题时, 对于那些比较熟悉的问题总是套用同一种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而在面临一些新问题的时候, 也同样将之前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硬套在上面, 使自己陷入到固有的思维模式中, 最终导致解题的繁琐与费时, 甚至是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后还无法解决问题.

第二, 无法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且审题不清.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 碰到一个比较复杂化学问题, 我们通常都需要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合理分辨, 然后做出合理的解答. 然而, 有些高职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较多的化学题目时, 往往表现得比较茫然, 不知道哪个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哪个是不重要的, 遇到这类问题后根本无从下手. 同时,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不乏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 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 但是他们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却老是嫌麻烦, 碰到一些概念较多且化学符号复杂的问题时, 往往表现出不愿意巩固旧知识, 最终导致在解题时, 刚学完知识点后能快速的解答问题, 而后过来一段时间再去解题时却是无法正确、及时的解答, 从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解题能力. 此外, 学生在化学解题过程中, 也时常会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导致解题困难或失败.

二、高职生化学解题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1. 合理的选择思维起点

合理的选择思维起点, 指的就是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计算、分析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的问题情境设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进而由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探索, 而教师则对其进行相关的点拨, 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 实现高职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2].

( 1) 以合理假设作为思维的起点

假设法是高职化学计算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同时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解题技巧与策略, 往往能将一些无法从正面解答的题目有效的解答出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 而且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1某一碱金属R与其氧化物R2O共同组成了一个质量为4.0 g的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同水充分反应后蒸发, 其结晶可得干燥固体5.0 g, 问该混合物的组成.

解析: 解答该题目的关键就在于有效的判断R这一化学元素, 然而, 化学元素那么多, 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那一个呢? 在这里, 就可充分利用极值假设法进行有效解题. 首先, 假设该5.0 g的固体全部由碱金属中4. 0 g的R生成, 则可得出其原子量为68; 然后, 再假设该5.0 g的固体全部都是由碱金属中4.0 g的R2O生成, 进而得出其原子量为28; 最后, 可总结出该R元素的原子量必然是在28 ~68之间, 即得出R为钾.

( 2) 以解题目标作为思维起点

解题目标作为解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导向, 在解题的过程中, 可将其看成是思维的起始点, 一旦目标被确定了, 那么其解题的思路与推理也就有了针对性, 而且对解题的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可逐步的推进每个阶段的目标, 进而大大的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有机推断题等, 以解题目标作为其解题的思维起点,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3].

例2已知聚甲 基丙烯酸 羟乙酯的 结构简式 为, 它是制作软质的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 请写出下列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 2) 由甲基丙烯酸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解析: 在这道题目中, 主要考查的是加聚的反应、酯化的反应以及烯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因此, 就可运用逆推法进行有效解题, 首先, 从题目中可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结构简式是, 其所包含的C = C双键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则为

2.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作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指的就是在解题后,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对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施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 进而深化自身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自身的思维过程. 因此, 在化学解题过程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的反思, 不仅可认开拓并完善学生的化学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规律等众多的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最终使自身的化学解题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4]. 如反思题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在化学习题中, 其题型虽然各式各样, 但是问题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若是能够将这一类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类分析, 以抓住其存在的共同本质, 将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 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的习题中就有以下几个题目.

例3在反应HgS +O2= Hg + SO2中, 其氧化剂为 ()

( A) O2 ( B) HgS ( C) Hg ( D) SO2

例4亚硝酸 ( HNO2) 参与反应时, 既可当成氧化剂, 也可当成还原剂, 那么, 当它为氧化剂的时候, 其可能生产的产物有 ()

( A) NH3 ( B) NHO3 ( C) N2O5 ( D) N2O3

例5在反应3Cl2+ 6NaOH = NaClO3+ 5NaCl + 3H2O中,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

( A) 2∶ 1 ( B) 1∶ 2 ( C) 5∶ 1 ( D) 71∶ 80

解析: 在这三个题目中都涉及到了一个共同的知识点, 即“氧化剂的概念”. 因此, 根据“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可知, 例3中的Hg与O元素的化合价都所有降低, 因此, HgS与O2都为氧化剂, 答案选 ( A) 、 ( B) ; 在例4中, HNO2为氧化剂, 说明了其所包含的元素中必有一个出现了化合价的下降, 而答案中只有NH3中的N元素化合价比HNO2要低, 故答案选 ( A) ; 而在例5中, 氯元素发生了两种变化, 但六个氯原子中就有5个化合价出现了下降情况, 那么, 降低的就是氧化剂, 升高了的就是还原剂, 故答案选 ( C) .

总之, 习题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 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教会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 有效的总结解题的规律以及全面的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因此, 在高职院校, 化学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有效的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通过各种习题的讲解与解题方法总结与反思, 最终全面培养并提高高职生的化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清炎.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解题能力[J].湖南教育:下旬刊, 2012, 11 (7) :54.

[2]刘宇.技巧点拨, 提升化学解题能力[J].新高考:理化生, 2012, 11 (2) :25-27.

[3]黎业海.反思—提高学生化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23 (8) :144-145.

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第2篇

摘要:“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过去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少教师在谈及教学反思时却表现出难以尽言的困惑: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显然,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

做反思型教师的最大困难,在于要学会怀疑自己。对多数教师而言,谁都不能充分地预知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困难,也难以全面地把握各类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遇到阻力、难于完成,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教学上的失败,能不能从这种失败中发现教师本人在认识上或方法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碰到冲突时埋怨学生,或者通过强制性的反复训练来勉强达标,而不太情愿质疑自身的教育观念或教学设计。因此,做反思型教师,就是要做发现者和研究者。发现,是发现个人固有认识与学生实际的矛盾。研究,是研究这种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及解决办法。我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和探寻固然要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但教学的主动权既然操在教师一边,那么教师的责任首先不是让学生“就范”,而应是更多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学生。因为只有适应才能对话,才能产生互动,只有从学生实在的基础上出发才有进步,才有发展,才能实现引导。

二、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如果做个有心人,用笔写下来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教学案例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生中,从师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以及调研活动去发现有价值的、可开发的案例资源;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资源信息。

“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微观层次的结构,很难让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来建构知识,通常多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如果仅仅只考虑知识目标,讲清有关结论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还希望学生从该部分的教学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只讲清结论就不够了。

案例:走进分子世界。活动:a.桌面上有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里盛有滴入了酚酞的水溶液,另一个烧杯里盛有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罩起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b.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

c.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装了100 mL水,另一个量筒里装了100 mL乙醇,将水倒入乙醇中,混合后看刻度,你看到的现象是。

请选择如下的一种模型,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a.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颗粒彼此紧靠在一起;

b.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颗粒之间有间隙。

教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例如水。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借助先进的观察工具观察到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科学家用超级电子显微镜绘出了分子的图像(展示图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分子模型假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观察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又建立了比分子更细微的物质结构模型,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随之发展。

经过反思分析,有许多化学教学内容总体上适合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用讲授的方法或者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内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建立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化学教学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对教学、教育研究工作和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最好具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反思日记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在写反思日记之前,下面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启发,这些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教学要素,请你仔细回想:你在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是什么?实际的教学情境又是如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为什么存在差距?对你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

反思日记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就反思的内容和看法与同事或研究者进行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可以把反思日记作为交流的起点,同时,化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搜集有特色的学生作业、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彩片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独辟蹊径的解题思路的过程记录等等。顺着这一思路深入下去,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袋。

案例:工业制硝酸的工艺流程中,涉及几步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①4NH3+5O2=4NO+6H2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在第三步反应里,3摩尔的NO2气体参加反应,只生成2摩尔的硝酸,生成的NO气体不能排到空气中(一是污染空气,二是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工业上是将NO气体循环氧化吸收,这样可认为NO2全部转化为硝酸,可用式子NO2—HNO3为根据进行计算。讲到这里,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议论纷纷、一脸茫然。下课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冷静反思,并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探讨,找到了问题症结,应该用数学方法来论证,使解题更严密。分析如下:设参加反应的NO2为1摩尔,根据③式第一次生成硝酸2/3摩尔,第二次生成硝酸2/3(1/3)摩尔,„第n次生成硝酸2/3(1/3)摩尔,共生成硝酸为2/3+2/3(1/3)+2/3(1/3)+„+2/3(1/3)(等比数列求和并取极限),计算共得到硝酸1摩尔。

其实,平常的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反思日记的素材和案例很多:如学习到弱电解质的性质时,可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弱酸,按酸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学完盐类水解后,可将中学

2n

n-1化学中常见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作一专题分析讲座;在学习电解原理时,可将阴、阳极各种离子放电顺序罗列并排序出来等等。

(三)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又称为“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祌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大量的研究证明,通过相互观课、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一位研究者在长沙市某中学一节高中化学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留下了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在讲到在一杯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块硫酸铜晶体,问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李老师通过循循善诱,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十分奇妙的情境中,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了这节课要讲的主题是化学平衡„„学生明显被他所设置的情境和优雅的讲述深深吸引。但在讲到反应2SO2+O2=2SO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往容器中充入含有18O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问18O原子会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并要求大家讨论,这时学生的反映不很积极,基本上没有形成相互讨论的气氛。”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应该渗透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理念,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不同的观点。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气氛之所以不能调动起来,说明李老师平时上课忽略了对学生的这种训练,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四)在化学反思中选择科研课题

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导化学教师自觉地观察现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分析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了研究者目前和今后的探索方向、目标和内容,而且还规定了研究必须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怎样能寻找和确定可行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呢?许多化学教师的体会是,最初往往是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或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某些启发,产生一些感悟与联想,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来粗泛蒙胧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的最新发展态势来追踪热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实践,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也引发出许多矛盾有待解决,如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互补与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怎样将化学与环境、生态、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等。这些热点问题在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化学教师要善于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对照,作出理性分析,从而揭示矛盾、发现问题。这样选择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我院2003级教育硕士、广州市第六中学卫艳冰老师在课题研究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做了很有特色的工作。卫老师近五年来一直围绕着包埋剂的选择、水样测定的方法诸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将自己的研究与环境、生态保护联系起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辅导高中学生开展《包埋光合细菌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 的乐趣和艰辛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使化学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成了某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这些研究和反思的成果又可以渗透到以后的化学教学中,从而促使教学与教育科研产生良性互动、循环和相互促进。

我们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困惑中寻找突破点,先察觉到主要的疑难困惑,进行筛选,确定一两个最主要的问题,然后主动请教有关专家,查阅相关文献,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概括提炼,形成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例如,有一位青年教师很想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多交流和讨论,但因缺乏有效的方法,这种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理想状况,为此她陷入了苦恼。她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通过教学观摩、有意识的模仿、请其他教师来听自己的课帮助“会诊”,但仍不很满意。恰在这时,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搞课题研究,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并形成了“课堂讨论中实施有效信息交流的策略”这一课题,同时进行了实战研究,很快总结出几条有效的方法,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大大改善。我们也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通过教学反思寻找课题生长点,化学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有些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有的板书很有特色,有的善于化学实验操作、设计和改进,有的善于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等等。这些经验是如何积累的,有什么规律和创新之处,在理论上作何解释,如何提炼、发展和推广,这些都可成为课题研究的素材,最终成为教师的专长与特色。因此,注重化学教学反思,是寻找研究课题的原动力,也是教师自主进行教育研究的集中体现。

(五)课堂教学后记反思

课堂教学后记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在每节课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它是教师反思的另一种形式。一般来讲,教学工作是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改进的措施记下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使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后记中所要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教学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的反思等等。从反思的时间上来看,教后记既可以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也可以是针对前阶段(时间段落或是思想段落)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后的反思。从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来,可以分为对经验的反思和对教训的反思。从方法上看,有教后自我回忆分析法反思、课堂录像分析法反思等等。

教学设计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例如,一位化学教师对初中“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进行了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个课题是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不应该放在传授了多少知识、强调知识是如何重要上,而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了解学生的组成结构、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以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在一片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

我们还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后反思:化学课后感到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原因是什么?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如果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你的讲授时间是多少?你的语言、教态、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处理得是否恰当?你感到最为自豪的有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该如何改进?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有没有意外的收获?等等。

(六)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目前,在网络上已形成了几种形式的教研形态,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论坛讨论、成果展示、课例交流等;专家和化学教师组织的专题网站,可进行教学心得、教学难题方面的讨论。通过网络教研,专家可以定期地参与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教学一线的某些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这对专家了解基层、调整学术研究方向也有益处。化学教师还可以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袋,存放教案、测验题、课堂情境照片、教学反思日记、自我分析与评价、课堂教学录像,甚至学生的小实验、小论文、小课题和小制作等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使得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增进感情的友好方式。有的学校着眼于教师反思的实际需要,建立了网上评课园地,为教师的反思交流提供了方便。例如,长沙市一所示范性中学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2005年9月起,该校全面实施了开放式随堂听课制度,并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网上评课园地”。学校一方面要求和鼓励教师参加网上评课,另一方面针对部分青年教师不会评课的现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类文章,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又请学校教科室的专家教师作有关怎样评课的专题讲座;最后由学校领导带头参加网上评课,并充分发挥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教师而言,每一次上课和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实践证明,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化学教师从教育理论高度对一些教学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比如,教学反思能力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发展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还有哪些?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索。本文所讨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培养策略都不能够涵盖所有类型的教育研究,不同类型的反思和研究都只能给我们指明一种思考的方向,提供一种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师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反思性实践能帮助教师从压抑性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反思性实践允许教师以一种深思熟虑、目的明确的方式去行动。教师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就多了一份研究的自主,多了一份摆脱机械劳动的可能。可以肯定地说,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改进其教学实践,使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分析化学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与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43184。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0-02

一、引言

分析化学一门研究物质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重要课程,担负着鉴定物质组成成分、测定其相对含量的两个任务。是仪器分析,药物检测,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又以高中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具有关键的纽带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职院校中化学、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生物等专业学生必修课[1]。高职分析化学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分析化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分析检验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面向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相关行业,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综合性,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质分析所需的全过程。

二、高职分析化学的特点

1.分析化学中突出“量”的概念,如:测定的数据不可随意取舍;数据准确度、偏差大小与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关。

2.分析试样是一个获取信息、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的过程。

3.实验性强,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强,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5.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能力。

三、高职分析化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2]

高职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如何发掘和激发兴趣是关键,以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于分析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中潜藏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实验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实验和工作态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将有重要的意义。

1.分析方法的推敲,不放过每个细节。

2.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3.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标准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作习惯[3]。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实验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异常,及时排除险情,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重大问题,获得突破。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习惯

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4]。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分析化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逐步养成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分组实验是高职分析化学实验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一种方式。分组内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最后达到彼此双赢和多赢的目的。

四、结语

高职分析化学,是高职学生形成良好职业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分析检验工作严谨的态度,形成良好的研究和工作习惯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第一步。因此,教师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有效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庄乾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及优先资助领域.生命科学仪器,2005,3(1);3-4

[2]余瑞锋.启发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7); 251-252

[3]李建东.浅析高职分析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0(8);172-172

[4]张英,杨剑,罗大为.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广东化工,2013,40(13);254-255

作者简介: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4篇

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的特点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其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经常能够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根据学生作出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检查出新颖性的程度和水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思维的灵活性

指其往往可以轻易地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例如,让学生在时间3分内尽可能多地写出砖块的用途,那些能够突破砖块只用于建筑这样一个思维定势的学生,往往能写出更多一些的用途。

3、执着和目标明确。

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quot;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其中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很快就能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待一个问题,他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找一种新的方法(思路)去解决?”“为什么不去发明一种新技术(设备)来处理这一问题?”二是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如可以在一道试题中找到隐含着的不同问题。

5、豁达的态度

容忍出现错误,不苛刻;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容忍不明晰的问题或模糊的事物存在。他们一般对细节和事实不太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事物和概括化的认识兴趣浓郁。

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高职院校开设化学课,既要把握学习理论知识的尺度,又要侧重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把化学课程定位于“立足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普及科学教育,适应专业需要,保证未来发展”。使高职教育适应市场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笔者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还是保持一种松驰的沉思态度,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在课堂上、在实验室,当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时,要给予肯定,对传统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时,要给与关注并积极引导展开验证。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他们感兴趣时,才能认真地听、自觉地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目的,以启发式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答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再辅以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将纯理论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易、变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撰写实验报告等。

3、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求实精神和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目前的化学教学正在经历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转变。而在诸多探究方法中,实验探究的方法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近几年的一些调查发现,由于受教学观念或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还只是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他们对于实验的教学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如讲解、老师做演示实验、处理实验习题等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而化学实验是高职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的再实践,是培养和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需将实验课重视起来,将它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的地位,单独设课,单独考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预习实验的检查力度,在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力度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强的实验,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并尽可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在观察物质发生变化和各种化学现象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而要把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离不开思维活动。实验不是简单的照方抓药或操作的简单重复,学生对每一实验都需要明确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和注意事项,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4、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特征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是个性格十分坚强的人,从一个杂工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所以成功也往往依赖于人的性格。积极、坚强的性格是产生人的创新能力的保证。在实验课上,应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让学生懂得千百次的实验有可能失败,成功也许很遥远,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做到,不仅能够找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弱点,还能够发现所谓的“差”生的闪光点,更要允许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的存在。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在现代化学教学中一个真正的合格教师的重要指标。

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及化工生产过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化学计算题时,利用计算机的存贮功能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加强了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5篇

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意识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走向生产企业的第一线的局面,这使环保教育既有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有实践应用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职化学的专业教学中,积极开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通过在企业中结合环保知识的实践应用有效处理企业的环保问题,加大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此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能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的教学品牌。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进行实践教学,解决生产企业节能排污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增长其专业的实践技能,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企业、院校,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潜在的投资价值,其深远意义与影响将为学校与企业,用到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6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能够上好课,而且还需要通过教学总结和探索教学规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合格人才。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教学研究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探索,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都需要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中学阶段,同学们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及时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一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一用途一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一类物质。比如“乙烯”这一课时的教学,就可以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一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一些衍生物时,请同学自己应用这样的研究方法,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学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了,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注重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烯”这一节,通过约5分钟的阅读,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烯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烯烃)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习与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

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3、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7篇

1 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

兴趣往往才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建,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化学课堂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必要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课堂上教学问题的提出, 能够使学生的注意更加集中, 并且使其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活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要能够充分利用问题, 创建新的教学情境。

如在进行“硅及其化合物”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来吸引其注意力, 并引发其好奇心。具体方法可以准备一些切割好的多晶硅片, 学生分组后, 将其放入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当学生发现硅粉掉入水槽中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并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气泡仍没有停止, 就会对它产生好奇, 然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堂关于“硅”的讨论课。例如:硅粉掉入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怎样对其进行收集和检验?或者是:硅微粉的用途有哪些?如何解决其的抗氧化问题?硅的切割中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教师围绕“硅”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再让学生进行讨论, 会使整个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也更加深刻[1]。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来说, 化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无聊的课程, 因此, 化学教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比较沉闷,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动性较差。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挥,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教学质量。具体的方法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尽量多做引导, 减少单方面的讲解。

例如:教材中关于水的电离是这样表述的:“水是一种很弱的电解质, 能够发生微弱的电离, 并生成H+和OH-”。教师如果在教学时, 也只是单纯地将这一定义简单阐述, 学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其定义的内容。这样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部分学习努力认真的同学, 会第一时间在课本上寻找答案, 进入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一部分本身就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 则容易开小差。因此, 作为教师, 要懂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进行发散思维, 如,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 或者分组展开讨论, 再派出代表来表述小组讨论结果, 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感, 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创新思维的培养, 必须从求异思维的培养入手。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地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标新立异, 能从多个角度去想问题、找答案, 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上给出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更多的启发, 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而且, 由于不同的学生, 其接受同一知识的能力不同, 思维模式也不相同,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能够较为全面地实现对不同学生的引导。具体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是充分将所学知识通过集图、视频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对于教学中的很多枯燥的定义和概念,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直观地表现出来,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者提出新的问题,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建立绿色网络教学课堂, 也与绿色化学的教学原则相符合, 具有一定的环保特性。

4 对实验进行探索的引导

对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鼓励高职生通过对类比、比较以及观察等探索类手段的运用, 将各种猜想以及假设提出的同时, 将自身创新的欲望激活。同验证实验相比较, 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思维空间以及活动空间更为广阔, 可满足以及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创新以及探索方面的需求。高职生对化学规律进行探索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可通过动口阐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动眼观察, 将创新思维有效锻炼与培养[3]。因此, 化学教师所选取的实验内容可以是需进行探索的一些问题, 且设计极具启发性以及针对性的一些问题当作铺垫部分。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利用的同时,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探索, 以便将问题有效解决。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可将高职生创新方面的自信心有效树立,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下, 进而将其创新的欲望充分激发。

综上所述, 高职生所具有的创新方面能力在一朝一夕间较难实现, 亦不是一两次的活动或者实验即可培养, 因此化学教师自身首先应具较强创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努力加强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 努力钻研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前沿知识。于每一次的实验、活动中想方设法的将创新思维渗透给学生, 对其创新思维细胞进行不断刺激, 且同时尽最大努力将拱手操作机会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林丹.高职高专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7 (3) :117-118.

[2]苗钟环.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 2013, 32 (4) :39-40.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8篇

一、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

在各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毕业论文教学为最后一项实践性的内容,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毕业论文在选题、查阅资料、整合资料、撰写等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问题去发现问题, 并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分析问题, 然后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即解决问题。一方面, 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 学校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论文的撰写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各种文献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培养专业人才、检测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对于高职文秘这个专业来说, 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广大大学生也有着同样的作用。

高职文秘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高技能的学生为主, 从事文秘相关工作的人, 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 一般还需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既能够从事书写文字的工作, 又能够灵活处理办公室的具体事宜包括业务的处理、活动策划等。

二、现阶段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 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训练和指导, 再加上撰写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 学生常常忙于找工作而缺少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到最后草草了事。

2.近几年来, 国家在高等院校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 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由此造成师生比例失衡, 学校往往是一个导师带八九个学生。不仅如此, 导师质量也是令人担忧, 有些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往往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3.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成了现在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因此, 学校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检测标准, 这样便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不重视。很多导师在论文指导方面草草了事。

4.毕业论文的选题过于宽泛、内容空洞、研究方向陈旧没有新意。论文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环节, 选择一个好的题目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基础。但是据调查, 很多高校所提供的选题范围空洞, 没有新意, 缺少必要的研究价值。对于文秘专业, 很多高职院校给出的论文选题领域狭小, 过于局限。

5.毕业论文在这撰写过程中存在严重抄袭的现象。在高职院校里, 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着大量问题。很多同学代写抄写严重, 英语的毕业论文完全借助翻译软件, 文字表达的专业性、逻辑思维能力都表现得较低。

三、针对论文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的几点改革方案

(一) 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学校应加强管理

第一, 在论文选题方面, 导师应该严格把关, 和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程度高并且自己喜欢又熟悉的领域开展研究。第二, 学校应该组织老师和相关方面研究者、企业在职人员和学生选出有实际价值、有内容并且值得研究的选题, 并且做到每年更新, 避免题目内容陈旧。第三,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毕业论文时间管理, 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做好论文的各项工作, 以此避免学生到最后时间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第四, 校方可以聘请校外在相关职位工作的高层领导来学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第五, 灵活安排毕业答辩, 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如果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高, 可以安排提前答辩。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方法。第六,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 对于独立完成又撰写得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 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此激励更多学生独立写出质量更高的毕业论文。

(二) 校方重新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一篇质量上乘、言之有理的毕业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把握能够在论文中体现出来。第二, 学生整理资料, 查阅文献,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强。第三, 论文的结构和排版应该规范美观, 符合规定的标准。第四, 论文的内容有内在的研究价值。第五, 论文的创新性高和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培训工作

一方面, 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专门训练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写作课程, 通过技能的培训和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 这些课程应该设立考试, 用来检查学生对职业技能和论文写作的水平高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学校可以向外聘用一些在专门岗位上工作的人来学校指导学生论文的撰写。

四、将高职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毕业论文改革相结合

(一)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其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在很多发达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被称为关键能力。它指的是一种综合职业素质, 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人不仅要有够胜任岗位的必要的专业知识, 还要岗位以外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明确的方法、具体的措施。

现阶段, 在学校和职场, 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职场职位的升迁和再就业的评判标准了, 同时它也是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竞争手段。

(二) 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结合起来

第一, 就读高职文秘专业往往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够好的学生, 真正自愿接受这份专业的人少之又少。而高职文秘专业出来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缺少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这和生源的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培养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统计和分析, 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的手段进行定量分析, 这些职业方法都是有效提升一篇论文质量的基础。

第二,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 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更多体现在思考选题和如何撰写论文到最后的答辩效果这些环节中。

五、结束语

现阶段, 高职教育得到很高的重视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只有立足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这个发展点, 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以致用的应用型的学生为目的, 才能突破学术论文空洞没有价值的缺陷。所以, 高职文秘论文的改革应该紧紧围绕论文形式、内容进行管理, 并结合一定的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

摘要:近几年来, 各大高职院校把毕业论文当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 毕业论文到底是软肋还是学生们毕业前最后享受的大餐, 这个话题在各大高校一直是院校领导和学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针对学生们递交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严重, 内容空洞没有说服力和题目选得太空泛的问题, 毕业论文到底该存该废存在激烈的讨论。本文针对毕业论文对大学生的必要性和目的, 并结合文秘专业的特殊性, 浅析毕业论文改革与文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艳.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 2014, (10) :109-110.

[2]陈文蕾.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7) :142-144.

[3]谢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 2011, (7) :234-235.

[4]宋朝丽.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研究[J].神州 (下旬刊) , 2011, (8) :56-57.

[5]何小海.问题与改革——基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看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3) :84-87.

[6]张波.高职文秘专业 (专科) 毕业作业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18-20.

发掘化学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化学能力 第9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实验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实验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这些过程中,实验设计处于实验探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有许多实验设计案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灼烧后有关样品成分的实验探究时,教材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先将灼烧后石灰石样品放在有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启发学生,往清液中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目的是为了证明清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钙,进而间接证明灼烧后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氧化钙.为了检验学生对该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又问:还可以往清液中加什么试剂来证明有氢氧化钙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石蕊试液.接着又问:怎样证明灼烧后的石灰石样品中还有碳酸钙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移植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逐渐设计出具有自己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从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入手.建构知识结构一般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整合的方法,建构教材知识的整体结构,以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

1. 通过渐进分化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就是按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及性质特点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如,在复习有关化学基本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分布在教材各章节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整合.

2. 按综合贯通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就是抓住并列知识的横向联系,抓住知识的中心和要领,总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有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化.例如,学完第五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有关分散的核心知识,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整合起来形成如下的知识结构.(如图1)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结构化,形成组块的知识.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扩大知识容量.

三、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在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中,不是让学生记住课本上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经过思考所获取的知识,可能不同于书本知识,也可能是教材结论,但相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是新的直接体验和感悟.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表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这部分知识,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如果学生死记硬背这个结论性知识的话,就很难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也就不能灵活地对该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所以进行这部分教材知识的教学时,我就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重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的沉淀物、气体、水组成的探究和分析,又通过检索和提取认知结构中有关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取决于两个反应物里是否有能生成沉淀、气体(一般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有关离子.哪些离子之间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便能获得深刻的认知.

摘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浅议有机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 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 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自己总结。比如“乙醇”这一节, 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 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 然后复述, 重点围绕“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 (展示样品) 、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 (如甲醇) 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 通过这样的训练, 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 更培养了能力, 特别是自学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 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 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 加药品的过程, 温度计的摆放, 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 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 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时, 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这个试验, 要求其他同学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时的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 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 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感受颇深, 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 也很规范,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培养表达能力 提高化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化学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号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初中化学应该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方向。素质教育之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作为初中化学教学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化学方面的人才,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表达能力。通过表达方式的培养,落实化学中的阅读;通过表达方式之培养,重视知识之积累;通过表达方式之培养,让学生勤思考,动脑筋,加强研究性的互动互学。一句话,化学学习上的表达能力之培养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去表达方面做得是不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就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试述如下:

表达能力从化学来说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有学习经验,把化学问题的本质属性准确地、简明地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加以阐述的-种能力。学生对此能力的掌握,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非常之重要的关系,许多年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真使化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可以说表达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化学教学效果,见于此种情况,本文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介绍本人的一些作法,以探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 细读教材,典型示范

化學教材是学生用以加深和巩固化学知识的基本工具。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阅读中要教会学生摹仿教材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同时注意化学专用词语的使用。在教学中应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方针。不能忽视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无论是板书。还是课堂语言?都应做到规范、简明、逻辑严明、条理清楚,要注意对概念的辨析,适时对比,强化理解。

2 重视基础,加强练习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高的文化素养,只要他不具备化学知识,他就不会写出任何有价值的化学论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只有基础扎实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否则,表达成为无源之水。能力是使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能力影响活动的效率,另-方面,能力总量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达能力也是如此。因此,必须加强练习,在练习时,要避免打题海战术,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训练。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口头表达、板演、书面作业、测验、考试等,既要有课内的又要有课外的。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表达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正确表达的规律和方法。

3 勤苦练笔,勇于表达

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目之功,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见到功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通过写小结和化学论文,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单元-小结,一章一总结。鼓励学生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充分肯定或绩,并在不损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好的小结或总结,推荐给同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我在教学中还组织了学生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使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让学生写目己感兴趣的东西。

4 注意引思,开展讨论

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经过修订的现行中学课本在课文中增加了讨论题,对原初中课本的讨论题,也进行了修改,在进行这些题的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引思,不能放任自流,否则,讨论就会离题,同时,又不能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另-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将问题化大为小,解析成几个层次,设置阶梯,逐层铺垫,指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否则时论就会出现僵局出观令场。

5 重视实验、加强直观

学生在表述实验现象或解答一个实验题时,往往机械地套用知识,只是将实验现象及物质性质罗列出来。例如:有三瓶没有析签的无色气体,它们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请用实验方法加以区别。在学生的表述中甚至有“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做过这类实验。只是根据这几种气体的性质推测出米的实验操作。为此,能做的实验我尽量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其亲自操作。

总之,我们应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从阅读、提问、讨论、实验诸方面注意表达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表达中锻炼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这里我们要作一个特别的强调:第一,在化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过去由于受旧传统教育之影响,课堂成了教材、教师主宰的“一言堂”天下,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确立,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现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上述我们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体现。教学中把当作主人公看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第二,在化学教育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没有“导”,那里有学生之学呢?作为化学教师除了爱岗敬业外,应该精通自己的化学业务,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 第12篇

1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综合考核

有机化学实验实行成绩单列 (百分制) , 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综合考核, 其方式及分值见表1。

其中期末实验技能考核部分, 采用多题抽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实验技能考核题目如下:

(1) 熔点的测定原理 (笔试) 及其所需仪器的自选和组装;

(2) 蒸馏及沸点的测定原理 (笔试) 及其所需仪器的自选和组装;

(3) 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笔试) 及其所需仪器的自选和组装;

(4) 煤气灯的构造 (口试) 及其使用方法 (操作) ;

(5) 萃取的原理 (笔试) 及其所需仪器的自选、组装和操作过程。

对学生实行实验技能综合考核, 改变了过去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被动局面,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调动了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积极性,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 从而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2 实验技能综合考核的具体做法

2.1 实验课平时考核

2.1.1 口试及操作

每次实验前, 先布置3~5道思考题, 督促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前, 随机提问2~3名学生, 检查预习情况并计分。如果实验课涉及基本操作内容, 教师需讲解要点并演示, 待学生实验后, 让学生再操作演示, 最后由教师和学生指出不正确操作及安装部分, 并计分。期末实验结束后, 计算每个学生平均得分, 即为实验课口试和操作成绩。

2.1.2 实验态度

实验态度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态度, 平时实验预习、实验课听讲、实践中动手操作、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及遵守实验室纪律情况和对成套及常用玻璃仪器洗涤、维护情况 (根据损坏原因酌情扣分) , 实验小组内相互配合协作情况及其出勤情况的考核, 并评定该项成绩。

2.1.3 实验报告

自编适合药学专业的实践指导与实践报告供学生使用, 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书写是否整齐, 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是否真实、可靠及结果正误, 实验报告中的绘图是否认真、准确、美观, 实验后的讨论和回答思考题情况。对每次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

待期末实验全部结束后, 对以上3部分实验考核内容进行统计, 以确定学生的实验课平时考核成绩。

2.2 期末实验技能考核 (抽签应试)

第一次上实验课时, 把编写好的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项目及考核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平时实验课中就能正确、规范操作。期末实验课结束后, 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动手练习。考试时学生抽签确定考题, 并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笔试 (实验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自选实验所需仪器及独立安装等全过程。教师按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笔试情况和整个操作过程熟练程度及操作是否正确、规范, 评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把实验课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统计, 以确定学生的实验课综合考核成绩。

笔者对我校2008级药剂专业48名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综合考核成绩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2、表3。

将实验课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实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 r (相关系数) =0.910 0, P<0.05, n=48, 呈显著相关, 且相关程度极为密切。说明抽签考试成绩与学生平时认真完成每项实验操作相关;落实每次实验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 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基本保证。

3 讨论

(1) 因为我们把实验技能综合考核作为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途径来重视, 所以, 在优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 落实了每次实验课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 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使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并强化了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 起到了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及技能的作用。

(2) 实施实验技能综合考核, 打破了“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 转变了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学生认识到, 只有注重平时的技能训练, 规范操作, 才能保证在实验技能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实验课学习积极性较高, 操作意识较强, 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从实验技能综合考核前后抽查的结果可知, 学生的实验成绩优秀率由16%上升到95%, 不及格率也由9%降为零。

(3) 实行实验技能综合考核评分标准化, 避免了各评分者的主观差异。因此, 该实验考核成绩能如实反映学生实验技能水平,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另外, 通过考核, 教师也可以从各类考题中得到教学反馈, 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进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上一篇:ICU压疮下一篇:多智能体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