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原范文

2024-09-16

学习高原范文(精选12篇)

学习高原 第1篇

一、“高原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剖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短暂阶段的“高原现象”, 并不意味着该生的学习达到了极限, 而是出现了暂时性的学习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应当对“高原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如下正确认识。

1. 急功近利带来的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尤其是体育技能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 它需要经过不断地练习、掌握运动技巧才能提高, 若急功近利, 必然遭受情绪上的挫折。同时, 学校体育学习都处于集体的环境氛围中, 自己的动作表现都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佳、落后于人, 很多学生因此产生羞涩、畏惧心理, 因此, 虽经过反复练习, 也难免有失误。失败的情感体验不断反馈、积累, 容易诱发学生的恐惧心理, 引发暂时性的学习停顿问题。

2. 学习中的心理疲劳。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动作练习之后, 若不能提高, 很多人感知敏感, 心理负荷大, 来自周围同学、老师、家长的压力, 缺乏成功的体验。由此, 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产生怀疑, 学习兴趣锐减, 在这种状态下往往处于被动学习之中, 感觉浑身无力、无精打采, 每次的动作练习都成了“无用功”。

3. 学习上的被动状态。

一些学生在学习理念上没有将自己处于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没有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和学习项目内容、难度的变化, 而及时调整学习的策略, 使得自己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安排, 盲从进行学习、训练项目进度, 尤其是没有随着不同的学习进度, 将知识和内容消化吸收, 将训练动作、技能不断提炼总结, 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动作练习, 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 从而最终导致学习效果、掌握动作技能的徘徊不前, 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4. 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思维。

体育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也是师生间互动性较强的活动, 需要根据不同动作学习阶段的特点, 及时总结学习经验, 融会贯通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 习惯于以不变的习惯性思维去对待体育学习, 不能对不同阶段的学习策略做出调整, 这样必然导致体育学习的不适应, 容易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的问题。

5. 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提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高原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障碍, 正如“木桶”理论中所述, 决定木桶储水量的不是最长的模板, 而是最短的模板。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很多学校出现重视学生运动专项成绩, 而忽视其综合运动素质, 尤其是忽视运动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与训练, 使得训练不得其法, 急功近利, 导致学生在专项训练学习中, 由于综合心理素质的缺乏而产生对专项运动训练的厌烦心理, 出现训练成绩徘徊的现象。

6. 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被充分调动。

体育学习、训练有时是枯燥和繁重的, 需要付出很多忍耐和艰辛, 而很多学生面对单调的训练而变得身心疲惫、麻木, 失去了训练的兴趣和心智,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由此导致学生情绪低落, 训练状态不佳, 训练水平停滞。

二、学生出现“高原现象”后的学习发展趋势

处在“高原现象”中的学生, 由于自身在心理上努力程度不同, 以及采取应对的态度各异, 他们的学习也出现几种不同的发展类型。

1. 越学越烦, 自暴自弃。

这类学生没能及时从“高原现象”的艰难阶段走出来, 往往出现体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成绩落后于大部分学生群体的现象。

2. 不讲方法, 但坚持学习。

学生在学习责任意识的心理趋使下, 在遇到学习障碍的时候, 没有放弃前进的动力, 而是硬着头皮向前走, 只是没有做学习策略和方法上的调整, 就如戴着镣铐在跳舞, 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不佳, 进步缓慢, 但终究会有所收获, 取得学习上的一定进步, 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取得好的学习与训练成果, 其日常学习十分吃力。

3.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克服和完善自我。

这类学生在学习困难面前头脑冷静、意志坚定;他们在困难面前, 积极地查找自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的不足, 一般能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 能够及时地调整学习、训练的心态和策略, 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些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 体育学习和训练上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克服“高原现象”的策略

“高原现象”的出现符合事物曲折发展的规律, 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了极限, 成绩达到了终点。正如在长跑训练中, 每个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长跑会有极限点, 这个阶段是人最痛苦最容易放弃的时候, 也是最没有信心的时候, 似乎无法挪动一步, 终点永远看不到。这时作为学生,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坚定信心, 坚持下去。高原现象之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还会提高。因此, 对待“高原现象”, 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学生坚持、忍耐。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方法, 尤其是用心理诱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走出高原现象。

1. 引导学生找出原因, 正确认识。

在有的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学习困难后, 作为教师, 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所在;应教育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 要让学生认识到, “高原现象”是暂时性的情绪徘徊时期, 只要坚持忍耐、调节、克服, 保持良好的心态, 平和对待这种问题, 就会走出学习的暂时困境。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兴奋点”的产生。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各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由少而多地攻克目标, 不断地给自己以成就感。如尝试让学生静下心来, 好好想一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目前的优势有哪些?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能依靠的力量有哪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3. 创新教学形式, 消除其不良情绪。

随着体育教学过程的深入, 学生对某一熟视无睹的动作训练可能出现厌烦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 变换训练方法, 调节训练节奏, 增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穿插进行动作相关知识教育等, 增加学生学习、训练的新颖性、趣味性,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消除他们的学习惰性, 使他们抗拒学习懈怠的情绪, 甚至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

4.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 及时转换学习思维。

体育教学一般为教师示范, 学生做团体练习、个体练习等。学生在领会体育动作、掌握运动要领方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因此, 他们之间存在个体的差异。作为教师,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制定学习计划, 加强自我练习,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弥补他们弱势和缺憾,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训练。尤其在出现学习障碍时, 引导学生调节自我情绪、转换思维方式, 调整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效果, 促进处于学习困难时期的学生摆脱困难。

5. 克服学生自身“弱点”, 克服障碍心理。

要教育学生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 也不要在学习中轻易相信自己天生不如人。在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设计中, 对于一般性的体育学习目标, 大部分学生经过学习、训练都是可以达到的。因此, 学生应克服自卑心理, 找准自己的“弱点”, 积极寻求和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学习、训练, 克服自己的不足, 迅速地提高自己, 达到学校学习和训练要求。

6. 转移学生注意力, 正确面对困难。

在体育学习中, “高原现象”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可能是暂时的学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在经过多次尝试走出“高原现象”无果的情况下, 就要将眼前的问题暂时放过、搁置一段时间, 将精力投入其他方面的体育学习、训练项目。这种短暂的放过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淡忘、心理修正, 回头再面对这一学习问题时, 可能就会迸发出新的思维去对待和解决所谓的“困难”, 也许所谓的“高原现象”在一念之间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炜, 傅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二现象”与“高原现象”——郧阳医学院学生英语学习“高原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西北医学教育, 2008 (2) .

[2]刘维芳.论运动技能形成和竞技成绩的起伏与高原现象——用正确理念评价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与竞技成绩.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综合) , 2004 (3) .

[3]邬向明, 饶纪乐, 田麦久.可测量类项群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发展过程中高原现象的研究.体育科学, 1990 (4) .

学习高原 第2篇

有些难题花费很多时间还是无法求得答案,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暂时搁置一旁。对同一问题思索过久不得其解,会造成头脑疲劳,产生无谓的挫折感。搁置问题一段时候后往往会产生新思路,找到答案。

无论是象棋、游戏、乒乓球等运动还是学习,刚学时全身心投入进步明显,等到达一定程度后却常常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情形心理学上称为学习高原。实际上,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你的学习程度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程度。一旦突破这一关便可达到更高层次。所以不必过分为眼下的停顿状态而担忧,今天的停顿就是明天突破的起点。应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一旦突破学习高原,就会有飞跃进展。

如何杜绝语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第3篇

一、及时弥补学生过渡衔接中出现的断裂

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可能一时并不适应,表现在不适应新的学科,不适应教师的教法,不适应学习、思维、训练的方式,不能及时调整生活节奏、学习程序,从而出现了过渡和衔接上的暂时断裂。为此,我们要及时弥补学生过渡衔接中出现的断裂。

首先要教给学法。第一节语文课应该向学生介绍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介绍教师的教学个性,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其次要有整体备课意识,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要心中有数,最好把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文的学习目的、教学要求、知识能力、前后联系与比较等向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过渡衔接的心理准备。再次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要向学生提出过多的适应性要求,应该“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魏书生)。

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由于家庭环境、性别年龄、偶像崇拜、知识基础等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并且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呈现出时淡时浓、热此冷彼的兴趣变异,很有可能造成语文学习的起伏失衡、效率下降等现象,甚至会出现如下“高原现象”:冷淡听说、被动作文、轻视文本阅读、忽视语文练习;从而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以利激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二是以新激兴,平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常产生新奇心理,保持学习兴趣。三是以美激兴,平时注意风度仪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四是以情激兴,平时关心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你教的课了。五是以教激兴,导入课文时要抓住学生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时要掌握好教学节奏,采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掀起课堂高潮。

三、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毕业生学习动机上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一些学生废寝忘食、悬梁刺股,而一些学生厌学乃至弃学。动机的强弱与学习效率的高低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动机强,学习自觉性就高,学习进步就快;反之,动机弱,学习积极性就差,学习就会倒退。必须注意的是动机过强也会出现负效益,强也应该有个度,过强过弱都会产生“高原现象”,所以,我们要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

少数学生学习动机过强,我们在肯定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要不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他们目标不能过高,要合理安排时间,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以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明确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少数学生动机过弱,我们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加强思想引导,利用课文教学激励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四、正面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的躁动加上外界的干扰使一些分辨能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不利于学习的思想行为。“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何不潇洒走一回”等已成为产生语文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平时喜欢言情小说、记叙爱用讽刺、抒情无病呻吟、议论多举反例等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忽视,所以我们要正面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

要加强正面引导就不能回避学生的“热点”,不能空洞说教,应该结合语文教学注重正面启迪。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情感因素给予教育感染,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作文训练指导等都是有效的方法。例如我教过的两个女生曾经写过具有蒙眬的情感意识的作文:《脸上有颗小豆豆》《我爱我爸》。《脸上有颗小豆豆》写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恐惧,《我爱我爸》折射出对异性的爱恋。我通过写作指导,分别向她们说了些青春期的基本常识,消除了她们的心理恐惧,修正了作文中的蒙眬意识。

学生语文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是可以让学生顺利走出“高原”的。

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第4篇

时停顿的现象称作学习的“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出错率较高,成绩徘徊不前。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使其向更高的知识巅峰攀登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热情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根源在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较以往有所减退,而并非是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而学习热情又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被重新调动起来,那么,他就会以一种积极、兴奋、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就能保证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办法也很多,如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予他们直接、有效的帮助,理解、信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等,对此,教师可根据校情、学情适时选择,以期实现教学目的。

二、强化目标意识,培养坚强意志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用优等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使得一些中等生、学困生逐渐出现疲于应付数学学习的现象,使得这些学生逐渐步入“高原期”。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做起。具体做法为: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近期、远期学习目标,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若干递进层次,在每个层次上要努力做到快速反馈,及时评价,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坚强意志,使他们逐渐形成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习惯,而不是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放弃。

三、培养数学能力,体验成功快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他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自觉、主动地钻研、分析,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会很快度过数学学习的“高原期”。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知条件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此外,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成功应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能促进学生自我实现更高层次和目标的追求。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后,他就会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就会形成“越学越喜欢,越喜欢越学”的良性循环。所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时,努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四大高原是哪四个高原 第5篇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青藏高原的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高原。

2、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1500米,面积约为7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是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

3、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其面积约为50万平方千米。

学习高原 第6篇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会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进而延长高原期。事实上,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之一,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得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更快。

学习高原阶段: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初步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又开始逐步上升。

二、 成因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1.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有些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地搞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很多家长对孩子高考期望值过高,学生感到自己的水平与家长期望值相差太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这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打乱了学生的复习计划,制约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身体疲劳

高考复习阶段正是天热少雨的时期,学生普遍睡眠不足、饮食不善、心情浮躁、精神萎靡不振、复习时易分心走神。这样一来,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3.信心不足,缺少激情

一些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因此他们的求知欲下降,好奇心减弱,热情低下,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4.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当

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一些教师教法不当,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难以适应。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导致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最终造成英语水平徘徊不前,广度和深度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

5.题海战术,效率低下

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得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三、 对策

高三学生要针对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在复习中甘当配角,当好配角,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服好务。

第二是要在复习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特别要把精力放在英语成绩偏差的学生身上。要做好具体的帮困解难工作,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

第三是要不断改进复习方法,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充分备课,科学有效地进行测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第四是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同学们交朋友,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质量的提高,消除复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2.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

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英语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英语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英语能力得到提高。

3.强化知识准备,提供心理保障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欠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只能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考生首先要以课本、教师、能力为核心,上好每一堂英语复习课。可以这样说:课本是支撑学生的“拐杖”,教师是学生的“导游”,能力则是学生的“核武器”。课本复习内容要全面,知识线索梳理要清晰,要多看多写目录、提纲、图表,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诊断功能,注意研究试题的考查功能,要通过练习、巩固、深化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是要查漏补缺,澄清知识缺陷,多抓些典型以突出重点,多一点联系以形成纵横交叉。

4.变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开始阶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合理,所以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动脑筋琢磨规律。如建立优题库和错题库,归类解题思路等。一旦扭转思维定式,就能使你思维敏捷,信心倍增。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已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很有必要。

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是要教其知,授其法。要求他们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内在规律。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如以旧带新,以新复旧,反复循环,不断复现。三是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多听录音,强化听力能力;多阅读,扩大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多做练习,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四是要鼓励学生主动思维,让他们独立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变换一下学习形式。产生了“高原现象”后,应采用具有新意的学习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自己来当“小老师”,让老师或同学做“学生”,人一旦被赋予新颖、令人羡慕、有责任感的角色,就能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自然、灵活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

5.提高心理素质,克服心理疲劳

英语学习者学习到一定程度,会感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有些学生在困难时易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学会科学用脑,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接受不同的刺激。变换学习内容,可以使兴奋点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学会做健脑操,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等,也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适度自我暗示,调节心理平衡。高三学生要学会主动、适度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认同或自我鼓励,运用想象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另外,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成绩可能泾渭分明,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喜欢而产生嫉妒和怀疑之心。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要真心诚意地向别人表示祝贺;别人暂时比你强时,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取经。实质上,一个潜心学习、立志有所成就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6. 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是对那些后进生不排斥、不讨厌、不歧视,要以满腔热情积极地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英语复习中来,对于他们细微的进步给予必要的鼓励,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对中间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最后几个月中是能提高英语水平的。三是对于那些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让他们“吃得饱”,同时要求他们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的英语成绩更上一层楼。

7.及时与家长沟通,注意增强学生体质

对学生的考前心理教育和辅导,只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家长的紧密配合,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应试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及时对学生不求上进、厌学等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增强抗挫折力。同时与家长共同安排好学生每周、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使他们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在高三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加之天气炎热,容易使学生体质下降,影响复习效果。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就尤为重要,因而要教育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积极而乐观地去安排复习,不要有心理压力。二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开夜车。三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清淡食品,多喝凉开水,保证复习期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8.要调整期待水平,摆脱焦虑束缚

高三学生要善于及时调整自己对英语考试的期望值,努力排除考试前的各种心理障碍和思想杂念,卸掉一切来自于家长、老师及亲友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包袱,树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求无愧于心的乐观态度,以平稳心态去迎接高考。复习应考中,考生制定目标应量体裁衣,不要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要盲目地和周围的同学对比,目标估计要现实,使自己胸有成竹、充满信心。竞技场上的无数事实说明:“总想赢者未必能赢,不怕输者反而能胜。”

9.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高考英语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学生学不好英语,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第二理解学生。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英语复习课”主题班会。比如,一个学生在班会上说:“老师,您课上讲得太多、太清楚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听,不断地记,能否给我们一点想和练的时间?”而另一位学生则说:“老师,您的心太好,布置作业还要提示一遍,甚至把答案告诉我们,这样做能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同时也为改革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第三相信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英语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0.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高三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他们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来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有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原现象”的发生。

11.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英语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英语总复习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英语改错本,自办一期英语小报,自出一份英语阶段性测试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有意识地进行自觉的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我们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可以使我们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进而增强我们对成功的期望。

四、 结语

绝大多数高三学生都会走出英语学习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高原现象”在学生身上持续时间越久,对学生越不利;如果能够尽快跨过这道坎,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研究 第7篇

高原期 (Learning Plateau) 指有时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时期, 学习者最初取得进步后其学习会停滞不前。再过一段时间, 学习高原之后会出现继续进步。有些学习者曾经历过一个或多个高原期且持续时间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高原期现象的症状通常体现在心理和语言能力方面。心理症状包括沮丧、自信心缺乏等, 而语言能力方面体现为语言能力停滞不前及在语言学习各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虽然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但他们还是在坚持不懈地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者的坚持不懈正是帮助他们克服高原期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学习环境方面

众所周知, 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习者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知识有着重要意义。英语学习者基本都是在课堂环境中学习的, 主要扮演听众的角色, 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缺少与本族语者互动的机会。另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反馈情况以及教师的英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都可能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下面笔者将从四个具体的方面来解释学习环境是如何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的。第一, 教师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很多学生认为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效率低下, 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 教师英语水平较低。通常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师英语语言技能及理论知识欠缺, 另一种是缺乏背景文化等与语言相关的知识。对此笔者建议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要了解相关的英语背景文化知识, 从而使课堂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备。第三, 英语输入的质与量难以保证。信息输入是语言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输入的质和量必须得以保障。很多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保质保量的英语信息输入, 从而导致语言输出能力薄弱。第四, 教师反馈不力。以教师批改作文为例, 教师的批改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ABCD几个等级打分, 另一种是教师划出文中的错误但并没有提出具体修改建议。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教师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没有纠正反馈是部分知识点僵化的原因。据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改善对学生英语错误的反馈情况。

2. 认知方面

认知方面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由于学习者对意识、感觉、推理、判断等认知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具体包括以下两点原因:其一, 母语负迁移。负迁移普遍存在于学生的语言输出中, 是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之一。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写作中, 许多学习者习惯于用汉语构思之后再翻译成英语。可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型、词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式英语不断出现。其二, 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偏少。学生极度缺乏“真刀实枪”锻炼英语的机会。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口语方面。课堂上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者, 课外也没有合适的口语练习氛围, 导致学生口语高原期现象的出现。所以笔者建议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口语的机会。

3. 心理方面

心理原因指学习者的高原期现象与其心理状态有关,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学生对学习策略一无所知或运用不当就会导致高原期出现。

4. 社会-情感方面

社会-情感原因指学习者不能从情感上完全接受或适应目的语文化而导致了高原期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文化适应障碍。根据《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 文化适应指一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在与另一不同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群体相互交流中产生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 语言、文化适应会影响某一群体对另一语言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笔者认为这是高原期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二, 学习动机较弱。学习动机对学习者能否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动机越强烈, 学习者掌握该语言的时间越短。外语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以提高其学习动机, 尤其是综合性动机。其三, 性格弱点。《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认为人格因素, 如自尊、压抑、焦虑、冒险和外向等性格因素影响第二语言学习, 因为这些因素能影响学习者对策略的选择。很多学生缺乏勇气和陌生人用英语对话或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使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Ellis指出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并且积极参与口语交流。因此笔者建议学习者要克服自身的性格弱势, 这对于成功学习英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克服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一个或多个高原期, 但依靠坚持不懈地学习, 他们取得了不断的进步。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克服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1. 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克服高原期现象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建议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日常学习中注意多读英文材料, 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学习。

2. 意识到高原期现象的存在

意识到高原期现象的存在是学习者逾越高原期的第一步, 之后学习者通常会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提高其英语能力, 进而克服高原期现象。敢于挑战自己、直面英语学习的困境并设法解决问题是最终能逾越高原期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Krashen指出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自我监测能力的学习者。当学习者发现自我监测干扰其交流时, 他们就不愿采用自我监测来找出自身所犯的错误, 久而久之这些错误就会僵化。因此学习者将自我监测应用于语言输出中是很有必要的。

4. 避免母语负迁移, 保证输入的质和量

母语干扰是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多读多听地道的英语材料除了有助于学生熟悉英语句型等理论知识外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从而避免汉语负迁移。另外由于输入是输出的前提, 输入的质和量不能保障, 学习者的词汇、语法及语感等就不复存在。英语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通过一些教学过程 (如纠正学生错误) 促使学生认识到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别, 以帮助他们克服知识点的僵化。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原期现象的症状、成因及对策。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高原期现象是永久性僵化的前兆,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克服高原期现象。因而学习者要正确处理学习中的成功与失利, 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习经历对逾越高原期都是有利的。语言学习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者应敢于冒险, 勇于面对问题, 最终逾越高原期, 使自己的语言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999.

[2]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1985.

[3]Selinker, 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Applied Linguistics X (2) , 1972.

[4]Zapata-Becerra, A.A.Overcoming Plateau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2001.

[5]Richards, J.C.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戴炜栋, 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 1999 (2) .

学习高原 第8篇

一、科学认识“高原期现象”, 走出认识误区, 强化理想、目标意识

曲径通幽, 无限风光在险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容易办到的事价值、意义都不大, 相反越难办到的事其价值和意义就越大.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给中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及名人成长的故事.树立起中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和自信心, 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不怕困难, 敢于奋斗, 善于奋斗.一个人心理强大, 才是真正的强大.中学生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灵, 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目前, 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 眼睛一直盯着学生的学习结果, 一味强调多练, 盲目加大作业量, 学生疲于应付, 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现象”或使“高原期现象”延长.因此, 要克服“高原期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 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工夫.学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又要有分层次的要求, 既要做到使优生更优, 尖子更尖, 也要做到允许一部分中、差生慢慢消化知识难点, 这是中学生认知差异的必然规律, 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 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使知识得到消化、巩固, 数学能力得到提高.自然进入“高原期现象”, 顺利突破“高原期现象”.

二、加强情感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也是学习的发动机,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 (包括大脑、心理等) 处于最活跃状态,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 这里只想强调一点, 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既要做学生的良师, 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 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 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 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 克服“高原期现象”.具体地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名学生都是上帝创造的独一无二的宠物, 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成功了, 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当他们遇到挫折时, 与他们一起总结找原因.学生学不好数学, 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 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 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 先要作自我检讨, 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 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 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2.理解学生

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 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是教师讲得深了, 还是浅了?是教师讲得快了, 还是慢了?是教师讲得多了, 还是少了?是教师讲得抽象难懂, 还是其他原因, 等等.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学节奏, 用浅显、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抽象、深奥的数学理论讲透彻;多给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的时间.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数学课”主题班会.比如, 一名学生在班会上说:“老师, 您课上讲得太多、太清楚了, 我们只是不停地听, 不住地记, 能否给我们一点想和练的时间?”而另一名学生则说:“老师, 您的心太好了, 布置作业还要提示一遍, 甚至把答案告诉我们, 这样做能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 同时为改革数学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 唤起学习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累积一个人的自信心, 增加一个人的自豪感.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学习,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 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 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 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 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 评价激励,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 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 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 在学习过程中, 我还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 自办一期数学小报, 自出一份期末试卷, 并进行交流、评比, 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困惑”效应.

四、运用激励手段, 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 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初中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 尤其在初二进入青春逆反期后, 自我意识强, “小大人”, 不喜欢父母、长辈唠叨, 多疑而善感.鉴于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克服“高原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 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观察身边和所在地方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 直到最后胜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教师积极投身教改, 撰写科研论文, 参加自学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 既要备课、上课, 还要学习、写文章, 就会受到感动, 受到鼓舞.

2.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

学习高原 第9篇

钢琴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练习者在弹奏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 阶段性地出现头脑反应呆滞、记忆障碍以及手指效应动作迟钝, 原本已形成的完整的动作系统又出现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 严重地形响弹奏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与灵活性, 练习者的进步停滞甚至技术水平下降的现象。钢琴弹奏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其本质是练习者的动作行为发生障碍。它包括技能活动本身的调节功能的减弱, 还包括技能活动结构改变过程中动作之间由于互相干扰而产生的失调, 以及伴随着这些失调行为出现的其它动力性的反应。

为了克服钢琴学习表达中的“高原现象”, 帮助高校艺术类新生重新树立信心, 迅速提高钢琴技能, 本文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障碍成因, 希望探索出一些解决方法, 为提高高校钢琴教学作出些微薄贡献。

一、高校艺术类新生钢琴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

1. 心理因素

从中学到高等学府,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 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 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些新生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 进而影响学习。

能在千军万马中挤过高考独木桥, 考上大学的学生, 在高中往往都是学习的佼佼者, 老师的青睐, 同学们的羡慕, 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 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 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 相比之下, 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 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 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 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 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从而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的、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 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 从而形成“回归心理”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

同时高校艺术类新生在高考前钢琴练习往往主攻考试曲目, 忽视基本功练习, 当进入大学后, 钢琴教师往往会叫新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的、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以充实基础, 使新生对钢琴练习失去兴趣, 产生烦躁情绪, 厌烦每天艰苦的练习活动。

2. 动力因素

进大学前很多人好像大海里游泳, 只是朝着前方的陆地拼命前进, 那陆地就是大学这个目标。进大学后, 目的地到了, 目标没有了, 压力没有了, 动力也没有了, 出现学习兴趣下降、厌倦学习的情绪问题。由于高校新生生活压力、社会体验、学习目标相对较弱, 从而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努力程度不够, 使学习动机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的状态, 当在钢琴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便产生畏缩心理, 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高原现象。

3. 方法因素

定势是由于以前的经验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使人们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在不变的环境中, 有利于学习者迅速作出反应、解决问题。但在变化的环境中, 定势无形中束缚了人寻求新途径和新方法的主动精神, 成为高原现象的成因之一。高校艺术类新生的以前钢琴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 当高校教师讲授新的知识时, 他们由于不适应新的学校和新教师的教法,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结构和思维方式, 从而会频频出现思维过渡和衔接上暂时割裂的情况。而且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只是辅助性的, 这与中学阶段系统的、有督导的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随着学习任务与性质的变化, 原有的学习习惯、方法不再有更强的促动力了, 学习效能便大大下降。

二、高校艺术类新生在钢琴学习中高原现象对策探索

1. 正确的认识自己

许多新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盲目归因于自身能力差等消极因素, 导致产生“高原现象”后, 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认知会给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不利因素。当遇到“高原现象”时, 新生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 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 积极面对,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大多新生在上大学之前往往是生活在支持、鼓励、赞许的氛围里, 因而很少想到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当进入大学, 发现与周围人的差距, 要对自己做客观的分析, 在新的环境里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 准确定位, 树立必胜信念, 想办法缩短这类差距。首先在心理上要先战胜自己, 尽最大可能地发掘出自己的有利因素为自己加油, 制订一个切实可行、高而可攀的目标, 不断暗示自己能达到目标,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其次要有正确心态, 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善的过程, 不要妄图在短期内弥补并超过其他人。只要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 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 适应上大学这一重要的转变。

2. 端正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动机, 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要让学生明白考上大学并不是最终目的, 上大学是为了能更好地学习, 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 最终能更好创业, 为社会为国家更好地做贡献。上大学并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 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而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可以休整, 但不能停顿, 要自我加压, 变压力为动力, 发扬百折不挠的攻关精神, 培养心理品质, 增强抗挫能力, 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 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 积极面对,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同时应当针对采取生动、多样、切实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这种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乐学”。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雍也》) 学生只有对钢琴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练习它, 钻研它, 从而提高钢琴学习效果。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急于求成的“针对性练习”的应试教育, 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只能是“临时抱佛脚”, 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应试心理”, 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培养出教条主义式的八股文先生。

3. 改变学习方法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跋足而不迷路者, 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成绩的提高有时需要以新的结构和新的方法代替旧的结构和旧的方法为前提, 而新旧交替时往往会出现短时间的不适应, 导致成绩暂时下降或停滞不前。

因此在新生入学时, 高校钢琴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特别要注意自己与学生相互适应的过程, 不急躁, 循序渐进。要向学生讲明大学阶段钢琴学习的特点, 介绍学习方法, 尽量缩短适应期, 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鼓励除多练习外, 还要勤思考, 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加深钢琴技能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感悟、体验和内化知识, 培养出创新能力。

同时针对新生代高原现象的不同表现, 采取不同的解决方

刍议体育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

周思思 (陕西省西安体育学院710048)

摘要:舞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改革,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调整, 以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舞蹈专业人才。

关键词:体育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舞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舞蹈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 体育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改革,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调整, 以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舞蹈专业人才。

一、体育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要求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的舞蹈教育中人才的培养要求一直就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专业人才。体育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对舞蹈事业的需要, 着力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复合型舞蹈人才。除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素质外, 体育院校的舞蹈人才还要结合本身的体育教学特色, 注重舞蹈人才道德感和责任感、社会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面构建舞蹈技能高、综合知识丰富和具有创新性思维的舞蹈人才。

二、体育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单一

多数体育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舞蹈专业高级人才, 开设了许多民间舞蹈、现代舞、芭蕾舞等多种舞蹈技术训练课程。但是, 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种舞蹈专业的技能掌握, 很难适应社会上对综合性舞蹈人才的需求。

2.教学实践薄弱

多数体育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境相对薄弱。除了舞蹈教室里的教学实践, 很难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浓烈的舞蹈艺术氛围。多数教师将艺术实践活动视为包袱, 难以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使其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3.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教师在体育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许多教师的知识具有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 许多舞蹈教师由于自身素质,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势必会影响到舞蹈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4. 考核机制不科学

多数体育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都存在不科学的现象。一般来说, 舞蹈专业学生的考核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但大多数院校更注重各舞蹈赛事的成绩, 将其当成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而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体育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建议

法。广西艺术学院钢琴副教授罗海燕曾经将钢琴练习的高原现象表现分为四类, 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记忆障碍型、速度障碍型、动作障碍型、演绎风格障碍型。

记忆障碍型主要由于生理、心理疲劳等因素造成, 可以采取激发兴趣, 劳逸结合, 适当放松, 适度练习的方式。

速度障碍型、动作障碍型主要由于基本功不扎实, 不规范, 指法不固定, 新旧知识冲突形成, 可以采取细化目标, 示范观摩, 分类练习, 组合协调。

演绎风格障碍型主要由于对音乐作品背景、风格以及作者生

1. 建立科学系统的舞蹈专业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舞蹈人才, 体育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舞蹈专业教学体系。除了舞蹈专业训练以外, 还要对舞蹈专业学生设置综合性强的舞蹈编导、舞蹈理论、舞蹈研究、舞蹈产业以及舞蹈经营等方面的专业。这种专业教学体系能够更科学更全面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舞蹈人才, 也为今后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发展途径。而且, 对于体育院校来讲, 舞蹈专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 教学课程内容需多样化

体育院校要培养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的舞蹈专业人才, 舞蹈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必须多样化。舞蹈课程内容不能局限于一种舞蹈技能, 还要设置专修和选修的教学课程, 如现代舞、体育舞蹈、民间舞蹈、芭蕾舞等多种舞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3. 坚持教学实践创新

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一定要坚持教学实践创新, 建立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动的、共同参与的舞蹈教学实践创新体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要一改主管者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大大提高其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毕业汇报时, 从设计、剧本编写、排练, 一直到音乐剪辑、舞蹈表演、服装准备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 教师不参与其中,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 着力加强师资力量

体育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必须着力加强师资力量。教师要适时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这就要求舞蹈教师除了掌握舞蹈专业的知识以外, 还要注重学习艺术院校与体育院校在舞蹈教学体系上本质的区别。教师要能在舞蹈教学上形成与其他课程的兼容与互补。

5.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体育学院的舞蹈人才培养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 要杜绝以单一的舞蹈比赛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除了舞蹈比赛以外, 学生在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获得的成绩都应该及时给予奖励, 不断的引导学生在舞蹈专业氛围发展, 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泳舸, 王贞琴, 周达疆.舞蹈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应用[J].民族艺术研究, 2007 (5) .

[2]程瑾.浅谈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2) .

[3]刘文芳.大众化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艺术教育, 2009 (5) .作者简介

周思思, 职称助教, 评讲师,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平经历、作曲时的心境等等了解不够, 理解不深造成, 可以采取对作品相关知识点讲解, 类似音乐作品的赏析等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

学习高原 第10篇

仁爱版教材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所属章节是“各具特征的地理区域”, 教材编排意图是通过地理区域的突出问题, 阐明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区域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的生活理念。

三门峡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在学校周围表现得较明显, 水土流失现象屡见不鲜,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效果呈现学生也并不陌生。

在学习《黄土高原》时, 紧扣地域特点, 从范围、位置、气候、河流到水土流失都和三门峡相结合。课堂导入采用音配话, 在展示三门峡“张村塬上图片”、“天井窑院”、“天鹅湖”、“三门峡大坝”等图片的同时, 朗诵诗歌“古老窑洞、漫漫黄土, 奔腾的黄河携黄土而去, 造就了雄浑、壮美的黄土地。白天鹅飞过这里, 遥望着茫茫黄土地, 希翼着家乡土地上的点点新绿。我们走进我们生活的这片神奇土地……”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时, 让学生试着在图中标注出三门峡的位置, 强调“三门峡是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时, 引导学生从学校周围的“师家渠”、“梁家渠”、“张村塬”等村庄名称和家乡景观, 认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和塬、梁、峁的地貌类型;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谈一谈自己一年四季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观察、发现、思考和总结, 理解黄土高原降水特点以及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尤其是在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水土保持措施时, 采用实验课的探究模式, 让学生捡来黄土块, 亲手捏一捏———松散易碎, 端盆水, 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易溶于水, 由学生做对比试验, 用带有草皮的黄土和裸露的黄土, 同时、等量洒水, 对照实验现象和结果, 探究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再带学生走出课堂, 看一看学校附近会兴村沿黄公路边的缓坡梯田垦殖和黄河公园的陡坡植被恢复情况。

有乡土地理引入的课堂教学, 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和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既利于书本知识的掌握, 也有利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的眼睛,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善于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

学习高原 第11篇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现场治疗;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8-01

急性高原病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中,无法适应高原上的低氧环境而引发的一系列在高原地区才特有的疾病[1]。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往往病情来得快且凶,且会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为了更好地治疗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86例,对其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8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6-58岁,平均年龄为29.6岁,所有患者都没有慢性心血管病史。

1.2 方法 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时间为3-20天,平均7天,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的诊断标准[2]。

1.2.1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86例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等。胃肠道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另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双肺湿罗音症状,还有少数患者出现抽搐症状。

1.2.2 患者辅助检查情况 本次研究选取的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在住院时的辅助检查情况表现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还有不少患者出现脑脊液压力升高症状。肾功能方面表现在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部分患者少尿甚至无尿症状。86例患者的X线检查均显示肺部纹理变粗、出现云絮状阴影等异常现象,还有些患者心脏B超显示出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异常结果,部分患者的心电图也有显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现象。

2 护理对策

2.1 饮食护理 高原上为缺氧环境且气温冷,因此在对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注意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糖分、多维生素类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另外,要多补充维生素C,以保证患者体内细胞有足够的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到患者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2.2 氧疗护理 对患者采用不同的氧疗方法,患者对氧的利用度和吸氧浓度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保证氧疗效果,应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适当的氧疗方法,例如对于肺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患者,就可以采用面罩给氧疗法。一般情况下,在患者病情较稳定的时候都可以采用鼻导管氧疗法。为患者进行氧疗时最好采取持续性的低流量吸氧或低流量吸氧与高流量吸氧相交替的方法,因为长时间吸入高浓度和高分氧的氧容易导致患者氧中毒,此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受到高氧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如有患者出现氧中毒症状,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

2.3 睡姿护理 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的其中一个发病原因就是过度运动,因此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指导患者采用半卧体姿势休息,这样有利于减低患者机体耗氧量,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高原上的环境。同时,半卧姿势也可以为患者减轻心脏负担,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重要帮助。

2.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液体输入量和速度的控制对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的治疗极为关键,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既要对患者的脱水、用药工作有效,又要防止输液过多或滴速太快导致钠、水的潴留。除此之外,因为高原低氧会对患者身体的很多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在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的基础上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所以医护人员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24小时出入量等保持高度谨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心脏功能等方面的检测,做到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发现与处理。

3 结 果

选取的86例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均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经有效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住院时的辅助检查情况都得到明显好转,因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的患者6例,其中器官功能障碍以心、脑、肺、肾功能障碍为主。

4 讨 论

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由于长期于高原上缺氧、高寒的环境中,患者的机体代谢等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这类患者普遍存在多器官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是导致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死亡的一大重因。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86例,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应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住院时的辅助检查情况都得到明显好转,死亡率仅6.98%(6/86),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在对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进行现场救治时,我们认为早发现、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统筹兼顾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着重加强对患者重要器官的保护,对促进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病情的康复,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必海,周小波,央娜.重症急性高原病高原现场治疗的氧疗方法.高原医学杂志,2004,14(4):58-60.

[2] 王端荣,王旺强,王德文.高原昏迷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西藏医药杂志,1998,19(1):11.

[3] 高炜,张世范,张德海,等.急性高原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附9例报告).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1):7-9.

学习高原 第12篇

一、甘南草原优势鼠种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生物学特征

高原鼢鼠属于啮齿目动物,与甘肃鼢鼠较为相似,但尾较短。其体形粗壮,体长160mm~235mm,体重173g~490g;耳壳退化,眼小,尾及后足上面覆以密毛;前足指爪发达,适应于地下挖掘活动;躯体被毛柔软,并具光泽;鼻垫上缘及唇周为污白色;额部无白色斑;背腹毛色基本一致。高原鼢鼠主要栖息于农田、山林及草原中,特别喜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垂直分布可达3800m~3900m的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通常分布在同地的阴坡、阶地和退化的杂类草场上。高原鼢鼠是典型的独居性动物,除雌鼠育幼期与幼仔同居外,每只鼢鼠均有单独的巢区构成独立封闭的生活和自我防御体系。它的洞穴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由洞道和老窝组成,其终年生活在黑暗中,双目基本退化,一年四季均有活动,表现为交配繁殖、哺育幼仔、分居贮粮、巢内越冬等不同的活动期,在4月~5月份繁殖,一年繁殖一次,一次产仔2只~3只,妊娠期为40.4(±3.9)d。其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是4月~5月份的繁殖期,雌鼠以修缮主巢、贮备产期食物为主进行大量挖掘采食活动,雄鼠则扩大活动范围,挖通与雌鼠的洞道,寻觅雌鼠交配完成繁育后代的任务,另一次是9月~10月的贮粮期,高原鼢鼠日食量为253g,主要取食菊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等杂类草的轴根、根茎、块根等。

高原鼠兔别名黑唇鼠兔、鸣声鼠、石老鼠,与达乌尔鼠兔相似。成体重127g~164g,体长156mm~178mm,后肢长于前肢,无耳,耳壳大、椭圆形。主要栖息在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化草甸、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上,在河谷阶地、山麓缓坡、山前冲击洪积扇、低山丘陵阳坡的小嵩草和紫花针茅草场上较多。它的洞穴可分为栖居洞和临时洞,栖居洞是鼠兔居住和繁殖的洞穴,其构造复杂,一般有洞口4个以上,多至25个,平均6个~10个左右。洞道内有便所、室和窝巢,窝巢的位置较深,距地面40cm~52cm,巢内有枯草、根须和兽毛组成,呈盘状,供产仔和睡眠之用。鼠兔是一种白天活动的动物,但在夏季的夜晚11时以前仍有活动,活动包括采食、交配、挖洞和冬贮等行为。高原鼠兔的活动高峰可因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异,在4月~5月份活动高峰主要在上午6时~10时,6月~9月份最高峰在上午7时~10时。鼠兔是草食性动物,主要吃植物的嫩茎、叶、花、种子及根芽,对鲜嫩多汁的绿色部分更为喜食,尤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为甚。鼠兔的食量较大,平均每日采食鲜草77.3g,一年繁殖一次,平均产仔数为1只~8只,高原鼠兔营群体家族式生活,数量最高峰均出现在6月~7月份,危害极为严重,它具有较强的挖掘能力,从地下抛出大量的鲜土,在地表形成无数土丘,并破坏了生草层,采食牧草的茎、叶、花、种子和根芽。在冬季挖食牧草的越冬芽,春季返青后又啃食幼芽,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组织,使牧草的生机衰退,逐渐死亡。

二、分布与危害现状

分布于甘南草原的害鼠群落有以下几种:一是高原鼢鼠群落,主要分布在冬春草场及部分夏秋草场,尤以山前坡地、河滩阶地及避风向阳的冬春草场数量最多,危害最重,其分布地段以嵩草﹢萎陵菜﹢杂类草草地型为主;二是在植被以多年生丛生型禾草草地、混生有不同数量的垫状植物及高原灌丛鼠类群落构成单纯,且以高原鼠兔为代表种,高原鼢鼠为常见种。害鼠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卓尼、临潭县和合作市。据甘南州畜牧局统计,2008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两类鼠害面积已达128.6万hm2,占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0.12%,其中极度危害面积14.66万hm2,重度危害面积50.2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积达104.85hm2,占鼠害总面积的81.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甘南鼠害已经相当严重,因此防治鼠害、控制鼠灾是甘南州草原保护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防治技术和方法

㈠生物防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黄鼬、野猫、家猫、狐狸、鹰、猫头鹰和蛇等自然天敌灭鼠;二是利用对人、畜安全而对鼠类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如C型肉毒素灭鼠。

害鼠的天敌(如鹰、雕、猫头鹰、蛇、沙狐以及鼬科动物等)是调节害鼠种群密度,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在草原开阔地段栽植鹰墩、鹰架,招鹰灭鼠,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抑制能力,可有效改善控制鼠害蔓延趋势。

常用的C型肉毒素是一种蛋白质神经毒素,其被害鼠肌体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同时引起胆碱性能神经支配区肌肉和骨骼肌的麻痹,产生软瘫现象,最后出现呼吸麻痹,导致死亡。C型肉毒素易溶于水,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安全,不引起二次中毒。使用法有洞口投饵法和等距离投饵法,地面鼠投饵行距为30m~40m。拌饵、投饵人员工作时应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严格执行高毒农药操作规程,操作完毕后彻底消毒,以确保人身安全。

㈡物理灭鼠是利用各种工具直接扑杀鼠类的一种方法,适于小面积灭鼠,对家庭捕杀、野外迁入室内的少量鼠类或大面积灭鼠后的残留鼠,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是目前室内广泛采用的灭鼠方法。常用的捕鼠器具有木(铁)板夹、弓箭、捕鼠笼和粘鼠板等。物理灭鼠也讲究科学技术,为了使灭鼠效果良好,应保持以下条件:断绝鼠粮;鼠笼上的诱饵要新鲜,应是鼠类爱吃的食物;捕鼠器的引发装置须灵敏;在鼠类经常活动场所布放,并于鼠类活动高峰前放好;捕鼠器保持清洁,无恶臭;鼠笼(夹)要放在鼠洞口,应与鼠洞有一定距离,有时用些伪装,可提高捕杀率。

㈢化学灭鼠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灭鼠的方法。化学灭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避剂和绝育剂等。化学灭鼠的优点是投放简单、工效高、灭效好、见效快,是目前大面积控制鼠害猖獗普遍使用的一种灭鼠方法。在化学灭鼠过程中主要使用抗凝血慢性杀鼠剂。抗凝血慢性杀鼠剂对人、畜安全、高效、适口性好、符合鼠类的生态行为,成本低,农牧民易接受。目前主要品种有溴敌隆、大隆、杀鼠迷、杀鼠灵、敌鼠钠盐、氯鼠酮等。此类药剂对人畜安全,不易产生二次中毒,害鼠中毒时间慢,一般3d出现中毒症状,5d~7d为死鼠高峰期。灭鼠效果十分显著。在化学灭鼠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毒鼠强、氟乙酰胺、甘氟、氟乙酸钠和由这些原料加工的三步倒、闻到死、气死猫等剧毒鼠药。市场上任何没有“三证”的鼠药都不能用于灭鼠。

㈣生态控制又称生态学灭鼠法,主要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隐蔽处所,改变生态环境、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降低鼠害密度,是生态防治的主要手段。生态灭鼠涉及面广,也是一种综合性措施,采取与其他方法配合进行,就会提高其灭鼠效果,并且使其防治效果持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习高原】相关文章:

高原机场06-14

高原农业06-14

高原地区06-14

高原冻土07-21

高原现象07-26

高原湖泊08-01

高原性能08-04

高原适应08-07

高原动物09-15

高原诗歌05-16

上一篇: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下一篇:个性化教学发展